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08:30: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移动支付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裂,IT热潮的迅速降温,由此导致曾经热闹非凡的电子商务热也遭人冷落。然而,就在电子商务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的时候,市场上却涌动着一股热流,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正在不知不觉中兴起,而且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球著名的市调公司Frost&Sullivan今年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移动电子商务在未来几年内将出现“质”的飞跃,预计2006年移动电子商务市值将达到250亿美元。届时,移动电子商务将占全球在线交易市场15%的份额。
Frost&Sullivan的报告还显示,未来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不同领域:自动支付系统,包括自动售货机、停车场计时器、自动售票机等;半自动支付系统,包括商店的收银柜机、出租车计费器等;移动互联网接入支付系统,包括商业的WAP站点等;手机代替信用卡类支付以及私人之间账务结算。在以上这些支付形式当中,其中通过手机————互联网这种支付形式的占整个移动电子商务的39%,私人之间的P2P支付占34%。
分析人士认为,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它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以其灵活、简单、方便的特点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普通的消费者在预定门票、支付费用、股票交易以及财务办理上受益。同时,移动电子商务的有关调查数据也显示,移动电子商务给移动运营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在从2009年到现在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移动所做的战略性尝试似乎比过去十年都要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无线城市、移动商务、SNS……其中移动支付是中国移动最关注的战略性业务之一。
移动支付被称为互联网的新起点,它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必然趋势。移动支付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它还是商业价值的创新。中国移动的介入,有可能动摇传统支付方式。因为无论是从技术、资金、网络,还是用户基础、可信度方面来讲,中国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果移动支付被人们接受,它将伴随人们生活的分分秒秒。它为中国移动创造的价值,也将是之前任何业务无法比的。
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98亿元,比2009年增长308%。由于3G网络发展及整体支付环境的改善,手机支付在未来两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12年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试运营已经有了数年历史,2010年又加大了投入力度。2月6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物美集团联合宣布,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2000万客户当日起可在物美和美廉美的门店刷于机结账。尽管在中国移动的大力推动下,移动支付产业出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势态,市场上关于移动支付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但从目前的产业市场现状来看,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影响中国移动“支付”梦落地的主要原凶有以下几点。
一、移动支付技术。移动支付业务对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移动支付需要一种既操作简单,又安全、准确的可靠验证机制。但中国的市场环境比其它任何国家都要复杂,移动支付技术引入后的本土化工作任重道远。
二、安全性。移动支付安全性问题与上面所讲的移动支付技术有一定的交叉。之所以把它单独提出来讲,是因为安全性在移动支付领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移动支付要想有所发展必须在安全性、可信性方面有所突破。
三、 深度合作。中国移动要想做好移动支付,必然要与各大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合作。而中国移动在金融领域涉足较少,进入金融市场后的新做法、新规矩都需要从头学起。
中国银联近日了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此次调查通过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APP客户端等117个移动互联网入口开展在线调查,获得近59万人关注,回收有效问卷逾9万份,报告揭示了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最新进展及安全风险状况。
移动支付安全风险上升
报告显示,2016年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消费者受损比例持续走高。约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并发生过损失,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受访者遭遇欺诈的比例相对较高,均超过40%。值得注意的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遭遇过电信诈骗比例最高,达到五成,较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根据调查,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八成遭遇过盗用社交账号诈骗,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36个百分点。另外,木马链接短信和骗取短信验证码等欺诈手法也是常见的支付欺诈方式,遭遇两类手法的持卡人比例达到63%和51%。 指纹识别验证方式有望追赶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成为移动支付中主要验证方式之一。另外,U盾、数字证书这类传统验证方式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报告还显示,64%的被调查者曾使用手机号码同时注册多个账户,包括金融类账户、社交类账户和消费类账户等,其中遭遇过电信诈骗并发生损失的比例过半,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用手机同时注册金融类账户及其他账户,如发生信息泄露,犯罪分子更易接管金融支付账户盗取资金。
曾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访者中,近三成的欺诈损失金额高于2000元。从年龄来看,两成的50岁以上的受害者损失金额超过5000元,超过平均损失比例7个百分点。在遭遇损失人群中,可全额或部分追回损失的超过五成,消费者自行承担全部欺诈损失较前年显著下降,降幅超过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成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的人群中,有超过四成是50q以上中老年人。
九成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
