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2 09:53: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理学二级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各高校通过增加专业使得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地方普通本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扩招的过程中增加了大量新专业和热门专业,几乎每年都在申报新专业,学校也在不断的转型发展。由于学生人数的剧增、专业个数的增加以及学校政策不断改变,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量急剧增大,由于以上情况的存在,高校校级领导身上的工作越来越多,管理的范围和思考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从管理原理以及行为能力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学术和行政能力,但直接管理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全校所有专业和人员进行直接管理。因此,为应对这一新的情况,各高校纷纷成立二级学院,逐步降低管理工作重心,实施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二级学院自扩大后,压力也相应增大,管理工作任务更加繁重。高校实行学院制后,学院是承上启下的机构,对外向学校负责,对内管理下属的系、所、办、中心。因此,学院成为学校领导下的一级行政管理实体,“各个学院构成了大学内的一个个管理中心”。二级学院的事务繁杂,涉及学院内部人员管理、专业申报、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物资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等,在以上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加强信息收集、汇总、处理和传达等工作。然而二级学院的人员编制相对较少,一般二级学院的机构包含综合办公室、教学办、团总支等实体机构,人员配置一般为综合办公室2人、教学办1~2人、团总支4~5人。这些人员处理的事情繁多,要针对学校各个部门的检查、统计信息、处理日常事务。因此,加强学院信息管理是非常紧迫和十分必要的,让信息及时反馈给二级学院领导和学校其他部门领导,使得办学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本文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通过广泛调研和处理,建立“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型,即信息的分类采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信息的传输应用三个环节处理信息。
二、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通过对重庆文理学院二级学院的初步调研发现,二级学院在信息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领导重视力度不够,教职工信息意识相对淡薄。二级学院领导大多数重视教学、学生管理、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和其他管理工作,而对发展基础之一的信息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不论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现代化信息管理条件的完善,还是在专兼职人员的配置和培训方面,都较少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
(2)信息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当有相应的技术规程来规范它。高校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导致信息档案的形成、收集、分类、整理以及归档程序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另外尽管有的学院有一些信息管理制度,但只大致规定了一些需要归档的材料内容,而没有关于归档的时间要求和奖罚措施,信息材料的形成对象和移交对象不够明确,这种归档制度,实际上是一纸空文,没有真正意义,引不起执行者的高度重视,从而造成信息的收集不全,材料质量不高的现象。
(3)信息管理人员不稳定,缺乏专业队伍。目前多数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由教学秘书、行政秘书或资料员兼任,他们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精力集中于日常事务,信息意识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信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必然会使归档信息材料的质量难以保证。
(4)信息管理手段落后,数字信息化水平偏低。多数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现代化手段还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管理还局限在目录检索上,文件级目录及文件的重要内容未能录入计算机,致使信息利用耗时长、查准率与查全率较低,管理效率低下,不能适应检索、调取并有效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
(5)信息加工处理缓慢、传输应用不够及时。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处理队伍,使得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速度过于缓慢,容易造成很多有用的信息没有被及时获取而错过二级学院的发展机遇。
三、构建“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型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工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接触海量的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学院面临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处理信息,信息的分类输入是信息管
理的前提;信息加工处理是信息管理的关键;信息传输应用是信息管理的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二级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信息的分类采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信息的传输应用三个重要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建设,构建“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型。首先是信息的分类采集。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三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资源,是构成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但信息并不都是资源。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要准确及时提取有用信息,必须按照二级学院的实际需求,对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甄别,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对高校二级学院来说,按其承担的重要事务可按三级目录形式获取信息:一级目录反映学院层面的信息,主要是院级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学院规划和管理工作、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及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等模块,其内容由学院办公室和学生管理办公室获得;二级目录反映系、室、所层面的信息,主要是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一级模块内容的具体细节,由各单位负责人录入;三级目录反映教职工和学生个体层面的信息,主要是工作结果的记录,包括学院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和工作结果,由师生个体自行录入。其次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从软硬件建设着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一是制定信息管理框架,设立各类信息管理栏目,分解各栏目中的核心要素,确定各要素的主要内容;二是配置信息管理系统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搭建一个既经济实惠又能高效快速处理信息的支撑平台;三是针对信息的容量和硬件系统的特性引进或开发快捷实用的应用软件,着力提高信息数字化处理的能力;四是对信息处理的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其具备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五是在加工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信息的统一,也要做到计量单位相同,以免在信息使用时造成混乱现象;六是设置信息处理权限,一级目录信息由学院主要领导审核和修改,二级目录信息由学院分管领导审核和修改,三级目录信息由系、所、室负责人审核和修改,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最后是信息的传输应用。信息收集和加工处理后,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适当的途径传输和应用。一是为学院的对外宣传提供必要的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后的相关办学成果类的信息及时上传到二级学院主页的相关栏目,展示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有利于招生宣传、师资的引进及对外开展校企合作;二是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反馈。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能为今后的教学特别是为教学改革提供大量翔实的资料,使教学研究和改革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为学院管理考核提供凭证。通过调阅学院综合信息,可以为学校接受上级评估、学院接受学校考核、教师年度考核时提供原始的凭证。四是为师生提供服务。教师通过调阅其基本信息、个人简历、职称晋升、教育背景、论着文章、科研项目、历年授课、获奖荣誉等在内的一系列信息,可以为在填写晋职晋级报表、申报项目和参与评奖等方面节省大量精力,学生在准备毕业就业、参军或出国留学时,通过查阅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可以高效快捷获得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平时获奖等资料。 