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院急诊科消防演练8篇

时间:2022-05-02 04:03: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院急诊科消防演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院急诊科消防演练

篇1

关键词:突发性群体伤;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确日益严重。在生活中,突发性群体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火灾、地震、爆炸以及严重的交通事故等等,给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了极大地危害。急诊是一所医院用于急救和应对各类群体伤害的重要部门。当遇到这种群体伤,大批的伤员同时送到急诊科时,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处理,都体现了该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水平以及应急功能。在医疗配合救治、及时的检查确诊伤势以及安全转运医院的方面,该院出诊的急诊护士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某群体伤伤员在急诊科中的快速救治过程整理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中旬,江苏南京某工厂发生化学药剂泄露并爆炸重大事故,事故发生时间为10:10,爆炸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以及猛烈地火势造成爆炸地点以及周围地区大量的民房垮塌及人员伤亡。事件发生获得第一时间,消防官兵进入现场并展开迅速救援。在救治过程中,能自行活动的轻微伤员经各种交通工具迅速的转移到附近医院进行救治,不能自行活动的重伤伤员经120急救车转运至最近的高等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批到达急诊的伤员时间为10:35,26名女性。其诊断结果为全身多发性软组织玻璃切割伤,主要的伤口部位分布在伤者背部和臀部。急诊护士从伤员的描述中获知时间状况及可能存在的伤员数量后报告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

2 应急预案

10:41,该院经急诊科、护理部、院应急办决定启动中等规模的群体性创伤应急急预案。要求所有外科立即安排高资质的外科医师支援急诊外科。护理部安排全院应急护士到急诊室。10:45,院应急办正式接到是救护站的紧急通知,得知将有大批的伤员到达。院长根据情况立即提升应急预案等级,全面启动大规模群体性创伤急救程序[1]。一切急诊方案由院长统一指挥。指挥的同时派出一个现场急救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在擦浴急救的同时充分了解事故现场的状况,及时反馈救援信息。医院保卫门卫及时疏散急诊门口的无关车辆及人员,为救护车预留通道。院急诊中心转移抢救室的普通患者,为重伤伤员预留抢救空间。

3 急诊护理

3.1 分类检伤:使用检伤分类标志是分类抢救大批伤员的重要程序,加强分诊护士的人数,正确使用检伤分类标识,该标志分为四种颜色,当伤员伤势严重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时,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一优先的红色面在最上层;当伤员伤势严重需尽快接受治疗,但生命危险上不存在时,治疗中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二优先的黄色面折在最上层;伤员伤势较轻,并能自行活动的,将标志折叠后使第三优先的绿色面折在最上层;当伤员已经无任何生命迹象并确认死亡时,将标志折叠后使第四优先的黑色面折在最上层。进行分诊的护士在救治时根据伤员伤情佩戴的分类标识将伤员送到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诊治。红色标志的伤员最先处置,送急诊手术室进行治疗;黄色标志的进急诊清创手术时治疗;绿色标志的进急诊诊室;黑色标志确诊死亡的进遗体告别室。使用时需按顺序发放,这样护士在救治时可得知伤员不同伤情的数量并能及时的做好记录工作。分类标识牌角处有穿绳孔,可挂于伤者的胸前以便分类,如伤员存在大面积烧伤,则固定于该伤员所躺推床上。

3.1.1 红色区:对伤员紧急实施确定性治疗、心肺复苏及急诊手术前的准备。呼吸系统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及插管;循环系统保持循环通畅;红色区域内每位伤员由一位副主任医师和两名护士首诊,每个主任医师负责两个小组,并安排一名护士长负责该区域的护理工作。

3.1.2 黄色区:对伤病员进行初步的简单处理,开放手术室,对伤员的伤口及骨折出进行初步的清创及骨折外固定,确诊伤情后可转入专科病区进行治疗。该区域内由1名主治医师和1名护士负责。

3.1.3 绿色区:将该院的输液区腾空,为该区域伤员进行破伤风皮试并等候检测结果。该区域由1名住院医师和4名护士负责。

3.1.4 黑色区:及时填写该区域内死者的死亡证明,并及时的处理尸体。该区域内由1名医务处干事和1名护士负责。

3.2 开通绿色通道,取消挂号费。伤员的一切药物检查及治疗都以特定标志位目标进行检查,时候统一记账结算。赢得讲究时间。

4 结果

从首位伤员至最后一位伤员,急救共耗时2h37min,共救治伤员117例,无1例伤员救治不当或者出现漏治延治的现象。

5 讨论

5.1 建立预案及时启动 :面对此类伤害,医院是救治的主要力量,必须对可能出现的伤员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处理预案,确保及时有力的开展生命救治。

5.2 强化分诊区救治:分诊是急救的第一步[2],根据伤员伤势的不同将伤员分到不同的区域就诊,为伤员的救治赢得了时间,确保治疗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增派资深护士,扩大分诊窗口,缩短分诊耽误时间来应对。最大限度的减少送治过程中的耽误时间。

5.3 娴熟的专业技能:对护士要加强灾害事故急救的应对技能培训,不断地进行急救模拟演练,这样在真实事件发生时,才能以稳定的心态和娴熟的技能投入到抢救中,确保急诊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有力的后勤保障:医院的常备急救物资不能满足大批伤员的救治需要,应在日常的准备中准备突发事件物资准备单,保证医用设备、耗材、药品及被褥的及时供应。确保在此类事件突况下能正常的使用[3]。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7

篇2

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高效率、高质量地抢救各种急危重患者,充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建立区域急救体系。最大限度的满足病员的抢救需要,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国内地级以上城市,急救网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城市急救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客观分析急救网络发展现状,调整组织管理和监督运行机制,如何依据资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实力整合急救资源、合理设置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如何促进资阳市八个城区急救事业的均衡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急救网络布局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依据国内外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的现状,积极研究和探讨资阳市急救网络运行机制,实现急救"行政分级管理科学化、院前急救网络运行规范化、院前院内救治系统一体化、急救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最终目标。作者结合国内外急救网络的现状,对当前二级城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问题探讨如下。

1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作为整个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其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都与本国的医疗制度相适应,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介绍,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在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急救管理由政府最高卫生行政部门、最高长官直接负责,因此,急救管理网络体系层次分明、监督有力、资金到位,指挥调动的权限有保障。在具体急救过程管理中,求救电话按照区域由电信部门直接划转到相应的急救指挥中心,能及时统筹调用区域急救医疗资源,并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指派中心急救车辆、转运车辆、或私人急救车辆和红十字急救车辆等,也能直接指派相应的急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接受急救患者,或指派私人医生前往患者身边。如美国,其急救体系按照划区负责和区间合作协调的原则,全国划分成303个急救医疗服务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接受急救服务公司的拨款。发达国家急救体系的运行以政府为主体,消防、交通等各支救援力量相互补充、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红十字会、志愿者和私人诊所的救援力量,建立资金运行的管理和监督组织,最大程度地节约国家资金。如欧盟国家,其急救系统的运行经费均由国家政府承担。非国家公职人员承担的急救任务,如私人或红十字急救站等采取协议形式付费,其费用由政府按协议购买服务。美国急救医疗服务的资金支持大部分来自当地(城市和州)政府和联邦医疗保险,每年将近数十亿美元。在日本,急救医疗服务是完全公共资金支持的服务,患者个体不需要支付救护车费用[1]。

