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18:40: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校毕业个人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88-01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以后,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且由于企业转型以及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使得技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我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各个部门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力争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一、技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目前对于技校毕业生的需求仍然较为旺盛,甚至在某些专业还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技校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的满意度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校毕业生对于薪资期望过高。技校毕业生对于工作的不尽满意主要表现在对于薪酬的不满,目前技校毕业生的实习薪酬一般集中于两千元左右,而技校毕业生的普遍心理期望值集中于三千元左右,这就造成了就业与心理期望之间的差距。
第二,技校毕业生的工作流动性大。目前技校毕业生的年龄一般集中于20岁左右,而这个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然而由于技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刚开始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难以安心从事工作。这也是由目前我国技校毕业生的供求情况决定的,我国目前对于技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而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有限,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第三,职业规划不清晰。在对目前的技校毕业生调查中看出,大部分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工作时其首要目的是找到工作,然而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却缺少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也与当前我国的技校教育模式存在着的很大的关系。
第四,技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目前的技校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是温室中的花朵,在成长中很少经历挫折,因此导致技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很难承受较大的挫折。以就业面试环节为例,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一旦经历面试挫折,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走出心理阴影,从而痛失大量的高质量就业机会。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和焦虑情绪,导致面试过程中发挥失常。心理素质的水平对于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进一步提升技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结合当前我国技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摆正自身位置。在技校教育工作中,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要鼓励技校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勇敢的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且鼓励学生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让学生意识到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薪资待遇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相关的。同时,要给予技校毕业生积极的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第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技校毕业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往往缺少社会经验,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于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稳定性的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于事物评价的方法和准则,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工作中需要担负的责任。
第三,学生要培养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通过需要包括毕业生的目标、实现步骤以及具体的措施等多个方面。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生的快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能够让毕业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且还会产生长期的激励作用,推动人生理想的实现。同时,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指导,切记盲目而行,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进行,只要这样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提高技校毕业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技校毕业生在就业和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表现,具体而言,在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要主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并且保持积极的就业观,同时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等锻炼自身的吃苦意志。面对失败,毕业生要勇于正视,并且不断进行总结,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自我成长。
三、总结
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成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科学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培养技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水平,以更好的保证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也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辉,舒琳.应届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6).
技校毕业生700字自我鉴定
弹指一挥间,在技校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将要结束了。我们即将面临社会的考验,我信心百倍。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合格的中技毕业生自我鉴定:
我于20xx年9月进入xxxx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我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人处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让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技校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相互映射,所以技校阶段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才是我们作为当代技校生的主题。
在校3年,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过的很快乐,也很充实。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文体活动
学习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校的实践操作课,老师的专业指导,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了合格毕业的要求。
[关键词] 技工学校;品德素养;“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 G7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68?04
