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刺绣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2-24 05:44: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刺绣培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刺绣培训总结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效转移,全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09年,××乡夜校试点计划培训务工人员4900人次,力争每户农村家庭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5期1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发证人数达300人以上;务工引导性培训29期2900人次;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8期500人次;妇女培训8期500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通过务工人员夜校培训,使××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20%。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培训内容。

围绕市场需求,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对试点乡镇年满16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务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和农村妇女培训。

(二)培训方式。

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实施,县职教中心不能实施的特殊工种培训,可聘请其他具备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实施,也可根据培训专业的要求由定向转移企业的专业人员实施培训。务工引导性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县农民工法律服务中心,县、乡人力资源办,乡镇司法所共同实施。农村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聘请相关农业经济师、县农业局农艺师、县林业局工程师等担任培训任务;农村妇女培训、刺绣培训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其它可由县妇联、县计生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培训任务。

(三)教材编写。

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按农民所需的技能要求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引导性培训教材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办和县职教中心编写。其它培训教材由聘请的专业教师编写,并请相对应的专业教师授课和指导实践操作。教材编写后,送市、县人力资源办组织相关专家评审定稿后进行讲授,力争做到培训人员人手一册培训教材。

(四)课程设置。

1.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设建筑类、缝纫专业、电焊工、电工、刺绣等专业培训。根据培训技能要求合理安排培训课时,以农民学懂学会为准。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每期不得少于180个学时,其中理论常识占1/3,实践占2/3。经济能人、种养业技能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时,刺绣、缝纫等专业培训达到熟练操作为准。主要满足当地需求及输送到用工单位。培训对象为16周岁至45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形式采取全脱产、半脱产学习,培训时间根据培训专业而定。以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培养具有所属岗位国家职业标准的初级工要求,经过系统学习,培训适应劳务市场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经鉴定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按定单转移至企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

2.引导性培训。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择业常识等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以增强就业和创业为目的,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城市务工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和择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课时每期24个学时,通过笔试或口头测试合格后发给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制作的合格证书。

3.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农特产品加工及流通能力,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农特产品流通及加工培训为主。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培训课时每期为56个课时。

4.农村妇女培训。以提高妇女就业和创业能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和和谐家庭为目的。选择16周岁至45周岁的农村妇女进行种养业、刺绣、缝纫、尊老爱幼、家庭理财、计划生育、防艾等知识的培训。培训课时属技能培训的以学员达熟练操作为准,其它为24个课时。

(五)培训专业及时间安排(见附件)。

四、资金来源、使用及管理

(一)资金来源。××乡夜校试点培训共投入资金66万元,其中:整合中央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等省级以上培训项目资金50万元;市政府补助资金10万元;县财政配套补助资金6万元。

(二)资金使用。夜校试点培训经费,属整合省级以上培训资金的部分要按照投资渠道不变、管理办法不变的原则使用。市级补助部分主要用于实训设备购置。县财政配套补助部分主要用于工作开展经费支出。

(二)资金管理。夜校试点培训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按计划分期分批拨付资金。教师授课费以一期为单位,需有学员签字、乡村两级证明、县人力资源办检查验收证明书,方可到县财政局报账支付。实训设备采购以乡为单位,专业为单元,实行统一询价采购,由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办、××乡人民政府分别抽1人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询价采购小组,统一采购,建立夜校培训物资采购表,夜校培训工作结束后,提请县审计局进行审计。

五、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的领导,使夜校试点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县政府成立××县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乡人民政府乡长

成员:*县妇联主席

*县农业局副局长

*县供销社副主任

*县职教中心主任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乡务工人员培训夜校校长由*担任,副校长由*、*担任。

(二)部门职责。

××县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由××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和××乡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主要培训单位,要加强与县直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抓好培训授课工作。县农村人力资源办负责夜校试点培训的项目、时间安排、组织教材编写和培训经费管理等工作。××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学员和学员档案管理。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由市、县人力资源办按照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组织考核,颁发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篇2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常委、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副会长陈大鹏、孙淮滨,原副会长杨东辉,前清华美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会长李当岐,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段红,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副司长王晨阳,文化部非遗司副处长张晓莉,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潮州市市长殷昭举、常务副市长许志晖、杨安队、王文森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主持。

