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关于植物的现代诗8篇

时间:2022-03-29 13:0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植物的现代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植物的现代诗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策略 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种类、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01年中国经济叩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门,现代企业管理逐步向信息化时代、网络经济迈进。石油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销售、经营、财务等各项活动中,受到来自内部或者外部不确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损失。根据财务活动中资金流向及作用,可以把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四类: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根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程度,可将石油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

(一)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1. 石油企业财务筹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企业经历了合并、重组、改革三个发展过程,而资金融通活动贯穿企业发展各个环节。石油企业筹资风险主要包括三类:(1)石油企业机构设置众多,筹措的资金在下发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存在资金不落实的可能性;(2)20世纪90年代初期,石油企业是粗放型财务管理模式,企业发展重生产轻效益,致使筹资成本存在过大可能性;(3)企业发展受到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债务危机、中东北非动荡局势的影响,企业受益无法保障,直接影响筹措资金偿还能力,存在无法偿还筹措成本的可能性。

2. 石油企业财务投资风险:石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于当前局势辨别不清,财务管理能力薄弱,企业投资过程中没有做到科学、合理规划,致使投资过程存在无法收回预期效益的可能。企业投资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投资——收回资金——下一次投资”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具有或短或长的时间差。

3. 石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风险:石油企业生产经营获得收益后,对获取利益进行分配,这样会导致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分散。收益分配风险是销售、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风险以及资本支付风险。当企业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释放时,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资本价值的规模。

(二)石油企业财务风险基本特征

1. 石油企业财务风险具备客观性,财务管理贯穿每个部门、环节、活动的同时,也使财务风险处处存在,无法回避消除,只能通过预防措施进行控制;

2. 石油企业财务风险具备全面性,在财务筹资、投资、分配、资金回收等活动中,都会存在财务风险;

3. 石油企业财务风险具备不确定性,无法预知财务风险可能出现的时间、环节,对未来风险大小、种类无法预知。

4. 石油企业财务风险具备收益损失共存性,高风险、高利润,即财务风险与企业利润成正比。

(三)石油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 企业财务管理过于负载受到内部市场条件、外部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

2. 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意识、管理意识不强;

3. 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归拢过程中实施政策出现失误;

4. 企业内部资本结构不合理、投资决策不科学

二、石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预防措施

(一)石油企业自身内部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防机制。对于筹措资金、投资活动、资金归拢、收益分配过程,要考虑自身发展特点及外部金融环境,建立风险基金用以弥补风险损失。完善企业流动资金利用效益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选择安全、可靠的投资活动,提高资金周转力度,增加企业还贷能力。

(二)切实提高企业风险预防意识、优化资本结构。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关注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等。对于石油企业项目活动制定、实施、资本筹措、投资过程、利益回收过程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并制定详细措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根据石油企业自身类型、发展特点、适应市场能力、产品结构特点、财务资本运作能力,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

(三)建立应急响应预案。预警系统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风险诊断工具,可以切实有效判断国内外金融环境变化征兆,对财务风险做出预判,使企业提前采取措施,将损失降低、控制风险蔓延扩大。

(四)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全岗责任制,加强企业财物监督管理。对于企业各部门、项目各环节,将责权分配到各个岗位,使各阶段财务控制相互牵制,提高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监督,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财务信息不失真,切实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得出,财务风险成因是受到内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明确企业今后预防控制财务风险应树立风险意识、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才能有效降低企业受到的财务损失、控制风险蔓延扩大,切实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平稳、协调地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建筑;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80-01

1建筑与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关系

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中,建筑属于硬质景观,而植物则归属为软质景观,这一硬一软的相互组合,自然会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建筑的硬朗线条和植物的婀娜多姿犹如阳刚和温柔,搭配的好,便可奏出和谐的乐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种组合关系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这里山水、花木等一切造园要素与建筑以及建筑小品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各个元素彼此吸引,相互协调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在此基础上,优化对方特性,使各自展现出优美的姿态,从而在园林总体格调上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

说起园林植物,它可以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比如利用草坪、树丛、树群、树林、花丛、花群等丛植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在美化周围环境的同时;对相邻的建筑也起到了衬托衔接的作用,使原本优美的建筑线条得到彰显。而针对一些刻板生硬的建筑线条和造型,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利用植物的春夏秋冬的多样色彩及其柔和多变的线条可以使建筑扬长避短,如基础种植和建筑角隅的种植;相反,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古人已经做过很多的论述,比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就提到:利用建筑的墙柱、门、窗形成的景框框以植物、山石,意境颇深,而且画面的内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妙不可言。也有利用树枝、树干作为景框,使建筑入画,以彰显建筑,并能增加画面层次。因此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相互因借,扬长避短之效,呈现出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使空间环境协调统一。

1.1园林植物配植应与建筑风格相统一

在园林中,很多建筑都是具有一定的场景寓意和建造者或主人的情感内涵的,其中的月洞门、漏窗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这样的配置手法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如北方皇家园林中,往往选择树体高大、四季常青、延年苍劲的树种作为基调,如侧柏、柏、油松、白皮松等树木,以显示帝业的经久兴旺、万古长青。这些本土植物,耐旱、耐寒、树姿雄伟、高大、枝叶浓重,与皇家建筑甚是协调。

