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化功能论文8篇

时间:2022-07-10 00:44: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功能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功能论文

篇1

对于“仪式”的定义,有人认为,由于仪式所涵盖的现象实在太广泛,所以很难得到一个令众人信服的明确的解释。在西方,现有文献大都采取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方式,比如“仪式指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实务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是行为”、“仪式是一种由文化来构建的象征流。它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一连串词语和行为构成,经常在多媒体中得以表述,其内容和安排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正式化、模式化、集中和循环往复。”、“仪式是由社会来规范的、重复的象征行为”、“‘仪式’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系列多多少少都带有不变性的正式的行为和语言的表演,其符码并非完全由表演者们来设定”。〔1〕以上这些定义都带有模糊和多义的特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仪式”和“庆典”、“礼仪”等互换使用,而且其概念和定义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斯皮罗认为:“礼仪是仪式行为的最小的重要单位;庆典是由最小的配置礼仪构成的而具有意义的仪式整体”〔2〕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仪式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涵盖一切的术语,有的学者甚至以为既然它包揽了一切内容就等于什么也没说,这个词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有的学者建议把传统的庆典称为“礼仪”,其它的叫做“仪式化”。荷兰著名的仪式文化研究专家扬•斯诺克则坚持仪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明确仪式内涵之前,他罗列出了有关仪式特征的若干词条,例如:行为、实践、表演,打破日常生活的节奏、隔离的、边缘的、反结构的,重复的、稳定的、范本式的,宗教的、神圣的,象征的、有意义的,交往性的、文本化、非功利,结构化、模式化、秩序化等等。这些词汇虽然不是全部,但还是包含了涉及仪式概念的大部分特征。在这里,扬•斯诺克首先明确了“仪式行为”的概念,他认为:“仪式行为是一种与日常行为有别的特殊行为方式。它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观众。一般来说。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成为仪式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不过。绝大部分在传统上得到维持的,都是正式的仪式行为。大部分仪式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举行。和多数普通行为相比,它们大多数被美化过,经过结构化和规范化的处理。大部分仪式行为都基于一个文本的规定。对于参加者来说,多数仪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目的性,而且带有象征意义。”〔3〕扬•斯诺克还逐步明确了有关“礼仪”与“庆典”等词语涵义的差异。他把类似“仪式”的行为指认为就是带有和仪式行为相似性的普通行为;对礼仪的解释为“对仪式行为中的一个不可除的组成部分的表演”;一个“庆典”就是“由多个或多个礼仪构成的系列,再从普通转化为仪式和从仪式返回到普通过程中被共同地框架化了”。〔4〕综合以上学者的思考,本文认为,仪式应该是对一个特殊的系列行为和庆典的规定和意义设计。而在监所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现的仪式行为应该理解为,与监所工作生活相关的为表达监所目的所设计的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行为范式的各种活动和礼仪模式。

二、仪式的功能

在整合仪式研究专家的观点时发现,对仪式功能的指认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迪尔凯姆认为仪式功能在于维持共同体的生存前景,“重新加强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使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因此,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体通过这一手段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5〕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则赋予仪式功能为集体的社会力量和道德力量的集中体现,在仪式身上聚合了组织和强化这种力量的手段,并且能生产和再生产这种道德力量。综合泰勒、斯宾塞、弗雷泽、特纳、列维•斯特劳斯、道格拉斯、涂尔干、佩尔尼奥拉、柯林斯等学者的研究,根据监所文化活动的特征与现实需求,总结出仪式的四大功能。

1.社会控制功能。一般来说,社会控制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社会控制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得以建立的基本力量。在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仪式象征着等级森严的权力内涵,各种社会力量和各阶层的权力等级都在国家祭祀的宏大叙事中等到表达和整合。但随着社会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变迁,社会控制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转化为具有象征性的虚拟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活动内蕴着社会及社会团体对秩序维护的整体性吁求。虽然外在的强制性的现实权力等到弱化,但内在的控制功能依然存在,只不过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有显到隐,起着潜移默化的潜在性力量。对于这一点,德国学者辛格霍夫认为:“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6〕在监所中,仪式的控制功能表现为监所文化活动所熔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仪式活动所设定的情景使被教育矫治者逐渐接收到它内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从而达到提升教育矫治对象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

