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8篇

时间:2022-06-19 15:2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

篇1

1、假,是假借,借着,威,是威力,威风,引申为权势。

2、狐假虎威,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3、出自《战国策·楚策一》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言百兽惧之,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丧家之犬: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篇3

一、寓言的含义与历史形成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M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寓言具有双重结构:表面的故事是“寓体”,而故事里隐含着的见解和思想是“寓意”。寓言常常是结构简单、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常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具有荒诞色彩的人物或拟人化的动物,而故事的寓意却饱含着生活经验,闪烁着智慧光芒,充满哲理情趣,让人们在笑声中深思。

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不断收集、创作,大量的寓言便保存下来,成为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现存作品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我国古代的经典寓言,以及出生在18世纪的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等。

二、走近狐狸,了解习性

狐狸身体纤瘦,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长期单独生活,机敏伶俐又警觉胆小。因为习性特点,狐狸多被人类冠以阴险狡诈之形象,对其很难产生好感。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此类型的人,因而在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中,它出镜率很高,经常以反面角色出现,起到衬托、讽刺与教育的作用。

三、狐狸形象在寓言故事中的艺术魅力

狐狸频繁出现在经典寓言里,每一次的形象都不完全一样,它是一个集个性、典型、多样于一身的角色。它丰富了寓言内容,有警示、教育的思想内涵,又凸显了作品感染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分析经典寓言故事中狐狸的不同形象

《狐狸和乌鸦》中,狐狸为了骗取乌鸦口中的劳动成果――肉,对乌鸦大唱赞歌,接连施计。第一步热情问好。狐狸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没有效果,接着关心孩子。“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看到进展后,再投其所好,大肆奉承。“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此话一出口,乌鸦再也平静不了了,“哇”的一声,肉掉了,狐狸成功了!这只狐狸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跃然纸上,它想尽主意,从乌鸦弱点爱听奉承话入手,抓住其对自己羽毛和嗓子不满意的心理,从而达到目的。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不劳而获的懒汉子,了解对手内心的心理学家!不过,它的智商却用在骗吃骗喝上!

《狐假虎威》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一只东跑西窜的狐狸一不小心落入虎口,面对凶猛饥饿的百兽之王,它很快镇静下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借老天爷的谕旨吓唬老虎,在老虎半信半疑之下,又自告奋勇地带领老虎去百兽面前验证,以此来打消老虎的疑虑。这只狐狸是机智的,它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用老天爷作挡箭牌来迷惑敌人,它又是狡猾的,用身后的老虎来作威作福,着实把其他动物吓得不轻。

这两只狐狸是狐狸家族的典型代表,用高智商达成目的。但寓言故事中狐狸形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是多样的。再看《狐狸和葡萄》中的主角吧,一只馋嘴的狐狸看到挂满枝头晶莹透亮的葡萄,心中大喜,尝试多次仍无法摘取时,内心充满无助和失望,面对别人的奚落嘲笑,它不仅不承认自己能力不够,还一味强调葡萄没熟,不好吃。这是一只极爱面子的狐狸,不能全面正确认识自己,失败之后又不善于分析原因,真是蠢得可爱。

2.狐狸形象的成功塑造所隐射的思想内涵

在这些经典寓言故事里,人们大多对这些狐狸是鄙视的、嘲讽的、憎恶的。因为寓言作品是借着这些狐狸形象来隐射现实生活的一些人和事,像狐狸花言巧语的假、贪心奸诈的恶、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是人们难以接受的。由于个体力量的有限,现实生活的不完美,作品在成功塑造狐狸形象的同时,把人们憎恶的人和事进行丑化,暗含了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向往和赞美。如《蝉和狐狸》故事中,当蝉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识别狐狸的险恶时,作品暗含了对这只智慧蝉的夸赞。《狐狸和山羊》虽揭示人们做好事要看对象,以免上当的道理,但深入思考后,如果大家都像山羊一样的善良,这个社会不是更美好吗?

3.在形式上狐狸的反面形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虽然寓言篇幅短小,可在寥寥几笔下,却塑造了很多深刻而鲜明的形象,很有感染力。这和反面角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1)反面角色更显情节曲折

由于反面角色与正面角色会产生冲突,往往能制造波澜曲折的情节。如《狐狸和狗》一文中,狐狸走入羊群,被狗看见了,他立刻谄媚地堆着笑脸说假话骗狗,好让狗离去,却被狗一眼识破,结果狗叫来一群小狗吓跑了狐狸。这里狗和狐狸,一正一反两个角色,作者只用简单几笔,用狐狸的狡猾和贪心衬托出狗机智、正义的形象。

