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03:05: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课件演示。出现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的对小的说:“我三个角的度数和一定比你的大。”小的问道:“真是这样的吗?”
二、量一量。(1)引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自己手殊的三角形(三角板),得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从而其他的三角形也有同样的一个结论,于是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量一量三个角各是几度?然后算一下它们的和是多少度?生:老师,不用量的,因为以前量过,一块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分别是45度、45度、90度,另一块三角板的三个角分别是30度、60度、90度。
这个意外的生成让我非常尴尬。
显然这是我课前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没有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去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多此一举,画蛇添足。都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惹的“祸”。
三、验证。师:刚才通过量一量我们发现了三角形内角的和接近180度,有没有其他办法来验证?等了一会儿,我看没有人能想出办法来,就开始推荐教材上的方法了。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分别把它们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我们班的“数学王子”――孙威插嘴:“老师不用撕下来,我用三角板也能拼出来的。”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我硬着头皮让他到黑板上演示,没想到他真的办到了(他借了同桌的三角板一起拼的)。对于这个意外的生成,我只好自圆其说:如果只用自己的一副三角板,显然是办不到的。
课后交流时,有人对我的两个教学环节提出质疑。(1)在让学生量三角板上的角时,有学生说:“老师,不用量的……”思考:一副三角板中的六个角的度数,上学期就已经量过,学生都知道它们的度数分别是30度、60度、90度,45度、45度、90度。课上老师再引导他们量,是多此一举,这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学情引起的(其实心知肚明是照搬人家优秀教案所带来的后果)。(2)验证时,在没有学生想到用“撕”和“折”的办法时,老师介绍此方法时,一个学生插嘴说道:“老师,不用撕下来,我用三角板也能拼出来。”老师让他上去拼,结果拼成功了。思考:由于老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选择三角板作为探究对象,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验证的环节里,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三角板,由于三角板已经在学生脑海中“扎下了很深的根”,因此学生很难想到用“撕”和“折”的办法,所以出现了第二个不受欢迎的推销是不足为奇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综合大家的意见,我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构。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同上)
1.猜一猜;2.量一量;3.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
二、猜一猜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量一量(先分工后操作)
1.讨论:你们想量什么样的三角形?(相机提示按角分、按边分,尽可能让学生说出所有不同的三角形)2.分工:分小组让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探究。3.操作:量一量。
四、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汇报量得的结果;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五、验证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导入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1 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教《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由于导入语的故事已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这节课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了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4 歌曲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5 应变导入
日常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影响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武汉给近千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学生和听课老师早就在静静地等着,看上去课堂是那样严肃、紧张,这时,只见钱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们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先是全都一愣,随即又都同意了钱老师的提议。“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学们认识的人。”偌大的课堂静得出奇,不一会,一位大胆的同学举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接下来,教学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导语设计,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名言警句导入,对联导入,焦点话题导入,时代背景导入,情境导入,图画模型导入等方法。不过,无论怎样设计导语,都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作铺垫,联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大家好!非常有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假期读书心得。在与大家分享心得之前,我还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复兴”之路。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xx年毕业随之考上特岗,然后被分配到了xx希望小学,因为离家比较远,一直也是想着能够调到离家近的学校,其实当时就想着如果复兴学校今年招老师的话,我一定要来参加招聘。半年后偶然得知复兴学校需要一名语文教师,当时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面试,心里想着总归要来,如果当时就算不过也当是一次锻炼,不行的话就今年暑假再战一次。我万万没想到自己有如此幸运,我竟然通过了,所以复兴之路开始得比我计划中提前了至少半年的时间。我感谢在xx希望小学度过的半年,让我体会到了当前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比也体会到了咱们学校的工作环境有多么的优越。最重要的是,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可以学以致用。
