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现代教育科学8篇

时间:2023-01-15 04:16: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教育科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教育科学

篇1

应该说,教育科学从其产生、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以理论形态体现的教育科学成 果是丰富的。但是,教育实践的经验性、非科学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教育理论的贫乏。这一二律背 反现象的存在,固然与教育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于实践这一特点密切相关,但现有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 践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且,现有理论指导的不力在实践面前被加倍地放大,从而加剧了解决 的紧迫感。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与关于教育科学指导实践的特点、过程、规律等研究的薄弱不无关系 。因此,我们将在对教育科学功能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实现过程进行一番阐释。

一、现代教育科学功能的分类与内容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 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所以, 我们对于教育科学功能内容的探讨将限定在“现代” 这一时空范畴内。

现代教育科学的功能,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按功能表现的特性,可分为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 如对于教育实践、社会发展的功能分属直接的和间接的);按功能对于指向对象的意义,可分为积极功能( 正功能)与消极功能(负功能);按功能的表现形态,又可分为潜功能与显功能等。在此,我们依据功能指 向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它分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与对教育科学自身的调节功能。

(一)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教育实践至少包括实践客体、主体、工具三种基本要素,教育科学对教 育实践的指导实际上是通过对其要素的影响而实现的。据此,指导功能又可细分为以下各分功能。

1、反映与解释功能。这主要相对于教育实践的客体而言。 教育认识、实践都是围绕作为对象的教育存 在而展开的活动。作为教育认识结果集约化体现的教育科学,它首要的任务在于“建立一幅同经验事实相吻 合的世界图景”,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的教育存在。解释与反映总是相联的。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事 实加以说明,以把握其特点、本质,这就是教育解释,即教育科学解释功能的表现。教育科学解释功能具体 体现为根据一定教育理论,为赋予解释对象以一种可理解的新意义而展开的活动。由于解释对象的差异,教 育科学的解释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现有教育活动结果的确认;(2)对教育活动过程的定性说明。衡量 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应以它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效果为标准。但仅有这种最终性的评价是不够的 ,还必须借助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活动的科学依据进行分析,以证明该活动的理论可靠性和实践可行性。另外 ,教育实践总是积极、能动地发展的,对于它发展中的探索性与超前特点,如各种教育实验、教育发展的新 特点,教育科学必须从性质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以判别其合理性,从而导引教育的发展。

2、预测功能。 如果说反映与解释功能指向的是过去和现实的教育存在,那么预测功能指向的是教育的 未来性存在。当然,“现实”与“未来”具有相对性,预测也可归结为一种解释,一种超前性解释。严格地 说,解释功能指向的是教育的“最近发展”,而预测功能指向的是教育的远景发展,后者的时限要较前者远 得多。教育预测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教育的现实发展基础上, 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描述与设想,以引导教育能动地发展。由于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全貌的,涵盖着教育的宏 观、中观及微观领域的研究,所以预测功能也相应地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宏观的教育决策要求对教育整体 的未来趋势加以把握,而有关分支教育学科如教育未来学、教育预测学、教育政策学等的出现,则使宏观预 测功能更趋完善。另外,具体教育活动过程中,目标的确立与论证也是预测功能的重要表现领域。

3、观念改造功能。 教育科学对于教育实践主体的功能集中地体现在对其教育观念的改造上。只有教育 主体将有关教育科学知识吸收并内化为观念之时,教育科学才能真正地指导教育实践。因为教育科学理论必 须将自身的概念形态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而形成相应的教育观念,才可能进入实践领域。按照韦尼格尔( Weniger.E)的意见, 实践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论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1)教育观念,(2)用语言表述 的教育规则等,(3)理论家的理论。〔2〕其中,只有教育观念层次的理论,才对教育实践起着真正的指导 作用,所以应努力促使教育科学理论向观念层次转化。实际上,教育科学的主体观念改造功能基本上是与教 育科学的发展同步的。如前几年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既是教育科学理论自我批判的发展过程,又是教育 观念的一场更新运动。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学习及教育理论的宣传问题。

4、工具功能。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 教育工作者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工具。科学的教育理论正是 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广义地说,教育科学包含的关于教育的原则、规则、技术也就是一种方法论工具。一些 分支教育学科,如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的工具性更为明显。它们的存在形态更多的就是可 操作的工具。另外,教育科学理论还可转化为一些物化的工具,如教具、教学机器等。

(二)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调节功能。教育科学在发展中对自身建构及发展进行反思、批判与重组,就是 它的自我调节功能。换言之,即教育科学的批判功能。教育科学批判的目的在于使现有教育理论及其结构不 断完善,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它是教育科学发展中反省、超越自身的内在本性的体现。教育科学批 判实际上是在教育经验、教育理论及由分支教育学科建构的整个科学体系三个层次上展开的。教育科学体系 的建构需要经验的支持,但经验还不能直接进入体系之中,必须经过理论的抽象与升华,必须经过去粗存精 的批判。反映教育存在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的教育理论需要经过相互批判、争鸣,才能在比较中证明其逻辑 力量。教育史上,各种教育流派(如形式教育派、实质教育派)并存,且相互批评,共同发展,这就是教育 理论的批判。科学家哲学家伊·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史一直是、也应当是一部相互竞争的研究纲领(即理 论,笔者注)的历史。”〔3〕这里的竞争就包含着批判、 争鸣之意。由此,一部教育科学史也就是一部教 育理论批判的发展史。教育科学以批判为形式的自我调节还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学科体系及整个教育科学体系 的改造上。赫尔巴特在心理学基础上构造第一个教育学体系以来,在教育经验、教育理论的积累情况下,学 科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整个科学体系也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总之,通过教育工作者积极的理性反思, 教育科学以其内在的逻辑力量对自身发展加以调节。