提升文化自信 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中国刺绣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凝结着民族智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与振兴中国刺绣这一优秀传统工艺,打造“中国刺绣”国家品牌,既是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也是历史使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强调: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找回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

孙瑞哲表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今后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应朝着三个方向进行探索:一是开展兼具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研发”;二是提升蕴藏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三是实现条件化筛选且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与产业传承之路。

截至目前,我国已分四批公布了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纺织类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是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正基于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6年8月份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旨在将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文化自信。并在全行业范围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决定从战略高度决定发挥行业特长,挖掘民间智慧和潜力,集优质资源创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此,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振兴传统工艺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大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今后,文化部将在潮州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以此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其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 打造国家品牌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务、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宣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及人事聘任决定进行了宣读。决定聘请李当岐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民强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研究院由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倡议,以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遗产办公室深入调研及可行性分析为基础,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审核批准正式成立。旨在集全国刺绣行业精英,振兴传统刺绣工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当代中国刺绣,为建O纺织服装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贡献。”李当岐介绍,今后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刺绣文化,整理总结中国刺绣技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新当代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发扬“工匠精神”培育刺绣人才。其中,研究院下设中国刺绣历史与技艺研究所;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开发研究所;中国刺绣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刺绣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四个机构。

篇3

【关键词】就业支援;服务过程;社会工作

汶川地震发生后,香港无国界社工第一时间进驻北川县擂鼓镇,成立了第一所社区照顾综合服务中心――“心灵泉源综合服务中心”,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最终目标的基础上,为灾区群众尽力提供物质和就业上的帮助与服务。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语言、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的灾区开展这一服务,社会工作者们承受了无法言语的压力与困难。

一、理论视角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关注点在于案主的优势和潜能,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激发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因此优势视角的重要性在灾区逐渐凸显。社会工作者以优势视角和能力建设的理念介入灾后重建,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而是期待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从灾区群众潜藏的资源和智慧中发局力量,从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抗争精神(抗逆力)中看到重建的希望。

二、准备工作

(一)从语言不通到发现优势

由于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几乎没有四川人,不懂四川话,更不了解本土文化,因此需求评估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后来,发展了一批当地的义工作为翻译,调查工作才慢慢地有了进展。在调查和家访过程中,机构的社工都发现,当地的一些妇女闲时会做一些刺绣活儿,并且年龄跨度较大。社工敏感的运用了优势视角的理念,看到了灾区妇女的优势所在,因而萌生了义卖刺绣品的想法,为她们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提高家庭或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聚集灾区民众分享地震时的经历及感受,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这也就是“金盏花美好人生自强计划”的雏形。

(二)前期准备与宣传

第一名参与人员来自一次偶然。社工家访到一位独身老年妇女家中,一边看她踩着缝纫机帮别人补衣服,一边陪她聊天。社工连续去了三天,知道这样的活儿时有时无,于是询问她是否愿意到机构来帮忙裁布打包,并会付给她一些工资作为报酬,她当下便满是欢喜地一口答应了,由此便成为了机构的一名临时工作人员,不仅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保证日常生活开支,还丰富了老年生活,老有所为。而后,项目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准备阶段,定场地、买机器、买线买布买工具,挨家挨户地宣传,鼓励妇女们积极参加。

(三)从零群众基础到口耳相传

一开始,灾区的群众并不了解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加之一直有不同的调查队伍来到灾区,名为帮助灾民,实则在收集到了自己所要的资料和信息后,断然离开,剩下被揭开伤疤的灾区群众无奈地只能自己又将悲痛的情绪硬生生地压回心底,因此同外人建立信任关系显得尤为困难。经过不断家访,不厌其烦的解释与鼓励,终于还是有几名妇女鼓起勇气到机构来领线领布回去绣花,不管绣出来的效果如何,机构都出钱一并收回带到香港义卖,目的就是要鼓励更多的妇女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最初参加的妇女回去后一传十十传百,做了最真实的宣传,经过这番口耳相传,大家知道做羌绣可以赚手工费,愿意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实际活动,机构见到以羌绣作为支援项目的效果显著,索性就以此为支点来做大做强,发展更多的就业支援项目,为灾区的群众争取更多的资源与信息,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三、就业支援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内容

