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13:26: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豆营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
论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
关键词:文化经济思维;谷物;创新;品牌
古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奠定了中国农业大国的基础。继农业与工业之后,服务业逐渐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主要产业,服务业中涵盖大部分文化产业,以文化创造经济价值成为了一个极具优势的商业模式。如何在文化经济思维的视角下对谷物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以更优的方式赢取利益,达到顾客与商家的双赢,创造更好的消费者体验,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对文化经济思维的理解
文化经济思维,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以文化创造经济的思维模式。里面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一件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经济是一种盈利方式,思维则是从与其他同类商品或前期商品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的一种创意。文化经济思维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一种以文化为基点的商业模型的呈现。
例如,“花制作”服饰是一家西塘本土的品牌,结合了西塘作为古镇的文化内涵,制作出一系列改良复古的服饰,并且在同里等其他古镇也开设了自己的店铺。除此之外,“花制作”还在西塘创建了一座“花制作工艺博物馆”,在里面进行展示和销售,很多人不会去店铺里购买,但是会去博物馆里面参观进而购买,“花制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文化为基点进行盈利的案例。在很多创意产业园区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文创产品以新奇或温馨博人眼球。在体验经济时代,文化成了一种主流。
2 谷物产业现有的发展模式
“谷物”统称即粮食,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大米、小麦、小米、大豆等及其他杂粮。谷类包括大米、小麦、小米、大豆等,主要是植物种子和果实,是许多亚洲人民的传统主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家,直到工业的出现,才慢慢改变,直至现在仍有大部分人以耕种为生,尤其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的地理现象,使得粮食作物可以规模生产。[1]
现下的谷物销售中,分为整销和零售。由于整销对于价格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本文中只讨论谷物零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营销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使用,在其他产业纷纷做出自己的特色去吸引消费者时,谷物产业仍是以传统的比价和比质策略进行销售,销售者不去宣传谷物中自古以来的农耕文化,消费者也仅仅关注是否美味。在线下营销中,商家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消费者机械地购买,或许只是因为谷物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谷物的确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消费它属于消费必需品,但每一粒果实都是耕种者对于消费者的献礼,这样的谷物便有了不同的含义。
3 谷物产业的创意发展策略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的文人关怀便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舌尖上的中国》的人文关怀在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优势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2]
3.1 谷物中所蕴含的文化
谷物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感性的文化,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每一粒谷粒都经历过雨水、阳光和营养,都饱含着耕种者的希望和感情。谷物每天都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虽然不起眼,但是却连贯古今,成为了一种延续的方式。从谷物种植的区域来看,不同区域的谷物也有着不同的价值。例如,东北地区的稻谷一年一熟,每一粒米都吸收了一年的养分,一粒米便代表了一年。
中国人对谷物的感情就像对家乡的感情,因世代积累而流传下的感情,这就是谷物中的文化。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古老的人类文明都发生在大河流域的两岸,因为那样的土地才能孕育人类的饮食,这就是农业的初始。所以,中国的象形文字都是从认识虫、鱼、鸟、兽,日、月、山、川开始,要与环境天长地久。农业就是自然而然的文化,是创意的源头。
3.2 谷物产业发展的品牌策略
感性的文化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消费,在经过理性消费、感性消费直至情感消费的今天,文化成了一个最大的买点。现有的谷物销售品牌大多都是从单纯的“吃”的功能来构建的,无论从品牌的核心价值、形象,抑或是推广的方式,都只是单纯表现了其功能性,没有融入更深层次的附加价值。因此,创造的价值也仅局限于功能性。
将谷物的文化融入其中,在谷物的包装方面,选取最接近谷物原生态属性的牛品纸、麻布进行包装,用尽量简洁的包装来展现谷物自身的自然气息。粮食本就是最原生态的东西,原生态也是现在社会最缺少的品质,这样的谷物在销售时不仅是销售一种食品,更是销售一种品质。
在品牌文化方面,可以更多地去宣传一种自然的理念,而不是谷物的实用质量。例如,台湾品牌掌生Y粒,自2006年建成以来,都在坚持透过最平凡平常的白米,传达想呈现的真正的价值,就是台湾人的生活风格,包括了历史的文化风霜、地理的风土条件、人文的感官飞扬,以及最重要的台湾人对待土地的友善态度。
将谷物与时节的结合也是谷物产业发展的一种创新方式。惊蛰时节,第一粒种子埋进来土地里;谷雨时节,耕种者们便开始期待;小满时节,谷物有了生命;立秋时节,即将收获一年的喜悦。将原生态的谷物与最传统的节气相结合,加以简单却别有韵味的文字解读,既普及了耕种知识,又蕴含了传统的中国风韵。
中国的文化起源于农耕,谷物本就是中国人的文化。现在将谷物产业进行创新的发展,就是在还原一种原生态精神,去进行情感的售卖,让人们在食用时想到,每一粒米都经过风和雨水,都有着耕种者的希冀。
4 结语
