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摄影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03-09 22:50: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摄影心得体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摄影心得体会

篇1

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是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综合治理。对社会体育而言,应该进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体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行政主导的工作模式,忽略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时甚至害怕群众自发开展活动,怕给政府带来麻烦。建立居民体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居民的自发性体育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居民体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动形态,达到居民体育自治的理想状态。二是要在社区及以上层面实现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将社会体育管理改为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区体育已经出现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础,因此,可率先在社区层面推行体育共治模式,由社区体育组织走到前台,协助政府实施社区体育治理。然后再县、地、省层面实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共治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治理积极性。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体育也需要转变体育治理方式

2.1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要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因此,如何共同治理将成为今后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在由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体系中,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社会治理。政府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领导作用,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与其他主体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主管领导。从社会体育系统治理看,首先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系。这里的多元主体是指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如社区体育治理应该由社区行政与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老年人体育治理就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与老年人体育协会共同进行治理;区域社会体育应该由地方政府与地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其次,系统治理要有明确分工,政府与多元主体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实施共治。政府部门尽可能退到后台,发挥调控和协调作用。比如,不同利益群体间产生矛盾时,政府部门可以进行调解,但要避免政府部门过多干预的情况再现。再次,系统治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协商的运作机制特征。即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治理方式,产生分歧时通过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要避免行政决定、其他组织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再现。

2.2坚持依法治理,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转变

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律规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法律来监督管理者的治理行为。依法治理还要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鼓励人们依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过去,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也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社会体育的依法治理就是要改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改一方管一方为法律管双方;改行政管控为服务保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依法治理的基础。其次,要学会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为标准进行社会体育治理,要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行政干预,实施法制化管理。要充分信任人民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放手由民众自主地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由一方管一方向法律管双方转变,就是要改变政府与民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把双方都纳入依法治理的体系中去,又都在法制的监督之下。双方既是合作方,又是监督方,各自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又通过互相合作,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是要改变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限制。通过提供服务保障等方式,为社会体育活动保驾护航。过去,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原因与简单管控方式有很大关系,即要么不许乱说乱动,要么放任不管。其根源还与行政思维模式有关,即管理就是控制。因此,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不仅是转变方式,更是转变思维。

2.3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简单管理模式,采用“多管齐下”和“多策并举”的综合治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以期获得最佳治理效果。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多为强制性手段,不适合用于作为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管理,而社会治理由于采用综合治理手段,效果和感觉会更好。从社会体育治理角度看,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制、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多种管道可以规范体育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在制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在思想上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在舆论环境、文化习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齐抓共管,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社会治理模式,接受外部环境压力,达到自觉、自律的社会效果。社会体育治理还应该采用多策并举的方式进行管理。如调整社会体育政策,并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再如制定发展策略来推动社会体育的进步,像扶持体育创新、支持有组织体育活动等,一定会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还有改变行政主导的活动开展方式,放手让相关体育协会自主开展活动,政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体育组织活动给予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有通过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总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社会体育治理。

2.4坚持源头治理,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

坚持源头治理,就是要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因为“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置方式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无能为力,采用前置治理和事中治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前置治理主要指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和必要听证,确保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符合国情、国力等。事中治理主要指均衡各种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利益冲突与矛盾,增强社会和谐,激发社会的活力等。源头治理讲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社会体育的前置治理看,就是要把与群众联系的窗口设到老百姓身边去,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方便政府了解情况,方便各方的沟通和互动。具体讲,就是要在社区层面设置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倾听百姓的呼声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源头治理还应该建立智库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部门在决策前,要请科研机构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召开听证会,征求民众的意见。从社会体育的事中治理看,就是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民众利益为重,均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大都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调解和深化服务得到解决。在调解群众体育矛盾时,可以通过群众体育组织进行劝解,也可以通过组织间的谈判获得和解。总之群众利益矛盾在自治组织的范畴内解决比较有利。坚持源头治理,还要做好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工作,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3创新社会体育治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社会体育管理观念

从传统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治理的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学习“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运作模式等,为创新社会体育治理奠定基础。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社会体育领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改变单一行政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会体育体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社会体育共治的要求看,社会体育组织全面参与体育治理是社会体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做好职能转移的安排,在社区层面实现基本自治,即可以让群众自治的部分,交给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如健身团队、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等,暂时有困难的,交给社区体育服务组织进行管理。在县及以上地区实现基本共治,即由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体育组织共同进行社会体育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放手让社会体育组织独立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维护,政府部门把精力更多地用于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与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方面,通过协作共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

