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城乡垃圾分类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03-30 15:45: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乡垃圾分类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乡垃圾分类调查报告

篇1

调查报告

一、XX县基本情况:

XX县下辖12个建制镇26个乡,共906个行政村,总人口近90万人,县城驻地为上塘镇。20__年全县GDP为1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财政收入12.33亿元,增长16.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518元。二、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1、建制镇:我县已经在12个建制镇设置13个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处理当地镇建成区和附近部分村庄生活垃圾,同时与各地镇政府一起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12个建制镇日产垃圾约700T。目前,在大若岩镇已经实现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其他镇进行简易填埋或露天堆放,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推广垃圾填埋场防渗处理技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村庄:全县26个乡的村庄以及建制镇部分偏远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主要以焚烧和堆肥为主,绝大多数村庄生活垃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产生的垃圾量还不多,还可以采取焚烧和堆肥方式处理。我们正在编制的环卫专业规划已经将26个乡全部纳入其中,以后将采取村收集、乡运输、乡镇集中处理的模式。

我县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普遍存在未做到分类收集、运输设备落后未封闭运输、垃圾转运站和处理处置工程设施简单等问题,还有待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三、目前生活污水处理情况

1、建制镇:我县各个乡镇已经建成的排水系统多为雨污合流,近几年在沿江乡镇的管网建设中均采用雨污分流,近期准备建造瓯北和上塘两座污水处理厂。山区乡镇排水管网还采取雨污合流。由于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所有建制镇的雨水和污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

到目前为止,瓯北镇已建成污水泵站2座和排污管11.8公里,完成投资2200万元,其中20__年建成污水管4.6公里,污水泵站2座。上塘镇20__年已建成污水管道3.9公里,累计投资400万元。

2、村庄:大部分山区村庄未设置化粪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人粪尿作农田施肥;少数村庄在生态村建设中,尝试采用每村建一处生活污水处理池的作法,处理到一定程度后,再排入地表;如:大若岩黄潭村、表山乡岭外村、渠口乡珠岸村等,但由于资金、技术问题,处理程度参差不齐。

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永嘉县目前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好氧型(表山乡表山村、花坦乡花三村、渠口乡中方村、大若岩镇黄潭村和大若村)、厌氧型(大若岩埭头村、表山乡岭外村)、生物(植物)型(渠口乡珠岸村、石拄村)。

生物型处理方式:利用附近池塘的自然条件,采用生态塘技术对该村的分散源污水进行治理,通过生态塘的健全生物链进行生态循环并逐步分解转移水体内的污染物,从而使生活污水水质得到处理,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对下游水体造成影响,并营造一种城乡水体生态景观。这种处理模式投资小见效快,但也毕竟处理能力有限,长远效益还有待考验。

好氧型处理方式:生活污水经标准化粪池,经过初次生物厌氧处理后自流入接触好氧处理系统,接触氧化池中挂有生物膜,在鼓入一定比例的氧气的条件下,废水中的有机物被生长在生物填料上的微生物消化降解;接触氧化池出水再进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上清夜经标准排放口排放,污泥回流至化粪池及接触氧化池循环硝化。该种处理方式效果较好,但投资规模较大,在农村建造好氧型处理系统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财力和技术支持。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目前城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均能有序管理,但是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问题将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白色污染越来越多,人粪尿作农田施肥处理越来越少,都直接排放地表,严重污染环境。由于楠溪江中上游系国家级风景区,又是沿江60万人民加上乐清经济发达区域生活用水水源地,这问题不引起重视,及早解决,今后会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2、建议:

(1)由于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村庄分布比较散,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在技术和资金上是不大现实的。建议生活污水处理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建议以乡为单位,在没有找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办法以前,建议生活垃圾作无害化填埋处理。

