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2 16:04: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处师德师风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
一、学风的内涵
作为大学灵魂和气质的学风,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大力加强学风建设也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
二、当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有的学生根本处于“无目的”状态。部分学生经常上课迟到和旷课;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或看其它书籍,或玩手机,或低声细语现象普遍存在。作业、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因无心上学而导致多门课程需要补考重修,甚至要延长学年才能毕业,或者拿不到学位等。
(二)部分学生忽视专业课学习,偏重社会活动
部分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发展前途,或者认为在校期间学不到新知识,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用,因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新形势下“锻炼能力”最重要,于是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基础的训练,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能力”,结果真正的能力没有增强多少,反倒“红灯高悬”,荒废了学业。
(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好学上进,关心国家大事,但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交友、学习与娱乐、学习与休息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把美好时光消磨在吃喝玩乐、谈情说爱和玩电脑游戏上,把学习专业知识抛于脑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随之大打折扣。
(四)三个课堂未能完全做到有机整合
主要表现在:1.第一课堂带动和指导第二、三课堂的力度还不够,没有为第二、三课堂提供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支撑。部分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常常是照本宣科,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未能充分激发出来。2.第二、三课堂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促进和推动第一课堂质量提高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相当部分课外活动都是一般的文体活动或是应付“上面规定的动作”而开展的活动,“学校自选的”知识型、学术型、创新型的第二、三课堂品牌活动比较少。
(五)学生学术科研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主要表现在:1.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面还不够广,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2.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和必要的动力。3.校园文化的学术底蕴不浓厚,“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学生搞科研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因而科研质量不够高,影响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三、主要对策分析
(一)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要按照“中央16号文”、“省委12号文”,成立校级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协调,定期召开学工和教务等部门和各院系负责人的协调会议,总结、研究、解决学风建设的具体问题。各院系成立学风建设工作小组,按照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学风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都要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以教风带动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服务护助学风,以环境养育学风,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和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教务处负责第一课堂的工作,确保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为第二课堂提供资源和专业基础;学生处、团委负责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高质量第二课堂活动来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新闻中心负责舆论的营造和各种理念、方案的宣传;人事处、科研处负责完善激励机制;财务处负责落实激励机制;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提供硬件和活动条件;网络中心提供技术和网络支持等。
(二)完善制度,落实制度,提高学风建设水平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1.学风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学校和各院(系)学风建设的状况、成效纳入相关领导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内;把学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到教师和学工队伍的绩效考核范围内,凡学风治理不力或学风问题较为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当年不得列入评优范围或给予惩罚。
2.学风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每年召开专门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和专项工作研讨会,及时总结交流学风建设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学年学生评优和综合测评为契机,大力宣传学生集体和个人的先进典型和突出事迹,积极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习报告会等多种交流活动,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在学生成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全院学习浓厚的文明、感恩、奋进的氛围。
3.完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严肃考风考纪,维护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学术环境;第二,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第三,完善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制度,加大奖优罚劣的公信力和公开曝光度,落实学风警示制度,创造有利于优良学风发扬光大的氛围和环境;第四,健全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制度,把新生入学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新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营造小环境,推进学风建设
1.加强学生公寓管理,营造小环境。加强学生公寓管理,以“营造和谐、健康、向上、高雅的小环境”为主题,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加强学生作息管理、纪律教育的同时,积极改善服务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生活老师的作用,推进学生公寓区文化建设和“学生党员之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和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引导学生增进宿舍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教育学生学会礼让,学会尊重,学会体谅,学会相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互相帮扶。
2.根据年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措施。对于一年级学生,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二年级学生,重点抓好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三年级学生,重点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实践,支持考研,鼓励辅修;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要围绕就业工作,以“就业率”、“考研率”、“就业层次”为重点,抓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
3.端正教风,以教风带学风。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完善任课教师和学工人员对学生上课考勤制度的落实。在校风建设中,学校必须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五要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摘要: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本文结合工作单位的现状,分析学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学校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和人员不完善。学校设置的部门有党政办公室、教学处、学生处、总务处、财务处、保卫处、招生就业办、培训办。校级干部中目前空缺行政副校长、德育副校长、专职工会主席,各部门应有一名主任或副主任作为中层领导主管工作,目前有些岗位空缺,由主任助理主管工作。职位系统不清晰,造成职责不明确,部门间协调不顺畅。
2.学校制度落实不到位。学校重视制度建设,组织干部、教师进行了《工作流程与标准》的制定,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每名教职工都有一本厚厚的《工作流程与标准》。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致使学校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3.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计划制定、执行不力。每学期开学,学校、各部门、教研室、年级、个人都制定工作计划。计划是层层制定,反复讨论,有时半个学期快过去了,计划才制定出来。有些计划过于模式化,脱离工作实际,目标不明确。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落实计划,随意性强。