来到之后,忙碌并快乐着,一开始田校长和几位主任经常会问我,感觉怎么样习不习惯,让我觉得非常亲切,田主任甚至叮嘱孙晶老师要对我多加帮助,不要让我感觉无助,这让我感觉特别温暖。各位同事对我也非常照顾,我们组尹老师,刘芳老师、罗磊老师一直以来对我也是各种帮助各种指导,让我在复兴这块沃土迅速成长,所以在这里要感谢你们。
言归正传,假期里我读的教育专着是《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之所以选这本书是觉得作为新教师,我在教师基本功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学然后知不足,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不足的地方真是太多了,接下来是我读这本书比较有感触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研修 磨课
“磨课”运用的基本规范是“三次备课”。为了便于老师理解和把握“磨课”与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浅显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是观察老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胞
在这里,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为什么大家往往对“课”的研究情有独钟?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熟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备课、上课、反思课,总结课。其次,教师们最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上好课。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第三,课是观察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直接、最客观的“直接源”。第四,课如其人。课最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授课教师的个性、能力、魅力、品德与知识素养。我们看到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中反映了教师素质。研究与反思课,就是研究与反思教师这个“个体的人”。正鉴于此,课堂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必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二、课例是优秀教师教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确立了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之后,我们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课才具有研究价值?这里有两种课堂:一是常态课,就是发生在常规教师的课堂的课。二是优质课。这就是优秀教师创造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课,我们称之为“课例”。“课例”往往体现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风格,是优秀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一个优秀教师留下的教育财富,除了他培养的优秀学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创造的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具有示范、引领与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广大教师对“课例”特别感兴趣。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优秀教师创造的课例,并不能直接照搬于任何教师的课堂。这是因为“课如其人”,而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就像任何一位卓越人物的优秀品质都可以供别人学习借鉴,但他所创造的优秀业绩并不能供别人复制一样。那么,在这里,优秀教师的“课例”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学习、体悟和借鉴优秀教师创造的优秀课例背后蕴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三、远程研修就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课例的范式
远程研修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学习、借鉴、实践优秀课例的范式。其过程大概包括三个部分:(一)一堂好课是如何形成的?(二)按照一堂好课产生的范式,教师在同伴引领和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的设计,即“磨课”;(三)运用“磨课”的办法,研究、设计、实施、反思自己的课。前两个步骤在集中研修期间完成,后一个步骤在开学后的校本研修中进行。
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的是,“磨课”如何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不能不谈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思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独立备课,成果是形成第一个教案;第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课例,成果是形成第二个教案;按照第二个教案上课后进行第三次备课,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然后形成第三个教案……。于漪老师就是借助这样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一位卓越的语文特级教师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磨课”流程设计的经验模型。
按照这个“磨课”流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什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有以下三个关键环节:(1)独立“研课”。现在,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分工备课,搞所谓成果分享;二是不动脑筋,直接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这两种做法,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必须坚持教师的独立备课,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俗话说: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大斤两。其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激活自己的专业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2)与同行对话。包括与优秀教师的“课例”对话、与同伴对话。这个环节的要害在于寻找自己与优秀教师或同伴在课的设计上存在差距是什么?