四、搭建“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式的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信息管理模型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相应的信息管理措施。一是努力提高二级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成立信息管理领导机构,加强师生的信息意识教育,建立信息管理领导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对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保存时限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三是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支持,保障信息管理平台正常运行;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业务能力较强的专、兼职工作队伍,以适应信息的高效录入并有效利用的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无形渗透; 心理氛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的改变, 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9%的幼儿忧虑、紧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 一不小心, 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 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 等老师视线转移时, 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 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 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 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 对小女孩说:“哎呀, 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 来, 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 整理好衣服后, 说:“让老师看看, 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 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 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 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 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 甚而至于夭折。”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 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 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是爱的关系, 只有透过爱, 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则又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人格化的存在, 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 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 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对着洋娃娃倾诉, 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针对这种现象, 老师就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卡通脸, 然后利用这三张代表心情的脸谱图制成三张卡片。在孩子们制作好卡片之后, 告诉他们, 这三张卡片就代表自己, 以后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学号下面挂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 就挂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心情一般, 就把表情一般的卡片挂上。孩子们心纯如水, 加之卡片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因此他们就很乐意地用卡片来代表他们自己, 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幼儿连续几天都不高兴, 就应该追寻其原因并对症下药, 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深切体会到, 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 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 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 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要达到渗透的目的, 就必须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是一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孩子, 但有一段时间却发现她脾气很暴躁, 情绪很低落。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她, 她不但又哭又闹, 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 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表情卡片”是沮丧的, 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我知道静静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静静近来有了一个小弟弟。小静最近发现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 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她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 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 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 不断的积压使得静静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 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 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 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 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 当“小保姆”, 照顾小班幼儿吃饭, 哄他们睡午觉。第二, 当“小老师”, 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 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 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 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 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 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 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 特别表扬了静静, 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 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 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
“大带小”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孩子们或许还体会不到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比得到别人的疼爱更加幸福。静静笑了, 比以前那个活泼快乐的静静笑得更加灿烂。在后来的日子里, 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 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 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 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 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无论孩子美抑或丑, 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 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 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在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 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行为教育, “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前面介绍的“大带小”活动就是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 行为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的习惯。“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快乐, 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 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朋友的赞赏会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在班里开展的“赞美十分钟”活动就是“成功”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 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貌似游戏、活动却在无形当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即无形渗透法, 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3:70-72.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83-84.
