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银行剖析材料8篇

时间:2022-07-01 13:59: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剖析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剖析材料

篇1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成本 软信息 潜在收益

问题的提出

民营中小企业很少能够通过采取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筹集到资金,大都是采用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筹资。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能够采用融通资金的金融工具也相对匮乏,这也极大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活动。因此,这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本文并试图展开一些积极有益的探讨。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予民营中小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行业与国家之间的壁垒逐渐降低,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更加频繁,给予了企业更多的国内外投资的机会。通过观察发现民营中小企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中由信用、抵押及血缘关系融资转向与银企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型贷款模式。特别是在日本、德国的中小企业纷纷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银企贷款紧张的局面,以此作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突破口。因此,我们通过深入剖析民营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放贷关系,发掘银企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的深层次根源所在,以此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展开分析。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运行机制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历年来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其自身资本不够充足在企业成立初期可使用资金比较少,会计信息透明度低,企业信誉程度不高等原因,在从外部筹集资金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能力严重的不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半强势有效的市场,民营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时采用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与衍生品直接融资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所以更多的是采用间接融资的方式,通常采用资本成本较低的负债性融资方式即向银行借款这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此种背景下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票据贴现贷款等民营中小企业负债融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这些贷款方式逐渐被关系型融资的方式所取代,极大地受到国外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的青睐。这是因为关系型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相互出售资本与债权服务结合的产物,此种融资的模式可以实现银企双方之间的双赢,突破了以往借贷的债权债务的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惠互利的融资模式。我们现在需要深入认识与剖析民营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这种关系型融资的模式,以此作为找到有效途径来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民营中小企业实施关系型贷款时要与银行形成一个长期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实施双赢为最终的目的。民营中小企业在披露信息和与银行沟通信息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所以通常可以选择几家有固定往来业务的银行进行实时的沟通与交流,使得银行能够及时的了解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随着关系型贷款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银行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同时银行通过民营中小企业开立的资金账户在企业办理转账、存款、业务结算以及理财和贷款咨询等业务时就可以获得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当然在此银行也可以从民营中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员工、原材料供货商、工商部门等监管部门获取第一手实时的动态资料。最重要的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不能用财务数据量化的“软信息”,这些软信息所容纳的信息含量已经远远超过仅仅通过财务报表和企业信用等显性的“硬信息”数据所展现出的信息价值,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更加透明化,这正是实施关系型融资时银行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民营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民营中小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性

民营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外部间接融资和内部直接融资。通常来说,民营中小企业从内部直接积累资金的额度有限,大部分需要依靠从外部间接融通资金。这是因为外部提供资金的所有者不会直接参与或干预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委托问题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发生。在此最重要的一点是外部间接融资对于披露的信息要求与成本较低,导致公开的信息透明度会较低。所以民营中小企业通常都会采取外部间接融资的方式融通资金,在外部间接融资的市场是一个半强势有效市场充斥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资的金融工具又相对匮乏,因此向银行贷款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且这种方式将在一定期间内处于主导地位。即使是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仍旧有加大比重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融通资金时向银行贷款。

(二)不同规模的银行适用于关系型贷款

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下属的工商、建设等国有商业银行与私营的民生、华夏等银行构成了我国主要的银行金融体系。在最近几年兴起的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甚至风险投资公司等一系列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融通资金服务。但是这需要银行拥有民营中小企业的“软信息”,降低银行获取与验证信息的成本。资本规模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善于收集财务数据式的“硬信息”,因此在实行关系型贷款时获得“软信息”时就略显不足。

篇2

关键词:银行管理 风险防范 房贷操作风险 剖析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1-046-04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一方面是迫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达标需要,另一方面是随着外资银行的全方位竞争以及国内银行资本实力的提升,主观和客观上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高级管理层的风险防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国际银行界尚没有对操作风险的确切定义形成共识,但起码的认识是操作风险不等于操作中的风险,操作风险应至少包括流程(操作)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系统的因素等三大方面。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个人住房贷款作为当前银行资产业务的新支柱得到了蓬勃发展。人民银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而个人住房贷款整体不良率仅为1%左右。虽然从数据看,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非常优质,但伴随着业务高速增长,潜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小视。

因此,借着操作风险研究热潮,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隐含的操作风险进行清醒地剖析,并探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从国际基本共识的流程、人以及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一个简要分析。