而南方私家园林,面积一般不大,但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景色,突出“小中见大”园林格局,而建筑比重较大,建筑色泽淡雅,呈现出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在建筑和植物的配置关系上,常采用寓意、借景、漏景、泄景、对景、框景等艺术手法来突出移步移景、景随时移的空间效果。建筑的各种空间及小庭院,常成为主人造景的主要场所。并且在植物选择上也很讲究,着重观赏价值高、具有韵味的小乔木与花灌木,也有以植物命名某建筑或某一处景点,如拙政园里的“海棠春坞”的小庭院中,一棵海棠,数块太湖石,和周围建筑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风景。

1.2植物与门、窗、墙、角隅的配植

在园林中游玩,讲究“身游”“神游”。身游讲究的是身体行动,神游讲究的是更高一层的游园方式,是一种精神活动,在面积稍大的园林内可身游,而在小面积的园林中则多不宜身游,只可神游。多数可身游的园林中,往往通过水池、湖水、道路、建筑、植物来分隔空间,很多植物可作为背景、主景出现来和建筑环境相配置。而在只可神游小庭院内就需要通过门、窗、墙与植物、水面、山石组成变化无穷的空间。

无论在可神游还是在可身游的园林中,门是游客进出的必经之地,门和墙连在一起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所以门的造型也很重要,是圆形、扇形、还是镂空式,要结合周围的建筑风格和所要表达的寓意而定。

在古典园林中,窗常被作为框景、漏景的道具,坐在室内的人可以通过窗框看到外面时时变化的风景,不同的窗框与精心配置的植物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由于窗框的尺度是固定不变的,植物却不断生长,因此要选择生长速度慢、造型优美的植物,诸如芭蕉、苏铁类、棕竹、考顺竹、南天竺、佛肚竹等。近旁还可配些石头,增添其稳定感,这样动静结合,构成相对持久的画面。

墙的功能主要为了分隔空间,白色的墙面就像画纸,通过植物花木的配植,俨然以植物自然的姿态与色彩作画。故在白墙前宜配植红枫、山茶、杜鹃、构骨、南天竺等,红色的叶、花、果跃然墙上,色彩更加鲜明。

建筑的角隅线条生硬,可以通过合理的配植物对其进行软化、缓和。也可在角隅处做些小装饰,如用几块山石在角隅处堆出一个栽植池,石隙种上沿阶草,池中植上杜鹃、南天竺等优美的花灌木,组成一景,分散其对角隅硬直的线条的注意程度。

2古典园林对构建优美人居环境的启示

2.1现代城市建筑与植物配置对传统的借鉴

《园冶》中讲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尽管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建筑,但笔者觉得城市建设也应如此,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绿。而且还要突出城市特色。

生态性城市的建设已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与植物的关系仍然处理的不尽人意,有些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又破坏了城市形象,单从城市绿化问题上来说,一些预留绿地常被后来的建筑所占用,城市中几乎充满生硬的建筑线条,缺乏生机,更别说形成城市特色和个性了。近年来,很多城市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国内开始摸索城市环境的发展计划,笔者认为山东日照、浙江杭州以及苏州的工业园区等一些城市就是一些成功的范例。

身置苏州的工业园区内,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如此精练,公路旁巧妙运用高低矮植物打造自然风光,很自然的把呆板的高楼大厦隐藏在后,毫无造作,行走在其中的人仿佛置身于田野之中;但是并非密而不漏,在需要放的地方,又如柳岸花明又一村,有张有弛。穿行在其间的忙碌人们在这里得到了身心的放松。

2.2现代城市中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

城市中还有些功能性的建筑如交警亭、候车亭、厕所、立体交通等一些建筑小品,当这些建筑小品的尺寸、色彩、造型以及线条和周围环境不协调时,或者显得较为突兀时,也可以借助植物配植来美化它们的线条。

世界级典型花园城市德国波恩,掩映在茫茫绿色之中,在这里看不到摩天大厦,也看不到喧闹的街道,看到只有被绿色花草笼罩的城市景观,城市立体交通绿树成荫,青环翠绕,再现天然园林景观,以人工环境的城市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在国内,我们常见的公园中的休息亭,往往都得不到合理安置,很多单独置放在光秃秃的广场上,一到夏季利用率非常的低。但是部分城市就做的比较好,如以浓郁、成群的树丛花木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在心理上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景观上也使得空间环境更加协调幽静。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目前部分地区公园内利用自然材料建造了不少的建筑小品或建筑构筑物,如上海松江方塔园茅草亭在一片竹林掩映之下,平添了许多都市森林之野趣。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从闹市中寻找舒适的自然生活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也是每个城市的发展趋向。古典园林的设计意识必将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根源,继承和发展园林中精华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渴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栋.从造园到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3.

