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19:36: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61-02
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价值更为凸显。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诚然,创新具有过程性和条件性的基本特征,抽象的创新素质需要通过人的各种活动以创新成果的形式加以体现,同时又能够在活动中获得长足发展。鉴于此,从中观层面探讨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活动,以及从微观层面探讨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社团活动均是时代所赋予的严峻课题。本文聚焦大学生日常活动中的高校社团活动,致力于深挖该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价值与实践路径,以期为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功能的社会性与高校改革提供一定可行性参考。
中青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该界定也就决定了高校社团具有组织上的自发性、结构上的松散性、成员间的认同性、运行中的自控性以及形式上的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各种高校社团通过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着大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起到隐性教育的目的。高校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创新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只有拥有创新素质才能灵活掌握与运用新知识,实现自我提高与发展,最终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一、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联
有研究指出,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素质间存在相关性,社团活动开展效果较好的高校,大学生素质整体状况也较好[1]。这是因为高校社团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施载体与拓展渠道,换言之,创新素质培养必须紧紧依托具体的实践活动展开,否则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社团活动需要有科学的理论进行引导支撑,那么,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理论基础和切入点对于确保社团活动质量乃至社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均大有裨益。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关联性,密不可分。
(一)社团活动目的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目标相吻合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陷入“识”而不“通”的知识功能危机与育人危机中难以自拔。为了转变这种现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教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举”等等,大学育人模式也由此开始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走出学科限制,走进活动课堂,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应运而生。社团活动的目的就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让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提高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做准备,最终指向的是大学生的成才。创新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故而,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价值追求与目标取向上的一致性,两者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该相互促进,为大学生成才以及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而努力。
(二)社团活动特点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重点相统一
大学生社团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实践性、主体性与个性化,而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操作能力、求新求异能力,由此可见,社团活动的特点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例如,社团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满足参加成员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其进行多领域探索、多方面的锻炼提供机会,同时社团活动往往需要参与成员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等等,这些特点都能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获得发展,最终指向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
社团借助组织社团活动来展开其各项职能,总体上讲,社团活动是以潜在课程的形式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把相对抽象复杂的人才培养工程转化为尽管带有明确教育意图却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社团活动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训练及创新人格的塑造展开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中制约个体的内在力量,是个人创新素质中核心成分。有研究者指出,创新意识是主体在外界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造客观现状的创新意愿、创新观点、创新思想的总和,是一切创新的观念形态[2],怀疑精神、寻求进步与发展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自由决定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另一方面,社团活动所形成的民主、宽松、包容的氛围对大学生求知欲、探索欲起到有效保护作用,进而促使他们敢于、勇于、善于挑战权威,破旧立新。在积极的社团活动中,创新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让他创新”变成“我要创新”。
(二)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个体创造出符合社会价值或是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革新性成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获得锻炼与发展。高校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活动效果来检验创新思维的可行性,无论成功或是失败的切身体验均能很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主体表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同时,创新人格也是内在、持久、稳定促使个体取得创新的人格特征。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团活动的活动方向一定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最后,引导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社团活动的参加成员拥有不同的特长与爱好,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其中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协作。
三、践行“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育人才”理念的路径
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现联动整合,践行“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育人才”理念,是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总体思路是:纵向上,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实施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横向上,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指导理念规划社团活动。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立足于践行高校育人职能与素质教育的高位上,大力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保障社团活动开展的数量,确保活动种类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第一,为社团活动提供经费保障。从现实情况上来看,经费紧张通常成为社团建设瓶颈,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失去最基本的保障。高校可以成立社团活动专项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范围。第二,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与设施保障。学校设置专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用来开展学生活动,学校配备社团活动所需的常见设备。
(二)有效引导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向
正确的社团活动的方向是衡量社团活动质量的首要条件,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决定了该类活动必须坚持“求真、求善、求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社团活动的内容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一,建立社团导师制。高校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在活动自由灵活的本质上,对拟开展的社团活动进行调控与指导,引导相关社团的发展。第二,树立品牌社团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一些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开展较好的社团活动品牌,品牌社团活动定期开展,鼓励全校学生参与;同时,以品牌引领方向,借助品牌社团活动的核心理念影响其他社团活动的开展。
(三)切实加深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体验