会议期间,首先由沈德立教授受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传达了今后一个时期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思路,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随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等8个单位的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3个单位的心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学位点建设及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9个单位的心理学二级学科新增博士点的代表也汇报了各自今后的工作设想。与会代表还围绕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博士点科研条件的改善、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把好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质量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完善博士生导师遴选与博士生招生机制,是心理学博士点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博士生培养方面,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应根据心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对研究生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的训练,提高他们从事高水平研究的专业技能。部分培养单位的代表还就博士生培养的年限,以及通过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把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和思路,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
与会代表认为,本次会议求真务实,不仅总结了过去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经验,而且对今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会议决定,第二届全国心理学博士点建设工作会议将在明年适当时候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和保证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体育科学》知识来源 引文 变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15-02
引言
体育学术思想研究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不仅表现在学科内部,如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表现在学科的外部,如大量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同时,这也体现出我国体育学科的学科制度性更加规范和独立。
本文通过对《体育科学》杂志从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所刊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十年来我国体育研究知识来源的演变情况,从特定的角度探讨十年间体育学科的研究变化。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引文统计
《体育科学》在2001-2010年十年间,刊载论文达到1892篇(见表1)。十年间附引文的论文所占比重呈明显地递增变化,附引文论文为1819篇,占同期刊载论文总数的94.61%,附引文的论文均达到95%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达到100%,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知识来源重视程度的加大。
1.2被引文献类型
对被引文献类型,笔者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资料、会议报告、论文集、学位论文、未注明的文件(内部资料、工作资料、文史资料、资料汇编、交流资料和资料库等)。随后,笔者对1892篇附引文论文的被引文献类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引文总量的上升,各主要类型的载体被引文献数量基本都呈上升趋势(见表2)。
1.3被引文献体育学二级学科分布统计
由表3可以看到,运动生理学有较高的比重,其他比重较大的学科有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这表明在过去的十年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体育学科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和研究主题的变化。
2结语
在对《体育科学》2001-2010年所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中可以看到,十年来最为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引文量的增长表现为附引文论文的比例上升,从平均引文量上来看,正在向国际期刊的发展方向迈进。
关键词:青少年;网球;人格特征;运动表现;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98-06
网球运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体坛,网球运动的高雅礼仪、高度的技艺性、技术的优美性、战术的合理规范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球爱好者。随着竞技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各项技战术也都得到空前的发展,比赛的规则也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得比赛过程更加激烈,比赛胜负的争夺更具悬念。
心理因素在网球比赛中起着中重要作用,有人说:竞技网球比赛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战。吉米,康纳斯指出,职业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有95%取决于心里因素,高水平网球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快速的步伐移动、完美的技术动作、先进的战术理念和强烈的比赛意识,当你具备了以上诸多要素时,你则需要稳定的心里状态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来确保你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较少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影响网球运动员成绩,较多的是停留在对技战术的分析研究。为此,对影响网球运动表现心理层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多变、反叛等特点,易动感隋、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可变性,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研究就更具效果和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9年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并分析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和运动表现的情况,提出研究假设。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13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90%。其中男运动员114名,女运动员93名;一级运动员38名,二级运动员105名,二级以下运动员64名。通过对相关运动量表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问卷的选择,采用国内相对实用准确的运动员专用测量量表,并进行信度检验。
1.2.3实地考察法前往北京(U-12)、潜山(U-16)、江门(U-14)三个青少年网球比赛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并和教练、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一些与本研究有关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探讨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1.2.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比较、综合逻辑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3研究工具与施测
运用包括运动的基本情况、艾森克人格量表和网球运动表现组成的问卷,分别对不同分站赛的不同年龄组的运动员进行测验,当场收回问卷。其中艾森克人格问卷属于人格测验,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是由英国Eysenck HJ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括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三个纬度和一个测谎量表(或社会掩饰性量表,L)。运动表现评价量表是Rees,T,Hardy,L,&Ingledew,D.K(2000)编制的《网球运动表现量表》,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35个条目,该量表7个维度分别是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的战术。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录入,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基本情况分析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是决定个体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著名的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每个个体的人格类型都是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内外向倾向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或倔强性,讲究实际),只是各纬度的表现程度有差异而已。还包括一个掩饰量表。
2.1.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性别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的得分接近,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接近,男运动员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1.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年龄比较