2.文化传承功能。仪式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其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含量和价值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更迭,表达模式和意义结构会随着时代语境的嬗变而翻新递变,但文化的繁衍深入不会随之减弱,其发展功能通过教育的实现得到很好的表达。在无文字时代,仪式的象征性表演不仅负载着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要担负着呵护族群心灵归属的精神信仰和价值标杆。到现在的新技术时代,高度发展的科技与文化理念祛除了民族传统仪式的神圣性,可以说,现代科技理性的祛魅行动弱化了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7〕韦伯的担忧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神圣性对现代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而恢复我们的敬畏意识,赋予仪式以神圣的传统文化内涵,强调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这在监所文化的建构中也具有突出的价值。“仪式不仅表现的是对神圣物的尊敬,而且也建构了跟神圣物一样的对象”〔8〕毋庸置疑,被教育矫治者正是失去了对秩序、责任、道德与法律认知和尊重,甚至失去了对法则、人生、生命神圣性的敬畏意识。对此,监所主体在如何重新恢复教育矫治对象的秩序认知能力和生存魅力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而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相比较而言,在对罪错行为矫治教育方面,比起其他的管教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聚合功能。前面讲过,仪式作为文化的载体,深蕴着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容。仪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不是直接表现为实际的文化内容,而是重在创设一种现场和情景,使仪式中的人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强烈的情感和想象,从而产生心灵共鸣,进而实现精神上的洗礼和灵魂上的更生。“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景,而非再现一个事务。”〔9〕情景的设置需要借助象征的手段,仪式通过象征来达到与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象征在情感层面发挥作用,它触动我们的内心,理智并没有参与其中”〔10〕事实上,情感除了唤醒人们的存在感和崇高感,还激发人们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精神归属感的认同。涂尔干认为:“仪式作为自发的、集体性的、规范的社会情感或是‘集体意识’,这两者都是表达和重新唤醒了社会和谐及其道德的强制力。”〔11〕情感会产生道德的作用,这一点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得到一致确认,因此哈里森说:“人类的集体情感实质上就是道德,也就是说,这种情感让人类团结起来,我们已经看到,合唱队舞蹈正是源于这种情感。”〔12〕情感与道德互化互生,情感是道德产生的基础,道德是情感激发后的结果,二者统一融合,集中表达了仪式的结构功能。仪式的这种情感聚合功能为监所文化的矫治教育赋予了一套有效的模式方法,监所文化的仪式活动在唤起被教育矫治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与道德建立起了深刻的联系,反过来又为自身注入了情感与善的生气和能量。

4.心理调节与整合功能。仪式具有一定心理调节的作用,仪式通过特别的空间设计,运用场景的模拟和象征,深挖语言的暗示功能,以期对客体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与观念整合。现实生活中,仪式会及时出现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比如成人仪式,加入某种组织的宣誓,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等,仪式的加入强调了某种生命节点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著名的仪式研究专家佩尔尼奥拉认为:“仪式、庆典和机构不但一点儿也没有对生命的迹象和成长造成妨碍,相反却是生命的存在条件。”〔13〕正是仪式独特的话语范式和象征意义在我们的灵魂内部不断维护与支撑着我们生存的勇气和信念。“仪式就一直在帮助人们处理自己的感情和经验”〔14〕,“仪式也是感性的粮食:灵魂、精神和整个人类存在的粮食。如果没有仪式,生活将会是一团糟,没有任何支撑,无聊之极。”〔15〕辛格霍夫也认为人类在仪式中获得了人生的导向,生活的灵感和生气不仅来自比如节日庆典等重大过渡性质的仪式,也来自生活中的小型仪式,它为我们赋予了静谧的时刻。然而仪式必须为个人的心理留出空间,让履行仪式的人慢慢地领会其意义,逐渐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对于容易冲动和暴躁的犯人来说,仪式的心理治疗和整合效果非常明显。“人类在仪式的长期教养之下,逐渐学会抑制自己迫切的欲望冲动,在仪式对于实践的模仿中得到满足。”〔16〕这种模仿实际上与艺术联系起来了,在监所生活中,文化项目包含各类艺术活动,比如戏剧、小品、写作、演讲、辩论等等,艺术的调节与整合作用在于一方面实现了对犯人生活时间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赋予了他们生存意义的心灵栖居。哈里森在认真研究了仪式与艺术的关系认为艺术来源于仪式,“艺术并非直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源于人类群体对于生活需求和欲望的集体诉求活动,即所谓仪式。”〔17〕艺术利用仪式的设计而发挥效用,仪式通过艺术活动抵达终极的目的。因此说,监所文化中的各类艺术活动的规划和设置应充分尊重仪式的范畴与规则,仪式在内容上也应该突出艺术的本质。其实,“艺术、科学和哲学,最终殊途同归,都与世俗功利和个人物欲分道扬镳,而科学家、哲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最终都通过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获得了同样的心灵的宁静。”〔18〕