[3]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用户需求 知识服务 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文献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从注重管理到重视服务,从一般的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

高校图书馆建立以来,用户需求始终是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动力。知识经济的今天,读者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文献借阅为主转向多种形式的信息需求并存,用户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一)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知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每个用户都兼有个体、组织、社会这三方面特征,以此造成用户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方式就有所不同。例如,人文学科研究人员较重视文献信息;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需要理论性较强的原始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学生的信息需求多由他们的学习任务决定,需要与所学专业相符合的信息。同时,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同一用户还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需求,这就造成知识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二)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面对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增长和社会职业活动的知识化,各类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量倍增,愈来愈多的专业用户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的利用者。用户的信息结构向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已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三)知识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

用户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专业化的知识需求。许多研究人员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了解相关学科、综合性学科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信息需求的深度专业化和综合化。

(四)用户知识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

专业用户对知识信息的利用深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增长不断加深,高校图书馆的大多专业用户则要求通过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信息加以集中组织,进行文献信息知识的二次开发,或进行进一步的知识重组,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学习、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形成至关重要的针对性知识信息供其使用。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主要内容

(一)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图书馆创建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供学生们利用,也为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构建自主学习环境是当今高校图书馆服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①构建动态学习环境。主要提供动态的学习资源库、动态的自主学习平台、动态的学习服务等。②构建学习资源库。主要包括:学习基本资源、学习辅导资源等。③自主学习平台。将分布的知识资源与分散的服务按照资源管理的规则和自主学习的特点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跨越时空、无缝连结的一站式资源与服务的整合环境。

(二)知识专题库服务

知识专题库是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信息资源库和知识库。①信息资源库。包括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库、各种信息检索系统以及网络资源等等。②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包括知识服务提供者在帮助知识服务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捕获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他们运用自身的隐性知识、利用从信息资源库中获取的显性知识所形成的,能够解决用户特定问题的新的知识产品。

(三)用户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已从文献需求转向知识需求,不仅需要概貌性、叙述性的情报信息,更需要专指性很强的信息。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用户信息素质的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用户能正确的表述信息需求;二是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分析、判断及评估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措施

(一)开展知识信息社会化服务

信息社会化服务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及时调整办馆理念和运行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传统、封闭、内向型服务模式,把服务逐步延伸到社会,使之向开放型、外向型发展,实现从单一型到服务经营型模式的转变。

(二)优化机构人员配置,加快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社会化步伐

①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构建一支稳定的队伍,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提供调研、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信息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把服务的内容扩展到定题跟踪服务、专家导读服务、知识服务等深层次服务。②提高专业馆员素质,从博而泛向博而专的知识结构转变,按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为有效开展知识服务储备能量。③调整文献资源配置,建设信息服务社会化平台。④共建共享,有偿服务。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理应将自己置身于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机制经营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有偿服务消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成本;同时,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市场化过程中大量压缩经费无法购置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但完全可以承受高校图书馆有偿的信息资源服务,这就形成了供需链条,为搭建双方共建共享和有尝服务提供了平台,使社会服务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丽晓.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

[2] 徐憬,郭晶.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9)

[3] 刘金玲.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探析.图书馆论坛,2010(2)

篇4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现代学徒制来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师傅将掌握的某项技能、技术传授给徒弟是传统“学徒制”的运作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雏形。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快速适应物流岗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物流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的和校外企业联系,达成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参观的地方,尤其是应该基于现代学徒制,与许多物流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真正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找寻出路。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

1.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而建立的校企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机制,旨在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现代学徒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强调了学校教育因素。“跨界的教育”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和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理解也有了深刻意义。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这就要求学校积极探索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1.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师傅引导徒弟”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5个特征。

1.2.1 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相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不是要求企业简单参与,而是要求企业与学校一起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共同承担相应的风险。

1.2.2 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双身份”的现代学徒特征

学生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是联系企业的学徒。学生要进入现代学徒制项目就必须以高职学院学生身份从企业获得学徒岗位,在深层次校企合作下接受学校与企业的教育与培训。

1.2.3 “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

“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既有高职院校原本的专业课程,还开设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的企业课程,网络学习、现场跟企业师傅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的方式是完成“双体系”课程结构学生的常用方法与手段。

1.2.4 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双导师”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遴选一部分在职的专职教师去企业锻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精选企业中技术技能优秀、责任心强的员工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构建现代学徒制所需的企业师资队伍。

1.2.5 学校和企业并轨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与企业在双方共同开发“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一方面构建学校学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企业学徒标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完善。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太合理

同质化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趋向。现代物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物流自动化、物流系统分析和物流规划是目前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然而,很多高职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也将这些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没有将本科物流与高职物流区分开来,丧失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特色不明显。

2.2 物流专业的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倡导利用互联网创业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招生与就业形势都比较好。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尤其是硬件实训条件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的需要,实训条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条件不足,对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校内实践教学的物流软件也不完善,更没有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践,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2.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薄弱

物流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物流人才也比较少,大部分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强的员工选择了企业,而流入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从事的不是本行,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老师是从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市场营销、或其他专业与学科转型而来,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也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自己都不会操作,怎么能教好学生,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3.1 构建学校和物流企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企业物流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的和校外的物流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关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3.2 重构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每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阶段性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将实际物流岗位工作任务及要求反映到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高职院校一起开发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企业课程,并且细化每门企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和技能要求,将企业中整个物流运作系统体现到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中。

3.3 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工学交替是一种很好的实践,然而,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教学组织模式严重影响了工学交替的实施。工学交替延伸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主题,合理衔接了工与学,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理念。工学交替在教学组织方式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的共性,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实施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管理,在人才培养绩效方面注重校企共同开发、管理课程、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4 打造学校教师和物流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要经常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培训,争取到企业锻炼。同时还要聘请熟悉专业知识的物流企业的精英,这些精英具备了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学校教师和物流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阶段性学习完学校物流管理的课程后,到企业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相应企业课程的实操技能训练,为了激励学生能胜任好学徒这一身份,可以效仿、学习荷兰和瑞士等国家,企业对于一些可以独立完成技术岗位工作的学徒给予一定的薪资报酬。

3.5 采用学校和企业并轨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标准,而企业根据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由企业导师制定企业学徒的考核标准。通过建立学校的“学业标准”与企业的“学徒标准”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现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之中,保证学习和实践过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毕业后就能马上上岗。

4 结 语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毕业到就业的全过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够满足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媛媛,匡瑛.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40).

