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教育的建议8篇

时间:2024-04-17 15:35:17

健康教育的建议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1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建议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院,学生基本上以初中毕业生(中技班、直升高技班、预备技师班)为主,外加部分高中毕业生(或肄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双高班、预备技师班)。学生素质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被老师视为另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束手无策,尤其是那些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与升学率、就业率无关,看起来也和我们提了许多年的素质教育关系不大,自然就不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家长们所重视。由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个个看起来阳光帅气的孩子,其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专门在课堂上寻衅滋事,同学之间稍有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甚至用武力解决。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十分抵触学校教师的教育;面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表现得极为偏激等,这些现象不胜枚举。这就是目前中职院校心理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即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在学生身上多有体现。

所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要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虽然笔者所在学院早已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还是鲜有学生问津。也许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心理问题,或者没有必要去咨询。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管教师焦头烂额、学管主任愁眉不展,甚至任课老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的现状。

针对这些情况,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管理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认识

目前,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开设一门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前几个学期,笔者所在学院就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但没能取得太大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考查课,基本是讲课时教师介绍几个案例,考查时划几道重点题,最后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微乎其微了。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对象,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普遍认为课本上所学知识和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还不如学点专业课对将来的工作帮助更大些。最后,很难通过开设一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尽快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不是把这项工作仅仅视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普及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保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

鉴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原因,必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心理教育、心理疏导要贯穿于每天的学习生活、甚至每堂课中,这就对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心理素养,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对已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还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为尽快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必要对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培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可能,而不再是一句口号。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缺口大,师资队伍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从业人员,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学素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效果。

专业心理从业人员不仅可以对系统化的教学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正是目前教学最紧缺的。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源头着手,领导层面真正重视,现行体制加以改变才行。目前,职业院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远比专业课教师更为稀缺,这一点有目共睹。

四、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课程建设及时跟进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挥的主渠道作用有限,课程建设没能及时、有效地跟进。

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单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到时时讲、处处抓,引导学生向阳光、开朗、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特色主题班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上课,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甚至会影响到一个班的班风。因此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育的内容加以强化,改变“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将来到社会上能混碗饭吃”的观点,明确职业院校同样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拥有再广博的专业知识,也不会走得长远。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量化和评估体系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化体系和评估体系还很不完善,工作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为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量化,把最终要实现的大目标进行足够的细化、量化,增强工作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对已经量化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评估,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高教师素质,扩大工作渠道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大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学校乃至其主管部门都有必要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从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入手,不放弃、不妥协、不气馁,把每一项工作都按照量化细则落到实处,做到每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从学校层面尽可能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扮演适当的角色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在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教师要扮演心理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不仅是班主任和每一位任课老师的事,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例如,有的学生从垃圾桶旁边经过非要踹两脚不可,漂亮的不锈钢栏杆无缘无故被人掰断两根,造型可爱的路灯灯泡时常不见了……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甚至直接影响到患者执行医嘱的效果。其中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如下:

1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时机

护理工作中,在给患者宣教的时间多安排在新患者入院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患者入院时心神不定,顾虑重重,在急诊、病重、痛苦不安的情况下,是难以接受健康教育的。所以护士首要的事情是观察病情、处理患者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让患者稍事休息,先熟悉一下环境,然后再开始健康教育。

2方法要妥当

在临床工作中可因人施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采取不同方式进行。WWw.133229.coM老年人记忆力差,要简单扼要,通俗易懂,反复进行,应在遗忘曲线未开始就进行宣教,使他们加深记忆,尤其是对耳聋、文盲的患者,可用图片示教表演法,而对文化程度较高者,可给予宣传手册等文字教育,但对录象等电化教育的配合,不同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认为病重时心情烦躁需要安静休息,而电教发出的声光会加重心烦,但在康复期可考虑电化教育。