2 国内其他城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

国内各城市在经过2003年SARS后,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尤其是院前急救事业的重视,也加快了院前急救事业建设的步伐,院前急救工作得到了很大力度的支持,且大部分城市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政府全额拨款单位。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国内一些城市的院前急救体系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目前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分为6种:独立型的北京模式,院前型的上海模式,行政型的广州模式,依托型的重庆模式,与消防相结合的香港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广州为独立指挥调度型,他们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院前从业人员和救护车辆不隶属于中心。上海、杭州急救中心目前的模式一样,设有一个急救中心,各县、区建有分站,一般分站设在协作医院内或附近,协作医院大多是区、县中心医院。重庆是以大中城市内的一所综合性的大医院为依托建立的急救中心,它隶属于医院,由120 报警中心、院前救护系统、急诊科、服务部和病区专科治疗组成绿色通道。苏州调度指挥中心隶属于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可缩短突发事件的急救反应时间,有利于减少重复投资。

3 资阳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

院前急救业务除了来自120指挥平台的调配外,还有来自各医院、卫生院另外设的急救电话呼叫业务。院前急救由通讯、运输和医疗三大要素组成。每个单位从事院前急救业务的医务人员则各由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兼任,各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院前急救经验高低不一。

3.1 存在的问题

(1)各医院均从事院前急救业务,病人家属往往因求医心切,除拨打120电话外,还同时拨打各医院的急救电话,这容易造成一个院前急救业务有两台或两台以上救护车,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急救人员同时赶赴现场,而病人最终选择一家医院,这造成院急前救资源浪费。(2)除市区医院外,乡镇级医院的救护车内配置缺少铲式担架、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电动吸引器等必需的设备。乡镇急救网站发展不平衡,致使服务半径过大,院前出诊反应时间过长,难达到院前急救要求。(3)存在多个院前急救系统(EMS),每个医院各做各的,院前急救没有统一的指挥和调配,122和有的医院由于利益的驱使联盟,经常造成一个车祸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急救人员同时赶赴现场,而病人最终选择一家医院,这造成院急前救资源浪费。(4)单一时段内出现突发意外灾害事故,由单一医院完成某一区域的院前急救业务同时将病人收住院处理,这会人为地导致该医院这一时段内急诊科、病房各科工作、资源较大的压力。由于资阳市的院前急救现状,无法进行指挥接近求救现场的医院进行就近救助,也无法根据各医院的专科特长、各医院某一时段病床使用情况等进行统一、科学、高效地分流病人。(5)市120调度室切入电话机少。有2个呼入电话,呼出只有1个电话。受理呼叫电话后还需要通知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再呼叫医生、护士、司机出诊,耽误不少宝贵时间,影响出诊速度及救治质量。(6)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无规范,医疗风险加大。目前,乡镇级医院院前医务人员转运患者到市级医院,只是与院内医生口头交接患者的病情,双方没有统一的书面交接记录材料。(7)对于危重患者的急救,目前,缺乏院前提前告知院内患者的病情,院内提前做好接诊准备的相关职责规定。加上利益的驱使,部分急救单位转运不规范,使急救医疗风险加大、患者生命风险加大。

4 思考和展望

4.1 建立、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该因地制宜、广泛动员、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院前急救系统。缩小管理幅度、落实管理责任,减少二次调度。从整个急救网络的发展来说,如何减少二次调度的时间耽搁,缩短呼叫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同时与辖区应急指挥系统有效衔接,适应各区急救、救援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

4.2 加强网络的组织领导,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院前急救网络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就是命令。如何去赢得时间,提高院前急救网络的运转效率,围绕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重点。不断强化网络内单位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病人救治反应速度和保障力,在积极开展急诊医疗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急救意识,确保在遇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做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快,治得好”。

4.3 建立并完善各种预案

在急救工作实践中,根据区域性急救网络必须具备快速机动能力的要求,制订各类网络单位各种抢救程序及预案和急救人员的职责,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方案,使之更加符合急救网络运行的要求,定期演练和实践,在制度上保证了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4 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完善急救通讯网络

急救网络通讯必须现代化。现代急救医疗已把通讯、运输、技术称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通讯是其中重要的最先的一环[2]。院前急救时现代通讯系统是院前急救的中枢神经。应设置呼救受理平台,使用专用数字化电话,装备无线电对讲系统,车内配备GPS定位系统。呼叫电话数字录音,呼叫信息电脑记录。实现了调度网络化,中心调度室、救护车、急救现场三者形成一个动态网络,保持信息敏捷、畅通的传递,为院前急救提供了信息保障[3]。急救中心与现场医疗进行数据、图象传递,实时监控。中心与现场医务人员分享信息,共同分析处理病人。从而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安全可靠的指挥调度系统

4.5 强化急救通讯指挥调度功能

急救通讯指挥调度系统是日常院前急救的反应中枢。它不但是急救医疗调度、指挥与协调的工具,而且还担负着急救信息的接受、存储、传递和整理的任务,是急救中心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4,5]。形成了科学、合理、快速、有效的急救调度方式。院前急救的目的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初期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并快速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急救调度,网络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准确记录急救资料信息。显示急救地点数字地理图形,急救车位置及动态。并自动生成科学急救派车单。做到国际上普遍规定的受理呼救电话后一分钟内出车。

4.6 完善急救车内配置和驾驶员的管理

急救车既是运输患者的工具,也是现场。运送途中的抢救场所。因此急救车内必须配备齐必须的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如氧气、吸痰装置、心电监护、除颤仪、心电图机等。需要专人定时检查,补充、维修、保养。由于资阳地处丘陵地带,急救半径长,路况较差。要求驾驶员不仅技术过硬,并加强救护车的维护和保养。随时保证急救车的良好状况,以保证接到呼救后及时到达急救现场。

4.7 完善急救网络监督管理机制

4.7.1 首先建立统一指挥全市院前急救三级网络

无论是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国内地级以上的城市,急救网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城市急救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1]。资阳市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卫生局主管的120指挥调度系统和通讯网络。同时将乡镇医院作为二级急救网纳入市级急救网络,接受市级平台指挥运行,将整个城乡建成一张功能齐全、行动统一的急救网。市、镇二级急救网建立后发挥各自优势,大大缩短抢救半径。无论是平时还是突发灾难事故发生时都能迅速反应,及时有效抢救急、危、重病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急救医疗需求。现代救援医学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医疗专业工作,它包括许多社会性、协调性、组织性等工作,所涉及的部门也是多方面的。急诊医学不单是卫生部门的事,需要消防、公安、航空、航海、通讯、气象、保险等部门的参与,将110、120、119、122组成社会联合行动体系,实施联动机制,一方面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另一方面医院解除了患者拖欠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下降[6]。四警合一将是我市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方向。任何一个紧急救援中心必须建立健全可覆盖全体人群的急救网络。原则上城市各网点半径不超过2~3公里。调度指挥除接收政府信息做出反应外,还要接受其它的各种信息(如院外危重病人呼叫),科学合理的做出适当反应,为使反应准确、合理、有效,就要求调度人员必须训练有素,具备医学知识。