4.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激励系统不健全。每学年进行绩效考核,虽然考核程序比较规范,但考核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工作绩效。激励系统不健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多大差别。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职工奖励不够,对严重违纪的教职工没有什么惩罚。
5.领导有效性需要加强。学校领导办学有思路,但工作方式待改进,对下属缺乏必要的信任和信心,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工作上被动应付。各级领导的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下级的支持,学校整体工作效率需要提高。
6.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学校提出了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及核心价值观,但并没有深入每名教职工内心。学校由三所学校先后两次合并而成,各校区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没有很好地融合,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对策
1.完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学校的组织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党政办公室,目前负责学校的行政、党务、工会、人事、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离退休工作等,内容多而杂,人员少,每个人的分工不明确,工作没少干,但并不能让学校和教职工满意。应进行调整,例如成立党务办公室、工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办公室,增加人员配置,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人员配备不完善,应尽快配备齐校级干部、中层干部,明确职责和分工,使校长从事事亲力亲为中解脱出来,把握学校发展的大方向。
2.落实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行制度化管理、走规范化管理之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没有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所制定的制度要取得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同,同时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正确认识自由和约束的关系,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目前学校存在着漠视、违反制度的现象,应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制度规范一经形成,所有成员都必须执行,违反规定要受到必要的惩罚。对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要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必须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是为了维护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在执行制度时,要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
3.注重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计划。学校提出的办学目标是“为核心区建设高端、精品、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目标与客观现实有一定差距,学校生源较差,大部分是初中的后进生,行为习惯差、学习兴趣低、家庭教育缺失,有的是肢体或智力残疾,师资现状不容乐观,专业大部分是传统服务业,办学目标很难实现,无法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应该进行更准确的定位。目标的确立,不应只是领导的命令,应是上下积极配合,全体教职工参与讨论和修改。要把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层层落实。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发挥考评对过程的调控和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为了实现目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目前存在着计划的滞后性,今后应提前制定计划,提高效率,在开学初完成各层级的计划并在工作中切实落实各项计划。
4.加强绩效考核,建立激励系统。每学年学校对教职工进行绩效考核,采用个人述职、自评和同事评议的方式,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优秀等次由投票产生。考核程序比较规范,但考核过程中感情因素较多,考核依据不是很明确,考核主体少。应该重视平时考核,把教职工的平时表现能量化的量化,这样不至于凭印象进行考核。考核主体更多一些,例如学生、家长、部门领导等,应参与到考核中。考核内容以完成工作量、工作效果为主,如担任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和班级管理效果,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学业进步等。对个别师德水平低、教育教学能力差,甚至出现教育教学事故的教师,应建立退出机制。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系统,满足不同教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物质、评价、群体、自我实现等方面进行激励,强化教职员工的积极行为,弱化消极行为,使教职员工焕发出较高的工作热情,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5.加强民主管理意识,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发扬教职工主人翁意识,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自主管理。使领导与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等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的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更稳定持久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各级领导应及时、顺畅地与教职员工沟通信息,尊重、关心每一名教职工,建立密切、和谐的工作关系,争取得到工作上的支持,合理配置人、财、物各种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善于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热情,使他们为学校感到自豪,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与学校相伴而生,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我校由三所学校先后两次合并而成,每个校区的校园文化各不相同,需要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经过全校讨论,反复征求意见,提出了核心价值观。部分教师能够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工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学校目标而努力,但有的教师并不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不愿承担责任,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学校应该继续通过教育和学习强化核心价值观,宣传那些热爱教育事业、业绩突出的教师,使学校价值观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形成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发挥自动调节、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总结管理经验,查找问题所在,进行改进和变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指导工作,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是搞好教学管理改革的前提5民办教育促进法6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高校要搞好教学管理改革也和公办高校一样同样强调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按高等教育规律办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院校的中心地位。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产生先进的效果,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以育人为本、学生为本、教师为本的宗旨,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必须贯彻到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我院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就业是关键、稳定最重要、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使学院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管理秩序和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教学管理改革要依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的人才需求、就业的形势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教学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性本科教学层次水平。因此,要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提出改革思路,探索改革途径,制订改革措施,启动改革项目,总结改革经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专业和专业群,逐步构建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各民办高校开设专业片面地追求生源人数,没有更多地考虑学院的教学条件和办学立足点,盲目调整专业。因此,应用性民办本科高校要克服这一办学思想,真正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使逐步形成自己的“主打产品”、特色专业,完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和课程体系,凸现“应用性”特点。