3不要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要具体、全面

很多患者反映护士健康教育是一次灌输式,护士工作忙时走过场,内容不到位,缺乏耐心和热情,草率收兵,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责任护士施教时,从入院到术后、出院全部讲完,结果事倍功半,患者反而没有记住多少。因此,从2008年6月开始我们医院根据科室特点,订出规范化教育内容。如将内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分成三个阶段:(1)入院阶段:主要让患者熟悉环境,介绍责任护士、医生、饮食及各项检查、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住院期间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指导:如卧位、用药、饮食指导、离床活动、锻炼时间等。正确的服药方法可以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隐患,例如:服药时应采取站立位或坐位、半卧位,避免发生误咽、呛咳、用温开水吞服,避免药片沾在食管壁上,夜间服用安眠药时用温开水吞服,药效发生较快,特别是服胶囊剂;(3)出院阶段:功能锻炼、休息、活动、睡眠、饮食、营养等。

4康复目标不可订得太高

康复要有一个过程,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由护士和患者共同协商制定,目标订得太高,患者觉得难以达到,就会失去尝试的动机。订得过低拖延康复时间,要根据机体组织、病理、生理规律,结合个体情况量力而行,掌握在“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的水平上,结合病情,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5语言艺术性和吸引力

健康教育不等于做报告,语言要有趣味性能吸引力,否则不能吸引患者专心听讲。建议用普通话讲授,对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用其方言,或二者结合,不宜以教育者自居,禁用威胁、训斥的语气,否则使听者产生反感和误会。可采取开放式谈话,便于和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出院健康教育要详细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3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甚至直接影响到患者执行医嘱的效果。其中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如下:

1 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时机

护理工作中,在给患者宣教的时间多安排在新患者入院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患者入院时心神不定,顾虑重重,在急诊、病重、痛苦不安的情况下,是难以接受健康教育的。所以护士首要的事情是观察病情、处理患者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让患者稍事休息,先熟悉一下环境,然后再开始健康教育。

2 方法要妥当

在临床工作中可因人施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老年人记忆力差,要简单扼要,通俗易懂,反复进行,应在遗忘曲线未开始就进行宣教,使他们加深记忆,尤其是对耳聋、文盲的患者,可用图片示教表演法,而对文化程度较高者,可给予宣传手册等文字教育,但对录象等电化教育的配合,不同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认为病重时心情烦躁需要安静休息,而电教发出的声光会加重心烦,但在康复期可考虑电化教育。

3 不要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要具体、全面

很多患者反映护士健康教育是一次灌输式,护士工作忙时走过场,内容不到位,缺乏耐心和热情,草率收兵,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责任护士施教时,从入院到术后、出院全部讲完,结果事倍功半,患者反而没有记住多少。因此,从2008年6月开始我们医院根据科室特点,订出规范化教育内容。如将内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分成三个阶段:(1)入院阶段:主要让患者熟悉环境,介绍责任护士、医生、饮食及各项检查、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住院期间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指导:如卧位、用药、饮食指导、离床活动、锻炼时间等。正确的服药方法可以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隐患,例如:服药时应采取站立位或坐位、半卧位,避免发生误咽、呛咳、用温开水吞服,避免药片沾在食管壁上,夜间服用安眠药时用温开水吞服,药效发生较快,特别是服胶囊剂;(3)出院阶段:功能锻炼、休息、活动、睡眠、饮食、营养等。

4 康复目标不可订得太高

康复要有一个过程,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由护士和患者共同协商制定,目标订得太高,患者觉得难以达到,就会失去尝试的动机。订得过低拖延康复时间,要根据机体组织、病理、生理规律,结合个体情况量力而行,掌握在“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的水平上,结合病情,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5 语言艺术性和吸引力

健康教育不等于做报告,语言要有趣味性能吸引力,否则不能吸引患者专心听讲。建议用普通话讲授,对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用其方言,或二者结合,不宜以教育者自居,禁用威胁、训斥的语气,否则使听者产生反感和误会。可采取开放式谈话,便于和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出院健康教育要详细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4

