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2-23 20:21: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总结

篇1

一、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管理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兴学科,其本身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得到了新建本科高校的一致认同。但囿于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社会认可度、学校品牌等方面因素,新建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还不能满足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1.实践教学学分及时间安排不足

新建本科高校大多能够按照教育部2011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有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项目。但实践教学总学分一般只占总体学分的20%左右,这中间还包括思政实践和军事训练,用于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学分实际只占15%。而在学时的安排上,除思政实践和军事训练外,大多集中安排在第二三学年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两周和第四学年的下学期。这种极低占比的实践教学学分及时间的安排,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难以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全覆盖,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上也难以保证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满足不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差别不大

对完成培养目标而言,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是相互促进的。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有关问题。在有些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实践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实践教学大多采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上机模拟练习等方式进行,对学生而言似乎还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并没有太多的实践能力锻炼设计在内。这样的实践教学达不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3.实践教学可利用的资源较少

新建本科高校一般很少建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很少建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实验室,大多是与相关专业共用,或只是拥有一套含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相关教学仿真软件。有的新建本科高校甚至没有实践教学相关科目的教材或课程指导手册,有时需要相应的任课老师根据实践教学对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临时编写。实践教学资源的缺乏让很多实践课程教师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更无从谈起。

二、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用资源不足、实践教学理论化、学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无论是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还是专业培养的要求,新建本科高校大多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较少的学分、较集中的时间安排,显然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之一。没有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去制定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目前大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通病。

2.实践教学师资建设落后

实践教学对指导老师的能力提出了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新的要求。要想在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有相关实践经历和经验并善于总结指导,这些应该和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一样成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必备的条件。新建本科高校中的教师目前极少数具备这样的条件,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实践教学理论化,不能更多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缓慢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项资源的支持,包括各项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实习实训基地等。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整体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依赖自身能力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源工作进展缓慢,立项少、成果不明显;理念及资金的匮乏,导致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实验室计划不断拖延;缺乏社会知名度和总体规划,导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挂牌少,真正能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作用的更少。

三、优化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新建本科高校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上要不断优化。

1.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在当前普通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应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培养能较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诚信品质、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熟知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开发、配置及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业务技能,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与管理,以及相关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围绕此目标,新建本科高校应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按《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的要求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提高到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以上;科学设计实训教学环节,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的要求,对各职能模块要求完成的工作内容都开设相应的实训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做实做好课外实践环节,通过沙盘训练、学科竞赛、模拟职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深化实训课程体系改革,专注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深化实训课程体系改革,要不断对实训课程的内容、形式进行研究,既要做好实训课程内容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的对接,也要处理好实训内容的更新问题。本科毕业的学生应具备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能力,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涵盖各职业功能的所有工作内容。例如,在招聘与配置上,实训的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包含招聘实施、招聘评估、人员配置、劳务外派与引进等项目,还有结合当前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细化实训项目的课程内容、实施过程、考核标准等。在项目实训中,要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推行项目教学与专项演练,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业务技能。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能力是影响实训过程是否顺利、实训效果是否达到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当前所有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任务之一。新建本科高校中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教师通常很少,教师队伍大多由青年教师和兼职的退休教师组成。实践教学一般都由青年教师来担任指导。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对很多本科高校来说都显得较为迫切。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具体的措施支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提升自己,或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或实践锻炼,使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熟悉当前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正在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以此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积极引进有丰富经验、并具有教学指导能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到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中来。

4.多渠道并举,开发利用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新建本科高校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流程和技术规范要求,在构建知识教育体系的同时,应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的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就是校内的专业实验室和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当前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滞后的原因,既有资金投入上的缺乏,也有认识上的不足。学校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并要采取多种方式寻求社会和政府的支持,采取企业投资共建或捐赠、政府立项支持、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而对于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不局限行业、规模、地区,按照高校与基地单位共赢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开发。要关注基地单位的需求,多通过帮助对方解决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或实现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实训实习合作。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71―02

针对市场需求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应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对此做了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实训教学模式。本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法注重对工作过程的逻辑描述和具体展示,强调由工作过程导出“技能要求”,再经教学设计形成“学习项目”,最后通过相应的“模拟实训”来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就是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入手,根据工作分析或职位标准罗列出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通过分析、归纳和提炼,形成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然后逐一分解序化成若干个实训项目,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些最能体现培养学生相应职业能力的工作场景和流程。由于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大大拉近了抽象的理论与真实而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距离,学生可以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流程,体验各岗位的技能要求,真正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难度分析

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其实训教学多半只能采取模拟方式,这就要求尽量提供仿真的环境。首先是要提供开展实训教学的硬环境,如专门实验室、测试场所等,这些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是要提供仿真的人力资源管理人际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无论是招聘、绩效考核还是培训,都强调人际的互动,比之于其他实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有着更高的人际环境要求,而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单靠实训教师是无法提供这样的人际环境的,这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其三,在教学组织中遇到的其他困难,比如工作分析、薪酬调查等必须深入到企业中去,就很难执行到位,其最终成果也不可避免地有想当然的成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指导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的指导思路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岗位要求为依据,针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等进行实训演练。因此,在课程实训体系的构建上,应以职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创设仿真的人际环境为宗旨,综合考虑各模块的内在联系,精心选择实训模块。