报告还揭示出去年我国消费者移动支付方面消费行为习惯的变化。报告显示,2016年消费者网上消费金额及使用移动支付人数占比呈现双增长,其中沿海地区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随着移动支付产品创新加快,各类移动支付在消费群体中呈现分化趋势,第三方支付的手机APP因丰富的场景受到年轻人群偏爱,高学历及中青年群体更看中支付中安全而选择云闪付系列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消费借贷需求更加突出,使用过电商或第三方机构账户提供的信用支付比例过半,先消费后还款已经越来越被普遍接受。
根据报告,去年有超过九成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在商户现场支付或远程支付)。约四成的受访者选择“大额支付用卡,小额支付选手机”,而网银支付和快捷支付的使用比例较2015年有所下滑,分别下降了1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
中国银联支付安全专家王宇介绍,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金融支付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支付产品及场景更加丰富,支付更加简单、安全、方便;用户因此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快速提高,移动支付已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服务体验不断优化,持卡人支付安全更有保障,自担风险获显著改善。
调查还显示,线下商场、便利店及餐饮类等商户是85后主力人群青睐的场所,手机支付购买游戏点卡等网络虚拟已经成为95后最常见的交易场景,20岁以下受访者使用手机购买过游戏点卡等虚拟物品比例高达97%。
移动安全支付技术不断提高
虽然当前移动支付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但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公众对移动支付安全感有所提升。报告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主流支付方式既安全又便捷,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不区分大小额均使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已超过七成。
随着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新体验。王宇介绍,2016年数据显示两个新特点:一是手机动态验证码使用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二是被调查者使用过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高达46%,同比增长了2.5倍,在95后的受访者中占比最高,约占七成。指纹识别验证方式有望追赶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成为移动支付中主要验证方式之一。另外,U盾、数字证书这类传统验证方式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根据此次的调查结论,银联支付安全专家建议,消费者应进一步提升安全支付意识,通过以下途径防范可能的支付风险:
在CFCA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暨2013中国电子银行年度金榜奖颁奖盛典”上,CFCA总经理季小杰表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4年呈增长趋势,其中,全国个人网银用户比例较2012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与网上银行相比,手机银行潜力巨大。调查发现,2013年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11.8%,其中54%的个人手机银行用户使用客户端方式。预计2014年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将达到15%左右。
与几大电商巨头相比,银行在电商平台方面的运营经验有限。虽然各大银行极力想借助本身的合作商户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手机商圈平台,但报告显示,在银行网上商城购物过的用户中,32%为习惯性购买用户、60%为偶然性购买用户。显然,相比淘宝、京东等知名度较高的电商,手机银行的电商还未被用户所习惯认知。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手机商城必须细分市场,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产品类别进行经营发展才有竞争力。
受移动购物需求的推动,移动远程支付得到快速成长,近场支付却由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标准纷争和利益博弈,一直没有形成大规模商用。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远程支付用户比例为13.3%,较2012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2013年移动近场支付用户比例为3.6%,较2012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用户使用移动远程支付的金额占比为95%,移动近场支付金额占比为5%。移动远程支付中,网上购物是支付金额占比最大的支付场景;移动近场支付中,超市购物和商场购物是支付金额占比最大的场景;手机刷POS机是支付金额占比最大的支付方式。
论文关键词:移动支付;计划行为理论;移动终端;产业价值链;应用模式
0引言
移动支付对于国人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早在2000年初便得到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但当时技术、政策、商业模式都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条件投入大规模商用,只是尝试性的测试,小范围内试运行,且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几年过去了,国内的移动支付依然是不温不火地发展。而欧美,特别是日韩的移动支付已发展地如火如荼。移动支付是否能推广关键在消费者手里。因此研究消费者如何评价这几年的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很重要。
1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
1.1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
gsm协会于2008年4月16日在网上的最新调查报告称,全球已有超过30亿的手机用户数量。
gsm协会指出全球最大的gsm市场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己达5亿9000万,并且每月增加700多万新用户,对这第3个10亿的贡献为14%,毫无疑问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必将突破6亿。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2巨大的银行卡持有量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地方金融十一次论坛上,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到2007年9月底,中国银行卡发卡量超过13亿张,发卡机构达到183家。可见银行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也成为一个大趋势。
2引进计划行为理论剖析移动支付遇到的瓶颈
2.1计划行为理论(tpb)
根据tpb理论,人的行为模式受到3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2)主观规范: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式的主观性感知。