篇6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推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方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教学对象、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变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正成为阻碍现代学徒制有效推行的一大难点。

一、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中的“双导师”是指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作为兼职教师的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与企业通过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机制,共同招生招工,学生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上学习,学和做同时进行,边教边做,边做边学,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职业院校的教师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职业岗位的实习操作知识与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现代学徒制要求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与师傅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通过“共培互聘”的方式,使双方能相互取长补短。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导师”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基本保障。

二、高职酒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高职酒店专业“双导师”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酒店专业的骨干教师和酒店一线工作的主管和经理(师傅)组成,学校的“教学导师”承担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培训、学徒、顶岗实习的表现,学徒师傅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培训和工作指导。然而,纵观各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却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相去甚远,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双师型”专职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双师型”教师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相关行业从业经验。从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年长的教师职称较高,但多数是在酒店专业建立之初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年轻的教师则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这些教师从理论学习到直接过渡到理论教学,缺乏酒店行业实际工作经验,自身的酒店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也极为欠缺,虽然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日益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从数量上看酒店专业的教师普遍拥有“双证书”,但多数并未具备与证书相匹配的实际动手能力,加上高职院校一直倡导的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等制度并未落到实处,缺乏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实中实践教师的质量上却严重不足,即实践教师的结构性缺失。

(二)兼职教师聘用无序化,人员结构不稳定

虽然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酒店专业中并未完全铺开,尚未组建真正意义上“双导师”教师团队,但专兼结合一直以来是高职师资建设的基本方向,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也是高职院校人才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兼职教师担任特定课程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也有部分来自高校的在校硕士或博士,在聘任过程中片面追求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课程任务的落实,对于兼职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方向、年龄层次、团体性和梯度性缺乏整体规划,学校对兼职教师管理松散,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和考核机制,大多兼职教师都是临时聘任,普遍缺乏归属感和个人成就感,加上兼职教师薪酬偏低,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一职缺乏兴趣,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人数较少,造成兼职教师师资水平良莠不齐,人员结构不稳定,教学质量无保证。

(三)专兼结合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

现代学徒制要求职业学院的专职教师与酒店的师傅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虽然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能人员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兼职教师尽管在数量和比例上达到了相关要求,但兼职教师的聘任往往片面追求数量上的达标,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却较为随意,大多数兼职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都是上完课就走,与学生、其他专业教师缺乏沟通,较少或完全不参与其它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平台供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几乎没有交集,无法就学生的培养进行沟通,更别提相互学习和提高了。

三、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校企用人观念落后,教师认识不到位

校企用人观念落后严重阻碍了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职轻兼职、重聘用轻建设等落后的思想观念,将“双师型”教师等同于“双证书”教师,未能将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列入考核指标和培训体系,对兼职教师重视不够,缺乏人文关怀和长远规划;二是酒店的用人观念落后,对参加顶岗实践的专职教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担心其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酒店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主要由中层管理人员担任,缺乏专门的培训师资,不重视岗位师傅队伍的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师傅安排也只是随意指定;三是教师本身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忽略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教学的重要性,甚至通过组织方式变化来规避暴露自身能力的不足。

(二)相关政策法律缺乏,保障措施不完善

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和推广需要有完善的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进行鼓励、支持、限制和约束,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试点刚刚铺开,无论是对于行业企业还是高职教育,在实践中都属于新生事物,虽然其他国家有各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但我国支撑现代学徒制试行的法律和政策仍属空白,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资金保障体系,缺乏专门针对国家、企业、学校的政策和措施,缺乏明确的约束、激励措施,国家的财政补贴不到位,优惠政策不明确,国家的财政投入比例偏小,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转变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对企业没有约束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脱钩,行业协会的职能虚化,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根本无法完成与企业的协调,而企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主动合作行为更是少之又少。

(三)人才进出制度僵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人事制度严重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队伍建设。现行人才进入和退出制度僵化,急需的人才调不进,多余的人才调不出,专职教师的聘用由相关人事部门统管,统得太死、管得过多,招聘过程复杂繁琐,教学部门缺乏应有的自,招聘条件偏重知识、学历和专业,企业高级技能人才要进入学校编制难度非常大;而对于兼职教师,基本上处于无序化管理,无规范的遴选程序和监管办法,基本上由教学部门自主聘用,招聘过程简单随意;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专职教师身份固定,薪酬与绩效关系不大,工作无动力,兼职教师薪酬一般根据课时发放,无考核激励措施,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专兼教师缺乏沟通平台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则必须要有企业的加入才可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克服“学院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结成“合作发展联合体”。然而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时候,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难以轻易找到两方共同获利的平衡点,在打造教学团队过程中,普遍遭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校企合作更多地停留在实习基地协议的签订、顶岗实习学生的安排上,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组织或机构,没有固定的互动沟通机制,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是在专兼职教师本该密切配合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也只是各管各的,大大局限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推广。