(2)反面角色更显作品感染力

篇4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楚策》,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来比喻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的现象,勾画了自身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势欺人的形象代言人。

从心理学角度看,狐假虎威可以算是一种心理防卫方式。心理防卫方式最早是由早期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来的。所谓心理防卫,就是当人们面临困难、冲突、挫折时,为了不至于在情绪上引起过分的痛苦与不安,可以采用一些心理上的措施或机制来进行自我保护。心理防卫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叫“认同”,狐假虎威便是此方式的一种表现。 可“狐假虎威”是贬义词,这是约定俗成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狡猾。我想这个词语就为我们定下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学生领会到了课文的中心主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初步引导他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事物。本以为这课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却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声音:“有没有搞错,这样的狐狸也有人喜欢?”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呢?教室里炸开了锅,“狡猾,这还用说吗?”“聪明,聪明……”干脆请大家重新回到故事当中去,通过一场辩论赛去寻找证明观点的依据。孩子们迅速被分成了甲方乙方。

甲方:课文中有“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明狐狸在打坏主意,不就是狡猾吗?

乙方:“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狐狸应该救自己。

甲方:“狐狸带着老虎朝森林深处走去,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没有真本事,装成了不起的样子骗老虎,就是狡猾。

乙方:不演得像一点,老虎不相信,还是要吃了它,为了保护自己,把老虎也糊弄了,真是聪明。

双方僵持不下,我顺势说道:“‘眼珠子骨碌一转“摇了摇尾巴’,这样的内容你还在哪篇课文里见过?”“狐狸和乌鸦”’,学生说。我个人认为,在“狐假虎威”中再用类似的词语绝非偶然,是为了突显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引导他们通过回忆、比较体会这些狡诈、做作的神态是狐狸惯用的伎俩。

是啊,灵活的脑子用在正道上就是聪明,用在歪门邪道上就是狡猾。如果这样分析,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赶走百兽,保护自己,那有什么错呢?可是,就作者写作意图来说,这课还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字来体悟狐狸的狡猾的,而非聪明。

通过辩论,学生们有的认为狐狸是狡猾的,有的则认为狐狸是机智的。不同观点的支持者,依据文章中狐狸的形态及语言特点进行辩论。学生们都在辩论中展开思维,明白了评价某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要有充分的依据。

反思:

1.我们希望“甲方乙方”的出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不能为了出现而出现“甲方乙方”。我们希望课堂中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化,而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错误的分析结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一些与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课堂教学往往会滑向失控的边缘。

篇5

一、让学生想象故事,把学生引入课文之中

课前我问学生:“大家听说过《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吗?”有两三位学生兴奋地说:“听说过!”但多数学生叹息地说:“没有!”我说:“有些小朋友真了不起,在我们学习这个故事之前就知道了。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同学听?”“想!”尽管这两三位同学尽力回顾,但都讲得不够全面,不过我还是表扬了他们,他们感到特别自豪。在他们讲的过程中我看到其他小朋友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们,想象着故事。我乘势问学生:“想不想看更详细更精彩的《狐假虎威》故事?”我话音未落,许多小朋友已经打开了课文。

二、让学生读故事,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的交流之中

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一口气将课文读了下来,并一个个用快乐的眼神看着我。见此,我问学生:“故事精彩吗?”有同学还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玩!”我又乘学生兴奋时,问学生:“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谁?”“老虎和狐狸!”“它们谁厉害?”“老虎!”但也有同学说是“狐狸!”我紧抓学生的矛盾不放,“究竟谁厉害?”“正常老虎凶,但狐狸有时也凶!”“你是说我们这个故事中的狐狸凶吗?那我们这个故事中的狐狸是怎么变凶的?”“老虎不敢吃它!”“为什么不敢吃它!”“因为狐狸说它是老天爷派来管百兽的。”我又深入追问:“那些动物是真的怕狐狸吗?”经我这么一点化,一些同学们醒悟到,“噢,原来老虎跟在狐狸后面,动物是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而吓跑的。狐狸真狡猾!”“老虎真愚笨!”有同学情不自禁地接着评价道。至此,在故事阅读交流中,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而且对人物的特点也有了感性认识。

三、让学生讲故事,把学生引入字词训练之中

讨论课文后,我又乘势问学生:“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想!”“但课文中有许多生字新词,怎么办?”“把它扫除掉!”一学生献策道,同时还用小手在空中划了一下。“行!”我打开多媒体,出示了课文要求既要会读又要会写的“狐假虎威”等词语,让学生读写。学生争先恐后读,一笔一画地写。最后我又出示只要求会读的“狡猾”等词语让学生读。学生读准后我又激发学生,这些词语书上不要求掌握,不写算了!有同学又献策道:“老师,我认为还是要会写,否则我们写不了这个故事!”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同学主动写字的欲望,并鞭策他,如果有这个愿望和能力,就去写!结果许多同学还把不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学会写了。

