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湖心亭看雪教案8篇

时间:2022-04-10 14:05: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湖心亭看雪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关键词;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思想;浓厚兴趣

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课件制作上常常是“件课不符”,探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

1.盲目性。一堂好课源于一个教师的好思想,但实际情况是,制作的课件,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学科特点,不分重点、难点将整堂课的教案都杂糅入课件,将具体生动的学生与设计生拉硬扯,满汉全席乱炖,照单全收,失去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习时,一目了然,学完后,一片茫然,全然新“填鸭式”灌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

2.随意性。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主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不能用课件简单代替教师的传授。

比如,有一个《湖心亭看雪》的课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白描手法,展示了“西湖雪景”的三张图片,紧接着又展示了“北国雪景”,结果学生针对这两幅画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本课的主旨相去甚远。

3.繁杂性。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停留于表面文章。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往往不惜文字、图片、声音齐上阵,最终却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一堂语文献课中,教师制作的课件,画面极其复杂:声效、光影,还有不时冒出来的气泡。结果除了引来学生啧啧赞叹惊奇,对课程的教授学习却无益处。

二、做到课件与教师思想的相互融合,制作出高质量课件的方法

1.体现教学思想,力求适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达教师的教学思想,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多媒体课件中如何融入教师的思想,确保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思想的引领过程。如,《斑羚飞渡》,若是在课件中只是展现一个斑羚自救的过程,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受到思想启迪、艺术感染教育的机会。那么,在课件制作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因素,文字的表述、情感的呈现都要恰如其分,逐渐升华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

2.符合教育规律,做到科学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同样,教师应是一个思想者,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就应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做到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清晰,过程活泼,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用合理,搭配得当,层次分明,既要反映教材内容,又要扩大其知识面,将优秀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深入浅出,使课件既忠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3.不断突破,做到创新性。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再创造。这就要求制作课件时,首先要根据课题认真分析考虑教学因素,学习任务因素、学习者因素(年龄和智能特点、认知结构、动机兴趣、学习经验等)、管理因素、使用因素、经济因素,依据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选择最优课件制作流程,精心地设计多媒体画面,巧妙地安排展示时间,并通过营造情境、设置悬念等手法,使展示的内容能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开阔视野,使学生能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当然,优秀的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课件制作得精美一些,教学效果更好一些,但切不可盲目追求。

参考文献;

篇2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如今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发展,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在向新型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的教学方法,也转变为基于“主动探索”、“情景创设”、“会话商讨”、“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艺的应用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以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为“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提供了基础。网络教育资源是将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组合的技术,指运用音像影视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校园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实现网络交互,服务于教育,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语文活动中去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参与者、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出现了诸如形象演示、交互式语文学习、个性化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多以知识结构为中心,教学方法多以传授为主,辅之以启发、设问、答疑。而如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以后,学校课堂教学的情形与从前大不相同了:教学容量比以前更大了,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不断合理化,教学手段不仅增加而且变化多端了,信息交换的节奏也是更加吸引学生了。比如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首先实行电子化“在线备课”。什么叫“在线备课”?即课前老师通过网络对学生完全公开教学简案,学生对教师的教案本能的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兴趣和冲动,因而绝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教材来预习教学内容,这样无形中给学生的预习环节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学生预习完后,应该会有自己的思考,他们会通过网络把预习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案进行修改,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问调整教学策略。这就是“在线备课”。“在线备课”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同步同轨,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这种网络时代下催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心理更为吻合,师生互动更为和谐,其质量与可操作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在优化课堂教学和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研究方面是非常重视的,我们正在积极申报《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实验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研究。

多媒体和网络发展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将现代教育信息技艺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巧妙合理地把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和网络发展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把教学看成是师生、生生间互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就像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将现代教学技艺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以任务为驱动,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获得讨论的机会,并且拥有活动和创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篇3

笔者和几个初中学生交谈,谈及“语文书中的插图对学习有没有作用”,有的学生说“插图看不看有什么关系”,有的说“老师没让我们看”,有的说“有几次上课盯着插图看,还被老师批评”。显然,教师和学生都没把插图当回事。

语文课本设置了插图,却没有起到该有的辅助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对于课文插图的使用仅是点到即止。大量的教参、教案、教学辅助用书没有涉及教学插图的使用,甚至语文课本也没有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充分利用插图。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插图犹如未开垦的荒地,陷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

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致力于光影声色的多方展现,认为课件中的图片足以替代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由此忽略了插图。学生忙于备战大考小考:注音释义要考,背诵默写要考,阅读理解要考……但是,不考插图!而且和有声有色的课件图片相比,插图显得呆板沉闷,在急功近利而又追求新鲜多样化的学生面前,插图就只能被省略了。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图片固然丰富多彩,但又何必舍近求远将课本插图抛弃呢?仔细研读课文插图,一样能读的风生水起。