3.3调整社会体育机制

要调整纵向等级管理机制,采用扁平化运作机制,使各个层级都有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权利,充分调动各个层级的积极性,实现群众体育自治的良好局面。要调整社会体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包括自下而上渠道的双向型体育信息通道及信息处理机制。要调整按规定办事的固定程序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要减少程序约束,改革评价方式。要调整行动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体育创新等。推行调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完善绩效考核、群众评议和反馈等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的良性发展。3.4培育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长期单一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我国社会组织的弱化,对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定的困难。要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有一个培育过程。首先,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督制度,确保社会体育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其次,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将若干社会体育治理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业务指导帮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提高社会体育治理能力,并逐步放手让其独立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即政府通过其传达政策法规及其他社会治理信息,群众通过其转达对社会体育治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其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

4结论

4.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管理必须尽快向社会体育治理转变。社会体育治理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2社会体育转变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篇2

关键词:科幻;伦理;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40-01

一、科幻世界

影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未来的、虚构的科幻世界。无论是影片伊始科学家们在研究室里展示新型人工智能机器人,讨论“能够疼爱父母”的机器人小孩,还是对未来世界和未来“人类”的构想与描绘,都是对科学、对科技的大胆假设。影片中对高科技的彰显,可谓让人应接不暇。

在影片虚构的未来世界里,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他们拥有与人类一样的外形,有思想、有意识甚至有爱有疼痛。他们与人类一样来自各行各业,为社会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服务。这一切都是对人工智能这门科学发展到现阶段的美好展望。

影片中对冰封2000年后的“未来”的描绘一样让我心旷神怡。未来人类的形象、智慧,未来世界的境况似乎都凌驾于现实之上又以优越于现实的形式而存在,这一切都显示了科幻的美好。

二、伦理困境

观影过程中我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人工智能》与其说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说是一部极具科幻色彩的。《人工智能》对伦理的思考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几个镜头的表达层层推进。第一个镜头是大卫被马丁激怒吞食菠菜。第二个镜头是大卫与马丁落水后被遗弃游泳池的画面。第三个镜头则是大卫被莫妮卡永远地抛弃时的情景。

莫妮卡和亨利选择了机器孩子大卫替代自己沉睡不醒的孩子马丁,起初莫妮卡十分的抵触、反对,大卫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未被激活,他的行动例如大笑声都十分僵硬的,直至莫妮卡决定接受他并且说出了激活码的瞬间,大卫喊出了“妈妈”这个让人心碎的单词。大卫是机器,马丁是人,他鄙视大卫,在马丁的眼中,大卫仅仅是一个新开发的。马丁时刻压迫着大卫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那份权利。斯皮尔伯格用了大量的细节镜头来表现这种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不平等性。

影片中对《机器屠宰场》的描绘是矛盾冲突的一个顶点。与人类有着类似外形的机器人以种种酷刑和死亡为代价为人类进行表演。机器人的形象与真人相似度极高,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同类的情景。在这里,影片似乎在昭示: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比电影残酷得多。且不论其他生物,每年有多少孩子在饥饿中丧生,在病痛中,但只因为他是黑人、是孤儿、是残疾,我们就悄悄地背过头,把自己的疼痛感应器关掉了。

三、爱的轮回

大卫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轮回。他极尽全力表现着自己的爱,祈求一种守恒和轮回能招致他所期盼的爱。大卫的追求似乎是一个悖论: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最普通的真人小孩,他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二者只有在爱的领域内才是互不矛盾的表述。任何一个普通的甚至是丑陋的、笨拙的孩子,都拥有一种自信,觉得自己是父母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宝贝。而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在爱人的眼里成为世界的中心。而这种独特性受到侵犯的时,爱就被动摇。这就是为什么说大卫看到与自己同名同姓、同样相貌身高的机器人时失控的、怒不可抑砸毁对方,并几近崩溃地反复喊道:“你不能占有她,我是独一无二的。”这并不是单纯的嫉妒而是一个人守护自身独特存在性的需求,这也是大卫在无法摧毁更多机器人时选择自我毁灭的缘由。

篇3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社会化;社会主体;挑战

一、新媒体的含义和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先是由美国人P・戈尔德马克提出,在美国社会流行并流传到全世界,是指相对于书信、广播、电话、报刊、电影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依托现代高科技术,新媒体不仅可以提供基于宽带、高速通信网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还通过提供个体生活通用现代智能工具(手机、电脑)快速“占领”我们的生活,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等,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广播电视、手机游戏、数字电视、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移动电视等新的媒体形式、媒体软件、媒体硬件和媒体信息服务方式。