(一)打破“零生计”――羌族刺绣发展项目

该项目是整个“金盏花美好人生自强计划”的主要发展项目,培训羌族妇女用传统的刺绣技术手工制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产品,将产品发往香港等地义卖或者对外接收订单销售,让她们赚取收入,同时也能够保护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羌族的传统文化。参与该项目的成员全部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当地妇女,亟需帮助。由于该群体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一致的发展目标,所以社工通过践行优势视角与能力建设,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将她们聚合起来,解决经济困难,共同发展。

针对刺绣小组的需求和组员本身的能力情况,社工开展了许多提高刺绣技能的培训班和讲座,例如,“羌绣制作帮助妇女生计活动”,通过走访小区和入户家访,组织妇女们共同学习,发展民族手工刺绣业,提倡以善用他们的技能来增加收入,陪伴灾民渡过无地无业的等待重建阶段;通过成立羌绣手工工作室,为灾民提供制作场地,同时为灾民提供机会出外学习,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增强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自助互助。妇女们不定期设计的手工艺品,让妇女在照顾家庭之余获得了部分收益,藉此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如果部分妇女因家庭照顾负担较重,也可以到机构领取材料带回家中,在空余时间进行加工后再交回机构。另外还有“羌绣讲习班”、“羌绣绘画班”等,都是为了提高妇女的羌绣技能而特别开展的。

工作员对每一次活动都进行了及时且专业的评估,对活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有一些活动并不能够保证之前报名的人员全部都来参加,常常都会有部分妇女缺席,而且每次出席的人次也不稳定,可见妇女的时间安排多变且不可预期,因此也造成了一些资源的浪费。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整体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组员在培训过程中,态度认真,气氛轻松,感受到了满足感与成就感。但同时问题也是存在的,比如培训老师的角色显得不够主动,多数针法要由组员提出问题时才解决等。组员在学习和制作绣品的过程中经常相互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交往,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社交网络。

篇4

【关键词】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4年,苏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市政府专门出台《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规划》,助推民间工艺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苏州市从事民间工艺生产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年产值近300亿人民币。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受全国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苏州民间工艺产业的产能过剩,市场下滑问题已日益显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6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核雕:凋零的市场》节目,报道了苏州市舟山村(中国核雕村)核雕市场不景气的现状。苏州日报等媒体也对苏州玉雕市场低迷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分析。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对如何化解苏州民间工艺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专家普遍认为,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过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作品风格单一,缺少创新,导致市场下滑。因此,解决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匮乏问题,是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一、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传统工艺的传承主要是子承父业或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着知识传播视野狭窄、技能传授形式单

一、工艺传承范围局限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已明确提出,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院校应通过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民间工艺传承培养方式,兼顾家族与师徒传承的优势,整合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直接决定了培养过程与教育结果。为解决民间工艺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专门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积极推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制定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标准、多方评价考核体系及行业标准等。根据工艺美术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开发项目课程,设置公共基础、工艺基础、工艺技能、工艺创意和工艺拓展5个课程模块,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项目考核方案,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材。同时,由行业、企业、高校等专家执笔,制定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队伍

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创新“请进来”的人才引进模式,不断将沈德龙、俞挺、周建明、杨林川等工艺大师请进学院。此外,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互聘共用教师机制,积极推进双导师制,完善校企双重教学管理体系,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团队,共同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类课程与系列教材。大部分实训类课程及重要的专业课都由具有10年以上丰富工作经验的工艺大师或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学院注重加强师资培训,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学院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培养下,职业岗位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获得了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学生、学院和企业获得了共赢发展。

(四)依托产教联盟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新平台,加强校企协同发展,搭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学徒校外实习平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依托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师生按照教学安排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参与企业各类培训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目前,学院已经与周边50多家民间工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苏州刺绣博物馆、舟山核雕村、相王玉器城等单位共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等校外基地。这些基地与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在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民间工艺专业的学生“走出去”提供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场地及就业岗位。

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一)提升学生质量,培养“非遗”创新人才

实施现代学徒制后,9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能力。通过三年的实践,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培养了320名“非遗”人才。学生先后被宋水官核雕艺术馆、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苏州相王玉器城等企业录用。学生专业水平获得民间工艺大师高度肯定,学生通过在校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三年后均可达到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水平。学院同时承担行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为舟山核雕村、镇湖刺绣文化街和相王玉雕城等培养了328名行业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再就业平台。

