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19:30: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内容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学校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转变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缺少展示自我的空间,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小学学校必须要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优化教学内容。小学学校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要想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素描,在课堂上就必须要创设和谐而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这样教师会从内心发出热爱学生的情感,从而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理解并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数学逻辑性以及严密性较强,首先,教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研究,对数学教材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将知识有效传输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把握,合理设计和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这一知识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求平均数的方法设计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计为教学难点,从而来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平均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优化设计教学目标,有效分解细化教学的重难点,增强教学的步骤性,从而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化组合小学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学生的兴趣应当得到尊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从而来促进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提升。教师在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由详变略,一般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都是用较为简练的文字进行描述,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阐释,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对求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结合长方形以及正方性面积的求解方式,将这三者合并在一起进行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简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教师要合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了很好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往往结论较为简明,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充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三是教师要优化组合课时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
四、及时总结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法出现在各阶段的学生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教育体系,目前来说,针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重视,并且有相关研究提到了“找规律”教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由此,本文对其展开分析。
一、“找规律”教法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所谓的“找规律”教法实际上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总结,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知识内容,以一种“规律”形式的状态表现出来,学生对这些“规律”形式的状态进行总结,并且形成一定的概念,进而达到知识接受的目的。如教师在对“乘法。知识进行传授时,列举出来“2+2+2+2+2+2=12”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学生会发现,首先相加的几个数都相同,都是“2”,而且相加了6次,等于“12”,而“2×6”恰好也等于“12”,然后再按照这样的顺序列举几个事例,学生就会明白,所谓的乘法,就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运算。这样一来,学生对“乘法”的概念将会更加深刻,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找规律”教学法的正确应用
(一)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找规律”教学法进行正确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知识进行充分掌握。当今,由于一些小学校园的师资力量有限,所以所录用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甚至单单具备理论知识,而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甚至还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依旧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对原有的教学知识进行再次梳理,进而造成小学数学教师忽略“找规律”教学法的应用,无法真正将该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降低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知识充分的掌握,进行再次梳理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令“找规律”教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二)要在教学过程中“活化”教学
所谓的“活化”教学实际上指的是在“找规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对课堂氛围进行“活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如在进行数学知识“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求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寻找到在正方形边长和面积求算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并加以总结,由小组内的一名成员进行阐述,进而提升学生的团队互助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和“找规律”教学法进行融合,活跃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这对于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而言,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教师要对相关教学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其自身的教学经验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教学经验不足的数学教师,没有办法充分将自身知识更好地传达给学生,而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找规律”教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时,教师要对相关教学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可采用教研交流会的形式进行,由小学范围内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师进行教研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探讨如何能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如何将“找规律”教法更好地应用,让这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各抒己见,将自身的教学方法表达出来,促进教学交流,极大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为“找规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正确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 措施
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和改进,并取得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大成绩。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的比较抽象和枯燥,并且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从生活中发现并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展开小学数学教学。
一、小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一般来讲,小学的学生一般都是6―12周岁年龄段的学生。众所周知,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生性贪玩、好动,由于他们刚刚迈入校门,接受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认识观念也比较差,对周围的事物和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未知。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对深刻的事物不了解,并且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对身边经常接触到的,相对比较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也更容易去主动的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弄清楚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特点,从他们的思维习惯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把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切出发点和根本点,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他们日渐熟悉的,周围的一切事物来设计和考虑数学教学问题,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小学生热爱并喜欢数学,从而真正的学到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简单介绍
