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23:43: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外文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文名称: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6368
国内刊号:11-1068/I
邮发代号:82-325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
(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让•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高尔基的《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素材营养。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有一些民间文学的题材,历经不少作家的引用、整理、再创作,推陈出新,使民间文学的题材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西方文学中,像唐璜、浮士德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一经作家之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往往会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六十年之久。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懂得炼金术、星相术、占卜等。他死后,在德国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7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记载这些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浮士德与魔鬼订立盟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享受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魔鬼之手的故事。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要求,深受人们欢迎。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用这一传说作为创作题材。歌德在少年时期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开始构思,几经中断,几经提笔,创作时间长达六十年,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共分两部。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探索,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思想探索的历程,也通过他的一生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成就了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在欧洲文学中,唐璜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西班牙民间传说中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好色鬼、登徒子、纨绔子弟、浪荡儿。法国的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都以民间传说中的唐璜作为蓝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典型。在莫里哀的喜剧《唐璜》(又名《石宴》)中,唐璜是一个贪好色的贵族,引诱不少名门闺秀,还要诱骗救了他性命的两个农民的未婚妻。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寡廉鲜耻,作者借这一人物反映了17世纪法国贵族的经济开始衰落和他们的道德沦丧。拜伦未完成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唐璜》同样也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唐璜的故事,被歌德誉为“一部天才无穷的作品”。长诗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展示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在诗中,唐璜已经不是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花花公子形象,而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青年。作者赞美了纯洁的爱情和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抨击统治者的专横、御用文人的无行和商业资本的猖獗,广泛评论了欧洲的社会现象。情节惊险动人,富有吸引力,充满了异国情调。唐璜与的恋情、海上漂流、与少女海甸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海盗劫掠的刀光剑影……离奇惊险,引人入胜。在艺术上也表现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在外国文学中,很多作家学习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借鉴民间文学的结构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模仿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结构创作而成的。《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以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的传奇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作为发端,把大大小小不同主题、不同背景、不相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日谈》的开端写10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下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祈祷日不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主题。很显然,《十日谈》在结构上效仿了《一千零一夜》,使用框形方式,由一个故事串联出另外一个故事,每十个故事形成一组,由一定的主题来统领。该作品开欧洲近代小说之先河,为不少作家所效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叟也从《十日谈》的框形结构得到启发,写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说这也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一千零一夜》学习和模仿的连锁效应。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创作方法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就运用了民间文学中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在神话、传说、故事这一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巨人往往就是一种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幻想、想象、夸张等都是民间文学惯用的手法。高尔基就曾经指出:“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鞋’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建好。”[3]《巨人传》中讲到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喝一万七千多头牛的奶,穿一万七千多米布做的长袍。体形高大,体魄强健,能文能武,智慧超群。长大游学巴黎,把象征天主教信仰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做马铃以为笑乐。为了反击侵略,他随手拔起千年大树作兵器,放一泡马尿淹没无数敌人。作者借助巨人形象,歌颂了新兴的人文主义者反宗教禁欲主义,勇于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爱情,具有乐观开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在语言上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创作时,都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的语言,例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语、俚语、谚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语言,为各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语言宝藏。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俏皮话、双关语等民间语汇,使其作品词汇生动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结语