近年来,技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技工教育以其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特色获得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可。由于长期以来对技工教育的定位过于狭隘,不少技工学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是,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对品德素养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技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品德能力培养不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却又不能仅局限于就业教育,而更应关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技校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当技工教育探究自身的定位时,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标准如何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成为解决技工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做中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理解
“做中学”的理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的。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杜威认为,如果学生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杜威的“做中学”教学方法论进行了批判的继承,进一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教学做合一”就是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与前两者不同,当代的“做中学”是指教师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有的感官“摸、尝、看、闻、听”,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中通过探讨、感悟、分享、总结来构架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做中学”对技校学生品德培养的现实必要性和作用的客观依据
1. “做中学”在技校学生品德素养培养中的现实必要性
对技校学生品德素养的高低最具发言权的就是用人单位。通过我们近一年时间对企业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到企业对技校毕业生品德素养的整体满意度较低。主要体现在技校毕业生存在心态浮躁,依赖性强,服从性差,只对感兴趣的事情关注;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低下,缺少自律、自觉、自重;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而个性较强,团队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此,笔者通过两个具体的调查数据来直观感受在品德素养方面,用人单位需求与技校毕业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一是企业对技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或品质的需求情况:①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②是否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③是否带着激情去工作,有上进心;④能否在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⑤专业技术能力;⑥团队神和协作能力(见图1)。二是技校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①解决问题能力不够;②心理素质不够;③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够;④时间观念不强,经常迟到、早退;⑤没有工作责任感;⑥没有工作状态,做事非常散漫;⑦独立性欠缺,依赖性很大;⑧工作不积极主动;⑨社交能力不够;⑩缺乏诚信(见图2)。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企业界普遍认同与一般中专学校的学生相比,技校学生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品德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技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品德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技校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缺乏可持续发展力,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目前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抓好自身学校学生的就业工作,保障学生稳定就业,可以说,就业工作已经成为中职校和技校工作的重心之一。学生因一直身处学校,对就业形式,国家政策并不十分了解,这时,需要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见,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联系实习单位、举行招聘会等,更要对学生本身的综合就业知识、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全面提高,使学生本人顺利完成从学生向社会角色的平稳过渡。
1 开设就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价值和目标
1.1 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期,我国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各类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毕业即进入待业状态的青年群体给整个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压力,毕业生身心也处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多重压力之下。在这种形势下,中职生及技工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学生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平稳过渡,提高自身与社会及工作岗位的契合度。因此,就业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
1.2 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目标
技工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和面试的程序技巧,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及职业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增强自身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和就业的能力,促进中职及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
2 技校学生就业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任务
2.1 技校学生就业认识存在的问题
(1)不少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的学生对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具备的技能缺乏正确认识,轻视体力劳动,不愿意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觉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必须符合自己对薪水、岗位、工作性质的要求,而忽视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和价值。(2)缺乏危机意识,在学生时期听由任由家长和老师包办所有事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毕业难以适应,还是被动等待学校安置或者家人帮忙托关系找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3)在找工作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自身的学历,掌握技能等不够自信,进而产生惧怕和逃避心理,影响面试及整个找工作过程的正常发挥。(4)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偏低,中职学生、技校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大部分自控能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心理不够稳定,情绪易波动,不能更宏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2.2 技工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任务
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引导,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以期找到与个人特征相匹配的工作。引导学生对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行业就业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二,提升技校生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反思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自我营销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就业知识,了解我国基本的劳动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程序和技巧,具备基本的礼仪修养,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基本途径,正确做出职业选择。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就业知识,才能把握机会,成功就业。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技校生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求职技巧和求职方法有一个初步掌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求职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有力促进技校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真正有效达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解决技校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改进:
(1)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内化了正确的就业观念,自觉掌握了就业技巧才算这门课程教学的成功。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不可搬照书本,照本宣科,脱离实践的教学。技工学校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及时搜集就业信息,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提高技能,适应就业。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开展角色扮演模拟面试的活动,分组讨论技校生求职心理,增加案例分析教学,组织学生互评等形式,生动展现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参与的乐趣中总结学习。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 基础性 实用性 人文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也加大了投入,所以目前技工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而如何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修养的技校毕业生,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则是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技校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实质上是他们踏入社会的桥梁与过渡。那应该如何从各门课程入手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呢?这是一门艺术,也非常重要。而语文课是基础课,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关键。本文着重从三方面浅谈语文科在技校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1 不能忽视基础教学
所谓基础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仍要抓好字、词、句、段的训练。
由于技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多属于中下等的学生,他们往往因自己上普高、考大学无望后才被迫进入技工学校的。他们一般语文基础较差,有的长期以来还形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拼音不过关,错别字多。作文和说话用词不当,语句不通,说话不连贯等毛病。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不会写作文,或作文篇幅短,思路不畅,话不成句、词不达意的现象。这些都是语文基础差所造成的。基于这一现象,语文课教学抓好字、词、句的训练已是势所必然。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文化水平如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知识水平应用得怎么样。因此,技校语文教学切不可认为小学、初中已把字、词、句作重点学习,他们已过关,或认为应由学生自行解决,技校语文可置之不理,那显然是不可取的。本人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始终没有放松对基础性的训练,把字、词、句仍作为每篇文章学习和训练的重点,反过来,学生掌握了字、词、句的意思,对课文的疏通和理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我还通过学生的作文,采用微批的形式,对作文中的那些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或词不达意等毛病及时指出,讲评。对个别比较难懂的词语,还要求学生通过造句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语文基础知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
2 应重视实用性
鉴于技校学生毕业后即面向社会这一特点,因而语文教学应重视实用性和应用性,即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本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2.1 以课堂为阵地,配合课后指导,采用多种形式,抓好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社会交往和求职应聘均离不开口语表达。语言表达是一个人知识水平重要的外显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表达能力的欠缺极易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踏入社会之前的技校学习阶段,口语表达应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而语文教学也理所当然承担起这一重任。
2.2 联系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
技校语文教学教材已编入相当多的应用文范文,语文老师除讲授这些范文外,还可根据需要及专业特点,加以补充,如求职信,自荐信等则要求各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财会专业则可突出经济类应用文的写作;农林类专业可突出总结、实践报告的写法等。
2.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许多造访、待客之道,有的礼节沿用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教育学生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使用交际礼仪,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的渗透和指导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实现语文教学实用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校在语文教学突出实用性方面我认为做得比较好、到位。能根据学生和专业特点,制订了教、练、评的计划。教就是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练是指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练习,如进行自我介绍、演讲比赛、班会发言、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练中得到提高;评就是由学校组织老师考查评价学生,每位学生需进行自我介绍、语文基础知识问答,朗读语段及口头作文四个部分的考查。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为他们走出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应突出人文性教育
3.1 什么是人文性教育
所谓人文性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指的是学生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质和品质。一个人素质的高下,他的人文素质、审美情趣、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
有人说现在的80后、90后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不讲奉献、专门利己、很少利人、心胸狭窄、趣味庸俗等。不可否认,现在的青年人身上确实存在这方面的不足,尤其是技校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技校抓好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作为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传播人文理念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语文课可以通过优秀的课文(作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从而使人保持精神平衡、和谐和身心健康,达到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
3.2 那如何对学生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3.2.1 要配合教材,抓好课堂教学,加强和重视文学教育,体现人文性。新编的职高教材,选编了大量的优秀中外文学作品,约占总量的50%,优秀的古文比例也显著增加,这对突出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学非常有利,作为语文老师应以此为契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渗透。
3.2.2 向学生推荐更多的优秀阅读作品。因新编的语文教材虽然课文编目较多,但内容仍较少,只供一学年使用,所以如果只让学生学习教材的文章,那显然远远不够,因此,还应引导学生多看一些文、史、哲等书籍,让他们涉猎更多的课外名著,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时满龙:还可以。
记 者:荣誉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时满龙:觉得有压力,有些事要起带头作用。
记 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
时满龙:平平凡凡做好自己工作。
一切从技校开始
还不到正式开学的日子,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的校园里有点冷清。学生们都还没返校,但教师们已经提前上班。时满龙站在楼梯口等我,高高的个子,军绿色的户外装上衣,笑起来很爽朗。他是这里汽车工程系副主任。
先聊起的是如今职校的招生。“早些年,宁可当工人,不当公务员。现在不一样了,实在考不上高中、大学的,才肯念职业教育,大部分孩子都千军万马的去挤独木桥。”时满龙想说的是,“你怎么知道念技校、当蓝领就一定不好呢?”