1、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流程环节的操作风险

可以细分成流程制度的设计是否完善以及流程执行是否到位两个角度去剖析。

流程制度制订中的薄弱环节。个贷业务全流程主要包括:产品研发、营销推广、贷前调查、审查审批、中介办理、法律审查、放款操作、档案管理、贷后监控、催收清欠、核销退出等。总体而言,经过住房按揭业务十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对于住房按揭业务主要流程的制度控制已经比较严密,但出于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贷款“三查”环节还存在着制度方面的薄弱环节。突出的问题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于贷前和贷中的中间地带,主要矛盾是贷前调查真实性的把握。目前的制度规定,审查岗只负责送审材料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的审查,而营销岗负责材料真实性和完整性。基层实际经营中,营销岗由于指标压力较大,从实际利益角度出发,营销人员对于材料真实性的把握比较松懈,甚至还出现为了迁就客户而放弃真实性的情况。而审查岗的职责是认为营销岗上报的材料是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审查。许多有经验的审查员明知申请材料存有一些“假象”,但由于没有真实性核查的责任而只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另一方面主要存在于贷后,主要因借款人信用状况在贷后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履约还款能力出现下降。

贷后管理对于借款人的关注,尤其是大额个人住房贷款的制度约束显得较薄弱。

2、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人”的操作风险

可以细分成内部人的欺诈风险和外部人的欺诈风险两类。

“内部人”主要是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其操作风险又可以再细分为道德因素和能力因素等主客观两个方面。

道德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从业人员主观道德问题造成的,该作为而不作为或不该作为而乱作为所造成的操作风险。表现为内外勾结,损公肥私。银行要控制的是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所有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而所有这些风险里造成损失程度最严重、最难控制的就是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目前银行外部的利益诱惑以及银行内在的考核机制客观上偏重于对业务发展的要求,如何正确把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平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由于定性定责的难度,加上声誉风险等方面的顾虑,使得道德风险较多地处于隐蔽状态,潜在风险隐患不可忽视。

能力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能力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从业人员本身素质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操作风险,往往体现为想作为却因自身能力所限而无法作为,该风险相对于道德风险的“态度”问题,更多体现在能力问题上。个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佳,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风险认识不足、业务能力欠缺的问题。目前对于能力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伴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该风险将逐步成为制约业务更深层次发展的瓶颈以及其它各类风险的源头。

“外部人”指各类借款人或机构,外部人的欺诈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良借款人或者是不良合作机构出于资金融通、骗贷、套贷等各种目的,通过虚构借款人等各种方式,利用银行急于拓展业务、内控制度不健全、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等薄弱环节,而实施的业务诈骗。在当前宏观调控吃紧、市场信贷资金规模受限等背景下,对于外部的欺诈风险应尤为警惕。

3、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系统的操作风险

与流程和人的原因相类似,系统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也可以细分为系统本身容量以及处理能力的问题和系统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操作风险问题。

系统整体性操作风险日益严峻。个人住房贷款作为一个上世纪末刚兴起的银行新业务,大部分银行在系统设计时主要采取游离于主流对公业务系统的外挂模式,普遍存在着容量小、运行功能简单、处理效率低的局限。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住房制度的变革,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量呈几何级数倍增,系统压力也日益显现。国有大型银行由于信息堵塞已经出现过系统无法跑批,甚至不能正常对外营业等事故,系统容量和产能的升级换代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辣手问题。另外,系统设计存有缺陷,许多本应参数控制的功能无法实现,系统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管理功能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原系统上增加或者修改局部功能而引发全局系统中断等等诸多问题正逐步暴露,系统整体性操作风险日益严峻。

系统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操作风险。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的上述缺陷问题,许多本应由计算机来实现的功能不得不实行人为控制。而“人”的道德和能力问题又引致了操作风险,越权发放贷款、利率低于人行的下限、未成年人获得贷款等等业务案例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为主观或者客观篡改系统参数,甚至放开系统阀门而酿成操作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操作风险类型远没有列举穷尽,我们的目的也不在于拘泥定义的广度,但应该说主要的风险类型已经包括,或者进行了较集中的归纳,其它次要风险类型在此不做罗列。

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论述中涉及的业务层面的主客观因素外,管理层面对该业务战略地位的认识,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等都将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程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全局影响。

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操作风险的防范

1、加强制度建设,防范业务失真风险

鉴于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的关键点在于“真”或“假”,而外部欺诈风险加上内部营销人员主客观存在放松“真”的冲动,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营销和审查流程之间增设风险核查环节,风险核查将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对“外部人”信息真实性的核查。第一,防止借款人信息被盗用或冒用,主要通过银行外部公安身份识别系统及与借款人沟通等方式识别。第二,防止借款人信贷行为非本人意愿,而是为他人融资,主要通过与借款人电话沟通晓之以权责的方式判别借款信息的真伪。第三,防止借款人为融资目的而虚构贷款信息,主要通过外部工商信息等系统予以核查识别。