小学数学思想的方法包括分类、转化、比较、统计等多种方法,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中,我们总是发现有很多问题都是借助于数学几何图形来完成的。利用数学图形使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问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举例来讲在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时候,“3+5=?”由于刚刚接触数学教学,可能存在思维上的不适应,这时候数学老师就可以通过在黑板上先画三个苹果,然后再画五个苹果,两者加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数学老师通过运用这样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具体而又形象地理解数学的加法思想,从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牢。
(二)总结法
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很多学科中都会用到,并且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贯穿着学习过程的始终,同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同样适用。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万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数学老师要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要提醒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总结法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把握。
(三)转化法
我们都知道,小学的年龄阶段多半是6―12周岁的学生,此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都比较低,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小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此阶段的小学生贪玩的心思比较重,不爱学习,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另外数学知识本来就给人抽象和枯燥的感觉。鉴于以上种种考虑,对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要及时进行相互转化,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转化法是运用层层推理和联想,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化法的应用能够加强数学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三、渗透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往往抽象而枯燥。再加上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往往对数学知识把握不准确,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小学生厌学的思想,长期下去,不利于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小学数学知识又是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基础打不好,会严重影响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总结中提炼数学思想
几乎每一门课程在学完一章之后都会有一个小结,小结是对本章数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提炼和升华。通过小结的学习不仅能够巩固数学知识,加深记忆,还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举例来讲: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授其面积推导公式,并从中总结出计算平行四边的面积的基本方法“先转化为规则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再用割补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把不规则的数学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就能很好的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在教学中挖掘数学思想
小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数学老师首先要适应并提倡新的教学手段,及时完善和更新教学理念,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实时的渗透数学思想。另外数学老师还要注意,新课改要求学生减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太多压力,否则不仅不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会对学生形成不必要的压力。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中,有准备、合理的渗透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数学思想方法巧妙的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钱丽.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
[2]尹红娜.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
[3]李星云.论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03)
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所引发出来的,从本质上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情境导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数学内容,就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问题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等全部都搞清楚。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通常都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进行展开,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问题的引出。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故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小刚和小明两个好朋友中午一起去食堂吃饭,但只有一个包子了,正好小刚和小明都特别想吃那个包子,但是怎么分才能让他们两人都吃到同样多的包子呢?对,有的同学说是一人一半,那我们接下来就学习怎样用数学来表示这个一半。”这样在课堂一开始就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要学习的内容上。
二、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导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用来自主探索,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质疑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用纸制作一个圆柱体,然后让学生动手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总结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与组内同学的交流、沟通中不断发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也锻炼了学生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到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课堂总结导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在每一次数学课结束前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刻,并进行知识巩固。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例如本节课学习了几种图形?度量的单位分别有那些?各种图形的周长、面积算法分别是什么?除了这种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不同图形面积的算法进行对比等。课堂总结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四、结束语
一、把握好学习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相通相融的,只不过是深浅与要求、呈现方式与教学方法不同而已。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都是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共同涉及的内容,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初中教师,都应该了解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相关内容的前后联系,切实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使这些内容在小学与初中教学中能够实现自然融合和有效链接。
例如:初一代数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及方程,这几章内容是小学数学到初中代数的过渡性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进入初中后,首先学的是《有理数》一章。本章是在学习了算术中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进而揭示了数的运算之间的相互联系。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因此对有理数一章的教学必须引起充分注意、足够重视,必须让学生把概念搞清晰,运算熟练,为以后学习代数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与小学的非负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基本相同,就是多了一个正、负号问题,这里关键是要弄清正数与负数的区别、联系和概念。在《代数式》这一章里,关键是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数学”过渡到“数学语言”,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内容。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和、差、积、商、倍、大、多、少、小、增加、减少、增加到、减少到”在代数式中用的很多,要让学生着重理解关键性语句及连接词的含义,从而正确地列出代数式。总之,初一数学不像小学数学那样具体、形象,学生绝不能用学习小学数学的方法对待初一数学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