四、高职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充分认识到提高专职“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方向,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合理规划“双导师”队伍的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酒店专业教学团队中企业技术顾问、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的数量。现代学徒制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角色或是由职业技能证书,叠加而成的人才,而是一种能力复合型人才。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对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对自身能力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参加酒店生产实践。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制定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制度,并建立配套的评价考核制度;(2)鼓励教师寒暑假参加由教育部门主办的国家级、省级企业顶岗实践培训班;(3)要求指导顶岗实习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酒店顶岗,师生同岗,由企业师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4)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二)完善政策法律和体制机制,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为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施行,政府部门应变革并创新与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宏微观制度环境。在现有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文件基础上,出台具体的的推进策略和措施,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各方育人主体进行约束和限制。由政府和行业牵头,学校和企业参与,构建“双导师”互动服务平台,建立“双导师”队伍建设组织机制,拓宽专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为专兼职教师的选拔、聘用、晋升、培训、交流提供相应的服务,企业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学校专职教师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使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对互帮,取长补短。设立“双导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学校专职教师脱产顶岗实践、技能培训等费用均从专项经费中支出;发挥政府与行业的行政功能,制定职业教育企业学徒计划,选择并培育一批“教育型”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在企业中优先选拔认定企业指导教师,并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实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训,承担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训任务7。

(三)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积极性

酒店师傅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酒店企业要转变兼职教师的培养理念,把酒店一线岗位能工巧匠培训能力的培养列入酒店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出一批“好为人师、善为人师”的兼职教师队伍,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酒店企业共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兼职选拔和聘用制度,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选拔和聘用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作为企业的兼职教师,由政府部门认定、学校颁发正式聘书,增强兼职教师的荣誉感。创新兼职教师

薪酬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由学校根据资格条件、带班人数、培训效果等进行等级核定,给予兼职教师岗位带班补贴;制定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办法和培训管理制度,根据考核等级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参与学校组织的兼职教师评优评先,兼职教师享有培训的权利,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师资培训,培训资历和考核结果作为评聘的依据。

(四)建立专兼结合机制,促进专兼互融

专兼深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内在要求,通过双岗互聘、校企互培、双向考核、项目共研,建立专兼结合机制,促进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互通互融。“建立教师与企业师傅互聘共用机制,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破除学校教师终身制和企业师傅临聘制,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打通教师和师傅互换通道,学校和企业互聘共用。高职院校将酒店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养计划,为兼职教师提供培养、学习的机会,提高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酒店企业也要转变观念,将教师培训纳入企业工作安排,使企业指导培训教师制度化8。欢迎和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为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和轮岗轮职计划,指定岗位上的能工巧匠给予指导,帮助专职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发和研究课题项目,解决行业和企业难题,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结对互帮,扬长避短,创新企业师傅参与教学的机制和方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商定授课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课程教学、共同评价授课效果,真正做到教、学、做同步进行。

篇7

关键词:荻原朔太郎;意象;内部韵律;象征主义;日本近现代诗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53-03

荻原朔太郎(1886-1942),生于日本群马县前桥市,被奉为“日本近代诗之父”,开拓了日本近代诗的地平线。著有《吠月》《青猫》《冰岛》等多部诗集、小说《猫町》以及诗歌理论的奠基之作《诗的原理》。其诗歌脱出时代局限,创作意识与手法颠覆了日本传统诗歌创作思想和审美方式,打破了当时新诗创作中和歌“姿”意蕴残留的局面。作为象征主义诗人,其诗歌从文本到内涵、意象可以与西方同时期诗歌比肩,在日本近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病态、疼痛、神经质、关系意识障碍感、对自然的隔绝意识、疯狂、颠倒、极度的挣扎都是荻原诗歌的最显性的特征。与此同时,浓郁的诗情,纷繁的隐喻与符号又构建了荻原朔太郎独特的象征森林。北原白秋曾在为《吠月》所做的序言中评价其为异常神经与情感的所有者,犹如饱含忧郁香水的剃刀。有多首诗歌被选入日本国语教材,在日本家喻户晓,传诵度极高。可见,荻原的诗歌世界具有变幻莫测的多重魅力。

《吠月》作为荻原朔太郎的处女诗集发表于大正6年(1917年),也是其第一部象征诗集,共收录诗歌56首,是一部追求诗的纯粹性,执着于自己固有情感和感觉,充满想象力与紧张感的自由口语体诗集。诗人将语言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通过内在音乐性传达思想与情感。它的问世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官能的神经的战栗”“近代的孤独”“富于音乐性的诗歌语言”,可以说建立了日本近现代诗歌不灭的金字塔。明治40年到大正初年是日本“近代诗”的分水岭,标志着现代口语诗歌的确立。诗人菅谷矩雄曾说:“蒲原有明、岩野泡鸣进行了艰苦的尝试,但为何屡遭挫折。而朔太郎的《吠月》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近代诗向现代诗过渡的突破口。”[1]《吠月》的文学价值及在日本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的贡献可见一斑。