或者理念上,或者方法上,或者知识储备上……找到了这些差距,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着力点。(3)实践反思。包括上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同伴研讨。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哪些没有实现?为什么?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为什么?寻找下一步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磨课”流程是形式,蕴含其中的价值对话是关键。可以说,第一个环节是对自我的“观照”,第二个环节是对同行的“观照”;第三个环节是对实践的“观照”。在这里,所谓“观照”,就是对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价值的观察与省思。只有出现了这种自觉的观察与省思行为,才能有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在远程研修中,我们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师们的“磨课”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而是对上述三次观察与省思的记录。透过这些记录,我们能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理念改进、方法借鉴、知识提高、能力发展……。
有专家提出远程研修能不能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提供的“磨课”流程离老师们的常态教学比较远。的确,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准备,特别是每堂课不可能都按照专家们提供的范式来进行,我们只是希望教师们在日常的校本研修中要按照这种专业范式开展校本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集体备课 低效 有效策略 量规
陈桂生在《“集体备课”辨析》一文(载《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9期)中说:“集体备课不过是备课的一种方式。但由于我国学校中存在教研组这种组织,因而集体备课变成目的就成为可能: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组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来做。”这确实是现行集体备课的不自觉状态。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备课组”是“集体备课的组织”,“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组织”;从划分标准来考虑,备课组是根据年级和学科来形成,如“高一语文备课组”、“高二语文备课组”,而教研组是按学科来划分;从研究对象上把握,前者关注的是集体性地准备课堂教学,而后者研究的是包罗万象的“学科教学”。
一、创新环节,带着问题去备课
通过比较,发现“备课组”在具体行动实践和实际承担功能上的背离,用公式表示为:高一语文备课组+高二语文备课组+高三语文备课组≠高中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是模糊的,片面的,僵化的。没有扩展到对“具体年级学科的教学”,更谈不上多角度地展开对“课”的集体性反思活动。众所周知,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是教学智慧的重要来源。而当下的集体备课往往只备课前,对课后的反思,要求是很低的。哪怕集体备课时偶尔提及的反思,往往也只是简单地记录一些教学现象。
当然,每位教师有个人独立的教学见解和教学风格,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即使身处同一备课组,面对的学生群体和个体也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统一基础上进行灵活的个性教学。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有引领作用,青年教师活跃的思维也能促进集体备课时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在此基础上营造轻松和谐团结互助的氛围,有利于集体中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集体备课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若部分教师因此惰性日涨,不去独立地思考,只是一味地“克隆”集体备课的结果,结果只能是自己被“集体克隆”了。“集体克隆”的教师再去把鲜活的学生集体克隆。周而复始,交替循环,即使不需要“克隆”时也只会“克隆”了。因此必须转化和改进,沿袭至今的传统集体备课才有望向教研型、思考型的集体备课调整。
二、创新形式,带着问题再备课
近十年来,教育形势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集体备课基本上作为教师备课、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就集体备课的成果如何转化为教师课题的上课方案,目前,大致有四种形式。
一是“主备”,一般来说针对常规课的集体备课,一周一次,一次一人主备,组内共享,主要解决下周教学内容和方式。成果呈现一般来说是“四大宝”:一份“学案”,一份“教案”,一个“PPT”,一套作业。
二是“磨课”,磨课,是指结合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对课堂设计反复推敲以及试讲的过程。一般是针对青年教师开设公开课,在上课之前,由青年教师说课,然后教龄较长的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为备课组长和资深教师)进行指导,确定教学过程,不断试讲,不断修改。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教师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磨课”是集体备课的继承与延伸,一个老师经历过一次磨课,对教学的诸多要素会产生新的认识和反思。
三是“辩课”,“辩课”是浙江省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叶立新首先提出来的,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的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四是“洗课”,“洗课”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先生首先提出,洗课就是对教案进行再思考――这一过程被杨九俊教授形象地称为“洗课”,就是说像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在明确“教什么”的同时,还要明确“不教什么”,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经过“洗课”,教师将课后反思的过程置前,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以学习空间的自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四种形式构成了“一主三辅”的格局,即以“主备”为主要形式,以“磨课、辩课、洗课”为辅助形式,磨课、辩课一般来说是针对特定的教学需要而开展的,而“洗课”往往更多运用于集体备课形成的学案和教案之后的“二次备课”之中。
三、创新标准,建立量规思备课
集体备课还必须与个人备课互为补充,对于两种备课方式,一直没有具体可参照的量化的评价标准。历来“考得好就是教得好”,“教得好就是课备得好”。那怎么备好课?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体备课,奉行拿来主义,不妥!因为优秀者未必肯“赤诚相见”,若优秀者实行毫无保留的“送去主义”,你倒也不敢随意“拿来”,教材、校情、生情都迥异的啊!
