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研讨会会议总结8篇

时间:2022-03-22 16:35: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研讨会会议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讨会会议总结

篇1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徐建国副总经理,江西教育出版社廖晓勇社长、周建森副总编辑出席开幕式,并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主任谭景春代表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在开幕式上通报了此次会议的筹备情况。

本次学术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内容涉及辞书理论与辞书史、词汇语义学研究、辞书的编纂修订、辞书的规范化与现代化等方面。

一、辞书理论与辞书史

语汇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徐时仪《〈汉语大词典〉所收习语俗谚探略——兼论语词分合》以《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水部所收的习语俗谚为实证,讨论了语词分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对“语词分立”应持审慎的态度。周荐《汉语熟语研究的正业与要务》提出了将汉语熟语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结合的新思路;认为将语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独立出来仍有待考量。刘静静、徐时仪《论“语”“词”的分与合》,赵越、周荐《从词汇学的体系性看“语词分立”说》,也从不同角度就“语词分立”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语汇的论文还有:李淑珍《试论俗语的同一性和同义性在语类辞书编纂中的作用》、温朔彬《论大型工具书〈语海〉编纂的特点》、王海静《论书证对“成语”辞书编纂的重要作用》、汤仕普《试论分化成语》等。

李仕春《框架语义学视阈下的词义衍生研究——以多义词“看”为例》用框架语义学理论解释了“看”的多个义项的形成原因。王洁《定中结构“平行式”多义词义项的语义距离考察》以定中结构的平行式多义名词为例,考察该类名词义项的语义距离。赵红梅《论同义词词典的学习属性》分别从功能、收词、词目信息及释义等方面对同义词词典的学习属性进行了探讨。

李孝仓《专书类辞典编纂中有关词汇的基本问题——以〈春秋左传辞典〉为例》,指出处理古代专书词典中的语文词汇条目时,需要解决好两个基础问题——古代文献用字与文献词汇的确认;两个核心问题——专书词典的收词立目与语词条目的释义。赵家栋、马雅琦《〈说文·水部〉与〈汉书·地理志〉异文研究》从文献学等角度对《说文解字》与《汉书》的异文从字、词、句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潘牧天《文献异文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大量的例证进行研究,论证了异文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

叶军《现代辞书文化之滥觞——对商务印书馆早期辞书出版的几点思考》对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的代表性辞书,特别是各类首出辞书进行了概括性梳理,总结出三大出版特点,并分析了这些鲜明特征对中国现代辞书事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高永伟《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英汉词典》则从英汉词典的角度回顾了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辞书出版活动。谢仁友《赵元任先生对辞书学的贡献》研究了赵元任先生对辞书编纂和辞书学研究的重要贡献。陈明娥《朝鲜时代汉学辞书的编纂特点及价值》介绍了朝鲜时代辞书的四大类型及其编纂特点,并从文献学、汉语史及语言教学价值等角度进行了讨论。

二、词汇语义学研究

晁继周《说“标志”与“标识”》从问题的产生、当前“标志”“标识”的使用情况、词典中对“标志”“标识”的处理三个方面讨论了“标志”与“标识”这组异形词,认为可以把“标识”处理为“标志”的同义词;提出词典必须及时反映语言的发展变化,要关注、解决异形词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姜仁涛《〈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与异形词规范》对该词典中的异形词进行了统计分析。谭景春《动词的目的義及其在词典释义中的处理》研究了动作义与目的义的区别、目的义的类型、动词目的义的兼类和含有目的义动词所带的宾语等问题,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动词目的义释义的修订提出了重要意见。王重阳《“跩”“拽”的音与义》指出“跩”“拽”二字读zhuǎi音表示“傲慢、得意”时,应及时根据已经稳定的语言事实将字形定为“跩”。陈玉庆《语文词典中的单音儿化词的处理》统计了四部语文词典中单音节儿化词的收录及编排情况,对语文词典中单音节儿化词收录和编排提出了建议。王仁强、黄昌宁《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看现代汉语自指词项的兼类问题》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角度分析,认为取消自指词项兼类禁令是解决汉语词类问题的重要出路。潘雪莲《口感类形容词的语义发展及在词典中的注释处理》注意到口感类形容词有发展出名词性义项的可能,因而在辞书中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饶琪《什么样的字母词能够进入辞典?——汉语字母词的共时演化(2000—2016)》从时间推移的视角观察“字母词”使用情况的变化,以确定什么样的字母词能够进入词典。

储泽祥《列举义“等等”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了列举义“等等”是怎么形成的,认为“等等”是从量词重叠式虚化来的,并不是列举助词“等”的复用。周淑萍《释“处士”》列举了“处士”一词的多种释义并对此进行考证,指出“处士”是指尚未入仕、没有官职在身的自由知识分子。高永安《汉语联绵词的搜集辨别及其意义》认为联绵词的语音结构支持上古汉语有含有l的复辅音;反对拆解联绵词的做法。卞仁海《〈汉语大词典〉“选练”条注商》、邵天松《“悬米”释义商补》、何茂活《〈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五题》分别对“选练”“悬米”“‘音义未详’字五例”进行了考释。程建功《〈说文〉基数字义的文化背景略说——兼议辞书释义的时代性及其局限》说明了《说文解字》从阴阳易数角度阐释一、二、三、四、五这种数词的原因。

程志兵《〈汉语大词典〉收释方言词语小议》从方言词的收录和释义的范围、标准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修订提出建议。于峻嵘《〈现代汉语八百词〉合条(主条+副条)释义分析》以副词为例研究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合条(主条+副条)模式的释义问题。康国章《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构造问题》研究了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构造问题,认为由AABB式词语变化为ABB是把原来并列关系的A、B变为正偏关系,反之则由正偏关系模糊为并列关系。邓双军、万艺玲《“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问题》运用句法语义研究方法探讨“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问题,认为可以根据词条的使用频率处理“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

三、辞书的编纂、修订与辞书的规范化、现代化

林仲湘、李园《关于〈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辨析字典〉的编写》从使用范围、编写特色、细节和难题的处理等方面介绍了《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辨析字典》的编写情况。汪惠民《对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部首设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研究了四部大型辞书各版次部首设计的演变历程,指出“据形取部”和“总量简化”是它们演变的共同点,而不同的工具书因面向读者对象不同,在部首设计上亦有所变化。魏励、刘建梅、张秋霞《汉语辞书的编纂应提倡科学规范观》研究了规范字身份的确定,规范字形的确定,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关系的梳理等问题。郭晓丹《连接号在语文辞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探讨了如何落实《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关于分词连写的规定。陈明学《词汇规范与高中词语教学——以四个成语为例》以四个成语为例详细说明了词汇规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王吉辉《比喻与形容——有关词典释义语问题的探讨》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6版固定语意义解释的释义语“比喻”和“形容”的使用情况,并对此提出修改建议。王晖《“儿”音规范琐议》通过统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儿”的注音,认为仅将“儿”区分为“儿1”(词根)和“儿2”(词缀)尚有可商之处,另一个独立的“儿3”(儿尾)应当补充进来。宋浚瑞《辞书修订需要与时俱进——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引书格式”修改谈起》介绍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引书格式”的改进。刘建梅《〈现代汉语词典〉中植物词条的收录及释义问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植物名称词条为例,分析了其中漏收及收录不当的现象。李雪《辞书中的语体色彩标注问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口〉的标注为例》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中语体标记〈口〉的标注情况,提出语体色彩的划分应遵循最小交集原则。孙可《“旧读”浅议》研究了目前辞书中的“旧读”标注存在的问题。

王祝英《从引证歧异谈大型语文工具书修订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漢语大字典〉为例》以四组文献异文为例,探讨了用字歧异问题的处理方法,指出编纂大型语文辞书应当做好文献查证、取舍、标注等工作,并重视语料库在编纂中的运用。王海静《论书证对“成语”辞书编纂的重要作用》从“科学立目的依据”“精确释义的基础”“追本溯源的支撑”三个方面论证了书证在成语辞书编纂中的重要作用。李芸、郭小武《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语汇调研》向大家展示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处理辞书语料中的运用。