(二)总结已有主干课程改革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它课程体系。我院按照省委孟建柱书记提出的“特色+精品”的办学思路,继续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和汽车基础模块教学的改革。同时根据全国大学生英语教改思路和精神,创造条件启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应用性英语教学成为应用性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有教师准备、设施准备和管理准备,根据目前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需要分步实施。目标是逐步实现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适用性、实用性的外语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利大学英语改革的顺利启动与实施。
(三)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民办高校一直紧抓技能培养,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围绕“应用性”转。所谓“应用”,就是指适用、能用、实用。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在强化“动手”能力的同时,积极树立类似“定单教育”培养的思想,各专业要合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保证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设施,尤其是毕业论文(设计)要贴近社会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同时,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吸引高水平的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聘请企业和科研单位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担当实践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实现产学研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四)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为基本,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用性本科教学怎么搞,教学管理改革如何开展?目前众多高校还处在各自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共识。为此我们要充分理解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管理和改革的依据。2006年,我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对照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认真学习了“高校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学院教学工作基本状态并提出了改进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三、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高校规模、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也走向多元化。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而且教学管理工作亦要求创新。这里提出几点具体做法:
(一)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各种规章制度。要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必须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而规章制度的制订与修改,既要有科学态度,又要有创新精神,诸如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必须提到一个新高度,特别是要围绕“特色+精品”这条主线,加强对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的评定与管理等。
(二)加大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应用性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逐步落实“学年学分制”等管理制度,要开展或进一步完善选修课制度,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请示上级教育部门,放宽“转专业”的规定,在严格学生管理的同时,尽力为学生营造敢于“动手”、善于操作、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化应用,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成为衡量一个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应用性本科更是如此,没有高效的管理体制,就不可能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应用性人才。我院建校以来,一直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研究、相互协调、积极引进并完善青果教务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网上查询课表”、“网上查询成绩”、“网上公布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网上评教”等教学管理信息化项目,并广泛运用多媒体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四、出台配套措施稳定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民办应用性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做好稳定教师队伍工作。具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订配套措施,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学院的实际,参照相关院校的经验,制订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并逐步出台“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等配套政策,努力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不断引进高、专人才、稳定骨干人才。重点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适当加大选聘教学水平高、认真负责、年龄适中的高职称的老教师的力度,不惜“重金”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高学位的中青年教师。2””4年以来,我院通过大力引进硕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学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有较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加大落实教育部提出的相关师资建设政策的力度。如“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投入机制”和“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等,适时出台奖励与约束措施,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近年来,我院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教务处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激励教师全心投入教学起到非常的积极作用。
(三)大力提倡教授讲授相关专业的课程,鼓励青年教师上好课、上满课。同时,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良性教学循环。
五、抓教风促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好的校风往往是由良好的教风、学风共同构成的。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风与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从教与学二者关系来讲,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肯定自身主导地位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都将学生对象化、客体化了。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观,与现代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而在具体过程中我们要将教学看做一个整体过程,以系统论的要求来规范教学。防止教与学分离,师生要互相交流,互相协调,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机制。教师、学生是高校中活的因素,具有可变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只有通过教风来促进学风的改善,才能更好地提高内涵建设。教风的内容包括教师的上课情况,科研情况,师德师风等,是教师整体形象的体现。因此,建立起适合民办应用性本科高校的良好教风与学风势在必行。根据教风与学风的辨证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师生双向交流机制。目前民办高校的师生交流甚少,教师往往实施“权威式”的教学。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知识填鸭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教师没有或者说很少掉过头来反思:这种方式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接受?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学会诘问,学会创新,这样学生所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双向交流中,也让教师不断地了解学生,改进自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与学生互评机制。有好的教风,不一定就会有好的学风。相反,好的学风必须有好的教风来配合。传统的教学观念已发生变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及学生互评机制,将教学过程本身视作一个评价体系来操作,使之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形成教与学互为约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