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监测》的版面费计算方法如下:
1.按版面计算:具体版面计算方式可联系杂志社或咨询在线客服。如果文章超出定义范围则需要多支付一版面的费用。
2.按字数计算:有些期刊会根据论文的字数来计算版面费,例如每千字收取一定费用。
3.额外费用:如果文章需要彩色印刷(如图表、图片),可能会额外收取费用。
4.期刊级别和收录数据库:期刊的级别和被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会影响版面费。例如,知网收录的期刊版面费通常较高。
5.期刊政策与优惠:部分期刊可能对特定群体(如学生、学者等)提供版面费优惠。
6.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期刊通常按文章收取费用,费用较高,涵盖同行评审、编辑、出版和在线传播等成本。
《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的版面费计算方式相对明确,主要依据文章所占据的版面数量进行收费。作者在投稿前,应仔细核对文章字数,并根据期刊的收费标准合理预算版面费。
《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一本由生态环境部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杂志为双月刊,审稿周期为预计1-3个月,国内统一刊号为11-2861/X,国际标准刊号为1002-6002。
《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的主要栏目包括: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与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简报、调查评价、监测新技术、标准研究,该杂志注重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鼓励创新性研究,尤其欢迎具有理论深度或实证价值的论文。其刊载文章多涉及环境政策分析、环境技术应用等热点议题,为环境工作者提供前沿的学术参考。
根据最新数据,其影响因子:1.88,表明该杂志在环境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可度。
《中国环境监测》杂志须知(审稿周期:预计1-3个月)
Ⅰ、参考文献指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著作的页码在文中标注在序号边,如[2]123。引用经典著作请使用最新版本。可参看近期刊发稿件的参考文献格式。
Ⅱ、题名要求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必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最好不使用标点符号。
Ⅲ、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以word文档投稿,稿件格式必须符合本刊论文写作要求。
Ⅳ、中文摘要300字左右,每篇文稿可选3~5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须对应,不得使用缩写词。
Ⅴ、论文请注明作者姓名、最高学历、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另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李国刚 | 43 | 环境监测;固体废物;水质监测;多环芳烃;固体... |
齐文启 | 43 | 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固体废物;有机污染物;分... |
魏复盛 | 41 | 空气污染;土壤;多环芳烃;硼;儿童 |
滕恩江 | 39 | 空气污染;儿童;颗粒物;土壤;PM |
王业耀 | 39 | 地下水;电动修复;土壤;污染;六价铬 |
孙宗光 | 30 | 环境监测;水质监测;自动监测;水质;水环境 |
李健军 | 30 | 空气质量;京津冀;PM2.5;PM;PM2 |
吕怡兵 | 27 | PM;应急监测;地表水;挥发性有机物;固相萃取 |
刘方 | 26 |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硬质聚氨酯泡沫... |
刘廷良 | 25 | 水质;地表水;自动监测;COD;土壤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733 | 污染;环境监测;水质;土壤;环境... |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 122 | 污染;环境监测;土壤;水质;色谱 |
中国科学院 | 117 | 污染;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气...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116 | 污染;水质;颗粒物;环境监测;污... |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 | 104 | 污染;颗粒物;环境监测;水质;PM |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 68 | 污染;空气质量;环境空气;水质;... |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 61 | 污染;地表水;色谱;土壤;相色谱 |
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 60 | 污染;色谱;气相;颗粒物;道路交...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 59 | 污染;环境监测;质谱;色谱;相色... |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56 | 色谱;气相;气相色谱;污染;相色...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31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30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71 | 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62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52 |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49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3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26 | 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 |
22 |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
18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28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318-005-02) |
9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7502001) |
6 |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2006C13060) |
5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527-003) |
5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1YQ060100) |
5 | 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9140) |
4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3-001-01) |
4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527-001) |
4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06A308) |
4 | 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9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