二、把握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内容多以归纳的形式呈现,大多由具体情境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学生练得熟。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考试中往往就可取得好成绩。到初中,由于内容多且抽象,呈现方式也由归纳转变为演绎,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各种题型讲全讲细,只能讲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操作实践活动,营造合作交流环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由“旧知”到“新知”的过程;通过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打比方、举实例等方法,揭示知识内涵,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脱离老师这根“拐杖”,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适当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情境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反思、总结的能力。
三、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对应、化归、假设、分类、类比等,甚至渗透了函数、集合、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但由于小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因此隐藏的思想方法往往被老师忽视。例如,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涉及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课标在小学与初中对探究变化规律都有要求,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类比、归纳思想;解小学数学应用题,通常需要借助画线段图、列表等手段,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等思想的应用。这些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研读;能力提升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磨、解读能力是一名专业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重点关注。教师对教材研读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所以,以下笔者将结合研读数学教材的重要性,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以期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精心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性
1.研读教材是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的基本手段
小学数学教材是由多名专家和知名学者经过细致的理论和充分的实践共同编撰而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最为前沿的知识汇总。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当在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的基A上实施课堂教学,而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的基本手段就是精心研读教材。
2.研读数学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在研读例题时,要充分联系本单元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将最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拿到数学课上重点讲解,避免题海战术。
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教材是制订详细教学计划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制订详细的教学方案或称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保证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而教师如要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就必定要精读数学教材,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出完整、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数学教材能力的有效办法
1.正确理解教材编撰者的编写目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的设定多是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切入点,然后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探究等活动总结出最终的数学结论。其次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最后是总结归纳数学结论,并挑选经典例题实现能力强化。在这样一整套的教学流程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基础,也是保证后续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在时间上应当尽可能简短,切忌不能过长。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总结归纳数学结论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教导学生将具象的数学现象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用语的步骤。强化例题解析能力的训练是对数学知识的一种巩固的手段,并且这一巩固手段也是教学中常用和必用的。
2.有效梳理基础性的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教材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只有学生将基础的概念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例题分析、习题解答、知识延伸等过程,否则就难谈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教师就应当在课前精心研读教材内容,将本单元基础性的数学概念进行有效的梳理,让学生接受到系统化、整体化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特性”的知识时,教师应当在课前仔细研读本单元教学内容,确定本单元的基本教学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而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则可以通过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实例,如房顶多采用三角形的结构来展开教学,当然还应当重点向学生论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概念,如此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分析、解题、总结的过程。
3.总结出各单元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习题
教师通过对课后的练习题进行仔细的研读,挖掘出每个章节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讲解,可以有效提高习题训练的质量,并
且对学生思维的延伸也是一种很好的触动,避免了学生厌烦题海战术现象的发生。比如说,在教学“立体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时,其中有一道具有代表性的正方体体积的求解习题:将10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接成不同的长方体,那么它们的体积各是多
少?学生依据求解的目的很快便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习题求解的掌握,还要教导学生将想象中的长方体形状用实际的物体拼一拼,或者在纸上绘制出来,强化小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概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材研读的能力关乎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当正确理解教材编撰者的教学目的;有效梳理基础性的教学概念以及积极总结各单元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而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有效提高自身的研读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教育;复习课实效性
复习课课堂能够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相对完整的构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教师对这个环节的操控程度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现状
就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而言,存在着“内容涣散,针对性不强”“复习模式死板单一,学生缺乏复习兴趣”“知识点过于拘谨,缺乏知识的连接性与延伸性”等相关问题,对数学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效性
1.改善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1)学生自备复习菜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复习的主人公,对学习的操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也是最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人,因此由学生自备复习菜单对其复习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教育者往往针对“简易方程”“分数的乘除法”等小学阶段的重点、难点组织复习,而这些知识点的复习无法顾及所有学生。一些学生可能对“方程”“分数”等章节掌握程度较好,而对“统计”“因数”知识却存在疑问。学生自备复习菜单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复习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复习实效性。
(2)构建知识体系,整理与练习相结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即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汇总以实现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点之间往往是存在联系的,没有孤立的知识要素。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就应该带领学生摸清知识点的联系,对知识体系加以重造,同时要注意将体系的整理与数学知识的练习相联系,提高复习实效性。
