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品德故事8篇

时间:2022-08-05 21:45: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品德故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故事

篇1

[关键词]数字故事;思想品德;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201

什么是数字故事呢?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博士认为,数字故事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编写教学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整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简单地说,数字故事就是运用电脑和相关视频编辑软件,选取能体现故事主题的资源,按照讲故事的形式做成的数字化故事小短片。下面笔者就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的现实依据以及运用好数字故事对思想品德教学的促进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字故事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现实依据

思想品德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思想品德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必须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而数字故事刚好可以将各种思想品德资料,用最为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思考、分析,这就拉近了思想品德课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由此可见,数字故事的应用,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拓展空间,同时倡导和探索数字故事和课程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学会学习构建了新的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运用好数字故事对思想品德教学的促进作用

1.运用数字故事可以使导入别开生面,激发学生兴趣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5分钟到20分钟。上课的前5分钟学生的心很难静下来,因此怎样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十分关键。数字故事情境导入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故事,以直观的视频画面、感性的背景音乐以及启发式的问题等给学生一些较强的信息刺激,使学生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转为学习状态。如在讲《天下父母心》时,如果单纯地讲,那么这节课就成了典型的说教课,学生烦躁,课堂气氛压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笔者播放了一段以《天亮了》为背景音乐的小视频,短短2分钟的时间,在画面、文字和音乐衬托下,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他们都沉浸在故事中,也许他们在思考父母之爱的伟大,也许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无私的付出,深深地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方式是神奇的,它的效果是在以前的课堂上所看不见的。

2.运用数字故事可以使教学深入浅出,促进学生思考

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切相关。利用数字故事,可以形象地演示思想品德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从而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学习《行为与后果》一课中的难点问题“行为与后果的分类”时,可通过以下环节进行。

(1)利用数字故事激发探究欲望。首先将课本中海因茨面临的两难选择转化为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探究:如果你是海因茨,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请说明理由。这样利用Flash编辑而成的具有信息量大、震撼力强特点的视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由此引导学生分析行为的分类。

(2)继续观看数字故事。海因茨最终被带回警局的后果是能预见的;物价局、卫生局制止虚抬物价行为等将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海因茨事件发生后其他人纷纷捐款这种后果的产生是在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是意料之外的……然后由药监局负责监管人员被撤职引导学生思考:他明明什么都没做,怎么就被免了呢?整节课由数字故事而起,然后又由数字故事而展开,令听者兴致盎然、感同身受,似乎真的经历了一场时空穿越。

3.运用数字故事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记忆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1-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如果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理论教授,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形成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已成为当前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将故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课堂导入: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导入环节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基础,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挫折面前也从容》时,笔者选择用故事《缺边的牡丹》作为本章节教学的导入素材:有一位著名的画家,他以画牡丹而闻名天下。在一次画展上,一位富翁买走了他的一幅作品,还将其挂在自家客厅的显要位置供客人欣赏。后来,富翁的一位朋友在鉴赏画作时发现,画中的一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于是他对富翁说:“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这可不是好兆头,富翁也甚为赞同,于是他去找画家要求重新进行创作。画家对富翁的请求不以为然,他对富翁说了一句话,富翁听了这句话后马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故事讲述到这里,笔者卖了一个关子:“同学们,请猜猜看,画家到底说了什么话啊?”学生们兴奋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此时,笔者公布答案――牡丹缺边,寓意“富贵无边”,并引导学生:“缺边的牡丹,富翁看到的是‘富贵不全’,而画家看到的是‘富贵无边’。面对挫折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就这样,笔者顺利地引出了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二、释疑解难:运用故事化解教学难题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与加工,从而实现教学突破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故事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借助故事的特殊信息传播结构进行知识传递,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竞争合作求双赢》,笔者引入了美国经典民间故事作为建构材料进行道理讲述:美国俄亥俄州有大片的农场与土地,其农业物产十分丰富,一年一度的南瓜大赛成为农民们展示技能的重要舞台。有一个叫汤姆的农民多次蝉联南瓜比赛冠军。汤姆获奖之后总是会将获奖的优良品种分发给周围的邻居,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大家不禁纳闷:汤姆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的种子送给我们,难道不怕我们的产量超过他吗?面对质疑,汤姆微笑着对大家说:“我把种子分送给大家,其实就是帮助我自己。”原来,汤姆所居住的乡村家家户户的田地比邻相连,蜜蜂会将不同品种的南瓜花粉进行互相传递。汤姆把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就能改良自家的品种,优秀品种之间的花粉传递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农作物发展。相反,如果汤姆将自己的种子藏匿起来,周围的落后品种就会影响他的作物,他必须费尽心思地去预防花粉的影响。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深刻理解了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关系,明白了“只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的道理,笔者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难题。