教师备课问题管理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进行针对学生学情的提前精心预设,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从备课管理中反馈来的信息是“不少教师备课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不能不说明我们在备课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
1.教师及教案管理者对教案的功能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把写教案当作是为了应付检查,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众”师一案,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照搬教参和他人现成教案,教学过程依教案按部就班,组织教学的形式与措施单一。教案目标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离,教学总结与反思缺乏实效性。而教案管理中却没有测评反馈和矫正补救措施。使教案被严重功利化,学校为了检查,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因而忽视了教案自身应有的功能定位。
2.教案检查流于表面,重形式,轻思考。许多时候,我们对教案的评价关注在“内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齐备,步骤是否清楚,结构是否严密,层次是否分明”上,使教案评价重形式或格式、轻实质或实效,重结果、轻过程,重“拷贝”、轻创新,重教参、轻学生,重教案、轻课堂,重书写、轻内容,弱化了教学研讨氛围,影响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改进与提高。这些忽视备课的实质的检查,曲解了备课管理工作的原意,也助长教师应付心理,同时降低了管理行为的权威。
3.备课活动疏于指导,备课能力和效率止步不前。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职责应该是督促与指导。教师应该在掌握教案的基本要求中,学会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但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备课管理检查而忽视了对备课的指导。使不少教师依赖教参,依靠模仿来撰写教案这一形式化的文本。至于其中的“为什么”和“如何”也多是囫囵吞枣。缺乏引领与合作,使教师们的备课能力与效率也止步不前,没有因为加强备课管理而有所提高。
正应为我们在备课检查中缺乏讲求实效的精神,没有尊重教师教学准备的特点,因而使我们的备课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基于此,我们应该努力改进备课管理。
1.备课管理要着眼于师生发展。作为管理人员要为教师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如为教师提供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案交流等教研平台。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而不是仅仅为了评出一个谁优谁劣来,关键是在评价教案的过程中,启发教师真正从自己狭小的思维空间里走出来,提醒教师多反思自己,多借鉴他人之处,用他人之长来改进自己不足,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过程。
2.备课管理要与教学检查相结合。备课管理关键要看:有无教学准备;备课质量如何;如何进行改进。其观察的关键在常态教学的质量,而不是教案文本。在教学检查中即时地追加检查教案,教师容易心悦诚服,而孤立地翻看教案,则会给教师不正确的暗示。对于平时教学过程落实得较好的教师,教案检查可以放开些,如果要讨论,则是讨论他们教学准备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教学认真,但教学过程不甚满意的教师,则要分析讨论如何有效备课,提高备课质量;而对于教学态度不甚认真,有可能教学准备不落实的教师,要关注他的教案,不能靠集中式的检查,而应该采用突击式的检查,或课堂教学调研中进行追加检查。
3.备课要求要因人而异,讲求实用。只要备课能促进有效教学,备课的形式可因人而异。因不同教师的备课风格各不相同,大家需要在备课中解决的问题也不尽一样,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教学能力也各有侧重,所以备课要求必须要区分对象,分层要求,如对于经历数轮教学、经验相对丰富老教师来说,可要求其重视对教学设计的“螺旋式”改进,可以一些教学设计案例的交流来替代教案检查,鼓励其提炼教学风格。
4.重视教案的形成过程,加强备课的指导。没有检查的管理是空洞的,没有指导的管理则是无效的。备课管理不能狭隘地把目标定在监督教师们的备课,而要更多地帮助教师学会备课的方法。朱作仁教授将备课活动的全过程“拆解”成:(1)熟悉课程标准;(2)人钻研教材;(3)充分了解学生;(4)科学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目标;(5)合理选择教学方法;(6)精心设计相关作业;(7)认真编写教学方案等环节。我们要引导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更多的实质性的思考,对待一些现成的优秀教案,应该持“积累”的态度,而非“拿来主义”。应该在教案中容纳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容纳教师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考虑,而不是简略的步骤和师生话语的预设。
摘要: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英语课堂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优化了学习过程,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但也要正确对待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正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常态行为,边实践边反思,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遵循网络教学资源运用中的科学性,使每一节英语课的教学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髓。
关键词:试论 高中 英语 教学 行为 反思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与推广,教育教学中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亦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断深入而日趋成熟。然而凡事皆有其两面性,如果片面夸大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就会偏离了课堂教与学的实质。不少教师自视扔掉了粉笔,握住了鼠标就是更新了教育观、解读了新课程,盲目追求看似迭起的课堂假象,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非常态行为,非但不加以批驳,反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可见一斑,对此我们着实应该伫步反思,引以为戒。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非常态”教学行为的表现