作为高校较为常见的结构化活动,研究表明,大学生只要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多投入一些、参与程度深一些,就能够获得积极发展。所以,如何使学生深度参与社团活动并获得深刻的社团活动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从外部动机方面,将社团活动绩效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激励制度。高校可以探索将社团活动的成绩与类似课程成绩挂钩,以及与学生评优评奖制度的衔接。第二,从内部动机方面,转变大学生观念,增强参与的主体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加强大学生对社团活动内在体验,必须依靠转变学生观念,确立正确实践观,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团活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广州高校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来自百度百科)。学生社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 ,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学生社团和组织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已成为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一信仰型社团,如研究会;二学术型社团,如科技协会;三文娱型社团,如体育协会;四友谊型社团,如校友会;五服务型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有一些新兴的社团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涌现,比如太极拳协会、轮滑、攀岩等,它们具有时代特点,迎合了90后的口味和需求。然而,所有这些社团活动并不是都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政治理论类社团,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不仅体现在此类社团数目偏少,还体现在学生出席的人数不多,往往反馈活动形式与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提升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性格的学生群体参加社团的类型、数量和参与积极性差异性分析,从而了解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差异性,为高校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提出建议,也为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何种社团最为适宜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方便采样和研究,以广州地区六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在校大学生的学生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大学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史学、工、农、医、管理等,在高校内以偶遇的方式采样,受访者准入符合随机抽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数据库以及网络百度搜索器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论文及专著加以学习和借鉴,拓展思路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订问卷 ,进行1000人的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约发放问卷 150份。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便利(偶遇抽样)方法进行。通过培训“问卷调查”员 ,合格后进行工作;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问卷950份 ,有效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 91%,回 收率95%,问卷具体回收情况见表1-1。
3. 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均输入计算机,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Excel对问卷各项指标及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社团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男生成员占43.74%,女生占56.26%,男女比例与预期调查高校男生数量与女生数量比例1:1基本相符。学生对待社团工作的态度见图2-A,44.29%的学生积极参加,39.78%的学生认为喜欢就参加,0.77%的学生不参加,15.16%的学生视情况而定。
(二)高校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与社团类型分析
1. 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性明确
大学生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6.90%的学生为了丰富校园生活,7.73%为了打发课余时间,随大流,18.70%为了发展兴趣爱好,20.04%为了结交朋友,19.01%为了锻炼自身能力,为将来的简历做打算,5.52%为了获得学分,2.09%为了其他目的而加入社团。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期待通过社团活动的实践学到更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兴趣爱好、开拓视野、增强自身能力。确实有部分学生还不明确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抱着随大流的心态参与社团活动。总体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并不只是简单追求课堂知识和成绩单上的分数,更把大学看成是进行自我培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一个实现自身知识、素质、能力、交际等全方面发展的人生重要阶段。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除了要求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锻炼。大学社团恰恰能满足实践锻炼的需要,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见表2-1。
2. 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选择
从社团类型来看,文娱类占14.58%,体育休闲类占12.45%,公益服务类占20.84%,科技创新类占5.55%,学术类占10.13%,学生组织占28.58%,其他占7.87%。用社团类型被选择的数量做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各社团类型在被选择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目前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与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总体参与度不低,这跟有些学校将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纳入学分制管理有关。社团活动内容广泛,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发挥特长和才能,满足兴趣爱好提供平台。每一种社团活动不同程度地迎合了不同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见表2-2、表2-3。
(三)高校学生参加的社团个数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相关分析
1. 大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不一
学生参与社团及学生组织的个数见图2-B,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1个社团占31.43%,2个社团占41.43%,3个社团占18.35%,4个及以上占8.79%。对于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愿意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对个人发展也是有益的。而有的为了不耽误学习,减少参加课余社团的数目,也很合理。
2. 学生参加社团的个数与学习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
诚然,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却也占用了一部分的课外学习的时间,关于参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这个问题,21.87%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相冲突,12.31%的学生认为两者完全没有冲突,65.82%的学生认为一般没有冲突,可以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为观察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是否会影响其学习,将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对学习是否有冲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4,经检验P
(四)大学生性格类型及加入社团后的性格改变分析
大学生性格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占37.31%,内向型占28.91%,沉稳型占27.19%,冲动型占6.58%,可见,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其中,我们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相对于活泼外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与外界借出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重点详细分析了内向型学生的性格改变如图2-C,结果显示:加入社团后,19.09%的内向型学生敢于在公众面前讲话,26.52%敢于尝试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情,20.27%敢于接受挑战,28.21%为人处事考虑更加全面,5.91%的内向型学生有其他方面的性格变化。这说明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锻炼,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开始慢慢擅长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通过实践锻炼,其干事能力得到了提升,自我广延能力得到体现。当在社团活动中完成一项任务所带来的高峰体验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肯定,因此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增加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交流也随之增多,增进了学生的友谊。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化解对于一个活动方案所产生不同意见的冲突,学会了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合作。正是社团活动的实践过程和锻炼机会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完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社团活动对综合能力具有正效应分析