4.7.2 缩短院前伤员送院平均应急反应时间,加快院前急救

严重创伤后的“黄金60min”[7]尤其是伤后最初10min即展开的现场急救措施,对伤员救治的成功和成功率和预后有决定性的作用,若在“白金10min”时间内将必要的救命治疗前伸至现场。对伤员的致命伤或并发症如窒息等被处置和预防。则可能避免伤者的早期死亡。发达国家院前“平均应急反应时间”大多在5~7min,我国现阶段大多在10min分钟以上,由于受到通讯、值班车辆和布局、急救人员的素质、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达到大现场的时间还会明显延长[8]。

资阳市的院前急救多面临广大农村地区,地广路险,医疗资源匮乏,急救半径大,若单一依靠市急救网络医院的救护力量会延误疾病救治及一些重大灾害事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导致事态扩散,故应将各级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作为急救分站)纳入急救网络,定期组织培训各级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若遇到偏远地区的呼救或重大灾害事故可先通知当地急救分站赶赴现场处理并及时反馈信息,同时县急救中心出动救护力量,这样能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减少伤残和死亡。

4.7.3 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大势所趋

信息化的急救通讯指挥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全市卫生系统内部联动和医疗急救资源共享,来解决突发、灾难性、重大事故的院前急救抢救[9]。为创建基本现代化急救中心,市级120应为市全额拨款的市级卫生事业单位,下设区级120属市120的二级指挥平台,人员应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急救中心具体工作应是负责院前初步处理、抢救、运送病人,根据各医院专科特长、距离现场远近、病床使用情况、病人家属的意见等综合分析,科学分流到各医院内,再由各医院进一步的院内抢救、诊疗。除日常院外危重症的救治外,更要强调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强化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训练:①人员组织;②通讯联络;③现场指挥;④现场救治;⑤灾难种类的医疗技术救援水平。

4.7.4 合理规划院前急救网络布局

目前资阳市的日常院前急救任务由加入120急救网络单位的四家医院共同承担,120中心挂在一家医院,由于急救半径规划不明确,不能很好的利用急救资源。在站点建设方面缺乏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规划,造成急救资源的浪费与不足并存。同时,有的医疗机构的急救站的运行目的存在自身利益的驱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院前急救的有序运行。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对现有急救网络站点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规划,采用以距离定半径、以社区定半径,或以时间定半径的形式,合理布局,保证每一个网络站点充分发挥急救功能,避免资源浪费。

4.7.5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急救培训计划

市急救中心要承担全市院前急救行业的管理,负责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目前中国院前急救主要问题不是模式之争,而是急救网络及急救专业化队伍建设问题。各片区医院在“三基”培训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如基础生命支持、创伤急救、中毒处理、早期心肺复苏培训和各种抢救操作(气管插管术、环甲膜穿术、各种穿刺术以及除颤仪、呼吸机等使用技术)。以病人为中心,以时间为标尺,在最短时间内给病人以及时、有效、全面的救治,从真正意义上为急危重症患者开辟了生命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陈开红,关金宝,陶丽丽.对北京院前急救网络运行的思考[J]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53.

[2]丁涵章,马骏,陈沽,等.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9.86~87.

[3]徐芳.网络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城市院前急救功能[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0),695~69.

[4]陈明玉.现代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及其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3):42~45.

[5]陈明玉,刘林成,唐剑星.院前急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6]吕旺盛,刘婷婕,张克明,等.联动机制在意外伤害事故中临床急救效果的评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80~382.

[7]Lemer EB,Moscati RM.The golden hour:scientific fact or medical “urban legend” [J].Acad Emerg Med,2001,8(7):758~760.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2007年以来,我科通过组织业务和法律知识学习,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学习讨论,加强护理管理的各种措施,落实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增进护患理解,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科 风险管理 方法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已成为医疗护理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窗口科室的急诊科,急诊医疗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的人群,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事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2];具有对护理要求高,患者及家属期望大、无心理准备、承受能力差,社会矛盾集中的等特点,是护理事故、纠纷的高发区。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急诊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我院急诊科2007年起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积极寻求其防范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急诊科共收治病人3797人,院前急救1615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及意外事件十余起,抢救病人916人次,年龄0-92岁,年龄差异大,文化程度不一,人群结构复杂,涉及社会关系广,有公安、消防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

2 方法

2.1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2.1.1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护理业务学习,定期组织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作为抢救病人的前沿科室,急诊科面临年龄不一、病种多样且复杂的病人群体,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应急处置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做出判断,对病人施以合理的救护措施。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护理技术培训内容,每月组织学习和训练,使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除颤技术、洗胃技术、呼吸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等抢救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同时每次指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科内进行业务授课,培养护理人员必须学习、自觉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业务能力;同时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各种业务知识考试和护理技能竞赛,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2.1.2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护理安全意识;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显著提高,以及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高期望值,在突发疾病和意外死亡面前,患者和家属情感抵御能力大大降低,转嫁和发泄情感是患者和家属缓解压力的不自觉行为;正确面对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情形,考验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以及法律知识的学习,用实际案例启发和教育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职业道德感,把热心和关爱融入自子的职业操作中,在疾病和死亡面前,适时表达理解和同情,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2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 ; 每月组织召开护理组会议,通报当月科内存在的护理缺陷,提出讨论、如何防范并制定相关防范措施,营造人人参与防范护理风险的管理氛围;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护患矛盾,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参与针对个人投诉事件的处理中来,使护理人员在参与中得到学习和教育,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2.3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注重抢救能力的管理 

2.3.1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熟悉和掌握各种抢救流程和制度; 护理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执行,可以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应急预案等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对各种抢救流畅的熟练掌握,面对急危的抢救病人和复杂的院前抢救环境,护理人员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执行各项抢救措施,并能较好的面对和处理抢救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患者死亡或家属出现情绪激动等过激行为时,护理人员能够正确面对并根据流程进行报告处理。

2.3.2加强抢救药品和设备的管理;抢救物品做到定数量品种、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维护,定期消毒灭菌,使抢救设施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4加强护患沟通,减少护患纠纷;急诊科由于病员构成成分复杂、流动大,,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工作中多观察护理人员语言和情绪表达情况,针对不足,个别指导,不断提高护士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适时掌握交流的时机,诚恳、细致、反复的病情告知,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时,随时将治疗情况和病人病情变化告知家属,保持与患者家属沟通信息的畅通,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5 加强对“重点护士”和 “重点时刻”的管理

2.5.1 在护理工作中,对基本功不扎实、综合能力业务素质较差、服务意识不强的“重点护士”,要加强带教、加强指导,同时对实习护生的带教管理必须严格认真,培养实习护生良好的职业理念。

2.5.2 在危重病人多、治疗任务重的时候,或是发生群体意外事件时,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监控,并做好应急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安排,充分调动科内护理人力资源,以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必要时请求护理部的支持。我科曾多次参与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煤气中毒以及集体食物中等事件的院前和院内救护,均因组织得力,都很好的完成护理急救工作。

3 效果

从2007年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护理纠纷,没有接到一起护理投诉,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明显提升。