二、现代教育科学功能的实现过程

现代教育科学功能内容的不同决定着它们表现形式及过程的差异。

(一)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过程。为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我们选取“教育理论”这一概括 程度更高的概念,以替代教育科学。

“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4 〕“反映客观世界”是对“是什么”的求 索,属于描述性的,而“创造客观世界”则涉及“做什么”、“怎样做”,属于意向性的。前者是认识范畴 中的“对象性认识”,后者是一种实践观念,属于意图范畴。人们对教育的意识同样包括上述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理论的指导效用的实现也就是上述两方面的具体化过程。所以,我们可以从教育实践主体的有关观念 、能力、精神的角度,来对教育理论的指导过程加以分析。

首先,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主体意图的转化过程。教育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教育存在的描述性意识, 它存在的使命规定着它必然向教育实践再次飞跃。教育理论存在的形态与使命之间的矛盾状态促使其形态的 转变,即描述性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主体意图的转化。具有一般性、间接性、抽象性的教育理论(主要指描 述性意识)作用于特定的教育活动(如教育决策、教学)时,必然要通过教育工作者形成关于此活动的意图 。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需要与能力,结合教育活动的具体特点,在描述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 活动的目的、方案、手段等进行观念的构想、设计,形成教育实践观念。这一转化从理论形态上来看也可以 说是基础教育理论向应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措施的转化。基础教育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描述性理论,它应 该向应用教育理论即意向性教育理论转化。应用教育理论又可分为基础的应用教育理论和应用技术。前者指 教育理论的应用原理、规律、方法论等一般性内容,后者指应用的程序、方法、手段等具体内容。试对前苏 联著名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转化过程加以分析,他将这一理论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贯彻, 并获得了关于执行的一般原则、特点等方法论意义的内容,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通过试验而促 成的最优化理论在形态上的转化,使得该理论对前苏联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主体能力的转化过程。的主体能力观告诉我们,主体能力包括人 体本身的自然力、为主体掌握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知识、对主体活动起作用的情感与意志等要素。教育理 论对于上述三方面要素都有巨大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其它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可产 生具有延伸或拓展“人本身自然力”的工具,如教具、电化教学工具、程序教学机器等。另外,教育理论在 应用过程中,可通过自身形态的变更而形成“知识性”力量,从而客观地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所以作为 完整的教育系统运行主体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动态地掌握教育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转化为能力,从而能 动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最佳的功能效应。

最后,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主体精神的转化过程。教育理论不仅仅提供教育原则、技术的指导,还内化 为一种精神性因素。每一种教育理论的存在与运用,都会与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动机、情感、行为意向等融 合在一起,融合之中就包含着教育理论向心理因素的转化,诸如形成教育信念等。前苏联教育界流行的“合 作教育学”就是这一转化的典型。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合作教育学思想,它重视、关心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提倡师生的平等、民主,加上它又是教师经验的高度概括,所以具有广泛的渗透力。而这种渗透、影响则 与这一思想本身具有的精神力量(符合人类需要、天性)不无关系。

(二)教育科学理论对自我发展的调节过程。教育科学不仅直接指导教育实践,而且为了更好地指导实 践而指向自身发展的调节。教育科学自我调节的目标有二:

一是自我适应。前已述及,一般地教育科学的发展相对于教育实践来说,具有滞后性。然而,教育科学 的发展也存在着变滞后为超前、自觉调整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内在特性,这就是教育科学在环境变化中的自我 适应。这种适应是通过对现实教育实践的积极参与、提炼,以获得自身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未来条件来实现的 。

二是自我稳定。教育科学要完成指导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首先必须保持自身演化过程的相对独立,保 持理论形态及其体系相对稳定,据此,教育科学展开以自我批判为起点的调节活动。教育科学的发展固然需 要经验要素、理论要素、逻辑要素的支持,但是这些要素又必须经过论证、争鸣、批判等形式,才能被纳入 到发展了的教育科学之中。教育科学只有通过对课题研究反思、学科体系的审视,才有可能在多层次上对课 题选择与研究方向、分支学科发展的规划、教育科学整体的发展战略与布局等作出导向,以便适应在双重轨 道上不断发展。

教育科学的自我调节功能在表现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从范围上看,有局部的自我调节(研究课题、研 究重点、学科发展)、整体的自我调节(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内容上看,有研究方法、层次、视角等方面 的调节。不管哪种调节,都是通过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活动来实现的。他们不断将教育实践的需求、教育 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分化、重组等情况反馈到研究工作之中,以调控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且教育科学的发展 也应接受其自身内在逻辑特性的影响。教育科学理论在客观反映教育存在的同时,也将存在于它们之中的组 织因子提前并贮存于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并提高教育科学发展的自组织性。自组织性的存在也使得教育科学 能在暂时的外部指令之下,自我定向再对发展加以调控。所以,教育科学的自我调节实质上是教育工作者积 极参与之下的自组织活动过程,只不过自组织性的作用被掩盖着,因而不易为人所认识。在多年来开展的教 育本质讨论中,教育科学的自我调节作用就表现得非常明显。社会及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为讨论提供了契机 及条件,教育科学内在力量体现出的概念深化的逻辑推动着讨论的深入。人们从对“上层建筑说”的非难开 始,提出“生产力说”、“特殊活动说”等观点。观点交锋之中,人们发现自己走进了迷宫:未能全面、根 本地理解“本质”,争论的基点也不同。于是,在对讨论的反思之后,研究由“一哄而上”转入冷静思考, 并由此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化下去。在这里,对研究的反思既是研究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是研究本身自组 织性的反映。