三、开启心智:运用生活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情感丰富、可塑性强、容易冲动的特点。以教学为契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启迪学生的心智,促使其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笔者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引入教学之中:蝴蝶是昆虫世界中的花仙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蝴蝶是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幼虫时期的。幼虫要羽化成蝶必须经历痛苦,许多幼虫破茧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的悲壮祭品。有人用剪刀剪开茧子以助幼虫一臂之力,奇怪的是,得到“帮助”的幼虫却怎么样都飞不起来。那些经历了挫折与痛苦的幼虫却可以尽情飞舞。笔者组织学生就这一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恰似蝴蝶的破茧过程,当你从痛苦中走出来时,你已经拥有了飞翔的力量。

篇3

关键词:品德课堂 故事资源利用 思辨策略

所谓思辨,就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深入思考,并反复比较与鉴别不同的回答,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思维方式。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之一,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教师不可能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策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此,价值澄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分析、讨论、评价和反思等手段,来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使其获得最好的、适合于他们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价值观。新课标也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它通过择选,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思辨,可以无痕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让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资源,引起学生思辨的策略有哪些?我们通过思考、实践,认为有如下策略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思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创新。”一堂品德课的开始,老师引入一个让学生联系生活,能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共鸣的故事资源作为导入,必定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而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在故事资源的导入时,我们要关注:

1.捕捉生成资源。故事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时,由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紧密,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此时,教师只要认真关注在场因素,从这不同的声音中敏锐地捕捉到信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就可以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四年级下册《萝卜的故事》一课,在老师和同学围绕萝卜的故事讨论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劳动不一定有收获。”这是教学中的不和谐声音,但这恰恰是学生观察社会某些现象后所获得的真实体验。老师此时没有随意否定,而是抓住生成的资源,提出以下问题供孩子们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到底能不能产生收获?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思辨的积极性也随讨论而激越。

2.整合典型教材资源。《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那些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点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研讨,更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在融入学生生活实际,对那些典型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出现。这样,空洞、分散的教材资源能够充满生机。在作为导入新课r,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能带动思辨。

二.故事讲授,体验思辨

1.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引发我们思考的起点和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来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使课堂充满智慧。

(1)逆向性问题情境。逆向性思维是一种启发智慧的方式,有悖于惯常思维,可以解决很多靠正常思维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激发人们思维兴趣。四年级的孩子喜欢新奇、思维经常出人意料,创设逆向性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思辨。

如:四年级上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中,老师呈现“2008年冰灾造成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停运”的故事后,抛出问题:“如果我们的交通都没有了的话会怎样呢?”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个逆向性问题引导下,纷纷联系生活实际,甚至有学生联系到自己或家人在2008年冰灾时的真实经历进行讨论。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体验中,不光“交通与人们生活、经济,甚至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这一教学难点,水到渠成,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辨的密度和效度,促成了学生自由思考,拨动了学生寻找意义的心弦。

(2)矛盾性问题情境。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学中教师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而这正是学生思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四年级下册《餐桌上的发现》,本课通过学习要知道食物的来源与土地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课中老师引入科技发展,科学家进行无土栽培并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故事,同时导入一段破坏土地的故事,并故意设计了这样的矛盾问题:无土栽培技术这样成熟,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社会,你认为土地是可以破坏的吗?我们还需要土地养育吗?我们该怎样做?这样的问题恰恰是学生乐于讨论的问题,他们学习情绪高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学生的认识由直观、肤浅,甚至模糊,向概括、深入、清晰的认识发展,通过思辨,对问题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起到了激励作用。

