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02:55: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基石。作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体的中学生,如何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美德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元素。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能把教学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既可以用传统美德教育增强政治课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开放性。本文着重探讨思想政治课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有效路径
周华英,女,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中华传统美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也是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基石,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课理应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存在一定问题,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手段和理念相对滞后,难以解决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教师对思想政治课中的传统美德元素教育常常一笔带过,教学缺乏有效性。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真实有效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探索,以期为思想政治课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整合提供思路与参考。
1.教师应主动提高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和传统美德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自身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和传统美德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传统美德教育有所进步,课堂生动且有活力。当前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只有符合时展的要求,才会让整合进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堂鲜活生动。这就要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政治教师在提高传统美德教育意识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传统美德教育能力,包括拥有比较深厚的国学功底,注重传统美德知识积累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践行传统美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美德示范榜样。正所谓学高为师,行正为范。
思想政治课传统美德教育的真实有效,离不开教师对思想政治教材的充分挖掘。如《经济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正确的消费观以及诚信观念与市场经济等内容;《政治生活》中以人为本与治国理念,和谐思想与外交政策等方面;《文化生活》中的仁爱、法治、孝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等框题;《生活与哲学》中对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探讨。与此同时,教师应将传统美德教育元素与现时代文化特征、道德环境在教学载体、课堂模式、道德实践等方面有机结合。总之,思想政治教师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美德教育能力,这是实现传统美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
2.教师应学会设计凸显传统美德教育的教学活动。优化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展开的蓝本,要有良好的课堂,必需要先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应全面学习研究中华传统美德,找到思想政治课能够由表及里加以整合的切入点,形成凸显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一第三课“多彩消费”最后提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重要性,但没有进一步展开,学生对于“勤俭节约”美德精神的理解如果仅停留在文字上,很难转化为美德实践。对此,笔者设计了相应的主题教学:“世界粮食危机VS中国的粮食浪费”。全班先收集资料,就本课主题进行手抄报比赛;“勤俭节约”小组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选举本课小老师,进行主持;安排第一小组制作“世界粮食危机”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由第二小组制作“从土地到餐桌中国的粮食浪费惊人”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设计“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绝食24小时,呼吁立即采取行动消除饥饿”的角色扮演;开设“粮食危机是中国最大的劫难”论坛;两位同学事先准备主题发言:《粮食危机是中国最大的劫难》和《我校学生食品浪费现象调查报告》,配合PPT进行;全班学生签署《节约粮食》宣言;发放勤俭节约美德评价表,包括个人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学生撰写勤俭节约美德养成日记。
本课以世界粮食危机事件为载体,激发学生践行勤俭节约精神的自觉性。相信那些饥饿的脸庞能警醒浪费的学生,美德评价表能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美德养成日记则有助于学生把美德意识转化美德行为习惯。
3.整合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资源,结合教材进行主题教学。主题教学要求突破以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注重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着眼于德育工作的大系统,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学应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应整合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作用,结合教材,进行主题教学。
例如,笔者所在地福建泉州是郑成功的故乡,这里留下了众多郑成功史迹,乡土教育资源丰富,政治教师可以把与郑成功相关的教育资源与政治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参观史迹、品读故事中内化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如此,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市区,除了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外还有丰富的街巷文化,古朴悠久的街巷文化中蕴涵着闪亮的传统美德人物故事。礼让、孝顺、互敬等是泉州人民崇尚的传统美德,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观念,还通过古街巷的地名来加以宣扬。礼让巷彰显的是相互礼让、和睦相处的美德;孝感巷则刻画着泉州人民对孝道的推崇,对孝子懿德的赞赏和传扬;执节巷里唱响着泉州人对诸葛廷瑞爱国精神、高尚气节和廉洁人格的赞扬和推崇。显然,泉州的古街巷是泉州传统美德凝固的乐章片段,作为泉州人民生活的背景音乐,是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的精气神。政治教师可以结合街巷古迹、人物传说,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游记式主题教学,引领学生在街巷中徜徉,领悟传统美德的历久弥新。
此外,政治教师还可以开设美德讲坛,让家长、社会美德达人、教师学生美德典范参与进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计互动环节,整合内容,以期实现传统美德主题教育的不断创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成为传统美德的弘扬者与践行者。
4.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如今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把课堂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来主导,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内心的需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在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中成为传统美德的继承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以美德来命名,如“明礼诚信”组、“勤俭节约”组、“爱国主义”组等。每一个主题组在一学期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在课前学习和探究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寻找本组主题与思想政治课知识的结合点,并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当小老师,与同学共同开发美德教育的新模式。
5.建立健全传统美德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还应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动。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美德成长记录袋,以此形成传统美德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保障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建立美德成长日志,如运用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美德。教师通过学生成长日志的记录情况来进行评价,还可以使每位学生感受到美德成长的阳光体验。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美德践行群,在群中师生可以通古博今,营造出传统美德教育的浓厚氛围;甚至可以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美德践行合作平台,进行亲子家庭美德展示,引导学生编写班级、家庭美德故事汇总或者建立美德家谱,使传统美德深远持久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新课改;观念;模式;高效;课堂;效率