4 讨论

4.1 通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保证安全有效的护理急救措施

护理技术的规范化操作,是实施护理过程的必要基础。对急诊专科护士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规范、快捷、熟练的护理急救技术。科室通过选派外出学习和科内组织学习,不断提高和更新急救知识,定期进行护理急救技术的演练,达到科室护士对洗胃技术、徒手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电除颤等技术的掌握,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护理人员的急救水平。

4.2 强化安全意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病人安全是医院的生存之本,而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24小时不间断地在病人身边,而每一项护理工作又都与病人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护理人员具有护理安全意识和行为,确保护理质量是新形势下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3]。我国的护理人才教育和培养缺乏风险教育计划[4]。因此,从2007年开始,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认真落实管理制度和各项护理操作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应急预案的学习,以及利用护理组会议,对科内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同时也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共享,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 

4.3 加强护患交流,增进沟通和理解

急诊科本身就是一个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场所,在实施各种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适时而不间断的护患沟通尤显重要,随时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告知家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关心和人性,同时也争取到患方家属的理解。2007年以来,在我科所有抢救的危重病人中,没有发生一起医疗纠纷。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主题,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保证[5]。由于我科较好地执行了各项医疗护理制度,重视护理安全教育,重视护理业务的提高,使护士在职业活动中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6]。在近几年的护理活动中,我科护理不良事件得到较好的控制,护患关系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2]席淑华,周立,严爱萍。加强急诊护士法律与服务意识预防护理纠纷[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46

[3]党小丽.护理教学中护理安全教育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7):75-76.

[4]穆纳新,燕云,李丽红,等.我国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8,8(7):20-21.

[5]周文琴,吴荣.中医护理文书书写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7):31

篇4

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防御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医疗救护、消防、交通、公安等共同组成城市应急防御系统。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灾害的紧急时刻,急救医务人员用最短时间赶到灾害现场,进行现场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突显出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本院院前急救的成立,是基于城市医疗救护的需要,也是急救医学的发展结果,遭受突发急症、创伤、中毒、灾害等需紧急救护的患者需要得到最短时间的救治,对距离急救中心远的患者,当急救中心赶到现场由于所需时间长,常常错过了抢救患者的最佳时期,不利于疾病的救治。在这种状况下,2004年1月我院正式成立了规范的院前急救体系,接受急救中心的总调度,2004年出诊911次;2005年出诊1 445次;2006年出诊1 732次;2007年出诊1 883次。出诊次数逐年递增,且本院院前急救年出诊次数在当地各大医院中名列前茅,给本地区人民架起了一道“绿色生命桥梁”,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怎样才能有效控制潜在的医疗纠纷,规范院前急救程序,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现将院前急救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 常见医患纠纷隐患

1.1 医疗行为的不规范 急诊科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尤其是医师,缺乏系统规范的岗前培训,没有严格科学的准入制度,没有全国统一的急诊科建设标准[1],救护车上的随车医疗装备各自为政,常可因医生对救护车配备的急救药品不熟习,急救患者时医生口头医嘱用药缺乏,如果抢救失败,药物的缺乏有可能成为纠纷的源头。如果车载急救设备缺乏,造成急救措施无法施行,也易引起医疗纠纷。

1.2 急救反应时间延长 反应时间是指从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影响急救反应时间延长的因素有:①接线员责任心不强,在接听120电话时,记录出诊地址不详或错误,联系电话记录不清或有错,以致造成寻找出诊地点时间延长;②出诊人员急救意识不强,接到出诊信息后未及时出诊;③出诊驾驶员对负责出诊地区的交通道路不熟,或道路交通堵塞;④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出诊时临时准备,这些因素都会延长急救反应时间,常常导致出诊返空,严重者诱发医患纠纷。

1.3 人性化服务不到位 这是最常见的护患纠纷,约占护患纠纷90%以上,院前急救的对象大多是危急重症患者,患者家属对亲人的突然发病,没有思想准备,情绪比较急躁,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希望都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很高,盼望医护人员早点到来,如果医务人员赶到现场,不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由于医师的职业习惯,见多不惊,认为患者抢救成功率低,急救不急,急救措施不全,患者急救失败,未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急救停止撤离急救器材,未征求家属意见,常会引发医患纠纷;另外在院前急救中常接到三无患者(无家属、无意识、无经济),由于患者在家外突然发病,意识丧失倒在路边,由路边人发现拨打120急救电话,由医院接回,对三无患者更应注重人性化的关怀,如急救措施不及时或不全面,生活护理不及时,寻找患者家属不及时,交接班不仔细,造成家属寻找患者遗漏。一个老年人因车祸由120接回,家属不知道,120将患者接回医院检查后,病情危重随即住院,出诊护士交接班不仔细,以致造成患者家属到急诊科找患者没找到,过了两天家属在医院又找到了患者,可患者已死亡。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医患纠纷,家属就因为第一次到急诊科没找到患者,造成家属没见到患者最后一面,要追究医院的管理责任,由此可见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1.4 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隐患 患者经过院前急救,由于发病现场条件有限,原则上病情稍稳定后即应转运回院作进一步救治,但转运途中存在风险,医患纠纷主要原因为:对某些病情危重的病员,医护人员未告知家属转运途中患者存在危险,医护人员未在患者身边监护,坐在驾驶室,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担架员搬运患者粗暴,不注重颈腰椎骨折患者的搬运,造成患者的再损伤,不可避免将会引发医患纠纷的发生。

1.5 院前急救记录不规范 院前急救记录包括派车单、医生院前急救记录和护士的院前急救记录,病情危重通知书,如果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记录未及时书写或记录不一致,或护士记录出诊时间(包括接听电话时间、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返院时间)不准确,或记录有笔误,常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因素。

1.6 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执行无力 交接班制度的执行力减弱引发纠纷的原因有:交接班不仔细,造成物品缺失,信息丢失,常可造成医疗护理缺陷,使患者及家属不满而易引发投诉甚至医疗纠纷。院前急救忽视查对制度,如医师下口头医嘱护士执行未复诵,如在嘈杂的环境下,就容易出现使用药物,药物剂量或使用方法错误的现象,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2 医患纠纷防范对策

2.1 加强院前急救建设 根据出诊数量配备一定数量的救护车,对急救医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进行心肺复苏、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培训,并规范常见急症的急救程序,提高急救能力。并定期进行群伤急救演练,提高急救队伍的配合协调能力。配备常见急症所需的急救药品、器材和急救设备。要求救护人员熟悉车载药品,掌握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急救仪器的操作技术,规范急救程序。

2.2 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对急救出诊人员进行急救意识培训,强化时间紧迫性,以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就是命令作为院前急救的行动指南,明确规定出诊时间,出诊人员接到出诊信息后,要求白天1分钟,晚上3分钟准时出诊。出诊电话安排专人接听,并对电话员进行培训,要求记录电话来电时间,进行电话分诊,详细记录出诊地址和联系电话,对出诊电话的记录必须复诵一遍,避免电话记录错误,对120总台转接的急救电话,必须给患者回复电话,以便记录信息的准确性。对120驾驶员进行岗前培训,熟悉出诊范围的交通要道。要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可将急救所需器材和物品放置在救护车上。

