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拿来主义教案8篇

时间:2023-02-21 11:51: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拿来主义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拿来主义教案

篇1

教师在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先看一个案例:在教《爱莲说》这课时,我问学生受到的启示与教育是什么,有一学生回答:作者对牡丹的比喻是不恰当的,我认为牡丹花非常漂亮,大家都喜欢这种雍容华贵的花,况且现在她还是我国的国花呢!真没想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可我的教案里写着,牡丹是金钱富贵的象征,是我们大家所鄙视的,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兰花等,象征鄙视名利的人。看到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还有一个案例,在讲授《长城谣》时,师生都在歌颂长城的伟大,称赞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长城阻碍了民族的进步,阻碍了相互的沟通,我和大家的观点不一样。”此语一出,我没有马上反驳,而是肯定了她的说法,辩证地分析了长城的作用,在课后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这些案例,引发了我对课程改革更深的思考,同时对课程标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个层面来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其次,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和促进。按着教参讲,照着教案读,自然省心省力,一旦“开放”,一个头脑怎能应对60个头脑?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的考验。它唤起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教师们沿用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受到了冲击。所以我们必须继续读书,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充实、提高自己。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挑战,如何成功应对这种挑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从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合理性及实用性等角度看,教师要摒弃备课设计上的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习惯定式和慵懒意识。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严重束缚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思维,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一个缺乏创新思想和精神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学设计上慵懒的拿来主义更使教师丧失了不断进取不断拓展和积极创新的勇气和信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辛勤的创新设计中。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如果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老师就要放低自己的身段,和他们交朋友,做平等的伙伴,只有这样,他们有话才敢说,才能大胆地与老师一起去探讨。

3、从教学方式看,类似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教学内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采取研究型学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让学生在思考、探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智慧火花。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设计;艺术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合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多元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多元互动感知,构建个性语文学习认知体系。语文教学离不开形象和情感,如何进行艺术性创设,成功激活学生内驱动力,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提出新课题。

一、问题情境,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问题,这是语文教学最常见教法运用。即使在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也是普遍做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到精巧,还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入探究,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著作,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思维切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其次是对学生个性学习情况进行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调查,这样才能针对学生思维实际进行科学设计。再就是问题投放时机需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学生思维启动过程之中、学生课堂训练遇到困难之时,都是比较关键的节点,如果此时给出问题设计,对学生一定可以形成重要帮助。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切准学生思维脉搏。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课题,然后给出问题设计:本文课题属于议论文标题的哪种类型?看过这个标题,你感觉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急于要找到问题答案。经过一番阅读分析,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讨论反馈时,学生个性观点很多。有学生说:文本题目是“拿来主义”,这是引出了议论的对象。鲁迅先生给出的^点是:要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而不是照搬照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传承。也有学生认为:“拿来主义”是一种继承意识,对文化精华需要不折不扣地继承,对文化糟粕也要采取剔除的方法,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拿来主义”就是照搬照抄,不然怎么叫“拿来主义”呢?鲁迅提出这个问题,其着眼点是批评文化传承中的教条主义,对那些不正确的传承意识进行抨击。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大讨论。学生开始争辩,教师及时介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促使学生很快形成了学习共识。

教师针对课题展开设问,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拿来主义”这个课题非常有创意,如果不认真阅读文本是难以准确把握其要义的,教师针对性给出问题设计,抓住了学生关注点,具有很强的激发效果。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并自发展开相关讨论,形成了个性认知。教师问题设计带有启发性,其运用价值是极高的,这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具有较强艺术性。

二、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所谓媒体情境,是指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实物、挂图、多媒体等,都属于媒体范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媒体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教师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对学生感官造成重要冲击,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要注意追求实用性,而不是搞“花架子”,更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甚至患上多媒体依赖症。