谷物产业是蕴含中华民族历史风韵的产业,其涵盖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在一个民族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后,需要向更高层次进行追求,便是精神文化。中国人对于土地的热爱,对于粮食的感情皆可通过原生态的农业展现出来,但是越来越比质、比价的竞争阻碍了国人对于农耕文化的思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物品所具有的文化更不能丢弃。文化经济思维是以文化创新品,也是以经济促文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积淀,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农耕的文明粮食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深植于心底的信念。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破坏层出不穷,原生态的自然是现在最需要的环境,而这种原生态就存在于饭桌之上,口齿之间。
参考文献:
[1] 周蕙秋.东北地区梗米的品质、价格和销售比较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4):8-10.
关键词:粮食,物流需求
黑龙江省是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面积 990.5万公顷,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 2 500 万吨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7 年粮食产量为 3 135 万吨。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播种面积 340 万公顷,产量达 675 万吨。黑龙江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获得标识认证的产品数量居全国第一,绿色食品数量至2007年达 787 个,监控面积达 2 380 万亩,绿色食品加工产值129.3 亿元。
(一)、粮食生产现状
过去5年,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实现了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优质率的四个历史性突破,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作出巨大贡献。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1.23亿亩发展到1.53亿亩;粮食总产由294.1亿公斤提高到378亿公斤。5年来,共为国家贡献商品粮890多亿公斤。论文写作,物流需求。
2008年,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46.9亿元,投入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当年全省种植业资金物资投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生产资金投入达到266亿元,较2007年增加75.4亿元,增长48.3%;投入化肥351万吨,增加89万吨,增长34%。
(二)、粮食商品率与流向现状
黑龙江省2008年粮食总产量在756亿斤左右,其中,销往省外的粮食商品量为450多亿斤,商品率达60%,占全国省际间可调配商品粮总量1/2。近些年全省粮食产量逐年攀升,粮食库存量居高不下,粮食总量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严峻。大库存量造成粮食陈化降等、损失浪费严重、财政包袱沉重、新粮接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个别粮食购销企业甚至出现了为保补贴宁肯储粮不愿卖粮的苗头,粮食物流任重道远。
黑龙江省粮食外运主要有三个流向:一是通过山海关,由铁路运到关内,约占外调总量的40%;二是经铁路运到大连方向,再通过水路运到南方各省或出口,约占总量的45%。三是经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出口到俄罗斯,总量不大但却是一条极有潜力可挖的粮食物流通道。目前,黑龙江省粮食流通南进北出的格局已定,且粮食运往大连方向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预计今年通过大连方向集散的粮食可达800万吨,可以说,大连是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和粮食出口的“生命线”。
(三)、运输现状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9 335.186公里(包含村道60 239.143公里),2008年,全省公路运输货运量分别达到4.8亿吨,占全社会综合运输量的84.7%和70.3%;货物运输周转量达到252亿吨公里,分别占全社会综合运输总量的20.5%。公路货物运输平均运距为52.5公里,全省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08.3万辆,其中载货汽车25.8万辆。
黑龙江省水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港、航、厂、道、安全保障等俱全的运输体系,是黑龙江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河、湖泊总通航里程为5 528公里。论文写作,物流需求。营运船舶1 545艘,船舶总净载重量26.5万吨,机动船舶总功率13.0万千瓦,年运输能力24亿吨公里。
境内铁路纵横,共有铁路干线、支线、联络线67条,营运里程6 888公里,铁路总延长线12 657公里。绥芬河经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是连接欧亚两洲"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仓储现状
黑龙江省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拥有的仓容253亿斤。自世行项目和国家储备库项目建成以来,粮食仓储及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技术水平较高,新建的粮库广泛使用了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冷却储粮、计算机管理等新技术。但从仓储能力的总体情况看,仓储设施的总体水平还不够先进,不适应现代粮食物流的需要。
(五)、包装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包装袋主要是编织袋、复合塑料袋,而这些包装袋在运输、装卸、零售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塑料编织袋比塑料膜袋的强度高得多,且不易变形,耐冲击性也好,同时由于编织袋表面有编织纹,提高了防滑性能,便于储存时的堆码。但存在防虫、防湿性能差,污染环境等缺点。复合塑料袋是由高阻隔性包装材料EVOH、PVDC、PET、PA与PE、PP等多层塑料复合,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包装上防霉、防虫、保质问题,具备一定推广、实用价值,但由于环境问题日益受重视,以及塑料制品有毒性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粮食在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因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因此粮食包装需要改进。
(六)、物流信息平台现状