1、拿来主义,风起云涌
网终技术迅猛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日益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网络上充斥着许许多多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资料库、素材库、课件和试题库等,其质量参差不齐。也许是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相当繁重,也许是制作课件在构思、搜索、准备上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因此很多教师往往一看到网上有内容相关的英语课件,就全盘接收,下载为己所用,不知不觉中成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顶礼膜拜者,网络资源的拿来主义者。孰不知学情不一样,再优秀的课件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教师、学生乃至每一次课堂教学。
2、蜻蜓点水,囫囵吞枣
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但有些教师过于求多求全,运用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的课外知识,构筑不同的任务,浓缩了学的过程,过分强调在“做中学”的“做”,超额设计了一系列的拓展练习任务。学生忙忙碌碌地“为做而做”,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学”。
3、主导突显,主体淡化
凡是公开课都选择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每个教师都会精心准备课件,把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个设计好的教学任务通过多媒体辅助演示出来。粉笔、黑板等早已失去其应有的教学工具的地位,成为了教学观念落伍的代名词。既然任务已设计,而且每个任务都是环环相扣,教师在课堂上就很注重引导学生顺着既定的任务链走,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否则这被激活的思绪又怎能收得回?这课件还怎么演示下去?这些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下意识地利用了对学生调控支配的权利,以课件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再定位
1、明确目的性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目的是创设一个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语言教学情境,因为多媒体具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容量庞大的优势,能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补充相关主题的背景语料,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营造浓厚的学英语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借助多媒体,通过各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大脑,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地进行,避免为课件而教、为课件而学的本末倒置的“非常态”教学行为。
2、讲究科学性
正确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讲究科学性,妥善处理人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教学资源的关系,教师、学生通过有效的多媒体网络技术获取网络教学资源,再将网络教学资源反馈给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网络资源的开发、甄选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推荐实用有效的教学网站;在网络资源的运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三、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对英语教师的再要求
1、学无止境 教无定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重视理论学习,把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认真学习新课标,解读新课标,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和根本目的,引导学生乐学善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
反思不是抛弃,反思是为了发展、为了进步。教师要对新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养成撰写课后反思录的习惯,把教学中的经验、收获、不足、困惑记录下来,进行研讨、改进。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吸纳网络资源,博采众长,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不为教学框架所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原因
2013年,我到山东烟台参加了“全国主题阅读实验高级研修”活动;2014年,又到林州市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小学群文阅读暨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两次外出学习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便有了在我校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想法。一来因为我校是新建校,教师多是从各乡镇抽调而来,有高中教师、初中教师,还有小学教师,他们大多是只有几年教龄的新教师,很需要有一种模式来扶持,以便更好地进入角色。二来我校实行的是“情智‘1+X’育人模式”,开设的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还有15种校本课程,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从而让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以落实办学目标和理念。
