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观察

影响因子:0.23

审稿周期:预计1-3个月

美术观察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006-8899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12
  • 国内刊号:11-3665/J
  • 邮发代号:2-228
  • 全年订价:¥ 496.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美术家_心路
  • 美术学_学院文萃
  • 美术家_品评
  • 观察家_前沿报道_艺事综述
  • 国际视野_国际论坛
  • 美术学_史学
  • 美术家_展厅
  • 美术家_本期名家
  • 美术家_案边点滴
  • 观察家_热点述评
  • 美术学_学人档案
  • 美术家_时代人物
  • 观察家_前沿报道等
  • 卷首语

    40年,不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百分之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更只是一段短暂流年。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却非比寻常岁月,因为历史到了这是突然变得异常丰富,中国从此实现了超匀速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历史浓度至为致密的40年。

  • 专访田黎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画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言:“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这些镜头同时显示不同社会的差别和对立,而这些差别并非无关宏旨。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页)自布罗代尔以来,一些史学家放弃对历史的...

  • 专访杨飞云:中国油画的学习历程与文化自信的建立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中国油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油画这种西方艺术形式来讲,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百年历程既是油画艺术形式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这百年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40年间,文化、思维意识的交流是激烈的。这种发展在40年间大致可以分为知识补全、形式创新、文化自觉三个篇章。在这些事件中,油画工作者如何...

  • 专访展望:新时代下个人的觉醒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美术界也有了许多新的创造。无论是思想的解放,还是创作形式的多元化,中国美术界这40年的发展史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在雕塑界,艺术家主体意识真正觉醒,他们从盲目模仿西方到寻得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当代雕塑的形式也愈发多元化。但是,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较晚,雕塑家在建立个体身份...

  • 专访袁运生:壁画是时代的见证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文化及艺术领域彰显中国特色和一个大国的文化自信,是摆在中国壁画家面前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的努力孕育了中国现代壁画的雏形,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谈到中国现代壁画,袁运生先生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作为在这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壁画家,从与他的谈话中,让我们去感受中国美术...

  • 专访陈振濂:书坛钩深见真诠遇合有时当致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文化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书法也在这一潮流中得到长足发展。无论是书法技法的丰富、书法教育体系的完善、书法人才梯队的培养、书法史论研究的新成果,还是书法团体的成长,都显示了书法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当然,其中也有发展过快带来的基础不足、难上高峰等问题。本期《美术观察》以“我与中国美术这40年”为题,邀请...

  • 专访谭平:边界与可能的拓展——中国抽象艺术与实验艺术的新纪元

    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中,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抽象美”的讨论一直延续至今,关于“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学术争论也一直存在。但是在这40年的历程里,中国抽象艺术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加多元和复杂,中国抽象艺术早期呈现边缘化的状态具有历史必然性,是由客观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主观的审美因素共同造成。回到中国抽象艺术本身,重新思考它在中国...

  • 专访吕敬人:饱浸东方品位 焕发时代精神——回望平面设计的求索与自证之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美术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众多学者开始接触、学习、传播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同时探寻着设计的中国风格。尤其是在“85美术新潮”中,设计界的学者们深刻反思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发生了激烈碰撞,进而在美术界激荡起围绕中国“现代设计”内涵的延绵40年的思辨波涛。回首过去的40年。平面设计的内涵...

  • 专访吕品田:时代变革中的价值洞察与实践把握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细微的民众生活和宏观的社会图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改观经济面貌的同时,“改革”与“开放”的社会导向和生机活力同样展现于美术领域,催生了如今更加繁茂的艺术生态。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工艺美术以及更加生活化的民间美术,在这40年中的发展或存续状态,集中反映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的当代...

  • 专访刘骁纯:少数派的年代——1978年以来的新潮美术再解读

    众所周知,1978年以来的中国在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场历史巨变中,带有前卫艺术特质的新潮美术扮演了十分特殊且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它在这场深度参与中不断塑造与建构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同时,已经开始融入全球当代文化叙事的总体语境中,从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也已经引起...