确实,蓝领早就不是低收入和没地位的代名词,蓝领行业也已经被细分为普蓝、深蓝和锐蓝。普蓝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指的从事劳务性事务的工人,深蓝、锐蓝都是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这部分人才的缺口也最大,是人才市场上最紧俏的商品。一个适合从事蓝领行业的人选择读职校,是他找到人生道路的开始。
时满龙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翻翻时满龙的简历,你似乎能看到和听到那一路的鲜花和掌声。他2006年就成为全国技能大赛的冠军,近十年来,他的人生几乎被各种荣誉填满了,每年都有所斩获。
2002年,他获得“辽宁省铣工状元”称号,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被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五一奖章”。200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6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次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07年,他获得“沈阳市第二届百佳科技创新能手”和沈阳市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称号,同时获得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特殊贡献奖”。2009年,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他“辽宁省铣工技术能手”称号……
2012年,时满龙格外火,因为他被聘为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辽宁队(铣工)的技术指导。他指导的4名铣工选手,分获全国第一、二、四、五名及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从状元变成当之无愧的状元之师。
一路走到今天,时满龙说自己很幸运,如果问他有什么成功经验,他会告诉你,一切都是从选择读技校开始的。
鱼找到了水
时满龙出生于1977年,典型的工人子弟。“初中时成绩中等偏上,毕业报志愿时,看这学校介绍不错,是和丰田合作办学。我只知道报了技校就不能报高中,但毕业就能上班挣钱,其余一概不懂,家长也不过问,我就自己报了技校。”
就这样,1993年,他考进了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技工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丰田金杯技师学院。“当时还以为铣工是用油清洗零件的,后来进校老师解释,我才知道,原来铣工负责机械的基本加工。”
一个少年的懵懂选择,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不过,后来证实,他的选择没有错,他的幸运从此开始了。
“一上学发现,除了数学、语文,其他学的东西都和原来不太一样,不过挺有趣,能听懂,也不吃力。再到实习厂一实践,嘿,咱不差!”这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方式,让时满龙如鱼得水,他从初中时的中等生,一下子成了技校的优等生。
那时沈阳市劳动局规定,丰田金杯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为中级工,分为四级、五级和六级,六级最高。“进技校前,我从没在学习上这么自信过,当时我就想,这3年我好好学,未必不能搞个六级工毕业!”
打那以后,时满龙好像进入了一个他可以大展拳脚的空间,他有兴趣、有信心、有动力,经过3年努力,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直接成为六级工,然后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道路。
他被分配到当时的金杯公司车桥厂,但只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就接到学校通知,学校聘请他回来当教师。一个意外的转折,时满龙又回到技校,当了一名实习课教师,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大赛敲开门
第一批学生是长春一汽送来的委培生,他们高中毕业读技校,刚好跟时满龙同岁,有的比他还要大一些。“都是同龄人,处得特别好。他们淘气,我怎么说都行,罚也认真听。课上学习,课下谈心,真当朋友。”最让他难忘的是那年的教师节,他上实习课,学生们列队站了两排,20个人那天站得格外整齐,时满龙一到,他们集体鼓掌,“祝老师节日快乐!”还送了他一只钢笔。“那种感动现在还能想起来,觉得当老师真好。”
从学生到老师,时满龙是下了大功夫的。“那时天天都琢磨怎么把课讲好,让学生领会得更透彻,生怕自己教不好。”时满龙努力的成果是双份的,若干年后,那批学生大多成了长春一汽的中坚力量,他自己更是因为不断在教学中成长,一举拿下1997年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铣工第一名,被授予“铣工技术状元”称号。
这次夺冠成为他后来参加各级大赛的敲门砖。2002年,金杯公司选送他参加沈阳市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他获得铣工二等奖;同年,他又被沈阳市选送参加辽宁省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铣工第一名。顺理成章的,第二年的首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他代表辽宁参赛,得了铣工第三名。
从此,他开始在行业里崭露头角,在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我是比赛型选手,越到大赛越有状态,有一次考官在我身边站了3个小时,可我就像是入戏了一样,一点不紧张。”到了2006年,他在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组一举夺魁,几乎成了一个不太令人意外的结果。大赛这个平台成了他的伯乐。
“工厂往往专注几道工序,学校的教学更强调各种加工要素和组合,更适合比赛。”时满龙认为这也是他的幸运之一。
如果说时满龙的成功是因为总遇到合适的境遇,不如说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适合的境遇里,老话说,“男怕入错行”,他是这句话的反例。
打造蓝海
从有好技术到当好老师并非只有一线之隔,时满龙在教学钻研上花过不少心思。他的论文《谈高职教学创新》被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二等优秀论文,被收录在中国科协“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专家论坛暨首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还参与编写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教材《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技能实训教程》,是沈阳市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但指导大赛和普通教学并不完全一样。
“选手不是新手,他们有雄厚的底子,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好方法,想做合格很容易,关键就是工艺和细节。”时满龙说。他两次赴日本学赛指导方法,获得了日方教师的高度评价,“日本的训练方法非常细致,对各种操作细节都有系统的规划,怎么摆放扳手,怎么站位,怎么摇手柄都是有固定要求的,目的都是效率最大化。”