如今,我国的教育一直朝着素质教育所努力,新课改已实施多年,新课改中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得到全面且高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而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同时,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调整师生关系;课前充分准备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前提;教师对学生全面的了解和教学情况的实施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关键。接下来,本文就初三化学如何开展高效课堂进行了分析。
一、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而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备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所谓的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综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点、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进行教材的备课,从而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备方法指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教师考虑教学目的,落实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步骤等,这是整个课堂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涵盖教师的讲授、实验、学生自学、讨论、总结等多个环节,教师应该把每个教学环节都融会贯通。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教学现状,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作为初三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一方面要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青少年本身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多媒体本身的声、图、视频等优势,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应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对于无需用多媒体讲解的内容应运用教师讲解或板书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演示化学实验与学生亲自操作的化学实验的关系,不应将学生需要亲身实验的化学实验用多媒体演示,而对于一些大型的、困难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供学生了解。学生亲自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总之,教师要将多媒体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寻求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化学实验教学在课堂的运用,实现化学高效课堂的开展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实践和思考,教师单一的说教式教学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学生无法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一定的化学逻辑,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一定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在课堂的教学地位。然而,如何使化学实验教学更有效则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一方面,教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掌握实验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内容反复预试,掌握影响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教学注意事项的拟定,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同时,课堂上的组织工作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调控实验进程。最后,实验总结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出学生的易错点、难点、重点等。
总之,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闫晨光.如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10).
关键词:体质健康促进;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致力于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又是一项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系统工程。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初级中学体育课的根本任务,此阶段是一个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生活习惯的重要节点,是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的关键时间段。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体育基础等情况,贯彻以健康促进为重点、以育人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基本手段、以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基本原则,增强学生体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体质健康、体育课、教学设计等为关键词,借助于中国知网、超星图书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搜索工具查询了相关文章,并对其认真研读和参考借鉴。
1.2.2 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师、学生和相关专家等对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相关状况进行了访谈。
1.2.3 逻辑分析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育课指导思想即:指导体育教学,并带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教学思想,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对体育教学认识和要求的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南。因此,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课指导思想统领下,才能设计出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并提高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学设计。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一方面要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增进学生健康的思想贯穿于体育课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要遵循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规律、体育教育的实践性规律以及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保障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另外,为了“体质健康促进”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还应注重教学内容和功能间的衔接与互补,例如体操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田径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和速度,而篮球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如果将这三个项目科学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可以发挥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初中体育课的亚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设定明确、合理和可操作化地体育课教学目标,对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教学目标:即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学内容,选取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设定,一般情况下只选择其中的三个目标来设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以保障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推进教学改革进程,达到初中生体质健康的目标,学生对“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科学认识也应当列为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因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更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通过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既可以达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学生也只有理解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朝着健康的道路上迈进。
2.3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安排