(二)提高双师团队专业水平,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了艺术设计和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政府引导、学校搭台、大师唱戏、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推动了教师教科研创新,提高了教师创新意识。

(三)创建大师工作室,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职业教育重要体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等合作成立“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将民间工艺大师请到学院参与核雕、玉雕、刺绣等专业课程教学,成立工艺大师工作室,实现“五合一”模式。结合“非遗”传统工艺,利用3D打印技术,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同跨界研发多种核雕、玉雕、刺绣等工艺产品。例如,周建明核雕工作室自2014年10月开始,联合苏州市文化旅游局开发寒山寺“和合二仙”工艺品、盘门景区旅游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又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进行技术创新和茶席产品创意研发,创作出系列题材的工艺产品。学院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就业,毕业生中部分学生选择大师工作室直接就业,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进行创业。

(四)获得社会认可,扩大社会服务影响力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探索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13年到2016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州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单位”等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正式挂牌。姑苏晚报和高新区宣传部分别以《“现代学徒”传承创新民间工艺》和《培养“接地气”民间工艺人才(苏南民间工艺学院“三创”结合)》为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创意工作室推出的《心有千千结》盘扣设计制作活动走进社区,被苏州电视台采访报道。2016年11月,《校企合作,探索苏南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推荐案例。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应秉承“保护中求发展、传承中求创新”理念,努力培养高技能工匠人才,推动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民间工艺的发展不仅需要技艺传承,同时也需要理论总结,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仅是在培养人才,也必须成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将开展民间工艺文化的研究,形成工艺文化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民间工艺的蜕变新生,让民间工艺产物不仅能作为民族发展的历史记载存留于博物馆,还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内容,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14-8-25.

[2]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3]徐子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J].艺术教育,2014(3).

[4]梁琳,高涵.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初探[J].职教论坛,2015(10).

篇5

近年来,随着新县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极具苗侗特色的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剑河县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极大地带动了包括民族工艺品在内的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且,现在人们追求时尚、复古,民族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工艺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趋势下,剑河县民族工艺品产业逐渐发展,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就我县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挖掘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培育地方特产品牌。扶持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形成以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

 

我县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风格,如锡绣(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绣、芳武式、久仰式等苗族服饰,有南、北侗族服饰,有农民画、竹木工艺、竹藤编织、根雕石雕、银饰、剪纸、破线绣等等。

 

截止目前,我县有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52家、从事民俗民间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的个体工商户64家,规模以上民族民间加工销售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1家(贵州圆梦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前景较好的有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5家(如剑河县兴园刺绣有限公司、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发展有限公司、韩江电脑绣花厂)。我县的民族文化企业和产品正在由小到大、由家庭作坊向公司化发展、由单一零散向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加强和创新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和利用

 

(一)民族文化品牌创建

 

经过近几年我县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和向上申报工作,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苗族锡绣、苗族银饰、苗族剪纸、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 人、州级8人、县级23人;培育出了邰引岩、龙女三九等国家级行业艺术大师和省级工艺大师;我县锡绣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二)围绕提升我县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壮大全县妇女特色手工工艺品产业规模,带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我县每年都积极争取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在县城及周边乡镇开展省“星光工程”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刺绣加工制作、产品创意设计及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知识等,培养了一大批的后继传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队伍,促进和拓展了我县民族工艺品市场。截止目前共累计培训绣娘850余人,带动2650余人就业。

 

(三)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了一批以民族刺绣、苗族银饰加工制作销售为主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和个体工商户。

 

1、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环境下,一大批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士纷纷创办符合本地特色的民族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在连续10年的多彩贵州民族工艺品各项赛事的激励和项目的扶持下,催生了一批由个体工商户发展为文化产业公司的民间艺人,如黄成香、杨海彬、邰引岩、杨智等。

 

2、为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壮大,在微型企业筹建、贷款、税收三个方面给予了“3个15万”政策的资金扶持,培育企业由微型向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微型企业信用和商标品牌“双建设”活动。

 

3、引导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包括中小企业建设、技改、民族民间商品销售网点建设、中小企业星光培训、旅游商品产业化项目等方面。我县每年都积极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完成项目编制和申报工作。自2017年以来,我县共有16个民族手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展专项资金扶持,扶持资金110万余元。剑河县兴园刺绣有限公司、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韩江电脑绣花厂等企业都得到了不同额度的资金扶持,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