教育科学功能的实现过程是与具体教育认识、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着 教育科学功能实现的具体特点的不同与过程的差异。如教育决策与教学过程中理论的指导又有着许多细微的 差别(包括中介环节、程序、方式),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

注: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465页。

〔2〕J·D贝尔纳著,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

篇2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多项以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汉字编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手段,把各科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改革试验研究。提倡教师开展积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由传统的讲解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学习。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是极其迫切的,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的教学媒体,已经要求用来作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因此,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必须能满足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进行浏览有关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源,自由阅读服务器上的多媒体光盘软件,达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互动操作的目的要求。

我校早在1994年就已经拥有两个电脑网络室共90多台电脑,并利用当时先进的网络系统进行有关学科等的教学改革实验,在全国、省、市各级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然而,这套系统对于多媒体信息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单向控制,学生要观看多媒体软件资料,都必须在老师的统一控制下集体或个体轮流进行,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始终还是掌握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学生无法自由进行无法进行真正的自主探究、互相交流,难以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就无法跟上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媒体资源,建设先进的宽带高速多媒体互动型校园网络系统,就成为了我校开展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试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基础所在。

校园网络系统的配置。

1、校园网络建设的难题

1995年国际电气电工协会IEEE正式颁布802.u快速以太网技术标准,加上主要网络厂商3COM、BAY、CABLETRON、CISCO、IBM和INTEL的支持和推动,100兆快速以太网迅速流行,成为了目前高速局域网的主流技术。

100兆的快速以太网对于在区域网络上的一般应用,例如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传送档案、网络打印等仅需要相当有限的网络带宽的情况下,是足以应付自如的,造价也非常适合目前学校所能承受的能力。

然而,要是需要满足我校建设多媒体高速互动型网络,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样的要求,选用100兆快速以太网就可能成为日后网络应用的瓶颈,无法适合日后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妨作个简单的分析:

当在网络上播放视频时,如果每一个视频节目带宽要求为2Mbps,那么以45个电脑终端计算,假若同时播放不同视频,带宽要求则为:

2Mbps*45=90Mbps

这样的带宽,100M快速以太网根本不胜负荷。因为实际上在快速以太网可用的带宽约为:

100Mbps*40%=40Mbps

2、解决方案

要设计这样一个网络系统,要么考虑改用目前我们难以承受的昂贵造价的1000Mbps以太网(千兆网),要么就是有限地使用网络上VOD视频点播功能,牺牲各终端对网络上视频资源的自由点播使用。然而,这些都无法切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经过细致研究论证,我们从解决视频传输的带宽入手,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视频点播的技术难题。校园网最后还是选择了100兆快速网作为校园网骨干、10兆以太网接入教室、办公室终端的建设方案,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升级改造。

A、硬件技术:

(1)配置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提供软件和硬件服务的结合体,在为整个网络服务时,它的工作量是普通工作站的几倍到几十倍,特别是工作站从服务器读取多媒体软件数据时,承担了相当大的工作负荷。因此,我们采用了IBM Netfinity专用服务器,配置256M内存、36GB SCSI硬盘、32速SCSI光驱。并采用了以往在大型机上才实现的磁盘阵列技术,安装Windows NT server 4.0 服务器操作系统,使系统具备了支持高频度访问的能力。

(2)升级学生工作站:考虑到学生使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需要,将工作站学生机器配置升级为Pentium Celeron300A电脑,增配大容量硬盘、64M内存,安装Windows95 操作系统。

(3)选择高质量的网络电缆:快速以太网100Base-T 和10Base-T几乎完全兼容,同样可采用3类、5类双绞线,单模或多模光纤作传输介质,为了达到100M的传输速率和消除串扰,并考虑到学校内部传输距离较短,我们采用了超5类线进行布线。

(4)采用交换机堆叠技术,有效克服网络瓶颈:以往我们在使用传统的以太网络时,为了改善集线器的不足,往往将原来共享同一网段的各个用户分成几个组,各组利用服务器内部桥独立拥有10Mb/s的吞吐量。现在,我们更采用了先进的交换机(Switch) 设备,把工作站分别连接在五个做成堆叠的交换机上,大大保证了网络的带宽。

(5)安装目前世界上技术先进、成熟的多媒体互动网络系统Winschool。实现了网络的多媒体广播、监视监听、单独对讲、讨论发言、遥控辅导、答题示范、转播示范、同步教学、电子举手、实时检查、锁定键盘、远端复位、电子白板等一系列功能。满足了教师进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的需要。

B、软件技术:

网络软件平台

以基于Internet应用和基于网络视频应用的Windows NT服务组成,实现多媒体WEB网页来浏览、电子邮件、视频点播等应用。

应用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

以Internet Explorer 来浏览多媒体WEB网页,Media player来进行视频播放,另外,在各终端安装虚拟光驱软件以播放多媒体光盘软件

C、关键技术:

(1)我们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高效地对电视节目、录像带、VCD等视频源进行捕捉、压缩转换成最新格式的网络流式数码文件,并可按网络实际带宽来定制压缩,使图像保持VCD质量的同时,保持压缩比为3M~4M/分钟,约为VCD格式(Mpeg1格式)的1/3。由于采用了高压缩比率的流文件,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带宽要求。