1 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 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证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5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当前,人们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己形成一定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 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证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兼容并包。学校要营造一个家长能够积极参与的氛围,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充分考虑到家长的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对有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保持尊重,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循序渐进。合作对于家庭和学校,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必须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积极的伙伴关系,双方在沟通中要更多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6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是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甚至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障碍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采用严格管束的方式;甚至有人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正是由于许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所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和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存在误区

许多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困惑。具体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层次性: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二是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所以,单纯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误区

有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表面文章上,缺乏具体的操作过程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认为只要给学生讲一些德育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具有片面性;有些人虽然对学生进行“询”,而未做出有效的“咨”。即使进行了记录建档案,但未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装饰品”。

4.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存在误区

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案例分析少;消极应付多,解决问题少;单兵独干多,形成合力小;政治讲得多,心理内化少。有的学校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去解决心理问题;有的学校抓教学的只抓教学,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抓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渗透性,事倍功半;有的学校回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差别,强调共同进步,不切实际。

5.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存在误区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非常缺乏,有关培训也不尽规范,许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师和班主任,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通常只能采用“自发式”的工作方法;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不仅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重视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应重视培养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6.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误区

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建议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认真落实烟台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活动;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不断探索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等,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专题化、形式多样化、教学规范化和活动常规化。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区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用简单的说教代替心灵的塑造,而要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心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的调控能力。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形不成高尚的道德,只有增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道德修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扎得深。

2.加强队伍建设,培植骨干教师,打造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知道,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心态。只有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它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就目前烟台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状况来看,其理论素养偏低,缺少具有一定研究水准的专家,因此需要加大实验教师培训力度。中小学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专家讲座、骨干培训、心理辅导课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上小学要保证每周20~30分钟,中学保证间周1课时。这能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同时,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以班会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以心理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

3.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实践经验证明,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拉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有效的区域性推进策略。因此,必须应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实验与研究,从而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各中小学应结合本校实际,确立研究专题,实施专题研究,由小到大,步步深入,如“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等。只要选择的课题准确,下气力精心研究,研究就会有成效。在研究过程中,各中小学要按教育科研的步骤与方法,加强规范管理,注重过程指导,健全档案资料,及时推广成果,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4.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首先依赖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学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也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摒弃传统教育的单一渠道做法,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即“三维一体”的教育,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积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不致于陷入学校艰苦教育而社会、家庭轻易负面抵消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要协调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商、公安、司法等社会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管理、整治力度,尽快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构建社区、学校、家庭间的信息沟通网络,力争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等纳入社区工作范畴,由街道、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心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家长是学校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些,引导家长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7

关健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运动心理;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总称。”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具体为: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适应力强。因此,健康是新课程体育的目标,“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了人文关怀。体育教学的目标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向追求健康的层面升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要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去追求每个少年儿童的健康自由发展。

一、体育教学活动与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了体育教学的活动性、刺激性、变化性、竞争性和技巧性特点,是激发学生积极运动的动力,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从少年儿童运动的兴趣来看,游戏化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游戏活动包含了竞争和团体协作相结合的因素,其中既有个体作用,又有集体力量,为获取最佳结果,他们在竞争和协作方法与途径上赋予更多的努力,使个体的才智得到最大发挥,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感受到“学会”的愉快;“提高”的欣慰;“成功”的喜悦;“获胜”的自豪以及获得集体力量与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排除烦燥、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毒素”,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例1:学生刘XX,三年级时老师指定为体育课代表,由于性格内向,整队时经常受班同学的嘲笑。该同学身体素质突出,家长也主动要求其参加的各项体育运动,想从中培养他的自信心、胆量和毅力。四年级参加学校运会,荣获600m、100m、200m三项第一,自己也爱上体育运动,还能经常组织班级之间的球类比赛,逐渐树立了他在同学中威信,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学习成绩也是稳步上升,性格渐渐变为热情、大方,而且品质坚定、有主见,现就读初中二年级,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例2:学生罗XX,十分喜爱体育活动,但娇气任性,自尊心和表现欲较强。在一次体育课中与同学间发生了矛盾,老师批评时与其发生口角,由此,受到体育教师的漠视,性格慢慢变得消极、孤僻,郁郁寡欢,甚至还讨厌上体育课。后经教师的主动道歉、和解,同学们的热情对待,又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在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与篮球比赛中表现出色,为班级获得好成绩,立下汗马功劳。