张永伟、顾曰国、胡钦谙《面向语料库辞书编纂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发的COCAL辞书编纂系统,并对其中的主要功能进行演示。徐蔚《浅析数字化辞书的出版隐忧与对策》指出了数字化出版时代,泛全民化致使质量难于把控、读者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著作权易受侵害等隐忧。

此次学术研讨会,学术气氛浓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热烈研讨,既开阔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学术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又增进了彼此间的学术友谊。对语文辞书的编纂、研究和出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

篇2

2009年3月28-29日,由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承办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第一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全国高校、社科院、学术报刊的共约近百名代表汇聚一堂,开展对话与研讨。本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78篇,内容包括女性主义理论、女性的生存状况、婚姻家庭制度和生育文化、民族地区女性问题、科技号性别以及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等,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法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充分体现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特质。为奖掖青年学子在妇女/社会性别学方面的研究,培育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学术后备力量,扩大本研究领域的社会影响,大会还特设“学生论坛”,主办方全额资助了29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参加大会,同时大会还在提交的论文中评选出教师组10篇和学生组12篇优秀论文。

本次研讨会主要对以下4个主题进行了讨论。

一、学科建设研究

关注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一直以来是研究者们的重要学术关际,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为妇女/社会性别学融入主流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体现了妇女/社会性别学为推进联合国提出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所进行的扎实工作。

因为要融入主流,学科化是必不可少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中的缺席直接限制到教学与研究的开展与发展,章立明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到三个重要论证:第一,妇女,社会性别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第二,中国妇女学能否对全球妇女学建设作出重要甚至是独特的贡献?第三,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学?她认为学科建设要以解构与建构并重为原则,20多年来通过海外留学与培训,中国妇女学已经拥有了一大批通晓与熟悉西方妇女学的师资队伍与研究人员,使中国妇女学建设进程得以缩短与促进,但单向度建设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妇女学的建设目标,使之成为西方女权主义的附庸,陷入被动建设的境地。蔡慧玲也认为女性学虽然经过了三次发展浪潮,但发展至今仍在学科地位、发展动力和学科价值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而女性学要发展必须处理好理论借鉴与本土创新的关系、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研究热情与学术规范的关系、女性学研究与男性研究的关系。刘文菊在评述祝平燕、周天枢和宋岩编写的《女性学导论》时特别提出,要把女性问题置于性别关系的结构和社会制度中进行分析,并且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时要坚持性别分析与其他分析视角的结合,防止出现性别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人为隔离或者简单化的“性别万能趋势”。

课程建设及教学法研究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议题,而且在更多公共课中引人性别视角与专业课程中引入社会性别研究成果同样被关注。本次会议方刚、王宇等人带来了他们在这个方面的探索经验。方刚不仅将所在学校的“女性心理学”改造为“性与性别心理学”,在“民俗与人类学概论”课程中加入了性别教学,还以女性主义教学理念为原则,设计了独特的社会性别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走进与社会性别有关的特定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社会性别研究的兴趣,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感知与觉悟来完成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的成长;教师则通过具体教学诠释和践行了女性主义教学的原则:反对权威,强调平等,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王宇的《女性健康管理概论》是在高等医药院校开设的一门女性主义与健康问题相结合的通识课程,尝试在高等医药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性别视角,体现了教学实践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尽管将社会性别概念引入高校课堂,有利于青年学生提高社会性别觉悟,但如黎君所指出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性别学课程不是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主流课程;教师对课程内容把握不够;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单一;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所以还要努力从各方面提高社会性别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刘文菊针对传统大学语文教育的性别盲视,引入社会性别视角,为大学语文课程开启了一扇新窗,拓展了文学理解的新视野。

此外,陈亚亚还以女权在线网站为例,讨论了国内网络女权主义组织发展现状、组织特征、发展前景以及目前遇到的阻碍等。她认为,以传播文化理念为宗旨的网络女权主义组织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对国内女权主义学术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大众的女权意识具有特别且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人文学科分支研究

作为主流学者对性别研究的回应,欧阳康在所作的“社会性别的实质及其意义”的演讲中提出了“社会性别的基础是什么,人的自然性问题何以转化为或演化为社会性问题,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者为何多为女性,社会性别问题在东西方的差异尤其是当代差异以及当前中国社会性别问题的时代特点如何”的哲学追问,他认为从让所有的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上看,社会性别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时代问题,它不仅有很多实践问题需要探讨,更有很多深层的理论问题需要探讨。王宏维提出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当代国外和女权主义立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显示了边缘群体对知识生产平等权的正当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方面,并试图在既有框架里对历史唯物论进行补充和修改。对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何以可能、或何以不可能的探讨,并不能以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所引发的是对在当代何以发展的深层思考。戴雪红关注女性主义及后殖民话语对主体和主体性的建构问题,她认为研究女性主体性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受害者,也是能动者;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女性之间的差异,若以“受害者”角色集结女性群体也容易看不见甚至掩盖了这些女性的主体性,必须跳脱同质化群体的概念来看待第三世界女性在其处境中的异质性。倪志娟通过女性主义“知识考古”进一步挖掘了文本中的单一男性话语是如何建构两性对立的基本思想框架和范畴体系,在二元思维模式中,女性和女性的经验被排斥在外,男性按照自己的思维构筑关于世界的抽象理想。这种追求一方面给西方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对现实世界起到了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了心与物的分离,带来人性的分裂。这是人性的特点还是男权文化传统褒扬精神世界、贬抑物质世界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恶果?如果精神理想与现实世界可以和解,和解又该从哪里开始?而这正是女性主义知识建构的根本任务。方亚中则对吕西・依利加雷的性差异伦理学做了译介工作。性差异伦理学强调两个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和非等级制,要求承认不同的利害关系,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认识视角。依利加雷性差异伦理学非“一”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解构和建构的相结合,一方面试图冲破“一”的束缚,使女人不被“一”整

合或同化,同时通过三组合解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积极建构女性主体性,发展女性自己的空间,努力实现男女共存的局面,创造两个主体的文化。

历史学科的性别问题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分析与解读,来阐发研究者对历史文本中的妇女地位和女性道德、价值的思考。在厘清史料、揭示和趋近史实方面,张超考察了女留法勤工俭学生作为为女性解放而摇旗呐喊的女性先贤们最后成为有高度觉悟的男女平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过程;李洪河通过研究建国初期因实施新婚姻法这一变革举措所造成的大量的妇女死亡问题,说明仅靠大的社会运动不可能迅速改变旧有的传统习俗,因为新近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罕见地使汉代法律的部分原始条文得以重现。夏增民由此从法律角度判别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图最大程度避免因史料缺乏而造成的偏颇;付翠莲则从古希腊史诗及希腊哲学著作中寻得古希腊人妇女观的倒金字塔式的嬗变轨迹。他们的探究所呈现的传统史学与妇女史的对话与合作,突显了社会性别视角对历史中的女性及历史本身的观察分析。