比如将“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个数的认识”这三节小知识总结构造为“认识数与整数的简易运算”,通过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对几个知识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从这个知识体系中学生能对同类型的知识实现一个梳理,能通过解题法的比较归纳出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3)注重复习课的拓展延伸。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探索,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我们在进行“九九乘法表”这一知识复习时,就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乘法表”以外的规则运算总结;比如带领学生进行“整数的乘方”“乘方的整合”等相关探索,就需对“乘法”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时要注意讲究策略
(1)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坚决避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思维是发展的,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不仅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还会为学生带来枯燥的感受,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复习时就“整数的加减法”知识不停地采用“3+2=?”“9-3=?”“8-5=?”这类问题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就会让学生产生复习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复习的顺利进行。
(2)训练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就我们数学考试的题目而言,近年来创新题意题越来越多,考试已经不是死板的考查某一个知识点,而是通过新型的出题方式将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强,涉及面广的提点,也更加大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思维转换能力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数学知识的开放性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复习课教学实效性。
(3)训练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综合性。复习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以便于让学生对具体知识进行具体学习,而数学知识复习同时又要注意综合性,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知识整合。因此,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要注意将知识的针对性与知识的综合性加以协调,全面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增强复习效果。
复习课的实效性往往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对于复习课教学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考前实现对以往知识的归纳总结,对新近知识的查漏补缺,以此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实现数学的高效复习,有效学习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在复习课阶段要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使得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复习需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复习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艳辉.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时效性[J].华夏教师,2013,(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解题能力是衡量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提高应用题教学实效是促使小学生更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加强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1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现状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学实效的快速提升,现将其总结如下:①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在解题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联系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题意时存在较大难度,严重阻碍了教学实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应用题解题方法时,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读,这也与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的性格特点相悖,造成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②缺乏解题总结。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袭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自导自演、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即使对教师讲解的解题方法有一定理解,但多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遇到同类题目时,不能灵活运用。
2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依照上文总结的当前小学数学的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制约教学实效快速提升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形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优化应用题教学实效。
2.1实现题目的生活化,加深题意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数学应用题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学生通常都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将应用题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以生活化激起学生对题目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将应用题与现实生活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就可使得学生很容易就将应用题中的数据关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以熟悉的内容来思考问题,更易于准确而快速地理解。像人口数量、保险、利息、超市等,这些素材都是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中多牵涉的数据关系来设置题目。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加法与减法》相关问题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置一道这样的应用题:爸爸在蛋糕店买了20个小蛋糕,乐乐吃了3个,花花吃了5个,西西吃了4个,还剩下几个小蛋糕?该应用题中所设置的问题情景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况,教师将应用题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易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还能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探究上面所述应用题时,经过仔细分析,学生会获得以下两种解题方式:20-3-5-4=8(个);20-(3+5+4)=8(个)。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种不同解题方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升,最终提高了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学生要想较好地解答应用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锻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解答应用题的机会,借助一定量的训练活动使得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解题规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就特定类型的应用题进行大量训练,使得学生在解题中逐渐琢磨出一定的解题规律,像读题、梳理、标注、解题思路、解答等是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流程。只有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才能使得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应用题都能理出思路、找到解题突破口、准确捕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最终正确、快速解答。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从A市到B市的某条公路总长为436千米,如果有两辆客车同时从两市出发相对而行,从A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B市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那么经过多长时间两辆客车能相遇?针对该应用题,小学生通常应该先通读题目,并捕捉应用题中的重点词语及数据,像“436千米”、“80千米”、“90千米”、“相对”、“相遇”等,然后再依据题意画出行程图,以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与解答,在梳理好解答该应用题的思路后,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用算式列出来并准确解答。其实,这种行程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大同小异,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遇到这样的题目就向解题规律上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了。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将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以生活化的应用题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从而确保小学生能熟练掌握多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最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刘娜 单位:新疆石河子149团小学
参考文献:
[1]刘立平,胡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