三、监所文化活动中的仪式类型或实施思路

目前,监狱和戒毒所在改造罪犯、矫治罪错行为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肯定,但毋庸置疑,对人的罪错行为的教育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很难在短期内顺利实现,这需要监所机关认真研究其中的教育矫治规律,制定出既符合矫治规律又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矫治对象在走出高墙、重新步入社会后能够把监所内所接受的矫治行为自觉地延续下去,把被动矫治转变成为自主性的自我控制、约束和教育的自律行动。对此,监所文化活动成为监所整个工作系统中的有机组成,它为以上目标的实现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不难看出,监所文化活动中仪式功能的强调,极大地激发出文化活动本身的现实效用和教育能量,因为在这里,仪式不是外在的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监所文化活动得以展开的实体空间,又是其所抵达教育目标的精神导向。那么,监所文化中的仪式活动具体分为哪几种类型?或者说是有哪些实施思路来完成其目标。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一下仪式的象征符号体系。仪式的符号形式体系基本上可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实体符号系统、行为符号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等几种符号传达系统。通过以上的符号系统,可以表达出仪式规划的几种类型,仪式的符号象征系统能够为监所文化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1.语言仪式与仪式语言。很多仪式学家都已经关注到,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仪式。语言仪式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的语言符码,也就是经过统一规范后的日常用语。它包括口语、文字和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象征与意义传达符号。监所生活中的语言仪式表现为语言在监狱和戒毒所这种特定场合和情景下的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话语特征,也包括在具体活动中制定的话语准则。如被教育矫治者入监时就进行的话语仪式洗礼,活动中的规范用语,见到警官等管理者时的招呼语,场所内部张贴的标语等等,不管是口语还是宣传用的文字,都应该充分挖掘语言的暗示功能,在严格的考量和推敲下凸现语言仪式的力量,这些语言文字需要伴随着教育矫治对象从矫治开始到结束这整个过程。如果说语言仪式侧重语言的规范性和仪式化色彩,那仪式语言则对仪式中语言的实践过程,前者是静态的制度化形式,后者是动态的功能强调和意义挖掘。这需要监所民警、监所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在举行仪式活动时加强与被教育矫治者之间的语言互动和心灵交流,比如在举行文艺晚会、颁奖典礼、外籍罪犯的礼拜活动、生日庆祝、指导罪犯排演节目、体育比赛等活动现场,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应该敏锐地捕捉教育时机,善于把握双方语言交互碰撞所产生的仪式情景来发挥语言的渗透力量。当然,有时候和蔼的表情,亲切的问候或者一个善意的动作也会起到仪式语言的作用。不管怎样,语言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仪式行为,监所管理和教育实施者须充分重视语言仪式和仪式语言的现实效用,认真研究其特征规律,统一谋划,并把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2.仪式化行为。在仪式的行为符号系统中,仪式化指向的是看似表面无意义却暗含实际功用的行为,它包含人们的日常行为甚至下意识的举动和身体表达,其不一定必须和神圣、敬畏、牺牲或永恒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就说明,仪式化行为可能存在于每一个行为主体之中,反过来,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有可能通过仪式化行为对自身进行表达。如此看来,监所机关对仪式行为的理解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被教育矫治对象无意识征兆与行为方式之间的体系化关系特别加以关照,因为这些可能就是潜在的仪式行为。“由于其生态学和心理生理学根源,仪式对于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仪式化行为既是生存所必需也可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其生态学根源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其看做是一种无意义的装饰行为。”〔19〕有意义的是,教育矫治对象的仪式化行为有可能把自身的“病因”呈献给监所教育者,当然,这可能有生理上的疾病根源,或是有心理上的罪错“症候”,对此,监所教育者应仔细捕捉对象的行为范式,认真鉴别,深入诊断。第二,在监所文化活动中设置展现仪式化行为的情景和空间。游戏、艺术剧(包括话剧、曲艺)等表演类节目活动最能够表达仪式化行为的现实功能。这些集体参与的带有公共性特征的广场活动能够充分借助仪式的情感聚合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激发犯人的心灵共鸣,使他们在集体狂欢式的想象空间里凝聚起情感的正能量,这种情感力量能穿越时间的冲刷,在游戏、广场艺术活动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通过仪式化行为矫正着教育矫治对象的精神方向。如果这样的艺术活动长期坚持,甚至日常化,那么仪式化行为的就会潜行于教育矫治对象的灵魂深处,形成集体或个体无意识,从长远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抵抗与牵制着罪错行为的再次萌动。因此,仪式化行为一方面给监管与矫治主体带来暗示性的“症候”式线索,另一方面则通过无意识行为表达了仪式的情感聚合和心理调节功能,给监所矫治教育工作带来生机。