时满龙结合日本丰田教学模式总结出近10项先进的操作技法,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把这些和他久经大赛洗礼练就的独特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选手们。“我告诉他们,你们不要把自己手中的工件当做是钢、是铁,要把它当成是鸡蛋、豆腐。要知道,一刀下错,很可能全盘皆输,所以要格外小心,对每个尺寸的时间都要计算有数,是超时了还是提前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要放的离自己最近,时间要统筹安排,等等。他们拼的就是细节和心态。”
一、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小企业经营者及繁荣社会经济的需要。技校毕业生专业户、科技个体户,农场经营者都直接带动了周围群众致富,繁荣了社会经济。乡镇企业占了工业企业总数的90%,平均规模只有8人左右,作为技校毕业生如果具有创业能力,在哪里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2.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技校生需要,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就业高峰,每年将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农村劳动力要向城市转移,一大批职工已经下岗,国有企事业单位尚有大部分隐性失业人员。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增长点。解决就业问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技工教育理应作出自己的贡献。技校毕业生通过创业教育,毕业后或工作2~3年创办了小企业,不但空出了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而且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3.创业教育是培养个人全面素质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过去技工教育中没有强调学生创业素质培养,造成毕业生缺乏自主就业的心理准备和独立创业的能力。学生就业过分依赖家长和学校,即使获得稳定的就业岗位后,也很少表现出事业上开拓创新精神,企业对他们的评价是:“他们往往不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据对我校学生择业观的调查表明:67.8%的学生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和自身价值,缺乏事业心与责任感,进行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
4.加强创业教育是技校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世界上创造最有价值,因为唯有创造才会有世界的发展,美国人最爱说的一个词是“try”(试),你也试试,我也试试,他也试试,试出了新思想,新方法。科技的日新月异,时代的飞速发展,就是在人类不断的“try”中实现的。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年代,创业者的开拓精神、务实精神、奉献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否成功,都将成为社会赖以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因而,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同样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二、创业教育的方法
1.克服不良心理,培养创业意识
技工学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家长送来上技工学校的目的是学习一门专业技术,有些家长将技工学校当做不使孩子流向社会的看护所,这将弱化学生的责任,与创业意识不相符。部分学生在经历挫折后过低地估计自身的价值,对创业缺乏勇气和信心,即便胸怀大志,想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却担心社会经验不够,患得患失而放弃斗志。因此,在学校的政治课、班会课要将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放在第一位,通过介绍伟人和平凡劳动者立大志成大业的典型事例,并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让学生认清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正确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意识,树立战胜困难、开辟未来的信心。
2.寓教于学,教学结合
很难相信,对学习不感兴趣、怕苦畏难的人会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挑战。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应落实在平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中,要把培养良好的创业品质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努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必然能使学生客观地、全面地、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创事业作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3.提供创业途径,增强创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整合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自身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还制约着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与自我成就感的提高。因此,把心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是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中职生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职校生入学心态与就业期望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技校的学生就被贴上了“有色”标签,无论在家长的意识中,还是对他们自己而言,选择了技校,就如同走进了最后的“收容所”,无前途、无目标、无方向,在学生自贬价值的前提下,教育的问题与困难可想而知。为此,笔者针对技校学生入学情感态度及就业心理期望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见表1与表2。
从表1分析不难发现,心理情感的导向已决定了学生对自己价值和受教育价值的态度。改变只能从根源做起,教育的影响需要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