(3)知觉行为控制: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图如图1所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建立移动支付tpb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理论、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由于移动支付是一种个体理性行为,它不但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外界的客观环境等条件相关。所以本论文根据tpb理论,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行为,如图2所示。
2.2.1影响移动支付的内部因素分析
tpb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对于移动支付而言,个人想要使用移动支付的意向越强,代表他越可能从事该行为。
(1)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
个人进行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是个体对执行该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例如,用户在面对新的支付方式时,首先要先主观判断要不要更换手机,安全性如何,支付程序是否复杂,若不使用以后消费是否会不方便。这就涉及到移动支付中消费者比较关心的安全问题和成本问题。
安全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安全永远是银行考虑的第一要素,也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手机支付实现技术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术,由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性和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不够,使得支付面临安全隐患。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这也是手机支付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forresterresearch调查公司做过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安全是最大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手机支付的成本过高,支付程序繁琐。这也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一方面。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使用支付服务的固定成本,还有技术上基础设施的成本(例如用户可能需要购买新的移动电话)。而新的支付系统需要新的硬件设备来支持这是必需的。
支付程序繁琐一方面是由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效率低造成的。手机支付是个复杂的产业链,涉及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手机支付平台提供商、商业机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多个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的联合启动推进产业发展。从而造成产业链协作效率低下。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银行来讲,做手机支付都需要重新对自有的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并提供相应的额外服务。而对于银联来讲,受制于自身的体制限制,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2)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
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使用该服务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移动支付的一方: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移动运营商应该注重推广用户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移动支付的另一方:商家。如果商家不支持移动支付方式,当客户要求使用移动支付时,商家也会面对社会压力和需求压力。
(3)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
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移动支付难易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个人认为自己承担起移动支付带来的成本压力,或者是移动支付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则他对执行该行为的控制知觉越强。移动支付的资源是指移动支付工具越来越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电话、网络、信息技术通常会加速移动支付的发展。使用移动支付的机会有很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车刷卡,在商场买东西刷信用卡等。越来越多的场合都会用到移动支付。而此时消费者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移动支付。
2.2.2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分析
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因素。本节以tpb理论的外部变量为基础,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主要外部因素。具体包括:
(1)用户年龄:据中国信息产业部于2008年1月28日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末,中国手机普及率已达41.6%。而据“2007中国首届城市移动信息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目前我过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3%。而在年轻人当中这一数据更高。所以移动支付的用户群还是集中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2)受教育程度: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报告称,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获得就业和高薪的可能性越大脚。而这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的程度。
(3)使用手机或网络的技巧: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多功能手机,包括听音乐,手机上网,拍照等。而老年人只局限在打电话或发短信等简单的功能。
(4)政策环境因素: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信用作为一个文化问题,它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很长周期的,需要一个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的漫长过程。根据调查显示,国内的手机用户中有超过90%的曾经收到过欺诈短信,更有半数以上的用户对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怀疑态度。