作为文学学科分支的性别研究,主要关注点仍在性别写作与文化意涵分析方面。其中吴迪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群体作了考察,提出作为一种女性实践,同人女通过创作和欣赏耽美作品,表达了自身对纯爱、自主、平等的向往,但在表达了自主诉求的同时,却显现了男权主导下的女性自卑心态;耽美中“攻方”“受方”关系是女性构建的理想情感关系,也反映了她们无法摆脱渴望得到保护的依赖心理;耽美现象是性别不平等的男权社会的产物,诉求表达本身背负了男权文化的深深烙印,从中可见女性的无奈和挣扎。王浩认为网络文学中表现出的性别倾向十分明显,男性作者的创作似乎显得很“传统”,一方面一定将男性塑造成强者,同时又穷困潦倒,似乎显示出网络读者特别是男性心里的脆弱。女性作者的书写则透露出一种对于父系文化的强烈反驳与颠覆,一些书写常带着一股女性特有的哀怨和病态,也有回肠荡气的侠女豪情;还有通过对丑女的刻画,来表达对男性审美观念的颠覆和对传统美学定势对“身体”界定的反叛,反映出其个体性别主体意识空前高涨,这似乎也表明网络的开放环境下女性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陈力认为东北民间二人转中男弱女强的文化设置和传统文化规定的“男主女从”的两性模式迥然不同,它似乎为女性提供了一种精神释放,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主流文化的女性文化,折射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观念、文化追求,它说明在民间有着与官方文化不同的性别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来自西方的性别观念不谋而合。除此之外,马藜、胡雪、鲁红霞等都对文学文本加以分析,从中看到女性的生存图景和可悲可叹又可怜的悲剧命运,胡雪对张爱玲小说冷静地审视女性本体,肯定女性的本质及其价值给予了肯定,认为张爱玲为女性意识的开掘开辟了一条道路,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更好地表现女性意识作出了贡献。樊欢欢通过对《发现母亲》的批判,表达了对塑造双性化的新型父母角色的期待,她认为“母亲神话”及其对女性利益的隐形侵害在于,打着维护孩子利益的旗号,单方面规制女,抹杀女性的个体价值,夸大母性的作用以苛责女性,将“母亲”和“家庭教育”划等号,加重了女性的负担和责任。其实这种性别气质的刻板期待也是对男性的伤害。

三、现实问题研究

本次会议研讨议题最为集中的即是对现实的性别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剖析,反映了与会者对女性主义的政治诉求与价值关怀的认同以及对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的思索。内容主要分为4个方面。

1 婚姻家庭问题

王金玲通过家庭权力的分析力图证明,家庭权力是一种立体网状分布,且至少存在着婚姻、代际、个人这三个维度:由于在权力空间中的集聚点不同,占据的权力领地不同,家庭成员拥有的权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家庭权力性别分布的变化与整个社会一文化大背景相伴随,具有本地化和受多种机制运作控制的特征,即使是女权的扩展,也并不一定就是纯粹的妇女的胜利。她认为,今天中国家庭权力的性别格局就总体而言仍呈男强女弱的不平等态势,在不同维度和权力空间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贺艳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对“夫妇之伦”的建构而言,一方面在伦理表达上,自由伦理被吸纳入传统的责任伦理之中;另一方面在性别建构上,通过对男性、女性的刻板形象的再次演绎,家庭伦理剧这一当代中国最为流行的大众文化文本正传播着男女两性的性别“神话”,而这正是女性主义学者所要剖析并抵制的。关于婚姻家庭,林秀玲等人对潮汕女性的婚姻家庭地位所作的社会调查,让人看到在潮汕地区根深蒂固的男权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潮汕女性的婚姻家庭地位虽较以往有所提高,相对男性却依然极其低下,而最让人心忧的是大多数女性默认自己的客体地位,依附于人,因此呼吁要以教育和法律为根本手段,使女性实现经济和人格的独立,成为家庭社会真正的主体。隋悦、李兴艳等对婚姻家庭制度下的女方权益给予了关注。

2 生育问题

骆桂花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析了回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国家话语与回族生育文化的性别观念、回族生育文化的变迁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她的研究表明,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生育观在回族民众的头脑中丰富而具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层面都引起了变化,国家政策引导在相关领域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但在传统回族社会,生育不仅仅只是生育,而是连带着人生的终极意义,不能纯用世俗的成本效益来加以衡量。对农村回族妇女来说,生育的冲动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内心的冲动是在几千年文化习俗的深深影响之下,内化到心灵深处的。她们把生育当作人生最主要的使命,把生育上的成就看成是自己人生事业的最大成功。正是这些观念的作用,使得回族社会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变得更加迁延。苗青青提出了中国在应对生殖道感染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由于妇女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生殖健康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女性对生殖道感染的认知较弱;而且社会性别差异也造成了妇女长期以来处于生殖道感染防治的不利地位,阻碍了感染的防治,很多妇女由于经济、权力等方面的劣势,没有自主能力,而无法获得安全的保障。社会规范与传统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两性的关系,影响着双方享有的权力和各种资源,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往往更缺乏正确的性健康信息。因此对生殖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更需要从医学、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考虑。马藜认为当下影视剧中传播的生育文化、生育观给女性施加着压力,影响着女性的命运,女性在承担繁衍人类生命的同时,接受传统生育文化的规范,逐渐地放弃了母亲自己的权利和需求。而作为参与社会发展的人,保持自我意识是争取权利的基础,是选择健康、寻求幸福及和谐发展的条件。因此人们对影视剧所传播的内容应有所思辨,生育不是女性的全部。齐佳的“尴尬的代母怀孕技术――代母怀孕技术在中国的尴尬处境及其解决途径的思考”揭示

了代母怀孕技术作为现代生殖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中国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它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并且积极服务于不孕人群;另一方面,它面临着来自伦理道德的声讨和法律政策的禁止,从而引发了社会的激烈争议,而对照国外相关立法经验,中国代母怀孕技术也应采取有限合法化并严格限制的政策,进一步关于规范代母怀孕技术的运用。

对于中国出生性别比逐年升高的问题,周全德、李怀玉认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在公共生活领域乃至日常生活领域被某些特异的社会因素推向边缘化的一种自身地位下降或自我和群体价值缺失的显著标志,是妇女社会边缘化状态的自然结果。从生活政治的角度看,出生性别比升高与日常生活中性别政治的潜网之功能和作用不无关系,而由这张潜网所促成的家庭性别关系的倾斜及其依附恰是妇女社会边缘化状态得以形塑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高出生性别比问题,关键在于真正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造就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以保证实行有利于女性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以改善女性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

3 农村问题

赋予解除贫困以性别公正、政策公平、赋权妇女的含义是陛别研究与农村研究结合的研究取向之一。与会者不同层面的调查报告反映了农村女性的现实困境。尹旦萍对湖北省Dc乡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的研究发现,价值目标中女性的工具化、性别定位中复制传统、性别意识的缺失导致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公正的同时忽略了两性的公正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赋予妇联监测公共政策的权力,提高女性决策者的数量和影响,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并加强对现实社会性别问题的调查研究,以研究促决策。金梅认为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性别歧视文化、社会机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农村女性的文化贫困对女性自身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已日趋严重。丁玉认为母亲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给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的,留守儿童在家中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这对农村儿童教育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孔海娥也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母亲外出打工,年迈的婆婆成为年幼孩子的抚养者,成为孙辈们的“二度母亲”,由此而带来的是农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重大改变。刘丹的调查显示,农村妇女的从属地位表现在婚姻赋予的意义相对男性来说要重要得多,婚姻是她们人生意义的基石,妇女的一切幸福均是海上蜃楼,一旦婚姻解体,不管是责任方还是受害方,妇女都将面临各种来自社会的压力,而很多时候妇女对自身的无意识压迫,也加重了她们自身的困境。