黑龙江省现在已经建立了集粮食资源管理网、粮油交易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体的信息平台。该网下联全省包括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的654个粮食企业和市县粮食局,上联省政府及各主管部门,横联全国各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目前已经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全省包括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的654个粮食企业,已有131个企业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省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创建了黑龙江省粮油信息网站,已发展会员600多个,这些都为发展黑龙江省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
一方面,国家的粮食购销和价格体制在建立、利用和尝试走出“双轨”制度方面经历了“合同定购”、“国家定购”、 “保量放价”、“提价定购”、“省长负责制”、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不同的政策调整,而这些调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可逆性。为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实行的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会导致收购企业的仓容爆满;银行执行政府粮食收购政策并根据收购企业的收购量来安排贷款,其结果则是承受很大的贷款风险;财政对企业超储量给予的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不仅存在能否及时足额到位的问题,而且在顺价销售量少且困难的情况下,会形成沉重的连锁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以“重农”而著称于世,但解放以后却走上了一条主要由农民和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道路,利用“剪刀差”来完成原始积累。论文写作,物流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数字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财政预算以及实际投入到农业中的资金却是“杯水车薪”诸多的政策因素必然引起流通格局的变化。
(二)、生产、消费因素
1、生产因素:粮食的播种面积多少,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将影响到粮食的价格、销量,影响到对某一市场占有份额,市场占有份额的增减,必然存在对其他地区、其他品种的相应的份额的调整;农田、水利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防灾能力的提高等生产环节的资金、科技的投入,直接影响了粮食的收成,间接地影响到流通格局的变化。
2、消费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能力对粮食有不同数量、品种的需求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直接消费会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粮等间接粮食消费的急剧增加。
(三)、市场因素
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市场引导粮食的产销,产销的变化必然导致流通格局的变化,因为需求、价格、品质、流向等许多信息都来自市场。论文写作,物流需求。目前,国际竞争、产区竞争、粮食收购、销售主体之间的竞争复杂而激烈,粮食生产者按市场导向安排生产。论文写作,物流需求。市场驱动的结果,必然调节粮食的产销,导致流通渠道变化。
(四)、交通运输等因素
交通运输环境,也直接或间接的左右粮食流通。如铁路运输能力紧张,限制了粮食向某一市场的流通;再如,销往某一市场的粮食运价高,也将影响到粮食的运输流向。
三、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发展对策
总体粮食物流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粮食库存大、粮食流通成本高;粮食流通缺乏市场化机制;储运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不畅;观念落后,人才匮乏等。论文写作,物流需求。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黑龙江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物流产生了巨大需求,从而为现代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发展黑龙江区域粮食物流及区域外粮食物流的对策如下。
(一)、黑龙江省区域内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1、成立粮食物流管理机构
统一协调粮食物流,做好粮食物流管理。管理机构应协调好黑龙江省内地区间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的物流运作,协助做好中央储备的调动和管理以及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粮食产销的经济布局,规划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品种的物流走向和区域;结合自然环境、粮食产销状况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库址、厂址和粮仓类型;依据产销量、中转量等因素合理确定仓库规模,根据消费服务半径和竞争情况来设计加工能力。
2、加大粮食物流技术研究的力度,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
目前,国外对粮食物流的研究已经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黑龙江省应很好地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找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流通相适应的物流模式。提升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技术水平。
3、加强粮食物流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
目前,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基本经济组织是各级粮食企业,包括收储经销公司,有许多粮食经营单位设在产区的农村,客观上造成这些单位对铁路、交通及粮食需求的信息了解、掌握得不及时、不灵通、不准确,所以必须加大信息宣传沟通的力度。粮食主管部门,粮食经营单位和铁路、交通部门等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了解掌握粮食运输、经营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组织粮食物流。
4、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培育与壮大粮食物流主体