 

(四)扩展我县民族民间工艺品的销售渠道

 

1、鼓励和协助企业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利用网络扩展销售渠道,下一步将在政府门户网站可链接到相关民族文化企业的专题网站,实现企业产品在网上可查询、交易和支付。目前,我县利用网络营销实现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剑河兴园刺绣有限公司等,下一步将加大政府的扶持指导力度。

 

2、每年均组织县内民族文化企业和民间艺人到贵阳、广州、周边县市参加各类展销会和洽谈会,创造机会让我县民族特色产品走出贵州;并利用县内端午节、春节和民族文化节等重大节日活动展示展销我县民族文化产品,加大产品的宣传。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县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经营者都是原先的传承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少现代经营理念,难以做大做强。二是我县以刺绣、银饰加工为主的民族手工业,起点低,较为零散、脆弱,规模小,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指导。三是本地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商品产业的培养和培育得不到应有的实际性的重视,无可操作性的政策予以支撑,企业用地、银行贷款等相关环节没有妥善解决,周围产业链如包装业、平面设计业的缺失,产业实际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随着贵黄、三凯、剑榕高速公路过境,我县区域位置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迅速,现有手工艺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很好结合旅游业发展开发旅游商品。比如我县最具有代表性的苗族锡绣、红绣,刺绣工艺独特,但当前进入市场的仍然是局限于服装、背带传统的生活用品,价格贵,适用性不强,那些小件和便于携带、有意义的旅游产品少,市场销售不理想。

 

四、发展民族工艺品的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形成共同发展工艺品的合力。工艺品的发展将成为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实力的一张重要王牌。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县上下要把发展工艺品提高到丰富旅游内容,扩大内需,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提高到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发展旅游购物,可以使旅游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可以丰富旅游者的游览内容,延长停留时间,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增加旅游收入;大力发展旅游购物,将有力地促进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商业布局,扩大就业,构筑区域商业中心的形象;大力发展工艺品,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2、加强研发设计,开发特色工艺品产业。充分学习利用和引进外面的技术和人才,加快建立工艺品设计机构,聘请专业人才,对剑河县城市旅游形象概念、景区标识、旅游纪念品等进行统一设计和配套开发,形成系列的工艺品和纪念品,打造旅游工艺品品牌。一是借助“钩藤之乡”的知明度,以文化为魂,深挖剑河县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收藏价值和实用性的剑河特色旅游工艺品,工艺品要做出品位和特色,可以是金属、陶瓷、木制、玻璃等制品,也可以是一种饰品甚至是一种玩具等。二是注重工艺品包装,提高现有工艺品档次。要在工艺品的质量和包装上下功夫,达到品种多样化、品位高档化。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促进就业。要把工艺品开发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对原有和发掘的工艺品加以扶持,对新开发出的工艺品给予相应保护,防止仿制伪造,在创品牌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在信息、资金、宣传、包装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二是政府要在原料、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工艺品生产企业,尤其是新企业适度优惠和大力支持,激发企业参与开发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培育工艺品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对工艺品辅导基地进行专业扶持。

 

4、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增加体验性。在剑河县城及温泉等重要旅游景区建立旅游购物集中区,形成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为主体,在旅游线路沿线建设旅游购物点,在星级宾馆酒店设置特色工艺品商店、工艺品专柜等。同时,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提高旅游消费价值,发展前店后坊的旅游购物形式,增加购物体验内容,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工艺制作、农事劳作等流程,得到动手参与的乐趣,以进一步激发其购物欲望。

 

篇6

一、“国学”的含义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二、创新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国学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品位和内涵,彰显传统文化并结合学校自身历史和传统,发掘自身优势,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出谋献策,身体力行营造出以人为本、国学见长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围墙说话,让墙壁育人”。比如围绕儒家经典“和合”思想,建立“和合壁”、“孝心墙”、“感恩墙”,文化长廊有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及思想主张、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有效利用校园的主体墙、内操场墙壁,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师生们共同在侧墙上泼墨挥毫,体育场边墙上简练的运动剪影;休闲区墙上写意的山水国画;教室外后墙上经典的唐诗宋词;抽象的现代绘画,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让生硬的围墙变得赏心悦目,静止不变的墙壁变成国学内容丰富的“立体图书”:一幅幅无声的图画以鲜艳的色泽、丰富的内涵形象阐释着中国文化的丰美流长、演绎校园的书香静幽。打造精品国学文化长廊,集中展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师生绘画、抒发书法、刺绣、剪纸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正完美,更在于它的内涵,为师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搭建展示的舞台。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既展示着迷人的艺术芳香、展示着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讴歌,同时也展示着学校国学教育成果。通过这些富有国学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其中得以充分实现;在国学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里,生命的生动与韵律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展现,环境育人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诠释。

