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8篇

时间:2022-06-18 11:46: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篇1

今年一月十日以来在中国发生的极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降温幅度和降水强度之大,覆盖地域之广,历史罕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灾害发生时段恰逢春运高峰,主要发生地域又是中国交通、电力、煤炭和其它物资运送的重要通道和人口稠密地区,因此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呈现叠加放大效应,给灾区民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

尼娜现象是造成南方冰雪灾害部分原因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据联合国网站报道,考利表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之一就是造成东亚地区的寒冷冬季,因此拉尼娜是中国发生雪灾的部分原因。

同时,考利强调,中国雪灾是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拉尼娜并不是唯一的祸因。

考利还指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季风区往往出现更强烈的季风和大量的洪水,大西洋飓风的发生频率会变得更高。

考利表示,拉尼娜现象自XX年年第三季度起出现,目前收集到的信息显示,这一现象今年第二季度将继续持续,而且有可能延伸到第三季度。美国专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除中国南方遭受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外,世界其他一些地区近几个月来出现的多起气候异常事件都与本轮拉尼娜现象有关系。

美国洛杉矶气象局专家约翰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去年秋季发生罕见的山林大火,火灾波及7个县,导致大火的强风就与拉尼娜现象有关;加州中北部地区近期出现罕见的雨雪天气,引发多起泥石流等灾害,这同样与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关联;去年秘鲁海滩曾发现大批死鸟,这一反常事件背后的“黑手”也是拉尼娜现象。约翰说,从去年开始,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出现拉尼娜现象后迅速发展,到今年1月海表温度已连续数月较常年同期偏低。他说,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这就包括中国部分地区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

这位专家认为,虽然现在还很难准确预测,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几率会增加。他同时指出,只要各国气象机构之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就一定能降低灾害损失。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华人学者郦永刚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南方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是一种自然的现象。郦永刚赞同中国专家对雪灾成因的分析,认为是拉尼娜现象把暖湿气流带到气温很低的中国南方地区,结果导致强降雪。

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拉尼娜现象已形成

世界气象组织1日公布最新一份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监测报告说,目前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10年第一季度。

报告说,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比以往低了1.5摄氏度,这种偏差与历史上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期相比属于中等程度。不过,和以往拉尼娜现象的区别在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而一般在典型的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会比通常情况下高一些。因此,气象组织预计,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会与典型的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不符,各地区在防范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时,需要参考一些权威机构提供的有关特定地区的具体气候变化预测。

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全球异常寒冬引科学家关注 冰川时代可能再临

XX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

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为什么今年这么冷?科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解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地球在温室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突然进入“冰川时代”的可能。美国国防部报告:未来10年气候恶劣

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观众一定对特技画面还记忆犹新,但是这并不完全是幻想。影片《后天》的题材正是源自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政府报告。XX年2月被媒体曝光的这份报告称,在2010年至2020年,全球将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突变,会导致美洲、亚洲在内的北方地区出现干冷气候,亚洲的季风气候会减弱,间歇性地出现。

报告里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gbn的报告引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科学依据。第一个科学依据是他们发现,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相对突然地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

gbn报告的另一个科学依据是,随着现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格陵兰岛的冰也在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通过陆地上的河流,汇集到了北大西洋,这样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的降低导致海水失去了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使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导致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未来10年内出现“后天”现象的可能性很小。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XX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印度洋海啸惹的祸:海底巨震降温地球20年

对于全球异常寒冷的现象,我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也是一种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

这种学说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但是XX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8.7级地震海啸改变了这个趋势。

事实上,XX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XX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下了近9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XX年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XX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而XX年年末,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全球低温冷害事件频发。数十年来罕见的寒潮更是袭击俄罗斯、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地区。

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理论,海洋巨震减弱了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称,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曾使全球变冷,引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冷地球周期”。他们认为XX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海啸也是全球变冷的一个信号,将给地球带来至少30年的变冷效应。不过这种观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拉尼娜现象:地球进入变冷周期

地球在百年内步入冰河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不过有科学家认为,从XX年开始,全球气候将从30年的温暖期转入30年的低温期。

人们可能对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47-1976的全球性寒冷天气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