4 就业问题

围绕女性人力资本研究与妇女经济参与研究,女性就业与女陛职业发展成为研讨的热点问题。方英认为改革开放前国家依靠强大的政治力量和资源支配能力,通过单位制推行一种“男女一个样”的性别秩序;在市场转型时期,国家的政治理念由追求社会公平向追求经济效益转变,随着单位制的改革以及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市场根据“经济理性”的原则对女性就业造成挤压和排斥。这种急剧的转变使得国家的“男女平等”政策在就业领域面临困境,使中国城市女性在工作中面临的性别秩序发生了很多独特的变化,开始面临就业排斥、职业隔离和女性工资相比男性增长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石彤、王献蜜的研究弥补了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时所缺少的性别维度,并从就业率、薪金、就业行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熊倩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必须的,男女因差异可能从事不同职业,但并不代表可以将女性置于弱势地位。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不能被看作是私人领域的事情,而应该注重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韩梅认为家政服务实现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事实上质疑了无薪家务劳动的合理性,肯定了家务劳动价值,家政服务也是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座桥梁。关于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受阻问题,通过对玻璃天花板含义及成因的分析,张营认为女性自身、企业及政府等各方面都应正视两性差异,应给予女性公平的职业发展起点与机会。为了分析知识阶层女性职业发展窘境产生的外部因素,王瑁以一所研究型大学为例,重新审视并理解大学组织文化所蕴涵的性别意识形态,深感大学组织制度表面上的平等与中立背后可能隐藏更性别化的本质。对此,黄约、赵秀娥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劳动性别分工的解读来分析在传统性别结构及性别文化框架下科技价值的异化,或许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文化研究

为了证明少数民族妇女对民族文化发展的贡献,杨国才在对少数民族独特文化考察中,发掘了少数民族妇女自己的文化和知识,这种知识通过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以服饰作为载体再现,并通过一系列象征图案的符号展示和传承下来。李勤对滇西北地区这个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多样性保存较好的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进行了调查,发现她们近百年来不但对该地区多样性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还在平衡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刘秀丽的调查也发现在一些面临现代化冲击的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成为重构民族文化过程中“民族文化”的承载者,这足以引发对“女性:自然的/男性:文化的”这一曾在性别研究领域中引起广泛争议的二元论模式的重新审视。关于宗教与少数民族性别研究的关联,董锦霞对东乡族女性的正负功能分析中,发现伊斯兰教既给予东乡族妇女可贵的关注,也曾为她们自身解放增添了桎梏。卢成仁则考察了娃底傈僳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对在村落“中秋会”中所透露出的傈僳人的性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娃底傈僳人社会中存在“性/性别平衡机制”,并以此作为分析基督教信仰背景下娃底傈僳人社会性别状况的一个解释框架,与盖尔・卢宾的分析概念进行对话与讨论。这些议题的讨论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性别分析框架运用以及性别研究本土化水平的提升。

篇3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淑芳主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何元龙致开幕词,他表示,此次会议是中国辞书学会两个分委员会首次合作举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打破学术壁垒,在融合中交流、碰撞。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致欢迎辞,他简介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并对俄罗斯语言文学与研究中心在发展历程中的成绩进行了回顾。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研讨,分为大会主讲和分会场讨论两个环节。在大会主讲环节中,9位专家分别做了专业、精彩的学术报告。徐时仪梳理了上起下至抗战胜利的百年间的辞书编纂发展演进,展现了在大变革时期辞书编纂新旧交替的转型和新式辞书的萌芽;李尔钢以《汉语大词典》为例,提出了义项增设或分合的基础在于广泛地查阅文献和深入地辨析书证,为辞书义项设置提供了普遍参考;高永伟论述了邝其照《字典集成》的缘起和传承、《华英字典集成》的影响,梳理了《字典集成》的蓝本和修订版等;于淑敏以《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为例,总结了专科词典框架和词目设置的常见误区,对辞书编纂和出版过程中的框架和词目设置有启发意义;徐祖友以实例为基础,分析了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造例排序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田兵以《康熙字典》和约翰逊的《英语词典》为对象,抽取一定量的常用名词和科技名词,针对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展现了两部词典的共性和差异;周琪系统梳理了戏曲辞典编纂的历史流变、分期和特征,论述了戏曲o典编纂发展等主要问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张敏总结了当代中国辞书评论的种类,提出辞书评论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条件,指出了目前辞书评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议;郑述谱指出,从事辞书史研究、进行辞书评论,一定要具有历史意识,编纂专科辞典,一定要具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准备,有了这一纵一横,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就会有更大的拓展。

为加强与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本次会议在分会场设置上改变了以前按专业委员会分组的做法,根据论文议题设置了“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三大分会场。

在“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分会场,王德怀介绍了维吾尔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维吾尔语文化的多元性;温朔彬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评述成语辞书的编纂历程;蒋文凭追溯专科学习词典的发展源流,探讨了我国专科学习词典研编的发展前景;杜翔说明了如何把握语文辞书编写中条目思想性的“时”和“度”,从而保障条目思想性的“性”;安志伟从多角度分析了《通俗常言疏证》这部辞书,阐述了俗语发展变化的过程;张晖认为术语与语文词的二分应该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吴哲结合世界图景理论解析术语词典编纂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原则;张金忠梳理了汉俄词典编纂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汉俄词典编纂现状;窦可昀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法律词典在俄语法律词汇研究中的作用;张春新分析了达里所编的《大俄罗斯语详解词典》,阐释了达里的词典编纂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分会场,潘正安指出了语文辞书中科技词条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张德意指出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辞书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赵福生分析了我国小语种专业辞书现状,讨论了该类辞书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等问题;马立东根据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词频数据,验证大规模语料库词频数据在词典形态语义网络构建中的应用效果;陈丛梅介绍了《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一书,探讨了作者对词典范式精神的现代性守望;袁新民从收词、释义、应用等可操作性方面对英语学习型字典的数字化进行了全面探讨;何家宁、何永香回顾了CIF这一贸易术语汉译的相关研究,对该术语的译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李家春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凸显性差异及词典编纂中的翻译问题。

在“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分会场,徐时仪指出语文辞书编纂应秉持求是与致用、规范与描写等理念;刘立香指出词目词的价值在双语词典环境下呈现出语内价值和语际价值之别,双语词典可借助词典手段和翻译策略来呈现价值差异;于峻嵘认为可以借鉴现象学“视域理论”,为研究同义词词典释义问题提供参考;张相明分析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信息,概述了词典学中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研究;叶其松对《俄语积极词典》中的释义元语言进行计算分析,论述其频率、语法和语义属性;王圣良论及专科词典编纂中的词目翻译补充问题,并提出了释文补充的基本要求;李静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成语异形词立目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考量;张立娟对汉语工具书附形部首产生存在的原因、处理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篇4

研讨会会议议程范文一一、研讨会的目的

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在建国60华诞之际,充分发挥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促进公共行政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回顾总结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风雨历程和经验启示,推进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突显的实际问题,探讨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实现途径。同时,也为学会会员以及本市各委、办、局、区县主管编制工作的同志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研讨会的主题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行政管理60年:变迁与发展。会议一方面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共谋发展,一方面立足现实,关注焦点,探根究源,迎刃求解。具体议题包括:

1、中国的公共行政改革:过去、现在与未来

2、中国行政发展的动力机制

3、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服务型政府问题研究

4、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5、人事制度改革与公共人力资源开发

6、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制研究

7、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研究

8、政府职能与责任边界研究

9、降低行政成本研究

10、第三域发展与公共行政改革

11、基层公共治理研究

研讨者可围绕上述主题,结合自身研究实际自拟题目。

三、研讨会的发言专家(拟定)

四、研讨会的出席人员

1、本市各委、办、局、区县从事编制管理工作的人员。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国家行政学院以及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

3、学会会员、学术顾问。

研讨会会议议程范文二一、研讨会背景:

海南能够成为全中国互联网影响力大省,旅游电子商务功不可没。在海南现有的电子商务体系中,旅游电子商务是发展最早、发展最成熟、发展节奏最快、电商人才参与最多、电商人才参与最深、聚集优秀电商人才最全的领域。有人说,海南最优秀的电商人才全部聚集在旅游电商领域;也有人说,旅游电商领域是最锻炼人、最考验人、最折磨人的领域。