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中学生理解与使用语言的沟通能力。文学的本质是语言,优秀的中外国文学著作可以借由语言艺术提升中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文学教学可以促使中学生吸取文字营养,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开发语言沟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接受中外国文学教育。原因是文学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培养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学著作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开发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教学旨在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开发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文学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径就是形象思维,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心中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诱发出人的创造性思维,而思维则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说,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加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1广泛征引国内外作品,充分教授综合的文学知识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一定的文学知识可以促进中学生加强理性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快速掌握。中学语文中的文学题材通常涉及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类型,在文言文与诗词歌赋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通过引导中学生记忆文学载体中涉及到的文学知识,促使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外国的古代文化,体会中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语文老师在议论文、小说等现代化的文学题材中,广泛征引文学作品,充分教授给中学生适当的文学知识,从而促使其了解、接触中外国的社会、文学与历史,正确看待中外国文学内涵。文学教学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确与表达手法的感悟方面,还应当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国文学背景的基础上,区别、明确两者间的差异,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国文学的作品内涵,有效发挥作品的感染能力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外国课文,具有较浓的文学特征。各类文学作品,不但能给人以具体、形象及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有着精细、含蓄、凝练,和无穷的思想内容。如果外国文学教育能够达到好的效果,把握到形象教育这一特征,实现以情感人和以文感人,这更能让同学们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在于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抓住外国文学作品的特色,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学生觉得学习外国文学更有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语文课有了语文的味道,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文学是形象的东西,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学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活的兴趣,这样就要求必须倾注于感情,使学生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受到文学的熏陶,在心灵中激起浪花,从而影响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学特点,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挖掘就深,教学才会有深度及新意。另外,在外国文学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文学中学到一些文采,受到启迪,增强文学素养,受到艺术的熏陶。
现在翻开台湾关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能够清楚地看到其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上呈现出一种过分依赖美国批评动向的路线,过多地采用美国多元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少数族裔文化等研究理论去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偏离了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理论意义。这样不仅没有形成台湾独特的华裔美国文化的视角,也没能抓住华裔美国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无法彰显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学者本身的求学经历有关,台湾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学者大部分都曾有美国留学经历,或者在美国完成华裔美国文化的硕士、博士论文,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对美国国内的批评动向非常敏感,联系紧密。尽管如此,台湾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对大陆研究美国华裔文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台湾学者开创性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并取得的诸多成绩和创建的基础框架,为后学者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文化中国”情节的大陆视角
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较晚一些,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所了解,到90年代大陆所有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一共不超过5篇。大陆最初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纯粹自己的见解,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美国本土多元文化和台湾学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理解的影响,这一阶段属于大陆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探索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逐渐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华裔美国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国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像中国台湾境内的学者那样“步调统一”,在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思考研究方面,出现了两类不同文学背景的研究学者:一类是以中文文学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海外文学的中文系学者,另一类则是以英语文学为研究背景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英语系学者。大陆对海外文学的研究开始阶段主要是对一些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小范围的海外华人的中文作品进行研究。随着对海外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对港台地区的海外文学感兴趣外,逐渐向世界范围内所有华人文学研究扩展,包括东南亚文学、新加坡、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华人聚集比较密集的国家和地区。相较于以英语系学者为主要研究人员的中文系海外文学研究,研究成员队伍更加庞大,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学的文化内涵。他们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过程始终以“文化中国”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华裔美国文学,并且试图将海外华人文学与母语文学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发表的多篇博士论文和文学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化研究。与中文系研究海外文学研究队伍不同,由英语系组成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队伍最初是以翻译华裔美国文学为主线,侧重于将中国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对比。恰逢21世纪初,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到了持续升温的时期,大陆境内各个大学、期刊纷纷设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机构或者期刊专栏,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和文学作品已增加到近两百篇。