多媒体应用要适时适度,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掌握好尺度。如《宝玉挨打》学习,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学生观看热情很高,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红楼梦》相关认知,特别是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展开评价。学生大多对这个内容有一定了解,发言比较积极。有学生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贾母、史湘云等,这些人物性格个性鲜明。如贾宝玉,他性格表现为叛逆,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不愿意走向仕途,比较清高。林黛玉则表现比较柔弱、善良,给人的感觉是凄美、可怜,体弱多病,注定其悲惨遭遇……也有学生说:要说个性,我说王熙凤最为典型,她精明、干练、灵动、泼辣,当然也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尖酸刻薄的一面,这个人物性格刻画最为成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跟进引导:《红楼梦》人物众多,咱们单说这贾宝玉,他因为叛逆,自然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所以他才会“挨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被谁打了呢?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启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红楼梦》相关情节有了一定认知,也为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人物性格讨论创造条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将学生关注视线慢慢牵引到贾宝玉身上,学生为获得相关认知,只有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课堂教学引导进入正轨。多媒体运用有其独特魅力,学生被相关情节所感染,学习关注点被集中,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互动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课堂互动情境创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互动情境,就是合作学习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不仅能够集合学生集体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集体学习活动时,要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主动参与交互活动,这对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在互动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互动形式的创新和优化,用丰富的合作学习形式性,调动学生参与交互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辩论、小组竞赛、小组对话、小组演绎、小组展示、小组调查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给出适当设计,自然可以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阿Q正传》全文共分九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挑选一个章节展开赏析教学设计,并将相关教案计划提交班级评价。学生拿到任务后,小组组长进行相关分工,阅读文本、搜集信息、展开设计、讨论取舍,各个小组行动有序,学习研究气氛正浓。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小组都有创造性发挥。有小组赏析第一章:序――介绍阿Q身份、地位。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本基本意义,熟悉铺垫写法;初步了解阿Q身世。教学过程:首先是自主阅读文本,疏通文意;其次是提出阅读思考问题,引导思维逐渐渗透;设计合作学习,讨论相关议题;给出课堂训练,巩固学习认知。教师对这个小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设计思路比较明晰,具有可操作性,但不够细致,切入点交代不够。有学习小组选择第五章节: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再写阿Q

畏强凌弱。这个小组赏析设计主要是围绕课堂演绎展开的:首先是阅读文本相关内容,理清人物关系,进行角色分配;其次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设计相关台词;最后是展开多重排练活动,磨合演出效果。教师同样给出评价:设计创意无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参与到文本赏析活动之中,但人物性格分析、台词设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赏析设计,为学生提供重要锻炼机会。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般是难以参与其中的,这里放手让学生操作这个任务,给人以新鲜感,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体设计教案,需要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因为教学设计包括众多内容,需要每一个成员都给出支持,才能顺利完成相关操作,所以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互动交流品质。

四、演绎情境,丰富学生学习感知

高中学生大多对课堂演绎活动往往持排斥态度,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但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还是充满期待的。因此,教师在演绎情境创设时,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要。班级活跃分子,对演绎活动是比较欢迎的,而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演绎,却对观看课堂演绎有敏感性。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课堂演绎是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解读,为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立体的学习感知机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演绎教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教师课前让几个学生编排了课本剧,课堂教学开始时展开演绎活动。教师简单致辞:一个小人物,勤劳、善良、有责任心,不仅没有得到善报,还被变成了甲虫。他的命运最终向何处发展呢?请看课本剧《变形记》。第一个出场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他身上背着一个硕大的甲壳(纸糊的),引发学生一阵哄笑。人物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命运却不够公平,我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欺负,在家里也不被重视,我被变成了一只甲虫,要我如何面对世人呢?我这日子该怎么过呢?“妹妹”出场:哥哥是一个可怜的人,辛辛苦苦工作,在公司是好职员,在家里是好孩子,可他却遭到了不公待遇。如今,他身体越来越差,还在为还清父债而操心,我要给他以照顾。“父亲”出觯何艺獠徽气的儿子,不知干了什么坏事,遭到了天谴,现在变成了甲虫,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真正成为废物了。……课堂演绎在继续,学生观看热情高涨。教师适时给出引导,学生学习进入佳境之中。