模块一:组建实训小组;

模块二:新建小组培训。由任课教师模拟培训师进行新员工培训;

模块三:制定小组绩效管理方案;

模块四:组织结构设计;

模块五:工作流程分析实训;

模块六:工作分析实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评价与薪酬设计;

模块七:模拟招聘面试;

模块八:职业生涯设计;

模块九:小组绩效考核。实训课程将专业知识、课堂控制和成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设计

1.前期准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调查分析,系统地制定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操作指导书并制定合理的实训考核方案等。

2.实训分组

指导教师按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公司,以5~7人为宜,在磨合期内,教师可对每组成员进行微调。每组实力相对均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员的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又要考虑他们的职务、性别、性格、兴趣等因素。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角色分工

各小组选出负责人,拟定公司名称,设计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在每个模块的实训演练中,每人都要按各自扮演的角色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小组的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其中组长要求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意识;汇报员要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4.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再现企业的真实环境:要有仿真的办公环境,如办公桌椅布局、企业标志的张贴、企业文化宣传栏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员工,无论是在讨论、发言,还是书面报告时都要使用职业性的语言。

5.制度建设

教师事先设定好任务,小组成员依据实训指导书要求,了解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并进入实际操作。教师要给各组制定统一的奖惩制度,规定各组做好过程记录,指导各组做好最终考核。教师可选2~3 名学生作为助理,由教师和助理对实训各个环节实施考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如此亦会大大减轻教师维护教学秩序的压力,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专业的指导上来。

6.软件支持

教学中尽量选购企业广泛使用的管理软件,充分、合理地利用模拟软件或沙盘技术来提高实训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的考评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学生在实训过程或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老师应及时评价并加以肯定,因此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考评可采取过程性考评和总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法。

1.过程性考评

通过反映实训中表现效果的过程表或反映实训成果的质量表来评定,表格制定内容包括组织水平、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创新、时间控制等,并赋予不同权重,过程性考评强调实训过程、强调实践技能的养成。

2.总结性考评

实训项目结束后,各小组要撰写实训报告并进行汇报,最后成绩以小组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当然,教师还将根据每组成员的分工和参与程度,如组织者、设计者、内容执笔者、上台讲解者、补充讲解者、资料收集者等,在各组综合得分的基础上进行分数调整,以区别不同成员的的贡献度。

3.教师要做好点评工作

一方面,学生希望自己的付出和表现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不足之处能得到教师悉心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交流与思考。适当的点评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六、结束语

实训教学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增长才干的“实战平台”。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不仅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还对学生成绩考评体系进行了完善。通过实训,能够使学生主动去感受,去参与,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组织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把社会需求、教育职能、学生发展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柳雨霁.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理论界,2009(10).

[2]唐毅敏.“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网络管理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42).

[3]李琦.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教学实践[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篇3

基于当前教育模式,结合人才需求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一,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仍旧习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教学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这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只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被激发和挖掘。其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仍然是偏重于专业课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教学实习等多个关键环节并没有有效落实,并未真正形成有效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其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队伍来言,其理论水平固然很高,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还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指导参加学习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关的实践学习也产生了较大难度和一定限制。

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重点

1.立足教育特征,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展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主动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让听课者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意识。同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强,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兼具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管理课程中,也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课程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要过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注意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展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训基地开展课程,以期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学以致用,学会、会用,使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作用。

3.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落脚到实用上,其管理的对象形形,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要更多借助于实训基地,让学习者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到一线去学习和成长。

三、立足教育特征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3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职业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4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3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3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

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追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二)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一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摘要:怎样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最大作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本文立足于当前教育特征,就如何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教育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涉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它对于向社会培养和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紧急任务,迫切需要真正解决这一实质性问题,以促进其发挥本身应有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稳步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到来,社会中的企业单位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成为企业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了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渴求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加需要面向社会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他们拥有很强的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但是,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育下,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高标准、高要求的人才需求,造成就业不如人意,出现“供求倒挂”的现象。为了真正能够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不足

基于当前教育模式,结合人才需求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一,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仍旧习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教学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这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只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被激发和挖掘。其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仍然是偏重于专业课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教学实习等多个关键环节并没有有效落实,并未真正形成有效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其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队伍来言,其理论水平固然很高,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还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指导参加学习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关的实践学习也产生了较大难度和一定限制。

三、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重点

1.立足教育特征,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展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主动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让听课者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意识。同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强,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兼具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管理课程中,也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课程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要过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注意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展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训基地开展课程,以期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学以致用,学会、会用,使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作用。

3.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落脚到实用上,其管理的对象形形,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要更多借助于实训基地,让学习者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到一线去学习和成长。