二、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主体之一

1995年12月14日联合国第50届会议通过的《到2000及其后世界青少年行动纲领》中把青少年规定为15-24岁年龄组(含15、24岁),这也较为符合国内对青少年年龄组的划分。新媒体以其快捷性、便利性的特点,把传统信息的“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生动丰富的信息、引人入胜的游戏,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中国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的非常活跃,在社交网站(62%)和博客(74.1%)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的10.6%和9.7%。可见,中国网民的结构性特点是年轻人占据相当比例。随着新媒体使用的广泛扩散,年轻人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增加。处于这一年龄时期的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识别网络中出现的碎片化不良信息,新媒体给青少年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危险。通过实地走访四川省内部分学校和阅读文献发现,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也给学校管理和家长的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三、当下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来年,国内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在社会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领域都有出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新媒体给青少年发展带来的好处,包括开阔青少年的眼界,为青少年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崭新的生活空间和全新的娱乐方式等。2.新媒体给青少年带来的挑战: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夹杂不良信息,包括暴力、信息,必然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现实和心理的矛盾,使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偏离社会现实,追求刺激、物质人生;新媒体声情并茂的变现方式,容易使青少年成迷网络,淡化现实生活的存在。3.研究多以定性为主,缺少实例和数据的支撑。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尚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研究。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方式、程度和范围缺少实证和科学地研究。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改变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环境变化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要学会如何按照社会的要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规范自身行为,传承社会文化,维系社会结构。基于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背景,需要亟待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青少年社会化内容和场所带了哪些影响和变化,包括家庭、学校在内的社会化主要场所又应该如何更好的应对以帮助青少年更好的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四、新媒体时代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

传统社会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媒介和同辈群体,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快速改变传统社会化场所的原有的内容、角色和重要性,也表明社区组织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家庭都是青少年社会化第一场所,父母自身的性格、行为和态度等因素都会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指南。时代的发展对父母来说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新文化元素的传播,强调彼此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对家庭文化的要求更高,比如:父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进行识别,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跟上青少年的思想发展,才能与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互动。父母还要时刻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参与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中,新媒体时代,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信息的内容千奇百怪,其他人群的社会态度、社会关系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冲击,如果父母不是及时把握,容易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甚至误入歧途。父母更应该不断调整与青少年的相处方式,新媒体的使用,知识面的扩大,平等意识的传播,使得青少年的思想更加活跃,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粗暴的打骂和简单的说理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个体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增加,青少年在学校的时间也逐渐增加。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校、老师对知识的垄断,知识边界的消失,学校和老师也不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任何观点、言论、评价和看法都可以进入到青少年的眼帘,青少年也从对知识的被动的获得者变成了主动的选择者。学校老师除了走下“神坛”,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外,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新媒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识别真实有效的内容,不轻信、不盲从,正确对待网络中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存在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实际生活中的青少年同辈群体规模、数量在不断缩小和下降。网络同辈群体数量增加,各类社交群体隐蔽性更强 ,随意性和不固定性也都有所增强,交流虽频繁但情感依赖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少数成员的影响出现问题。有关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青少年依赖网络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身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尤其是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感到孤独、不安,因而只能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减少青少年和网络的接触,监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现代社会社会流动频繁改变了传统社会社会关系的基础,个体原子化趋势明显。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区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邻里互助提供新的社会支持模式,社区成为个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很多专业社会组织入驻社区以后,为社区儿童、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开展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手段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加深社会伙伴之间的了解,充实课余生活,分散青少年注意力,帮助青少年从虚拟网络中脱离出来,满足青少年情感需要。

少年的社会化不但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支持。综上,本文认为传统研究认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中又以家庭最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仍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但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角色内容和责任分工出现变化。因此,为了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建构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大众媒体”五位一体的青少年社会化网络体系和机制,强调把政府和社区同时纳入青少年社会化网络体系中,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指挥作用,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和社区环境。其次,对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真实把握新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内容、方式和程度,收集量化数据,为青少年社会化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三,还要理清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和各个主体之间的分工。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其实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出现新特征和新挑战,社会各主体要密切配合,积极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泰来,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基于和挑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

篇4

关键词: 放射线 疾病诊断

1 热情服务,解除被检查者的陌生感

放射线检查除胸部透视作为常规检查外,其余均属特殊检查。因此,多数被检查者对放射科人员、工作性质和对自己所要作的检查有一种陌生感。所以,放射科工作人员对来做放射线检查者要主动热情接待,用“请稍等”、“我马上为你检查”等语言来稳定他们的情绪。同时要认真审查放射线检查申请单,查对姓名、床号、检查部位等。必要时进一步向被检查者询问病情,了解病史,并向其讲清所作检查的名称和方法,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使他们对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感受到放射科工作人员平易近人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从感情上缩短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以便检查顺利进行。