篇3

关键词:信息;反思;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6-01

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是一个无所不容、取之不尽的信息仓库,从网上下载课件和教案用来参考成为不可或缺的备课过程。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借用的、抄袭的教案或者课堂设计,失去了原创的真实、灵动,会给上课带来负面影响。也有人说:“现成的而且是优秀的教案和设计,不用不是用嘛?!”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不认为借用抄袭照搬他人的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就一定是正确的、可执行的,或者是错误的、要禁止的。所以讨论的重点不放在其优点、缺点上,而应该是怎么样借用上。

一、博观精取,学会归类

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就告诉我们,对待拿来的东西要一分为三,鱼翅、鸦片、姨太太。网络无所不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从网络中去伪存真、去沙取金,而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甚至是将错误的信息采纳而误人子弟。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设计者经过多次揣摩、斟酌,甚至多次教学实践经验提炼所得,是设计者对课标的深入理解,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对学情的认真分析的结果。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之所以被教师认可、借用,关键在于它有精彩的生成、灵动的语言、精当的设问和独到的解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有谁不会去利用这些便捷、优质和免费的教学资源呢?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好的教学设计,并非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设计出来。事实上,如果,一个青年教师,特别是初出茅庐的教师能长期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从中受益,获取最有效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此类资源我们要学其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技巧,甚至其中的提问、解读、语言、生成等等。

鱼翅虽好,但都要花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精心准备,而教书育人很多时候是体现在日常的“上课”上,它就像家常便饭,虽然多数是平平淡淡朴素无华,但却是最能长时间地滋养人的。这些家常饭是我们常用的,因为他们好用、实用、通用稍加修改就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姨太太,不成局面、没有逻辑,和我们的教学不挂钩,体现不出优势的网络资源,所以我认为要大胆要摒弃。

二、修改反思,学会内化

鲁迅倡导“拿来主义”,而拿来的东西是需要经过“内化”才可为我所用,“独立思考”才是鲁迅的脊梁。

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喜欢查阅大量资料,以博采众家之长,丰富教学内容。然而静态的教案可以借用,活生生的课堂却不能拷贝。所以教师在学习和借鉴别人教案的时候,还是要顺应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生成。否则,一味地把学生往原先的教学设计上生拉硬拽,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反馈与调控,边教边改,边改边创。在教学情境中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我修改时的做法是

1、与学生实际相联系,考虑地区差异、学生差异

2、别人的课件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联系,把别人的课件转化为自己的思路

3、注重细节问题的把握:充分理解别人设计的案例、问题的意图

三、为我所用、学会创新

借用周辉兵校长的《照抄照搬教学设计上不出好课》一文中的话“老师在工作中如果疏于思考,就会重吸收轻反馈,重学习轻生成,这样就缺失了教育思想;而教育教学中也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的心智也会因教育思想被淹没而困于迷惘。”在此对网络资源借用提升教师自我专业素质提出几条建议:

一是可利用校本教研时间,结合优秀的教学设计引导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比如滕州三中开展的“同堂异构”、“同课异构”。

篇4

一、搞好网络集体备课,真正把集体备课做到实处。

以往的集体备课虽然有所收效,但效果不明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如今我县实行网络集体备课,确实为全县教师提供了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我们县教研室制定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集体备课的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带领教师搞好网络集体备课,是教研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学校的一名教研员,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计划从以下三方面抓好集体备课:首先,为全县网络大集体备课提供高质量的教案设计。自从接到集体备课分配任务后,我们就及时安排老师先进行自备;接着把老师集中在一起对每课时进行分析、讨论,大家积极献计献策,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较完善的教案。在8月5—7日的学习培训中,我们观摩了一些优秀的教案,学习并采纳了他们的优点,然后对我们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订,并使之更加完善。