对“内部人”尽职情况的核查。主要通过与借款人的直接沟通,核查营销人员贷前调查是否面签尽职,客户服务是否到位等。通过采取间接核查的方式,作为对营销人员直接调查结果的验证。对于风险核查发现借款人信息严重失实,营销人员存有严重未尽职情况的,除了使用通报等教育手段外,业务管理部门可视具体情节,向高层领导以及行内监察或审计部门进行情况通报,提出进一步责任处理的意见建议。一旦贷后发现假按揭,营销人员应承担贷前调查未尽职的主要责任。以此警示营销人员尽职尽责。

从以上分析可见,风险核查在流程和“人”两个方面作用于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防范。

2、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业务潜在风险

当前信贷业务普遍存在“重贷前轻贷后”的现象,个人住房贷款由于数量多,该问题更是十分突出。贷款一旦发放后,如果没有逾期发生,银行人员很有可能不会和该客户再打交道,这不仅说明目前银行对于交叉销售的漠视,同时在流程制度上存在着系统性的薄弱环节。笔者建议,可以按照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具有的风险特征,设定诸如大金额的、信用担保方式的、有违约记录的、借款人年龄低或高的、关系人交易的等若干标准,对目前仍处于正常或关注状态的个人贷款进行风险筛选,识别潜在的风险客户,并列入风险监察名单进行管理,提前介入风险管控,提前采取风险化解或减持退出措施,最大程度地遏制潜在风险向现实风险的转化,确保个人住房信贷资产的安全。

3、加强案例培训,提升业务人员整体素质

案例培训主要针对操作风险中“人”的环节,主要包括能力因素和道德因素两个方面,有助于提升银行工作人员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培训方式包括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以及信息报道、案例点评等,内容不限于狭义的风险案例,而应包括营销案例、产品设计案例等,通过生动的实战例子让从业人员深谙合规的重要性和销售技巧,并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大大提高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应将案例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基础工作,长抓不懈,加大培训的频度,扩大覆盖的深度。

4、加强系统建设,防范业务整体性风险

扩大系统容量。鉴于个人住房贷款笔数多的特点,在相应系统容量设计方面要预留足够大的空间,避免由于业务大批量增长而出现系统滞缓、差错,甚至堵塞和瘫痪。

分置系统处理。鉴于个人住房贷款相对于对公业务历史短、各行主要采取系统外挂方式、功能主要定位于满足业务处理需要的现状,须尽早考虑系统相关功能的分置运行。将贷前申请系统、贷时审批系统、贷后催收系统以及日常统计分析管理系统等功能适度分离,增强系统整体运行能力,规避系统间风险因素传导,提高系统整体处理能力。

增强系统智能。通过参数控制、报警设置、贷后提醒和流程跟踪等方式,增强系统智能管理功能。防范越权、不执行授信标准以及不落实贷后管理要求等操作风险的发生。

除了以上列举的防范工具和方法以外,当发现全局性、苗头性风险倾向时应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以及为保持业务执行的严肃性而开展的业务检查等,也都会对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的防范起到有益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 导入的生活化

1.1 运用实例创设真实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1.2 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境。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境。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2 收集生活素材,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如:在国庆放假前我布置了这么一道作业:某人有10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十年,请同学们到储蓄所调查一下,一年到十年存款的年利率得出的结论,按照要求设计出存款方案。①选择三种储蓄方法,计算10000元钱存入银行十年后的利息(假设利率不变);②选一个最佳的存款方案,并说说这个方案有什么优点。要求:亲自到银行把利率表抄下来,并注明是哪个银行的。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着开发利用。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设计《测量校园中旗杆和树木的高度》这一节课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测量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并评选出设计独特且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设计方案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交流,再由设计者对自己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进行讲解论证。这一过程对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 剖析例题,将例题生活化

4.1 纵向剖析,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例如:在学习了增长率问题后我设计了“同一种商品,甲商店先提价10%再降价10%,乙商店先降价10%再提价10%,问甲乙两商店该货物现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等问题,把这一章和前两章的内容都进行了复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实践证明,如果数学教师能把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4.2 横向剖析,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6)-0083-0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自身财务和信用缺陷,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融资困难。经济危机以后,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愈发凸显,已成为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症结之一。目前,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摆在政府和金融机构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山西省中小企业情况

据山西省中小企业局统计,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有3300多户,占全省总数(3500户)的95%,规模以下中小企业有78000户,个体工商户有80万户,从业人员达到580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新增就业岗位的75%以上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省35%左右,提供的税收占全省的30%-40%,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半来自中小企业。总体上看,中小企业成为支持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较为狭窄。据调查,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途径主要集中为银行借贷、民间融资、票据融资,分别占企业融资比重为43.9%、38.9%和10.4%。其中,民间融资由于申请流程简化、效率高、门槛低等特点,已逐步成为中小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主要方式。

