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16:26: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艺术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健康的体魄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一切活动正常有效开展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既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又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耐心润泽,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积蓄体能。为了增强幼儿体质,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力求上好每一节健康课。为了吸引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精心设计户外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基本动作,训练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例如,我设计了一节“玩转垫子”游戏。我将幼儿分成每四人一组,每组四块方垫子。为了让孩子们得到充分锻炼,我除了提醒他们活动中注意安全之外没有提出其他过多的要求,让他们各小组自由发挥,利用垫子尽情游戏。孩子们开始时小心翼翼地站到垫子上感受它的柔软,接着,有的孩子就在垫子上跳跃,有的孩子在垫子上翻滚,有的孩子把垫子叠起来在上面纵跳,有的孩子把垫子排成一排,在垫子上连续跳,还有的孩子手拉着手合作跳。最后,我用录音机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垫子上发挥想象,自由设计动作,尽情舒展活动。孩子们在有趣的垫子游戏活动中锻炼了跳跃、平衡等运动技能,训练了协调性和灵活度,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除了利用健康课开展好体育活动,还组织做好上、下午的课间操,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在各种活动中锻炼体质。除了幼儿身体素质的训练外,我还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讲究卫生、均衡营养的保健教育,对他们进行乐观合作的态度教育、勇敢坚强的意志教育。
二、潜心培育,涵养素养
美丽动人的鲜花无不经历阳光雨露的沐浴,鲜花盛开之前需要我们精心培育,给它浇水、施肥。我们要潜心培育幼儿这朵花蕾,为他们提供养料,促使他们更好地绽放。艺术素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生重要素养之一,我们不能仅仅看重知识素养,更要关注幼儿阶段艺术素养的熏陶和积淀。音乐和美术是世上最美的花朵,散发迷人的芳香,也是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主要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儿歌《小燕子》时,首先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关于小燕子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然后组织孩子们戴上小燕子的头饰,扮演小燕子飞翔舞蹈、衔泥做窝,在角色表演活动中认识小燕子的美丽和勤劳。在接触感知小燕子后,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欣赏歌曲《小燕子》,最后,组织孩子们在一步步感受体悟中学唱歌曲,并且带领孩子根据音乐节奏律动。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素养思维和创造性。我们还经常指导幼儿参加绘画、手工等形式的美术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帮助提高艺术表现的技能,涵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语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一、注重幼儿美术教育的观念创新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作为什么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关于艺术审美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上的局限,一直是制约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主要不是靠灌输,而是启发他们进行思维,注重孩子独立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内容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重视孩子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自身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新。我在设计美术活动《好看的脸谱》的目标时,除了让孩子了解脸谱的对称以及脸谱代表人物,感受脸谱鲜艳色彩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能够大胆积极地创作出自己想象的脸谱。在我看来,创作脸谱更重要。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中我尽量减少让孩子们简单学画的教学模式,而注重围绕活动主题多角度选择调动孩子思维的题材。例如:花瓶装饰,多彩的节日,和爸爸妈妈游迎宾湖,树叶变成的礼物等,都是一些能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的内容,教师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孩子大胆创作,并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的绘画氛围,孩子们会把自己最精彩的作品呈现出来。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创新
1.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创新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需要激发、培养出来的,幼儿的创新更是如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诱发幼儿的创新灵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美、创造美。在美术活动中除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线条和技法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展开想象,把想象中的东西表现出来。例如美术活动(汽车),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教,孩子画,但教师如果充分挖掘教材的话,孩子可以创作出的内容会更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汽车还有什么不足,你心目中的汽车是什么样的,你的汽车有什么特殊功能等。教师启发式提问运用恰当的话,可爱的孩子们定会有好的创意。神州飞船的成功发射也可以作为一个幼儿美术活动素材。教师可先让孩子了解“神十、神十一”知识,想象神秘的宇宙,然后设计自己心目中的飞船、宇宙或外星人等。教师只要肯动脑做一个细心观察的人,就会使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资源。民间和本土的好多东西很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会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民间、本土美术素材就很适于幼儿学习。例如我市的本土艺术:石头画、驼绒画、沙画、树叶拼画、雕刻艺术、夜光杯等,都可以开发成美术领域的资源,让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动手去做。孩子们在理解和参与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通过观察、探究、模仿等形式表达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2.保护孩子的艺术天性。幼儿画画、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手工等,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幼儿的画稚拙、天真,很多作品在我们成人看来有点乱七八糟,内容也不是太合乎情理,与教师的要求不太一致,但这一切都是幼儿自我认识的真实表达。即使孩子的作品水平一般,教师也要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当孩子们画出不健康需要纠正的内容时,我们也应该斟酌自己的语言,用孩子能接受的活法去纠正。3.让幼儿在实践中发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创作灵感来源于充分的实践、体验,幼儿美术创作灵感也应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准备多种绘画和手工材料,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动手操作和绘画。孩子们对绘画材料和基本操作初步认识后,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操作要求,让孩子对操作保持新鲜感,从而对美术活动的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4.正确评价幼儿的艺术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个性化表达和创造对于幼儿的创新想法、创新行为应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幼儿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三、注重美术教育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创新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推出不仅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当前幼儿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1]。《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2]。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幼儿教育中往往会开设一些基础汉字、拼音、计算、绘画等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这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因此,更需要语言艺术,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这种基础知识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时时灌输,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如何将语言艺术运用到幼儿教育中