篇2

简单地说,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学校为主体,在社会以及家庭的配合下,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长期而反复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既包括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与训练。在越来越强调德育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受到了较高的重视。笔者认为,通过对宿舍文化的正确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成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很有必要。

二、宿舍文化养成教育功能分析

宿舍文化作为校园中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深刻地体现出学生群体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对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可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无可厚非,积极的宿舍文化是值得传承的,因为它具有养成教育的功能。具体来说,这种养成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价值导向功能

对学生群体而言,通过树立标竿可以传递宿舍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我们大多都有类似的经历,虽然宿舍是个小集体,但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共同生活与学习,终会形成一定的宿舍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形成必然引导者宿舍成员行为习惯的方向。

(二)思想教育功能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这种思想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的,即宿舍物质文化和宿舍行为文化。一方面,通过宿舍附近宣传栏、黑板报等关于党的会议精神的宣传,能够时刻警醒和坚定学生的思想与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宿舍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三)规范约束功能

宿舍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是通过宿舍制度的建立来实现的。我们知道,每个宿舍都制定了多种多样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学生的日常作息、行为习惯等起到了规范与约束的积极作用,从而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宿舍氛围,久而久之,这种制度就会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使之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加快宿舍文化建设,发挥养成教育功能

(一)加强宿舍精神文明建设

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有效地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这些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朝着建设高层次精神文明宿舍文化的方向努力。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学生日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相关的教育讲座、知识辩论等,帮助他们了解个人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启发他们的成才欲。另外,还可以根据每个宿舍的兴趣爱好,举办发明类、绘画类、写作类等的各种展览会,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这些都可以间接地促进宿舍文化的建设。

(二)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教育工作者在宿舍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首先,学校相关部门要立足长远,高瞻远瞩,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要求他们熟知宿管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对于宿舍的情况学生党、团组织应当最有发言权,引导他们在宿舍开展有利于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受;最后,要发挥好校园文化骨干分子的作用,这部分人通常是宿舍文化活动的中心人物,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声望,通过他们来强化行为习惯的榜样作用,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邮政企业文化;功能;措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一、邮政企业文化功能

1.导向功能

这种导向体现在邮政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目标的指导上。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凝聚功能

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邮政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功能,在邮政企业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3.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死存亡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发创造力。使员工发扬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邮政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文化意识不到位

中国邮政长期以来在人心目中,是政府部门,是个“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因此一直认为邮政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

具体表现在:

(1)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仅满足于开展文体活动,做思想政治工作。

(2)将企业文化“表象化”,简单地等同于企业形象塑造,单一注重外在环境、形象建设。

(3)将企业文化“口号化”,只注重在理念层面提出一些口号,缺少员工参与的过程,没有真正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但随着邮政企业化改革,邮政企业的文化不在是简单的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为人民服务”,同时邮政企业还得进行企业化运作。