2、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度大。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经营状况不佳、财务报表不透明、缺乏合格的抵押和担保等因素导致信用评级较低,往往不受银行青睐。再加上目前处于经济下行阶段,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煤炭、钢贸往往位列各商业银行总行限制性行业名录之中,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到期贷款无法续贷。因此,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较大。而民间金融服务机构渗透率不足,高居不下的融资成本也令广大中小企业望而生畏。

3、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2013年以来煤炭行业持续走低,受山西联盛集团、海鑫集团资金链断裂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溢价意识增强,信贷投放更加谨慎,各银行相继收缩贷款规模,甚至出现抽贷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已对煤焦及钢铁类大型企业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提高,贷款投向逐步向小微企业和朝阳行业倾斜。同时,金融机构“以价补量”理念进一步强化,提高议价能力、增加资金收益率成为金融机构的取向,小微企业作为金融机构寻求利益补偿的重点,融资成本略有上升。据调查,2014年7月山西省企业贷款利息月息平均在1分以上,超过七成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成本在15%以上,甚至有10.1%的企业融资成本超过20%。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除个别能向商业银行贷款外,多数企业只能通过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是高利贷进行融资。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成本可达到年利率18%,民间借贷月利率高达30%,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之多。

二、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剖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不足

1、中小企业财务不透明、信用度不高。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制度较为落后,多为家族式管理,员工素质不高,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资金使用规划性较差,导致利用率偏低。在财务制度上,内控制度不完善,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加上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缺乏相关会计凭证。并且部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较多,商业银行尽职调查难以开展,不能有效识别和准确评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风险程度。同时,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不高,存在贷款逾期和欠息,影响银行支持力度。

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品。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物较少,仅有设备、原材料、土地等有限抵押品。其中,多数企业设备陈旧,抵押价值不高,银行设备抵押贷款只能按照设备评估价值10%进行授信;原材料抵押贷款多为静态抵押,企业不能使用;对于土地而言,很多企业土地是集体土地,不符合法定抵押条件,大多难以办理抵押。

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一般缺乏合理的融资规划。因此,多不考虑贷款期限,多以短期贷款为主,导致存在短期贷款长期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贷款到期后需要倒贷,向小贷公司或民间融资支付价格昂贵的“过桥资金”,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加之对融资产品了解不多,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单一使用间接融资的方式。

(二)金融体制不完善

1、银行经营体制和企业需求不协调。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偏好和规避风险的原因,往往青睐于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对贷款程序、审批环节的严格规定保证贷款的安全和盈利。而中小企业贷款存在融资频率高、周期短、需求急的特点与银行的经营体制不相适应。由于中小企业每一贷款发放过程都与大企业相同,造成中小企业放贷成本上升,银行贷款审批效率低,银行不愿与中小企业合作。同时,一些银行为控制风险,对中小企业放贷时还收取各种隐形服务费用,如提高签发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指定担保机构收取高额担保费用等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

2、基层行贷款权限有限,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市级分行的贷款权限十分有限,每一笔贷款业务必须经省级分行审批同意,支行级基层机构更是没有任何审批权限。而往往基层行又是对企业最熟悉和了解的。信贷权力的上收,客观上使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一些中小企业面对银行贷款繁琐的手续、冗长的审批时间,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转而投向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

缺乏专门的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山西省还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个别银行虽然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以支持中小微企业为主,但其经营重点仍然在争大项目、抢大客户上。

(三)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1、第三方费用推高融资成本。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级不高,银行贷款时普遍要求通过抵押、担保、保险等方式增信增级,导致中小企业还需要额外承担评估费、担保费、保险费、财务报告审计费等第三方费用,从而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2、担保圈和关联企业风险问题影响融资和续贷。目前,各银行贷款中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互保现象较多,企业担保过度、担保圈问题突出,信贷风险过度放大。担保形式主要有互相保证、连环担保、环形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形式。当经济出现下行时,被放大的担保风险会沿着担保债务链快速蔓延,而担保链上某个企业一旦出现问题,信贷风险通过担保关系的传导成倍地转移放大。此外,关联企业之间的互保行为,也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3、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财务报表欠缺,在纳税记录、水电单据等方面信息不足不实。特别是尚处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信用观念淡薄,一旦发生经营风险,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银行债务,企业逃废债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形成银行“惜贷”、“慎贷”现象。

4、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受自身条件所限,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虽然近年来银行间市场相继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融资产品。但是,山西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产品的社会认知度较低,目前参与债券融资的中小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部分企业甚至完全不了解现有的融资产品,对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更是感到陌生。