例3: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过于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又十分重视课的运动强度,包括队列队形训练。学生由于有堂课运动强度过大,造成体质较差的女生运动性休克。据调查,有超过50%学生惧怕体育教师,20%的同学讨厌体育课,且女生占多数。后经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体育课才真正成为他们最喜爱的课。课余,同学们锻炼的气氛也很浓,内容丰富,也成为学校体育的新景观。

二、分折

(1)例1中,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享受快乐,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尊重很重要。要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与家长应顺学生选择做正确引导与支持。过多干扰,负面干涉只会使他们内在的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其自信心,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2)例2中,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大影响。教师要有较强的自信心,不要害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否则将会造成不良冲突,伤害学生心理;教师应该真诚、直率,且具有心胸豁达的品质,容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思想,要做到消除偏见,真诚、友善,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例3中,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尤其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快乐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紧张的放松,释放学习带来的压力,达到心理调节的功能,使学生活泼、健康的成长。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安排体育教学,否则对体育教学理解的错误,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

三、思考和建议

1.正确对待儿童的心理。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快乐、成功体育教学思想等进行教学实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心理,善于巧妙地激起学生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并要善于引导,激发其积极向上,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暧,对心理体现不好的少数学生不应反感和厌弃心理,应该让他们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与信任。

2.重视体育游戏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身心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团结合作,增进了解,探索与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游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懂得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履行职责;懂得集体观念、合作交流、权利与义务,并且体验胜利与挫折。它在利激儿童的主动性与进取心,在与同学们玩耍、打闹、冲撞、友情中获得情感、心理的发育和成熟。因此,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从简单、有趣、孩子熟悉的活动入手,逐渐加入更多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的新颖游戏。 比如:投掷类的游戏培养学生投掷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跳跃类的游戏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调动作的能力,发展弹力;奔跑类的游戏,目的是培养发展学生速度与奔跑能力等等。让学生明白游戏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3.建立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评价方法。体育教师要重视评价方法,以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把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运动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改为测试项目,如对50m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等测试,列出最低标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并把测验的数据作为学生体质评价的资料。要增加符合小学生运动心理特点的集体性项目教学的比重,如篮球、足球等类项目,发展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及自主锻炼的能力。这样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建议篇8

关键词:新课改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走近新课程,感悟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的确,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就业的压力,家庭破裂,单亲子女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使当今的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越来越突出。如,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差,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厌学,乃至少数学生逃学,网络成瘾等现象时有发生,就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环境和家庭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1.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

2.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班级中,教师经常会将学生分出好、中、差三等。对于这三类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针对他们在班级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办法,对症下药。

“好学生”在老师的眼里是各方面都好,很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产生了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事事都行,这样当他们一遇到困难时就会束手无策,对眼前的困难感到茫然,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停滞不前,这是很可怕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对这类优生应适当的给予“批评和打击”,但千万不能伤到他们的自信心。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的抵抗外部不幸的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以便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抵挡得住更大的压力与困难。

我们还应细心观察后进生自身的特点,寻找各种原因,然后制定出培养计划及活动方案,为他们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养成。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压力重造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2、引导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奋斗目标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奋斗目标,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保持一种开阔的心胸和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教育,这是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悬挂国旗、国歌,名人名言、名人画像,贴警句、古训;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让教室成为活教材,让墙壁说话,让提示伴随学生,让学生天天耳濡目染,日日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与学校、家长、科任教师紧密配合,调动和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并持之以恒地去对待,才有可能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养生
    刊号:44-1714/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之友
    刊号:11-1460/R
    级别:部级期刊
  • 健康忠告
    刊号:44-1639/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