体育课的组织教法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情况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各种组织措施。它是学生获得体育技能、体质健康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体育课教学组织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科学、严谨的组织体育课的教学。首先,初中体育课要有正常的课堂秩序,并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等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以提高练习的密度,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其次,要保障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初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加强学生主动、持续进行身体练习的时间以达到预设的强度的目的,还应注意各教学内容的联接要连贯,减少因队伍调动、过多的讲解造成的停顿时间。同时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精讲多练,练为主、讲为辅,保证学生生理机能状态始终处在较合适的水平上;另外,还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以及教学过程的自然流畅,初中体育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步骤,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和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既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能,又使学生得到了持续的锻炼,给学生以“水到渠成”之感。
2.4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使学习者从现有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载体。课时安排在这里仅指完成该项教学内容的时间。初中体育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合理搭配是一切体育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其合理性与否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兴趣”的形成。初中生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主体,体育课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初中生身心特征,又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体质健康促进是初中体育课的重要功能,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的兴趣,又不能遵循保守的教学;所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既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健康干预,又要集中力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多层面的,并应逐渐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的目的。考虑学校和学生条件,突出贡献健康为主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内容应尽量选择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运动项目。如加强跑步、球类运动等项目,增添趣味运动等。更不要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强,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取消户外运动的项目。因此,借鉴体质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学校体育特点,按照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体育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像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的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设置多课时、长时间的教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无形中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像跳远、跳高、铅球等相对枯燥、学生比较厌烦的运动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少安排课时,并且时间不宜长久,保障初中体育课整体的实效性。还有像长跑这类初次接触给人比较单调、厌烦的感觉,但是如果学生一旦形成兴趣就会受益终身的项目,这类项目的兴趣点一般在几节课以后,所以应安排在学生神经活动的兴奋期阶段上课,以保持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兴趣的持续性;另外,初中阶段是学生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符合符合初中生速度、耐力发展的运动项目,要着重增加初中生练习的量与强度。
2.5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评判,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动力,教学评价的高度直接决定了初中体育课的走向。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应着重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而不是过多的在体育课教学形式上把关。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既有长期效应的评价,又有中期效应的评价和短期效应的评价。首先,从长期效应来看,学校体质健康环境的建设状况是教学评价长期效果的重要指标,而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学生的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高也应当列于评价指标之中;其次,从中期效应来讲,应当包括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变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动技能的增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化、教学功能的连续性以及体育课后的影响性等。最后,短期效果即课堂效果,因此评价应当着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率、练习时间、参与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以及教师在课上的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长期效应是一种追求,也是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环境建设的理想状态,而这种追求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短期和中期效应的前提下,尤其是以合理建构的课堂效应为基础,即体育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空喊的口号,一种盲目的随从,而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要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功能的衔接与互补。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统领体育课教学的关键点,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体育课。
3.1.2“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在突出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要着重强调学生对“健康”内涵的科学理解。体育课教学目标是指引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灯塔,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使初中体育课走向正确的道路。
3.1.3“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组织教法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保障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又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3.1.4“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产生长远影响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较长的学习时间。
3.1.5“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重点,通过短期效应、中期效应以及长期效应的评价,为学生体质健康的长期发展考虑,激励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2 建议
3.2.1 初中学校运用体质健康促进理论优化体育课设计,要以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目标,洞察、分析被我们所忽略的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利因素,调整初中体育课教学策略,科学干预和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
3.2.2 想要通过学校体育课改善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过程引导,而引导的重心就在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选择,只有这样,学校体育课才能在相对规范和制度化的道路上迈步前进,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找到落脚点,健康促进的目标也就成为一种使然的结果。
3.2.3 要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除了实施体育课课程改革外,初级中学还应立足于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和途径,开辟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环境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中,促使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周丛改.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6):36.