以上述例子计算,当在45个终端在网络上播放视频时,假若同时播放不同视频,原带宽要求为:2Mbps*45=90Mbps,采用关键的软件技术后,实际带宽则降至:90M*1/3=30Mbps,小于100M快速以太网实际可用的带宽: 100Mbps*40%=40Mbps。

不仅仅如此,由于流文件无须像普通的AVI文件或MPG文件那样需要在网络完全下载后播放,而仅仅稍需读完一小段缓冲即可开始边播放边下载,使视频播放更为流畅。

(2)建立媒体播放服务器。

采用NetShow Server技术,建立先进的媒体播放服务器,避免把服务器当成简单的文件服务器使用,利用先进的服务器软件技术,克服网络数据存取、传输中出现的碰撞冲突等问题。

实验表明,因此,我校校园100兆快速以太网已经有效地克服了网络瓶颈,使学生工作站能顺利地读取服务器上的多媒体文件数据。该网络能完全满足24个教学班、电脑室30个学生工作站同时流畅地播放服务器上读取不同的视频文件。达到了我们预先设计的速度目标,满足了新型模式的课堂教学实验的需要。

D、特色技术:建立虚拟光盘库。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有许多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光盘,如我们学校参与研制开发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光盘软件等。为了方便教师们对各种软件的使用,我们采用了台湾研制的虚拟光碟软件VD2E,把有关的多媒体光盘教学软件压成文件保存在服务器中,建成光盘库。当VD2E启动后, 该光盘库上的各个文件即虚拟成一个个相应的光盘,并可通过软件进行仿真操作,不仅仅操作简便,更解决了光盘软件管理、校园网络资源共享的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利用VD2E虚拟光碟能有效地对光盘的容量进行压缩转换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磁盘空间,并解决了部分光盘软件只能直接利用CDROM,而不能拷贝在硬盘上使用的技术难题。

E、防病毒技术

我们的校园网络站点多,且都可以通过服务器连通外部网络系统,因此,我们的计算机网络遭受从硬盘或软盘中传播、通过网络,甚至经由 Internet 传输而来的日益猖獗的病毒侵袭的可能性极大。一旦不幸遭遇这样的事情,将会给学校带来重大的损失。

然而,要是采用普通的查杀毒软件定期检查机器,也能造成的不幸事情往往是:先染毒后杀毒,部分曾遭受病毒感染的电脑文件往往可能已经遭受破坏,无法恢复,造成工作繁复且极为被动;至于限制师生的网络浏览、软件交流的做法,则难免是因噎废食。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们建网后采取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技术,在每一台服务器和工作站上都安装了国际著名的防杀病毒产品-- Norton AntiVirus,使整个网络系统的都处于严密的后台监控状态之中,实现病毒的自动防护。此外,还设定每台电脑逢星期五晚上进行病毒代码的自动网上更新(目前系统包含有共4万多种病毒的最新定义档案),保持电脑网络系统能抵抗最新型病毒的侵袭。

新型多媒体校园网络的使用效应

目前,我们已经把大量的多媒体光盘软件、相当一部分的课堂教学录像压缩转换成电脑数码文件,在媒体播放服务器上建立了“录像库”和“光盘库”。以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之用,满足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需求。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师范专业学生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良好发展。相应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使信息时代广大师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帮助师生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高技能外,还需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达到高素质应用型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1.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1.1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对知识的发明、学习、理解、消化和掌握,还是对知识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有效的契机,信息集约化、综合化、高智能化的特点,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是一个在信息网络系统中以“开展创新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知识创新工程。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就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反馈,提高学习能力。

1.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要求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担负我国基础教育使命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是否具备与时代相符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的教育已不只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输入,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现代教育活动更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源的组织者、过程的设计者、行为的引导者。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又对教育改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要求之一,只有在校学好这门课程,才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胜任教师工作。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当前,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偏多、实践教学不够、实验设备缺乏等。下面详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旨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并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2.1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

就我校而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而总课时只有36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讲理论又要实践,基本上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因此,可以采取“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将更多的具体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只讲一些基础理论,把大部分理论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围绕重点、难点开展理论教学,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讲授内容,合理分配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的运用,创设情境,展示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原理。

2.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那么,教师要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次课。教师要上好每一次课,离不开课前备课。首先要针对每次的实践内容,上机反复操作,达到熟练的程度;其次对操作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反复推敲,以便上课时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再次,教师要定期接受培训或专业进修。在学院财力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把相关教师送参加讲座或培训、进修,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实践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第二,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亲自实践,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多种综合能力。

第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该课程内容。实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训室,并配备完善的设备。②强化实践性的模拟教学,选择或自编实用的教材。为了增强实训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教研室要组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实训指导教材。

2.3学校加强校园网资源的建设

首先要丰富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我校的校园网建设处于初期,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中许多内容有待完善与补充。在保证校园网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学校要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筑教与学环境,如: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使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交流与学习。其次,学校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教学资源库是指将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精选并汇总在共享资源库中。教师可通过校园网教学资源,师生实现资源共享,还可对教学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为教师选择合适的资源,为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供支持,使优秀的教学信息在全校共享,其主要形式有:教材教案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和课件库等。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本课程的精髓,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提高信息时代师范生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帮助其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时代宣言,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理科CAI学术会议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1.