20xx年,海南省接待过夜游客和旅游总收入的工作目标为同比分别增长10%和13%,即过夜游客人数约36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428亿元。在这个令人欣慰且鼓舞士气的数字里,旅游电子商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目前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旅游电子商务的具体贡献值,但是没有人会质疑和忽视旅游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

1999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元年,在那一年中国电子商务真正脱离了高姿态的学院派应用,正式步入商业化应用阶段。20xx年,是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元年,伴随艺龙网、携程网的出现,中国旅游电子商务一跃成为电子商务领域争议最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领域。而海南要比全国早的多,只是后来我们走了很多弯路。1995年,时任海南省省长省委书记最早提出了在海南由旅游局信息中心建设一个旅游电子商务的国际网,标志着海南最早在政府层面明确提出做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直到20xx年,伴随全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浪潮,海南旅游电子商务才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应该说20xx年,就是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元年。在经历了许多许多电商人才前仆后继地努力,海南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经过不断的试探、磨砺、蓬勃、萧索,才到今天的欣欣向荣。

在经过我们反复的求证后,我们可以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海南省始终都是全国人民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您可以去反复征求你身边亲朋好友的意见。尽管海南旅游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影响中国人民对于海南省的热爱。在传统旅游时代,海南旅游实际上是被众多的组团社控制的,因为利益的问题,海南旅游作为首选目的地被人为的干预。这一点,很多参与过旅游工作的朋友 基本都懂,在这里我们不再展开。我们将要强调的重点是旅游电子商务对于海南旅游发展的作用。

简单来说,旅游电子商务让全国人民能够更快速的了解海南的美丽景点和丰富的美食品类,了解更多可供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度假酒店、休闲渠道。旅游电子商务更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更加快速和方便的购买和结算渠道。当自驾游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大的主题时,市场赋予旅游电子商务更大生机和活力。

如何让旅游电子商务更好的服务于海南旅游业?如何让我们的企业在电商浪潮中依托旅游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如何让我们优秀的电商人才能够不再为选错行业而懊恼不已?如何让我们摆脱困局,走向重生?让我们一起聚焦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主题研讨会。

邀请什么样的精英来分享干货?邀请什么样的企业来共同探讨?选择什么样的议题让我们一起辩论?分享哪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功?捕获哪些更有价值的商机模式?将在本次旅游专题研讨会一并呈现。

我们需要您的参与,我们需要您的建议,我们需要您的坦诚,我们更需要您的有力分享!

真诚的欢迎各位参加这一年度盛会,让我们业界同仁汇聚一堂,深度交流,开拓思路,面向未来!

二、研讨会主题:

激情碰撞,各取所需。

三、会议地点

中国海口

四、会议时间

20xx年4月25日下午两点(初步确定)

五、会议议题(预选,同时征集演讲嘉宾)

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新模式分享;

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我们建议政府提供哪些扶持政策;

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现状;

六、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海口市商务局

主办单位:海口市电子商务协会(筹)

协办单位:海南酷秀传媒有限公司

七、会议议程

14:00-14:30签到入场

14:30-14:40活动开场白

14:40-14:50活动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

14:50-16:50主题演讲及议题分析

16:50-17:50自由讨论环节

八、参会单位

旅游公司高管;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高管;

旅游景点高管;

酒店高管;

资深媒体人士;

电子商务资深人士;

相关从业企业及旅游电商实际参与者。

研讨会会议议程范文三一、活动目的

为班主任开展交流工作提供平台,分享成功体验,提高班主任管理艺术和管理能力,解决当前班级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力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基础工作,保障本学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平稳顺利的完成并取得圆满成功。

二、活动依据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将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规定为: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八条);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九条);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第十条);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月12日上午9:00

四、活动地点

实验小学人乐校区电化室

五、参加对象

班主任、各校区辅导员

六、研讨主题

如何让校园卫生和校园礼仪绽放光彩

七、活动议程

1、上午9:109:30,亮点展示

(1)蒋晓燕《行为规范午餐管理》

(2)高琼《行为规范广播操出操》

2、上午9:309:50,经验介绍

(1)陈平华(2)庄凤仙(3)王惠华

3、上午9:5010:10,案例交流

4、上午10:1010:30,研讨总结

八、培训受益

参加研讨活动,获校本培训学分2分。

篇5

一、会议名称

首届《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

二、举办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6月16 日

地点:武汉市江汉假日酒店

三、会议主要任务

总结前期工作,研究和安排下阶段工作任务。

完成三项具体任务:成立《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管理委员会及编修工作室; 讨论和通过编修方案及编修工作室相关的管理办法;筹措编修经费。

四、参会范围

各地宗亲会会长、支系代表、企业家、知名人士和家谱研究者等。

五、会议议程

1、举办方致欢迎辞

2、大会主题发言

3、前期工作通报

4、学习和讨论《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方案》、《编修工作统一认识提案》、《编修工作室财务管理办法》

5、大会研讨发言(亦可提交书面发言稿)

6、电脑及网络应用培训

7、会议总结

六、会议日程

6月15日上午9:00 开始报到;下午18:00 接风洗尘

6月16日上午(8:30―12:00)和下午(14:30―18:00) 研讨会;下午18:00 晚宴联欢

(就间:早餐7:30―8:10;中餐12:00―13:00;晚餐18:00―19:00)

七、筹备小组分工

(一)秘书组

负 责 人:汪新才 汪瑞林 汪世维 汪利文 汪国春

工作职责:

1、完成研讨会邀请通告

2、准备会议文件:编修方案、统一认识提案及财务费用管理办法、大会交流材料、会议指南(会议须知、会议日程表、通讯录、住宿安排表)以及原谱光碟等等。

3、制发大会文件袋及胸牌

4、会议大门及展厅布置

5、摄影摄像及宣传报道

(二)总务组

负 责 人:汪少青 汪宏慈 汪运力 汪作文 王惠兰 汪静

工作职责:

1、来宾接送、住宿与就餐安排。

2、贵宾签到,会议证件文件袋发放。

3、会场布置:桌椅、横幅、座位牌、音响、茶水等。

4、大会期间交通工具安排。

5、其它服务工作。

(三)财务组

负 责 人:汪振耀 汪纪元

工作职责:

1、会议经费预算

2、收取捐赠款项及物质

3、会议费用结算

《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筹备小组

二零一三年六月三日

附:《新编汪氏通宗世谱》首届编修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纪要

为了确保《新编汪氏通宗世谱》首届编修研讨会顺利召开,受大会组委会和大风委托,今天下午,汪振亮老先生在江汉假日酒店主持召开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汪振亮、汪振耀、汪少清、汪封林、汪宏慈、王惠兰(汪家媳妇)、汪利文、汪作文。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如下事项:

一、关于编修研讨会筹备小组机构及分工问题。按照《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研讨会策划方案的要求,会议决定成立秘书组、总务组和财务组三个专门机构。秘书组由仙桃汪新才牵头,主要负责参会人员邀请、会议文件准备及宣传报道等工作;总务组由孝感汪少清牵头,主要负责大会期间参会人员食宿安排、会场布置等工作;财务组由汉阳汪振耀牵头,主要负责会议经费收支管理、捐赠款项管理等工作。

二、关于参会人员食宿管理方式问题。由大会筹备小组统一收取参会人员生活费用,统一安排就餐和住宿。交费标准,每人基本费用270元,其中住宿费100元(两个晚上),餐费170元(一个午餐50、两个晚餐100、两个早餐20)。其他酒水、用品、资料及会场租赁等费用由大会筹备处开支。

三、关于会议资料印制、用品采购等问题。会议提出,要本着节俭的原则,严格控制会议公用费用开支。会议对资料印制、用品采购等开支进行了详细预算,并确定了印制、采购的具体渠道和方式。

会议还要求,筹备小组人员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竭尽全力,做好会议各项预备工作,为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宗亲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按照大会组委会提出的“坚持务实、节俭的作风”的要求,本次筹备会费用由参会人员共同分担。