(2)花坦乡珍溪村的“庭院自净处理模式”,在开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多做不同尝试,取得先进经验,再做进一步推广。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我县“十百工程”和“生态县”建设的成败。要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问题,需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当地乡镇政府、当地村共同配合,在财力、技术、政策处理等多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积极吸取各地先进经验进行大胆的探索,推广成功经验,淘汰失败的落后的经验和技术,才能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篇2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次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现状调查,是要摸清全区和各镇街道范围内村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现状,摸清农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事项,进一步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的具体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搞好这项调查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在下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依据实情,把握全局,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决策,切实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反映的迫切问题;有利于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调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统一思想认识,重视这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份内事。区里已建立专项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专门力量,集中精力和时间,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数据汇总分析等。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调查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这次调查是全省性、全面性的专项普查,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问卷调查等三大部分。调查对象为全区范围内所有自然村及以上的村庄,对每个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现状进行全面、专项、详实的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个村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现状。为切实做好这次调查工作,必须进一步落实责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调查的牵头和组织工作,负责全区面上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组织骨干培训、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区发展改革与统计局、规划与建设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农经局、环保局、国土分局、电信秀洲分局、城郊供电分局等部门和单位必须紧密配合,齐心协力,组织好调查力量,对调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实。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是这次调查工作的主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配足配强办公室具体工作人员,配好审核员和电脑录入人员,并注重选派熟悉村庄情况、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下村指导和帮助调查人员开展调查工作。同时,各镇、街道要落实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和场所等保障措施,以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要精心组织区域内各行政村开展调查工作。各行政村要集中村干部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分工负责,分片负责,扎实做好所在村的调查填表和及时上报工作。各调查人员在调查时一定要进村入户,实事求是,耐心细致地按照附表(件)要求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栏、逐项据实统计填表,既不要掺杂水分,也不要缩小数字。要明确调查责任,填表后村会计和驻村工作指导员要签名,村委会要盖章确认。各镇、街道要对村庄报送的表格逐村逐张审核,并形成统一的电子文档通过农民信箱上报区。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组织好对镇、街道报送情况的审核、汇总、统计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村庄规划、实施分类指导、调整工作重点、突破制约瓶颈等方面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调查报告要分类、具体,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三)搞好培训,打好基础。这次调查工作内容多、指标新、范围广、时间紧、要求高,与以往的常规调查有所不同。在调查内容上,涉及所有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服务事业情况;在指导设置上,涉及到城乡统一供给饮用水、污水治理、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在调查对象上,涉及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和农户;在工作要求上,时间紧而且要求保质保量,并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因此,抓好人员培训,特别是对村会计和驻村指导员的培训是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调查人员能否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界定、统计填表,及浙江农民信箱的使用方法和本次调查方案的具体操作等实务。所以,培训工作必须做到应训尽训,凡训必会,务必使每一位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对调查指标的概念理解正确、填写规范完整,确保调查数据准确无误。省对各县市区的培训工作已经在10月11—13日完成,我区、镇两级的培训工作要在这次动员会结束后尽快开展。各镇(街道)、村的调查业务骨干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培训。其它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由各镇(街道)组织培训和指导。通过区、镇(街道)两级培训和指导,要求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准确掌握调查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求、概念界定和填写方法。

(四)精心安排,确保进度。根据省、市两级政府要求,为了给明年各级党委、政府部署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调查工作在四季度必须全面完成,村里的调查工作务必在11月5日前完成;镇、街道的审核、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务必在11月10日前完成;区的审核、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务必在11月15日前完成。为了按时完成调查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整个调查工作大致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10月11日—10月16日)。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订全区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现状调查的实施方案,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动员培训阶段(10月17日—10月23日)。召开动员会议,开展培训工作。区组织对各镇(街道)、村的调查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镇、街道组织对各村参与调查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3、调查实施阶段(10月24日—11月5日)。以各村村干部和驻村指导员为主要力量,开展全面调查,村级调查填表的基础工作务必在11月5日前完成;区、镇(街道)两级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查、指导和帮助。

