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震科学》的版面费计算方法如下:
1.按版面计算:具体版面计算方式可联系杂志社或咨询在线客服。如果文章超出定义范围则需要多支付一版面的费用。
2.按字数计算:有些期刊会根据论文的字数来计算版面费,例如每千字收取一定费用。
3.额外费用:如果文章需要彩色印刷(如图表、图片),可能会额外收取费用。
4.期刊级别和收录数据库:期刊的级别和被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也会影响版面费。例如,知网收录的期刊版面费通常较高。
5.期刊政策与优惠:部分期刊可能对特定群体(如学生、学者等)提供版面费优惠。
6.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期刊通常按文章收取费用,费用较高,涵盖同行评审、编辑、出版和在线传播等成本。
《华北地震科学》杂志的版面费计算方式相对明确,主要依据文章所占据的版面数量进行收费。作者在投稿前,应仔细核对文章字数,并根据期刊的收费标准合理预算版面费。
《华北地震科学》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一本由河北省地震局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杂志为季刊,审稿周期为预计1-3个月,国内统一刊号为3-1102/P,国际标准刊号为1003-1375。
《华北地震科学》杂志的主要栏目包括: 地震科技论文、综述、学术论文、短文、科技简讯,该杂志注重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鼓励创新性研究,尤其欢迎具有理论深度或实证价值的论文。其刊载文章多涉及地质政策分析、地质技术应用等热点议题,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前沿的学术参考。
该杂志在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力,曾多次入选
,并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收录,这意味着论文能够被更广泛的学术群体检索和引用,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学术影响力。
根据最新数据,其影响因子:0.6,表明该杂志在地质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可度。
《华北地震科学》杂志须知(审稿周期:预计1-3个月)
Ⅰ、文题一般不宜超过30个字,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主要的特定内容。避免用副标题。文题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或符号。
Ⅱ、文章须言之有物,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法得当,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对理论或实践具有参考、借鉴或指导作用。
Ⅲ、参考文献:凡文稿中引用他人资料和结论者,务请按《著作权法》在参考文献中写出,著录格式按照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码。
Ⅳ、正文采用宋体五号。凡另起一行的整段引文用五号楷体,前(左)面缩进四格,后(右)面不缩进。
Ⅴ、基金项目或资助项目请注明具体名称及编号。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张子广 | 39 | 井水位;地震;水位;地震前兆;地下水 |
刁桂苓 | 37 | 震源机制;地震;震源断层;地震序列;震源 |
张素欣 | 36 | 井水位;地震;地震前兆;水氡;水位 |
王晓山 | 26 | 地震;震源机制;震源机制解;应力场;M |
平建军 | 25 | 地震;地震前兆;地震预报;地震序列;强余震 |
彭远黔 | 24 | 浅层地震勘探;地震;地电阻率;地震勘探;地震... |
温超 | 21 | 浅层地震勘探;地震;M;球型振荡;地球自由振... |
陈绍绪 | 21 | 地震前兆;地震;地震预报;强震;地震活动性 |
蔡玲玲 | 21 | 地震;M;震源深度;震群;发震构造 |
李冬圣 | 20 | 地震;M;震源深度;震源机制解;测震台网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河北省地震局 | 572 | 地震;震前;前兆;地震前;地震活... |
中国地震局 | 191 | 地震;形变;断层;前兆;震前 |
山东省地震局 | 121 | 地震;地震活动;震前;地震前;震... |
天津市地震局 | 94 | 地震;前兆;震前;地震前;地震前... |
国家地震局 | 80 | 地震;地壳;前兆;断层;地震预报 |
河北建研科技有限公司 | 60 | 建筑;混凝土;载力;地基;既有建... |
安徽省地震局 | 50 | 地震;震源;震前;郯庐断裂;郯庐... |
山西省地震局 | 49 | 地震;震前;地震前;震源;前兆 |
福建省地震局 | 43 | 地震;地震台;水位;地磁;形变 |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 42 | 地震;震源;震群;震源机制;地震... |
涉及文献 | 资助项目 |
112 |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 |
87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
6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4 |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 |
24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
23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 |
23 | 星火计划 |
21 | 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 |
18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18 | 山东省地震局合同制科研项目 |
涉及文献 | 资助课题 |
4 |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3275407D) |
4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ZY20110101) |
3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208009) |
3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01488) |
3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8GG10008004) |
3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H030630090190) |
2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08010302204) |
2 | 安徽省地震局重点基金(20110501) |
2 | 北京市地震局任务性科技专项(JZX-201103) |
2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B02-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