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正效应情况见图2-D,每一种社团活动的建立都有其作用和价值,都能给参与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来各种能力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正效应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能力占26.57%,团队合作能力占24.86%,社会实践能力占17.41%,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占9.19%,创新能力占8.45%,领导组织能力占11.75%,其他正效应占1.78%。可见,目前社团活动在锻炼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对课本知识教育而言更加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亲身参与各种环节,体验各种活动, 有的同学在社团活动策划以及任务安排工作中显示出了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对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方面还不是很足够。这些能力更加注重个人的自身智力与思维的特性,目前此类社团活动的类型也较少,创业、科研、发明创造等活动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活动,但是大学生往往因其难度高而却步。因此独立自主、创新、领导等能力提升效果显然比其他能力的提升效果低,社团应重视开发与之相关的活动,甚至提升更多的其他一些能力。
(六)大学生对社团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团活动不满意的方面如下:10.9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过于频繁,13.68%认为活动时间与学习相冲突,35.64%认为活动流程及形式缺乏实质内容,25.79%认为活动内容一样,没有新意,13.91%的学生对社团活动其他方面不满意。由此说明大学社团也应注重顶层设计,需要控制活动次数,从源头上把握学生的时间,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对形式与内涵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说明社团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内容和创新已成为大学社团活动的一个短板。活动组织者为社团的健康发展,应集思广益,举办活动时应挖掘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结论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除专业素质教育之外完全展示自我的实践主阵地,因为大学生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始终。参加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准备,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践场所。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它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在实践中通过完成任务后对自身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团伙伴的相处中提升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然而仍然需要开发更多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和领导力等能力,为了大学生在社活动中有更多获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社团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团的实际发展状况、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准确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并与自己期望相符的社团。其次,社团活动虽然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学习之余的补充成分,它在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可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避免影响学生“以学为本”的入学初衷。
2. 社团在注重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时候,务必要重视提升个人创新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在成立多种社团形式的前提下保证各种形式社团数量的均衡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团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数量不求甚多,但是必须在发扬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其次,社团活动因其开放性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学生成分,扩大社团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以此为社团成员提供更加广阔的交际平台,促进交流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课题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见粤教高函[2015]82号文第41项。)
参考文献:
[1] 张欢超,李英,吴杰,郭艳.浅谈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5,(31).
[2] 图们,潘耀鹏,王子琦,屈亦成.书院制教育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
[3] 李丹,马洪新,尹洪多,邓鹏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4].许峰.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
[5] 苏芳瑶,黄晶,范芹,徐文婷.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6] 赵志航,陈瑞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活动;积极性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的一种特殊的群众组织,是大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自身需要等为基础而组成的自主开展学生活动的志愿性团体。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全国学联“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实施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逐渐发生了变化[1]。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社团得到迅猛地发展,各个大学社团组织的类型、数量和会员的数量都大量增加[2]。虽然当今大学社团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各种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及影响因素值得关注。本文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和大学生社团建设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1)大学生社团参加率比较高,但性别和年级分布失衡。调查数据显示有98.06%的大学生至少有参加过一个以上的社团,可见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参加社团的更多是女生,其所占的比例为59.22%,而男生则占
40.78%。可见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参加学校社团。在样本的年级分布数据来看,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数量从大一至大四呈现递减的状态,其比率依次为49.51%、29.13%、17.48%、3.88%,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大一、大二这些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目前高校社团成员主要以大一学生为主,社团干部一般为大二学生,每年换届一次,只有极少数大三的学生愿意继续留在社团里。(2)大学生参加社团的途径单一,参与存在盲目性。调查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了80.58%,有45.63%的大学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社团,还有22.33%的大学生是参加老师或者同学推荐的社团,而根据社团的知名度和口碑参加社团的大学生仅占17.48%。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参与社团、了解社团的途径单一,缺乏有效可行的途径。这也说明了社团的特色模糊和宣传力度弱。新参加社团的许多学生对于社团这个团体认识模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往往在周围环境或者同学的影响下,抱着一种美好的想象加入到社团的生活,参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同时这也成为日后多数高年级学生选择退团的原因。(3)大学生参加社团类型的倾向性明显,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不高。在被问及“您参加的社团属于什么类型?”这一问题时,文化娱乐型社团位居首位,其所占比例为55.34%。与社会实践型社团的44.66%相比,理论学习型社团以47.57%略胜一筹。而志愿服务型社团(如青协)和体育竞技型社团则只占一少部分。这说明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文化娱乐,对服务他人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意识较差。此外,对社团活动表示十分满意的学生仅占4.85%,有49.51%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感觉一般的占40.78%,这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后,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较低。(4)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其主要参加的社团举办活动时,有59.22%的成员表示比较积极,偶尔会请几次假。而参加活动很积极的大学生只占25.24%,不是很积极,只去过几次的同学占15.53%。
(二)访谈调查。(1)不同类型的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目前福建江夏学院社团总数约98个,包含了文艺类、社科类、实践类、体育类等。每个社团主要设置了会长、副会长、部长。副部长、干事、会员等职务。文化娱乐型社团与体育竞技类社团的总人数普遍大于理论型、实践型社团。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类的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2)学生对社团的期望值有所偏差。社团成员的积极性随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降低,学生对社团的期望值有所偏差,造成其积极性降低。社团负责人反映,如今社团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是一部分成员在加入社团之后,其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些学生加入社团之后,由于社团方面或者是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3)社团活动形式缺少创新元素的加入。大部分社团一直只是持续着以前的活动形式来举办活动,活动的举办形式上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社团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创新。这就要求各个社团在原有的特色活动中加入创新元素或者是在举办原有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活动。