2.3 换位思维,体现急救人员的人性化服务 为保证及时出诊,要求出诊人员坚守工作岗位,保持电话畅通,接到出诊任务后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积极救治患者,只要生存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施救,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病情,如患者可能救治无效时,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家属,使其有思想准备,如患者已经死去,医护人员不能立即离开,要向家属说明情况并表示遗憾,一切抢救用物须征得家属同意后,方可撤去,以防家属一时感情上不能接受引发医患纠纷。特别是接到三无患者,除急救外,更应注重人性化的关怀,积极寻找患者信息,以便尽快与家属取得联系,必要时向医院总值班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汇报情况,或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取得救援,同时加强交接班,以便家属及时找到。

2.4 加强患者转运途中监护 对患者转运途中病情有危险,但又必须转运者,履行告知义务,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患者同意后方可转运,保持吸氧通畅和供氧充足,保持静脉通道畅通。进行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在患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注意安全科学的搬运,对担架员进行岗前培训,搬运骨折患者特别时颈腰椎骨折患者,特殊的搬运方法,担架员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完成,避免引起患者再损伤。

2.5 规范院前急救记录 对院前急救的所有记录,要求记录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不能缺失,缺项,字迹清楚,无涂、刮、粘贴,护理记录出诊来电时间,出诊时间,到达时间及回院时间的要求记录准确到分钟,如有路途堵车现象,要记录堵车时间,对返空情况,及时联系急救电话,并注明返空原因,防止发生医患纠纷。

2.6 加强制度职责落实 院前急救涉及的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急救物品和器材要做到班班交接,护士长定期检查。对出诊情况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接,必要时进行临旁交班,特别是三无患者的交接班,护士长要起到督促作用。院前急救记录要进行班班查对,护士长定期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总之,院前急救过程中,细节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从急救程序的每个环节,出诊人员制度职责的执行力度,以及出诊和沟通的及时性,急救技术的熟练性,急救处理技巧等,都需要及时的发现医疗护理缺陷和医患纠纷隐患,及时整改,进行持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35-02

近年来,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社会热点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纠纷也在逐年上升。前几年我中心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反复发生,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从2008年1月起,我中心尝试应用建立医疗风险教育机制、医疗风险管理手段和医疗风险流程管理来防范医疗纠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应用方法

1.1 建立医疗风险教育机制:医疗活动是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殊服务行业,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医疗水平、质量的集中体现者,对其从业人员执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后续教育培训制度是必需的。以往中心注重业务知识培训,轻风险教育,因而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观念不强,往往发生了医疗纠纷,医务人员还觉察不到自己的过失行为。为此,我们建立了医疗风险教育机制,让医务人员学习、掌握医疗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技术,并树立医疗风险意识。具体做法:医疗会议每会必提医疗安全,不断提醒医疗风险;各科室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医疗安全专题会议;医务科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医护人员会议,进行医疗安全教育,通过举例和分析院内外的一些医疗纠纷事件,让大家树立医疗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从而自觉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过失。每年两次请律师为医务人员讲课,让职工了解诊疗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养成依法执业的良好习惯。

1.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是一种在医疗实践中发生的风险,它既具有风险的一般特征,又因为发生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而与特定的环境、心理、职业等因素有关,并且医疗风险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以前,中心的管理存在“重质量、轻风险”,“重处理、轻防范”等情况,主要通过医疗质量管理控制风险,且更多地体现为医疗事件的事后管理,很少从风险管理角度去审视。在医疗纠纷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扮演“消防员”的角色,疲于应对纠纷的处理。为此,我们建立以下几个风险管理制度。

1.2.1 预防风险制度:医疗风险既有客观性,也有可防范性,只要抓住关键环节,很多医疗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做法有:建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要求任何科室或个人遇到突发、特殊事件包括急危重患者抢救等均应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后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处理,防止突发事件演变为纠纷事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查房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医务科、护理部每月督查一次,减少医务人员低级错误的发生。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如防止患者跌倒、坠床,选择性手术审批及术前核对制度等。建立医疗隐患排查机制,每个月由院部行政领导率领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相关人员进行行政大查房,对全院各科室、部门进行全方位的医疗隐患排查;同时,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对科室反映的问题,即知即改,杜绝非医疗性纠纷事件的发生。

1.2.2 转移风险制度:转移并不是让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而是改变不同主体对风险的分担状况。对于医疗责任风险可以通过执行外院专家会诊、上级医疗机构专家组会诊、转诊到外院等会诊制度转移或分担责任、减少风险。具体做法包括:对一些具备转院条件的危重患者,一律专人护送至上级医院;住院患者1周内、门诊患者就诊3次疗效不佳或不能确诊者一律转上级医院等。减少因医务人员漏诊、误诊、误治而发生医疗纠纷。

1.2.3 控制风险制度:作为医疗单位,发生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是在所难免的。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处置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得当可以缓和医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我们成立医疗纠纷办公室,在发生医疗纠纷事件后,由专人接待,积极采取应对、补救措施。医院纠纷办在接待投诉后,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患方纯属无理取闹者,坚决拒绝患方的无理要求;对医院确实存在过失行为,患方要求比较合理者,尽快与患方协商解决,以免激化矛盾;对医患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者,引导走行政调解或法律诉讼的解决方式。

1.3 建立风险流程管理:很多医疗差错看起来是某位医护人员个人所致,其实是与没有相应的操作流程有关。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下流程。

1.3.1 建立重点疾病的诊治流程: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常见急危重患者如中毒、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猝死、宫外孕、严重外伤等患者的诊治流程,在急诊科上墙,并装订成册发放给相关医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每半年对相关流程进行模拟演练。

1.3.2 优化服务流程:对患者在本中心的门急诊就诊、住院、行辅助检查等环节进行梳理,对某些流程予以优化,减少医疗安全隐患。

1.4 评价方法:发放各种测评表,了解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患者对中心的满意度等。计算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医疗纠纷事件次数、中心门急诊人次数。

2、结 果

我中心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进行全院性的医疗事件讲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12次,其中邀请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讲课2次,有效地提高了我中心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医疗风险意识。患者对中心的综合满意度由2年前的70.0%,上升到92.0%。2006-2007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12/10000,而2008-2009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17/10000。

3、讨 论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结果的可能性,医者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目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医疗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在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很欠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我们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手段来防范医疗纠纷,效果显著。

篇6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是第x个“防灾减灾宣传月”,我们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应急训练,大力普及科学防灾减灾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精神

接到文件后,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及时进行了传达,制定了我局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安排部署我局具体的宣传活动,做到无灾防灾,警钟长鸣。会后,各相关科室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制订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

二、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大厅电子屏幕、广播、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局办公室在局域网开展了有关防灾减灾信息、知识和防护自救等内容的网络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使全市人民了解防灾减灾的意义,增强人民防灾减灾的.自觉性。

(二)积极查找防灾减灾薄弱环节。活动期间,后勤科对局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的水、电、消防、建筑等设施进行了隐患排查,以突出“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在显著位置悬挂大型宣传条幅,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了机关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正常开展。

(三)以“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在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宣传活动的同时,我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备灾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推动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