[2]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版).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04).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4―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普通中小学教师及其管理干部为主要培养对象。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基础教育战线上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实践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教育硕士是一种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将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实践相结合,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比较熟悉当代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教育学科发展前沿,为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研究者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格,显示出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特色,也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 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在一线教育工作中有着比较突出的业绩和出色的教学能力。教育硕士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领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多为中小学教师在岗兼读,因而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由于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在学习时,教育硕士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进行结合,以更切合教育硕士的工作需求。

2 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的切身感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把他们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

3 具有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优势

教育硕士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优势。如果在他们具备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积累,获得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必然会在创造“活的教育学”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教育硕士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帮助其创造“活的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4 自学能力强

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考虑怎样对教育硕士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

二 教育技术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全方位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3年公布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试行)》,其中“教师教育技术标准(SETC•T)”从“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和“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等五个方面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在标准中对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界定: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水平的总体体现。主要包括:①知识要素: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名词、术语、概念)和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②能力要素: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③情意要素: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

综合以上两个标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应该表现为:

1 具备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从教学的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形成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方法、促进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1)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绩效(即同时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2) 信息时代教师角色和教师职能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特别要学会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即掌握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 形成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

为了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教师应具备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教学设计的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形成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学设计理论为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师对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确定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其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实现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就具备了基础。

(2) 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具备较强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即使运用常规教育技术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3) 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教育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教育的方方面面必将呈现新的规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偏重在实践应用层次的研究,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中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

3 创设安全、有效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不能说明就是教育技术。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安全地、有效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其结果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绩效(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才能称为教育技术,否则只能看作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要创建安全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教学设计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并充分认识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的环境下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三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设计的原则与内容选择

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在现行的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引进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结合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和教育技术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硕士层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设计的原则

(1)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以相关标准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涉及到课程、环境、资源、人员等诸多因素,因而也就涉及到与各因素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的课程方案和参与教育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素养标准。我国颁布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明确了对教学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依据此标准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则课程的目标更有针对性。

(3) 以教学设计为核心

对中小学学科教师来讲,全面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即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对所承担的课程做出完整的教学设计,明确本课程总教学目标、熟悉本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理清各知识点和知识单元的目标体系。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或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分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依据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优化学科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让学员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过程和方法,并重点介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

(4)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构建了多种学习平台,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开展基于技术的评价活动。同时要进一步发掘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积极收集、整理、制作各学科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完善教师个人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网络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已有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而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评价、调查问卷、档案袋评价、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提高评价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充实教学评价的内容。

2 课程的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知道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对自己承担的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支持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尝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和方法,体验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自己学科教学内容的系统教学设计,学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运用教育技术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知道运用技术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

3 课程的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新的应用领域等八个部分,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四 对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

1 对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指计算机技术上操作,更是强调学习者教学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让学习者去尝试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教学设计中的很多理念与教育硕士过去备课时的思想有很大不同,这些理念从接受、理解到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设计,尽量使学习者体验到经过教学设计比自己以往的备课更有效,感受进行教学设计所采取的一些策略,理解教师是怎么进行教学设计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习者在教学实践时,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模仿别人发展到自己的创新。

2 学习评价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方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应该加强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加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贡献等)和完成的学习成果(如学习笔记、

设计方案、资源开发等)数量和质量的检测。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有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资源应用、教学方法组合、教学实施、评价设计、方案修改等方面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建设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以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支持网站的建设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充分展示教材的特点,弥补文本教材的不足,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要帮助学习者理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关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组织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提供大量各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和模板,方便学习者进行模仿学习,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为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时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是个动态更新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补充最新内容,并针对学习者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学习者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常用常新。

参考文献

[1] 李龙.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9.

[2] 李龙.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73-78.

篇5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Environment's Influence on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 A Case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ZHOU Yu-ping1, DU Ming-e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 normal cours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factor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two kind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teaching effec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eaching effect Affirm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faults of the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classroom;the teaching effect

1 概述

教育技术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以及系统化设计教学等基础上发展并逐渐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中的分支科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1]。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的总称。从实践应用来说,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2]。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AECT’94定义),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充分讨论后发表了新的定义(AECT’05定义),定义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随着教育理论、实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属于同一个概念。目前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这使得教育技术有了更加强烈的现代化、信息化色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环境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2 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环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环境有物理层面上的,也有心理层面上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的教学环境往往会将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含软件环境,还包括人力资源环境。教学环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智力因素[3]。

《现代教育技术》是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所学生所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其目的是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未?禳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html" title="社会论文" target="_blank">社会?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不言而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于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该课的“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所密切关注话题,然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课环境的关注往往易被忽视。其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对于当今的师范人才培养来说,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教学离不开“教”、“学”二字,无论是“教”还是“学”都离不开教学环境。

3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

我们处在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年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一直在经受着各种考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已成了今天课堂教学的首选,两者各有利弊,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本身内涵,将传统教学环境与现代化教学环境较好的融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1传统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角,老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课堂教学环境以黑板、粉笔、教材、简单教具为主,构成了教学资源的主要部分。单一的教学环境构成了单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然不相符合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无法突显反被压抑。

但这种传统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不是就一无是处而应完全摒弃掉呢?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并不是这样的,在有些课程或知识的传授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依然可以采用,甚至这种环境的下取得的教学效果可能还更佳。如:在高等数学的公式推导、推理方面,程序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析等。

