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应用生态学报》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国内刊号CN:21-1253/Q,国际刊号ISSN:1001-9332
创刊时间:1990年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综合评述、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森林生态学,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农业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农业实践者对各类农业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Pж(AJ) 文摘杂志(俄)、哥白尼索引(波兰)、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医学文摘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农业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科双效期刊、RCCSE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农业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农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周启星 | 77 | 土壤;植物修复;污染土壤;镉;重金属 |
何兴元 | 74 | 沈阳城市森林;岷江上游;光合作用;油松;银杏 |
胡远满 | 61 | 岷江上游;森林景观;景观;驱动力;景观变化 |
关德新 | 57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阔叶红松林;CO2通量;涡动... |
曹卫星 | 56 | 小麦;水稻;知识模型;作物生长;光谱指数 |
邹运鼎 | 56 | 天敌;茶园;捕食性天敌;害虫;节肢动物群落 |
孙铁珩 | 55 | 污染土壤;土壤;地下渗滤;重金属;土壤污染 |
王安志 | 51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阔叶红松林;森林蒸散;气候... |
林文雄 | 50 | 水稻;化感作用;激光;连作障碍;太子参 |
周广胜 | 48 | 气候变化;全球变化;玉米;植被;土壤呼吸作用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 | 2870 |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水分;污染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640 | 土壤;水分;黄土丘陵;土壤水;黄...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568 | 土壤;植物;生态;生态系统;群落 |
东北林业大学 | 448 | 土壤;落叶松;阔叶;人工林;物量 |
山东农业大学 | 431 | 小麦;土壤;胁迫;玉米;幼苗 |
浙江大学 | 385 | 土壤;污染;微生物;水稻;植物 |
南京农业大学 | 384 | 土壤;水稻;小麦;胁迫;棉花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339 | 土壤;人工林;植被;水分;群落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280 | 土壤;物量;微生物;植物;生态系... |
北京林业大学 | 269 |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水分;人工...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60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0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1037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507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371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
327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310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277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
220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215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44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302) |
35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418503) |
30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25722) |
30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9B05) |
2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20140817) |
27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407) |
2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99370) |
27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4001) |
25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18602) |
2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7B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