2 耐心解释,消除被检查者的恐惧心理

部分重病人来作放射检查时最突出的心理是担心自己会得什么不治之症,具有恐惧和高度敏感的心理。对这类病人,放射科人员除服务态度热情外,还必须举止文明,语言严谨,操作熟练,工作有条不紊,以获得被检查者的信赖。在检查过程中,严禁将推理、判断等检查中的情况以任何形式表露出来,以免引起被检查者疑虑、紧张而发生意外。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时,要耐心、仔细、简捷、明确,切忌态度粗暴和含糊其辞,以免分散被检查者的注意力而影响检查。检查完毕后,患者通常很关心自己的检查结果,并以各种方式进行询问。如无特殊发现,应向患者表述初步印象,使其有松了口气的感觉,这样无疑对患者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有些被检者担心放射线的损害,表现为畏惧,有时随意改变已经摆好的和固定的位置,使检查无法进行。对于这样的被检查者,我们应给予耐心的解释,说明使人体组织损害的放射剂量,而通常作一次检查的放射剂量是不能引起人体损害的;再说明国家生产的X线机是经过严格检验的产品,不会对人体有严重损害,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还有一些女性被检查者,存有戒备心理,表现为犹豫、畏缩。作为放射科人员,也应该理解她们,通常要主动招呼她们的同伴陪同检查,如无陪伴,可邀第三者在场,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她们安心地配合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如需触摸、挤压被检查者,改变被检查者的位置和,转动机器时,应事先向被检查者打招呼,交代注意事项,以免他们受惊或身体失去平衡而发生意外。

3 正确诱导,赢得被检查者密切配合

放射科的许多检查都需要被检者的密切配合。如吸气、呼气、屏气、吞咽、放松等虽然是一些常规动作,但有些人由于病情严重反应迟钝而难以配合;有的由于语言差异而难以迅速配合;有的则由于概念不清,往往需要反复交代和示范才能配合。如投照腰椎时,我们要求被检查者的腰腹部压缩到最小厚度屏气后才能投照。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被检查者先吸气后呼气。但是有的人不了解这一情况,往往吸气时缩肚皮,呼气时鼓肚皮,与我们的要求恰好相反,使投照无法进行。这时放射科人员不能急躁,应耐心细致地向被检查者阐明吸气和呼气的目的和重要性,向他们示范正确的吸气和呼气方法,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投照出符合诊断要求的照片。

在作钡餐检查时,有的人由于心情紧张、恐惧,加上钡剂有一种怪味,难以下咽。有的虽吃进去,但由于恶心造成呕吐又排出体外。对于这样的被检查者,要鼓励和安慰他们,讲清不吃进钡剂就无法进行检查;同时讲清钡剂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等道理,使检查顺利进行。在作钡餐检查过程中,有些人心情紧张而使胃肠功能显著下降,表现为胃蠕动减弱,钡剂通过慢,部分部位难以充盈。这时除应让他们深呼吸调节身心状态外,放射科人员还可以利用语言刺激等技巧来调节其身心状态。如问其平时爱吃什么,是甜的还是酸的,可达到刺激胃肠蠕动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插管技术也是放射科常用的技术操作,操作前都要耐心向被检查者解释清楚,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配合方法,以取得其配合。

篇5

【关键词】新闻广播 信息选择 舆论监督 以人为本

山西晋城人民广播电台现有新闻综合广播和交通广播两套节目,全天播音时间36小时。多年来,在电台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广播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社会影响力呈逐年攀升的良好态势。比之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如网站等),广播也已与这些媒体形成了鼎足竞争的态势,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培育了较好的受众市场,但其社会影响力仍待进一步提高,许多潜在的广播市场有待开发,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尚需不断提高。针对如何提高广播节目在社会受众中的影响力这一问题,笔者深入受众群体,进行认真调研。这次调研促使笔者对城市新闻广播节目的定位、运行、办节目方向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再认识。经过总结分析,笔者认为提高新闻广播节目在社会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改进:

一、突出信息选择环节,高度注重信息的有用性与及时性

注重从听众的需求上把握广播信息的选择。新闻广播本身的特点是面宽、播音时间长、信息量大。当今信息时代,受众每天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广播新闻节目制作单位如果想提高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就必须要注意信息的选择,选择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大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方面、多角度从听众的需求上把握信息的选择,把最及时、最实用、最有效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听众。