3.2现代课堂教学环境

以海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环境看,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媒体教室环境,另一种是多媒体实验室环境。多媒体教室提供有教师上课用的电脑、大屏幕投影、音响设备等硬件环境,还有教师上课所需电子教学资料及课程所需的软件等环境。多媒体实验室除包括以上资源外,还为每位上课的同学配有一台电脑,教师机还安装有广播软件。同学们不用担心座位离讲台远的问题,在自己的电脑上就能清楚显示出老师的讲课内容。学生还可以随堂练习所学知识,利用电脑上网搜索资料、与老师在线交流等。显而易见,现代课堂教学环境比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要丰富些。然而这些丰富的资源有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极大的诱惑,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3.3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因素对比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虽然缺少了很多现代化的成分,但有时也能显出它固有的优势。与其相比,现代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势则很突出,从下面表1中给出的教学过程表现形式来着,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现代课堂教学环境比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要好很多,但它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教学环境,对于有些教师和学生,若不能正确、充分利用它,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是资源的浪费,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有它的劣势,但同时也有它的优点,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不用。只要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环境,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说明最终的教学效果,我们对2009级到2013级五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大多数学生喜欢现代课堂教学环境。原因很简单,这门课程就是要突出“现代”、“教育”和“技术”这几个字的内涵。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因素。

当然,课堂教学环境除了人们常说的基础硬件设施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因素,如:教师上课的教法、教师讲课的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别、学生的相互交流、学生的学法,甚至是上课时间的安排(如:有些学生更喜欢晚上上课)等等。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好,要用事实来说话,用数据来证明的。我们还对2009级到2013级我校的部分专业师范生,采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的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做了一个统计,参与统计的学生人数每年级均不少于150人,统计的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5不同教学环境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分析

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从上面的统计表中已经看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传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偏于理论,对于理论性的内容来说,不可避免会有枯燥感。很多形象化的教学现象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而有了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些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非常形象的展示出来。内容上会丰富了很多。

2)多媒体技术的魅力会不知不觉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很自然的学到了知识,形象、生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所不法比拟的。

3)现代化课堂教学环境使用的是电脑、多媒体教学环境,给教师提供了更高效率教学的环境,可以每堂课多向学生输送很多信息而学生又不感觉到累,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传统的课堂教学靠的是黑板和粉笔,加上老师的教材和简单的教具。

4)学习资源丰富,网络可提供海量参考资料。学生们通过阅读大量网上资料,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从横向到纵向均得到了拓展。而传统环境在该方面是受限的。

5)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紧密了。现代化的交流环境,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条件,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也节省了时间。这一点与传统环境相比,比传统教学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了很多。

6)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环境在团结协作方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哪怕两位同学距离很远,也可以在线随时交流与协作,而传统的教学环境做不到。

6现代化教学环境的不利因素

现代化教学环境是不是就十全十美,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环境了呢?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因素。我们看特任何事物都不能用绝对的观点。其实,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即是几个存在问题的方面。

1)对教师的要求高。使用各种教学设备的能力,如:对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应答能力、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对电子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等。

2)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上资源丰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要有判断能力,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有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3)要求师生会使用海量的网络资源。网络提供给我们大量资源,利用得好,则事半功倍,利用得不好,则事倍功半。不会使用这些资源,是一种浪费,也谈不上与时俱进。

4)学生的自由度大了,自主学习时间的把握,可移动电子设备各种各样,学生要学会管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否则就会浪费掉大量的宝贵时间,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屡见不鲜。

5)投资相对高,从设备费到通讯费,到各种软件使用费等,比传统教学环境开销大。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3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2002年初教育部强调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师范院校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所以做好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问题

对贵州省几所地方高师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重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目前该课程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大多数课程都是媒体素材的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仪器的使用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学生只能观看老师演示,不能动手操作,这对学生掌握此类实践操作相关的技术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调查发现在几所贵州地方师范类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明显不适于创新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这门课的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做个示范,从教学理念及方法上让学生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陈旧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讲这门课的老师都不使用,他们从心理上就不重视这门课。

3.教材的选用不够规范。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种类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国家规定的权威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有多种版本,截止本文写作之前,笔者搜集到相关的教材多达300多本,从中可见这类教材种类的繁多,但是内容相差无几。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需求,在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材不够规范,不能满足地方师范类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4.实验室配套设施缺乏。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使得教学设备不足,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好多时候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或者应做的实验、就换成了有关多媒体软件的学习与实践。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做的教育媒体实验如:摄录像、非线性编辑、录音、投影仪等媒体实验,因条件限制或重视程度不够,几乎都没有开设实验。

5.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文理兼容,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专职教师专业构成也是文理皆有,因而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教师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这些教师在本专业所从事的教学往往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某个方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媒体技术(硬件),有的从事媒体开发,等等。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体系需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由于大都采用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在教学评价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应用最多的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点为书上的理论内容,因此学生只要在期末考试之前熟记相关理论就能过关。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这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初衷不相符,忽视了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的走访调研,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并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凋整。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学科的不同,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学科专业的特性,要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

2.教材选用合理。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其特点是不断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到教育中来。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内容结构也必须不断调整和充实。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要重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某些不重要的内容要适当删减,或合并在一起进行原则性叙述,以突出重点,使原有课程的复杂结构得到相应的简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

3.教学方法更新。分阶段教学,模块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由于所学专业的影响,擅长的知识领域有所不同。比如,专业偏重于技术应用的老师,理论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就可以专门讲解应用模块,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教学设计》的专业课,对现代教育技术中这一部分了解比较透彻,掌握的相关案例也比较多,可以专门请专业教师对此部分进行讲解,如此以来,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

4.注重实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掌握教育技术关键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技术的空间、时间以及自由学习的环境。此外,教师授课内容应围绕具体、优秀典型的案例展开,并且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让他们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5.教学评价完善。教育技术评价是对能力的考核,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课程成绩=理论考试50%+综合实验考核5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6.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将前沿的思想及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教育技术,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重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要努力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研究,研究更好的适合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师范类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S].