三、影响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对社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团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投入。社团要运作发展不可缺少的就是资金。社团除了要自己筹集资金拉赞助外,还需要学校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一些社团虽然有很好的精品活动,但由于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有限,或者是学校社团活动经费的划拨程序复杂,耗费时间长,导致这些活动被搁置,影响到社团成员的活动积极性,最终导致活动无法顺利有效的开展和完成。另外。如果有时遇到社团活动时间或者场地与教学时间或场地发生冲突时,社团活动往往要委曲求全,为教学让步,致使一些社团活动被迫改变时间或场地,不能正常开展,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当然,高校社团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虽然一些高校会给社团配备指导老师,但由于老师并非专业或者这些指导老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缺乏,甚至是“徒有虚名”,这些非常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二)社团自身的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一些社团可能存在自身建设方面的不足,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透明机制等问题。一是社团内部沟通不足,缺乏团队协作能力。一些社团缺乏自身的运作和发展机制,存在较大随意性,平时各个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沟通,有些社团成员之间甚至存在互相不认识的现象,这些情况会影响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社团举办的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独具特色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的一些社团活动或其举办形式缺乏新意,内容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造成一些学生对社团活动产生疲劳感,丧失积极性。
(三)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不够明确。大部分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大一学生,进入社团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各个社团的宣传及老师的推荐。一旦进入到社团后,如果发现社团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就会对这个社团产生抵触甚至是反感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参加社团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在评优评先时加综测分,他们的这种思想严重偏离了参加社团的初衷,其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或者是考公考研的压力,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于是就逐步退出社团。这也说明社团活动与学习未能相互协调。
四、提升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的对策
(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视。社团的发展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引导者。学校对社团发展的支持和投入其实也是对其自身发展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在社团经费方面,学校应制定相关制度来辅助社团发展,尤其是对那些成立初期知名度不高、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的社团应加大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社团活动场地方面,学校应合理规划教学和社团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一个独立的活动场地,以保证其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社团指导方面,学校应聘请一些专业的老师,对社团成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
(二)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内涵和机制的建设。一是完善社团内部的沟通。社团在举办特色、大型活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内部趣味性活动的举办。如今的社团会议大多是为了社团活动能够正常举办,由会长或相关负责人直接进行任务分配,缺乏成员之间的沟通与意见交流。提倡会议民主性、开放性,针对问题,每位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通过商讨确定方案。设立意见反映箱,有效的纵向沟通在干事与上级意见发生冲突时起到很大的作用,能使干事自身价值有重新的定位,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增加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加大社团经费投入。社团经费不足造成协会活动难以很好的举办,从而使社团活动减少,成员对于社团的认同感降低,使其积极性减弱。要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争取得到校外企业的赞助。每个社团必须精心规划社团举办的活动,到校外争取赞助。同时,节省社团开支。对于社团开支要进行控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三是改革社团活动内容。在原先的特色活动基础上加入新元素。特色活动是一个社团的标志,能使成员增加对社团的认同感,但是没有新元素的加入会使特色活动没有亮点,因此,必须在每次举办社团特色活动中加入切实可行的、增色的新元素。同时,探索新活动。在保持社团特色活动的同时,社团应该不断探索新活动,增加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增强成员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四是培养社团成员的团队精神。增强社团成员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使成员之间心连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社团内部彻底抛弃等级观念,构建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成员的素质,保持良好的社团发展环境。在团队精神动力的推动下,社团将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三)激励大学生端正参加社团的动机。首先,教育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心态要摆正,要意识到参加社团的真正意义是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在评优评先中略胜他人一筹。其次,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选择社团,而不单单是依赖老师和同学的推荐。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才会有激情和热情去参与到社团今后的活动中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再次,帮助大学生合理处理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一些高年级学生可能会认为就业压力大,社团活动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其实,良好的社团活动也是增加自身实践经验的机会,同时也是课余时间的自我身心放松。
参考文献:
摘 要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提供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平台,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群体性、实践性、社会性,并能够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要。本研究主要是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于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出培养大学生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的作用,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社团 社会能力
一、引言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因其体育兴趣的一致性、参与的热情和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而在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能锻炼自身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和丰富社会阅历的重要载体,满足了学生兴趣的需求、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等需求,以其多样化的活动,轻松的环境等为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各项能力搭建了平台,高校体育社团因为有体育的元素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分别抽取了对研究对象为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学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问调查法。针对研究的内容设计问卷,并进行有关的调查获取数据,随机问卷调查了370名社团成员,其中,男生210人,女生160人。
三、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主要是通过各个体育社团纳新,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体育社团。90.1%是为了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认为增加社交能力的的标准占了 49.3%,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得到很多的收获,加入社团之后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除了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之外,更提高了自己的胆识与交往能力,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高校体育社团在提升社会能力方面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可以使他们多接触很多学习以外的实践环境。高校体育社团因为有体育的元素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与抗挫折能力。下面结合调查情况来具体分析。
(一)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体育社团活动中给了成员很多实践动手的机会,有48.7%的成员认为体育社团活动对动手能力有着较强影响,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不必考虑太多的后果可以大胆地做, 46%多的成员认为心理上比以前有所改观, 59%的成员认为参加社团实践活动使他们增加了实践经验,所以体育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影响
