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实验力学》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实验力学》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实验力学》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内刊号CN:34-1057/O3,国际刊号ISSN:1001-4888
创刊时间:1986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安徽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综述与展望、研究简报、学术讨论、教学经验交流、测试仪器的研制、应用报道,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科学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科学实践者对各类科学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科学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科学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伍小平 | 52 | 光学读出;微悬臂梁;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 |
张青川 | 44 | 光学读出;微悬臂梁;非制冷红外成像;动态应变... |
王世斌 | 38 | 屈曲;力学性能;加载;皮肤;云纹干涉法 |
李林安 | 36 | 屈曲;力学性能;加载;太赫兹波;温度 |
佟景伟 | 35 | 热塑性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应力;多重网格法... |
胡时胜 | 33 | SHPB;动态力学性能;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应力... |
姜楠 | 31 | 湍流边界层;壁湍流;相干结构;湍流;减阻 |
何世平 | 27 | 数字散斑相关技术;弹塑性变形;线密度;残余应... |
李鸿琦 | 27 | 水润滑;图像处理;热塑性复合材料;STM;位移... |
秦玉文 | 27 | 图像处理;相移;云纹干涉法;光纤光栅;无损检...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449 | 合金;力学性;力学性能;复合材;... |
天津大学 | 248 | 湍流;图像;壁湍流;应力;边界层 |
清华大学 | 133 | 云纹干涉;力学性;云纹干涉法;力... |
西北工业大学 | 126 | 风洞;复合材;复合材料;翼型;气...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95 | 蠕变;含水率;渗透率;煤;地压 |
大连理工大学 | 72 | 应力;感器;传感;传感器;三轴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71 | 复合材;复合材料;应力;飞机;合...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61 | 有限元;应力波;力学性;应力;炸... |
东南大学 | 60 | 图像;混凝土;复合材;数字图像相... |
北京工业大学 | 59 | 无损检测;残余应力;应力;声导波...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52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35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78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68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46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33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33 | 中国航空科学基金 |
30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
23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
23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232030) |
14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37500)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302026)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02011)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72195) |
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036204) |
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619304)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27201) |
5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302)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72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