(3)疑惑性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在思辨中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四年级下册《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一课,当老师将落后的农业生产与科技带给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事例、故事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对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的巨大贡献时,老师创设一个疑惑性的问题情境:既然科技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那么,属于科技一部分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不受大多数人的接受?针对这一疑惑,学生兴趣昂扬,他们通过自己对转基因知识的了解,从科技认识、人伦、接受心理等几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通过思维碰撞,思辨火花四射,学生对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2.预置故事留白

品德课堂学习中,故事资源的利用要适当留白。这种留白让学生有了思辨的机会:一方面为学生自由伸展思想进行深入思考提供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以思考统领行为,自觉扩展事先描绘好的疆界,进行创造性的阐发。

如:四年级上册《传统与进步》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传统工业的生a状况与现代企业生产的区别后,老师利用教材与企业现实生产之间的差距,利用故事进行留白,讲述了一个传统的广州个体服装加工厂为了转变,引进现代的生产技术,但是效果不理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并分析了很多种可能的原因,在思辨中明白事物在发展,但是又会生成新的问题。

三.故事延伸,升华思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课后让学生走进故事,真正体验故事,学生的智慧、行为才能与思辨一起升华,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进一步完备价值观念。

由于学校地处天河新区,很多学生的籍贯是外地的,虽然从小在广州长大,但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粤语、粤文化等了解不多,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文化好过粤文化。四年级上册《乡音乡情》一课中,老师除了在课堂中引进有关粤文化的故事外,要求学生课后对粤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了解,采用走访故事人物、听粤剧、说粤语、吃粤式菜品等,他们惊讶的发现和感受到粤文化的魅力是如此迷人。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来思考、交流对粤文化的看法,他们就能客观、辩证地思考、分析问题,认为作为文化,没有高低之分,都是祖国优秀的文化,更引发了他们作为一个新广州人的自豪。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利用故事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兴趣,挖掘思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辨的实效性,对于学生的分析、利用信息,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郑英.《让课堂焕发“思辨”的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参考》.2008.1

4.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生成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篇4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堂 故事教学法 实施方法

故事教学法,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无非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具体教学目标,以故事形式为表现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法”,教师要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要么叫学生读故事,这样往往导致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那么运用故事教学法开展高效品德课堂就提上日程,值得所有品德课教师关注、探讨。其实,恰如其分地运用故事进行品德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直观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具体地受到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效果往往比冗长的理论阐述好得多。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而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故事,围绕故事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故事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如何选择故事进行教学

教材中的故事和生活中的故事有很多,课堂上不是引入的故事越多越好,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故事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年龄特点,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选择时代感强、有针对性的故事,让故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在品德课堂上,老师多动脑、多实践各种方法,合理运用故事,让学生讲故事、演故事、剖析故事,甚至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及结局。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不至于对某一种教学方法日久生厌。

(二)“故事教学法”融入小学品德课程的方式

1.课程准备阶段

课程准备阶段是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课程目标、重点和难点进行全面把握,也是确定是否适合采用故事教学法及如何采用故事教学法的阶段。

2.导入阶段

成功的新课导入无疑为整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刚上课就在认识、情感和意志上高度集中,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故事导入新课,在故事中引发问题,启发思考,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处于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讲述阶段

课程讲述阶段是一堂课的主体,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授、体验、升华阶段。首先注意的是故事教学的引导方法,一堂成功的故事教学课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述故事,也不是机械的问答互动,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觉融入故事,被故事内容吸引,同时接受文字熏陶和品德教育。

4.课程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一堂完整的课不可缺少的环节。采用故事教学法,在学生热情参与的过程中,更应该给学生及时反馈,使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得到肯定,达到持久保持的目的。在课程评价阶段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讲故事自我评价,教师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形成性评价或教师根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进行结果性评价。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三)故事的呈现形式

故事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尽快体验和进入故事情景,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现象。

1.讲述式。一方面由教师讲述故事,当然教师讲述故事时要注重“情”,就是要讲述生动、感情真挚、语言简练、“动之以情”。另一方面由学生自我讲述,教师给予指导或评价,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教育,又可以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能力。

2.多媒体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选取视音频资料,将整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则自然而然地走进故事情景中,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3.阅读式。或者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故事;或者将故事作为拓展资料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思考与分析,在分析中发现问题,提高认识。

4.表演式。有的故事由于可以让学生在扮演中主动参与教学环节,能激发动力,增添实效,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拉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增进情感,融洽关系。

二、“故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探讨了故事素材如何选取后,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以有用的故事素材组织教学。我以浙教版四年级品德教材《失败怕什么》一课为例,对“故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谈谈自己的有效探索。

(一)用心导入

用故事讲述生活,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品德课堂上,我们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还可以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片断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成功”。“成功”令人感到自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对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取得过成功吗?(指名学生讲述自己成功的事情。)

师:是啊,每件事情你一开始做不一定会成功,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你可能会有失败。(板书:失败)生活中你有过失败的事吗?(指名学生讲述自己失败的事情。)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生活事件,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教育呢?