  • 专访许江:我与中国美术这40年——从野火到葵颂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美术历经了多次运动和前后几代人的努力,是一部丰富的当代美术史。许江先生不仅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多年,同时,也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亲历者,文化考察与艺术策划的探索者,是其中很多重大事件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推动当代艺术教育的领导者。《美术观察》策划“我与中国美术这40年”选题,特访许江先生,围绕其自身特点,步入他书写...

  • 专访万捷:从“为人民艺术服务”到“艺术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在回顾中国美术各领域的历史变迁时,应同时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状态。作为集艺术出版、艺术市场、艺术教育于一体的艺术类企业,雅昌从印刷起步,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印刷领域的迅猛发展,也率先推进艺术信息数据化,在艺术向大众普及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我与中国美术这40年”的选题中,作为与美术前行密不可分的雅昌...

  • 东方色彩的主体性确认——“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综述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传统色彩年会已是第三届。本届以“东方色彩:历史与现状”为中心议题,邀请来自中日两国色彩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齐聚北京。11月15日上午,“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

  • 一部艺术家的思维小史——关于“徐冰:思想与方法”展

    2018年7月21日至10月18日,大型回顾性展览“徐冰:思想与方法”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展览将印刷体的“真文字”(徐冰将表意的、能被人看懂的文字称为真文字),变为徐冰所创造的视觉图像的“伪文字”(自造的、看不懂的文字称作“伪文字”),让观众通过这些视觉转化的文字作品窥探徐冰的创作旅程,观看、阅读一位全球艺术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

  • 艺术介入城市的“东莞模式”——“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策展手记

    近年来,艺术介入城市的案例纷至沓来,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中国·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古城新脉——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等等,艺术介入公共场域成为时下火热的艺术现象。曾经的“世界工厂”东莞如今在各个领域迅速转身、更新,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列入新一批开展创新...

  • 感恩,遇上好时代——贾又福访谈

    中国美术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写照,美术创作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每个艺术家对于时代生活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对时代精神也会有不同的表达,这源于他们对外部境遇真切的生命感受。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期[时代人物]栏目特别采访山水画家贾又福,他回顾了创作实践与心路历程,让人深刻感受到时代文化对于艺术创作的推动力量。他...

  • 作为“造物”的雕塑

    我的艺术理想不是从造型上创作出好的雕塑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制造“天地万物”的层面上来理解雕塑。雕塑说到底就是一个三维的“人造物”。从“物”这一属性上来说,雕塑是与天地万物连为一体的。在这里,“人造”是意味着人与世界的接触,与万物的接触。通过人与世界的接触,以及人对世界的参与,人类的文明才逐渐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的...

  • 个性语言的积累与生成——范治斌谈中国画的写生

    写生一直以来是艺术家深入生活的重要途径,它将艺术家自我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关联,形成参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画的要义。当下,中国画的写生大多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通过广泛的搜集素材,为日后的创作做必要的题材积累;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艺术家在写生中会遇到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客观事物,这必然要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呈现,...

  • 晋山晋水尽显性情气骨——写在陆沉先生八十岁画展之际

    陆沉(陆贤能)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大家,他在80岁高龄之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这对于他本人抑或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对于他本人来说,能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是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内心中的喜悦之情远胜过古人津津乐道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同时,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通过这次画展将...

  • 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以地方性视域的解读

    中国画是通过独立的语言体系表达的意象模式,它将中国的哲学、思想、观念等寄于形式之中,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延续,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一种沟通方式。通过绘画创作,画家可以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人生的知识,可以将人生的态度发展为人生的关怀。高卉民的北方大写意花鸟画通过描绘北方山花野卉来表达人生的知识,呈现出画家本人对自然的关怀意...

  • 质若璞玉 佛意在心——略论谢其云的绘画艺术

    “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南朝山水画论家宗炳的这段话以一种简短而有力的方式,道出了山水画的本质。而在面对谢其云的绘画作品时,在对画面的细细品味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似乎也渐趋于澄怀,继而透过山水物象,逍遥于形而上的境界中。就此而言,作为一名深谙笔墨形式的画家,谢其云对山水画在笔墨形式之上的本体也深有感悟。...