三、政策建议

鼓励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一方面,打破金融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培育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应借鉴德国中小企业社会化融资体系,成立专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KFW、担保银行),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引导和带动,商业性金融广泛参与,为中小企业提供条件优惠、价格低廉的融资产品。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应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给予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鼓励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形式直接融资。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系和信用体系。完善担保体系,建立以政府注资为主体的财政担保公司,增大财政担保公司注册资金额,由政府创新方法、承担风险与责任,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引入民间贷款担保,大力发展民营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通过有效地减弱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

鼓励金融创新,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各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现状、业务特点和企业特色,围绕中小企业特定的资产,在机器设备、库存材料、产品与半成品、应收账款以及产品订单位等方面,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达到既支持中小企业生产正常经营,又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目的。如应收账款证券化、供应链金融、保证保险贷款、股权众筹融资。

参考文献

[1]黄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4,(8):60-61。

[2]李垒.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5):158。

[3]刘锦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110-112。

[4]马向荣.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4,(8):58-59。

[5]朱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4,(15):73-74。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Financing Problem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Shanxi Province

ZHANG Jie

(Taiyu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Taiyuan Shanxi 030001)

篇5

一、外购固定资产的税会剖析

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将购置物质资料的价值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在购置当期全部一次扣除。这样会使企业在增值税方面的负担减轻,因折旧基数的降低加重了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一般包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运输费、装卸费和安装调试费等。购买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其价款直接进入“固定资产”会计科目,否则进入“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安装完毕再转入“固定资产”会计科目;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增值税直接进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用于抵减当期的销项税额;运输费用,只有纯运费取得运输票据可以按照7%计算抵扣进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剩下的93%纯运费和其他运杂费以及装卸费随同购买价款完全进入相应的“在建工程”会计科目或者“固定资产”会计科目;对于安装调试费如果是人工费则进入“在建工程”会计科目,而发生的材料费,购买之初就知道用于固定资产的安装用的,无论取得的是普通发票还是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将材料的购买价款和增值税全部进入“在建工程”之中,如果用的是本企业生产用材料或者购进之初不知道用于固定资产的安装的,临时改变用途的,需要将材料的成本转入“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已经抵扣了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会计科目转入到“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安装完毕将所有的固定资产成本由“在建工程”转入到“固定资产”之中。

[例1]2010年5月3日甲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买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额为17000元;支付运杂费15000元,运杂费之中纯运费为10000元、建设基金3000元、京九分流费2000元;支付安装费42000元、安装费之中人工费20000元、动用本企业以前的原材料成本12000元;为了安装设备从新购入材料,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材料款10000元、增值税1700元,所有款项均以银行存款结算,设备于当月28日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支付设备购买价款和运杂费时

借:在建工程 (100000+15000-10000×7%) 114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10000×7%) 17700

贷:银行存款 132000

安装时所发生的及支付人工费时

借:在建工程 2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安装时动用以前材料

借:在建工程 14040

贷:原材料 1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40(12000×17%)

安装时外购材料

借:在建工程 1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 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114300+

20000+14040+11700=160040(元)

借:固定资产 160040

贷:在建工程 160040

整个固定资产从购买到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所真正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700元(17000+700),因此企业可以少缴纳增值税,如果所在企业在市区,从而少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1770元[17700×(7%+3%)]。安装时无论是直接外购材料还是动用以前的企业用于生产用的材料的进项税金一律不得抵扣的,均进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自制固定资产的税会处理

企业自制固定资产主要成本是外购材料和所发生的人工费用,人工成本与增值税基本没有关系,只有外购材料与增值税关系紧密。外购材料如果购进时用途非常鲜明是为企业工程所用,在购进时发生的进项税额直接进入工程成本之中;如果材料购进时没明确表明是为本企业工程所用,随同材料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当购进以后改变用途时需要将原来已经抵扣过的增值税的进项税额转出进入工程成本之中。

[例2]2010年5月3日甲公司用银行存款购入一批材料用于本企业工程,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买价为5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元,支付运杂费15000元,运杂费之中纯运费为10000元、建设基金3000元、京九分流费2000元,工程建造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42000元、动用本企业3月份购入的原材料成本50000元,所有款项均以银行存款结算,设备于当月28日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支付材料购买成本及领用工程所用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58500

贷:银行存款 58500

借:在建工程 58500

贷:工程物资 58500

支付运杂费时

借:在建工程 15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

工程建造过程中所发生及支付的人工费

借:在建工程 42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42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 42000

贷:银行存款 42000

工程建造过程中动用以前材料

借:在建工程 58500

贷:原材料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500

工程建造完毕交付使用时,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58500+15000

+42000+58500=174000(元)

借:固定资产 174000

贷:在建工程 174000

整个工程从购买原材料、所发生运杂费、人工成本以及动用以前的材料,直到最后建造完毕交付使用所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700元(8500+8500+700)一律不得抵扣的,均进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三、外购固定资产和自制固定资产实质的税负差异分析