(二)断章取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定义“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而在这里,“断章取义”并非贬义词,而是在品德教学时,学生阅读故事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故事中找准切入点,重点突出故事中最有教育意义的一句话或一个情节,并进行引申讲解,使学生产生共鸣,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作用。

【片断二】

师:是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来之不易,在成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甚至遭遇失败。我们要敢于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才能战胜失败,走向成功!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学生自由读书本上爱迪生的故事。)

师:我们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他成功了。在这过程中他失败过吗?

生:失败过。

师:他失败了几次?

生:一千次。

师:失败后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说:“我不是失败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

师:好一句“我不是失败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名说)

在这里,教师“断章取义”地运用故事,在用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很自然地突出“我不是失败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的含义,更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成功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从失败中汲取力量,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心”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层层剖析

故事带着它特有的趣味性融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索,更能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主动学习。教师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对现成故事进行解读,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让学生由故事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

【片断三】

师:(出示第一幅画:5岁的桑兰被选入国家体操队)同学们,你们猜,她会成功吗?

生:会!

师:是的,她成功了,那是她体操生涯上的成功。(出示第2幅画:12岁入选国家队,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

师:(出示第3幅画:1998年7月21日晚上,在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参加女子跳马比赛的桑兰在试跳时发生了意外情况:她头朝下从马箱上重重地摔了下来。顿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了)。同学们,她怎么了?

生:她受伤了。

师:是的,她受伤了,而且很严重,也就是说她在体操生涯上失败了。她怕了吗?原来,多么风光,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个人啊!她还会成功吗?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

师小结:(出示第4幅画:桑兰在受伤之后积极进行康复,于2007年7月从北大毕业。大学毕业后,桑兰一直积极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报道工作,并成为2008年北京申奥大使之一)。面对失败,桑兰又重新“站”了起来,寻找到了另一条路。

课堂中,教师运用同龄人真切的故事,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同龄人的遭遇,让学生内心很受触动,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气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如果在学习上遭遇失败,就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再用故事

故事教学不同于表演故事或者广播故事,不能讲过就算,我们在故事的前后或者中间,还应巧用故事,达到故事教学晓之以理的目的。

1.评价学生时可以再利用故事,加以肯定学生。例如:在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够战胜失败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你做得真好,能像爱迪生一样,失败后会总结经验,做到坚持不懈。”这样,学生再一次懂得要在失败中汲取力量,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心。

2.总结过渡时可以再利用故事,唤起学生的注意。如在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战胜失败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这样过渡:“那么,老师要问了,在我们生活道路上,只要我们像爱迪生一样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地投入,是不是所有的失败都能战胜呢?来,我们现在一起看看桑兰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来边看画面边了解桑兰的事迹,学生会饶有兴趣地注意桑兰的失败与成功和爱迪生的不同。

3.设疑时我们可以再利用故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分析了桑兰的事迹之后,教师这样问学生:“像桑兰那样,在自己的体操生涯遭受惨重失败之后,她能微笑着面对失败,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求另一条路,她的成功之路给了你什么启示呢?”就这样,教师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在获得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思想,升华理性。

故事的再利用还可以在其他环节出现,教师要根据不同故事,不同教学目标,灵活掌握。

三、关于“故事教学法”的两点反思

(一)品德课堂不是故事会,故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时适量地运用,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故事教学法毕竟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或把故事当做谈资或逗趣的材料,有效运用故事,引导学生真正走近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对故事的挖掘和分析,实现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故事教学法,就是用故事来讲述生活,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合理运用故事教学法能让小学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

[2]中小学德育(2010—2012年).小学德育杂志社.