高校体育社团中的体育活动竞争的特点,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求胜心理,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竞争性能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促使大学生参与公正合理的竞争,有33%学生认为有很强的影响,认为较强影响的超过了50%。所以社团内外部比赛交流对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
(三)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认为自我沟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在遇到问题时,多是在同学或好友之间交流,社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交流平台。体育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经历诸多的锻炼,经常与成员、老师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以此解决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各种交流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所以,体育社团活动对于成员的沟通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坎坷和不顺,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遇到棘手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在体育社团各种活动的影响下,有超过42%的学生能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所以体育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有影响作用。
五、小结
高校体育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运动和交流平台,在参与社团活动中使得自身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影响较大,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但在社团成员之间建立互助互爱的友好氛围,使大学生成员在受挫时有人倾诉和探讨,得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社团内外比赛交流活动中也培养大学生竞争和抗挫折能力。增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视野。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团活动;创业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伟大创业精神和伟大创造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应当是高校培养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的问题之后,创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成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主题。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和人才市场,市场可能发生饱和现象,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因此,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能够大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我国也正处于从“制造型”向“创新性”转型时期,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亟待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丰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尊重将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动机。在知识经济时期,大学生对创新、创造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们想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正在成长中并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具有被同学、老师、学校乃至社会承认的强烈需要。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准备了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被他人承认的机遇。在创业活动中,他们通过选择,在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中去发展,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1、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有需要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以自身的实践来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其培养实践更需要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对自由独立的社团活动恰恰能够给学生提供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舞台。社团活动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实施都不会受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没有固定的模式。社团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组织设计活动,其想象力和创新力比较容易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社团活动所具有的自主性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而主动性、能动性的开发与调动对一个人的创业能力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2、社团的专门性为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平台。创业能力的养成不仅要求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实践。专门性是指学生社团要求十分专门化的知识或技能。例如,电脑爱好者协会、围棋协会、法律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发现、发展、挖掘自己的潜质、特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个性。社团活动对人才的培养优势超出了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目标的范围,这是学生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特长的挖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舞台。从组织者、社团成员、活动内容、参与者来看,社团是由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怀着同一个志趣、爱好、目标而聚集起来,所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组织,不同年级、专业的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互相熏陶,应该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渗透,而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团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社会化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机会。实践为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社会化是沟通校园与社会的桥梁。首先,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每次举办的各色社团活动,从策划、组织、开展到后勤服务,全由学生亲自操作,能极大的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其次,社团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学生社团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搭建起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对企业有基本的了解。调查发现,现在学生社团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策划社团活动、跑企业、拉赞助,与企业合作较多,71%的社团有企业赞助,经常得到资助的有30%。社团走出校园,与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了先进的理念、信息和资金,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接触社会,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
5、社团活动要求的协作性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已经被公认为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社团组织从成立起,在组织形式的创造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集中社团骨干的智慧,需要每个人献计献策,更需要每个人都倾听他人的意见。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是社团活动的目的,还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精神和合作态度;无论是社团工作的具体组织运转,还是社团举办的活动所造成的校园声势;无论是学生可以创出的成果,还是学生交流的信息,都影响着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观念、志趣和追求。作为一个社团的核心,社团组织负责人更有机会培养锻炼协作能力。制定本社团章程、制度、发展目标,设立组织机构,如何筹措更多的活动经费,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把社团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等等,对社团负责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这需要社团负责人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需要社团负责人把本社团骨干及全体社团成员的智慧挖掘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这个角度上讲,社团活动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创业是时代的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以不断创业的知识为主要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思想也经历着新的转变,因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高等院校培养任务的重要内容。而社团活动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高校应该利用好社团活动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引导并激励大学生去创业。而大学生则应认真组织参加社团活动,让自己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敏.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江西教育,2005.