企业在同时可以选择自制和外购固定资产时,对于税款的考虑,不但要考虑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增值税,同时必须考虑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影响。外购固定资产可以将其所负担的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从其销项税额中抵扣,这样进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自然会减少,相对要多交企业所得税。同时外购固定资产可以少负担由增值税派生出来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一般来讲既可以自制又可以外购的固定资产基本上是机器设备类的,税法规定了其折旧年限为10年,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X,企业所得税税率为T,城建税税率为b,教育费附加为3%,折现率为i的情况下,真正外购固定资产可以少负担的税金为X+X×(b+3%)-X÷10×{[1-]×(1-T)},这样实际外购少交的税金取决于城建税税率、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X和企业所得税税率T。按照目前银行10年贷款利率基本为6%左右,该企业所在行业为市区的一般纳税企业,对于本论文所涉及的外购固定资产案例真正少负担的税金为9699元,即17700+17700×(7%+3%)-17700÷10×{[1-]×(1-25%)}。

外购固定资产可以减轻税负,促进企业外购固定资产,而对于自建固定资产转型前后的税负没有影响。此次增值税的转型对于自制固定资产和外购固定资产有失税负失衡。在权衡自制固定资产和外购固定资产时,不要单单考虑增值税的影响,必须要同时兼顾企业所得税和由增值税所附带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篇6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革。如今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主要是信贷经营、信贷审批和信贷监管三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模式,信贷经营、信贷审批和信贷风险监管的模式都已经得到了确立,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以参考。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已基本形成有流程和有质量的准则,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有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信贷审批和信贷监管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和匹配。最重要的是,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出现审批流程不到位,条件落实不规范等严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审批条件的设定和落实,以及审批流程的管理等等,其中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都会对银行的信贷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出现问题,会给整个金融秩序和社会经济带来危机。因此,正确认识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过程存在的问题

1、审批条件设定忽略地区差异性。

对于审批条件的设定,不少审批人员忽略了地区差异性问题,由于不能够去实地了解情况,不能实地考察,导致所设定的审批条件并不符合实际,不具备可行性,提出的审批意见不够充分,前瞻性不足,对信贷风险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这种由于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性所制定的信贷审批条件,我们一般称之为设定的审批条件无效。

2、审批条件设定忽略行业差异性。

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自身存在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不同行业的信贷审批条件。因此在设定贷款审批条件时,应该具有针对性。不同行业应采取不同的信贷审批条件及方法。然而,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并没有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批条件。因此,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来制定适当的审批条件,对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3、对贷款审批条件的重视不够。

在信贷审批过程中还存在着对贷款担保条件设定不充分,对贷款审批条件不够重视的问题。由于对贷款审批的重视不够,即使具有贷款担保,也显示出担保能力明显不足,而使担保如同虚设。甚至可以出现很多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的情况,这种情况极容易导致贷款变成坏账。对贷款审批条件的不够重视,也使部分企业贷款有机会从书面文件上找到一些担保依据,有可能会导致贷款超额担保的情况,贷款额度远远超出企业所能承受的真实水平。

4、审批条件落实不到位。

许多审批条件往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得不到落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审批条件的设定,更要关注审批条件的落实情况。有些审批人员或信贷人员可能会为了给予客户方便,也为了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破坏银行信贷的规章制度,设法更改审批条件或降低审批要求,极大的损害了银行的利益。除了审批条件落实不到位,还有贷款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例如,很多银行在贷款方面并没有执行逐步压缩的政策,而是依然拼命的放贷,这不仅增加了信贷风险,还有可能加剧资金的损失。

5、信贷资金监管不到位。

审批部门往往能够提出信贷资金的具体用途,但是在具体的相关实际操作中,却会出现部分信贷银行对贷款资金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导致信贷资金的流动和用途不能够被及时把握和知晓,以至于达不到最初提出信贷的初衷和目的。因此,一些银行对资金流向的监管不力,会导致资金用途脱离申报方向,最终导致不良信贷的产生。

6、审批决策不够严谨。

审批的决策过程不够严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主要是由于很多递交上来的信贷审批材料不严密,不全面,很少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单单只以申报材料为依据。这就有可能导致一旦申报材料出现漏洞,或者遗失,就会严重影响信贷审批的质量和资金运行的效率,甚者有可能造成资金损失。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贷审批决策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三、提高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的对策

1、审批条件依据地区、行业合理制定。

在设定相关的审批条件时,要考虑地区和行业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信贷审批条件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相关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批条件,不仅有利于保障银行的利益,在贷款出现信用违约时,可以有效的行使权利,还有利于保障借款人利益。忽略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性,往往会导致审批条件无效,无针对性,不充分。所以,对于审批人员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相关审批政策,根据信贷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切实可行的审批条件。