1971年人们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这个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但是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升1.5摄氏度,但不超过4.5摄氏度。XX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趋势。但也有科学家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而且过去近30年来北极冰川消融的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数据显示,自1978年11月以来,北极圈气候变暖的速度比地球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整整快了7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克里斯蒂说:“全球变暖其实看起来并不是全球性的。”

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小知识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篇2

一说到全球变暖,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似乎只有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才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不过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们找到了影响全球气候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我们头顶上的太阳,准确的说是太阳活动周期。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最大太阳活动及其后续对地球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的例子就是在热带太平洋上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这项研究使得人类在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中有可能对某些时期的气温和降水模式进行预测。

虽然说太阳活动周期有极大年和极小年之分,但整个周期中到达地球的总辐射量也只有0.196的波动。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找到这微小的波动与自然天气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微妙的影响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格局中区分开来。

科学家们早已知道了某些太阳模式会影响长期气候变化,包括干旱和区域温度,但直到最近几年,计算机模型才能够逼真地模拟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热带太平洋区域升温和降温过程。现在有了这些模型,科学家终于可以重现上个世纪的太阳行为,看看它是如何影响太平洋的。NCAR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太阳辐射量达到高峰时,数年来少量额外的阳光引起局部大气的轻微升温,尤其是在云量匮乏、难以阻挡阳光的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地区。这些少量的额外的热量会导致更多的蒸发,产生额外的水蒸气。相应的,水分由信风携带到赤道太平洋西部,造成了大量的降雨。随着气候循环的加剧,信风也逐渐加强。这使得东太平洋比往常更加凉爽和干燥,为“类拉尼娜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类拉尼娜现象中,更东边一点的地区将会发生1~2华氏度的降温,强度只有典型的拉尼娜现象的一半。而真正的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相关,它们可以影响全球气候模式。

在接下来的一年或两年,太阳辐射最大化引发的“类拉尼娜模式”趋于进化成“类厄尔尼诺模式”,缓慢而温暖的洋流取代了赤道东太平洋表层较冷的海水。同样的,海洋的变化程度也只有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半。也即是太平洋在太阳辐射达到极大值的两年后经历类厄尔尼诺现象,这一现象大约在一年以后结束,整个气候系统返回一个中立状态。不过,究竟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对于全球变暖有多大的贡献,研究者目前还没有定量的结果,《Geek》建议相关专家赶紧跟进这一课题,说不定相关研究成果能让今后制定和摊派减排指标更精确一点。

篇3

灾难降临,比“异鬼”更可怕的冬天

深夜12点,科粉小镇气象台还是灯火通明,这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雪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此时却仍然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而外面的积雪厚度已接近历史最高。气象台的值班员已经坚守了24小时,但仍然不敢懈怠,因为他们必须要时刻关注着电脑上的气象雷达回波以便最新的天气信息。

一台号称“千里眼”的气象雷达,屹立在距离气象台10公里外海拔800米的科粉山之巅,12米直径的天线外罩着白色圆球状的天线罩,远远望去像一颗明珠,它早已成为科粉镇的标志性建筑了。这台雷达是科粉小镇的科学爱好者们最新引进的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它对于正在经受暴风雪袭击的科粉小镇来说尤为重要。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长时间的暴雪,通往雷达山上的供电线路在下午的时候已经损坏,此刻雷达只靠着柴油发电机发电在苦苦支撑,但发电机内的柴油量也仅仅能够让天气雷达维持6个小时的正常运转,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天亮之前将柴油补给送达雷达站。

通往雷达站的道路是一条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路面上有厚厚的积雪,道路两旁的树已经被积雪压断,横倒在公路上,峭壁上的岩石也可能会随时滑落。但是为了保障科粉小镇所有居民的安全,值班人员来不及多想就带着柴油补给出门了。此刻外面温度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值班人员给越野车装好了防滑链便出发了。这场灾害性的暴风雪天气给小镇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了,每隔几公里,值班人员都要下车把横倒在路上的树枝挪开才能继续前行,一路上还不时能看到冻死的庄稼和家禽。