篇6

院领导对教育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全体同志总结了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同时查找不足,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为今后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一、圆满完成双边和多边出访任务

全年派出出访团组25个,其中院领导和院士出访15个团组;

全年出访119人次,其中院领导和院士35人次;

访问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在国外;由于的影响,取消了5个出访团组;

重点出访团组

院长:访问皇家工程院,出席皇家工程院年会,赴出席第七届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赴接受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名誉主席:赴菲律宾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理事会会议,赴出席工程院年会,赴罗马尼亚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政策咨询委员会会议;

副院长:赴俄罗斯参加“双边新材料研讨会”,赴出席工程院年会,赴参加“第22届世界选矿大会”;

副院长:赴参加“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报告会”,赴泰国出席ESCAP“全球化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副院长:赴法国出席世界生命科学论坛,赴巴西参加“第一届心血管国际研究院世界大会”;

副院长:赴俄罗斯考察并访问俄工程院;

副院长:赴澳大利亚出席工程院水资源研讨会;

院士等:赴瑞士参观电信大展并顺访;

等18院士:赴台湾开展学术交流;

二、积极参与、主办和筹备一批重要国际会议

作为共同主办单位,参与了年世界工程师大会的筹备工作;

共同主办第二届国际信博会和第五届烟台国际果蔬会的工作;

积极协办第十四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

举办“农产品采后加工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与筹备海南环保汽车博览会;

受影响取消或推迟3个国际或双边会议;

三、在全球和区域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院长率团赴出席第7届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通过了章程,将名称改为“东亚工程院圆桌会议(EA-RTM)”,使三国工程院合作机制得到加强和扩展,为我院今后在亚洲地区工程技术界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积极参与CAETS年会的筹备,主办会议的挪威工程院已经安排我院在年的年会上作主题发言: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医学组织(IAMP)的筹建工作,我院医药卫生学部被确认为发起成员进入执行理事会,正在争办年年会;四、认真做好接待外宾工作

全年接待重要外宾19批,共计84人次;进一步规范了外事接待工作程序,提高了水平;其中主要有:

院长会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国家新技术、能源和环境委员会财团懂事长一行;俄勒冈州州长;总理;韩驻华大使;工程建造界访问团;各界青年才俊访京团;荷兰鹿特丹市长代表团;国家地理杂志资深副总裁;驻上海总领事;科教大臣代表团;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副校长校友代表团;

院士会见华盛顿大学教授;

副院长会见冶金采矿委员会主席;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会长代表团,波音公司客人;

五、深化与国外工程院和相关组织的合作

目前我院已经同22个外国工程院、工程科技组织、政府部门签署了工程科技合作备忘录,初步形成了我院对外开展交流的国际平台;

目前同我院有较为密切合作关系的有国家的工程院;以及同亚太经社会的合作;

院长当选皇家工程院和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以及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

与工程院重新签署合作备忘录,协助对方落实资助,确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

工程教育研讨会、中俄工程技术论坛和中英芯片设计技术论坛等筹备取得很大进展,将在今年召开;

为新材料研讨会纳入政府间合作协议作了大量协调工作;

另外,同法国科学院、新加坡科技公司探讨互派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合作事宜;

与瑞士工程院续签了合作备忘录;

六、承办APCAEM中心的工作

召开APCAEM工作总结及专家座谈会,成立了APCAEM国内专家咨询委员会;

中国政府与亚太经社会就东道国协定和行政与财务安排协定11月在曼谷签署,我部做了大量的内、外协调工作。为APCAEM在中国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11月在北京成功承办了APCAEM第二届技术顾问委员会和理事会会议。举行了联合国旗升旗仪式,标志着APCAEM中新在京正式开展工作;

妥善解决了APCAEM中心临时办公场所的租赁事宜;

申办APCAEM总部工作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证书;

七、外事宣传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编辑印制了中国工程院画册(英文版);出色完成我院对外宣传资料“CAENewsletter”的编辑出版工作,全年共完成12期;及时编辑出版我院年度报告(中英文版),为我院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着手建立我院英文网页,设计了网页基本结构、收集整理了包括三届院领导简历在内的有关资料。整理了外籍院士个人简历、对外通信地址等数据库;

组织翻译了CAETS的章程、总统技术奖、工程院学部划分等资料,为我院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八、加强外事管理工作

加强外事工作的计划和预算管理,年我院外事预算546万,克服的影响,千方百计调整出访团组,出访预算计划执行较好,但是,招待费和国际会议费仍结余较多;为出访人员办理护照、赴港澳台通行证32本,签证119人次。9、10月出访团组都集中,签证办公室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保证出访团组及时拿到签证;

印发各种函件66份,发放签证电36份。规范了文件收发,急件派专人办理,完成了任务。圆满完成各项外事接待后勤保证工作,全年共办理机场要客接送事宜40余次,120人次;

外事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包括:出访团组、国际会议、文书档案、签署各项双边协议档案等;

九、抗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教育部全体同志积极预防,沉着应对,在院领导的指挥下,同全院同志一起,取得最终胜利;

顾全大局,参加科技部攻关组,受到表扬;

妥善处理了“推迟、取消”的出国访问团组和国际会议善后工作,得到了对方的谅解;

十、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外事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进一步明确我院外事工作的指导思想:代表中国工程科技界,组织院士和专家,与对口外国工程科技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端正工作作风,在我院形成“讲真话办实事为荣的风气”;

重申和坚持“涉外回避制度”;

年工作初步设想

以党的十六大“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方针为指导,配合我院全年中心工作,根据我院国际合作的任务和需求,抓好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把工程科技国际合作推向深入;

重点组织好院领导和院士24个出访团组;

配合院庆十周年,做好邀请国外工程院主题报告人的工作;

认真组织好我院主办或参与的9个小型国际或双边会议;

篇7

关键词: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

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回顾

1996年,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会面,共同达成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意向,开启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篇章。至今,海峡两岸已经先后共同举办了13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组织了17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参访活动,两岸农田水利专家和工作人员1211人参加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两岸交流有力地加强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事业发展,提升了两岸农田水利技术及农业生产,促进了两岸农田水利业务的相互了解,更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亲情融洽,共同推动了两岸农田水利的发展。

1.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

近20年来,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涉及农田水利灌排与节水灌溉的规划、法规政策、建设管理、改革创新和工程运营,以及农田水利现代化和关键技术、农村生态环境等。1997年10月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农田水利重点技术和农田水利发展趋势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成都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44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四川都江堰、长江三峡、葛洲坝等著名水利工程进行了参访。1999年5月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组织及营运、农业灌溉制度与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冯广志为团长一行15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鹿野大圳、明德水库、乌头山水库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东农田水利会、苗栗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0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灌溉管理、农村水利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9人来广西桂林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广西桂林灌溉实验中心站、灵渠,云南大理洱海灌区的茈碧湖水库、石岭泵站,丽江县白沙乡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石林县黑龙潭水库、维则供水工程等进行了考察。2002年5月召开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用水者参与灌溉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工程和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调配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姜开鹏为团长一行22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8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乌头山水库、六甲工作站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湾高雄农田水利会、屏东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桃园农田水利会、新竹农田水利会、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4年6月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灌区管理组织体制与改革、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灌区信息化建设与水管理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6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9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北京怀柔节水灌溉工程、翠湖湿地公园建设,赴新疆兵团对石河子垦区、吕吉州三屯河节水灌溉工程、喀什市疏附县农民用水者协会、吐鲁番市坎儿井等工程进行了考察;赴甘肃省对景电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考察。2007年1月召开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农业水权转让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吴守信为团长一行19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4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白冷圳倒虹吸工程、乌山头水库、渠道系统、设施农业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新竹、嘉南、云林、台中、七星、塯公、桃园、宜兰8个农田水利会、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文物陈列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参访。2007年12月召开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议题有农村水利投入政策与管理方式、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农田灌溉用水与水环境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黄炳煌为团长一行22人来湖北武汉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湖北省水利厅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樊口泵站和福建省东张水库和水库供水厂、山美灌区等水利工程。2010年7月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新农村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王晓东为团长一行16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2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七星、花莲、台东、嘉南、新竹、瑠公、石门,台湾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及所辖的农田水利工程、渠道生态工程、喷微灌工程、渠道绿美化工程等进行了参访考察。2011年12月召开了第九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田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杨明风为团长一行24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7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淮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参访,对茨淮新河灌区、蚌埠闸等工程进行考察,参观了中国水利博物馆。2013年3月召开了第十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信息化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赵乐诗为团长一行10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1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嘉南、云林、南投、新竹、七星、桃园等6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节水灌溉设施、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村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庄玉光为团长一行17人来广东广州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6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赴广东、广西两省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活动。考察团参观了广州市增城市小楼镇农田水利工程、东境村污水处理站、初溪拦河坝水利枢纽、增江画廊、挂绿湖等项目。2014年9月召开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邓少波为团长一行18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农田水利代表团参访了台湾石门水库、乌山头水库、新竹农田水利会、七星农田水利会、石门农田水利会-干线工作站等9个机构,实地考察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召开了5次座谈会。2015年9月召开了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节水灌溉技术。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林文瑞为团长一行17人来重庆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8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参访了湖北省东风灌区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了座谈。与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张家界市水利局进行了生态水利建设的座谈会。