其次,正确使用全县网络集体备课现有成果。网络集体备课确实把教师从以前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其成果也逐渐成形,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这些现有的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集体备课的现有成果。我们应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备课,留下二次备课的痕迹,创造性地使用别人的教案,而不是全盘照搬。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方面是引导者、督促者和监督者,保证网络大集体备课正常运行,实现集体备课的初衷。最后,积极采纳全县教师的意见,再次优化教案。集体备课就是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教案的过程。教案被采用并挂在教研平台上,全县教师在使用时肯定会提出这样或那样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次集体研讨,优化教案。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5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篇6

这样美好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达到?其实早前已有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探讨:语文教学原本就应当是一门艺术,它充满诗情画意,追求至美之境,一切有利于达到这一境界的艺术手段都可以应用其中,而语文本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如“留白”这样的艺术留足了空间。

然而,这样宽广的空间中究竟该于何处留白?尤其对于新教师,如何选择最易操作和最见成效的留白区是需要深深思考和长期摸索的。作为涉足语文教学领域不算太久的新教师,我就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学会在备课中留白,将为课堂创造多种可能

偶尔翻看工作后的第一本备课本,其中的详尽令我很吃惊:连某个问题学生可能说出的几种答案,某段文字请哪位学生朗读都在备课中细细写明。不可否认,新教师应该备详案,但备课若是过于详尽,沿着一条一眼看得见底的路走,上课就会成为一段毫无悬念的旅程。如今的教案较从前简单一些,上课却反而变得轻松,甚至偶尔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意外的惊喜。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的讨论环节,第一年讲的时候,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试图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发言。学生确实沿着我画好的路线走了,一堂课下来,顺顺当当,既定任务全部完成,但终觉没什么乐趣,心中也留下些许遗憾。如今再讲《拿来主义》,又到讨论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拿来主义者,你想去哪儿拿来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诸如“去美国拿来教育体制”、“去古时候拿来传统礼仪”、“去顶级球队拿来足球教练”等,而最后一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就有人说道:“再好的教练遇上中国男足都没办法!”由此一转,新一轮的关于“拿来”与国情如何结合的讨论又开始了……一堂课匆匆过去,在热烈的讨论中,师生都感到愉悦与充实。我想,这才是我所追求的,而这些,备课本中是不需要有的。

这就是备课中的留白,它有一个方向,但没有一条划定的路;它伴随着些许未知的忐忑,也常隐藏着令人心动的奇景。在备课中留白需要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对自己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大体预见,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清醒与灵活,更关注学生的反应。对新教师而言,备课中留白,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挑战,它激励并见证教师的成长。

二、适当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收获自己思想的火花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思考、感悟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时间自然应该更多地留给他们。然而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45分钟的“效率”,过于看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过于担忧课堂的沉默冷清,却忘了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忘了最根本的目标:学生的收获与发展。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曾提出:对学生提问后,至少要等待3分钟。这样可使学生更恰当地回答问题,增强学生信心,也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让提问失去价值。想起讲《我与地坛》时,同一个问题:“你对文中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细节最有感触?”在一个班我只给了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结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思想不深就是语言不畅,好好的一个问题硬是被时间搞砸;在另一个班,问题提出后,我不急着找人回答,等了大概3分钟,等到几位学生抬头看我的时候,我才让他们回答。这一次效果显著,几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悟,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话我至今难忘,他说:“我最有感触的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这一句,因为我现在正在为此而奋斗!”多可爱的回答。庆幸我给了他们多一些时间,给了他们用真心真情体验文本的机会。

其实,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并始终保持紧张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思考时留下多一点时间,在课前或课中挤出一点时间松弛一下也是有必要的,例如闭目一分钟,下午课前唱一首简单活泼的歌等,都能很好地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消除学生的心理疲惫,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懂得利用时间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而懂得利用课堂时间的人则是成熟的老师,学会把握课堂的轻重缓急,应是每一位新教师努力的方向。