二、注重宣传,品牌引路,精心打造精品广播节目

创名牌、品牌节目要面向大众的需求,加强自我包装和宣传。广播节目应该充分借助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优势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广播节目要加强自身的宣传,节目与节目之间要相互宣传,注意宣传的策划包装,形成一种对广播节目宣传的集群效应,提升广播频率的影响力。

三、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吸引社会关注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权利,也是媒体应承担的义务。如果能充分利用互动手段,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发挥其引导舆论的功能,那么必将受到听众的高度关注。新闻广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用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互动手段,采用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热点讨论等形式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社会不良现象、不正之风等进行监督报道,以引起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山西晋城人民广播电台来说,特别是要依托已经叫响的优秀名牌舆论监督节目《百姓热线纠风台》《交广双声道》等展开更大范围、更有成效的舆论监督。

四、注重内部考核和外部市场调查,提升广播产品质量

新闻广播作为一种媒介产品,节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作为新闻广播单位,必须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调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广播电台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广播节目收听率和市场调查,为节目的考核、考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完善节目的考评体系,促进节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五、以人为本,突出细节,从民生角度吸引听众

强化“细节”意识,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把节目质量关,满足听众的需求。把细节决定成败的市场理念渗透到广播节目的生产过程中来,从节目采编、制作、播出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打破节目的界限和分割,注重节目之间的融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化为贯穿节目始终的人文关怀,让天气、路况、出行参考、生活提示等等服务信息随时与听众相伴,使广播成为群众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真诚“伴侣”。

六、培育新闻队伍,开拓新闻来源

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稳定和壮大通讯员队伍,以此稳定新闻广播稿源。提高来稿质量是提高新闻广播质量、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新闻广播工作者们应紧紧依托通联部门,加强与各地驻站记者、通讯员的联系,定期召开通讯员联席会议,加强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提高通讯员队伍素质。

七、加强整体包装,塑造广播形象

进一步加强广播频率整体的策划和包装。主要是根据频率专业化的特点,打破节目之间的界限,对广播频率进行整体形象包装,打造频率特色。

八、突出产品分众策略,服务不同人群

充分发挥广播的服务功能,注重广播所传递的信息的实用性和贴近性。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传递不同的信息,如针对农村听众、车载听众、农民工听众、社区听众等不同群体,传递与这些听众群相贴近的实用信息,彰显信息的服务性。

九、加强新闻广播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建设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是提高新闻广播影响力的前提。要加强对广播从业人员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教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座谈研讨、节目听评等等方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特别是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强调市场化管理和量化考核的同时,培养职工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用精神鼓舞士气,把精神力量化为工作动力,推进广播事业的大发展。

十、更新服务硬件,拓宽传播渠道

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完成播录控设备的数字化更新改造,打牢基础,为广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应在广播媒体户外形象广告宣传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广播的社会影响力。

以上十条,是笔者在调研基础上对城市新闻广播如何提高社会影响力所作的思考,对国内广播业同行或有借鉴意义。■

篇6

1热情服务,解除被检查者的陌生感

放射线检查除胸部透视作为常规检查外,其余均属特殊检查。因此,多数被检查者对放射科人员、工作性质和对自己所要作的检查有一种陌生感。所以,放射科工作人员对来做放射线检查者要主动热情接待,用“请稍等”、“我马上为你检查”等语言来稳定他们的情绪。同时要认真审查放射线检查申请单,查对姓名、床号、检查部位等。必要时进一步向被检查者询问病情,了解病史,并向其讲清所作检查的名称和方法,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使他们对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感受到放射科工作人员平易近人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从感情上缩短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以便检查顺利进行。

2耐心解释,消除被检查者的恐惧心理

部分重病人来作放射检查时最突出的心理是担心自己会得什么不治之症,具有恐惧和高度敏感的心理。对这类病人,放射科人员除服务态度热情外,还必须举止文明,语言严谨,操作熟练,工作有条不紊,以获得被检查者的信赖。在检查过程中,严禁将推理、判断等检查中的情况以任何形式表露出来,以免引起被检查者疑虑、紧张而发生意外。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时,要耐心、仔细、简捷、明确,切忌态度粗暴和含糊其辞,以免分散被检查者的注意力而影响检查。检查完毕后,患者通常很关心自己的检查结果,并以各种方式进行询问。如无特殊发现,应向患者表述初步印象,使其有松了口气的感觉,这样无疑对患者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有些被检者担心放射线的损害,表现为畏惧,有时随意改变已经摆好的和固定的位置,使检查无法进行。对于这样的被检查者,我们应给予耐心的解释,说明使人体组织损害的放射剂量,而通常作一次检查的放射剂量是不能引起人体损害的;再说明国家生产的X线机是经过严格检验的产品,不会对人体有严重损害,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还有一些女性被检查者,存有戒备心理,表现为犹豫、畏缩。作为放射科人员,也应该理解她们,通常要主动招呼她们的同伴陪同检查,如无陪伴,可邀第三者在场,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她们安心地配合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如需触摸、挤压被检查者,改变被检查者的位置和,转动机器时,应事先向被检查者打招呼,交代注意事项,以免他们受惊或身体失去平衡而发生意外。