1.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交流

近20年来,台湾水利同仁共计244人借助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平台,回到祖国怀抱,对祖国大陆16个省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样,大陆的水利专家们也多次赴台参访,足迹遍及台湾东西南北。1996年开展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商谈及座谈。4月30日,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来大陆在北京与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会面,研讨、协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有关事项,同年10月,大陆水利专家以顾斌杰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5人,首次赴台湾对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进一步商订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方案细节,为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1999年9月台湾旱地节水灌溉技术考察团以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新疆、陕西和北京两省一市的节水灌溉工程情况并座谈。2001年6月大陆农田水利建设与投资管理考察团以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高安泽为顾问,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广志司长为团长,财政部农业司张红兵副司长等7人组成的农田水利考察团,到台湾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苗栗、新竹、桃园、花莲、高雄和嘉南等7个农田水利会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观了水利安闸门制造公司、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农田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等多处水利工程。2001年12月台湾现行农田水利技术及管理制度考察团以花莲农田水利会会长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农田水利现代化管理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情况并座谈。2002年11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福建考察。以李总集会长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考察团一行23人对广东、福建两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广东顺德北窖镇桂畔海水利排涝工程、堤防闸群自动化工程和福建泉州市的山美水库和金鸡拦河闸工程等。2003年2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总工程师何文垣为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代鑫为团长的农田水利考察团,考察团一行8人先后考察了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桃园、新竹、嘉南、高雄、花莲、宜兰和台北瑠公、七星等8个农田水利会,听取了农田水利会的情况介绍,参观了水库、渠道、田间节水等设施。2005年1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国科司高波司长为顾问,水利部农水司李仰斌副司长为团长,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一行9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台中、嘉南、台东、花莲、宜兰6个农田水利会以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渠道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等灌溉工程、生态工程。2005年8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参访团一行16人对北京市、和山西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参访。考察大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及营运,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工程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拜访了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山西省汾西灌区管理局以及夹马口引黄工程管理局等。2006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在张辉元团长的带领下,一行32人,对大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和江西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交流、参访。在四川都江堰管理局的都江堰博物馆和水利调度中心,团员们听取了都江堰管理局的情况介绍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湖北宜昌参观了提供宜昌市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东风渠灌区官庄水库和著名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在江西参访了赣抚平原灌区进行访问考察,就灌区管理、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和农民用水管理组织等内容进行交流。2008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访团以嘉南农田水利会会长徐金锡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安徽、浙江两省考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管理和灌区信息化等情况,参访团访问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灌排总站、青弋江灌区管理局和浙江省灌溉试验站试验基地、中国水利博物馆,进行农田水利技术交流。2009年1月大陆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赴台交流考察团以部农水司李远华副司长为团长,部政法司赵伟司长为顾问的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考察团一行10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花莲、台东、屏东、嘉南、云林、新竹、桃园等8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信息化建设、渠道绿美化工程、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抽水站、沉沙池、水库等工程,重点考察了新竹农田水利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09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09年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来大陆北京、天津、山东进行为期10天的技术交流和参访,考察团就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农民用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技术交流。2010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10年大陆参访团以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林文瑞为团长的一行22人在北京市、重庆市和湖北省进行了为期9天的交流、参访。参访团一行围绕灌区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灌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座谈,并结合座谈内容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6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参访考察团以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为团长,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为副团长,一行9人组成的2011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专家参访团赴台湾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南投、嘉南、台东、台北瑠公等5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2年10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对河南省、陕西省的有关水利工程进行参观考察。台湾考察团考察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及交口泵站、泾惠渠管理局、李仪祉纪念馆及历代渠首等水利工程。2014年11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7人,赴大川省,对都江堰管理局、青衣江乐山灌区管理局,以及绵阳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参访和实地考察。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为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广泛接触、深入了解、沟通信息、共谋发展的平台,对于推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事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成就

通过近20年的两岸技术交流活动,我们对台湾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投入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建设、工程建设体制与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等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台湾农田水利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完备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等,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1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组织管理方式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是唯一具有“公法人”性质的地方农田水利事业管理组织,是农民参与灌溉排水工程的有效管理组织,属于农民自治的专业协作团体,民主选举及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农民意愿,农民主体地位突出,农田水利会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工程运行维护好。虽然大陆目前正在加快探索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模式及途径,但仍存在政府与农民责、权、利模糊,特别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清、建设管护主体缺位、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建议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支持、民主决策、民办公助、社会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在足额落实灌区、泵站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同时,以乡镇(流域)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加快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水权有偿转换机制,切实落实财政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助政策,促进农业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农田灌排工程良性运行。