三、利用课堂外的留白,借学生之手开拓语文的天地

作为最具艺术性的一门主课,语文学习追求的不是知识的增长或者成绩的提升,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生活、人的精神。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应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解决问题而自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束课堂教学的时候恰当地留一些“空白”。

最初懂得在课堂外留白,其实是受了学生的启发:在上完《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之后,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这才发现课上我并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跟这位学生讲解完,我突然想到,这不正是一个吸引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好机会吗?于是第二天我在班上提了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到原著中找答案,很多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外留白的方式很多,例如上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我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用一段文字描写老贝尔曼画藤叶的情景,或者续写琼姗未来的生活;又如在欣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朗诵后,我介绍学生找这首歌来听,在音乐中体会与文字不同的感觉……

篇7

一、寻找问题―――认清备课的现状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认真、充分、精心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真正做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深思熟虑,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1.重教法轻学法

在抽查教师的备课中发现,多数教师在备课中只是对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构思、有设想,至于学生怎么学,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学习兴奋点、认识盲点、理解重点在哪里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很少涉及。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会学习的人的先进理念;忽略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课改精神;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2.重借鉴轻创新

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是教师充分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但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热衷于向名师学习,但对别人的经验多为拿来主义,认为专家预设好的案例无可挑剔,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很少有教师能结合自身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审视案例,从而改造与创新,让备课成为自己个性化的创造活动。

3.重预设轻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但多数教师过于谨慎,生怕课堂出“漏子”,在备课时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设计好每一个精细的问题,预测好每一个标准答案等。这种过分重视课堂预设的备课,使教师在上课时一旦遇到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就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气氛也显得格外沉闷,还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成为一句空话。

4.重设计轻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课前设计,教案写好了,课也就备完了,万事也就大吉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预设的方案,它均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还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与总结。通过调查,只有少数的教师能自觉地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认真记录典型事例,精心总结成功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提升自身专业水准。

二、及时改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1.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教学的一种载体,是编者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是教材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

深入理解教材。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教材观,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才可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地调整教材和拓展教材。即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的活化、挖掘和充实,而不是改变。

整体把握教材。只有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放在一个知识体系中,既了解知识的深度,又了解知识的广度,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本学段、本册书的地位,才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意蕴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

2.了解学生,选择教法―――优化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通过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也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可见,从备课环节的具体内容来看,研究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具体现状等十分必要。同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状况适当的调整与增减,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了解学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等。

对学生分析应该有“评价”(测试、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前,教师通过对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该内容可能有的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法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问题: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你知道他们的特征吗?

答案一:长方形很长还有四个角,正方形正正方方,也有四个角。

答案二:长方形横线长竖线短,正方形四条线一样长。

答案三:长方形上下的线一样长,左右的线一样长,正方形四条线一样长。

答案四:长方形两个相对的线都是一样长的。

……

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一半学生知道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征并会描述,但语言不规范,不能准确运用“边”“对边”“完全重合”“相等”等数学语言描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3.设置环节,编写教案―――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仔细吃透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要规划好教学实施的方案、选好教学方法、理清教学思路、准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的环节和步骤等。把这些进行整合匹配,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结构,把它用文案的形式编制下来,就成了我们常说的教案。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可详可略,形式多样,以便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环节的优化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备课,反对抄袭教参和拿来主义。

(1)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实现教师拟订的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安排的,因此,教师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具体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什么问题、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每一具体教学活动环节、步骤的意图并不写在教案上,但编写教案的教师应当心中十分清楚。

(2)掌握多种方法和课型。了解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课型和多种教学模式,知道它们的功能,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程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设计出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师在设计自己教法的同时,应更多地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学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需要预留变化的空间。教案只是教学的一种预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教学设计要留有变化的余地。预留变化空间,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相对灵活,主要依靠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在备课时,做好教学预案。根据教学假设,至少准备一种预案,如果需要还要准备多种预案。