本研究的对象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12~18岁年龄组的运动员,将这些年龄分为相对高年龄组(15~18岁)和相对低年龄组(14岁及以下),来寻求他们在人格特征、运动表现方面上的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上,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与高于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精神质维度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p
2.1.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运动等级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精神质得分略低于二级以下的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一级、二级运动员的得分略高于二级以下运动员,说明一级、二级运动员相对于二级以下运动员更加外向,比较容易适应比赛环境。但并没有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2.1.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主力运动员得分优于非主力运动员,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得分高于非主力运动员,但这些都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基本情况分析
运动表现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运动表现:区别于运动结果,它指的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在本研究中,运动表现由方案实施、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维度构成。
2.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性别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男运动员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战术等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疲劳、焦虑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女运动员,有比较强的运动表现,这可能与男运动员天生比较喜欢表现有有关,但是差异并不明显,说明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运动表现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2.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年龄比较
由表6可以看出,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疲劳、决心、焦虑、流畅、有效的战术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相对高年龄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相对高年龄组的运动员,并且在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
2.2.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运动等级比较
在表7中,运动员运动表现在运动等级的对比中,只有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两个个维度上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
2.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8可以看出,在运动表现的6个维度上,主力运动员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从以下的得分情况来看,主力运动员在焦虑和失去沉着方面得分较低,而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和有效的战术方面的得分也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日常中,主力运动员的得分应该是更高的,这可能与个别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运动表现。
2.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表现各因素Perason相关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
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的内外向维度得分与精神质、神经质和失去沉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密切,其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外向;在网球运动表现上也比较突出,更容易执行有效流畅的方案和战术,不容易失去沉着。
运动员在人格特征的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与精神质、失去沉着、疲劳和焦虑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内外向、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高度负相关,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神经质维度(测量情绪的稳定性)上的得分与精神质、内外向和运动表现的几个维度的关系都很密切,具体表现为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内向,运动表现较差。
在运动表现上,运动员的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与人格特征上的神经质维度有较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方案的执行/实施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失去沉着与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疲劳与精神质、神经质和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决心除了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的维度并无密切的联系;焦虑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流畅和有效战术都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运动表现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良好的运动表现(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之间呈正相关,与不良的运动表现(失去沉着,焦虑)之间呈负相关。以上结论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受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神经质等几个方面影响,运动表现好的运动员其性格上比较外向。
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分析
从上面的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知,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的精神质与疲劳呈高度正相关(P)、与焦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精神质对运动员在运动中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等方面的影响作用相对不明显。内外向与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显著正相关(P
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人格特征因素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产生影响作用,但是人格特征所有维度中至少有一个对运动表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人格特征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年龄的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运动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和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和有效战术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疲劳、焦虑呈正相关,与其他运动表现维度没有相关性;内外向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战术呈显著正相关,与失去沉着呈负相关;神经质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失去沉着、焦虑、疲劳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决心、流畅、有效战术呈高度显著负相关,与方案的执行/实施呈显著负相关。
(4)内外向影响网球运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流畅和有效战术,神经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疲劳、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精神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中的疲劳和焦虑。
3.2建议
(1)注意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网球心理意识。
(2)全面了解运动员的人格类型和运动表现的具体情况,寻找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3)加强专业心理指导员培养,成立心理培训中心,走一体化、专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Robert Weinberg著,张忠秋,等译,网球心理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69.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杜,2002:94-101.
