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山地学报》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山地学报》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山地学报》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
国内刊号CN:51-1516/P,国际刊号ISSN:1008-2786
创刊时间:1983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山地环境、山地灾害、山区发展、山地技术、研究简报,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科学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科学实践者对各类科学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科学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科学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崔鹏 | 49 | 泥石流;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灾害 |
张信宝 | 33 | CS;土壤侵蚀;黄土高原;^137CS;长江上游 |
胡凯衡 | 32 | 泥石流;汶川地震;雨量;泥石流灾害;数值模拟 |
程根伟 | 32 |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气候变化;森林水... |
杨子生 | 31 | 土地利用;建设用地;水土流失;边疆山区;土地... |
刘淑珍 | 30 | 土壤侵蚀;草地退化;冻融侵蚀;土地荒漠化;生... |
钟祥浩 | 30 | 山地;生态环境;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生态 |
韦方强 | 30 | 泥石流;滑坡;长江上游;灾害;泥石流预报 |
朱波 | 30 | 紫色土;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小流域;壤... |
方一平 | 29 | 脆弱性;雪灾;刻画;恢复力;能值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 | 1180 | 石流;泥石;泥石流;土壤;生态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88 | 石流;泥石;泥石流;土壤;生态 |
成都理工大学 | 172 | 滑坡;地震;石流;泥石;泥石流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97 | 石流;泥石;泥石流;土壤;气候 |
云南大学 | 73 | 金沙江流域;水土;耕地;土壤;流... |
西南交通大学 | 72 | 滑坡;石流;泥石;泥石流;边坡 |
四川大学 | 68 | 土壤;石流;泥石;泥石流;灾害 |
福建农林大学 | 67 | 土壤;人工林;杉木;山地;分形 |
四川农业大学 | 51 | 土壤;紫色土;丘陵;丘陵区;川中... |
兰州大学 | 50 | 地质;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泥石...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12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10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134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04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90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
50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
47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
39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38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37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033601) |
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1004) |
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016) |
10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025103) |
9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901A40) |
9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37) |
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415202) |
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302) |
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40800) |
7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A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