4.课后总结,撰写反思―――提升教学智慧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据此,波斯纳总结出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也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教师要想让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经历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勤写教学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

三、改革评价―――激发备课热情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备课改革首先要改领导滞后的管理方式。教案的书写形式不在规范化的程度如何,而在于实用性,平时把主要流程写写,一些重要之处用记号稍作批注,提纲式、表格式和流程图式也未尝不可。这些都可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何乐而不为呢?学校领导则可以通过多听“常态课”,来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不要把“花架子”教案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框;取消文字量上的要求;取消“圈二次”“点三次”这些形式备课,注重实质性。

不求规范求创新,不求形式求实用。

不以教案论英雄,重课堂实效性。

减少写教案时间,增加备课时间。

篇8

关键词:教案、共享、修改、个性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在备课工作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实验,积累了一些做法,有效地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一些新的教案运行模式应运而生,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种模式:把教学思路形成简要的教学步骤写在书上或教参上,有关重点内容就直接批注在课本上。称为批注式教案或零教案。

        第二种模式:分工协作写教案方式。称为资源共享式教案。

        第三种模式:学校推荐一套自认为比较理想的教案,教师以这套教案为蓝本,然后再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改在教学设计的“边”上。成为“舶来”式教案。

        第四种模式:教师自己设计的教案。称为个性化教案。

        第一种模式需要教师端正的态度做基础,要求教师要自觉地进行备课,需要“管”出来,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也难以进行监控;第二种模式能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但不能完全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第三种模式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备课针对性不够强,依赖性强,不利于教师成长;唯有第四种模式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这几种教案各有利弊,但有一点原则是必须把握住:学校和教师必须选择适合自己教案运行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教学,决不能照抄照搬或盲目效仿。在这里,我倡导规模较小的学校要坚持个性化的教案运行模式,其他几种教案模式的运行要慎重。

        一、决策从实际出发。

        教案记录着教师备课过程,记录着课堂教学思路、步骤,是备课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有的教案模式不能完全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利于学校调控、检查、了解教师是否进行真正的备课。 

        资源共享式教案只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现在部分学校学生数急剧下降,平行班少,甚至只有一个,同学科的教师也大多是一名任课教师,有的还要跨科,跨年级,集体备课很难实施,资源难以整和、处理、加工,是不可能推行这种教案模式的。而规模大的学校要推行这种方式,也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做基础。

        二、组织工作落实,避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小学校由于教学领导少,不能完全深入到每个教研组,即使有领导,还有一个领导的组织、专业水平、指导能力的问题,而学科组长能否担当得起应有的责任,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学科同年段教师少,任课教师之间的能力差距使能力稍强的教师逐渐失去积极性,只好以我为主;能力稍差的教师逐渐产生依赖性,索性拿来主义,资源之间产生了“抵消”,容易失去合作,所以只好“分田到户”。

      要处理好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个人备课是基础,集体备课是升华。要鼓励教师将个人备课中遇到的难题或疑惑敢于在集体备课中提出来,寻求帮助,得以解决。集体备课要避免无“备”而来,避免一个人唱“读角戏”,避免集体备课就是集体写教案的现象,避免只见文本不见人。

        三、体现备课的真实性。不能排除任课教师赞同这种教案运行方式理由是自我减负和应付领导检查的“嫌疑”。写教案确实是一个费心费力的工作,这样做毕竟使书写教案的任务减轻了许多,而二次备课部分的工作量大大减少,领导检查又不能说什么,领导也不能做到天天、堂堂去听一个人的课,这可能成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何谓“集体备课”?是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或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相对统一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所谓“资源共享”,是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进行了个性化处理,充分发挥其他人或各种媒介的作用,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增删修补,适当调整,必须使“资源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

        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