2.缺乏文化价值观体系

作为一个邮政企业的文化系统,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以塑造、规范员工行为。但我国邮政长期以来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中国邮政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邮政价值观建设

我国邮政企业独立运营以来,已逐步走出分业时的低迷,但艰辛后的疲态、驱动力不足的矛盾有所显现,这已成为邮政企业进入更高层次竞争的思想障碍。加强邮政企业价值观建设迫在眉睫。

2.加强邮政精神建设

邮政独立运营以来,各级邮政企业都倡导、提炼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如江苏邮政的“爱岗敬业争奉献,开拓进取创一流”企业精神;上海邮政的“创一流邮政,建都市窗口”企业精神。进入转轨时期的邮政企业,必须从时代要求出发,从中国邮政大局出发,从邮政行业目标出发,不断调整、丰富、完善,提炼、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宗旨、经营理念、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普遍服务。邮政企业虽然进行了现代化企业改革,但仍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是社会公用性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普遍服务应是邮政企业文化着重强调的理念。

(2)确保邮政服务质量。“质量是第一生命线”。邮政企业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德国邮政全国不论远近,信报都达到了“次日递”的指标。由于德国邮政安全可靠,信用卓著,用户对许多重要文件也基本上都按平信交寄,他们以“迅速、安全”取得全国人民的高度信任。

(3)提高经营效益。邮政企业应以专业营销为突破口,以社会营销和中间业务为着眼点实施虚拟经营手段。如澳大利亚邮政改革后,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按照商业运作模式,引进了私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设立年度盈利计划,实现邮政的扭亏为盈局面。

3.加强邮政形象建设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树立起来的知名度,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无形资产。

邮政企业塑造的企业形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塑造服务形象。优质服务既是用户的需求,也是邮政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树创”活动和行风建设,坚决杜绝“冷、硬、顶”现象,本着“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原则尽量为用户提供方便,真诚而高效地为用户服务,树立优良的行业风气。德国邮政营业员是坐在高凳上办公的,好象站着一样。给用户办理业务时,脸带微笑,动作神速,口中还不时与用户交谈,交代已办的手续后并道声“谢谢”告别。

(2)改善员工队伍。如加拿大邮政公司为改变公司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从其它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并实行了全面的管理培训计划。同时,为了向员工传播新的经营目标,加拿大邮政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定期散发内部出版物;录像带寄到每个员工的家里,解释重要的变化;规定对重要的建议和模范的工作表现给予奖励;为员工子女教育制定计划等。

(3)塑造企业标识。如德国邮政营业厅里,不论州局、市局或的小邮局,在大门上标有“POST”(邮政)字样,德国邮政徽志牛号角下有两个反向的箭头,表示向各地发送邮件。为此,要突出“中国邮政”(CHINAPOST)企业标识宣传,使“中国邮政”这个品牌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蒋苏萍:提高邮政企业文化力途径[J].中外企业文化.2003.

篇4

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奏——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

顾明远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③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结果,包括人与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不同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形态的社会文化,也使文化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文化生产方式是文化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④语言、文字、印刷术、影视媒体被认为是深刻促进人类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四种媒体技术,它们改变了人类保存、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根本思想和方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通过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或直接经验进行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局限,文明发展缓慢。人们根据观察和经验,创造文字或符号来指称事物,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属性及变化特征,阐述事物发展的规律,语言中的字、音、词、义以及丰富多变的语法结构,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符号化的客观尺度,表达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能够书写的文字更是促进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保存与发展。印刷术尤其是活字印刷术诞生后,突破了文字书写速度慢、效率低的障碍,人类文化得以更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摄影术、电影诞生后,人类文化不再仅仅是被抽象地保存与传播,更能直观、生动地再现现实,使人类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了认识的眼界,更改变了认识的角度。电影不仅能有效地保存文化、传播文化,还能生动地辅助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的效能。如孙明经先生在《中国中的一个小实验中》所述,“有了文字,人类不必再结绳记事,获得了记录的自由。有了现代的影音工具人类可以不必再受文字的限制,获得进一步的记录自由与传播自由。高度发展的现代文化,才得留真历久,深入广传,拓破语言文字的隔膜,超出时间空间的限制。”⑤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相互推进的中介是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需要促成文化教育中变革因素即媒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呈双重变奏的方式,文化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向更高层次发展。通俗文化教育是电化教育最早实践领域,现代传媒的特点使电影教育在教育领域独领,成为生动体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功能的先进教育方式,引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人们将目光集中投向引发文化变革的媒体技术时,对电影的研究热情高涨,形成独特的技术研究领域——教育电影。随着教育电影的推广普及,电化教育完整理论和实践领域最终形成,当文化生产方式发生转型,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时代宣告诞生。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就体现在这种文化与技术的双重变奏上。