2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杨家照.对体育课堂组织教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思考[J].2011(2):65.
4 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42.
5 张勇,张岩.学校健康促进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7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肩负起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引路人。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认识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熏陶的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并统一思想,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联想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配以图片形象的说明,指出他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对他们教育不用假币购买物品等,主动的调动了少年儿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三、实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此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在现场统计时,实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观察行人和车辆的行走方式,设想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情景模拟后,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会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从而有机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融入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在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教育。简明的让学生明白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实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充分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另外,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上接第301页)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关键词:小学生 责任意识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 活化教材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人对待人生,和对待生命环境的态度。责任是人的道德情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能激发人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又能促使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既有利于培养完善人的个性,又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情感,进而促进人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小学教育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责任意识形成的雏形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肩负着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奠基教育。为此,要把握儿童责任意识教育的主题,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活化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教学设计要立足与儿童生活,教学方法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欣赏中,讨论中形成责任意识,领悟责任的重要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庭责任意识,团队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1. 当下在校小学生责任意识状况分析
当下的小学在校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是值得学校因势利导进行培养教育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L”心切,对孩子的评论、评价都是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由于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度,使儿童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生活。导致很多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家庭责任意识;独往独来,为我独尊,缺乏团队责任意识。喜欢比吃比穿,怕苦怕累,惟我独尊。为此,抓好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是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
2. 从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入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家庭责任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这就告诫我们:一个没有经过劳动磨练的人,难以懂得生活的真谛,也不可能有家庭责任与担当,更谈不上个人的远大理想。所以,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讲解《我为家人添快乐》一文,可以结合课文扩展教学。在活动中观看爱劳动,爱父母的儿童典型的多媒体视频,引入入胜的历史故事孔融让梨;行军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等诸多感人事迹。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讨论,回顾父母为自己付出记忆最深的一件往事,讲述我为父母做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感恩,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一员,具有家庭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自立自强,主动为父母分担,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使学生在劳动中去感悟家庭责任的含义,自觉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逐渐形成良好的家庭责任意识。
3. 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责任意识
美国学者门肯说过:“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来”。精辟地阐述了责任感的重要性。员工的责任心是团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团队责任意识是个人融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为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认真研究教材,抓住学生思想的薄弱点构思教案。教学设计要新颖,对学生要具有吸引力。教育要有层次,做到由浅入深,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思路。如:三年级《我的责任》教学是《我为家庭添光彩》责任教育的深化。以播放全国优秀少年吴逊事迹的视频导入正课。板书呈现:《我的责任》,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要向全国优秀少年吴逊学习什么?我们要为学校、班级做些什么?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把学生带入欣赏与思考“我的责任”的情境之中。在讨论中学生们主动与典型对比,找差距,表决心,不仅充分发挥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团队意识。这样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从我做起,爱同学,爱班级,爱校园地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
4. 延伸活化教材,扩宽教学口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衰,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或社会以及其他人所承担的一定使命、职责、义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如在《做学习的主人》中可配合教学制作《优秀少年赖宁》、《爱国科学家华罗庚》等PPT及视频资料,以榜样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在《不能忘记的耻辱》教学可制作《中日》、《开国大典》,《宇宙飞船对接》等电子课件和视频,开展今昔之比的讨论式教学。也可以根据需要做到走出去,参观我国的科技展;请进来,以老的现身说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懂得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意义。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自己的行动去完成国家民族赋予的神圣使命。