统计六册语文书(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有200来幅插图:目录前有彩页插图,平均每册约13幅;每单元课文中有黑白插图,平均每册约18幅;课外古诗词共4幅;名著导读共10幅;甚至附录中也有大大小小共12幅字做插图。

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教学资源库,这里有作者肖像、手迹、故居、作品、生活事件;有文物古迹;有历史遗迹……更多的插图是和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有的真实再现了所介绍事物,有的形象再现了课文所介绍的景物,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故事情节……这些插图补充了文字描绘的不足,直接作用于视觉感官,能使学生的文本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插图,是特殊的艺术语言,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插图在课堂上闪亮登场,利用插图进行多样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师生应一起读图、用图,使课堂天地更加宽广起来。

一、读图:观察、理解、发现,利用插图完成多种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看懂图,先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有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形象再现,这样的插图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如《湖心亭看雪》,全图左下角是一舟子撑篙缓行,左上角是隐约的群山宝塔下长堤一痕,右上方白雪覆盖的湖心亭上人两三粒而已,其他所有地方全都留给了空白: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雪中景物的隐约模糊、雪中人物的孤独无奈都在观察理解插图中得到了真切感受,那一片空白也成为了“留白”艺术的形象表现。

有的插图内容比较庞杂,如果面面俱到地观察,就会在细枝末节上花费大量时间,须教学生删繁就简。如学习《杨修之死》插图,教师只需指导学生发现杨修被押送出去时的懊丧表情,及曹操出了一口恶气时的如释重负的表情,对前景中刀斧手威武的装束、狰狞的表情和背景中壮丽的廊宇、气派的帷幕则完全不必费时去探究。

学会了读图,就可以利用插图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利用插图,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利用照片、画像及手迹、故居等来介绍作者,会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会激发学生对作者了解的欲望,从而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先生,细看插图,丁肇中一手抚着下巴、双目凝望前方,正深思着……这样的智者形象拉近了学生和他的距离,也使课文变得更有吸引力。

2.利用插图理解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会有不少差距,这时插图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如学习《老王》时,对于老王的“青光眼”、“滞笨”、“直僵僵”等外形和动作特点,学生难以感同身受。而插图中老王眼白空洞、眼睑沟壑纵横、腰身伛偻下弯、拳头僵硬捏紧……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扩大,对老王因病痛折磨而变得干瘦、衰弱的外形及死前送鸡蛋香油时金子般的心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3.利用插图快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突出学习要点。遇到繁杂的说明文,学生容易被众多内容牵绊得无暇抓住顺序方位等重点,适时利用插图,能使学生迅速披沙拣金。如《故宫博物院》选择了全景俯视图作为插图,借助这幅插图,学生能迅速理清说明顺序和方位,抓住学习重点。

4.利用插图培养美感。优美的风景插图,既表现了景物之美,也诠释了语言文字之美。如《紫藤萝瀑布》中描绘紫藤萝:“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而插图中美丽的藤萝花串,有着大大小小的花苞,深深浅浅的紫色,像极了一个个的风帆,插图之美印证了课文语言文字之美,共同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二、用图:想象、扩展、创造,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给插图取名字,给画面加“旁注”,锻炼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让学生试着给插图取个名字,能锻炼学生对画面、课文的理解概括能力。如给《秋》的插图命名,“霜晨捕鱼图”“渔民戏渔图”“秋在渔船图”,每一个精巧的题目都是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加旁注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插图运用方法,它能使课文学习轻松有趣起来。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如果能根据外貌和方位介绍给插图中的四位大文豪注上名字,再在旁边注上外貌、动作、语言特征,学生在提高概括能力的同时,还能快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区分人物特点,体会到课文叙事条理清楚、方位介绍的明确,从而准确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写法。

2.利用插图复述或补对白,锻炼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看插图复述课文的教学活动,可锻炼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我的第一本书》中“爸爸愁苦地看着我的破烂课本,我怯怯地等着父亲发落”的插图和课文情节基本一致,看图复述,能更加准确地记住课文,并使同学记忆深刻。

给插图补对白比复述更加有创造力,也更能锻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可以给《风筝》中的“我”和“小弟弟”补上对白,表现“我”的专制自负、“小弟弟”的天真可爱,也可给《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补上他和孩子的对白,表现他的善良和迂腐。

3.给插图接画、添画,锻炼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给插图接画添画,可借以概括课文情节的内容。如《狼》中的插图是“屠夫御狼”情节的形象再现,这个情节之前还有哪些画面(情节)呢?学生可以创造出“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避狼”等画面高度概括情节。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