看到此情此景,值班人员更是感到任务的艰巨和紧迫,赶紧踩足油门朝雷达站开去。由于上山的道路因积雪打滑,越野车在半山腰的一个急转弯处方向盘失控,狠狠地撞向了防护栏。防护栏外侧就是万丈深渊,幸亏有防护栏的保护,人没有什么事,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不过现在越野车受到猛烈撞击怎么也打不燃火了。而此刻距离雷达站的柴油耗尽仅剩2个小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已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值班人员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背负着几十公斤的柴油徒步上山!天越来越亮,离山顶也越来越近,经过许久的跋涉,值班人员终于在柴油即将耗尽之际抵达了雷达站。补充完柴油,值班人员已经筋疲力竭,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要知道他已经接近30个小时没合眼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暴雪不光苦了气象人员,科粉镇的居民们也不好受。暴雪导致粮食短缺,蔬菜瓜果肉类无法正常供应,超市的食物早就被一抢而空。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致使水管被冻,不能正常供水。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单位停班,商店歇业,所有居民都只能待在家中等候气象台最新的天气消息,科粉镇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暴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在这次暴雪过程中,气象雷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了气象雷达的监测预警预报,科粉镇虽说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但好在没有任何人员伤亡。暴风雪过后,居民们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天气呢?

锁定真凶――“拉尼娜”

经过小镇气象台研究人员和科学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证实了造成这次小镇暴雪灾难的真凶――“拉尼娜”,他们连夜交出了一份关于“拉尼娜”的研究报告。

“拉尼娜”是谁?

说到“拉尼娜”,我们不得不先提到他的哥哥“厄尔尼诺”。(关于“厄尔尼诺”现象,我们9月号的防洪知识有讲到哦!)而且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左右。

那么,造成这次科粉小镇暴雪灾难的真凶“拉尼娜”到底是谁呢?“拉尼娜”(LaNina)一词源自西班牙语,意为“圣女”,即“小女孩”的意思,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自1985年起,人们便把秘鲁沿海和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如果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负距平值大于0.5℃且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则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一般三至五年出现一次,少数情况下也有隔十年出现一次的。在历史的“拉尼娜”年中,冷空气活动频繁,多数年份里冬季气温较常年偏冷,甚至会出现暴雪等灾害性天气。而在中国,“拉尼娜”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之一就是冬季气温可能偏低,易出现冷冬。根据统计显示,自1954年以来,在“拉尼娜”事件影响的年份里,中国冬季偏冷的比例超过80%。

“妹妹”的诞生

“拉尼娜”现象是低纬度地区大范围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具体定论,但一般认为赤道信风的变化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

正常情况下,低纬度太平洋表面常吹东风,表层温暖的海水自东向西运动,造成秘鲁沿岸冷水上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西去洋流的一部分被分成南北两支,作为补充寒冷的海水就从下面涌出来,称为赤道涌升。在以上两种因素作用下,东西太平洋水温和水位具有明显的差异,通常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高出3~9℃,赤道东太平洋水位比西太平洋水位高出约40cm。如果东风持续增强,这种西高东低的海平面坡度和温度就会加大,这就形成了“拉尼娜”现象。

信风的变化

赤道信风的增强是产生“拉尼娜”的基本条件,而影响赤道信风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涛动。南方涛动作为气象学上“三大涛动”之一,首先由英国数学家和气象学家沃克在1928年提出,它是指东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以东,简称东侧)和印度洋(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以西,简称西侧)气压之间的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即一地气压偏高,另一地气压就降低的现象,如果东侧低西侧高称为“高指数”,反之称为“低指数”。由于这种气压的差异,便在两地之间产生了一个东西向的环流圈。沃克还把出现在太平洋上空的东西向的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其中在地面由东向西吹的那一支便是赤道信风。当南方涛动呈现高指数时,其环流方向与沃克环流方向一致,赤道信风得以加强,促使“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地理位置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来看,“沃克环流”的高度升高后将超过安第斯山,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继续东进的条件,但在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挡下,又难以东进。全球大气每年冬春季节西风带强盛,在强盛的西风带的推动下,使得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的沃克环流得以东进。即便如此,此时的沃克环流已是强弩之末,它很快在南美大陆上空下降,下降后再返回它的发源地时,立即又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挡,这时的沃克环流全部降落在南美大陆。因沃克环流带有大量的水汽,使得南美大陆这一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形成狂风大作的反常天气。