本文试以朔太郎的首部象征诗集《吠月》为中心,探讨诗人在意象、内部韵律及象征主义诗艺3个方面的诗学主张,并分析《吠月》时期诗人的精神世界与创作动机。

一、意象说

“意象是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通过意象可以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学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中的民族性与时代特征。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诗人的创造灵感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诗人与读者主要靠意象交流情感,沟通心灵。”[2]《吠月》收录的诗作中的意象多为自然意象,包括植物类与动物类意象。如“竹”“菊”“猫”“犬”“贝”等,也有爱情类与抒怀类意象。这些看似老套陈旧的意象载体在荻原朔太郎的意象森林里,被赋予新的生命,喻意和意韵也与古典和歌、汉诗相去甚远。正是这些陈旧却崭新的意象造就了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之大成。

其中,《竹》及《竹和它的哀伤》象征诗组最负盛名。“竹”是荻原朔太郎诗歌创作生涯中跨度最长的主题,这一题材的作品也多次被日本高中国语教材所选用。诗作中的“竹”将荻原朔太郎的心理表象化,“竹”诗群通过“竹”这一植物意象诉说生命的某种疼痛。对自然的感受、理解力与感受方式是明治时期诗歌意识中尚未发现的,具有超前性。

竹子长在发光地面/长成一棵青竹/竹根扎向地层/渐渐变成根须/根尖长成纤毛/纤毛如烟如雾/在地底轻摇细舞

竹子钻出坚土/其势锐不可阻/朝天拔节猛长/严寒更显威武/竹子长在蓝天下/长吧 竹啊竹(罗兴典译)

“竹”意象属于植物类意象,《吠月》又属于抒情诗歌集,此类诗歌属于意象抒情诗。“竹”意象在众多植物意象中被荻原朔太郎所钟爱和反复书写,其承载的抒情功能隐藏在此意象之后。诗人借“竹”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病态的神经战栗和感觉上的剧烈疼痛。诗人在诗中诉说的正是内心深处的痛苦、悲哀与近似战栗的神经劳作。因此,“竹”对作者来说象征着生命,让读者感知到一种非日常的竹子的形象,“根尖长成纤毛/纤毛如烟如雾/在地底轻摇细舞”,根尖的纤毛象征着敏感纤细的神经,宛如诗人的神经像纤毛般鲜活可感,传递出来自生命内部最直接的情绪与感觉。荻原诗歌作品中呈现的疼痛的病理特质,与其疯狂的颠倒的、超越性的挣扎,是一种超越了近代的视角,其诗歌比之后的绝大多数的现代诗人的诗歌都要生动,更具现代性。

诗歌通过地上与地下两个视角,营造截然不同的意境。地面上,“竹子钻出坚土/其势锐不可阻/朝天拔节猛长”,地面下“竹根扎向地层/渐渐变成根须/根尖长成纤毛/纤毛如烟如雾/在地底轻摇细舞”。展现了诗人思想上截然相反的两极,一端通过“锐不可阻”“拔节猛长”象征着心中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如同“竹节”仿佛可以无限生长,直达天际。借竹的生长态势诉说其精神的向往与需求。而地面以下却是在无边黑暗中战栗着的,如同竹子根须般敏感纤细而又焦躁不安的神经,努力向光明伸出手臂,却又时常落入失望的深渊。

日本森林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对植物怀有亲切感的国家,“竹”也被诗人从古书写、吟诵至今,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收录了咏竹诗多达30多首,而其多承载着“闲寂幽雅”古典审美旨趣。在荻原朔太郎的意象世界里,“竹”是一种神秘的意象。诗人将对人、世界的关系障碍与疏离感,通过染上生理上畸形色彩的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以丰富多彩的象征手法传达而出。“竹”深深植根于大地,外直中空,构成自我存在中心的空虚世界,其中却包纳了森罗万象之回响。诗人借竹节内部的“空”暗示自我精神世界与情绪的纷繁复杂。“空”中有情感的千种可能,万般涌动。在“竹”固有的“屹立于天地”的意象的基础上,诗人赋予了其病态、冰冷、幽森的意象。

变异性意象的生成是以客观物象为基础,经过主观想象的变异,完成客观物象的改造,是主体化意象中的一种。可见,荻原朔太郎诗歌中的“竹”是一种在原有物象的基础上改造后形成的一种变异性意象,成为诗人诉说“战栗的神经”“敏感”“焦躁”“不安”乃至“病态”的一种符号。诗人借意象化改变诗歌的思维与想象方式,用象征意象呈现暗示性,以多重性的意蕴空间,表现近代人的复杂生活与近代情绪,这在日本当时诗坛是一次较为深层的本体性的变革。

二、内部韵律论

受西方象征主义思潮影响,荻原朔太郎推崇内部韵律论(内在节奏论),即诗歌真正的韵律在于内部的构思,诗歌是内心浪潮卷起的声波。诗人强调“双韵律论”,诗句的节奏与韵律,脱出诗歌本身无形的内心、情感的律动,是作为“内容的音乐”,不是形式上的音乐,而是感觉上的音乐。诗的韵律是指从人的内心深处涌动喷薄而至的内在旋律,是根本意义上的诗的动机。《吠月》时期朔太郎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在于贯穿于文本的情感与感觉上的律动。