[2]杨好利,彭伟国.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探讨[J].电子制作,2013,(07).

[3]胡金艳,李艳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270).

[4]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学院学报,2010,31(12).

[5]郝迎英.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电脑,2009,(11).

[6]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聂俊龙.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篇7

一、科学主义视野下现代教育的异化

伴随宗教神学的日益式微,科学的地位开始上升,功能日益拓展,并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培根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伽利略提出数字化的世界图景时,科学向“主义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学技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更使人们确信科学无所不能、无往不胜,是探索真理和有效控制自然界以及解答社会新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进而对其发展到迷信和崇拜的境地。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的定量化、形式化和逻辑分析为方法论基础,严格区分事实与价值,单纯追求工具化的实用目的和控制手段,认为科学能操控一切,而对其所追求的目的本身则不加反省。20世纪是科学主义盛行的时期,科学主义成为影响西方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在我国,“五四”前后伴随各种“主义”的引入和论争,科学开始不断泛化并被提升为一种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语境特点的科学主义思潮,并且严重影响着文化与教育的改革。直到今天,虽然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科学主义对教育的局限性,并在实践上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科学主义依旧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教育改革的道路举步维艰,素质教育的实施流于口号化、形式化。我国的教育依然在科学主义的笼罩下负重前行,表现出严重的异化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功利化

科学主义者从社会、国家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当前我国的教育依然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唯功利化现象严重。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国的功利性教育集中表现为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从上到下一直在喊,但现实当中,升入高校依然是影响人一生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人今后的财产、名誉和地位。家庭所关心的则是让他们的孩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进入社会生活的“护照”。这种应试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更致命的是把人从小就圈定在“功利场”中。

2.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科学主义者强调科学教育,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认为依靠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就可以完全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问题。它对我国教育内容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学生负担过重;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依然严重;重理轻文的现象比较明显。布卢姆把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形象地称为“久已沉没的大西岛”。高校文科教育遭到削弱和贬低,与此同时,科学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至尊的地位。高等工业学院以及各种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自然科学的地位实现了巨大的转变,形成了教育中的唯科学知识论和唯“智育”论。

3.师生关系的对立

科学主义者认为学习活动都是由教师按照科学程序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加以组织和调整,使受教育者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和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学习,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学习进程。教师自然成为教学的中心。在当前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建构中,以序列化、控制性和预测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制度依然限定着人才成长的一切可能,涵盖了人的成长的一切跨度,并将这一形式约减为唯一的现实——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马斯洛指出,现代学校教育奉行经济原则,优先追求教育效率,“即灌输最大数量的事实给最大可能数量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往往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人与人、“我”与“你”的关系,而是二元对立的上与下、源与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纯粹的“我”与“它”关系。孔子杏坛的师生质疑问难、苏格拉底的问道中途、亚里士多德的学林漫步,这些教育的本真形式只能成为现代教育的幻想,大批量的人才成长的“流水线”形式一劳永逸地建立起来。在其中,学生对老师的质疑都被视为对其权威的挑战而不是对真理的可能追求,“吾爱吾师,但吾尤爱真理”的古老格言沦落成历史的遗留物。德罗伊森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因为我喜欢你这样,所以你必须是这样,这是一切教育的秘密。”

4.教育评价观的扭曲

科学主义者崇尚客观、精确、量化,排斥主观,把自然界完全还原为数的世界,把质也还原成量,使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及规律进行量化探究,仅以结果作为评价教育成效的唯一指标。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超越了教育的教化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成为衡量标准,教育因此完成它的定量化过程,并在其经济价值那里达到极致。对于教师或者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来说,可以是“升学率”,可以是“分数”,可以是“考试人数”,也可以是“被录取人数”……总之是一切代表最终结果的东西,而忽视对教育过程的评价。“量”成了现代教育的尺度。但是,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比如说,教育目的、教育价值问题、品德问题、教育质量等问题,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数量观念来使其精确化、客观化。

二、科学人文主义引领之下的现代教育的重建

科学主义对现代教育造成的异化是严重且显而易见的。早在18世纪,卢梭就意识到工具理性可能对人性形成新的束缚。他主张教育应该“重返自然”,尊重人的天性。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在观念上日益走向融合,使西方国家在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最早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呼唤者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思潮的诞生掀起了一场真正的世界教育革命,它给沉闷的、工具化的教育带来了真正的活力。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人的自身解放,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20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片面地崇尚科学或片面地崇尚人文,都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人类只能朝着科学人文主义的方向行进。

爱因斯坦曾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要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产品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科学人文主义正是贯彻这种观念的思潮,它给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它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避免了因轻实际而造成的空疏无用,或因轻人文而造成的道德、价值、人性的失落。它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幸福。为了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个可行且必行的路径是在科学人文主义的引领下切实完成现代教育的重建。

1.把“成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柏拉图曾提出,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哲学。教育走向哲学形态,意味着教育的基本目标乃是人的完成,教育逐步把个体引向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关注,在对人生最高知识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健全。到了近代,海德格尔提出,“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教育应更多地给予儿童“快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在本质上是为了人的教育,是完整、深刻地理解和关怀人本身的教育,是为了守护和发展人性,使人更幸福,更快乐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切切实实把“成人”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目标要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通过学习理性知识,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达到弘扬个性、提升理性、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以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人。