与此同时,在安第斯山西侧的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区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南信风也消失,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热水向东部回流,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经过4个月左右的时间,这股热水流到东太平洋,导致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都热了起来,“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期,这时的季节必然是夏季,此时,东西太平洋的海平面也趋于一致。当“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时,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多余的热水也所剩无几,沃克环流的源动力大为减弱,进入南美大陆上空的沃克环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如果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与原东进的路程相等,那么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又将恢复到原来同一海域的冷水区,但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起原来减少很多,所以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往往比原东进的路程还远,这样,冷水区将向西扩大,产生了“拉尼娜”现象。一次“厄尔尼诺”消失后必然出现“拉尼娜”,可以说,“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的“副产物”。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兄妹”形成的条件中,安第斯山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大气环流的作用

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似乎每个“拉尼娜年”的大气环流形势都有很大不同,海洋上“拉尼娜”的形态和中心位置也各有不一。就拿2008年这一“拉尼娜”年来说,当年1月我国南方爆发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给春运、电力、能源、供水、农林业、渔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波及21个省份,因灾死亡107人。具体分析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就会发现:一、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且持续时间长达19天,帮助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着河西走廊连续不断侵入中国;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且多次向西伸展,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邻近地区;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四、由于在冷暖空气交汇区里,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的低层中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这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同时,有气象专家认为“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认为它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而且变得越来越不规律。但是气候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拉尼娜”仅仅是代表了海洋的信号,预测气候还需了解更多复杂因素,如南北极的冰雪、陆面状况的变化,甚至还要考虑地球以外的因子,如太阳活动等。

“拉尼娜”带来的“见面礼”

“拉尼娜”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异常,造成了气候灾害。研究表明,“拉尼娜”除了会出现冷冬以外还与其他一些灾害天气有着密切联系。

Fight!2016安全过冬指南

这次暴风雪灾害使得科粉镇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受到了极大的损坏,也给科粉镇敲响了警钟。科粉小镇上的所有科学爱好者们都聚集起来商讨应对策略,决心与“拉尼娜”抗争到底,最终,他们制作出了一份科学的2016过冬指南。

Step1 防寒机制

由于暴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危害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会非常大,易造成飞机停飞、道路封闭、电线杆倒塌、水管爆裂、粮食短缺、菜价上涨等严重情况。因此,科粉小镇准备建立起完善的防寒机制,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所谓气候可行性认证,就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影响的评估,比如在建设输变电线路时,评估极端天气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建设项目能达到承受极端天气的标准,这样在灾害性天气再次来临时就不会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太大影响。

Step2 防寒意识

前些年的暖冬使人们产生错觉,防寒意识消减,在寒冬到来之时,就有些措手不及了。应对寒冬,人们应该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4个方面入手――

保暖衣物不在多

我们有时会纳闷,明明已经裹成粽子了,为什么还是会觉得冷?那是因为重点部位并没裹严实,冬天也不是穿得越严实就越保暖,而是要讲究科学的保暖方法,只要重点部位暖了,全身就会跟着暖。

首先,手脚四肢要暖。手脚容易冰冷的人,外出时不妨戴手套穿厚袜子御寒,回到家时还可以多泡泡脚,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其次,背部要特别注意保暖。据医学专家表示,背部是人体防寒的屏障,背部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从而产生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肺炎等。所以,遇到冷冬时背部的保暖尤其关键,建议要加穿棉背心。当然,最好是尽量多出去晒太阳,避免背部迎风受寒以及多做些背部活动。给大家推荐一个极佳的背部保暖方法:书包里多装几本参考书(“表”打我),既能抵御背部风寒,又能增加背部活动。最后,在衣服材质的选择方面,冬天可以选择羊毛内衣或背心保暖,因为羊毛具有吸湿发热的功效,再加上纤维卷曲、孔隙多,保暖效果最佳。