[2]夏奏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7.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建设;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08-02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社团的这种“自我”性符合了青年学生思想敏锐、主体意识强、反感空洞说教、喜欢个性张扬和希望追求个人发展等特点,所以就受到了青年学生的青睐。目前有很多大学生热衷于通过加入学生社团来寻求自我发展,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校园生活方式,因而也就成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这样,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如何能使学生社团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的作用,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方面。下面,本文拟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大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1.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生活教育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课堂教学,以“两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主阵地,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单一灌输的特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社团活动中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活动方式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容易使大学生的道德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讨。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有84.75%的学生表示正在参加或想要参加社团活动,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2.社团活动能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如今,各高校都拥有较多的学生社团组织,山东工商学院目前就有各类学生社团77个。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2.15%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能使自己增长知识和技能,能为日后走上社会积累经验;有17.13%的学生认为通过社团活动中的社会调查或对相关问题的实地考察,可以获得对社会的更多的认识;有30.46%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能使自己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放松;有23.75%的学生认为在社团活动中能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还有12.59%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社团活动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实践平台
实践证明,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这正如杜威所说的,道德教育不应该是“教训式”的,而应该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应进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道德教育,并把这一方法作为“民主的过程”。他甚至认为,过分地强调和强化道德的说教只会导致学生不能在日常生活的情景中正确地践行伦理道德的要求。道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而大学生社团以其活动多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恰恰顺应了这一需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使学生社团活动有了丰富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也可使我们的理论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93.17%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社团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的地位目前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1.学生社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山东工商学院的77个学生社团中,相似或相近的学生社团比较多。比如,舞蹈类的学生社团就有“舞天堂”“劲舞团”和“优悠舞团”三个,促进外语学习的学生社团也有“商务英语协会”“疯狂英语俱乐部”和“大学生英语俱乐部”“face to face英语口才协会”4个。社团的重复建设使学校的有限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
2.社团性质比例失衡,理论学习类社团数量太少
数据显示,在山东工商学院的77个学生社团中,文艺体育类社团有31个,占社团总数的40.25%;科技类社团30个,占社团总数的38.96%;公益服务类社团10个,占社团总数的12.98%;理论学习类社团只有6个,占社团总数的7.79%。
3.社团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我们发现,77.84%的学生在加入某社团前并没有对该社团进行必要的考察,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加入某社团前甚至还不清楚自己要加入的是何种社团。如此,一旦发现了该社团的活动与自己的期望和想象有出入时,就对该社团的活动失去了兴趣,从而就导致了社团成员的隐性流失。同时,从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的年级来看,低年级的学生较多。在山东工商学院,目前共有学生社团成员6 273人,其中高年级成员仅有1195人,占总人数的19.04%;低年级学生5 078人,占到总人数的80.96%。在这些属于低年级的社团成员中,还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即一人同时加入多个学生社团。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除担当社团的主要骨干者之外,参与社团活动的明显地较少,而且这些骨干也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不太关心对后面的核心成员的培养。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状况的出现:社团活动的传承性不够,社团的稳定性也较差。
4.社团活动指导教师不足
目前,在高校,大部分学生社团都缺少指导教师。在山东工商学院的77个学生社团中,目前有12个学生社团没有指导教师,占社团总数的15.58%;有指导教师的,其指导教师也大多是由校团委或学校二级学院团总支的成员或部分专职辅导员来担任,所以他们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也并非是经常性的。这样,指导不及时、不到位的状况就容易导致学生社团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社团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社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已显示出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鉴于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做到“双克服”和“双加强”,才能较有效地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克服自主性过分的问题,加强规范性
学生社团作为自发性的学生组织,它是基于学生的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组建而成的,因此它就具有结构松散、人员流动性大、组织自主性强和外在约束力相对较弱等特点。自发性可以使学生能较容易地自发地组建起他们要组建的社团,可以使他们能自主地对社团进行管理,利用社团活动学习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积累各种不同的实践经验,在成功和失败中反思自我、塑造自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尚不完全成熟,由于有西方思潮的冲击和我国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就易出现偏差。为此,首先,应把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来,做到在活动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用健康的活动鼓舞人。其次,应有有效地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制度,应使社团活动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比如,学生社团的建立、学生社团主要干部的产生、学生社团重要活动的举办等,均应有相应的审查与批准的制度,以使社团活动能规范化。实践证明,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并不是对学生自主的扼杀,而是使社团活动能健康开展的保证。最后,应适当控制学生社团活动的频次,同时引导学生社团设法提高其活动的质量。这是因为,高频次的学生社团活动,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会使一些学生不得不逃课去参加社团活动。所以,必须把学生社团活动的频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确保每次活动都能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形式生动活泼的。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主要表现为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和松散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1]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方式在繁荣校园文化、营造校园和谐、创建校园文明等方面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正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凸显出它的作用和优势。传统的简单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问题,这样才能收到实效。我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越来越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理论学习类社团稳步发展,并不断向系延伸,形成了学校―系―班级理论学习组织体系。二是公益实践类社团拓展迅速,是各类社团数量中的第二大户。不少学生认为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社团的这一功能得到大学生的肯定。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要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却又依赖权威;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因而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外界媒体的影响,而且其影响往往令人震惊。