(二)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我校就小学阶段国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积极挖掘国学教育因素,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延拓展,形成了“刺绣为主、百花齐放”民族工艺特色课程以及民族工艺特色培训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将国学教育深入课堂,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

篇7

关键词:地方性智慧;现代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4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相对于全国的情况,云南的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民族种类众多意味着民族文化事象数量富积,可以整理应用的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非常丰富。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滞后,意味着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更有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必要。但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下,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传授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都是按国家主流文化和意识确定的,要打破教育体制主流文化大一统的格局,让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付出更大的努力。笔者在对云南的国家现代教育制度和各民族智慧成果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致力于将少数民族地方性智慧植入民族地方的现代学校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实验,希望找到使两者很好结合的途径。

二、云南各民族地方性智慧解析

云南历史上就是人类群体迁徙移动的走廊。在唐代以前,云南境内大约有16个民族的先民生息繁衍,他们就是今天的彝、白、哈尼、壮、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怒、阿昌、德昂、基诺、独龙等民族。唐代以后约有9个民族先民从邻省或邻国迁入云南,他们是今天的藏、回、蒙古、普米、布依、苗、瑶、满等民族。生活于云南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与生存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传统。这个创造过程是各民族的社会成员在对自然、社会及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经过持续不断的传递和延伸获得的。从各民族文化的结构看,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的多个层面。所以,各民族文化传统中蕴涵着的基本内核就是各民族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系统,各民族高度发达的知识成果是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

(一)生产劳动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农业生产,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劳作经验和知识。他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生产方式的劳动工具,如刀、斧、青铜锄、竹木锄、铁锄、犁、耙、播种工具、运输的背具、挑具、马帮、车、舟、打谷棍、连枷、掼斗打谷船等,而且还总结出了非常独特的生产技术经验。例如,壮族把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做出了几个技术环节的区分:选种、撒秧、开秧门、驱害虫和中耕、收割。每一个环节又都以民俗性的神话传说和农谚形式将它固定下来。

(二)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社会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成果。自然历法的知识方面,彝族有十月太阳历,傈僳族、佤族有物候自然历,傣族有傣历,藏族有藏历。

此外,在生活技能方面,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白族建筑和家具的木雕工艺,迪庆藏族的木器、银器工艺、土陶制品的制作等,这些制作都有十几道工序,各个工艺环节都有极高超的技巧,凝结着各民族的智慧。

在医学知识方面,民族的医疗技术分植物药疗法、动物药疗法、矿物药疗法等方法。这些医疗手段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在云南民族医学宝库中有藏医、彝医、傣医、苗医、佤医几大医学体系。还有许多著名的医典,如彝族的《医算书》、《元阳彝医书》等,傣族著名的医经《腕纳巴微特》,藏医《月王药珍》、《医学大全》和《四部医典》,这些知识成果丰富了中华医学宝库。

(三)精神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了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了精神生活中的独特智慧。云南民族艺术种类数不胜数,主要有:歌、舞、乐器、绘画、雕刻、雕塑、服饰、刺绣、书法、戏剧、制陶、彩灯、竹草编织等。在民族村寨生活中,歌舞艺术遍布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许多民族的织布歌、纺麻歌、绣花歌都是关于穿戴制衣的歌舞;和饮食联系的有酒礼歌、醉酒歌、采茶歌。反映生产劳动的歌舞有:伐木歌、栽秧时的吹唢呐,打锣鼓;盖房时藏族有跳盖房锅桩舞;景颇族盖房时要跳祈祷舞、平地基舞。这些多是将自己劳动生产中的动作和最熟悉的动物的动作模仿再现了出来,就产生了自己的音乐和舞蹈。

