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河北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国内刊号CN:13-1430/TV,国际刊号ISSN:2096-8086
创刊时间:2003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河北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 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研究、生态与环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院士专访,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水利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水利实践者对各类水利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水利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RCCSE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水利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蒋云钟 | 44 | 水资源;流域;水文模型;径流;水库 |
雷晓辉 | 43 | 分布式水文模型;梯级泵站;明渠;调水工程;水... |
左其亭 | 37 | 水资源;人水和谐;和谐论;黄河流域;河湖水系... |
杨开林 | 30 | 调水工程;水击;水锤泵;泄洪洞;水力瞬变 |
沈振中 | 22 | 渗流;水力劈裂;土体;混凝土;渗流场 |
梁忠民 | 22 | 洪水;洪水预报;新安江模型;水文频率分析;水... |
张发旺 | 21 | 地下水;石油污染土壤;石油污染;地下水资源;... |
魏加华 | 19 | 声波;地下水;气象雷达;降水;增雨 |
许模 | 18 | 地下水;隧道;岩溶;数值模拟;滑坡 |
郑源 | 17 | 数值模拟;水轮机;叶片;轴流泵;压力脉动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 | 322 | 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 |
学研究院 | 314 | 水资源;南水北调;节水;灌溉;水... |
河海大学 | 302 | 水资源;南水北调;流域;水库;水... |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 | 206 | 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中线;中线干线...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160 | 地下水;污染;水资源;土壤;地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140 | 南水北调;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 |
北京师范大学 | 122 | 水资源;流域;地下水;污染;水质 |
中国科学院 | 119 | 地下水;水资源;南水北调;水质;... |
长安大学 | 104 | 地下水;滑坡;黄土;水质;地质 |
武汉大学 | 101 | 南水北调;流域;南水北调中线;水...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87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78 |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171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44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29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3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82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
68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56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
43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23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4A12) |
20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318-005-02) |
1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102) |
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21006) |
11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19B03) |
10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4A03) |
10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4A02) |
9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4A07) |
9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3IRTSTHN030) |
8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5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