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所具有的自发性、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使得社团活动中的价值导向功能凸显。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社团活动的价值导向,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品位,弘扬高雅、健康、向上的主旋律;要通过开展社团建设工作,依托社团组织实现对社团活动的价值导向进行直接调控,倡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社团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学生渴望知识、期望锻炼的需求;要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等示范性活动,集中展示学生社团文化,促进社团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营造浓厚的社团文化氛围;要注意加强对讲座、论坛等社团活动的管理,严格把关,防止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论通过这些活动得以传播;要争取设立一笔优秀社团活动项目基金,实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对设计新颖、格调高雅、教育效果好的社团活动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经费支持,使优秀活动项目得到经费保障,发挥其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2.环境熏陶功能
大学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而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兴趣的追求。一批有共同的志向、爱好的学生走到一起,彼此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每个成员在社团内部会自觉行动,自觉维护社团利益,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社团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惯例、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学生社团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途径达到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2]
3.实践锻炼功能
学生社团是能够促进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服务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学生锻炼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社团活动除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外,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锻炼自我,促进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众多社团凝聚了大量的青年才俊,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实践锻炼的主要阵地和精神家园。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1.组织灵活
社团活动可以经常性地开展,这是由其组织方式的灵活性所决定的。许多大学生在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认同感,在实现社团成员共同的利益和追求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高校可以按照“三自”方针,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教育。
2.凝聚力强
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起了一个平台。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在社团这个大家庭里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是使大学生产生凝聚力的源泉。在一个有着共同爱好或者共同目标的团体中,大学生更加容易参与共同事业,积极地掌握知识,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这种来源于一个共同目标的凝聚力,显然要比单纯的班级所产生的凝聚力来得坚实和持久。
3.活动形式多样
高校学生社团涵盖了文化、科技、体育、学术、公益等各个领域,社团类型众多,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如科技类社团的潜心实验和作品展示,文娱类社团的舞台表演,体育类社团的赛场较量,等等。大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中,总会选择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这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得到大学生热爱和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比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显然灵活得多。
4.实践创新性强
学生社团里聚集了一群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大学生,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社团是最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在这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社会实践和交际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学生社团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同时也接受了实践检验。在随意、自在的文化氛围中,社团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欣赏,共同进步,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渴求认同与尊重的心理需求。在社团活动中,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得以发展,每一个成员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随处可见,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可能。[3]
参考文献:
[1]于海夫.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飞天巡洋 化育先翔――工业大学学生工作论文集,2007.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24-04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是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当时的青年学生可以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日本、俄国在我国东北发动战争。时代的发展为学生社团赋予了新的内涵,社团活动的宗旨成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进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学分制的实行赋予大学生更大的学习自,学生社团因其没有课堂学习指定内容、形式单一等先天不足,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新的学习形式而更受大学生青睐,学生社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社团应如何围绕《纲要》的要求进行改进和完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立足桂林6所高校现有社团建设情况实证调查,并就高校社团建设新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期为新时期的社团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6所高校2009届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与个别访谈等调查方法,描述和分析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后受益于自我感知和就业效果两方面的情况,了解现有社团活动的现实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12份(回收率为82.4%),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为71.6%)。其中,男生151人,占42.2%;女生207人,占57.8%。“已成功就业”184人,占51.4%;“已达成就业意向”56人,占15.6%;“还没有找到工作”118人,占33.0%。接受调查学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教育、管理11个学科。笔者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一、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培养上。学生感觉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在参与社团后受益的,占同类人群的比率(下简称为受益率)为36.4%,高于未参与的16.1%。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大学生社团的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活动,更易于融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研究大学生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因,进一步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调查显示,在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上,在参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当中,受益率为70.5%,未参与的为51.8%。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的这种提升作用主要在于社团活动使其成员积极主动地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创造了各种交往的机会,打破了单一狭隘的交际圈。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建立友谊,真诚相待,相互支持,从而深刻地理解团结协作的威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素质培养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上游和中上游水平的人数合计占49.3%,接近半数,不参加的只占30.4%(见表1);对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受益率为26.2%,不参加的仅为10.7%。分析其原因,并同时与被公认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突出作用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比较,笔者发现: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方式,即竞赛,而社团活动是提供一种环境。高校中出现的诸多社团,通过知识讲座、参观考察、展览、实践、义务支教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易于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与较强的成就动机,从而使大学生学到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东西,强化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增进了自己运用知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四)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