然而,诗人并未因对内部韵律的推崇而忽略诗歌本身的节奏与韵律。语言不能表达情绪的地方还有音乐和诗歌。“由音乐与美术所代表的这样显著的两极的对照,是普遍于一切艺术之中,而成为主观的东西与客观东西的对照。即是,主观的一切艺术,是类属于音乐的特色;而客观的一切,其本质上则属于美术的范畴。就文学说,诗与音乐相同,是高扬着热情的,温暖的主观”[3];从这一论断可知,诗人认为音乐与诗歌本质是相通的,诗歌这种“主观”类属于音乐之特色,由此可见其对诗歌音乐性的重视。而诗人又精通音律,擅长演奏曼陀林,对音乐的热爱,在诗歌上体现为对韵律的追求。从另一角度来说,音乐诉诸听觉,绘画诉诸视觉,而诗歌诉诸于语言,语言的文本形式和文字载体只有诉诸于声音时,才能在韵律上倍增曼妙。一言以蔽之,诗人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追求及诗歌“内部韵律”的推崇并不矛盾,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主导思想贯穿于《吠月》及以后的诗集之中。

光る地面に竹が生え/青竹が生え/地下には竹の根が生え/根がしだいにほそらみ/根の先より毛が生え/かすかにけぶる毛が生え/かすかにふるへ。

かたき地面に竹が生え/地上にするどく竹が生え/まっしぐらに竹が生え/訾欷牍りんりんと/青空のもとに竹が生え/竹、竹、竹が生え。(《竹》节选自《吠月》)

原诗在除第一、二两节第四句之外的每句韵脚均使用了“え”,即[e]音。(第一节尾句“へ”的发音与“え”相同)。诗中多处使用“生え”(意为生长)一词,意图用动词连用形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焦躁与不安的感觉。荻原朔太郎在多个诗作中使用“同语反复”的创作手法,通过反复来加强其音乐性与韵律感。在《吠月》序言中提到,“我内心的‘悲伤’‘喜悦’‘寂寞’‘恐惧’这些用其他语言及文章难以表达的复杂而特殊的感情,我通过自己诗歌的韵律来表达。可是韵律有时是难以进行说明的。韵律只有靠以心传心。能感知如此旋律的人才能与我促膝相谈”[4],可见诗人是“双韵律”论的提倡和完美执行者。

三、象征主义诗艺

荻原朔太郎在《诗的原理》第五章《象征》中提到:“诗精神之第一义感的东西,都是基调于此种宗教情操,所以若称此为象征,则一切诗的最高感,必定都是象征。”[5]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贯彻了这一主导精神,《吠月》之后的《青猫》等诗集都有浓郁的象征主义气息。

象征主义的基本美学原则与主张是象征、通感、暗示及音乐性,一方面要求诗歌有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另一方面要求表达诗人内在的“心灵的旋律”“灵魂的音乐”。荻原朔太郎的诗作在幻觉中构筑意象,具有极具暗示性的“神秘的内容”,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思潮兴起于西方,在被各国接受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该国固有文化传统与文学土壤的影响。象征主义在诗歌领域的成就最高,诸多伟大的诗人皆为象征主义大师。自20世纪初西方象征主义传到日本,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等人对日本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荻原朔太郎的诗歌中明显可见对波德莱尔诗歌思想与象征理念的接受。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以幽暗、丑陋、病态”为美,建立的意象灰冷阴森,意境幽抑沉郁。在传入日本初期被以田山花袋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批评为“病态”“恶魔主义”“艺术至上主义”“颓废”,却丝毫不影响象征主义在日本文学、思想、艺术、批评等领域的发展与渗透,影响直至今日。

《吠月》中收录的《危险的散步》《酒精中毒者之死》《青蛙之死》等诗作弥散着黑暗、阴冷、病态的气息,无不体现对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继承。关于朔太郎对波德莱尔诗学的沉醉,佐藤|洋O在《日本近代叙情诗事情》一文中指出:“我们即使不曾耳闻朔太郎在《新》中的直接告白,‘在鸦片吸食者的梦里,像波德莱尔样的人,总在苍白病魔的身影里梦游,在其反面的人格中隐藏着明澈如白昼般的理性,仅做想象既会痛心的现代的悲哀,我对波德莱怀有燃烧般的热爱。’也可以感觉到他对波德莱尔的倾慕无处不在。”[6]

由此可见,荻原朔太郎作为推崇波德莱尔的日本近现代诗歌代表诗人,深得象征主义神髓,将象征、通感、暗示及音乐性等象征主义的几大要素完美地糅合于诗作中,从这种意义上说,其艺术成就是日本近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

荻原朔太郎在诗歌意象的探索中,吸纳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实现了对古典审美意识的颠覆,古典传统美学中的幽暗意象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贫相的精神障碍。

诗人主张诗歌表达的目的并非为了情调的情调,也非为了幻觉的幻觉,更不是为了某种思想而做的宣传演绎,而是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重视诗歌的“内部韵律”,认为诗歌的真正韵律来自文本内部,是情感与感觉的律动;对波德莱尔诗学的接受与发扬,建立了其独特的意象繁杂、光怪陆离的象征森林,给人因“视”“听”“感”多层次的想象与感受的空间。《吠月》收录的诗歌脱离了华言丽语的堆砌,唯美意境的营造,不书风华雪月,不赋强说之愁。用最朴实的语言凝视内心之情感,牢牢抓住感情神经,通过对韵律的把握,提升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韵律是诗歌的生命,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说荻原朔太郎的诗歌是“脱近代”的,在日本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菅谷矩雄.诗的リズム音数律的イニする?蔟ト续编.东京:大和房,1978.35.