这样,华裔美国文学也渐渐进入到了国内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课程,为英语系培养了一批专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硕士、博士,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中文系的海外文学研究还是英语系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都是从华裔文学的属性入手,强调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分析中国文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引导和向度。从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其主题已不再仅仅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要方向,一般都要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融与冲突”等角度一同展开。在大陆,虽然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还在持续升温,但都与国内本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地区,华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和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不随时间和空间改变的。
三、美国多元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化的差异文化政治
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始终不变的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影响和思想观念。美国自称是一个自由国家,也是一个移民大国,随着移民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融合、创新,这就像一个文化熔炉维系着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但是美国国土无论多么的开放、自由,美国社会各民族的特点、民族的文化价值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无法完全融合、同化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语言、思想和政治观念,他们对一些主流的美国政治观念并非完全能够接受,因而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差异文化政治。在一个多元化语境之下,美国文化试图通过同化的方式来消除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政治观念。如果美国完全丢弃族裔的文化特点,而以白人种族文化作为文化同化的方向,势必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所谓的文化多元主义只不过是一纸空谈。差异文化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思想上的多元化,避免单一性和同质性,新时期的差异文化政治要求文化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对华裔美国文学,贯穿整个文化脉络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对美国主流的文化来讲,华裔美国文学是少数族裔的文化传统。但是无论文化差异冲突和融合,华裔美国文化应该呈现出一种具有正面、正统中国儒家文化和独特的政治思想。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开创出具有独特地位、背景的自己族裔文化的文学成就,并能够形成影响美国文化,赢得自己生存空间的独树一帜的差异文化政治。
四、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化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针对“砚友社”的庸俗写实主义而兴起的新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揭起了彻底反对旧道德、反对世袭观念的旗帜,主张一切按照事物原样子进行写作;在艺术形式上,他们主张“排除技巧”,在语言上,成功地完成了“言文一致”的革新。
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岛崎藤村在1906年自费出版了长篇小说《破戒》。对于《破戒》的影响吉田精一说:“可以说反响空前、史无前例。内容新颖、技巧拔群应该是其大受欢迎的第一理由。同时也得天时之助,在需要出现新时代文学以预战后发展轨迹之时,《破戒》不失时机地出现了。
高举自然主义的旗帜,在日本起到法国左拉作用的是田山花袋。他从明治三十年代中期起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特别是在《露骨的描写》中,积极地提倡排除技巧,在创作和评论方面都是推进自然主义的头号人物。短篇小说《棉被》是田山花袋比较有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其实写的就是作者本人。而其中的女主角则是他的女弟子冈田美知代。在小说中,田山花袋极力避免虚构,直率地表达了一个中年男子对自己喜欢的中年女性的爱慕和,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生活中最丑恶的部分,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小说中裸地描写和人物的平面描写也引起了文坛的瞩目。
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接受及突破
可见,没有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打造的牢固基础,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很难有所成就的,甚至不会萌芽。日本是一个极善于学习与模仿的民族,在文学上亦不例外,他们几乎完全接受了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理念,在创作技巧等方面也在大肆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也逐渐融入了许多日本民族本身的特色,从而正式形成了一个独特文学支流,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灭的痕迹。之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相比产生出很大的差异性,最终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私小说”。
首先,法国自然主义的诞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左拉是在19世纪中期,欧洲的自然科学突破发展的科学背景下提出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其次,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抗而提出的文学思潮,与之相反,在日本,两种文学流派相辅相成,完全没有互相拆台的意思。甚至有很多浪漫主义作家都投入了自然主义的阵营。再次,虽然两国自然主义文学在着重点上基本相同,都在描写家庭,但是其体现出的内容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却完全不同。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
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名著影视与原作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通过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想、热烈讨论,从中学习到知识。
四、结语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惩戒方式
1.言语责备。
2.隔离措施。
这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隔离方式,以此促使学生反思其行为的越轨性。
3.剥夺某种特权。
这常表现在被剥夺的特权必须是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与学生受教育权无直接联系的权利,如参加某种课外兴趣小组的权利、出外野游的权利等。
4.没收。
当学生的越轨行为与其特定的物品有关,这些物品的存在妨碍了学生本人或他人的学习、受教育或威胁到其健康与安全时,作为惩戒,教师可以没收这些物品。没收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后将其归还给学生本人或家长。
5.留校。
指在放学后把学生扣留在学校里一段时间。这种惩戒方式一般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越轨行为程度决定其时问长短和性质。留校通常不应超过半个小时,并应保证学生在校安全。
6.警告。
这是一种较严重的责备方式,属于全校范围内的惩戒批评方式,它可以是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的点名批评,或是在学校公告栏中张贴布告予以批评,常借助于学校整体舆论力量促使学生改变其不良行为。
7.记入学生档案
即把学生所犯错误记载下来,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必须严格按事实本身记录,并给予学生申辩机会;学生家长或年满18周岁的学生应有权查阅学生档案,了解有关记录是否客观、公正、合理。
8.停学和开除。
这是将学生排除于一定学校教育活动之外的惩戒手段,又可称为排除或拒绝入学。前者具有一定的期限,在英国为15天,美国为10天。开除则包括明确地开除学籍和无限期的永久性排除。两者在实施中要遵循相应的程序性限制,如告知、听证、申辩和申诉权利的保障。
二、中西方小学教育惩戒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与西方主要国家教育惩戒的差异