.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责任是人在社会的立足之本。当代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责任”二字教育入手,要充分发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主导作用,要积极开展与少年先锋队,班主任,任课教师有关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探讨,达成共识,形成良好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宋金花 小学品德和生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课程教育研究》2016、09139
【关键词】思维导图 核心 分支
1.概述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逐渐推广,人们对于初中物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熟练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求学生们充分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在物理学科中的自我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基础学科,能够在初中物理中掌握牢固的物理学科知识对于后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与提升来说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让学生将某个实验的最终结果、理论知识以及公式概念等都死记硬背在脑子中,不仅没有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索、钻研的学习机会,而且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思路,最终难免落于俗套。思维导图是按照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通过某个关键的词语来发散出相应的分支,从而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表方式将人们的思维展现出来。在初中物理的概念理论、基本知识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将每个概念展示开来,将其相关联的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来,加深学生们对苦涩复杂的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发挥学生在思考中的潜能,对于初中物理知识学习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2.思维导图及其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使用使用文字、图片、颜色、气味等形式,将关键的中心主题形成关键核心,然后以此关键核心为依据,依次发散相应的分支,每个分支是与关键核心相关联的次要核心,然后依次对每个次要核心看做一个新的关键核心做相同的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发散且有序的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网络,即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总的应用,是对当前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对应,不仅传授了相应的初中物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相应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学生们自己会主动地思考下一级的分支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如何绘制下一级思维导图才能将整个思维网络绘制得更漂亮,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事物,而且能够培养个人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老师在板书期间只需要对关键词以及相关点进行书写,减少了板书时间,以及学生分散注意力的可能。最后,思维套图通过多感官、多维度的刺激学生对初中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不仅能够实现前后理论知识的关联性,而且能够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表方式,将虚拟的思维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促进他们对初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3.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入能够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在学生笔记记忆中可以使用思维套图构建记忆网络,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理清教学设计和重难点,在课程复习过程中构建理论框架等,从而有效地提升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1 笔记记忆中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记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是如果将老师的长篇大论都记下来并非明智之举,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分散注意力,错失理论知识的听讲,影响听课效率。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老师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记录下来,通过自己喜欢的形状或者图案、颜色等表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通过线条,将每个关键点按照相应的逻辑关系记录下来,从而完成整个学习笔记的记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提升了课堂的听课效率。例如在讲解声音章节时,可以将声音作为核心关键词,在讲解其特性时,将声音特性作为次要核心词,然后将以此将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作为下一级关键词,最后对每个特征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简要记忆即可。
1.2 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老师在讲解某个课程内容时,会对整个课堂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整个课堂顺序进行设计,在这个环节中则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设计。同样的在讲解声音的相关章节时,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课程题目作为核心关键词,然后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场景设计、教学问题设计、重难点讲解、总结等各个内容作为次要关键词从核心关键词依次分支,然后依次对每个次要关键词进行简要书写。如在教学场景的次要关键词中的概要解释,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故事作为引入,然后在教学方法环节,可以采用学生模拟的方法以及观察法等进行简要书写,最后在每个次要关键词都书写完成之后,即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的设计,不仅节省了书写教案的时间,而且使整个教学设计一目了然,从整体上可以了解整个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及时改正。
1.3 课程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整个初中物理课程复习时的应用,可以构建专门的课程理论框架来实现对整个课程的复习。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们在听讲过程中出现枯燥的感觉,整个理论框架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绘制。首先以初中物理为切入点,将课本中讲解到的几个重要的物理方向,如声学、力学、运动学、杠杆等基本知识点作为次要核心依次分支,然后将每个方面的相应的知识一一绘制出来,当每个方面的小的知识点都绘制出来之后,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而老师则要要求学生们在绘制过程中,发现自己那些知识点是已经掌握的,那些知识点还存在疑惑,然后重点复习相应的知识点即可。
4.总结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的笔记记忆中来构建记忆网络,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来理清教学设计和重难点,应用到课程复习过程中来构建理论框架,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资源 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资源共享等新兴媒体的发展迅猛,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与其拒绝网络,不如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所用,全方位拓展学校的德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 潜移默化,课堂上良好习惯自然养成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小学阶段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挖掘德育元素,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润物细无声”中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促进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了更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1.1 课堂教学中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初次进入计算机教室时,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对号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的习惯。上课前和下课后的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之一。