[3]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4]叶伟胜.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尝试与反思.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故事教学法 触动 生活化

在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堂政治课。我不是先给学生讲道理,而是先给学生讲故事,故事中包含了初一教材需要灌输的知识。用故事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什么,学习这些内容的作用。并且在以后教学过程,我坚持了用故事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寓教于乐,使思品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

故事启迪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包含相应道德知识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寓于故事中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要求。但课堂上一味讲故事也不行,一味讲故事,只能喧宾夺主,那么如何妙用故事呢?下面是我对故事教学的一些粗浅总结。

一、故事与教材、教学目标的联系

故事要依据教材而选编,为教学目标服务。任何脱离教学目标的故事教学都违背课堂教学活动的宗旨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通过故事教学方法体现出来,这个故事才是有意义的。故事教学法既要注意选材,又要注意选时。如果选材不当,或没有把握时机,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故事,是激活思品教学的强效剂。

我在5.1《生命宝贵》这课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来引发关于“珍爱生命”这个课题的对话。故事是这样的: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许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钱越给越高。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买。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比昨天又长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这块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儿,语重心长地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可以想象,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得到了珍惜,竟会成为“稀世珍宝”,如果我们的生命得到应有的珍惜又会怎样呢?故事中的情景与教材的教育目的相互衬托,就会使教学更富有教育的感染力。巧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巧借故事导入新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有利于思品课的明理和导行。

二、故事要贴近学生实际,发掘学生生活化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故事应从生活中发现,尤其是学生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的故事,故事虽小,意义丰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发掘生活故事蕴含的哲理、道理,我们就有无穷的教学资源。当然对生活中故事,要根据教学需要再加工。在教《诚实守信》一课时,我们可给学生讲有关诚信重要性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游玩,在乘坐电缆车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由于缆车的经营者并没有许可证,缆车本身存在着质量问题,缆车运行的中途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用力将孩子高高地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讲完播放著名歌手韩红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一首歌《天亮了》。故事与歌曲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从中悟出:不讲诚信,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解决困扰学生的实际问题,是这个案例最明显的特点。这就是生活化的教育过程。这个生活化的教育过程,既反映在故事中诚信的重要性、又启发和恰到好处的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这则故事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带来的深刻启发。

三、用故事化解难题,增强记忆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知识难理解,难记忆。我们可以用故事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对宽容的理解,学会对人宽容,这是教学的难点。可以用这样的宽容典故讲解:“六尺巷传奇”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当宽容成为一种品性时,生活算是过到了极致。

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拥有此种境界并非前世修来的福分,想要拥有宽容之度是需要学习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四、分析故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故事为材料,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如:初中生陈某原本在校表现很好,多次被评为“三好生”。后在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来往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且经常旷课,有时还偷同学东西、打骂同学,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甚至顶撞老师,为此受到学校的多次批评教育,甚至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但他非但不接受教训,还发展为与社会不良青年一起在社会上多次偷窃少量钱财、参与赌博,为此被公安机关拘留。可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赌资,他参与结伙拦路抢劫,并且将被害人打成重伤。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陈某的哪些行为是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2)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3)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为什么?

(4)陈某从一个好学生到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5)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结合故事设计问题,分析问题,会增加学生兴趣,比单纯知识问答更容易记忆,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细胞,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一、借助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在思品课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成语故事中明白思品课的道理,成语故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思品课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习艰苦奋斗精神时可给学生讲“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故事,学习诚信时可以给学生讲“徙木为信”、“一诺千金”等成语故事,学习意志品质时可以借助“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成语故事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成语故事的讲述,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感悟思品课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成语故事起到的画龙点睛之效果。

二、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迪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可见从历史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使人变得聪明。在思品课的教学中也可以借助一些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感悟思品课的道理,学会做人做事,做个合格的公民,实现思品课的教学目标。

三、幽默故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思品

林语堂先生说:“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学生喜欢风趣幽默的老师,也喜欢听老师讲一些幽默的故事,思品课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老师通过幽默的故事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思品课的教学。

四、寓言故事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

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启迪人的智慧。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的插入一些寓言故事,启发学生的思维,寓言故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一课时,我用了一个寓言故事导入新课。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说:“毛虫妹妹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毛虫妹妹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小蜗牛说:“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我讲了这一故事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蜗牛妈妈说的多好啊——靠自己!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靠什么立足于这个社会,立足于天地间?”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迪,纷纷思考,各抒己见,很快得出结论我们要学会自立。寓言故事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的智慧的火花。