3移动支付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一下就手机终端的改造,支付的安全问题,支付的程序方面提出3个解决方案:
3.1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改造方案
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定制合作是日本手机市场的通行法则。这一模式目前已相继被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所借鉴。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制造商,诺基亚、索尼一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等提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同时移动支付应用也对移动终端提出了特殊的功能要求。图3就提出了一种移动支付手机终端改造方案。
rf_id(radi0frequencyidentiif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此技术已上公交卡业务上广泛应用。
在手机主板上嵌入rfid模块,只需对手机做些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此功能。ic卡嵌在手机背壳上,ic卡是独立的,该卡既可以接受rfid读写模块的操作,又可以接受商户终端的操作。rfid读写模块主要作用是修改ic卡上的金额,比如用户消费或充值时。ic卡的独立性保证了ic卡发行方的利益和积极性。
3.2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之一。安全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用户身份的认证、验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具体讲就是消费者认为,数据从手机向销售点读卡机传送过程中,无论其传递途径是移动网络、红外线技术或是蓝牙这类无线网络,都有极大的可能被拦截“。此外,手机被盗或丢失同样也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就其中一个重要的交易环节来说明。手机支付过程如图4所示。
此交易过程有几个关键点:敏感数据从手机向读卡机传送,携带银行账号及支付密码的数据向银行或第三方传送及其返回过程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要制定更高的技术安全规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sk电信公司的monet业务方案,当使用支付业务时,设置个人认证号码(pin)、账户密码和保安卡等,采用三重安全防卫。保安卡的功能类似副卡,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盗就可以使用副卡。而当用户输入密码时,若超过规定次数,就自动锁住,避免用户手机丢失时他人的恶意盗用。
3.3成本、过程繁琐问题及解决方案
造成支付繁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支付产业链涉及众多角色。用户使用支付业务时要通过各方验证,输入各种验证信息,这导致了支付过程的繁杂和效率低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手机支付应用模式。如图5所示。
此种模式是采用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并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而在中国移动运营商是不可能绕开银行系统而自立门户,主管用户账户的鉴定、清算等敏感业务的。
目前在日韩用卡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移动购物等日益成为流行的消费及购物方式,这导致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自由度、便利以及节约时间的需求。国内的银行应有危机意识,要重视消费者的需求。
对移动网络运营商而言,应尽快开发出能增加消费者使用量及建立忠诚度的业务,而只靠移动运营商来开展移动业务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而很可能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领域银行拥有移动运营商所缺少的东西:现有支付体系的入口、精确的信用管理技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所信任的品牌名称。
论文关键词:移动支付;计划行为理论;移动终端;产业价值链;应用模式
0引言
移动支付对于国人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早在2000年初便得到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但当时技术、政策、商业模式都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条件投入大规模商用,只是尝试性的测试,小范围内试运行,且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几年过去了,国内的移动支付依然是不温不火地发展。而欧美,特别是日韩的移动支付已发展地如火如荼。移动支付是否能推广关键在消费者手里。因此研究消费者如何评价这几年的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很重要。
1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
1.1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
gsm协会于2008年4月16日在网上的最新调查报告称,全球已有超过30亿的手机用户数量。
gsm协会指出全球最大的gsm市场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己达5亿9000万,并且每月增加700多万新用户,对这第3个10亿的贡献为14%,毫无疑问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必将突破6亿。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2巨大的银行卡持有量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地方金融十一次论坛上,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介绍,到2007年9月底,中国银行卡发卡量超过13亿张,发卡机构达到183家。可见银行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也成为一个大趋势。
2引进计划行为理论剖析移动支付遇到的瓶颈
2.1计划行为理论(tpb)
根据tpb理论,人的行为模式受到3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2)主观规范: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式的主观性感知。
(3)知觉行为控制: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图如图1所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建立移动支付tpb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理论、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由于移动支付是一种个体理性行为,它不但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外界的客观环境等条件相关。所以本论文根据tpb理论,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行为,如图2所示。
2.2.1影响移动支付的内部因素分析
tpb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对于移动支付而言,个人想要使用移动支付的意向越强,代表他越可能从事该行为。