(四)积极探索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的警示,进一步提高了我局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定期清查储备应急物资,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一旦灾害发生,保证做到紧张有序、灵活有效的应对,确保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营造了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全体职工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也唤起了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省政府决定5月10日至5月16日为我省防灾减灾宣传周,其主题为“城镇化与减灾”。根据成都市卫生局转发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利用宣传资料进行宣传:我们从相关媒体上搜集了fā shēng地震、水灾、火灾时的安全逃生自救方法以及安全用水、用火、用电知识,编辑整理成材料,对就诊病人进行宣传;二是要求各科室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针对各自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例如对住院病人,主要进行安全用电、发生火灾、地震时的安全自救,安全使用氧气、防跌伤、防坠床知识以及节约用水的教育;对外伤病人进行安全生产、防止安全事故的宣传教育。

二、为了掌握心肺复苏(cpr)急救技术,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在自然灾害下的急救水平:

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于20xx年5月11日下午在三楼多煤体会议室举办了由急诊科护士长、急救专科护士黄蓉主讲的急救新技术的专题讲座,针对进行了详细的讲授,对如何判断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复苏的指征、操作步骤、救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授,着重强调“新”进展——新的五环生存链、新的cpr操作顺序、新的数字变化、新的bls和acls程序图等。全院医护人员共100余人参与了此次培训个会。

三、开展安全排查:

在活动期间,医院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后勤卫保、院办、等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对供水排水、房屋安全、供电安全、安全保卫、防火防盗以及电梯、高压消毒、中心供氧等重点环节和重要部门进行逐一检查,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

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

根据我院的规定,中毒事件、传染病暴发以内科为组长单位,急诊科为副组长单位;反恐和救灾防病以外科为组长单位,妇科为副组长单位。在此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中,医院组织各科室再度学习了预案,并对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科室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既分工又合作 ,既要体现各科所长,又要体现集体智慧,共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区人民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20xx年我们将在保障群众冬春生活和灾害应急救助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机制,落实备灾工作各项措施,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确保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使受灾群众生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1、加强救灾减灾综合协调能力建设

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信息传递、灾情评估、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减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加强救灾预案的修订完善

针对新时期救灾工作特点,对县级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强化机制,完善工作协调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原则。准确定位,重点突出应急救援和生活救助,依据各乡镇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从实际出发,结合本级工作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做到预案启动规范,易于操作,展开有序,救助及时,保障有力,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3、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的培训指导

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是2016年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在完善县、乡预案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强对村级灾害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信息员的作用,逐步规范灾情上报的渠道、方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村级信息员工作熟练程度,强化灾害信息员的工作意识,逐步提高基层灾害信息管理工作水平。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为切实做好全市教育系统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暨宣传活动周工作,xx小学以“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为契机,采取四项措施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暨宣传活动周系列活动。

一是围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这一主题,开展了xx小学第十个防灾减灾日全体教师会,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有关防灾减灾常识,提升广大教师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结合近年来灾害事故深刻教训和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宝贵经验,认真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有效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提高风险防范应对能力。重点检查了疏散通道、校舍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对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细化落实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并销账。

三是根据灾害风险和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注重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学校实际利用5月14日大课间操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一次综合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并强化灾害预警信号、紧急避险、疏散逃生、安全集结以及抢险救灾、人员清点和演练评讲等全过程,确保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急工作能安全、快速、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四是通过班会形式广泛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大力普及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防灾减灾知识人人知晓,增强全体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为推动全体市民学习防空防灾知识,增强防空防灾和应急避险能力,切实做好我市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根据省人防办和市减灾委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要求,结合新余人防工作实际,新余市人防办于5月11日至5月17日开展了以“科学防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避险演练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有力,组织严密

为确保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办领导高度重视,5月8日专门召开了会议研究部署该项活动,拟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活动内容、时间安排、职责分工、活动要求。同时,还提前与市减灾委、市教育局、市天工社区、新苑社区等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确保人员、场地、展台、宣传资料落实到位。邀请了新余电视台、新余日报社等市主要媒体对活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报道,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我办在“防灾减灾日”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一)组织防空防灾知识讲座。市人防办在新余四中开展了1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专题讲座,内容包括人民防空基本知识和、

地震应急救援知识、火灾逃生知识等应急避险方法。新余四中10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师生的防空防灾知识。

(二)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在新苑社区和天工社区,集中开展了以“科学防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防空防灾知识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市人防办为社区居民发放了1000余份《新余市城市居民应急手册》,制作了12块宣传橱窗,设立了30多块宣传展板。内容包括人民防空知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家庭安全等各类事件的应对方法,现场参与人数达800多人。

(三)组织学校应急疏散避险演练。5月12日下午,由市人防办联合市红十字会新余四中等学校开展了防震疏散演练。参加疏散演练的学生共800多名,整个疏散过程组织严密,井然有序。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防空防灾知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市人防办民防志愿者队伍还专门在现场演示了应急救援方法,为学生详细讲解了骨折部位固定、头部受伤包扎、止血等常见的医疗救护常识。

(四) 开展城区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在我市人流密集的华润万家广场开展了“防灾减灾日”现场咨询活动,为过往市民群众发放《市民应急手册》和防空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现场解答市民提出的各类问题。

(五)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在宣传周期间,协调新余电信、新余移动、新余联通公司发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30万条,在全市各在建人防工程悬挂了以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横幅。

三、宣传到位,效果明显

整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效果明显,受到了学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居民的防空防灾知识水平和应急避险能力,增强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扩大了人防知识宣传教育的影响面,树立了人防的良好形象,为人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办将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的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与市民政、教育等部门建立防空防灾知识教育常态机制,组织开展好“918防空警报试鸣日”等活动,进一步巩固人防在全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地位,促进我市人防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第13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全体师生的防震减灾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为构建“平安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一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防震减灾工作中,中心校领导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校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校(园)长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

二是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各校(园)充分利用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师生人人皆知。同时,各校还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一年来,各校(园)累计贴防震减灾宣传标语200余条,出黑板报52期,开展防震知识教育26校次,受教育学生8917人,教职工503人。

三是开展演练,提高搞震能力。中心校要求各校(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每年不少于2次的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各校全年累计开展防震演练60校次,参演师生达18840人次(其中学生17834人次,教职工1006人次)。

四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中心校于本年1月份完善修订了《XX中心校防震救灾应急预案》,且各校(园)结合学校实际,也相应制定了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通过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师生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

篇7

1 应急管理现状

海曙区自2003年SARS后,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先后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健全信息网络,提高队伍素质,完善物资储备,初步形成指挥有力、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应急处理体系。

1.1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

1.1.1 成立领导小组 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及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并在卫生局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区卫生局作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部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1.1.2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于2005年底建成宁波市首家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设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面积共300m2,设有指挥大厅、疫情分析室、综合处置室、应急物资库和电脑控制室。指挥中心由区卫生局主要领导任主任,区疾控中心主任任常务副主任,抽调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相关机构业务骨干(兼职)组成指挥班子,并下设应急办公室、技术专家组、疫情信息中心、应急处置机动队等组织机构。主要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与触发启动、辅助决策、指挥、视频会议、通讯、信息收集分析等功能。

1.2 制定应急预案区政府制订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实施细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报告、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理及奖惩作了详细的规定。区卫生局制订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实施方案》,就全区卫生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做了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同时,区疾控中心组织疾病控制、消毒杀菌、检验、健康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编著完成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手册》,收编了对人群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重要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等在内的28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原则、步骤和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成为全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指南。