〔2〕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文学评论,2005,(3).

〔3〕〔5〕荻原朔太郎.诗的原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209,291.

篇8

关键词:中学;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美育

0引言

我没说的美育其实是关于审美的教育,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内容。语文是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最合适不过。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通常会忽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尤其是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诗歌通过简短的文字阐述了丰富的感情,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如果老师们忽视了这一要点,那对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机会来说是巨大的浪费。实践证明,重视和突出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因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语文知识视野,还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在优化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1在诗歌阅读中渗入美育

1.1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词语的长短,感情的起伏,意象的组合,段落的呼应,这就是诗歌的旋律。一些诗人喜欢在诗歌中加入一些音韵美,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诗人北岛曾经说多:“诗歌不是拿来看的,诗歌是拿来读的”,如果不读诗,不体会诗,那也不会有美的感受。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一定要从眼睛到嘴巴,认真读诗。教学中,听读,诵读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了解诗歌的关键一步。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诗歌的学习就是要眼耳口鼻并用,认真地听读,反复地诵读,从而走进诗歌的内涵,体会其美在哪里。

1.2借助想象,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想象是诗歌创造的基础,没一个诗人的灵感都基础想象,因此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跟着诗歌走,结合自身的美感经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感受、分析,以及去补充丰富,让诗歌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动态的、栩栩如生的,是具有美感的。如教学《秋天》时,我就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出发,发挥联想,将诗歌中有限的文字变成图画,通过①勾轮廓;②画略图;③添色彩;④动态化;⑤补细节,从外到内的理解诗歌内涵,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分析,把诗歌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享受着乡村秋景图的绚丽多彩,真正领悟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感,以及诗歌中所包含的韵味与美感。

1.3咀嚼词句,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作品中语言的内涵,推敲词句运用的特点和需要。优秀的现代诗歌尤其讲究音乐性、形象性和色彩性。进行诗歌阅读,老师要选择一些有代表的词句让学生咀嚼、揣摩,体会我国语言无限的魅力与美感。如我在教《沁园春·雪》时,就着重讲了“山舞银蛇”中的“舞”字,首先,这个“舞”字阐述了其构词了两个要素:一是要写出雪后祖国江山的美(这是明线扣题);再就是以作者站的高度去分析(立意的高度),正是全词对历史的观察的高度(这是暗线扣题),这两个要素正好说明了这个词的根本内涵。总之,老师要利用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教会学生如何揣摩,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深刻感悟到诗歌语言含蓄、形象、凝练的美,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1.4在比较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诗歌就是语言中的艺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符合安放,如何配置,都会影响到整句话的表达效果,比如徐志摩的《偶然》里有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表面上这是诗歌的语言,但却表现了诗人的种种无可奈何,那如果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便会显得平淡无奇,只是一句僵硬的句子,失去了美感。诗歌语言的这种精美的特性,对培养学生精致而细腻的语言是尤为重要的。

2为美育,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

2.1分析比较

诗人和常人的不同就是,虽然拥有一样的天空,一般的星云,或者人生经历有着雷同,但内心却有常人无法体会的情绪,例如,陈黎的《噢,学童》,虽然我们心中有和诗人一样的镜头,因此心底充斥着亲切感,但为什么在同样的心空下,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诗”绪?这就是与诗人的不同之处,有了比较,才会有兴趣去理解,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绪,去体验别样的美。

2.2指出其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

有的诗人在创作后现代诗时,喜欢被“丰富多彩”的“特征”迷乱了双眼,同时也捆住了手脚。他们想靠近诗,但却将所有心思放在了创作的渲染上,“像后现代”,或“逼真的后现代”的气色。当我们读到陈黎的诗时,被他看似无序,实则有序,以无序变有序的后现代思维给感染了,心中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悟,当我们发现他的诗歌与众不同时,也会发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也是可以如此这般的清纯、明净,一些干净、简单的文化是可以将单纯美好的青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成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也不止是些媚俗的泛滥和精制的消费流行,当我们在信息时代被眼花缭乱的世界所麻木时,读一首好诗,感受其原始自然的内涵,在心灵山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2.3其他知识及生活经验

我国现代诗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诗歌所表现的是什么主题,有时,我们还要借助其它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分析,例如借助地理知识,可以了解诗中四季的气候特点以及物候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推敲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例如“写景抒情”“以景烘人”一类诗),借助对生物的知识,可以弄清诗中动植物的特征,领悟诗人所要寄托的心志(例如“托物言志”诗)。

3总结

对学生进行美育,是希望学生可以全身心地热爱生活,广泛地关注社会,深人地思考人生,而通过诗歌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体昧生活。

参考文献:

[1]秦训明,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