五、在争议的故事中明理

有些故事是有争议的,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老师可讲一些有争议的故事,让学生讨论、争辩,在思辨中明理。例如学习《三思而后行》这一课时,我讲了一个网瘾少年的故事,一个叫明明的品学兼优的孩子,自从迷恋上网络游戏,再也无心学习,学习成绩下降,受到家长的批评。他决心不再去网吧上网,可当他路过网吧门口时,又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对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了,于是又进了网吧,我问:“这真的是明明的最后一次了吗?他还能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吗?”学生对这一问题各执己见,他们讨论争执,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明明能不能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取决于明明自己,如果他是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远离网络游戏。通过对故事的争议,明白了思品课所讲的道理。

六、走进真实故事在共鸣中学思品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更喜欢听生活中真实的故事,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我讲父母之爱的伟大时,讲了汶川地震时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自己3、4个月大的孩子,临死前在手机上给孩子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学生从新闻报道中知道汶川地震时的一些事,当老师讲到这个母爱的故事时,学生产生了共鸣,深深受到感动。再如学习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我讲了徐州矿大附中学生邵帅捐髓救母的故事,邵帅作为学生身边的同龄人,我讲述他的故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从学生的眼神了我看到了佩服。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学生对故事产生共鸣,才会有教育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故事教学法;应用

品德是小学生生活的基础,良好的品德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中有乐、乐得其中,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故事教学法就是相当有效的一种

方法。

一、故事教学法中故事的选择

在小学品德教学的故事教学法中故事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喜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在陶冶学生的品德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不同年龄的阅读者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不同,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故事性相当重要,通过清楚的故事脉络,与故事性的人物刻画,增强故事的美妙性。故事法选择的故事不能是老掉牙的故事,诸如狼外婆、大灰狼等故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故事筛选的使用应该选择学生关心的新闻,可以从《少年文艺》《中国少先队》等杂志报纸中,选择紧贴学生生活的故事。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尊敬老人》这节课中,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故事:古时候有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何淑珍奶奶七十岁,半身不遂并患有脑溢血,其老伴王增吾爷爷年迈七十五岁,腰有伤,行动不便,二老的生活很困难,通过好心人士将其报告在《西安晚报》后,当天晚上就有好心人上门,并且第二天就从四面八方收到众多的信件,有的自愿当“儿子”“女儿”,还有的要将老人接到他们家奉养,两位老人左右为难,这时,离他们家不远学校的陈老师到两位老人家中,说:“我们学校六百多学生都给你俩当闺女,照顾你们。”并且学校还特别招考了世界上从未出现的“六百闺女迎双老”的仪式,并由不同的姑娘轮流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不仅事迹感人,也全面地阐述了尊敬老人的概念。教师通过对公共场所、马路上、家里、学校等怎样尊敬老人,这不但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与感染,陶冶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并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敬老活动,进一步增强故事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二、故事教学方式的选择

故事教学与讲故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讲故事只需要将故事内容完全地表述出来就算完成任务,而故事教学除了讲述故事内容外,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教学方法包括:独立阅读,如果教师与家长能够支持与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自觉的阅读,并通过长期的坚持,将阅读变成一种自然的活动;导读,当学生阅读出现困难的时候,例如出现不懂的文义或者不认识的字,教师与大人先行通过了解故事的内容,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导读,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讨论,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听、说、观察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讨论,学生将自身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来,通过讨论,充分地接纳别人的看法,改善自己的看法;延伸活动,延伸活动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对未知的好奇感,通过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教学法中的故事内涵。例如,教师在孔融让梨故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角色的问题,从而熟练地掌握故事的情节,加深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小学道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应该不拘泥形式,还应该利用音乐、艺术、媒体等,再一次进行故事的活动、角色以及剧情进行重温,这样不但能够增强故事教学的深度,也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生活品味。

三、故事教学法中讲故事的技巧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表达方式、个性以及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其在讲故事的风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讲述方法,其效果也不尽相同,讲故事时应该掌握以下原则:讲故事前,应该精心地设计开场,在留意学生的反应后,及时地调整讲述方式;讲故事的场所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温馨舒适;故事的设计应该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灵活地运用故事,让学生牢记故事内容;妥善地制作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学生的疑问引发故事的讨论与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制作与故事相关的布偶、卡片等,将故事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总之,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教师通过合理地运用视频、绘画、图片展示以及场景模拟等形式,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故事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4):97-98.

