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环境工程学报》杂志审稿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策略:
一、明确审稿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审稿的标准,审稿人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稿经验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利用数据库资源
通过SCI、SSCI、A&HCI、ISTP等学术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与《环境工程学报》杂志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信息。
三、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参考文献作者可以作为审稿人的重要来源。
四、寻找杂志编委或学术会议主席
杂志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通常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丰富的审稿经验。
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
如果杂志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应认真填写推荐理由,说明审稿人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与论文内容的契合度等。
《环境工程学报》杂志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内刊号CN:11-5591/X,国际刊号ISSN:1673-9108
创刊时间:1980年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审稿周期:1-3个月
主要栏目:特约综述、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态环境工程和工程应用实例,这些栏目不仅为不同环境阶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满足了环境实践者对各类环境问题的探讨需求。
收录情况: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CA 化学文摘(美)、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这些数据表明了该杂志在环境领域的学术价值和传播影响力。
期刊荣誉: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等,在环境学术理论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推动环境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王晓昌 | 87 | 混凝;人工湿地;动态膜;城市污水;动态膜生物... |
曾光明 | 68 | 堆肥;氮化碳;生物炭;复合材料;水体 |
王东升 | 54 | 混凝;混凝剂;强化混凝;絮体;聚合氯化铝 |
席北斗 | 50 | 地下水;堆肥;生活垃圾;重金属;水溶性有机物 |
杨敏 | 49 | 饮用水;酵母菌;废水处理;饮用水中;活性污泥 |
魏源送 | 45 | 厌氧氨氧化;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污泥;溶... |
孙力平 | 45 | 混凝;除磷;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再生水 |
宋永会 | 41 | 制药废水;黄连素;磷;磷回收;磷酸铵镁 |
阮文权 | 39 | 沼气;厌氧消化;厌氧发酵;餐厨垃圾;废水 |
王磊 | 34 | 膜污染;PVDF;纳滤膜;奶牛;聚偏氟乙烯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 | 581 | 污染;废水;混凝;污泥;水处理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456 | 污泥;污染;污水;废水;硝化 |
重庆大学 | 372 | 污泥;废水;垃圾;厌氧;污水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322 | 污染;废水;垃圾;重金;重金属 |
清华大学 | 278 | 污泥;污水;废水;污染;水处理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64 | 污染;废水;重金;重金属;污水 |
华南理工大学 | 254 | 废水;污染;降解;垃圾;厌氧 |
同济大学 | 238 | 污泥;废水;污水;垃圾;厌氧 |
湖南大学 | 230 | 污泥;污染;值模拟;数值模拟;活... |
中国科学院 | 222 | 污染;废水;重金;重金属;人工湿...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339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68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519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391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325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15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143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130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26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118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217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318-005-02) |
67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103-003) |
27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B604) |
18 |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310720013) |
15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24B03) |
14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5-002) |
11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3-004) |
11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212-001-02) |
11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2302110060) |
10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