篇3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次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现状调查,是要摸清全区和各镇街道范围内村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现状,摸清农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事项,进一步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的具体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搞好这项调查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在下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依据实情,把握全局,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决策,切实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反映的迫切问题;有利于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调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统一思想认识,重视这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份内事。区里已建立专项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专门力量,集中精力和时间,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数据汇总分析等。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调查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这次调查是全省性、全面性的专项普查,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问卷调查等三大部分。调查对象为全区范围内所有自然村及以上的村庄,对每个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现状进行全面、专项、详实的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个村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现状。为切实做好这次调查工作,必须进一步落实责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调查的牵头和组织工作,负责全区面上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组织骨干培训、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区发展改革与统计局、规划与建设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农经局、环保局、国土分局、电信秀洲分局、城郊供电分局等部门和单位必须紧密配合,齐心协力,组织好调查力量,对调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实。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是这次调查工作的主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配足配强办公室具体工作人员,配好审核员和电脑录入人员,并注重选派熟悉村庄情况、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下村指导和帮助调查人员开展调查工作。同时,各镇、街道要落实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和场所等保障措施,以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要精心组织区域内各行政村开展调查工作。各行政村要集中村干部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分工负责,分片负责,扎实做好所在村的调查填表和及时上报工作。各调查人员在调查时一定要进村入户,实事求是,耐心细致地按照附表(件)要求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栏、逐项据实统计填表,既不要掺杂水分,也不要缩小数字。要明确调查责任,填表后村会计和驻村工作指导员要签名,村委会要盖章确认。各镇、街道要对村庄报送的表格逐村逐张审核,并形成统一的电子文档通过农民信箱上报区。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组织好对镇、街道报送情况的审核、汇总、统计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村庄规划、实施分类指导、调整工作重点、突破制约瓶颈等方面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调查报告要分类、具体,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三)搞好培训,打好基础。这次调查工作内容多、指标新、范围广、时间紧、要求高,与以往的常规调查有所不同。在调查内容上,涉及所有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服务事业情况;在指导设置上,涉及到城乡统一供给饮用水、污水治理、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在调查对象上,涉及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和农户;在工作要求上,时间紧而且要求保质保量,并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因此,抓好人员培训,特别是对村会计和驻村指导员的培训是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调查人员能否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界定、统计填表,及浙江农民信箱的使用方法和本次调查方案的具体操作等实务。所以,培训工作必须做到应训尽训,凡训必会,务必使每一位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对调查指标的概念理解正确、填写规范完整,确保调查数据准确无误。省对各县市区的培训工作已经在10月11—13日完成,我区、镇两级的培训工作要在这次动员会结束后尽快开展。各镇(街道)、村的调查业务骨干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培训。其它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由各镇(街道)组织培训和指导。通过区、镇(街道)两级培训和指导,要求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准确掌握调查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求、概念界定和填写方法。

(四)精心安排,确保进度。根据省、市两级政府要求,为了给明年各级党委、政府部署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调查工作在四季度必须全面完成,村里的调查工作务必在11月5日前完成;镇、街道的审核、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务必在11月10日前完成;区的审核、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务必在11月15日前完成。为了按时完成调查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整个调查工作大致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10月11日—10月16日)。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订全区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现状调查的实施方案,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动员培训阶段(10月17日—10月23日)。召开动员会议,开展培训工作。区组织对各镇(街道)、村的调查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镇、街道组织对各村参与调查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3、调查实施阶段(10月24日—11月5日)。以各村村干部和驻村指导员为主要力量,开展全面调查,村级调查填表的基础工作务必在11月5日前完成;区、镇(街道)两级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查、指导和帮助。

篇4

关键词:农家乐;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69-02

一、引言

“农家乐”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用以留宿过往客人,并为客人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农家乐”旅游的先河。此后,农家乐旅游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以其浓厚的乡土、田园文化气息,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类型中一个新的亮点,满足了当前我国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许多城市游客的眼光。一些地方随之也兴起了“农家乐”旅游的热潮。但中间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值得大家思考。

二、发展农家乐的意义

目前,随着绿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等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农家乐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各省、市、县政府、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家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而易见:

(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家乐”经营者95%的家庭成员不需再外出务工,且每个家庭平均要雇佣服务员2—3人,旺季时最多要4—6人。特别是一些“农家乐”的女主人们,对发展家庭宾馆情有独钟,这种形式解决了农村40岁左右妇女盼转移、难离家的矛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非常适宜农民。

(二)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它不仅作为一个窗口、一个渠道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更大的意义是在它发展的背后,有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与出,供与求的链条,为绿色农业的产品开发创造了无限的生机。

(三)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带动村庄环境建设、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等,在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的农民认为: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舒适、食宿卫生安全不仅是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带给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对话的信心和豪气。“农家乐”不只是改变了农民的命运,更唤醒了他们强烈的事业和精神追求。

(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致富一方百姓,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投入和城市公共产品向农村的延伸,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三、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要区别于城市,远离喧华,体现农家风趣。其优势集中在“农”字上,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当前大多数经营者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经营特色不够明显,经营无个性,农家的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二)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经营模式单一。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景区的农民环保意识也与日俱增,但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排放因为人流量的增多而开始成为难题,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

(四)客源季节性强,市场开发不够。几个景区的经营者反映,客源季节性强,游客以散客为主,80%的客源直接来自周边城市,作为当地的农户,他们开发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数“农家乐”仍处于等客上门的状况,主要依靠游客口口相传,许多游客往往都是回头客或者是经朋友介绍来的,有些虽于旅行社相合作,但由于旅行社从中抽利,使得“农家乐”经营户获利的减少。

(五)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大多以家庭经营为模式,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的虽然接受景区的培训,但不系统、不全面,效果不甚明显。目前除重渡沟景区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一味模仿周围“农家乐”经营的阶段,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四、基于“农家乐”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端正认识,规范政府的主体行为,走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农家乐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农家乐旅游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急于求成将于事无补。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领导,将发展农家乐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将发展农家乐提升到培植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位置来抓,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科学规划,发挥规模效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旅游发展前景等因素,科学合理搞好农家乐整体规划,努力使“农家乐”发展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与乡风民俗相统一,与生态景观相和谐,达到“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标准。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民俗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实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绝活。

(三)打造农家乐精品,塑造区域整体品牌。开展农家乐既不能为满足少数客户要求而使之“城市化”,也并非越“土”越好,而要花大力气,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各地发展农家乐要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农家乐的活动内容,增加农家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四)突出特色,注重产品的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乡村旅游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农家乐产品的开发上,应该摒弃那种游客来了就是简单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理念,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使得乡村旅游、农家乐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五)开发产品,提升旅游品位。积极引导扶持经营者和景点附近群众,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如将核桃、板栗、柿饼、丹江风干鱼、粉条、熏腊肉;布鞋、小孩穿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进行包装或配以竹篮柳筐呈列销售柜台,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升“农家乐”的旅游品位,扩大知名度。

(六)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促其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农家乐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需根据农家乐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组织开展“农家乐”厨艺大赛、乡土采风等活动,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孙根年.关于深层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6,(6).

[2]王民生.合理规划农家乐,助农民走上富裕路[N].中国旅游报,2008-1-4.

[3]洛阳“农家乐”现状调查报告.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篇5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环境污染; 污染治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状态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虽然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 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废物垃圾乱堆乱放, 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多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 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而且最终通过水、土壤、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环境总体。[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 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污染防治机制, 实施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农村垃圾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马山县现有123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约40万人,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为0.2公斤计算,农村每天就产生生活垃圾约为4万吨,全年生活垃圾约为1440万余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行,垃圾的量还会快速增长。

1.2农村垃圾从成分上来看,主要为:

(1)固体污染[2]:由于农村没有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更别提对垃圾进行分类了,可循环与不可循环垃圾并没有分开,因而出现垃圾乱扔的现象。小巷内卫生被忽略,缺少清洁工清洁。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生长,或在植物体内继续,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废物堆,经雨水浸淋,渗出液和滤沥亦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还有,垃圾中的细粒、粉末随风扬散,污染大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2)水体污染[2]:许多农村有淀粉厂,工厂将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导致多处河流遭到污染,政府部门没有采取措施治理,使河流长期受污,且路过人们随手向河流扔垃圾,使河流污染更加严重,不时发出阵阵恶臭,有些河流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人们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

(3)大气污染[2]: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许多家庭进入了小康水平,因此公路上越来越多摩托车、汽车、轿车,汽车尾气也相应增加。其次,仍然存在部分家庭用煤,污染大气环境。周边工厂排放废气,没有进行正确的处理。大气污染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压抑,成长不良,抗病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辐射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使酸雨的形成可能性增大。

(4)噪音污染[2]:由于公路上汽车数量增多多,喇叭声也增多,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农村的主要噪声来源。工厂兴建厂房发出工业噪声,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而且能诱发多种疾病,其次会对正常生活和工作干扰,例如影响人的睡眠,造成疲惫。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

(5)污染[2]:许多建筑外墙多处使用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导致其茎或叶变色,甚至枯死;对植物花芽的形成造成影响,并会影响植物休眠和冬芽的形成。

(6)光白色污染[2]:自“禁塑”之后,仍有商店菜市场超市为吸引顾客购买,还在使用塑料袋,在农村白色污染随处可见。白色污染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容易造成重大损失。

1.3农村垃圾处理状况:农村垃圾规范收集处理困难大,问题多,且不同的地方和村庄有不同的情况。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少数村自己选择简易垃圾填埋场所就地填埋,处置的主要方式为集中堆放和无防渗层的简单填埋;二是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三是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3]。

2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所在

由于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受地域的限制较大,政府环卫综合管理执法机构工作重心又在城镇,而负责属地管理的基层乡镇政府又无强制处理权,往往造成行政管理服务主体缺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中指出,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但这一规定在许多地方都没有得到落实,容易形成农村社会事务组织主体缺失[4]。垃圾处理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在组织动员不足的情况下,村民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漠然处之,不做积极配合,进一步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形成参与主体缺失。这三个方面的主体缺失,最终导致再好的工作模式也无法落实到位,不能形成良好的长效工作机制。

3环境污染防治机制

农村垃圾治理,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不容轻视。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切实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结合各个县域、乡镇和村庄不同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从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治理模式等方面予以推动[5]。以下为推进城乡环卫垃圾处理几点应对措施:

(1)形成了户、村、镇、县四级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概括为“户分类――组保洁――村庄收集――乡镇中转――县城处置”的模式。

(2)对垃圾进行了减量化、分类化、生态化的科学处理,对垃圾进行分拣后,总量80%可生态处置垃圾作堆肥处理,3%-5%左右可回收垃圾进入回收再利用环节,只有2%-5%左右的建筑垃圾被回填处理和10%-15%不可利用垃圾被运往县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大大减少垃圾了处理量,节约了垃圾处理成本[6]。

(3)实行了县、乡、村和企业、社会多方投资的资金筹措渠道,一般由市县财政投资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垃圾日常处理费用按处理量由相关乡镇、村和农村居民户按比例分担,上级单位在对有关人员工资予以补助。

(4)调动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等。例如, 通过建立绿色补偿机制, 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技术; 培训农户掌握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 引导农户采用清洁生产方式; 研究和建立有机肥补偿机制、物业化管理机制, 引导村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 利用组织力量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开展污染治理[7]。

(5)由政府来承担, 如提供信息平台、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等。利用农村秸秆、畜禽粪便、人粪尿及其他生产生活废弃物进行堆肥或通过沼气池发酵等技术工艺生产优质有机肥, 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 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 实现循环利用, 改善环境[8]。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 是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据估计, 我国年产秸秆7.95 亿t, 年产畜禽粪便2.92 亿t, 总量为1087 亿t,二者之比为2.72∶1, 可生产优质堆肥7.06 亿t, 可满足0.314 7亿hm2一季作物基肥使用( 每667 m2 1.5 t) ; 或者可生产优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13.11 亿t,可满足1.1 亿hm2 一季作物基肥使用( 每667 m2 0.8 t) 。物业化管理机制。