(1)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
个人进行移动支付的态度倾向是个体对执行该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例如,用户在面对新的支付方式时,首先要先主观判断要不要更换手机,安全性如何,支付程序是否复杂,若不使用以后消费是否会不方便。这就涉及到移动支付中消费者比较关心的安全问题和成本问题。
安全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安全永远是银行考虑的第一要素,也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手机支付实现技术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术,由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性和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不够,使得支付面临安全隐患。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这也是手机支付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forresterresearch调查公司做过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安全是最大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手机支付的成本过高,支付程序繁琐。这也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一方面。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使用支付服务的固定成本,还有技术上基础设施的成本(例如用户可能需要购买新的移动电话)。而新的支付系统需要新的硬件设备来支持这是必需的。
支付程序繁琐一方面是由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效率低造成的。手机支付是个复杂的产业链,涉及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手机支付平台提供商、商业机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多个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的联合启动推进产业发展。从而造成产业链协作效率低下。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银行来讲,做手机支付都需要重新对自有的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并提供相应的额外服务。而对于银联来讲,受制于自身的体制限制,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2)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
移动支付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使用该服务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移动支付的一方: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移动运营商应该注重推广用户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移动支付的另一方:商家。如果商家不支持移动支付方式,当客户要求使用移动支付时,商家也会面对社会压力和需求压力。
(3)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
移动支付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移动支付难易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个人认为自己承担起移动支付带来的成本压力,或者是移动支付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则他对执行该行为的控制知觉越强。移动支付的资源是指移动支付工具越来越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电话、网络、信息技术通常会加速移动支付的发展。使用移动支付的机会有很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车刷卡,在商场买东西刷信用卡等。越来越多的场合都会用到移动支付。而此时消费者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移动支付。
2.2.2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分析
影响移动支付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因素。本节以tpb理论的外部变量为基础,来分析影响移动支付的主要外部因素。具体包括:
(1)用户年龄:据中国信息产业部于2008年1月28日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末,中国手机普及率已达41.6%。而据“2007中国首届城市移动信息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目前我过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3%。而在年轻人当中这一数据更高。所以移动支付的用户群还是集中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2)受教育程度: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报告称,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获得就业和高薪的可能性越大脚。而这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接受和使用移动支付的程度。
(3)使用手机或网络的技巧: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多功能手机,包括听音乐,手机上网,拍照等。而老年人只局限在打电话或发短信等简单的功能。
(4)政策环境因素: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信用作为一个文化问题,它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很长周期的,需要一个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的漫长过程。根据调查显示,国内的手机用户中有超过90%的曾经收到过欺诈短信,更有半数以上的用户对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怀疑态度。
3移动支付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一下就手机终端的改造,支付的安全问题,支付的程序方面提出3个解决方案:
3.1手机终端的低成本改造方案
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定制合作是日本手机市场的通行法则。这一模式目前已相继被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所借鉴。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制造商,诺基亚、索尼一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等提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同时移动支付应用也对移动终端提出了特殊的功能要求。图3就提出了一种移动支付手机终端改造方案。
rf_id(radi0frequencyidentiif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此技术已上公交卡业务上广泛应用。
