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的版面费计算方法如下:
1.按版面计算:具体版面计算方式可联系杂志社或咨询在线客服。如果文章超出定义范围则需要多支付一版面的费用。
2.按字数计算:有些期刊会根据论文的字数来计算版面费,例如每千字收取一定费用。
3.额外费用:如果文章需要彩色印刷(如图表、图片),可能会额外收取费用。
4.期刊级别和收录数据库:期刊的级别和被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会影响版面费。例如,知网收录的期刊版面费通常较高。
5.期刊政策与优惠:部分期刊可能对特定群体(如学生、学者等)提供版面费优惠。
6.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期刊通常按文章收取费用,费用较高,涵盖同行评审、编辑、出版和在线传播等成本。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的版面费计算方式相对明确,主要依据文章所占据的版面数量进行收费。作者在投稿前,应仔细核对文章字数,并根据期刊的收费标准合理预算版面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一本由四川省教育委员会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杂志为季刊,审稿周期为预计1-3个月,国内统一刊号为51-1281/S,国际标准刊号为1000-2650。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的主要栏目包括: 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综述、专题论述、问题讨论、专家论坛、研究简报,该杂志注重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鼓励创新性研究,尤其欢迎具有理论深度或实证价值的论文。其刊载文章多涉及农业政策分析、农业技术应用等热点议题,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前沿的学术参考。
根据最新数据,其影响因子:0.66,表明该杂志在农业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可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杂志须知(审稿周期:预计1-3个月)
Ⅰ、注释一律采用脚注。脚注用小五宋体,包括文献作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及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起止页码,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序号标注,每页单独编号。
Ⅱ、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如有泄密、侵犯他人版权等,本刊不承担连带责任。
Ⅲ、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学术简历及代表作等),注明具体联系方式。
Ⅳ、基金资助的论文请在首页以注释形式标注,说明有关项目的具体名称、编号。
Ⅴ、正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引用规范,数据准确。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郑有良 | 94 | 小麦;分子标记;醇溶蛋白;聚类分析;农艺性状 |
周永红 | 70 | 小麦;鹅观草属;小麦族;醇溶蛋白;仲彬草属 |
魏育明 | 66 | 小麦;分子标记;醇溶蛋白;分子设计育种;聚类... |
任正隆 | 58 | 小麦;黑麦;普通小麦;染色体;分子标记 |
张健 | 56 | 巨桉;土壤动物;马尾松人工林;巨桉人工林;退... |
胡庭兴 | 56 | 巨桉;核桃;模拟氮沉降;氮沉降;凋落叶分解 |
陈代文 | 55 | 仔猪;断奶仔猪;饲粮;生长猪;基因表达 |
周开达 | 49 | 水稻;杂交水稻;基因定位;育种;无融合生殖 |
兰秀锦 | 46 | 小麦;分子标记;小麦品种;醇溶蛋白;节节麦 |
刘登才 | 43 | 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分子标记;普通小...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四川农业大学 | 2570 | 小麦;基因;土壤;玉米;水稻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 122 | 水稻;性状;杂交;小麦;基因 |
福建农林大学 | 53 | 杉木;胁迫;基因;油茶;幼苗 |
北京林业大学 | 42 | 土壤;植被;树种;人工林;根系 |
中国科学院 | 33 | 土壤;紫色土;丘陵;丘陵区;川中... |
西南林业大学 | 32 | 土壤;基因;幼苗;云南松;生物量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30 | 植物;四川盆地;土壤;盆地;引种 |
四川大学 | 29 | 土壤;有机碳;污染;基因;森林土 |
甘肃农业大学 | 24 | 枸杞;幼苗;植被;植被覆盖;植被...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24 | 土壤;微生物;线虫;针叶;沙地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44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38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00 |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
89 |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
80 |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
74 |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
56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
50 |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
48 | 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 |
46 |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16 | 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07NG001-020) |
14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453) |
10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A11) |
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099) |
9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9B05) |
9 | 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SZD0418) |
8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4-0906) |
6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606A-06) |
6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901A03)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