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生态学》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生态学》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生态学》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国内刊号CN:21-1148/Q,国际刊号ISSN:1000-4890
创刊时间:1982年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综述与专论、技术与方法,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农业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农业实践者对各类农业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农业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科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农业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农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何兴元 | 78 | 沈阳城市森林;岷江上游;光合作用;油松;银杏 |
胡远满 | 70 | 岷江上游;森林景观;景观;驱动力;景观变化 |
陈玮 | 59 | 沈阳城市森林;臭氧;光合作用;树种;银杏 |
李培军 | 52 | 污染土壤;土壤;生物修复;土壤污染;多环芳烃 |
朱教君 | 52 | 次生林;防护林;樟子松;人工林;农田防护林 |
周启星 | 51 | 土壤;植物修复;污染土壤;镉;重金属 |
曾德慧 | 46 |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沙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 |
赵成章 | 40 | 祁连山北坡;退化草地;狼毒;石羊河上游;坡向 |
霍治国 | 35 | 冬小麦;风险评估;干旱;小麦白粉病;气候变暖 |
阮宏华 | 33 | 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土壤呼吸;不同海拔;海...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 | 2246 | 土壤;植物;污染;生态系统;群落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575 | 土壤;植物;群落;物量;生态系统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342 | 土壤;植物;污染;物量;生态系统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309 | 土壤;群落;植物;生态;人工林 |
北京林业大学 | 225 | 土壤;油松;植物;生态系统;植被 |
西北师范大学 | 220 | 土壤;草地;气候;植被;群落 |
沈阳农业大学 | 218 | 土壤;玉米;胁迫;植物;微生物 |
南京农业大学 | 197 | 土壤;胁迫;幼苗;污染;黄瓜 |
南京林业大学 | 167 | 土壤;物量;人工林;有机碳;微生... |
上海海洋大学 | 165 | 群落;环境因子;鱼类;群落结构;...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43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44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615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313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270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181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171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160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156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
150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3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125014) |
27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418506) |
26 |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011FKCA157) |
2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337010) |
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39) |
2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111506) |
2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411019) |
19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302) |
1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825102) |
18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YW-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