二、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摸清底子,做好准备
1.从2014年9月7日开始,学校用了两个月时间,开展全体教师听课、评课活动,依托活动的开展,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艺术及听评课水平都摸了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活动中形成了团队整体向上的教学教研氛围。
2.选派优秀教师远赴浙江,参加“千课万人”听课活动,感受“学本课堂”的魅力。
3.到本市同济、川中、胡桥等乡校听课、座谈,向兄弟学校学习。
4.成立课改组,组织课改组成员先行试水。采取反复论证、设置模式、试讲课型、编写教案等一系列措施,使我校的课改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随后在全校开始推行语文“大单元教学法下的群文阅读”课程改革。
(二)全员培训,集体备课
1.全员培训
2015年春季开学第一天,我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培训,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七种课型,即单元导读课、整体识字课、读写联动课、以文带文课、自主阅读课、单元检测课、分享展示课,并对每种课型作详细说明,进行课时分配。
2.集体备课
课改组先行编写的教案,印发到每位语文教师手中,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备课环节有集体说课―主备人备课―集体二次备课―个人运用―作出修改―记录体会―以备后用。在大的框架下,学校给予各年级一定的灵活性,以年级组为单位,商议编写教案。各个年级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
(三)骨干示范,典型引路
1.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在集体听课、评课中提升教师上课水平。比如,我们组织三、四、五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听马红老师的一节以文带文课,学习、熟悉、感悟课型。
2.教研组长带头,分年级开展教师讲课、听课、评课活动。在活动中熟练运用群文阅读课型,在运用中不断修正课程环节,不断完善教案,注重收集、记录课改经历、体会,留下经典案例。
3.让不同教师主攻不同课型,是我们课改推进的重要策略。比如:马红老师主攻以文带文课型,安美荣老师主攻整体识字课型,李保华老师主攻读写联动课型等。这样,等他们的课型成熟后,其他教师就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既省时又高效。
(四)利用活动,展示交流
2015年4月14日,辉县市研训中心组织全市121位小学语文教师,到我校进行为期一天的跟踪体验。我校充分利用这次机会,让我们的教师上群文阅读公开课。尤其是董芹老师上的一节整体识字课,课一结束,台下便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许多教师纷纷走过去向董老师询问细节问题。
在市研训中心组织的第二轮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活动中,我校张新玲老师主动邀请学校领导去听她的课,为她把关。学校积极利用一切机会,为教师创设锻炼、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尽快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也储备了优秀教师的后备力量。
(五)外出学习,全面提升
2015年10月16日,适逢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举办“全国新语文阅读模式研讨会暨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海量阅读教学模式观摩”活动,于是,我校的语文教师全体前往参加,去寻找,去对照,去提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人人心中坚定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向,人人能够开创性地上好群文读课,并更加自信和从容。
林州学习回来,我们随即召开语文课改会议,对照这次的交流活动,回想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设想。教师们畅所欲言,共同找出了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导航设计得多,用得少;导航设计滞后;有部分教师上老课;课堂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如下设想:一年级开始整体识字课型的儿歌编写;二年级从成语接龙入手,积累词语;三年级抓小组建设,少讲多读;四年级收集自己年级的读写小练笔;五年级着手批注式阅读;六年级进行汉字听写大赛和《论语》展示课。这样,全校语文教师行动起来,因人、因班、因年级而异,真正践行了“和而不同,各雅其雅”的办学理念。
(六)且行且思,不断突破
教育是慢的艺术,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行走在群文阅读的大道上,我们且行且思,不断突破瓶颈。二年级团队为了解决大量生字难以识记的困难,在实践中把每个单元的生字编成儿歌。由于这些儿歌来源于生活,既可用来记生字,又可以用来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们从中学到礼仪知识。
起初,一年级团队动作较慢,学校就跟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深入沟通,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大胆创新。同时,学校为一年级提供备课资源,供他们参考学习。
在这样的不断尝试中,教师们之间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相互建议,凝聚的是集体前进的力量,碰撞出来的是课改的智慧火花。
三、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文昌小学自成立以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以课改组为先锋,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团队整体前进为导向,紧紧围绕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探索,我校的以文带文课型、整体识字课型、读写联动课型日渐成熟,阅读已然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群文阅读教学在我校开展的两年多时间里,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马红、潘晓英、安美荣等先后在新乡市和辉县市作公开课;丁慧、皮振叶、刘新芬等成为校级优秀教师。我们的整体识字课型,经过大家反复修改,已经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