2、倡导健康的信贷审批文化。

倡导健康的信贷审批文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合规发展至关重要。国内商业银行要改变部分员工对信贷审批条件的严格要求,因为过严的信贷审批条件会阻碍信贷业务的拓展,甚至损害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打造以稳定、健康的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信贷审批文化,不能单纯的追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增长。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断加强健康的经营发展理念。同时要积极拓展部门业务,大力开展教育活动和培训等。对违规违纪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不断总结教训,剖析事发原因,树立健康的信贷经营和管理理念。

3、提高信贷审批决策能力。

提高信贷审批决策能力,可以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体系。银行在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风险与行业风险上面,而忽略了对于系统风险的评估和重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行业和企业受到的系统性风险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商业银行必须对可能的风险源头给予关注并积极防范。要加强宏观风险的研究和预测,广泛收集国内外经济走势和相关国家政策,从而判断宏观经济的走势,以便及时对信贷审批决策做出调整,来适应经济局势的发展。除了要掌握所面临的宏观风险,还要加强对区域风险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国家所出台的政策,以及区域内企业的经营效益等,引导合理信贷。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包装物;增值税;核算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包装物通常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包装物在会计核算中属于周转材料,在流转税中属于货物,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有关包装物增减且与缴纳增值税相关的业务主要有三大类,即购进与视同购进业务、销售与视同销售业务、出租出借业务。本文针对包装物的不同涉税业务特点,从会计准则与增值税税法规定两个方面剖析其核算。

一、购进、视同购进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一)一般购进业务。一般购进业务,是指会计主体直接从市场上购入包装物的业务。如果购进时从销售方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将取得的专用发票在当期办理了认证,就可凭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此时,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不含税金额,借记“周转材料”科目,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已付或应付的全部价款,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如果购进时未从销售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可抵扣进项税额。此时,按普通发票上的全部金额借记“周转材料”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视同购进业务。现实中包装物除了从市场直接购入之外,还可以通过接受投资、接受捐赠、抵债换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等途径取得,这些取得途径均从实质上增加了包装物,但又不属于直接从市场购买的,本文称之为“视同购进业务”。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比较说明包装物视同购进业务的财税处理。(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视同购进业务因取得包装物的途径不同,会计核算有所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无论哪种取得途径,只有在包装物增加的同时,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抵扣进项税额,会计核算中才能按专用发票标明的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否则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相应地也无需核算进项税额。

二、销售、视同销售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一)一般销售业务。一般销售业务是指将包装物直接对外销售的业务。包装物一般随同所包装的货物一起对外销售。发生包装物的一般销售业务时,从税收方面讲,属于销售货物的应纳增值税行为,无论是否开具发票,无论开具的是否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均应计算和核算应缴纳的增值税。发生一般销售业务时,按已取得或应取得的全部价款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科目,按不含税的销售额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当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且单独计价时,包装物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销售收入分开核算)或“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当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且不单独计价时,包装物的销售收入并入商品销售收入中),按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乘以17%的税率计算出的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增(销项税额)”科目;同时按成本价结转包装物的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

(二)视同销售业务。视同销售业务是指理论上虽不符合正常销售的定义,但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均应缴纳增值税,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包装物均被发出的业务。本文以表格的形式比较论述包装物对外投资、对外捐赠、抵债换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抵付股利等视同销售业务下的会计核算。(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视同销售包装物业务,从税收上均计算和核算了应纳增值税,但同时不一定确认了会计收入。只有当视同销售业务同时符合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时,才需要确认会计收入。

三、出租出借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从出租出借双方的结算方式来看,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收取租金;二是收取押金。下面分别就两种结算方式谈谈出租出借包装物的财税处理。

(一)收取租金。当出租出借方以收取租金的方式结算时,从纳税的角度来看,企业出租出借包装物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纯地出租出借包装物;二是附加在货物销售之上,为货物销售服务而出租出借包装物。

企业单纯地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租金应按服务业中的租赁业子目计算和缴纳营业税。会计核算为:按收取的租金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收取的租金收入乘以5%的税率计算出的应纳营业税税额,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

企业附加在产品销售之上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租金属于价外费用,应并入增值税的应税销售额,计算应纳增值税。此时的会计核算应按收取的全部租金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价税分离后的不含税收入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按不含税收入乘以增值税税率计算出的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二)收取押金。企业以收取押金的方式出租出借包装物时,业务发生及会计核算环节主要有收取押金环节、退还押金环节、逾期没收押金环节等三个环节。不同货物的包装物押金在何时纳税的规定上不一致。

1、从1995年6月1日起,对销售除啤酒、黄酒以外的其他酒类产品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押金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应交入当期销售额征收增值税。

