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中国稀土学报》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教育探索》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中国稀土学报》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稀土学会;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CN:11-2365/TG,国际刊号ISSN:1000-4343
创刊时间:1983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综合评述、稀土催化、磁学和磁性材料、稀土新材料、稀土金属学与火法冶金、稀土应用、稀土地矿,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工业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工业实践者对各类工业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Pж(AJ) 文摘杂志(俄)、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工业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科双百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工业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工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黄小卫 | 45 | 稀土;荧光粉;铈;氟碳铈矿;萃取 |
严纯华 | 44 | 稀土;萃取;纳米晶;纳米材料;上转换发光 |
廖春生 | 34 | 稀土;萃取;萃取分离;铈;稀土分离 |
龙志奇 | 27 | 稀土;氟碳铈矿;铈;反萃;稀土氧化物 |
邱关明 | 27 | 稀土;有机高分子材料;稀土元素;长余辉发光材... |
倪嘉缵 | 27 | 稀土;配合物;稀土配合物;稀土离子;NMR |
涂铭旌 | 26 | 复合材料;磁性能;贮氢合金;稀土;磁热效应 |
何洪 | 26 | 催化剂;SUB;三效催化剂;低温SCR;铈锆固溶体 |
沈琪 | 25 | 催化;硼烷;硼氢化反应;配合物;催化剂 |
林勤 | 25 | 稀土;贮氢合金;氧化脱氢;镧;中稀土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 | 438 | 稀土;稀土元素;发光;配合物;合...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194 | 稀土;合金;超导;导体;发光 |
北京科技大学 | 192 | 稀土;合金;永磁;铈;金属 |
北京大学 | 181 | 稀土;配合物;发光;萃取;离子 |
东北大学 | 133 | 稀土;合金;氧化物;稀土氧化物;...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132 | 稀土;铈;催化;X;矿物 |
江西理工大学 | 111 | 稀土;离子型稀土;稀土矿;离子;... |
中南大学 | 81 | 稀土;合金;力学性;力学性能;发... |
包头稀土研究院 | 81 | 稀土;合金;精矿;稀土精矿;矿石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80 | 稀土;发光;光谱;EU;离子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77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64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219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101 |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
64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64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
58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52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51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
45 |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1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890280) |
1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A01200) |
9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324010)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27) |
8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2BA315A-5) |
8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200555) |
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719506) |
7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324050) |
7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314707)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4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