2.进行课程改革,增强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要性

舍勒认为,科学知识不会给人以光明,即使科学完成以后,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仍然是绝对空虚的,事实上它将陷于与古代人相似的野蛮状态中,而得到科学支持的野蛮状态,是所有能让人想象的野蛮状态中最令人惊骇的。反过来讲,人文知识的削弱和缺失,则阻滞人类自身的发展,给假丑恶留下空间,甚至导致社会发展畸形化。故此,扩大人文教育的比重,增加理工科教育的人文内涵势在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学生成长需要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的偏难、偏深的弊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包含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培养和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并且沟通不同学科,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增加人文知识的内容,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恢复教育人文内涵和文科教育的活力。

3.切实建立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师生关系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视学生为有感情、有灵性的生命,而不是抽象的人、德智体的相加和用来任意灌输的容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接受、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平等地与学生交往、对话,成为学生的伙伴;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欣赏、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潜能顺利发展,从而获得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提供一些人性化的环境和条件,将平面的、单向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为多层次的、双向的互动教学方式,尽可能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角”,给予学生提问、表达、思考、质疑的机会和自由。

4.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标准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不断地进行价值选择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按照的观点,事实与价值的二重性植根于人的生存悖论之中。教育评价的对象是人,他们并非是只具有理性思维的机器,其情感价值层面是直接的定量评价所不及的,必须靠定性的评价。科学主义的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教育评价。缘此,我们在使用客观、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教育现象及规律进行量化探究,以行为结果评价教育成效的同时,也要注重质性评价,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把人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和逻辑起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单纯看学生课程成绩的高低、品质行为的好坏,而是兼顾行为的动机、愿望和结果,以此对教育现象和过程进行诠释和评价。定量评价的有效层面是有限的,应该给定性评价让出应有的位置,二者只有在相互关照、相互启发和印证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评价,起到教育评价的应有作用,进而解决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第2版)序.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 转引自林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江苏高教,2002(3).

[5] 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 [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篇8

一 调整目标定位,重构教学内容

广告学是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针对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应从学生的技能需要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语言文字是学生今后从事传播、设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学科性质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该把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现代汉语教材都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一般都安排96个学时进行讲授,而广告学只有32学时。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调整:

1.压缩理论知识的讲授

语言理论大多抽象、枯燥、难懂。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会觉得“学不懂、学了也没用”,老师会感到自己是在“唱独角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幅削减理论知识的讲授转而进行实践练习。如在语音这一章中,大胆删掉发音原理的讲解,利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演讲,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纠正方言推广普通话的作用。文字、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也应采取同样的方法,重点讲解文字、词汇的规范化、错词病句的修改,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不规范的用字、生造词及报刊、新闻中的病句、歧义句等。这样可以真正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2.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趣味性

大多数现代汉语中引例都缺乏时代性,有的甚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学生看到例句像是看到了政治书,因此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看课本。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语言理论确实枯燥乏味,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却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对生活中那些活生生的、极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语料有强烈的敏感性,对语料进行分析并解释深层的语言规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普通话正确发音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增添一些与此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条件下对普通话与方言加深认识。在汉字讲解中,突出“象形”这一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基本理论知识。在词汇、语法、修辞中,引用网络语言、外来词、“**体”作为例句,一方面,让学生感到现代汉语并不是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规范化使用语言文字。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大多是老师采用“粉笔+黑板”的“一言堂”授课模式。但事实证明,教师“怎么教”,是由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共同决定的。广告学专业决定了学生并不是要掌握高深的语言理论知识,而是怎样提高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广告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一些调整:

1.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会给课堂带来新的挑战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汉字”一章时,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带领学生观看《汉字五千年》,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汉字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所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文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课外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广告专业的学生大都活泼并富有创意,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现代汉语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选取学生都喜欢看的某种电视节目,分析其语言特色,教学生如何判断“通俗语言”与“低俗、媚俗、庸俗的语言”之间的差别;通过分析某位新锐作家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认识语言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需要走向社会,去解决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要求学生有计划地练习小篆和隶书,不但能帮助他们体会汉字形体的发展规律,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今后学习设计打下基础,与后续的专业学习自然衔接;再如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短信、网络用语、流行语,细心观察语言的新变化,组织学生调查闹市区的店名、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在锻炼了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 与专业相结合,提高技能训练比重

广告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被设置在第一学期,这不仅仅说明它是一门学科基础课,同时也说明它与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是有联系的,必须要有衔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语言工具性的一面,还应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会觉得所开设的课程是一脉相承的。我曾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汉字的印刷体和手写体时,我硬性要求学生识记10种以上的字体,因为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他们应对形体、线条更加敏感。在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上,我要求学生通过本学期所学的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分析下列经典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海尔冰箱,天下无霜”(海尔集团)、“美的不只是商品,廉的绝对是价格”(美廉超市)、“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英特尔)、“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立即下班,禁止痘留”(**美容院)、“你好,色彩”(Canon相机)。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发言很踊跃,在检验了本学期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广告语的选用对一则广告所起的巨大作用。这样学生在今后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美学、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学习中,就能借鉴现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创作出优秀的广告作品。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广告学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从广告学的培养目标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不但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而且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本专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只有这样,现代汉语课才能在培养广告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关彦庆.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3]李宏伟.非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4]宣恒大、卢伟.多方面结合,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