吃也有讲究

千万不要老想着减肥,秋冬季节多吃一点没关系。因为一到冬天,人体对能量的需求本来就比较多,本能会驱使我们去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养秋膘的日子里请放心大胆地吃)。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是御寒首选,除了这些,B族维生素以及镁、锌、铁等矿物质也都是人体产生热量所不可或缺的,可以多吃些瘦猪肉、深绿色蔬菜、谷类食物、海鲜等。另外,冬天还需要多吃些海带和紫菜补充碘,因为碘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而甲状腺可以维持正常的身体代谢,让体内不会储存过多的热量。在外出前也可喝些姜汤刺激身体发热。

在吃的方式上也有讲究。冬天容易肚子饿,一次不宜吃太多,要少食多餐,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锻炼后要吃些有营养的食物,例如瘦肉、鸡蛋、牛肉、猪肝等含铁高的食物,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维持血红蛋白水平,保证血液的输氧能力。

住所要舒适

冬天里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因此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安全过冬的关键。首先就是保持通风,许多人看到这里会摸不着头脑,大冷天的还通风一定是拿脑袋去砸核桃。其实这里的通风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现在许多家庭的暖气比较充足,如果室内不通风,很容易引起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而且在白天天气晴朗的时候打开门窗,让阳光照入室内,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能将室内的各种病毒和细菌赶跑,避免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

其次要慎用保暖电器。比如南方地区冬天是没有暖气的,许多人晚上喜欢睡电热毯,却不知电热毯存在在漏电、会引发火灾等隐患。

生命在于运动

这个冬天比以往的冬天还要冷,格外冷!寒冷冻住的不仅仅是水,还有懒人的运动细胞,更是冻住了人们的运动热情。一到冬天,大家都想窝在家里不动。也正是如此,人们也越来越怕冷了。但多活动就能改善血液循环,身体就不会怕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特别推荐一种冬季比较适宜的运动――羽毛球(当然是在室内啦)。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冬天韧带的弹性与关节的灵活度都会降低,容易受伤,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热身。运动后则要尽快把汗水擦干、穿上外套,以免寒气顺着张大的毛孔入侵体内。

篇4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 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 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 18:52 《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79-86.

7.于丽娟, 周月华. 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 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 王会军.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 51-中国科学D辑,2005, 35 (11): 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1.杨学祥. 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 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 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 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 2007-09-16 光明观察. 随笔杂谈。

14.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EB/OL]. 2007-9-1光明网交流中心.

篇5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自然杂志.2004,26(3):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79-86.

7.于丽娟,周月华.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王会军.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51-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6):732-738

11.杨学祥.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观察.随笔•杂谈。

14.杨学祥.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EB/OL].2007-9-1光明网交流中心.

篇6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自然杂志.2004,26(3):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79-86.

7.于丽娟,周月华.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王会军.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51-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6):732-738

11.杨学祥.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观察.随笔•杂谈。

14.杨学祥.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EB/OL].2007-9-1光明网交流中心.

篇7

“厄尔尼诺”(EI Nino)是在气象学中的使用,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3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沿岸海水水温升高的现象,3月份以后,暖流消失,水温逐渐变冷。当地称这种现象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的意思为“圣婴”,即圣诞节时诞生的男孩。这种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从19世纪初才开始有记载。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向西扩展,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增高的现象。

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是区域性问题,它主要影响太平洋东部的南美沿海地区和太平洋中部的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气象卫星的观测发现,“厄尔尼诺”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升高1度,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度,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的气候。所以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会发生诸如冷夏、暖冬、干旱、暴雨等异常气候。

1982―1983年,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表面温度持续高于正常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异常。全球一部分地区发生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而另一部分地区却遭受了多年未遇的暴雨和洪水。台风、冰雹、雪灾、冻害、龙卷风等灾害也在全球各地频频发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这是本世纪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

篇8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1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海岸具有多种类型,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分为四种类型: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的天然良港。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沙质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具有很强的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又是鸟类及潮间带动物的栖息地,物种丰富。因此,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起到良好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2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洋流的主要成因:风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密度流是由于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补偿流是由相邻海区海水的盈亏形成的,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3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4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5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