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现代传播》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现代传播》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现代传播》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国和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国内刊号CN:11-5363/G2,国际刊号ISSN:1007-8770
创刊时间:1979年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传播文化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学与传播学、个案研究·百年中国、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专题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网络时代、随等札记,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社会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社会实践者对各类社会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社会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社会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胡智锋 | 53 | 中国电视;电视研究;电视节目;电视;中国电影 |
黄升民 | 48 | 广告;中国广告业;广告市场;广告业;三网融合 |
喻国明 | 36 | 媒介;中国传媒业;媒体;传媒产业;传媒业 |
张国涛 | 34 | 电视剧;纪录片;中国电视剧;中国电视;高层论... |
张颂 | 32 | 语言传播;杂记;有声语言;播音;播音员 |
黄会林 | 31 | 中国电影;第三极文化;未成年人;中国文化;民... |
郑保卫 | 29 |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 |
郭镇之 | 27 | 传播政治经济学;公共广播电视;中国电视;舆论... |
陈力丹 | 27 | 传媒;新闻;新闻传播业;新闻传播学;记者 |
张晶 | 27 | 感兴;文艺美学;审美;艺术媒介;中国诗学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传媒大学 | 2686 | 电视;媒体;新闻;媒介;文化 |
北京广播学院 | 623 | 电视;广播;新闻;节目;文化 |
中国人民大学 | 294 | 新闻;媒介;媒体;电视;传媒 |
中央电视台 | 280 | 电视;新闻;纪录片;节目;媒体 |
北京师范大学 | 237 | 电影;文化;中国电影;媒体;媒介 |
复旦大学 | 218 | 新闻;媒介;媒体;电视;文化 |
华中科技大学 | 205 | 媒体;媒介;新闻;电视;新媒体 |
暨南大学 | 189 | 新闻;电视;媒体;媒介;传媒 |
清华大学 | 180 | 媒体;新闻;媒介;文化;电视 |
武汉大学 | 169 | 新闻;媒介;媒体;文化;传媒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285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334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
172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91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
47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43 | 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 |
4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
38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3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6 |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
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024) |
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XW003) |
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IZD075) |
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XW022) |
5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ZD013) |
5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XJA860001) |
5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40101) |
5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7JZD0032) |
5 |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1R50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