从表2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价值目标的期望比较低,缺乏自信,无系统、科学的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修养亟待提高。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亟待“破茧”和探索。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技校生入学及毕业心理和态度的关联,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未来。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决定的就是一个光鲜、灿烂的人生。可见,心理教育辅导对职技校学生是何等重要。学校应该思考如何将其德育、技能教育等有机结合,产生更佳的教育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
正因为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生培养的新诉求,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传统理念,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常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并注重方法的完善和经验的推广,在心育和德育结合的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1.用典型案例唤醒受挫的心灵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初中时在学习上已严重受挫、缺少关注和重视的技校生,心理引导最重要的是方法就是积极鼓励,从零起步,慢慢从自我否定走向自我肯定,唤醒他们沉睡许久的自信。因此,新生的第一堂心理教育课的主题就是“学会爱自己”。笔者以时下案例故事为真实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换不走的东西,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爱自己,就要爱跟你有关的人和事,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通过“跟海盗船长换金币”的经典游戏,总结人生不能靠赌博来决定输赢,运用智慧和自信去努力拼搏,才是美好人生最可靠的保证。最后,笔者跟学生分享故事《生产流水线的空肥皂盒》,见表3。
由此,笔者启发学生:学历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职校生也有成为高级蓝领的资本,关键的是是否相信自己。通过大声互动问答,让新生感受这种氛围,让积极自信的情感引领他们开始新的征程。在心灵的驱动下,态度和行为自然会得到积极改观。
2.用情感的体验激励失落的心灵
有人说:情感是最好的激励和交流方式。面对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的学生来说,冷漠麻木、自卑是最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在心理上抚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沉寂许久的希望,重新自觉评估为人做事的态度和标准。笔者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出“感恩关爱”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故事、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讲述“如山父爱,如水母爱,如蜡烛般师爱”。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体验中品味心灵的震撼,感受亲情的可贵,以唤醒和激励他们曾经为爱和自尊失落的心灵。同时,学校结合特殊节日,倡议“爱在行动”。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对单亲家庭孩子跟踪心理辅导,通过学校广播电台设立心灵之约节目和亲情热线点歌等,让感恩之心在校园里传递。通过这些活动,激发的是阳光、健康的心态,让情感的体验能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动力。
3.用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德智兼备
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固然是成长的本源,但任何事物都须遵守其生存和发展规律,没有“管理制度”,没有积极参与和发展的平台,没有成长“土壤”,没有校园文化的沉淀,没有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素质培养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技校应以心理教育为基石,努力探索与德育的完美结合,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要求上进、自我约束,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实现自主管理,完成塑造崭新自我的培养目标。此外,再配合一系列德育管理措施,让自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得益彰。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技能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及多管齐下、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心育促进德育实效才会更显著。
三、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经历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学校在技校心育和德育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变化很大,进步明显,企业反馈良好。相关数据见学生问卷调研(表4、表5)。
从两张表格来看,学生和企业都对技校学生教育有中肯的评价和反馈,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培育技能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反思。如: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如何让教育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如何丰富和完善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上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等。
综上所述,当前对技校生的培养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但让他们心智与品德兼备是大家的共识和目标。将心育和德育结合,有机整合多种教育,才是职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活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