1.2 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元素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具有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课堂上教给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使用各种软件,如何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但现实中网络的世界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再好的过滤软件也不可能把不适合学生访问的网站屏蔽掉,而且有许多常用的网站中也存在很多不适合学生浏览的内容。小学生对于信息不能很好的甄别,如果这时候没有恰当及时的指导,就有可能沉迷于其中,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渗透德育知识,重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认识这个精彩、复杂化的网络世界,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擎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空谈爱国主义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例如,《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十七课介绍了计算机发展史,让学生对于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把计算机发展成为世界水平叹为观止,激发了学生为祖国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
3 诚信做人、尊重他人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有个别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想动脑,不追求操作过程和方法,去“抄袭”和拷贝别的学生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诚信和尊重渗透到信息技术课中。
把教学内容与校园中的“诚信”信息相联系,整合在一起进行主题活动。我校提倡的就是“诚信”校园,校园中有很多“诚信”信息。在低年级的“创作图画”主题活动中,我举行了 “小小画家”计算机绘画比赛,主题是“寻找校园中的诚信”,学生用鼠标绘画出校园中的“诚信”画面,这样既传授学生计算机绘画的操作知识,又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诚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在信息技术课上,我察觉到很多有教育意义的问题的发生。例如,有的学生在自己练习时趁老师不注意打游戏,而且还把游戏“分享”给旁边的其他学生,有的学生不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学生破坏或删除别人已经保存好的文件夹或文件等等这些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我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并不是表面上的尊重,不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作品、文件),也是一种尊重。4 创作电子贺卡,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中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恩情教育训语。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却普遍缺乏感恩之心,认为父母教师的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教会孩子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利用相关节日创设情境,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等作品,给学生去表达自己感激之情的机会。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用Word软件绘制一张母亲节贺卡,送给自己最爱的母亲,让学生知道付出和获得同样都是快乐的源泉。
P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语文;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结合小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单纯地进行知识讲授往往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故事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而打造低年级段语文高效课堂。具体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课程要求
如果想开展新的教研途径,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在掌握内容的精髓之后,才能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创新。教师通过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就能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整体的把握,在应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课程,这样在开展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故事教学设计逐步掌握所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在把握了教学内容的主旨,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教学的设计中时,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以实践经验为例,简要说明需要注意的事项:
1.提高对话的能力
在故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故事教学设计中对于知识的应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通过故事教学就能改变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情况,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例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注意让学生和我一起互动,在每节课的课堂故事教学设计上都加上对话设计的成分在里面。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的时候,就会首先给学生讲解“春姑娘”等与四季相关的语文故事,然后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提炼出来,总结对话,然后排练成课堂剧目(应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将课本所讲授的内容提炼为短对话,这样就使课堂脱离了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情况,而是转向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样在故事情景中学习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2.故事教学的情景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光靠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以故事设立情景,让学生融入故事教学所设立的情景中来,从而将其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也能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这一课程时,在实施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结合故事设立了情景,让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参与到故事中来应用语文:
开展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给学生讲了《小马过河》的简要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模拟过河”的故事情景,为此针对故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怎样安排等等,事先制订了一个严密的计划。下面是课前预热部分课程实录:
(1)在上课前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创设小马过河的环境,使学生从心理上进入到小马过河模拟的兴奋状态中。
(2)在课程将要开始时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故事表演,并针对学生表演预先排练。
(3)在课前开始前两分钟在班上播放适合学生的音乐,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时候就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前预热的效果。
3.给学生及时、合理的评价
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与鼓励,增加其自信心,这样就能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一年级《春天来了》的时候,在课上教授的过程中,还让学生就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故事创作,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为水平不同,创造出来故事也就不同,这个时候,笔者要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故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与其主体性的色彩,这样在对其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结合教材的主旨,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这样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打造低年级段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