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大家有目共睹。高校有各种体育类社团,例如:篮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也应被了解和重视。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受益率为45.4%,未参加的仅为30.4%。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的有效检验手段,高素质的大学生,其就业成功率也会高。因此,笔者也尝试通过就业情况,检验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作为对前述学生自我受益感知的印证。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已就业人数占同类人群的52.3%,略高于未参与的46.4%。同时,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其岗位选择空间、复试机会也高于未参与的大学生(见表2、表3)。
表2 参加社团活动与就业岗位选择空间交叉
分析表
表3 参加社团活动与复试机会交叉分析表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参与学生社团并受益的学生比率较未参与的高。所以,现有的学生社团,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有其特有的优势。
图1 参加社团与未参加社团学生综合能力比较
二、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足
调查数据在显示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时,也显示出其不足。从总体层面上看,虽然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较未参与的在部分能力的受益率和总体就业率上有优势,但除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受益率达到70%外,其他的受益比例都很低,在30%-40%之间。在对学生社团具体不足(多选)进行调查时:活动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没有教师指导分别以74.30%、43.29%、41.06%、22.07%的被选择率排在前四位。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组织管理过于松散
学生社团总体上采用的是大学生自管的方式,这本是学生社团的优势,但现有的社团内部,学生自管随意性强,大都没有明确且可操作性的运行规范。加之由于部分管理者的经验缺乏和频繁更替,使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不高,导致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整体吸引力的下降。正如大学生在访谈中反映:“学校的社团参差不齐,不否认有个别好社团的存在,但很大部分社团水平不高,对我们没有什么吸引力,有的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只徒有虚名。”
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刚入校时对于各种社团活动充满热情,但到了大二、大三后却纷纷退出,大学生社团成员大多为大一新生。新生成为学生社团的绝对主力,就会使学生社团陷入低层次发展的恶性循环。另外,学生社团评价机制的缺乏,也使其无法实现必要的优胜劣汰。
图2 学生社团低层次发展的恶性循环诱发示意图
(二)内容体系缺乏规划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在总量上是上去了,但在活动内容的分布上和体系的规划上还有相当的欠缺。表现为:活动内容杂乱、重点不突出,多以文体活动和游玩居多,而理论学习、技能锻炼、实践服务等对学生综合素质有直接提升作用的活动却相对较少,且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与校内各部门的认识和引导有关外,组织者为了省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墨守成规也是其一。单一的、低水平的活动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制约了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
(三)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在深入了解一些高校的品牌学生社团活动后,笔者发现,这些活动确实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且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此类组织或活动,无一例外的有教师的亲自指导把关,且在经费上得到一定的支持。而对于大部分社团,场地、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和师资等软件条件的缺乏,都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设置了障碍。受访学生抱怨:“我们的活动往往早就设计好了,都是在等场地、等老师,时间一拖再拖,开展一个活动太难了。”
三、学生社团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结合学生社团的特点,为保证原有优势的发挥,学生社团新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学生是社团的主人;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伸;学生社团是社会交流的学校。
(一)引入顶置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配,形成社团的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汰
竞争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一般自然规律。在学生社团建设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社团自觉地强化自身管理,有利于学生社团在竞争中做大做强,从而解决现有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过于松散的问题。而良性竞争的形成需要调控基础和手段,即为何而形成竞争及如何控制竞争使其形成良性。一直以来,学生社团的管理监督单一依靠学工部门和团委,行政化的管理不具备自然竞争机制形成。结合现有学生社团发展所需,场地、实验设备、师资等资源可作为竞争调控基础,通过在社团上顶置学生加老师的管理机构,形成良性竞争的基本条件。虽说软硬件资源匮乏本就是社团发展的瓶颈,但正因为如此,如何集中有效地分配更成为资源使用的重中之重。另外,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使学生社团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更容易地从学生立项研究项目、教师立项研究项目、社会横向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中获取资源,从而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对于顶置管理机构,应建立于多个性质、与学习活动内容相近的普通学生社团之上,由普通社团业务管理骨干及指导老师组成。该机构不参与普通社团的管理,而是根据普通社团学习活动的需要,调配现有的学习活动资源,并对普通社团资源使用情况、成员学习成效和资源使用进行考核评估,决定社团、小组或个人的资源使用量,从而达到资源调配的作用。顶置管理机构,通过资源的调配促进学生社团的自觉管理,既确保学生仍作为社团主人,摆脱行政化干扰,又能形成良性竞争。对资源使用不当的学生社团,可合理整合甚至注销,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集中使用。
(二)树立活动品牌意识,依靠模块设置,形成内容良性循环和层次培养
要解决现有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体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学生社团活动的目的,即社团活动围绕什么开展?如何开展?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仅因为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就认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这是很片面的。我们应当明确,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伸,因此,对高校来说,学生社团活动应定位于学生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知识能力的学习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在这基础上,社团活动应适当收缩规模,由以数量取胜转变成以质量取胜的模式。社团活动的内容应相对稳定,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求形成模块,便于学生自由组合,因为学习模块和内容稳定可保证活动的质量,模块的循环使用便于不断积累、总结、创新和打造品牌。不同的活动模块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社团成员可进行不同难易程度和内容的学习,形成层次培养,既能降低准入门槛,又能提高最终的学习收益。这种积木组合式的社团活动方式对于每位社团成员来说都可相对不同,在学习内容上的不断更新对其有足够吸引力。
(三)强化发展创新理念,借助新生载体,形成平台功能拓展和资源共享
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强化发展创新的理念,才能满足新时期对学生培养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结合弹性学分制的新型开放式学习载体陆续出现,如开放性实验室、就业见习基地等。这些载体提供了大量学习和实践所需的实验设备、场地、师资等资源,且对学生开放程度高,学生自主使用的灵活性强。学生社团活动可通过项目化运作与其结合,不但可以拓展活动平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些新载体在学生技能培训、项目研发、实践操作上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源,更可以通过其中已成体系的科技学术竞赛和文体竞赛选拔体系,检验社团成员的活动成果。
综上所述,笔者仅对学生社团建设进行有限的摸索,在现实工作中,要构建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型社团会遇到更多更实际的问题。唯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构建起符合大学生需要的、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团体系,继续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活,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冯刚,等.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益军,高远.试谈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 吴玉成.对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管理和发展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8(1).
[4] 黄春雷,袁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