以上所述内容只是非常丰富的民族知识智慧成果的一小部分,这些知识成果至今还在各民族的现实村寨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只要我们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略加留意就会看到非常丰富的知识成果。

三、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的应用

整理、发掘云南各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知识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和认识上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努力让它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做了深入的观察探讨,从已经获得的经验来看,如何有效利用地方性智慧主要有三条基本的实践途径:

第一,通过科技部门的加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弃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整理出符合科学原理、具有科学指导价值的内容,通过各民族地方村社组织中的农科员、农技员加以推广应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云南农科院受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的委托,于1996年由云南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站、农科院科技情报所和云南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成了一个课题组,进行“在云南省创办一份土著知识杂志可行性研究”项目。其宗旨为:收集、调查云南省以植物资源为主的、有利用价值的土著知识,寻求可传播的途径,保护农民的权益,最终实现农民创办自己的杂志的目标。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第二,与企业实体结合,借企业中的研究开发力量,将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在企业中进一步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智慧知识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生产要让民族地方知识的原创者获益,不能是企业独占民族地方知识成果带来的利益。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已先后启动了相关的项目,直接从民族地方性知识宝库中挖掘成果投资生产。问题是这种投资和生产应该与各民族主体结合,建立让各民族人群受益的机制,保护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原创者的权益,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第三,通过学校教育的努力,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是,与科技部门结合,通过发掘、整理、研究的过程,尽快编写出符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地方性知识教材,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将民族地方性知识推广普及给下一代。这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最有效的途径。

分析以上三条途径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前两条途径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最为困难的当属第三条途径。

让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进入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选择。通过编写出实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各民族子弟,在身边冠以民族教育名称的现代学校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已经大量地进入民族高等教育领域,民族艺术的成果、民族医药的成果、民族语言文字的成果、民族体育的成果都已直接进入大学的专业设置,进行高层次的教学。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中作为国家的统一的教育制度,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在强调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地方性知识并不包括在此类学校的教学设计中。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可以担起这项任务。民族职业中学的设立是中国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民族地区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就有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融入学校教育的责任。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云南石林县的彝族乡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的实验性研究。实验内容是将当地的民族地方性智慧的知识成果,植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学到两种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实验开办了彝族撒尼人的传统刺绣工艺课,专门招收了传统刺绣服装设计专业班,学生既学现代服装设计制作也学民族传统刺绣技术,学生毕业有了谋生的技能,实验取得了成功。

总结以往经验,要成功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普查工作,搞清楚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状况。与科学技术部门合作做出相应的研究、整理、提高的工作,确定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学校;(2)选择合适的专家编写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教材,组织专家研讨审订教材,做好学校使用的准备。规范有积极性进行教学实验的教学单位的教学行为,防止各行其是,影响这一工作的健康发展;(3)做出总体规划,编制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选择学校先做教学实验性研究。开展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做好教育管理部门措施、政策配套的工作。

总之,我们的前提不是讨论做不做的问题,而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和国家、地区间机构的共同努力,此项探索性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篇8

2010年 10月11日-11月8日,组织了两个检查组分别对全县3所幼儿园、38所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艺术工作重视情况

1、领导重视,艺术教育成果丰硕,教学设施不断得到完善。

2、体、音、美教学工作逐步得到规范,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3、教师待遇逐步得到落实。

4、课外活动、业余训练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二、各学校对学校艺术工作的执行情况

  各学校能够按照局直各部门下发的艺术工作要求,积极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

三、学校艺术工作日常管理特色。

1、快大镇满族民间剪纸、金斗小学的满族刺绣。

2、第七中学的校园的文艺活动开展。

3、

四、其他情况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

体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各学校要提高认识,在师资方面要专职专用,专业对口。加强非专业专职音乐、 美术教师的学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各学校要以中学专职教师为龙头,经常开展乡级音乐、美术教研活动,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挖掘潜力,严格执行国家对体育和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规定,逐步配齐音乐、美术教师。

2、加大对器材的管理力度,提高使用效率

音乐、美术器材的配发、购置,投资大,在教学及活动使用过程中自然损耗也较大,各学校应加大对音、美器材的管理力度,配备相应的器材室专门存放,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好器材种类、数量的详实登记,添置损耗,借用有记录,坚决杜绝因乱堆乱放、无人管理而造成人为的破损及丢失,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