篇8

【关键词】 经典故事 思想品德课 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新的课程设置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同时也给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全面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经典故事,深入浅出,恰当地运用生动鲜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典故事,寓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于经典之中,使抽象、枯燥理论趋于趣味化、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深刻问题变得通俗。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经典故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目标。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经典故事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是点燃学生思想智慧和道德品德的火焰。

1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鲜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恰到好处的经典故事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揭示授课内容,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拓展。例如,在讲到关于挫折这一问题时,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挫折,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但课任老师运用经典故事――《战胜残疾的巴雷尼》来教学,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什么是挫折,以此对学生心灵进行感悟与熏染,达到教学的目的。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帮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这个故事就是对挫折的最好解释。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关键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巴雷尼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2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情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情境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刻板、枯燥的内容会使课堂气氛死板沉闷,学生难免会望而生厌,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故事必须生动、活泼、新鲜、有趣,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生活需求。例如在讲到教材中关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时,可以恰当的运用《凭空想象出的灾难》和《卓别林的故事》等经典故事。《凭空想象出的灾难》讲述了一天晚上,在漆黑偏远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轮胎爆了,这个年轻人下车翻遍了工具箱,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忽然,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于是决定去那户人家碰碰运气。在路上,年轻人不停地在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该怎么办?”……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谁稀罕你那千斤顶?”弄得主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这么一段路上,这个年轻人走进了一种常见的“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处在消极情绪之中,经过不停的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及至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地破口大骂了。《卓别林的故事》中谈到天才艺术家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知道处于弱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但他要求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们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我们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大哥,我跟你商量一下,拜托您在我帽子上打两枪,证明我遭打劫了。”歹徒心想,有了这笔巨款,子弹钱算便宜了,于是便对着帽子连射两枪。卓别林再次恳求:“大哥,可否在我的衣服、裤子再各补一枪,让我的老板深信不疑。”头脑简单、被钱冲昏头的劫匪通通照做,于是六发子弹全射光了,这时卓别林一拳挥去,打昏了歹徒,取回钱包,笑嘻嘻地走了。通过这两个经典故事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明白了消极情绪会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保持积极情绪的人,当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化险为夷。

3 经典故事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经典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熟悉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图景,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解释各种问题,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八年级《礼貌显魅力》一节时,我们可以借助“微笑的魅力”这个经典故事来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提升。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顾客,指着他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小姐!你过来!你过来!”……“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真对不起!”服务小姐赔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跟前一杯一个样,旁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姐把它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有人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一点颜色?”“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每个人都点头笑了,对这餐馆增加了许多好感。往后的日子,他们每次见到这位服务小姐,都会想起她“理直气和”的理论,也用他们的眼睛证明了这小姐的话有多么正确――他们常看到,那位粗鲁的客人,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暄。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老师可以针对这个故事的情节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第一,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人交往做到有礼貌了吗?第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有礼貌?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得热烈积极,最后,每个小组都总结出了很好的意见,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4 寓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于经典经典之中,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在教学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典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及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例如教师在讲到教材关于《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个问题时,可以借助于经典故事――“水煮青蛙”来展开教学。这个故事是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实验,把一只青蛙投进盛满沸水的铁锅里,结果那只青蛙就像被电击似的立马跳了出来,得以生还。然而,科学家又换了一种方法,在同样的一只锅里盛满常温的水,这时,再把青蛙放进去,慢慢地加热,青蛙觉得很舒服,就在“温泉”里游泳,可是,后来,等它觉得烫时,它已没有力量跳出锅外,最后被煮熟在锅里。讲完后,很多同学都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契机提出问题并能总结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同学们,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温柔的陷阱’,开始时它会让你感觉很舒服、很滋润,但是,等你意识到危险时,已经不能自拔了。面对这些‘温柔的陷阱’时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希望大家不要做那只死在锅里的青蛙。”通过最后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分辨不良诱惑以及怎样拒绝不良诱惑,更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