在手机主板上嵌入rfid模块,只需对手机做些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此功能。ic卡嵌在手机背壳上,ic卡是独立的,该卡既可以接受rfid读写模块的操作,又可以接受商户终端的操作。rfid读写模块主要作用是修改ic卡上的金额,比如用户消费或充值时。ic卡的独立性保证了ic卡发行方的利益和积极性。
3.2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之一。安全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用户身份的认证、验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具体讲就是消费者认为,数据从手机向销售点读卡机传送过程中,无论其传递途径是移动网络、红外线技术或是蓝牙这类无线网络,都有极大的可能被拦截“。此外,手机被盗或丢失同样也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就其中一个重要的交易环节来说明。手机支付过程如图4所示。
此交易过程有几个关键点:敏感数据从手机向读卡机传送,携带银行账号及支付密码的数据向银行或第三方传送及其返回过程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要制定更高的技术安全规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sk电信公司的monet业务方案,当使用支付业务时,设置个人认证号码(pin)、账户密码和保安卡等,采用三重安全防卫。保安卡的功能类似副卡,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盗就可以使用副卡。而当用户输入密码时,若超过规定次数,就自动锁住,避免用户手机丢失时他人的恶意盗用。
3.3成本、过程繁琐问题及解决方案
造成支付繁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支付产业链涉及众多角色。用户使用支付业务时要通过各方验证,输入各种验证信息,这导致了支付过程的繁杂和效率低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手机支付应用模式。如图5所示。
此种模式是采用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并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而在中国移动运营商是不可能绕开银行系统而自立门户,主管用户账户的鉴定、清算等敏感业务的。
目前在日韩用卡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移动购物等日益成为流行的消费及购物方式,这导致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自由度、便利以及节约时间的需求。国内的银行应有危机意识,要重视消费者的需求。
对移动网络运营商而言,应尽快开发出能增加消费者使用量及建立忠诚度的业务,而只靠移动运营商来开展移动业务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而很可能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领域银行拥有移动运营商所缺少的东西:现有支付体系的入口、精确的信用管理技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所信任的品牌名称。
关键词:移动支付;机遇;障碍
中图分类号:U172.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支付清算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讲话中表示:“央行支持三大电信运营商参与移动支付业务,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推动移动产业做强做大。”为此,刘士余认为接下来要尽快创新移动支付的模式构架,整合各方的资源和诉求实现共赢发展。
1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消费的快捷性和方便性排在首位,在此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正在悄然兴起。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进入快速上升通道,移动支付市场前景光明。有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达到742亿元,移动支付用户达1.87亿,而到2014年,市场交易总额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达到3.87亿。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日前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已经成为2012年中国网民最期待的支付方式,有28.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2012年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易观国际(微博)的统计证实了这一点--2011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已经达到1.87亿,与2010年相比增长26.4%。来看看支付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支付宝数据表明,每天使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支付的用户已经是去年同期的6倍,并且以每天激活6万用户的速度激增。”
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兴起,在消费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眼下,手机淘宝、手机网购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包括手机银行、手机支付、手机一卡通以及移动互联网支付在内的形式各异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商业银行对移动支付的支持,也是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中国银行业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移动支付化、网络化和全能一体化。中国银行业需要加快转型来适应这种趋势。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更是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改革转型也刻不容缓。
移动支付是一片广阔蓝海,对于中小银行尤为重要移动支付的开展将会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再次增长,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手续费收入。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有助于弥补其营业网点少、大客户稀缺的缺陷,提升其竞争力,因此中小银行更应把握好发展机遇,积极布局产业链条。移动支付产业中,商业银行霸主地位难以撼动移动支付产业有多种可能的商业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银行业都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银行是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同时银行对移动支付应用和安全性的控制力最强。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也许会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但同时也会促使银行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2 移动支付发展的障碍