(6)充分调动了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切实做好群众组织动员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居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

农村在城镇化过的程中垃圾处理存在很多问题,但政府一直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做着不懈努力,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垃圾的危害,特别是受过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意识的避免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说明随着农村的城镇化,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觉悟都有很大提高,在政府的领导下,乡镇垃圾处理问题解决将很快得到解决,而不再重复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考文献(1-3来自网络)

[1]陈军. 《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讨》. (江苏环境科技,增刊第2期,2007.12,百度文库,http://)

[2]曾兴华、李建. 《农村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环卫科技网,http://)

[3]林莉君,贾婧.《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严重滞后》. (科技日报,2011.3.14)

[4]方敬忠、黄长安. 《论农村垃圾处理无害化处理模式与对策》. (环卫科技网,http://).

[5]刘勋. 《罗江:“金点子”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德阳日报,2010.12.24)

[6]张从.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对策[J]. 环境科学动态, 2004,(4).

篇6

关键词: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3.15 文献标识码:A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大幅增加,畜禽养殖总量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垃圾的无序排放,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广州市加大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在污水治理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但农村水环境保护涉及的面较宽,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逐步加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凸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需要从政策角度来保障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果。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的同时,需制定相关的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政策,做到持续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保障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1.1 广州市农村地区基本现状调查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为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

根据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广州市农村住户人口316.59万人,其中常住户人口233.57万人,集体户人口82.41万人。

2010年,广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676元,比上年增长12.7%,连续5年超过两位数增长,并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的2.58∶1缩小到2.49∶1。

1.2 广州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其评价

广州市农村水环境受到污染较严重,其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其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导致水质状况直线下降,随着广州市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大,总体水环境质量在好转,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011年2月的《广州市环境状况公众评价年度调查报告》显示水环境污染为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污染。

广州市农村水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禽畜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广州市农村水环境污染源及

其排放情况表[3]

许多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达标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环境。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

2 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政策建议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针对广州市农村水环境的现状及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条文政策。

2.1 成立由广州市政府牵头,环保、水利、财政、农业、卫生、发改委、国土、建设等部门参加的环境保护小组,负责具体工程的协调、整合、配套资金落实等工作,科学地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制定农村水环境保护规划。

2.2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贯彻预防为主,防止新污染源产生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有效的执行对于抑制污染的增长速度和蔓延程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2.3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环境执法监督的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农业部门要狠抓农业投入的管理,杜绝违禁的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产品在市场出现,净化农资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源。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源头控制和水源的监测工作,建设污水沟渠和管道,禁止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流。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工业排污口,关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

2.4 坚决惩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对企业偷排、超标排放的违规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加强管理,限期治理,并要适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通过经济制裁使工厂企业实现合理排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必须严格责令关闭或停产。

2.5 设立奖励机制,对在污水处理技术上有所创新的组织和对当地农村水环境保护和宣传工作做出杰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对主动采用环保型设备处理生活污水的居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等。

2.6 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协会,负责在村民中广泛开展旨在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全民在心中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3.1 生活污水治理

3.1.1 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方案选择

在对污水处理方案进行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工艺应先进可靠,处理效果良好,保证达到排放标准;②基建投资省,能耗和运行费用低;③尽量减少占地面积;④污泥产量少且性质稳定;⑤操作运行管理简单。

各类污水分散处理工艺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各种污水分散处理工艺的比较

四池净化系统由四个处理单元构成:污水收集池、厌氧发酵池、沉淀池、植物土壤渗滤系统。多用于处理单户家庭的生活污水,四池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成本低,占地小,可美化环境,维护方便,处理效果稳定。该工艺在浙江省安吉县、诸暨市等地已得到推广应用,近几年在长沙市也已得到一定的示范和应用 。缺点在于处理负荷较小,不适合处理污染负荷较高的污水。