1.3 健全信息网络全区建立了以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为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全区16个市、区级医疗机构、街道医院装备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保证可24 h上网报告,暂时没有条件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民营医疗机构则在规定时间内将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传送给疾控中心,由疾控中心完成审核和直报。区疾控中心还充分利用现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整合,提出“五报二警”制度,即系统内部的《疫情周报》、《传染病月报》、《重大疫情动态简报》、《国内外最新传染病疫情旬报》、《传染病分析预测年报》和系统外部通过“天一健康在线”推出的“每月健康警示”和“季节性传染病重点警示”等。

1.4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现场流行病学、中毒控制、实验室快速检测3支队伍;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工作的专职的职能科室――防保科;在社区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联络员,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分级负责,层层防控。

1.5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制定了《宁波市海曙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在全区成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指挥分部,建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应急医疗救护队。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室)、观察室(监护室)建设、人员配置和培训,急救车辆的配置按不少于每5万人口1.3辆的标准,纳入市急救中心(120)的总量范围控制,加强与公安(110)、消防(119)等应急联动,共同处置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灾害的紧急救援。

1.6 完备应急物资设置了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级物资储备库。2003年下半年,为防范SARS的再次发生,区政府投入32万元,购置了一辆传染病防治专用应急机动车,购置了相应的储备应急物资。区疾控中心作为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用物资贮备库,科学测算储备量,同时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应急仓库,落实管理制度。

1.7 科学应对,有效处置2003―2005年,全区共成功处置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狙击SARS、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在海曙区的发生。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区卫生部门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在2月初即着手部署疫情的监测与防治措施,积极制定突发疫情的应对策略,建立科学防范体系,有效地防范SARS的发生和蔓延。同年,成功处置了乐购三明治食物中毒事件;2004年年初,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察觉到辖区居民伤寒、副伤寒疫情出现上升趋势,经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并综合分析了全市发病情况,确定海曙区出现了一次伤寒、副伤寒流行。卫生部门立即采取控制传染源、开展传播因素调查等综合性防控措施,使伤寒、副伤寒疫情在3月份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迅速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同时,电子职业中专、解放南路小学及广济实验小学等流感疫情、集体发热等突发事件也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置;2005年,成功处置了市第二幼儿园水痘爆发疫情、解放南路小学流感爆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监测到位,处理及时,措施得当,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得到有效处置,未造成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2 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从海曙区2003―2005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的爆发时有发生,存在公共卫生管理薄弱环节。同时,疾病谱改变较快,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相继出现的非典、禽流感疫情和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增加期给防控体系带来了新的难题。

2.2 卫生工作仍然存在“重治轻防”思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它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平常时期,管理部门和群众感觉不到它的威胁,极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由于预防保健科作为医院非盈利科室,常常不被医院重视,尤其是辖区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登记、报告没有完全按照规范进行,存在卫生隐患。

2.3公共卫生经费全额投入尚显不足公共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不能创收或者是创收较少,一些单位往往不重视,出现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的局面,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收集信息不够齐全,网络覆盖面也没有完全地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

2.4 人才资源短缺目前,全区的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深入开展,面临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着缺乏优秀人才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人员结构失调。据统计,目前区疾控中心编制为20人,实际工作人员27人,其中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仅8人,从事传染病防制专业人员4人;卫生监督所编制30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只有9人,从事传染病卫生监督专业人员3人;而辖区各医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多由外聘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人心不稳,流动性较大,工作责任性难以保证。

3 对策探讨

3.1 转变观念,明确职责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3]。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安排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健全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薄弱环节管理,强调部门协作。

3.2 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政府将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经常性的公务费、业务费以及重大疾病防治专项经费等,并设立应急专用机动财政预算,保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公共卫生事业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公共卫生事业顺利开展。

3.3 加强队伍建设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要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对边缘学科有效的驾驭[4]。面对公共卫生人员不足的局面,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培训的频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针对信息上报、突发事件识别等方面的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其次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人才梯队;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针对突出问题和新发现的传染病、慢性病开展研究,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篇8

1 总 则

l.1 编制目的

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l.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2 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2.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出现特别重大人员伤亡,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地省级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区、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2 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市(地)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3 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地)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2.4 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出现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3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同级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3.1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部署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省、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3.2 专家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建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3.3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各级医疗急救中心(站)、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3.4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4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和终止

4.1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分级响应

4.l.1 Ⅰ级响应

(1)Ⅰ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Ⅰ级响应:

a.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Ⅰ级响应行动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和协调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导和协调落实医疗救治等措施,并根据需要及时派出专家和专业队伍支援地方,及时向国务院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事件发生地的省(区、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

4.1.2 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Ⅱ级响应:

a.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省级政府启动省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b.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省级有关部门启动省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Ⅱ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响应行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并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本级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省级应急预案和省级专项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督导,根据需要和事件发生地省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请求,组织国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和有关专家进行支援,并及时向有关省份通报情况。

4.1.3 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Ⅲ级响应:

a.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市(地)级政府启动市(地)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b.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及时向本级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市(地)级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报告后,要对事件发生地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督导,必要时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适时向本省(区、市)有关地区发出通报。

4.1.4 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Ⅳ级响应:

a.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县级政府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b.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本级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县级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必要时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进行技术指导。

4.2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工作,使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在事发现场设置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主要或分管领导同志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4.2.1 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4.2.2 转送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4.3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4.4 信息报告和

医疗急救中心(站)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工作。

4.5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政府或同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或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5 医疗卫生救援的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5.1 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5.2 急救机构

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可根据服务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建立一个相应规模的医疗急救中心(站),并完善急救网络。每个市(地)、县(市)可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急救机构。

5.3 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机构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依托专业防治机构或综合医院建立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化学中毒、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

5.4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综合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医疗卫生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经本级政府同意。

5.5 物资储备

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5.6 医疗卫生救援经费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各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中心(站)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各级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本级政府的决定对医疗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5.7 医疗卫生救援的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铁路、交通、民航、公安(交通管理)等有关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情况特别紧急时,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5.8 其他保障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技部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研究方案,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及药物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海关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急需进口特殊药品、试剂、器材的优先通关验放工作。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监督管理,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并组织对特殊药品进口的审批。

红十字会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向国内外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总后卫生部负责组织军队有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力量,支持和配合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6 医疗卫生救援的公众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7 附 则

7.1 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2 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报国务院审批。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7.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医疗应急预案(二)

一、患者自杀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1、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立即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

2、检查患者病室内的环境,若发现私藏药品、锐利器械等危险物品给予没收;锁好门窗,防止意外。

3、告知家属24小时监护,不得离开。

4、详细交接班,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心理状态。

5、查找患者自杀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

6、发现患者自杀,通知医生立即赴现场,判断患者是否有抢救价值,如有可能立即抢救。

7、保护现场,包括病室及自杀处。

8、通知医务处或总值班,听从安排处理。

9、做好家属的安慰工作。

二、患者外出或外出不归时的应急预案

1、患者入院时详细交代住院须知,告知患者住院期间不允许私自外出,以免贻误治疗、突发病情变化等严重后果。

2、加强巡视,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尽量减少其外出机会。如必须外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经主管医生批准,患者及家属在护理单上签字方可离开,并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病房。