现代粮食物流主体主要是以下几种形态:一是国有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二是农业公司,我国提倡公司加农户这一形态,大部分农业公司既指导农户生产,又从事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三是专门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企业目前非常少,要鼓励发展;四是为粮食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包括专业运输公司、专业包装公司等等;五是经纪人队伍,没有一支为粮食物流服务的队伍,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将企业推向市场。让市场机制对粮食供求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5、组建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粮食流通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目前黑龙江省应放手着力发展两种类型:一是从事粮食流通的大型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性多品种配送中心。二是以粮食流通业务为主并利用其剩余经营能力其他业务的社会化的综合性多品种配送中心。
(二)黑龙江省区域外粮食物流的发展对策
1、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改革现行粮食体制,积极发展仓储业,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对一部分国家储备粮实行合同储存,这样一方面可以稳定国家储备粮源,节约国家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使仓储业与国家粮库之间展开竞争,达到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目的。黑龙江省粮食物流成本的降低,会大大增加与其他粮食省份之间的竞争能力。
2、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实现规模效益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大型粮食流通企业,这样就很难与国内、国外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进行竞争。为此,必须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中心。一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培育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具体是由粮食、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共同发起成立黑龙江省粮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物流中心的主体 ,组建大型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实现粮食物流的市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二是将与物流中心相关的粮食生产商、收储商、加工商、运营商和经销商协调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利益相关的粮食物流营销网络。
3、提高粮食流通的“四散化”率,是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关键所在
发展省际铁路散粮运输,是提高粮食出省散运率的保证。可采取的主要办法有:一是省政府和省粮食主管部门与铁路部门和大连港协商,从政策上降低或补偿铁路的 “空驶费”,提高L18 散粮运输专用车的使用率;二是组建由粮食、铁路和社会各界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粮食物流企业,提高各方的积极性;三是由粮食部门购买铁路散粮运输车,在收回投资成本后,将全部产权交由铁路部门等等。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南方用粮大户散粮接收能力,健全散粮运输的最后环节。
4、完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全面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三农;路径机制;建议
1 引言
显而易见,受惠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与“三化”(即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运动的拉动,近几十年来,国家“三农”问题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我国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呈现出逐年增长、农村居民谋生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农村居民受制于学历水平、技能经验、地域差异、经济基础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以及最近几年外部经济发展迟缓的不利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2014年11月总理指出要把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具, 并且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基于此,深入探讨互联网+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农村居民而言,深度发掘收入水平提升方式,有助于农村居民幸福感指数的提升,乃至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对社会而言,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社会的持久昌盛。基于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为研究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发展、建设等问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文[1]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产业化经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与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作用的观点;文[2]以黑龙江省为例,以“互联网+特色产品”的营销方式等为前提,以提高黑龙江农村特色产品品质为基础,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观点;文[3-4]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上述文献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等对帮助分析互联网+条件下我国现代“三农”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2 “互联网+”条件下,关于我国现代“三农”发展与建设问题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笔者自小在农村长大,对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变迁深有感触,仅就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问题的深入发展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仅供参考:
2.1 政府与企业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
众所周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农村居民收入途径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总体收入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基于此,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三农”产业,单纯依靠地区财政无法解决互联网+条件下发展现代“三农”问题需要的硬件设施问题,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国家、省级层面财政、政策的支持。同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低息免息贷款等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乡村互联网产业。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发展水平比较富裕的中东部地区的农村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指导农民利用互联网增加谋生方式,继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2 利用互联网,让农村居民充分参与市场价值链价值创造,提升大宗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与农产品的附加值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工商产业链条时代,即一件商品从无到有中间经过较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均能创造价值。“三农”处于工商产业链条的初始端,其提供农产品的行为近似地认为是供应商提供原材料行为。受我国大宗农产品近几年来基本供过于求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低。扣除高昂的灌溉、化肥农药、收割等成本,农村居民纯利润所剩无几。基于此,引导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途径,部分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实现互联网线上交易,大大缩减第三方物流配送成 本,即实现由传统营销模式到电子商务营销,乃至直销模式的转变。同时,利用互联网便捷方式,降低农民原材料采购成本、化肥农药采购成本等,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3 基于互联网,着力培养农民的技能水平,建立免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民谋生方式的多元化
在农村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兴办远程农民培训学校,着力培养农村居民的实践技能,提升农村居民的谋生质量与水平。进一步地,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定期免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劳务信息,实现就业信息互通有无,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跨地区、跨地域的自由流动,积极参与国家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最后,充分发挥村委会在现代“三农”问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现代农业与观光旅游业,积极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这一切都需要互联网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3 结论
本文针对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建设与发展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参考:第一,政府与企业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其二,利用互联网,让农村居民充分参与市场价值链价值创造,提升大宗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与农产品的附加值;其三,基于互联网,着力培养农民的技能水平,建立免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民谋生方式的多元化。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万宝瑞. 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08期
[2]王伟、杨晶等. 互联网+农村特色产品――浅谈黑龙江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年01
[3]刘欢.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进程[J].通信企业管理,2015年12期
[4]方梁翰.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策略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论文摘要】商标是识别商品的文字标志,是商品宣传语言的精华。商标词的翻译,在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基础上,要传递商标中的文化信息,发挥语言的美学优势;运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原文的风韵,达到树立名牌信誉的目的。
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要树立良好的商品形象『除了具有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格、精美的包装还要重视商标的翻译。商标是生产者用来标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商品的标识符号具有一定的广告宣传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商标词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由于其蕴涵丰实的文化,在翻译商标时就必须传递其内在的文化信息。如果缺乏文化意识只进行简单的双语转换,忽视对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作相应的传递译文缺乏原语本应具有的文化内涵或联想意义甚至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由于商标是生产者用来标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商品的标识符号,具有一定的广告宣传作,而注册商标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商标的译文要求准确化、标准化,译名必须独特新颖、醒目悦耳、简短明快、实意明确应使消费者产生有益于商品销售的联想和要求。