3.1.2 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方案选择

下表列出了几种主要的污水集中处理工艺的特点。

篇7

关键词:环保人士;类别;消费特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1中国环保人士的起源背景

中国环保人士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主义运动的产生而出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关注掠夺式的采矿、森林滥伐、工厂烟雾、广告牌和废弃物,以及休闲机会的损失和由于受到脏空气、脏水和化学品污染的食物对健康引起的问题等。

1978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环保人士的正式诞生。1992年,北京签署了里约地球峰会之后,环保主义运动在中国更加热烈地展开,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由此,中国的环保人士队伍也进入了快速扩大化的时期。

2环保人士的类别及消费特征分析

根据不同的标准,环保人士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流环保人士与新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产品价值链包含的绿色长度的不同认知来进行划分的。主流环保人士认为,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消费,只需要将目光关注在最终的绿色产品身上即可。他们没有考虑到在产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购买的产品是否比同类其他产品消耗了更多的资源;而新环保人士则认为,绿色产品的整个产品价值链上都应该包含“绿色因素”。他们购买的产品除了在最终的用途上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外,在其生产和配送过程中,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应该是消耗了最少资源的产品。

(2)节俭型环保人士与时尚型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环保与时尚关系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节俭型环保人士他们反对过度消费,抵制奢侈消费,环保人士中的部分素食主义者即是此类环保人士的典型代表。

而时尚型环保人士认为,环保与时尚同样能够结合起来,对于将环保与奢侈结合起来的新奢侈主义从不避讳。他们一方面选购环保型的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也追求时尚型的生活。

(3)个体型环保人士与组织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者的组织程度为依据来对环保人士进行的划分。个体型环保人士指的是没有参与任何环保组织的单个民间环保人士。此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往往是自发的,随意的,且由于易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组织型环保人士指的是参与了某个环保组织的环保人士。该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持久性。由于环保组织在社会环保运动中有比单个个体更大的话语权,能够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它往往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环保运动当中去,从而形成环保行为的规模效应。

(4)单环境型环保人士与综合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人士对环境保护内容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单环境型环保人士是指那些将环保注意力仅仅集中于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环保人士。动物保护者反对滥杀动物,拒绝吃肉类食品,抵制动物皮毛制品。林木保护者爱护绿色植物,反对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积极倡导回收纸制品。他们的环保行为具有唯一的环境相关性。

综合型环保人士则将环保运动的焦点集中在生态环境及其之外的地区文化和社区保护上。青海省的雪域三江环境保护协会的藏族领导哈西——扎西多杰,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一次非政府组织论坛上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而且决策过程“应该有当地民众参与”。

3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个人因素分析

(1)年龄和性别影响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环境意识方面其积极分子均以3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但在环保行为方面则其积极分子则以2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这说明,中国环保消费行为集中于青少年身上。

同样的,性别对于环保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关注绿色运动。(2)环保消费在城乡人群上的差异。

由于目前环境保护宣教更多地以城市生活为基础,还缺少适合农村生活的宣教主题、宣教内容和宣教渠道。农村环保行为集中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植树绿化,而城市居民的环保生活方式,典型表现为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购车时特别关注油耗指标等。

(3)收入是环保人士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在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所以价格相对较高。许多环保人士有时候由于收人的有限,对于环保性购买显得力不从心,在实际作出购买决策时,有时实用主义就会占上风。

3.2心理因素分析

(1)选购环保产品是环保人士消费时的激励因素。

环保人士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并不只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他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质,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看,环保产品的环保特性是环保人士消费此类产品的激励因素。产品只有具备了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环保特性,才能够让环保人士在消费过程中感到满意。

(2)学习对环保消费行为的产生、强化有极大的影响。

人们环保意识的产生和环保消费的实践行动,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二是环保知识的普及推广,全社会对环保运动的推动,提高了消费者在环保方面的素质;三是消费者的个人环保消费经验的积累,从中感受到环保消费对自身和社会的好处。

根据以上对我国不同类型环保主义人士的消费特征及对环保人士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企业应当在今后的营销活动中注重对环保生活方式和环保消费的宣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产品研发、生产、配送和销售。

参考文献

[1]卢风.论环保理性的建立——对消费主义与环保主义两种心愿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3,(4).