3、一旦发现患者私自外出,要立即报告护士长,通知主管医生。

4、通过患者所留下的通讯方式,与家属取得联系,共同寻找。

5、必要时通知医务科、护理部或总值班。

6、患者的确外出不归,需两人共同清理患者物品,贵重物品交保卫科。

三、失窃的应急预案

1、维持好病房秩序,对可疑人员进行询问。

2、加强巡视,做好安全工作,随手带门,经常检查门窗。

3、介绍住院须知时向患者介绍安全知识,保管好贵重物品与现金。

4、一旦发生失窃,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5、通知保卫科或总值班,协助做好侦破工作。

四、遭遇暴徒的应急预案

1、做好病房安全工作管理,夜间病房门上锁。

2、遭遇暴徒后,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保护患者及公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注意观察暴徒的特征。

4、设法通知保卫处,夜间通知总值班,由总值班视情况拨打110。

5、暴徒逃走,注意方向,为破案提供线索。

五、消防紧急疏散患者应急预案

1、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工作,经常检查仓库、电源及线路,发现隐患及时通知有关科室,消除隐患。

2、住院患者不允许私自用电器。

3、当病区内发生火灾时,所有工作人员应遵循“高层先撤、患者先撤、重患者和老人先撤、医务人员最后撤离”的原则,“避开火源,就近疏散,统一组织,有条不紊”,紧急疏散患者。

4、当班护士和主管医生要立即组织好患者,不得在楼道内拥挤、围观,并立即通知保卫科或总值班,紧急报警。

5、集中现有的灭火器材和人员积极扑救,尽量消灭或控制火势扩大。

6、所有人员立即用湿毛巾、湿口罩或湿纱布罩住口鼻,防止窒息。

7、在保证人员安全撤离的条件下,应尽快撤出易燃易爆物品,积极抢救贵重物品、设备和科技资料。

8、发现某一房间发生火灾,室内有易燃易爆物品,要立即搬出,如已不可能搬出,要以最快速度疏散邻近人员。

9、如室内无人,也无易燃易爆物品,不要急于开门,以免火势扩大、蔓延;要迅速集中现有的灭火器材,做好充分准备,打开房门,积极灭火。

10、关闭邻近房间的门窗,断开燃火部位的电闸(由消防中心或电工室人员操作)。

11、发现火情无法扑救,要立即拨打“119”报警,并告知准确方位。

六、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摔伤的应急预案

1、检查病房设施,不断改进完善,杜绝不安全隐患。

2、当患者突然摔倒时,护士立即到患者身边,检查患者摔伤情况:通知医生判断患者的神志、受伤部位,伤情程度,全身状况等,并初步判断摔伤原因或病因。

3、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摔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患者方法,将患者抬至病床;请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必要时遵医嘱行X光片检查及其他治疗。

4、对于摔伤头部,出现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将患者轻抬至病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瞳孔、神志、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5、受伤程度较轻者,可搀扶或用轮椅将患者送回病床,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6、对于皮肤出现淤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碘伏或0.1%新洁尔灭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或有伤口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生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创面较大,伤口较深者遵医嘱注射破伤风针。

7、加强巡视,及时观察采取措施后的效果,直到病情稳定。

8、准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认真交班。

9、向患者了解当时摔倒的情景,帮助患者分析摔倒的原因,向患者做宣教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再次摔伤。

七、住院患者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

1、对于有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并有家属陪伴。

2、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3、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4、对于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告诉患者不做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

5、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应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信号灯告诉医护人员,给以必要的处理措施。

6、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通知医生检查患者坠床时的着力点,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7、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8、加强巡视至病情稳定。巡视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9、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

八、停水和突然停水的应急预案

1、接到停水通知后,告知患者停水的时间,做好停水准备。

2、做好应急准备,根据停水时间尽量储备水源,以备使用和饮用。

3、突然停水时,白天与总务科联系,汇报情况,查询原因;夜间通知总值班,汇报停水情况。

4、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协助患者解决因停水带来的不便。

九、停电和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

1、通知停电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蜡烛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动力电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2、突然停电后,立即使用抢救患者机器运转的动力方法,维持抢救工作,开启应急灯或点燃蜡烛照明灯。

3、与电工班联系,查询停电原因,尽量排除故障或开启应急发电系统。

4、加强巡视病房,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

十、泛水的应急预案

1、立即查找泛水的原因,通知其他人员,积极采取措施阻止继续泛水。

2、不能自行解决者,立即通知总务科或总值班。

3、协助维修人员共同将水扫净,保持环境清洁。

4、告戒患者,不可涉足泛水区或潮湿处,必要时放置醒目标识,防止跌倒。

医疗应急预案(三)

为进一步做好汛期灾害防御和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在灾情发生后,医院急救和应急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制定我院洪涝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一、医院高度重视防汛安全工作,完善抗洪救灾组织机构:

(一)成立灾害事故应急小组:

总指挥:杨成虎

组长:胥敏

副组长:贺建军、蒋久富、冯峰、蒲昭谦、羊明

成员:杨淦、文陆林、林春华、任春洪、杨绪、杨烈、杨柳、余燕

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与卫生局、所属各相关部门及医院内各科间的关系,负责组织医疗救援工作所需的人员、医疗救援设备、救援药品、医疗器械,负责指挥抗洪救灾医疗工作。

(二)成立医疗救护队:

一队:队长:蒋久富

队员:宁小洪、谭永、李启、喻双文、祝仁兵、林玉萍、陈峰

二队:队长:冯峰

队员:许海彬、杜华、胥智勇、岳鹏程、吕明波、李莉

医疗救援工作队负责为需要救援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保障医疗救援绿色通道的畅通。

(三)成立防灾抢险队:

队长:胥敏

队员:杨淦、杨柳、杨烈、杨绪、任春洪、余燕

防灾抢险队成员负责医疗救援设备、救援药品、医疗器械的保障。

医疗及抢险队成员须服从医疗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服从医务科、医院总值班的紧急调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二、医院各科提高防灾救灾的警惕,做到防灾救灾救护队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做到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人员相对固定,提高对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

三、总务科、财务科、设备科、药剂科、供应室、手术室等有关科室作好物资、资金、设备、药品、器械、车辆、通讯等准备工作,确保抗灾抢险救护工作顺利进行。

四、根据抢险工作情况,随时组队变更出发队员,各科室负责人和抽调人员必须按指令派出人员,并安排候补人员接替其院内工作。

五、凡参加抢险人员,均须将联络电话,统一登记交医务科备查。院总值班、救护车班,总机班必须严守工作岗位,保证通讯畅通。紧急情况立即报告院领导。

六、应急物资

1、配备急救车2辆。

2、急救包:存放于急诊科。

3、急救药品:存放于门诊药房。

4、抢险人员装备包(包括:电筒、电池、雨衣、毛巾、被子、雨靴、蚊帐、水壶)。存放地点:物资库房。

七、应急通讯

1、应急人员应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2、急救车辆配备“120”电台及GPS卫星定位系统。

3、车班值班人员配备电话1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