[4]倪猛,李继海,运动心理学量表专项化趋势的分析[J],科学之友,2007(3):111-112.
[5]王卫兵,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内隐自尊、自我妨碍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76.
[7]陈秀平,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应激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董德龙,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及人格塑造[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3.
[9]孙研红,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孟祥乐,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策略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结果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少学生甚至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阮平章,2004)外语研究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张德禄,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会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阮平章,2004)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地给研究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或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教学机会,或是让他们充当本校任课教师的助手,目的是让他们亲历外语教学第一线,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JZ16022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改项目(XJJG2015001)。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彭聃龄. 21 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2]莫 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3]李国强,王旭红. 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
[4]辛 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关键词】涵化理论 两级涵化效果 研究述评
一、涵化理论研究现状
涵化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涵化研究关注于“在观众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电视所扮演的‘区分’和‘建构’的角色。”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观看电视节目时间越长,受众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就越会认同电视所“建构”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观点和思想。尽管电视节目是虚构的,电视所叙述的世界对于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建构,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以“电视整容节目的收看与女性观众态度”的研究为例,研究证实,女性观众观看越多的电视整容节目,对于女性群体整容比例的估计越接近于电视呈现,此为第一层级的影响,形成第一级社会信念;但对于她们自身“是否要进行整容”的现实态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此为第二层级的影响。
格伯纳在提出“涵化理论”之初,认为受众受电视影响产生的第一级偏差信念,会发展成为第二级信念,但此后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级别的涵化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级别的观念形成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被媒介所影响。
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范畴考察,近期的涵化理论研究继承了涵化理论研究的传统,考量“多方面的社会信念与多种媒体内容呈现”之间的关系,在效果测量方法研究上,亦有所创新。但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缺陷所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海外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概述
在EBSCO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2年发表的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相关论文,从研究主题和两级涵化效果的范畴考量,共得相关论文28篇。按照研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青少年不当行为与涵化”这一议题,学者布伦斯和凯瑟琳考量了“危险的赛车类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了纵向固定样本调查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级上深入考量,得出了“从青少年时期的态度预测,青少年时期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将会提高其在以后人生阶段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学者德米特里·威廉姆斯以一个月为周期观察参与者,考量“在线网络游戏”对“线下”世界危险程度理解的涵化效果。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这一传统议题,学者南晓丽考量第一层级的涵化效果,再度证实了涵化理论中“主流化”效果这一重要观点。
在“健康认知与传播”领域,肯尼思·戈尔茨坦等四位学者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改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地方电视报道和报纸报道,得出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涵化”效果,使受众产生“宿命论的癌症防治”观点。学者布莱恩·奎克考量了受众观看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和第三季后,关于“医生印象和医患关系认知”的涵化效果。
在儿童认知的议题上,学者里德尔·卡瑞考量了“童年电视观看程度与成年时期社会信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方法论领域的创新即采用“直觉加工模式”的方法论框架,测量“长期记忆”;学者马利克和克里斯蒂娜在论文中提出:“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主导儿童成长中的主要“社会化作用物”。
女性相关议题上,学者以德波特·尼古拉斯和贝尔彻·詹姆斯考量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身材形象满意程度”的涵化效果;与之类似,学者罗宾·纳比考量了“观看整容类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从而进行整容手术”,同时,作者使用了三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模式,呼唤理论整合模式的研究。马修·易思廷等两位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与生态学”视角,从两个层级的涵化效果上研究了“电视观看和‘对女性施暴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德国第一个女同性恋题材连续剧“The L world”与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出结论,这一女同题材连续剧的收看会在第二层级上影响受众对于“女同”群体的态度。也有学者质疑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完美模特身材形象是否会对青少年女性群体产生涵化效果。