四、让学生赏故事,把学生引入学习写作特色之中

掌握字词后,我接着问学生:“故事写得精彩不精彩?”“精彩!”“精彩在哪儿?为什么说精彩?”有学生说:“‘狡猾’一词用得好,狐狸全借老虎的威风,吓了百兽,自己又逃了命。”有学生说:“‘半信半疑’一词用得准确,准确地表达了老虎当时的心理。”还有学生说:“‘神气活现’用得好……”后来我又让学生试着用这些词想象写一句或一段话。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与积累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写话的能力。

五、让学生演故事,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深入理解之中

我与学生有一个约定:凡是写故事的课文学完后都要表演课本剧,角色自选。当这课学完后,文艺委员自行组织大家进行表演,可让文艺委员犯难的是,大家个个要演老虎,不肯表演狐狸。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让大家竞选角色。为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特点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增强竞争力度,故意说,因时间有限,老虎和狐狸等角色只能各有一个,竞选胜出者演老虎,落选者演其他动物。这下大家也顾不了是演老虎还是演狐狸了,个个展示自己的优势。有同学说他长得像老虎,有的同学为争得一个主角,说他长得像狐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眼看自己要落选,又提出还要比哪个台词记得好。我一听又生一计:“为了比台词,表演就放到下一周。”结果多数同学在双休日把课文都背会了,还请家长指导表演,以至第二周表演时我花去了整整一节课时间。

篇6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2.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3.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二、寓言课文的分布及特点

小学寓言课文分布于低、中、高各个年级,其中有第三册的《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第四册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第五册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课文的编排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先短后长,先简单后复杂的编排方法,把这些寓言分别编入不同年级的课文中。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这样的寓言,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理解。

三、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篇7

1岁以前: 看图识物

在儿子学会坐、爬以后,他就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为此,我买来了大量的识物卡片、实物挂图,甚至拼图。这时的儿子对物体色彩的关注多于物体本身,我陪着他,一样一样指给他看,教他分辨各种不同的物体,教他发音。对此,儿子的悟性还算高,虽然不能准确发音,但经过多番强化训练,对于我指定的事物,他基本上都能找出对应的卡片; 走在街上,我根据周围环境随口说出某一样东西让他认,他也基本上能指出来。

1~2岁: 我读,儿子听

1岁过后,儿子慢慢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思考,求知欲也更旺盛了。我有针对性地买来了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配图古诗等书。鉴于儿子只会看图,不会看字,我选择了“我读,儿子边看、边听”的方法。一有空,儿子总是捧着书,要求我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故事是否简单不重要,有否重复也不重要,他只是很享受我们之间的互动。慢慢地听多了,儿子对故事的内容也熟悉了,在我刚说完上一句,他会接下去; 还会就故事提问题,比如,“小白兔为什么要睡觉”等等; 还会演绎故事中的角色,比如,我扮老虎,他扮狐狸。

也许,这个阶段,儿子的阅读仅是形式上的,他还不能理解故事中的深刻含义和教育意义,但通过听、看,能让儿子学会倾听、学会专注、学会发现问题,并加深了我与儿子之间的亲情,这就是我让儿子阅读的最大的收获。

2~3岁: 全家一起阅读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伊索寓言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小学生,因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对故事存在着强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毕竟对于中学生来说,童年的告别也让他们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告别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里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而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寓言故事的教学困难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困难。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设计时,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毕竟,如若学生对于寓言所要讲述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知晓,那么,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师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的解释,固定语句的阐释讲解来进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揠苗助长”这个名字来进行阐释,揠苗助长首先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帮助,长“长大、生长”,揠苗助长字面意思就是通过提拉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揠苗助长》的内容大致为: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内涵

寓言虽然篇幅短,字数少,但它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绝不输于那些篇幅上,字数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内涵往往简单易懂,但又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经常去犯错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的一个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儿童、孩子的思想启蒙意义。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比如《揠苗助长》是关于农民种农作物的故事,《掩耳盗铃》是小偷偷东西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都见到过,亦或是遇到过的事情,因此,对于寓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掩耳盗铃》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过与故事中小偷类似的错误,比如偷吃了零食却忘了擦嘴巴;说完成了作业,却不见把作业交上来,等。

三、注重扩展性延伸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学,比如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故事书,比如《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此外,还可以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据自发的寓言故事编写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寓言故事的叙述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寓言故事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的,它对于健全学生的任何,启蒙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故事能够有一个好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

[1]苗增科 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2012,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