2、自2004年7月1日起,企业为销售除上述以外的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单独记账核算的,不并入应税销售额征收增值税。但对逾期(以一年为期限)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退还均应并入销售额征收增值税。个别包装物周转使用期限较长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适当放宽逾期期限。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押金时,两类货物的包装物押金是否并入应税销售额征收增值税的环节不一致。第1类货物的包装物押金征收增值税的环节是收取押金环节,第2类货物的包装物押金征收增值税的环节是逾期未归还包装物环节。当押金应并入销售额征收增值税时,应按不含税的押金收入乘以所包装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出应纳的增值税税额,借记“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因此,现实中有关购进包装物、销售包装物、出租出借包装物的业务均与应纳增值税密切相关。当企业发生包装物的涉税业务时,只有分清了每类业务会计准则和增值税税法的双重规定,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银行信贷 研究型实验 探索

一、《银行信贷》课程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意义

高等学校金融专业担当着培养金融基础业务人才任务。通过专业学习,要围绕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研究能力、特定业务操作技能、职业操守以及主动创新型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银行信贷》实验课程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实务性和操作性强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向研究型实验的转变赋予学生学习的极大主导权。本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先修课程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对实验课程比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对本课程进行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探索,符合本课程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好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力、综合巩固和应用已学相关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非常好的平台。《银行信贷》实验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广深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和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需要学生更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和主动作用,自觉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其他资源,甚至要学生走出校园, 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社会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这就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二,向研究型实验转变能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研究型实验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根据实验内容中给定的基础材料进行分析,进行推导和分析,在这过程中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边模拟”的教学过程,可以从中学会探讨、研究金融领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欲望和不断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三,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银行信贷》实验中设计了大型课题,需要通过课题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同学们组成课题小组,围绕课题进行分工、小组讨论、汇总、演讲等一系列合作,小组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竞争。这些环节的设计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自律的培养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银行信贷》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难点

1. 缺乏适用的实验教材。目前高校《银行信贷》课程的教材建设总体滞后,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形式单一,特别缺乏相应案例解读和应用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上虽然依据贷款的流程编制相应的教学内容,但关键的一些方法,比如报告的撰写等都未有涉及,造成学生很难借助教材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继而在学生进入实验环节时在分析解决实验方案时缺乏相应的指导。

2. 实验软件的仿真性不足。实验教学离不开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支撑。目前使用的软件是教学软件而非真实的银行信贷管理软件,虽然框架上已涵盖了银行信贷业务各个流程,但并没有真正使一笔贷款业务的整个流程打通,软件中提供的背景资料也相对有限,使得依托实验平台模拟贷款各个环节操作的功能弱化。在此限制下,实验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弱化学生操作性训练,强化研究性实验训练。

3. 学生知识储备薄弱。《银行信贷》研究型实验的开展,需要储备较广的财经知识和比较扎实的金融知识,虽然在开展实验前学生们已经先修了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但经常遇到学生对先修课程掌握不够,影响了在这一环节上进行实验的效果。

三、《银行信贷》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思路

基于研究型实验的视角,《银行信贷》实验课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研究开发的能力,为此,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改革:

1. 注重素质和能力训练,提高实验内容的仿真性。首先,选取合适的实验指导材料,一是编制实验指导书,二是将《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教材》和银行手册作为辅助参考教材。其次,实验形式丰富多样,实验环节中的监管机构政策文件和银行内部政策解读并以试卷形式考核、依托实验软件平台的流程操作训练两项内容主要是培养素质;实训报告的撰写、小组讨论及演讲两项内容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实验内容仿真性主要体现在流程的仿真和业务对象的仿真,其实现途径一是依托模拟实验软件平台,二是及时更新实验背景材料,使实验结果更具真实性。

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内容的质量,突出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银行信贷业务涵盖内容非常广,实验时必须有所侧重,从研究型实验的视角,主要是弱化一些程式性的实验项目,强化专业技能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在内容上把重点放在贷前和贷后两个环节,考虑到模拟实验的局限性,贷前主要是财务因素分析和贷款调查报告的撰写,贷后主要是资产检查报告的撰写和贷款分类。

3. 实验考核形式更加丰富。一般性理论课程的成绩主要由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项构成。一般性实验课程的成绩主要依据实验软件系统中的打分系统给出。研究型实验课程因为在实验手段、实验形式和实验项目上更加复杂,层次也多,为了更好反映研究型实验的目标和效果,考核方式应包括:反映基本素质的团队配合情况的成绩、基本知识考试成绩和软件系统中操作性实验的成绩;反映专业技能和创新应用技能的实训报告的成绩和讨论演讲情况的成绩。其中团队配合和讨论演讲的成绩由学生互评形成;基本知识和操作性实验由实验软件中自动生成;实训报告成绩由老师给定。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