3正确诱导,赢得被检查者密切配合

放射科的许多检查都需要被检者的密切配合。如吸气、呼气、屏气、吞咽、放松等虽然是一些常规动作,但有些人由于病情严重反应迟钝而难以配合;有的由于语言差异而难以迅速配合;有的则由于概念不清,往往需要反复交代和示范才能配合。如投照腰椎时,我们要求被检查者的腰腹部压缩到最小厚度屏气后才能投照。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被检查者先吸气后呼气。但是有的人不了解这一情况,往往吸气时缩肚皮,呼气时鼓肚皮,与我们的要求恰好相反,使投照无法进行。这时放射科人员不能急躁,应耐心细致地向被检查者阐明吸气和呼气的目的和重要性,向他们示范正确的吸气和呼气方法,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投照出符合诊断要求的照片。

在作钡餐检查时,有的人由于心情紧张、恐惧,加上钡剂有一种怪味,难以下咽。有的虽吃进去,但由于恶心造成呕吐又排出体外。对于这样的被检查者,要鼓励和安慰他们,讲清不吃进钡剂就无法进行检查;同时讲清钡剂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等道理,使检查顺利进行。在作钡餐检查过程中,有些人心情紧张而使胃肠功能显著下降,表现为胃蠕动减弱,钡剂通过慢,部分部位难以充盈。这时除应让他们深呼吸调节身心状态外,放射科人员还可以利用语言刺激等技巧来调节其身心状态。如问其平时爱吃什么,是甜的还是酸的,可达到刺激胃肠蠕动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插管技术也是放射科常用的技术操作,操作前都要耐心向被检查者解释清楚,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配合方法,以取得其配合。

4小结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化;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94 — 02

新媒体(New Media)是依托当今社会最新的数字传输技术、互联网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广大媒介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区别于传统的报刊、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新型媒体。〔1〕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高校特定的环境和高等教育特定的体系下内化社会规范,学习社会文化,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以特定的行为模式,成长为专门人才,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过程。〔2〕

随着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其影响和冲击更直接、更充分。2011年9月,我们开展了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化”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

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以惊异的速度全面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而当今大学生风华正茂,对新生事物敏感且富有探索的热情,日益成为对大众传媒最为熟悉也最为依赖的年轻的高学历群体。

(一)媒介接触情况层面:互联网与手机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两种媒介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互联网、报纸、杂志、手机、电视、广播等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大众媒介中,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大众媒介是互联网( 比例高达98.73%)和手机(高达92.35%),这与以往学者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手机取代了报纸(68.88%)排在第二位。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手机信息交互功能的日益强大,我们可以预见手机将进一步拉大与报纸等传统平面媒体之间的差距,紧跟互联网,成为日常使用最多的两种媒介。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度和依赖度:以互联网为代表

本次问卷考察了大学生的网龄、上网时间长短和网络使用频率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度。结果显示:在网龄维度方面,被调查学生中仅有3.8%的学生的网龄不到1年,而超过60%的被调查者的网龄在4年以上,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和使用了网络;在上网频率维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不确定自己的上网频率但上网间隔时间不长,而15.3%的大学生几乎是天天上网,仅有7.9%的大学生一星期只有一次上网,主要集中在周末等休息时间。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上网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几乎每天必做的事情。另外在上网时间维度方面,47.9%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2小时,而平均每天有3小时或3小时以上上网经历的大学生比例也有44.9%,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网络参与度高,每周花费在上网方面的时间还是适中的,对使用网络能保持理性的头脑。

对网络依赖度的调查显示:30.1%的学生上网的预计用时与实际用时基本不相同,8.9%的同学完全不相同;只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完全不依赖网络,89%的同学对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其中,“一般依赖”的学生占总体人数的45.9%;当不上网时,46.9%的大学生会觉得没意思,甚至无心做其他的事情。从以上结果来看,大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

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本调查主要通过个性化过程的性格行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这三个维度来考察。