新教育的理想——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升华

中国电化教育是以现代媒体为条件,开展广泛的新教育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现代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也寄托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追求。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得到升华。民主主义教育极力批判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的不合理,认为儿童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不断思考并取得进步。成长是一个逐步习得、富有意义的思想过程,学校要为这个过程负责,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控制他们成长的过程。为了使儿童成长过程与社会发生联系,课程应建立在相关社会作业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同生活、活动、经验发生联系,直观手段的教学受到重视。电影、幻灯等媒体的诞生为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民主主义教育启迪了人们新教育、新社会的理想,从而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后,中国在推广普及教育时较多地使用了电影、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30年代后中国电化教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现关于电影和播音教育的书籍。当时的中国各方面基础还较为薄弱,电化教育发展缺乏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尽管如此,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民主社会与民主教育理想的追求,使电化教育发展拥有了持久的动力。教育现代化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大力推动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3年陶行知等人开展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工作,力求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大学”的教育实践,力求教育的实用化;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心理学研究,改进教育研究手段,力求教育的科学化。由于电影、幻灯等媒体的传播功效,用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均有重大辅助和改进作用。关于电影、幻灯、播音等的系统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专业——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当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当时的教育现代化,追求教育世俗化、教育实用化和教育科学化,也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普及电化教育,就旨在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⑥

篇5

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

1体育精神文化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反映着深层次的体育思想观念,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融入于整个学校校园环境与群体之中.体育教师通过为人师表,甘为园丁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学校体育管理者自觉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和班集体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能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习惯,并且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使全校师生和全班师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2体育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的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各种体育场馆以及各种体育器材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体育专业阅览室、体育文化宣传媒体等方面.有了这些物质条件作保障,师生们可以更好的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追求体育的价值、凝聚体育的精神,为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3体育制度文化

高校在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建设健全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各级运动竞赛管理和学校体育社团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在规范教学训练秩序、规范师生体育行为、维护高校正常的体育秩序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反映出高校领导和体育管理者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在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在体育文化制度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师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传承体育文化,和完成高校体育任务.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能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作用,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师生的体育人文修养和素质,增强扩大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完善师生人格和构成好的价值观的同时,又可以改善师生的职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交往,对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创造了优越条件,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心理疏导功能、个性塑造功能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激励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健康价值和审美价值.

1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文化理念和精神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调节师生心理压力、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高校很多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往往又是通过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的.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体育社团组织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品质、完善人格和形成各种优良品质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仅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主要的是传授健康教育的理念,对各体育社团组织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体育行为的导向作用

每一项体育活都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交往的一种方式,由此而形成的风气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暗示,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成为师生们共同遵守的自觉行为规范.个人和集体的自尊和荣誉,对胜利和成功的渴望和拥有,能够使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理想抱负的自信心.凝聚力来源于普遍的认同感和理解,体育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相互信任和支持.如开展校际之间,院系间,班级间的体育比赛能够强化集体的凝聚力、责任心和荣誉感.

3对终生体育形成作用

终身体育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紧密联系的,通过体育文化的不同传播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或对其进行模仿.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级体育比赛和各种体育活动,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性格和品质.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将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养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心理、情感、观念等方面受到先进性的科学培养和熏陶,使师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学校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校制宜地落实好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充分发挥好人、财、物对繁荣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建设

学校的各级领导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首先要提高领导对“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认识和重视,对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具有功能作用予以是足够重视,制定一些有利于繁荣发展体育文化的政策.