在“少数民族族群认同与种族歧视”议题上,研究关照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亚裔群体的认知是否与媒介呈现相关,是否影响了与亚裔群体的交往”;“不同种族群体对于同一媒介内容(以固化模式呈现)的理解不同”;对于电视观看是否造成“种族主义价值倾向”的问题,学者寺诺·萨普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了“观看晚间电视新闻播报的总量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
政治认知领域,美国学者戴安娜·穆茨和奈尔在2010年发表的文论中考量了第二级涵化效果,即观看新闻节目是否影响真实世界的政治相关态度和信念。
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涵化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关于“电视报道带来的关于环境危机和担忧”的涵化效果学者考量了“多样化的电视暴露”这一变量的影响。学者Jennifer Ellen Good则考量了环保主义者在观看电视中个体经验(认知加工,涵化,主流化)的过程。
“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问题上,学者凯米考察了美国犯罪心理剧《犯罪现场调查》对于海外受众关于“犯罪”理解的涵化效果,考量第一级层面的涵化效果。“地方新闻报道的涵化效果”这一主题,近期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学者哈蒙德·切尔西,法勒·基尔斯蒂,杰勒特·杰勒德结合“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涵化效果问题,试图测量影响第二级涵化效果的多个变量及之间的关系。
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阿米尔·亨斯瑞提出,在进行涵化效果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针对同一议题,相比于闭合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中测量的涵化效果更明显。学者海伦娜·比兰季奇提出,对于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频次不同,存在“远近”之分,这也是测量第二级涵化效果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者里德尔·圣巴巴拉在2006年提出,电视收看程度的轻重不能够看做影响涵化效果的单一自变量,个人原因也会影响收视量和收视内容。有学者尝试兼顾第一级信念(对事实比例的估计)和第二级信念(对现实世界的估计)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测量方案。也有学者从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宏观角度入手,指出两种研究方法在涵化效果研究中具有相似性。
三、两级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困境
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一直是涵化效果研究的重点,而40余年来的涵化研究已经证实了受众第一级观念与电视收看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而兼顾第一级涵化效果研究与第二级涵化效果研究,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具体的议题看,许多涵化效果研究的经典议题仍然是近期研究的重点,如“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媒介接触与儿童”,“媒介接触与种族歧视”等,学者或从新的理论框架整合模式,或从不同的影响变量的测量,或考量、比较不同的媒介形态等多种视角,丰富发展了两级涵化效果的研究。此外,“健康传播与认知”,“环境问题的涵化效果”等议题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议题,“电视整容类节目的涵化效果”,“女同题材电视剧的涵化效果研究”等,能够看到学者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关照,从本学科做出了相关阐释。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有重要方法论上的突破。学者从“直觉加工模式的应用”,“问卷设计对涵化效果的影响”,“不仅以重度和轻度收视观看行为作为单一自变量,还考虑其他多种变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于测量方法的应用及创新做出了贡献。
涵化理论研究提出之初受到过两大质疑:第一,除了“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效果是否还广泛的存在于其他领域中?第二,涵化效果产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多年来,涵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出色”地回答了第一个方面的质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仍没有很好的回应。
纵观近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层级效果的考量,或关注于两个层级分别的效果考量,对于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而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内部效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牵涉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探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涵化理论效果的解释仍然处于心理学范畴中的“黑箱”之中。
为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学者希拉姆基于社会认知研究的原理,提出了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式”,该模式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时,通常不搜寻所有相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会被频繁使用。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使用“直觉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后续研究。如上文中所述的关于“儿童时期电视观看与成年时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方法论框架。但较为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修正与发展。
除此之外,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已经有学者将“社会认知理论”与“涵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框架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理论整合的一种尝试,成熟的理论整合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下研究的缺陷所在。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仅应用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40多年的研究历程,这一“相对年轻”的理论已经拓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研究潜力和广阔前景。目前,基于两级涵化效果角度,涵化效果两个层级背后的形成机制,两个层级涵化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模式,涵化理论框架成熟的整合模式等前沿问题,亟待学者进行更为系统,乃至更有突破性的研究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和论述,能够给我国学者带来关于涵化效果研究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