四、立足教育特征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管理性质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其课程开展和课程实效有着较高要求。在该课程中,合理正确地引入案例讲解,会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就是指在开展课程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将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提炼,让他们置身于一个管理实践的场景中,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决策,以期通过这种方法,让学习者能够更深入、更贴合实际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并努力应用至实践中去,不断提升其分析思考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完整到位的案例讲解涉及到六个层面:第一,用心考虑和选择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其所选择的案例要充分结合学习者的自身实际和特点进行斟酌,精心组织安排教学过程,确保所选择的案例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学习效果,真正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第二,读懂案例,全面分析。在提供合适案例之后,学习者要做到能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读懂案例并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对案例进行分析也就是学习者认识案例,明白掌握案例所蕴含内容的一个过程,是学习者对之前所学的一系列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老师们能够做到适当帮助引导学习者正确掌握案例情节,熟知其背景信息,甚至是主动搜集额外的补充资料和相关信息,对人力资源案例有更为完整、更为全面的认识把握。第三,分组交流讨论,统一认识。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老师们要主动对学习者进行适当分组,组织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安排、有序合作和交流讨论。在小组成员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进行认真全面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然,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因为大家各自的人生价值观、喜好或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等相关问题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中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彼此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在增强各自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同时,经过一番热烈的研究探讨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份全面的案例分析报告。第四,全体开展交流,分享形成成果。各小组针对各自分组讨论形成的案例分析报告推举一名代表向全体人进行交流陈述,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该小组的陈述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该小组代表进行回答。这一轮也将会促使学习者迸发思考的火花,将案例课程开展推至高点,不断巩固形成成果。第五,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前面交流分享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对管理课程的开展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到位把握分寸层次,全面阐述原因分析,认真评论点评小组成员的每一种观点或者形成的结论,以鼓励为主,当然也要适当指出其表现出的不足和问题。最后,实施方案,提升技能。在实施了总结归纳之后,再进一步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提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方位综合实际应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四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可以得知,立足教育特征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是当前非常有必要开展也要尽快开展的一项工作。在充分意识到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认真研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供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大量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保有.知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2(3)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266-01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 以科学的方式构建项目化教学

这里主要是指将技能训练演变成一个个具有职业特征的项目,然后由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化的训练,从而达到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双重目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课程设计出一些不同的教学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来源又主要是企业,主要指企业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及员工绩效考核等方面,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二)用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旧有教学模式常常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这种教育方式非常不适应于人力资源管理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体系时,应更多的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及角色扮演与置换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更多地主动学习。

(三)根据实训的观念引入职场式教学

这方面,可以定期组织校内模拟招聘会,由各个行业的专家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模拟职场中一展身手,在比较真实的场景中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一 )广泛联系加强建设实习基地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基地是高等院校培养企业人资部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保障,目前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一般可分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两种,校内基地主要包括模拟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场所,而校外基地一般都是学校与相关行业的实际业务部门合作建立的比较稳定的场所。产学研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将学生的综合潜能开发出来,最终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均得到提升。

(二)重新建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素质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可能离开教师完全由学生独自进行,而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比较呼唤“双师型”教师的出现,没有他们,实训教学的质量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各项人才培养目标也无法达成。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样呼唤这些“双师型”教师的出现,各个院校在当前阶段,必须加大对于“文武双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师既要有精深的理论知识,又需要有比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此,院校可以培训那些在岗教师,定期选派理论扎实的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挂职锻炼,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国内外著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培养模式(肯德基高效用人原则、康师傅人事培训、可口可乐用人标准等等)。同时可以专兼结合,从实际岗位上请来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为学生做更加生动活泼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和工作技能传授。

(三)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反过来,教师也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育人观念。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多加利用诸如课件、案例、课题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本专业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情况,加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方式的改革力度,灵活运用笔试、口试、上岗操作等考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技能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处理好知识讲解、能力培养、开拓视野的关系。

(四)优化物质资源配置,改善实训教学的管理

对于像人力资源管理这种对应用性要求较高的课程,院校需要舍得投入,不断购置建设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设备设施,同时还要由教学管理各个部门综合配合,支持实训教学改革,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交流各部门的实训教学改革成果,强化对整个实训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流程,形成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估

根据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程度、执行与完成教学计划程度等方面综合评分,加大过程评分的权重。

(二)以教师为主导大力进行开放型考试评估

考试试卷的设计应淡化考核的形式,在题型设计上也应以主观题为主。考题在设计上摆脱传统考试的僵化内容与形式,充分结合实训基地的具体实际与人力资源课程特点,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性特殊教学内容使用竞赛式评估

缜密设计考核方式,特殊内容使用竞赛的方式评估,采用现场面试、情境模拟表演、团队配合答题等方式,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考核的环境下,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将所学知识与实训技能灵活机动地应用。教师组成3~5人的考核小组,针对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合作意识、团队配合、临场反应等方面打分,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与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科学设置权重综合各个部分得分

科学制定评分标准及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权重比例,动态评价学生的实务能力、专业知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