  • 此中有真意——读王桂勇油画随想

    王桂勇(三杰)是我30年前在山东教书时的学生,他后来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和工作,因而我对这个老学生的生活轨迹和艺术历程较为了解。桂勇有灵气、有想法、有韧劲,更有艺术情怀和人生理想,也正因为有艺术情怀和人生理想,这个来自孔孟之乡的学子一直在努力追寻,不断探索。早年我就发现这个在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很机灵,很有艺术感觉和想法。三十...

  • 虚幻图景与“人”的回归——熊宇的油画创作

    在被现代科技与虚拟数码技术包裹着的当下现代社会生活中,“速度”变成了最为常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状态,使得人们的感受常常变得仓促而断裂。在新媒体等创作途径广泛流行的当下,熊宇仍执着于关于绘画本体实践的探索,以此找寻生命中充满纵深感的时间维度,缓缓诉说着人之存在的精神意象。熊宇的作品很早就进入公众视线,其作品中的经典人物也...

  • 手与心——周长江抽象绘画的身体视角

    在自恣的笔触涂抹中,在灿若烟花的色彩生成中,艺术家周长江巨大的画幅给予观众巨大的冲击,让他们感到惊异、炫目和失言,这是画家身体力量的勃发与挥洒。试想,假如离开身体,意识何以能够创作和欣赏绘画? 法国当代哲学家吕克·南希(Iuc Nancy)说得好, “我的思想,我的情感只能通过我的身体而被表达或者被显露”。根据梅洛·旁蒂(Ponty)的身体现象学...

  • 图像时代的油画写生价值探讨

    一百多年前,照相机的产生使人类进入到了机械复制的图像时代,后来随着网络技术、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很快又进入到了新的图像时代。网络图像、数码图像、3D图像以及VR图像等的大量涌现让人们被图像轰炸得失去了艺术审美能力,这不得不让大家静下心来反思。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图像时代的来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图像选择,促进了近现代油画艺术...

  • 刍议传统青绿山水绘画的现代性可能

    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绘画是随佛教绘画东传而来,并被中国画家改造而成的一个画科,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曾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赵伯驹、赵伯瑞、王履、仇英、吴历等“青绿”大家,他们都是传承与发展青绿山水绘画的重要人物。然而,近现代以来,青绿山水绘画在张大千之后出现了式微的苗头,后继者乏人,卓有成就...

  • 技进乎道——我对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世纪以降,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近代中西方文化剧烈冲突的背景下,传承千年的中国画艺术被很多艺术家放置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写实与写意”的视角之中进行重新省思和定义。时至今日,中国画的发展变革仍然需要回应各种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中国画学如何实现变革,如何继承、发扬以形写神的观念,如何由技...

  • 关于艺术的经验与表现

    很大程度上,经验的来源可能是个人生活实践的积累或自我主观意识的判断。经验主义的表现是片面孤立的,缺乏活力的。而把经验主义的表现形式运用到绘画作品中往往让观众看不到作品的生命力,勿论发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绘画者应该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赋予作品生命力,而鲜活的生命力和作者以往的经验无关。毕竟,作品承载了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

  • 水韵之美——谈我的水墨创作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水的流动为山的巍峨增加了许多灵动与趣味。“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把山与水看成了智与仁的分野,水透明、无形,柔弱却又智慧、坚韧,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具有更多了哲学意味。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说的是“道”,其实用来形容水也很合适,水给了我无穷的想...

  • 毫生妙相——我的佛教题材绘画创作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本土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又称作“像教”,足见图像对佛教的重要意义。在诸多佛教题材的美术品中,以观世音菩萨信仰为基础逐渐建构起来并丰富发展的造像,无疑是中国本土佛教美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题材之一。中国的观音信仰是在接受佛教影响之后建立起来的、最有中国本土文化及宗教特色的信仰类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流...

免责声明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邮编:100012。

热门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