2.2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政策

台湾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农民主体、公共财政支助、社会捐助、多种经营弥补”。台湾地区新建农田灌溉水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等公益性工程投资全部由财政承担,且投资标准、补助比例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均高于大陆总体水平。其次,台湾地区节水灌溉、田间工程配套政府资金补助对象为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地农业区、保护区范围内,依法供农作使用土地的农户,农户可自愿申请,经审核列入计划后,所需经费49%由财政予以补助,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田间工程所有权归农民。再次台湾农田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负担政策落实较好。出于保护弱势产业、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的会费,农业灌排工程设施运行维护费用基本上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大陆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建议大陆尽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化层次、多渠道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及中央和省级统筹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依托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及财政贴息、中长期政策贷款等方式,扩大农田水利使用金融资金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新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牧区水利等规划实施资金需求,加快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2.3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相关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维系人与自然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存“四生”良好水环境,台湾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继1942年公布《水利法》之后,陆续制定了《农业发展条例》、《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水利法实施细则》、《河川管理办法》、《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地下水管制办法》、《排水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包括《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监督辅导办法》、《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推广省水管路灌溉执行作业要点》、《农田水利建设应用生态工法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作业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排水管理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组织章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办事细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农田水利会人事管理规则》、《农田水利会会计制度》、《农田水利会财务处理办法》、《农田水利会统计规格》、《农田水利会会长遴选办法》、《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遴选办法》、《台湾省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长选举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涵盖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田水利组织与管理、灌溉及排水管理、用水及水权登记管理、农田水利建筑物及设施管理、灾害应变处理、灌溉用水水污染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框架。这就是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事业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农田水利会为桥梁和纽带,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灌排工程的有效管理方式成为世界农田水利管理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陆仅停留在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和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层面,农田水利相关法律和规章尚处立法调研起草阶段。建议大陆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重视法规制度建设的经验,加快制订农田水利和节约用水方面的行政法规,逐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指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总结本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同时,健全适合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农田水利的法制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生态建设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管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一方面注重灌溉水水质监管。为保护农业及生态环境,防止工商业、都市化快速发展及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等所排放废污水影响灌溉水水质,导致农产品达不到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土壤劣化和乡村水环境恶化。从1978年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持续支助各农田水利会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灌溉水监测、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灌溉水水质监测站网,设立各级监测站(点)3000多个,农田水利会和工作站严格按照《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常态化开展灌溉水质监测工作,有效防治了废污水和重金属对灌溉水质的污染。另一方面,为维护农村居民生活和水田生态环境,在雨季积极利用水利设施,将多余河川径流引入灌溉田间,增加土壤渗透以补充地下水资源,据统计,每年通过灌溉补充地下水约20亿m3。同时,在引水、蓄水、渠道周边人性化地建设生态休闲场所,促进水土资源有效利用及人水和谐,确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另外,台湾地区不仅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用水情况、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自动化,特别是灌区管理具体到地块,实现了农田灌溉的精准化和实时化。同时,在农田水利实践中还妥善处理好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生产发展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之路。而大陆农村水系紊乱、河道堰塘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以及地下水超采和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另外,大陆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尚处起步试点阶段。建议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和现代,特别是优先推进国家灌区监测系统和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结合灌溉试验、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灌区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和效益效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新建的全过程,统筹做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严禁超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大规模渠道防渗及节水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地膜覆盖薄膜回收和残留降解研究及监测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3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展望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每一次相见后依依不舍的分离,我们深深感受到两岸同种同根的亲情,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期盼。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2015年,我们补充完善并正式签订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协议》,并积极拓展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与大陆省级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经常流与协作,我们坚信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会越办越好。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我们将充分利用两岸农田水利交流平台,加大交流频次,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岸农田水利交流的领域和内容,加强两岸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和自豪感,为推进祖国和平进程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作者:李娜 许建中 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大家好!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成立已经20年,今天我们在美丽古老的河南安阳召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建会20周年暨2007城市发展研讨会”,首先让我代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对安阳市领导给予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北京中央有关部门,全国各地各城市的领导、学者和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是1987年,在德高望重的原会长汪道涵、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同志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成立的。1986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上海宣布成立,标志着城市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徐正元同志当时兼任芜湖市社科所所长职务,致力于中等城市问题的研究并作为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与各地、各中等城市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协作研究,提出了建立一个专门研究中等城市问题的学术团体的设想。刘国光同志非常支持这一设想,并希望挂靠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作为学会的一个分会。这一建议和设想得到学会会长汪道涵的赞同和批准,并予以全力支持。他明确指示,可先在上海经济区范围内筹备,然后再逐步扩大全国。根据汪道涵同志指示,开始由芜湖、常州、沙市、宁波、九江、温州六个城市组成筹备组,接着由筹备组成员分别联系其他城市,使筹备组很快扩大到全国范围的23个城市,从而加快了筹备工作进度。同时,由筹备组与中央编译局《比较》杂志、《世界经济导报》共同发起召开中等城市经济发展研讨会,收到应征论文200多篇。经过充分筹备,于1987年5月26日在芜湖召开了成立大会暨中等城市经济发展研讨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正式成立。

1987年5月26日至今整整20年。20年,中国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上升到43.9%,城市的经济实力明显加强,正在发挥着强有力的经济中心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居民开始过上和谐和幸福的生活。作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的中等城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全国城市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许多中等城市经过20年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更多的中等城市充分发挥潜力和优势,发扬城市历史和现实特点,建设成为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特色城市或品牌城市。

中等城市经济研究会成立20年来,在研究会成员,特别是成员城市领导的支持下,研究会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和交流活动,举办了许多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有力地推进了城市,特别是中等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年会和各种研讨会。研究会20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了22次研讨会或年会。徐正元同志已经对每次会议整理出简要的材料,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印发给大家。

二是联系中等城市实际和需要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如:“中等城市与城市化”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对发展和建设小城镇问题,城市经济结构问题,城市体制改革等问题的专题研究;

私营经济问题研究;

中等城市经济治理结构问题研究,其中包括城市的经济指标体系,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经济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以及市民的参与等专题研究等。

三是做好书刊和会讯的编辑出版工作,及时反映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已出版《中等城市经济从书》5册,会议专辑10册,并不定期出版《中等城市经济会讯》。同时,除了通过会议和《会讯》加强与各城市的联系外,也为一些城市做了牵线搭桥、沟通信息和咨询参谋等服务工作。

四是积极地推进研究会的组织建设。按照研究会章程规定,研究会先后产生和改选了四届理事会,现一届是2003年11月第13次年会选举产生的第5届理事会,现有团体会员单位170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的86个城市中。有97名城市的市长或市委、人大、政协的领导同志参加本会,研究会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吸收城市领导、管理人员和学者专家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此外,研究会还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活动,注意加强与其他学术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并通过《会讯》进一步扩大研究会的影响。

前一时期,研究会曾约请发起成立研究会的一些老书记、老市长座谈。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充分肯定了研究会20年来的工作成绩和收获,同时也认为,当前研究会面临新问题和诸多困难,特别是,以市长为主要对象的学术团体,在现职市长工作繁忙,缺少时间和精力顾及的情况下,增加了推进研究工作的难度。即便如此,只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正确方向,更加积极工作,不断创新方法,仍然可以把研究会的工作推向前进,取得新的成绩。从研究会的实际出发,总结研究会的经验,今后要坚持以下方向和原则:

1、抓住改革主题,为改革扫除观念障碍。实际上研究会一成立就遇到这个问题,这时中国改革还处于争论阶段,特别是成立不久的三年治理整顿期间,曾一度因经济上出现的问题而掀起了一股怀疑、否定、批判市场改革取向的潮流。对此研究会在1988年首次年会上态度鲜明地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方向,指出治理整顿的根本目的就是扫除改革的路障,解决问题的出路只能是全面地深化改革,而不能一出问题就回到计划经济老路上去。同时这次会议通过常州经验,提出不应消极地把治理整顿仅仅理解为后退,而是通过改革积极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做到既有退也有进,既有下也要有上,一些城市从这次会议受到启发,派人到常州参观学习,使治理整顿成为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总结这次经验,以后研究会一直重视在推动中等城市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发挥作用。

2.“市长们遇到、思考的问题就是研究会研讨的重点课题”。力争更好地贴近中等城市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对于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是回避,而要积极地组织研讨,共商对策。例如1988年初召开“乡镇企业发展研讨会”, 1991年在浦东召开“浦东开发与中等城市经济发展研讨会”, 1997年在诸城市召开 “股份合作制研讨会”等 ,都是征求市长们意见确定的。

3、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根据对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理解以及研究会成员的主要对象是市长和经济实际工作者的现实,在确定会议主题和研讨内容时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会理论普及宣传的作用,避免抽象的理论探讨。其次,坚持群众团体的性质,不以行政工作的办法办学会,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但依靠而不依赖,注意发挥理事的作用,包括会场的布置采取圆桌会议形式,便于畅所欲言,发扬学术民主。

我们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新形势下,研讨如何打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全面发展。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但是随着工业化开始迈向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阶段,城市的增长潜力将越来越不取决于城市的规模,而是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和其辐射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注意量的扩张,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而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缺失个性,单纯地以GDP为中心,把GDP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标志,“千市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忽视提升城市质量和城市全面发展的情况相当普遍。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要把着重点放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个性,突出城市的特色上,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功能,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研究、总结各城市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要求各城市选择本市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比如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城市品牌、自主创新、文化产业、城乡协调发展,有重点地总结、介绍城市发展的新鲜经验。会后,研究会准备将这些经验编辑出版专辑,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