1、性格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综合评判自己属于中等性格,而综合评判自己性格内向的比例为25%,仅有15.8%的学生明确判断自己性格比较外向。自认为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中有83.7%的同学经常上网,性格中等型大学生中有56.6%的同学经常上网,而外向型大学生中仅有11%的同学经常上网,这些数字表明,性格外向型大学生的上网频率不是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上网。

2、自我认知

对“在网络上我可以表现出更加真实的自我,且更加有利于我的个性发展”这个观点,70.9%的学生表示认同,由此看出,大学生把网络视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在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网友对自己的认识的一致性程度方面,43.9%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自我认识与网友对自己的认识基本一致,仅有3.8%的学生认为两者很一致,这说明在虚拟世界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浸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之中。

3、人际交往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学者调查显示:有39%以上的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3〕。大学生的虚拟人际交往呈现三个特点:交流语言符号化、交往形式多样化(电子邮件、QQ聊天、BBS、虚拟社区和娱乐游戏等)、交往程度的弱联系性。

调查结果显示,持有“上网并没有减少与同学、朋友相处的时间和机会”的观点的大学生占70.9%;持有“网上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差别不大”的观点的大学生占49%;占56.1%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对其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并没有明显地使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相脱离,反而对其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多一些。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内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其社会化进程应在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内完成,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革新,更因其独特的影响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持有“新媒体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的大学生超过60%,但受影响程度轻重不一,大学生的价值观显现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新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较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以往,这种忽视非常有害,因为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缺乏对新媒体的谨慎选择和适当解读而陷入其负面影响中。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的影响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生活技能。新媒体因其信息容量大、时效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两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1、生活技能社会化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求。大学生的生活技能主要是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园集体生活来获得的。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最为基本的,例如: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谋生技能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来说,初步谋生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实施来完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你在没有条件上网(或手机没有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是否会觉得心情烦闷,患得患失,甚至无心做任何事情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达到一半的大学生的回答是“偶尔”。当然60%的大学生仍坚持认为新媒体给其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居多,不过对此持相反的观点有6.6%。3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对日常生活进行合理安排,但网络的使用在多数时候会打破这种规律性”。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朋友圈子,增进了友谊和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上稍有负面作用外,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知识获得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2、角色社会化

本文主要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认同、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间的差距、价值实现度三个方面来反映大学生群体的“角色社会化”过程。

调查结果显示:68.1%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中自己仍然是学生的身份,而在上网时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的大学生比例为17.9%。对“在网络中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肩负着一定的责任?”问题,61.2%的大学生不认为自己要有责任感。由此看出,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尚不够成熟,他们不认为自己因参与到网络中角色就有所改变,仍然把角色定位于“学生”,对网络角色的认识不够清楚。

对“你认为在网络中的自我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完全一致”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完全相同的学生比例为59.7%;34.9%的学生喜欢在网络中角色多重互换。

对“大学生上网后的感受”问题,选择增强了课本之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与人交往的兴趣的学生超过了80%、担心迷恋网络的学生只占7.9%。总体来说大学生认为其网络角色的价值实现度还是令其满意的,能从其网上行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对策

从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大学生提高社会化水平。

(一)国家层面:加强网络立法,改进监控机制,规范网络行为

目前,在我国青年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远没有达到高度的自律,通过国家对网络进行立法无疑是削弱其负面影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我们应对网络运行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立法,例如:网络的注册、运行、监控、使用等环节,健全网络制度体系。其次,要注重网络监控技术的升级和完善,构筑信息防护墙,以加强网络监督。再次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自觉抵制违法信息侵入,规范其网络行为。

(二)主体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终实现理性自觉

大学生既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者和接受者,对其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水平。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及科研优势,将科学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构筑独具其学科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其次,大学生个体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自觉提高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将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因为自我教育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主动教育,可以使教育的过程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对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层面:打造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式的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在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预防和消弱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时,三方更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齐抓共管,打造立体式的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家长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平时要和孩子多作平等交流,主动了解其上网情况,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孩子离开网上垃圾。学校应建设和创新新时期高校的大学精神,主动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因为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富有特色的媒介资源,例如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校园媒体因其信息量大、作用面广、出现频率高,可以作为大学生接触媒介和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有利于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媒介教育环境。全社会要深化大众传媒的责任意识,打造优良的社会新媒体环境,并积极参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用积极健康的新媒体信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参 考 文 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4~5.