1.认识差异。
西方的家长和公众对学校惩戒孩子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若教师连惩戒学生的权力都没有,教师的尊严将荡然无存。在中国,公众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尚存在偏差,一旦孩子向父母提到在学校受到了教师的惩戒,一些家长就会立即到校长那里投诉,有些家长还会在此时提出撤换教师、严厉处分教师或为孩子调换班级等不合理要求,如未得到满意答复就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2.程序差异。
西方人的法律意识很强,做任何事都要问法律允许还是不允许。在学校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和处理也有其严格的程序。而我国的惩戒程序明显不够具体,教师不明白什么情况下自己有权训斥学生,什么情况下得交由上级处理。
3.惩戒差异。
西方国家对惩戒一般是允许的,而在我国,人们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倡通过关爱和兴趣来引导学生;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
(二)正确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措施
1.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惩戒细则
对学生的管教需要惩戒,但惩戒必须规范。虽然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都较笼统,没有将惩戒要求具体化。鉴于教育惩戒的重要性与敏感性,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惩戒细则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惩戒文本,明确在不同情形的违规行为中,学生应接受的惩戒类型以及惩戒主体、惩戒的具体方式等,使惩戒措施逐步具体化和规范化,也便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法地行使其惩戒权。
2.“法律公开”,使学生走进法律
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师道尊严,少有“人权平等”“尊重”等概念,“儿童权利”更是无从谈起。儿童是弱势群体,要使他们不受伤害,最重要的是“法律公开”,让他们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知道自己有对侵权行为说“不”的权利。
3.对舆论给予正确的引导,使社会对教师惩戒权有一个公正的认识
舆论媒体导向要客观、公正。在对待教育惩戒问题上,舆论宣传要注意科学性和社会性,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真正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4.应努力从制度上予以突破
如试行“小班型”策略,减轻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的压力。现存的城市取向、重点校取向的择校现象使许多学校班级规模膨胀,班容量过大,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而会给班级管理产生障碍。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有足够的精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去交流、指导、监控、实施管教。这常常让一线教师陷入两难的困境,无疑会加重教师的管教压力和负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因此应努力从制度上予以突破。
三、结语
1.1就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的比较中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方式比较单一,高校主要是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等内容,而关于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少,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而美国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比较多,比如有集体辅导、个体辅导,也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辅导内容,他们在积极举办各种招聘会的同时,也会开展各种职业交流洽谈会、让学生在暑期开展各种实习和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经验,同时还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须课程中。
1.2就业信息渠道比较获取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通过中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表2)与美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表3)的对比发现:我国高校提供的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比较少,政府部门缺乏与职业相紧密的具体信息,而美国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预测信息,我国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各种招聘会,而美国则是由高校提供信息,民间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是对高校就业信息的补充。
2国内外就业指导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2.1构建合理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是整合就业信息的渠道。高校要做好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以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各种就业政策,高校在宣传就业政策时一定要克服狭隘的视野观念,扩大宣传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QQ、微博、微信等工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收到并且深入了解就业政策。同时也要加大服务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增加招聘会的次数,尤其是积极开展专场招聘会;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以及校友力量提供就业信息。优秀的社会人士以及校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就业提供建议,避免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社会力量将各种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三是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以及其它用人部门的合作。高校要积极吸取国内外就业经验,发挥社会的力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
2.2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理念一是将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我国每年毕业的高校生数量远远高于社会岗位需求,为此就形成了就业难的巨大社会压力,在此情境下,高校就业指导的理念还是强调工作本位需求,忽视了学生本位需求,这样对于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学生要树立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业指导部门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二是加强大学生的全程指导。全程化指导就是将大学生的整个生涯发展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规划中,每个学生遇到的情况不同,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遇到的问题是有区别的,因此要深入分析不同阶段的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
2.3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就业指导思想首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基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合理的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动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等,让学生懂得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的基础,不断地寻求机会,发展自己;其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要想被社会认可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最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就业指导者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人职匹配,这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要由行政事务转为加强培训和辅导实践、将学习、心理以及事业相结合等方面。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