[2]李立红.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J].商业研究,1998,(2).

[3]青平,李崇光.大学生环保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绿色经济,2006,(4).

篇8

中国环保人士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主义运动的产生而出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关注掠夺式的采矿、森林滥伐、工厂烟雾、广告牌和废弃物,以及休闲机会的损失和由于受到脏空气、脏水和化学品污染的食物对健康引起的问题等。

1978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环保人士的正式诞生。1992年,北京签署了里约地球峰会之后,环保主义运动在中国更加热烈地展开,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由此,中国的环保人士队伍也进入了快速扩大化的时期。

2环保人士的类别及消费特征分析

根据不同的标准,环保人士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流环保人士与新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产品价值链包含的绿色长度的不同认知来进行划分的。主流环保人士认为,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消费,只需要将目光关注在最终的绿色产品身上即可。他们没有考虑到在产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购买的产品是否比同类其他产品消耗了更多的资源;而新环保人士则认为,绿色产品的整个产品价值链上都应该包含“绿色因素”.他们购买的产品除了在最终的用途上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外,在其生产和配送过程中,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应该是消耗了最少资源的产品。

(2)节俭型环保人士与时尚型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环保与时尚关系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节俭型环保人士他们反对过度消费,抵制奢侈消费,环保人士中的部分素食主义者即是此类环保人士的典型代表。

而时尚型环保人士认为,环保与时尚同样能够结合起来,对于将环保与奢侈结合起来的新奢侈主义从不避讳。他们一方面选购环保型的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也追求时尚型的生活。

(3)个体型环保人士与组织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者的组织程度为依据来对环保人士进行的划分。个体型环保人士指的是没有参与任何环保组织的单个民间环保人士。此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往往是自发的,随意的,且由于易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组织型环保人士指的是参与了某个环保组织的环保人士。该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持久性。由于环保组织在社会环保运动中有比单个个体更大的话语权,能够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它往往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环保运动当中去,从而形成环保行为的规模效应。

(4)单环境型环保人士与综合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人士对环境保护内容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单环境型环保人士是指那些将环保注意力仅仅集中于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环保人士。动物保护者反对滥杀动物,拒绝吃肉类食品,抵制动物皮毛制品。林木保护者爱护绿色植物,反对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积极倡导回收纸制品。他们的环保行为具有唯一的环境相关性。

综合型环保人士则将环保运动的焦点集中在生态环境及其之外的地区文化和社区保护上。青海省的雪域三江环境保护协会的藏族领导哈西--扎西多杰,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一次非政府组织论坛上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而且决策过程“应该有当地民众参与”.

3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个人因素分析

(1)年龄和性别影响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环境意识方面其积极分子均以3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但在环保行为方面则其积极分子则以2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这说明,中国环保消费行为集中于青少年身上。

同样的,性别对于环保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关注绿色运动。(2)环保消费在城乡人群上的差异。

由于目前环境保护宣教更多地以城市生活为基础,还缺少适合农村生活的宣教主题、宣教内容和宣教渠道。农村环保行为集中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植树绿化,而城市居民的环保生活方式,典型表现为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购车时特别关注油耗指标等。

(3)收入是环保人士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在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所以价格相对较高。许多环保人士有时候由于收人的有限,对于环保性购买显得力不从心,在实际作出购买决策时,有时实用主义就会占上风。

3.2心理因素分析

(1)选购环保产品是环保人士消费时的激励因素。

环保人士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并不只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他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质,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看,环保产品的环保特性是环保人士消费此类产品的激励因素。产品只有具备了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环保特性,才能够让环保人士在消费过程中感到满意。

(2)学习对环保消费行为的产生、强化有极大的影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