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移动支付面临许都问题如:安全、技术、终端以及法律规范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解决。移动支付作为电子商务市场重要保障,也同样面临很多障碍。
2.1 行业标准与规范问题。移动支付的标准制定一直是电子商务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支付的成长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无规矩不成方圆”,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缺失,严重阻碍整个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的进程。工信部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推动近距离通信(NFC)、机器到机器(M2M)等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面向不同的行业应用,协调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同时,重点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和各应用领域的相关主体加强合作,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和社会化协作机制创新。
在行业标准制定的层面,从国际标准上,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银联已经参加了这个组的工作,负责研究制定移动支付国际标准的ISO12812,这个标准也是与我国银联主导推动的13.56MHz技术是一致的。国家标准,在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目前也已经完成了公开的征求意见,形成了标准送审稿,也有望在2013年,这也明确了银联采用13.56MHz。
2.2 移动支付技术瓶颈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前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初期是将手机短信与后台账户捆绑在一起的支付模式。”初期:是将用户的手机号与后台中用户的支付资金账号进行捆绑,从而来完成支付过程。这种支付方式使用实现容易成本低,但是存在安全性欠缺、操作过程繁琐复杂及即时支付率低等问题。
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移动支付技术前后经历了几次换代,正在走向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目前已经有近场数据交换(NFC)、SIMpass以及RFSIM等三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近场数据交换(NFC)和SIMpass使用13.56MHz频率,该频率和协议已经广泛地在交通、金融等多个行业应用,是世界公认的标准,在我国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大型超市中已经实现NFC 技术。近场数据交换(NFC)经常能够在一些媒体杂志、电视广告语上被提及,而且当前一些诸如三星GALAXY Note Ⅱ、HTC One X、诺基亚Lumia 920等高端产品上也都已经搭载了NFC技术。
NFC具有工作稳定、支持主/被动通信模式、支持点对点通信、支持高加密、高安全性、产业链完整等特点,但是用户需更换手机,推广成本高。RFSIM更容易让运营商控制产业链,且用户使用门槛低,但是采用2.4GHz通信频率,推广的难度会较大。
2.3 支付安全。移动支付发展取决于移动平台的安全性。在线支付本身的安全问题由于其开放性就很多,如身份认证等,在手机终端进行的移动支付则具有着更大风险。移动终端性能的不稳定、应用软件与手机平台的兼容性,再加上大量的手机病毒的侵袭,都让移动支付过程障碍重重。
安全技术是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安全包括很多环节,比如云存储安全、传输安全、身份认证安全等。从目前来看,加密问题和即时性问题是手机支付普及的主要障碍,虽然3G功能的手机支付时,能够采用移动网络的加密技术,并不能很有效的保证安全。如果引入短信确认实现手机支付的双重确认方式,又会因为短信的中继问题,有可能造成短信不能及时到达,影响支付的流程。身份识别的缺乏是限制移动支付应用的另一个原因。当手机仅仅当作通话工具时,密码保护并不是很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移动信息化提高了手机等手持终端的重要程度,设备丢失、密码被攻破、病毒发作等问题都会造成重大损失。信用体系的缺失是限制移动信息化应用的第三大原因。在手机支付中,一些小额支付可以捆绑在手机话费中,但手机话费透支、恶意拖欠十分常见,信用意识以及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取得了质的飞跃,通过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来看,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近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暨中国移动金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在论坛上还同时了《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和《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从与会嘉宾的演讲和讨论中不难发现,移动金融或许正在重构电子银行发展格局。
《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金融势头发展迅猛,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增长,尤其是在远程支付方面,2013年的远程支付的用户比例为13.3%,2014年则达到了37.8%。
这也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该报告预测,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比例将达24%,超过4成的用户将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五年呈增长趋势,2014年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比例为43.1%,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认为,2014年电子银行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网络金融高歌猛进,直销银行陆续上线,银行系P2P逐渐被大众认可,微信银行服务深入人心,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正在进入精细化客户管理时代。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指出,一年多来,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其中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贷、股权众筹等各种新业态,在业界讨论得广泛热烈,实践得红红火火。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实践,虽然有关各方分歧依然不少,但共识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共识之一,就是无论在哪种业态下,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显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是金融行业的职业操守和准则。然而,无论是从用户的体验还是系统的设计方面,安全和风险控制仍然需要引起相关机构的关注。《报告》显示,有72%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仍然是最安全的电子银行渠道,远高于其他电子银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