篇6

1.感染性。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心理上他们可以相互诉诸感情,可以相互克制情绪,形成一定的共识,寝室成员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深受其感染。

2.倾向性。

寝室成员间相互诉诸情感时会各自形成对对方的评判与效仿,在潜移默化中对方的行为和意见也会影响自我,观念上会形成整体一致的效应,行为上也与外界不同。寝室文化倾向性具体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与评价和态度的统一性上。

3.潜在性。

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外在强制因素对寝室的个体影响不足以构成寝室文化氛围,寝室文化的影响力摸不着但能看见效果,它营造的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对个体有所牵制,它的力度体现在它的无形约束力上。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功能

如今,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寝室文化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认真研究它对大学生有着如何的影响,了解寝室文化的根本性特质,在逐步构建寝室文化时注入高尚的情操,使寝室具有良好积极的文化氛围。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健全发展,才能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寝室文化也随社会化逐步变化,对大学生心理构建与人格塑造具有强大的功能,引领学生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舆论导向功能。

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前必定有一个桥梁作为连接,校园寝室就充当了这一桥梁,他像是一个小型社会吸纳了外部世界的思想、理论、观念、思潮,而这些在其在内部内化,因此大学生的涉足视野变得广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也变得较为成熟。

2.规范约束功能。

寝室文化中的寝室制度文化是一种行为规则,而寝室成员通过投射效应,从室友对他的褒贬、毁誉来反省自己、约束自己和控制自己,这是寝室文化规范约束作用,进而达到反省自我的效果,这与外部世界的道德法律约束有着内在的不同。

3.情感平衡功能。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时光充满矛盾与冲突,心理变化迅速,情绪波动起起伏伏,这时他们更需要的就是倾诉,需要知心朋友。他们有着自己愿望、利益和要求,对合适的场所也相对依赖。课堂文化和其他校园文化载体在行为上有着极大的束缚力,而寝室则不然。相比寝室而言,它的自由空间更大,在心理调节方面有更大的施展空间,矛盾也好,冲突也好,在这里可得到简单的化解,对人的情感起到了平衡作用。

4.品质塑造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具有净化和感染学生的作用,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成熟。而寝室内部正好为他们的确立提供参考和帮助,因为每个人都有趋同心理,有时更倾向某种观点。因而各自的观点、态度以及价值判断也会随之而改变,从而各自的价值标准也会趋于雷同,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得到完善和确立。

5.对大学生素质产生影响。

寝室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他们将来的成才也要通过这一关。寝室内在很多思想耳濡目染,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判断也相应得到提高和转变。大学生觉悟素养,道德标准,文化修为是构成寝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篇7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传统的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及生产工艺都会对我国的环境以及能源造成大量的污染和消耗,而且想要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工有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从整体上来看,化工生产之所以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其中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化学原材料的选择。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在投入到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便是以及绿色生产、清洁生产为基本原则来进行,而该种生产方式对防治化学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成效[2]。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在投入到化学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基本采用的都是不具有危害性的化学原料作为其产品的生产主要原料,也就是说,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是在化学工业的生产之初便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预防。

2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当前,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在我国各类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的都十分广泛,并且对我国化学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对我国化学工业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废弃物排放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这里所提到的生物化工技术指的是在生物的体内存在一种具有高效催化功能的生物酶,这种生物酶又可以称之为催化酶。这种从生物体内提取出的催化酶具有非常好的催化功能,将其应用于生物的催化过程中,其不但可以利用自身具有的超强的专一性来促进生物酶反应的总体效率,与此通知其还可以提升总体的反应质量。与此同时,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还将这种生物技术引入到了化学工程的生产过程中,其通过将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用生物技术转化成化学原料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化学生产,这样的做法不但使自然能源的消耗得到了减少,同时还使化学工业生产中的能源反应效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继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工业生产中废弃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其次,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中还会涉及到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该项技术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的绿色生产技术,其可以对化学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用到的化学原料进行绿色处理(无毒、无害、无废弃),故其在能够增加化学院材料使用效率的同时,还从根本上提高了化学工业生产的总体质量。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将化学生产中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变成有机物质或能够供人们生活的沼气资源,继而使化学工业生产的绿色生产得以实现。

3结语

篇8

摘 要: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全面推动学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设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既要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又要注重间接情景的暗示。那么,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哪些强大的功能呢?

首先是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其次是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