篇8

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相对于旧的传统媒体而言,新近出现的种种传播媒体。当下,twitter、facebook、youtube、google 等这样新媒体形式已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它不仅改变了人类传播活动的面目,也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一、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媒体

何为媒介环境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波斯曼给媒介环境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①

与传统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不同,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当做环境来研究,西方学者有两个关注点: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健康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互补关系。而中国学者在引入媒介生态学的时候,与西方学者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我们的研究以媒介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中心,主要研究影响媒介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受众因素等等。②

媒介环境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伊尼斯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③因此,新媒体作为与旧媒体相对的概念,其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导致一场技术与文明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同时海量的信息,便利的检索方式,以及互动交流都使得当下新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旧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者与传播者,这不仅仅是传播技术上的革新也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而媒介环境学的另一位先驱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同时强调:“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④这就是说,“每一种媒介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用一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⑤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于网上聊天、购物,twitter、facebook、youtube、google 等这样新媒体形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知识获取是通过书本、学校等方式相比,现在大家更多习惯使用搜索引擎。我们偏向于个性化的行为方式,更强调一种多元文化价值观。

当然,对于新媒体,媒介环境学派中也有人持悲观态度。波斯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诠释了传播技术的固有偏向,他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他那个时代还是新媒体的电视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⑥

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可以算是新媒体的支持者,何道宽在《莱文森精粹》一书的译者序言中评价:“莱文森发展并超越了麦克卢汉和波斯曼。他用媒介乐观主义、人类沙文主义、人性化趋势理论和补救性媒介理论, 树起后麦克卢汉主义的大旗。他决不鞭怠任何一种新媒介,他认为,媒介的演化服从人的理性,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美,人总有办法扬其长而避其短。”⑦

二、从媒介环境学视角分析手机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新媒体的出现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而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也改变了社会的传播环境。正如乔布斯在2007年iphone第一代上市时所宣称的“我们将重新发明手机”。乔布斯和他的苹果,让手机这本来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的东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⑧手机媒体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手机正在改变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美国大选看到手机在政治参与中发挥的作用。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用手机和短息和选民们保持接触,并宣布了副总统的提名。2012年允许通过短息形式捐款,总统捐助人中每10人就有1人是通过短息或移动端进行捐助的。截止9月下旬,所有注册选民中拥有一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的占88%,37%的选民用手机了解信息并与他人展开交流讨论。在twitter上2小时就产生了1000万条讨论,其中大多发送自移动终端。18-24岁的人中有半数会通过手机讨论大选情况,手机成为年轻人参与政治的一个有效的渠道。⑨移动网络给那些想参与政治的人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走出办公室和家,走进社区,随时随地参与政治。

据联合国电信机构报告称,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0亿,平均每100人中就有86名手机用户,而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称,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10亿大关。⑩2012年11月22日移动互联网研究联盟(amir)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实际用户规模应该在2亿左右。⑾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移动应用软件、移动营销、移动广告、移动视频、在线游戏等一系列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经济增长空间。据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在这1万亿美元的移动支付金额中,有66% 来自移动电子商务如网上购物;nfc(近场通信技术)增长速度加快,所占份额将位居第二,为25%,二维码支付和p2p支付分别占到2%和7%。⑿研究发现,手机的普及可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根据中国、印度及菲律宾的市场调查,无线通讯渗透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它就能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越0.5%,按照中国的经济规模计算,约合120亿美元。⒀

手机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传播与交流信息的新世界。因为手机,我们拥有了一种新方式过电话和短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使远在千里的也能与亲人、朋友交流。而智能手机、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用手机上网购物、刷微博成为常态,一些年轻人甚至吃饭、走路、坐车都低头翻看手机。同时,智能手机也让我们的审美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仅仅几年,我们就适应了iphone简洁流畅的风格,适应了从app store(苹果应用商店)去下载应自己想要的应用程序。手机改变了我们的消费观,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审美。

据《时代》与美国高通公司联合进行了一项名为“时代移动调查”显示,手机已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好伙伴,有1/4的受访者称,他们每隔半小时就会把手机拿出来看看,而另外1/5的人只能忍耐10分钟没有手机的生活。1/3的受访者承认,即使与手机分开很短一段时间,也会令自己产生焦虑感。很多人表示,他们甚至在午餐时也会至少查看两次手机。而在25岁到29岁年龄组中,有多达3/4的人会每晚抱着手机入睡。⒁今天,我们用手机打电话、购物、发状态、写微博……这些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与思想方式。随着3g手机的普及,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对于新媒体,其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用谷歌地图、百度知道、手机上的及时提醒等功能,虽然它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却又使我们丧失了去主动记忆的能力。正如前面所提到,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手机浏览与使用,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使人们缺乏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用手机微博填充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发现,也正是因为移动微博,让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动不动就想去看看微博上有什么新东西。”⒂另外,手机上信息海量与参差不齐极容易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有效信息与垃圾信息夹杂在一起,客观上降低了手机媒体的权威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