传统上我国的商品商标和企业标识习惯使用汉语拼音。目前也有一些产品.如像长虹(Chonghong),春兰(Chunlan ).健力宝(Jianlibao)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但只占少数。由于汉语属汉藏语系为表意文字注重意合;而英语属印欧语系为表音文字注重形合。因此在将我国产品商标译成英文时译者须考虑英译商标的形意调和,结合二者之长且为国外所接受的译名。汉语商标音译很难实现国际化,一般不易被外国人看懂、识别,甚至易引起误解.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如北京中关村四通公司.若按汉语拼音译成Sitong就不解其意了,译成的Stone(石头)外国客户和商家都明白了Stone(石头)给人感觉很有力量、实力的会联想到是优质的计算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产品的商标对于产品的销售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导向作用,所以译此类商标要尽可能的小心谨慎并做到精益求精它基本上是意译、转译,或混合译这决不仅仅是汉语拼音的音译。
福建厦门的夏新电子无论从其过去的英译Amoisonic还是现在的Amoi都非常类似法语à moi“给我“、西冷电器商标英译成Serene也是个音义兼译的佳例“西冷“在英语中指“宁静“音谐“西冷“用指空调类的电器产品自然,让人联想到低噪音、高品质,美菱冰箱商标英译成Meran,联想计算机原来的Legend改为Lenovo因其原英名Legend在海外存在商标注册冲突的问题.虽在音义两方面很好地传达了汉语的文化信息意义也象征公司的事业会像传奇一样成功但由于在国际市场上考虑到本身的品名效益,加之国内不少名牌在国际市场上被抢注商标专利便改为Lenovo(创新)。 Le来自于继承原来联想Legend代表联想.novo在拉丁文中是“创新“的意思,Lenovo即为“创新的联想“的含义。这些生造的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且富有新意充分考虑到语言的民族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的有效传递。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文化在商标翻译中的重要性国际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营销,必然要跨越种种文化障碍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商品经济现象的复杂商标词的翻译超越了语言学概念而上升到文化心理和市场重新定位层面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译文能增强商品的竞争力。
直译法.即根据原商标词的含义.译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英文。如王朝葡萄酒(Dynasty)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Forever一词很恰当地为永久牌自行车做了“经久耐用直至永远“的活广告蜂花洗发水译为Bee & Flower使人感到使用该产品后会像鲜花一样芳香宜人商标直译时应注意与目标市场在文化习俗方面存在的差异。
音义结合法.采用英文商标和中文谐音结合,即:谐音取义法,从而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如:乐凯胶卷一Lucky(幸运)有名的洗衣机 荣事达“拍若将其译成Rongshida则会因Rong在英文中与单词wrong(错误的)的异体词发音类似而易于造成误解,但若将按混合法译成Runstar(流星)意为“洗衣机的水流动似流星流动一样’‘则外国消费者便更易理解。北京豆师傅豆制品的英文商标为Do-self。首先中英文商标词的发音相近.其次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制作)指大豆产业自家制作的纯天然特征。四川中汇制药有限公司Sichuan Joint-Wit Medical Pharmaceutical Co Ltd中Joint-Wit:也是发音近‘以简洁易记c这种取与原文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写成有实际意义的译名,利用文字所蕴涵的多义信息来诱导接受者做出种种联想或遐想以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版图中的份额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政治地位也日益提高,民资已与国资、外资呈三足鼎立之势,彻底告别了原有“草根经济”的形象。随着民营企业准入政策和门槛的降低,中外资企业税率的逐步统一,以及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民营企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春寒料峭,面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论文百事通重点是加快六个转变:
一、企业竞争观念:要从无序竞争转向规范多赢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则,但动物、植物间不纯粹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也不乏共生双赢的例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仅仅是二元式的你死我活关系,最理想的结果是在竞争中实现多赢。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竞争观念上实现这个转变,总体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营企业争夺国内市场时,从恶性竞争转向区域自治和行业自律。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产品、技术往往以模仿为主,甚至很多企业原本是从同一个母体企业上分裂出来的,这种企业同质化倾向,不可避免产生“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既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也影响了一个地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温州的鞋业、东莞的电器,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期间扭转地区形象付出的代价之大,至今让人反思。中小民营企业只有联合起来,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规范同行业企业的行为,共同营造好诚信、规范、公平的发展环境,打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才能取得持续长远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不仅要面对资本实力与技术水平均占巨大优势的跨国公司,而且遭遇到更多的反倾销壁垒。反倾销品种从纺织品延伸到彩电、家具、钢铁、打火机、水产品等等,甚至遭遇到西班牙烧鞋事件。这种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竞争发展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无序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分工合作才能规范共赢。国内民营企业只有凝心聚力,抱成一团,才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发挥整体竞争力,才能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形成合力,否则,一损俱损。日前,长三角百家企业针对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形势,发表了《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宣言》,倡导合作自律,努力实现互补共赢和合作共荣,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起步。从意识转型进程看,民营企业第一个阶段的观念转变完成得较早较好,但第二个阶段的转变才刚刚开始,需要加快推进。
