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的版面费计算方法如下:
1.按版面计算:具体版面计算方式可联系杂志社或咨询在线客服。如果文章超出定义范围则需要多支付一版面的费用。
2.按字数计算:有些期刊会根据论文的字数来计算版面费,例如每千字收取一定费用。
3.额外费用:如果文章需要彩色印刷(如图表、图片),可能会额外收取费用。
4.期刊级别和收录数据库:期刊的级别和被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会影响版面费。例如,知网收录的期刊版面费通常较高。
5.期刊政策与优惠:部分期刊可能对特定群体(如学生、学者等)提供版面费优惠。
6.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期刊通常按文章收取费用,费用较高,涵盖同行评审、编辑、出版和在线传播等成本。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的版面费计算方式相对明确,主要依据文章所占据的版面数量进行收费。作者在投稿前,应仔细核对文章字数,并根据期刊的收费标准合理预算版面费。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一本由河南省气象局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杂志为双月刊,审稿周期为预计1-3个月,国内统一刊号为41-1386/P,国际标准刊号为1673-7148。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的主要栏目包括: 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该杂志注重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鼓励创新性研究,尤其欢迎具有理论深度或实证价值的论文。其刊载文章多涉及环境政策分析、环境技术应用等热点议题,为环境工作者提供前沿的学术参考。
根据最新数据,其影响因子:2.15,表明该杂志在环境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可度。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须知(审稿周期:预计1-3个月)
Ⅰ、多次引用同一著者文献时,只编一个号,即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
Ⅱ、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要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以及众所周知的介绍性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避免出现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Ⅲ、来稿注释应采用脚注形式,连续编号,注释序号置于标点符号之后。
Ⅳ、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备稿。
Ⅴ、文题一般字数不超过25字。正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层次分明,可用至4级标题。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胡彩虹 | 24 | 径流;SWMM;水资源;洪水预报;汾河水库 |
陈怀亮 | 18 | 冬小麦;气候变化;遥感监测;遥感;黄淮海地区 |
成林 | 17 | 冬小麦;干热风;气候变化;灌浆期;干旱 |
马志红 | 16 | 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湿度;气候变化;干旱 |
朱业玉 | 14 | 降水;气温;气候变化;旱涝灾害;支持向量机 |
李树岩 | 13 | 夏玉米;冬小麦;倒伏;气候变化;大风 |
杜子璇 | 13 | 黄淮海地区;气候变化;沙尘暴;酸雨;植被覆盖... |
田宏伟 | 13 | 夏玉米;酸雨;黄淮海地区;影响因素;气溶胶光... |
余卫东 | 13 | 冬小麦;夏玉米;气候变化;农业气候区划;小麦 |
师丽魁 | 12 | 土壤水分;冬小麦;干旱;夏玉米;黄淮海地区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气象局 | 226 | 气象;降水;小麦;暴雨;气候 |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126 | 小麦;冬小麦;气象;气候;干旱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13 | 降水;雷达;气候;气温;气象 |
河南省气候中心 | 89 | 气候;降水;气象;气温;环流 |
河南省气象局 | 67 | 暴雨;气象;雷达;降水;天气雷达 |
郑州市气象局 | 60 | 暴雨;雷达;大暴雨;天气雷达;气... |
郑州大学 | 55 | 径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污染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47 | 降水;气候;小麦;冬小麦;雷达 |
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 | 37 | 增雨;降水;人工增雨;雷达;冰雹 |
河南省大气探测技术保... | 34 | 气象;雷达;天气雷达;气象信息;...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22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31 |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
47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47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
45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
37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17 |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 |
12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12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
12 |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9131) |
9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0522030400) |
7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1-1) |
6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B01) |
6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2B02) |
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D950804) |
6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12102310033) |
6 |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KLME050101)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128)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