1.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
良好轻松的交流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教师要想让语言艺术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幼儿教育对于普通话的运用和对学生主观感受的培养。幼儿教师必须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而非地方方言或是其他语言,并且不刻意询问一些专业性高年级的问题,让幼儿不知所措,而是应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积极探讨,引发幼儿交流的欲望和情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谈及自己的主观看法,然后逐渐将之发扬光大,让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每个幼儿都能够有畅谈自己的机会,逐渐处在了一个较为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不断交流,促进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运用。
2.形成简单明了的语言
教师是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父母外接触最多的人,自然会无意识地去模仿教师的说话方式和行为,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每一天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必须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幼儿明白自己说话的内容。例如在平时的对话中,如果教师希望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诸如勤洗手,就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幼儿为什么要洗手,洗手有什么好处,让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的意图。而讲大道理说大话,幼儿并不能有效分析出话中真正的重点,很容易导致出现幼儿常见的厌烦心理。3.语言更具趣味性,行为更加合理化语言技能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但是语言艺术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语言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趣味性,这是基于幼儿教育,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方式。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里,幼儿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如果幼儿教育没有掌握良好的语言技巧,很难继续开展教学,集中幼儿注意力。当幼儿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体会语言的乐趣,例如带领学生扮演《三只小猪》的故事人物,在扮演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展开教学。而在行为方式上,由于幼儿对于很多语言本身不具备理解能力,因此肢体动作能够更直接地传递信息,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肢体动作给幼儿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尽可能地用轻柔的声音和母亲的动作让幼儿有归属感,感到轻松,不会产生焦虑情绪,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结语
一、教师要满足幼儿的学习愿望,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学习
幼儿的好奇心都比较的强,凡事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一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在幼儿那里却成为了积极探究的体现。幼儿刚走近学习的大门,走近生活,缺乏一定的生活与学习的经验,犹如一张白纸,对于他们提出来的各种各样且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切记不要显得不耐烦,也不要当面指责孩子们笨,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在教育上多给予一些耐心和爱心,能耐心地与孩子们交流,对于幼儿提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的解答,不要怕孩子多问“为什么”,也不要怕他们总是出错。教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好奇心,用小朋友们能接受话语让他们都能够学得进去,让孩子们也都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思路。
每一位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不相同,这也就使得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有些孩子却学不进去。
对于不同的科目,同一个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小朋友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不要把孩子都看成是一样的、相似的,不要用相同的教育要求、方式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儿童,要有区别地对待。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孩子的个性特点,在日常的点滴观察中,去挖掘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而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样也利于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其次,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也要争取家长们积极配合与支持,这对于幼儿教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也要及时地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地跟每一位家长都交流一下幼儿们在园的具体情况,和家长争取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让幼儿大胆地、快乐地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想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最有效的渠道就是组织孩子通过语言活动进行训练。幼儿园的语言教材充满着意趣、图文并茂,而且还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教师们除了依据语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兴趣以及发展需求选择一些充实教材外,也要在引导儿童理解感受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其内涵,进而再引发迁移的作用,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儿童语言的表达空间。
比如,小朋友们在午餐的时间闹哄哄的,这样既会影响孩子们进餐的速度,也不利于他们的肠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专门与小朋友展开讨论,然后再组织小小辩论会,请正、反两方阐述一下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样既能够发展、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收到品德教育的效果,比起教师单一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习惯的养成。国家素质教育也倡导要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在幼儿阶段教育中,需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各项技能,比如说加强对歌唱、跳舞、运动、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意识。当然,还要一项是不能够忽视的,儿童的纪律观念以及规矩意识的养成。对学习知识来说,帮助儿童养成一个好的生活或者是学习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在他们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就不至于会剑走偏锋,更不可能成为问题少年了。所以说,儿童一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幼儿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幼儿教育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注重幼儿教育,既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同时也关乎着国计民生的事业,我国的执政党以及行政机关,还有一些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对幼儿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养,促使幼儿都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促使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郝丽红。简论当前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6)。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