二、企业资本运作方式:要从会融资转为善理财
从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看,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裂变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柯达与乐凯的合作,虽然方式不同,但内涵却是一致的。民营企业在资本运作上学历虽浅,但近年来动作快,力度大,一批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批企业在一系列资本运作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部分企业因而限入困境,A股市场上企业业绩经常变脸即是很好例证。关键的一点,是企业对资本运作的核心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企业只是绞尽脑汁如何融资,对于如何运用资金做大做强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或频频更改投资项目,或将巨额资金用于委托理财;一些企业热衷于兼并扩张,内部管理机制跟不上,从而消化不良,光明“回奶”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这里还涉及到资金使用的成本问题,在当前的融资体制下,上市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比较低,导致许多企业热衷上市、不肯借债,上市圈钱后又缺乏资本增值的紧迫性。有人评价,当前我国股市的资本总额主要来源于新股发行而不是已有股票的升值,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发展观念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说,融资只有资本量的转移,理财才能实现财富增长。因此善于融资只是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资金转化为企业的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时,才会发挥其最大作用。目前,已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从聚财至理财的转变上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一批积聚了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既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同时又为了规避风险,就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开发、盈亏共担”的模式,期望进入一些前景看好但投资总额门槛较高的行业,如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温州财团、苏商联盟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和社会效应褒贬不一,但毕竟反映了民营企业发挥资金优势、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实践。
三、企业发展模式:要从复制转为进化
改革开放以来,抱着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我国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期间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学习到了很多市场经济方面的实战经验。但“市场换技术”,关键的技术换不来、买不到,最终还得靠自己。目前全世界2/3的影印机,50%的微波炉,2/5的个人电脑,1/3的电视机和空调,25%的洗碗机和20%的冰箱,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但核心技术却大多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所以中国是家电大国,却绝非强国。不掌握关键知识产权,国际制造业基地就成了世界生产链中最低端的利润环节,并动辄受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大棒。例如国产DVD,占有国际市场70%以上的份额,但一台售价33美元的DVD,扣除成本14美元、专利费18美元,企业的最终利润只有1美元。民营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中,大多只是成为加工车间和组装厂,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成效与预期目标差距甚远。民营企业这种复制性质的发展,由于缺乏创新动力,以及受市场容量的影响,企业能量将在碰撞竞争中逐渐消耗,因此复制只会形成铺天盖地,进化才能成就顶天立地。企业要加快发展,最终还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在竞争中不断进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民营企业模仿、克隆的市场和空间只会越来越小,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完成发展布局、形成市场垄断之后,逐渐收紧了技术转让口子,主要呈现两个趋势:一是跨国公司通过增资扩股等形式,由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或控股,资料显示,自2000年始,外商独资企业从量上已超过合资企业。二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正在改变竞争模式,从输出产品、技术,到输出品牌、输出标准,如耐克、伊莱克斯等跨国公司,通过许可生产、贴牌加工等方式进入中国运动鞋、家电市场;百胜、万豪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以特许加盟、品牌管理等形式,进入中国的快餐、酒店管理市场。与跨国公司相比,民营企业除了核心竞争力的缺乏,还面临着原有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席卷全国的土地荒、用电荒、民工荒,以及石油、钢铁等原材料的上涨,无不预示着生产成本的上升;二是人民币升值已是一种长远预期和现实趋势,对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将日益显现;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东欧、拉美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参与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事实上,印度的软件工业已经独领,越南制造也进入了欧美许多连锁商场,这说明随着后起之秀的不断涌现,“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面临巨大挑战,世界经济版图还会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高消耗、低水平、低附加值这一发展环节,遭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借鉴、学习跨国公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技术的高端、产业的高端、市场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万向钱潮的海外发展,吉利的自主创新,都是先行一步的很好范例,而海信商标在欧洲遭遇伏击,也从反面给民营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四、企业市场地位:要从参与游戏到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中端加工生产环节,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容易在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上遭受双重夹击:一头是境外对企业所需能源、资源、原材料的价格战。目前,中国的棉花消费占全球的30%,铜矿石的进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20.6%,大豆进口量占到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比例超过31.2%。在最近一轮的全球铁矿石、铜矿石和大豆的价格上涨中,分别有30%、25%和35%是由中国的进口需求所致,“中国因素”虽然在全球价格形成中开始发挥作用,但原材料的国际定价权却掌握在别人手里,巨大的中国需求反而成为国外资本炒家的筹码。一头是境外对国际市场和营销渠道的掌控,使国内企业出口很难绕开国际中间商直接进入国外终端市场,只能被动参与交易。譬如服装,一般外商在中国的采购价与国外连锁店的售价之比为1∶8左右,外商通过控制作为产业高端的贸易金融环节来获利。即便如此,中国制造还时时面临反倾销威胁。可以说,参与游戏终究处于被动,掌控游戏规则才能稳操胜券。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关键是要求企业在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两大影响:一是在原材料采购中买方市场的价格影响。国内各企业在与国际市场谈判中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声音,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影响力优势。譬如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对铁矿石持续增长的机遇,协调建立统一对外的原料需求联盟,完善协会、商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行业自律体系,切实改变众多企业分散采购、竞相压价的不利局面,增加国内企业在铁矿石定价谈判中的主动权。二是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终端产品定价的影响,争取这一主动权的关键是打造“中国规则”、“中国标准”,从而在打造“中国价格”上取得主动。我国大连大豆期货交易、上海铜期货交易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新一代高清晰影碟机标准EVD等也呼之欲出,这些都预示着国内市场正积蓄和蕴育着一种变迁的能量,也反映了企业向制定游戏规则努力的趋向。按照“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的标准看,目前民营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做产品阶段,要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权,还任重道远。
五、企业产权制度:要从家族制转为公司制
企业体制与企业组织形式是影响民营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家族制还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基本形式,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经营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单一业主企业,也有合伙、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对家族制企业的评价,业内历来颇多争议。不可否认,在民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家族集权式治理结构由于内部信任成本较低,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将限制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特别在选拔优秀人才、科学决策、强化制度管理等方面弊端明显。企业的本性就是竞争,其内在机制也必须是竞争的,从这个意义看,家族制内部竞争机制相对不足,公司制更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家族制企业进行改造。随着形势的变化,民营企业对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其中有两类企业,走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前列:一类是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面对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参与度的日益提升,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决策水平、进入资本市场等各个方面,都迫切体会到完善企业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因此而跨出了坚决的一步。一类是适应知识经济潮流新兴的科技创业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形式比较灵活,以知识、技术入股,海归一派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几个人合作合伙组建公司创业。出于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方式的反思,前一阶段很多学者提出了新公有制的观点,其中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大力推广股份制等新型的公有制形式,这对当前民营经济突破家族制束缚、加快发展也很有指导意义。民营企业在从家族制走向公司制的过程中,目前比较明显的有几种路径:一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委托;二是管理人员和职工持股,但实行家族控股,在企业内部引入激励机制和活力元素;三是和国内外资本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家族制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
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预防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