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国思维8篇

时间:2022-09-05 06:45: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国思维,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思维

篇1

“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这是令人心痛的韩寒式妙语,出乎直觉而立足经验,貌似愤激之论,却与哲人高见不乏偶合处。

汉娜·阿伦特在《精神生活·思维》一书中区分了两种思维法,一种是西方人的“语词思维”,另一种是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她说:“形象思维始终是‘具体的’,不可能是推理的。”阿伦特口头上承认“中国哲学能与西方哲学相提并论”,但在具体分析中,则把中国式思维排除在她认可的“语词思维”之外——“使我们区别于中国人的东西不是理性,而是语言”,她说,理由是:“所有纯粹的逻辑思维过程……只能借助词语才能完成”,而且,该词语只能是拼音文字,不能是象形文字。当她写出“不容置疑的是,如果希腊人最初不借用和改造腓尼基字母,那么就不可能有哲学”时,她至少在哲学层面,否定了中国式思维的价值。

不管认同还是反对,我都没有能力接续阿伦特的话头。但反思我们的思维传统,先哲中以条理清晰、逻辑强悍见长者,确乎寥寥。钱锺书在提及“贾谊文章大抵恁地无头脑”时,曾引用《儒林外史》里的一句话,“才气是有,只是理法欠些”,并感叹道:“先秦两汉之文每笋卯懈而脉络乱,不能紧接逼进;以之说理论事,便欠严密明快。”我们知道,“先秦两汉之文”代表着中国思想史的高峰,峰顶尚且如此,山腰山谷,只怕更不足道。即以钱锺书勉强认可的韩非为例,在他认知的最高点上,韩非堪称亚理士多德的异地知己,那句“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的论断,洋溢着科学求真精神,然细一打量,发现他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将其视为固定不移的原则。比如,依据“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的自然现象,他竟然推导出了严禁百家争鸣的结论(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让人大惊失色。韩非虽然说得字正腔圆,考察其内在理路,不过是些巫术套路。巫术思维的特征是迷恋交感原理,总是通过“相似联想”和“接触联想”等低级别智力活动,将表象上的相似,视如本质上的相同。

站在思维角度,我们不得不感叹自身的贫瘠。我们每天在报刊和网络上接触到的各种观点,不乏以其思维上的愚蠢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鉴于此类愚蠢很少在西方学者身上出现,我不得不认为它具有“中国逻辑”的特征。当然,有关部门不时的一些怪诞论据,如“躲猫猫”、“俯卧撑”、“七十码”之类,已经无法从思维层面加以评判了,那里没有起码的常识和理性,只有一种指鹿为马的权力张狂。话说回来,假如这些官员的思维能力尚有可取之处,即使找借口,也不至于找得那么傻,除非决意向赵高学风度。

一种思维上站不住脚的说法,为了获得认可,通常总要倚靠一些题外之物。倚靠权力是最常见的,也是最色厉内荏的,比如一边声称自己的观点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一致,一边把敌对观点判为异端,以方便自己“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同样常见的则是标举某种意义、境界或价值,诱使读者在认可该种意义、境界和价值之余,把他的毛糙观点囫囵吃进。近日有教授建议从中学教材里拿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出发点之良善简直让人感动,不仅为了关怀祖国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据说还为了体现“现代的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可惜,动机与手段之间缺乏逻辑粘连,我们无论如何看不出,为什么中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揎拳捋袖、跃跃欲试”?作者既不曾从道理上进行说服,也没有提供必要的社会调查依据。他好像以为,只要自己的愿望足够美好,再可笑的建议也会增光添彩。参照他的建议,在民主国家的诞生地,比如英国,是否早就禁止他们的中学生阅读荷马了呢?我从未听说,我只知道,荷马笔下阿喀硫斯拖着赫克托尔的尸体绕城而走的场面,暴力程度不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下。

不久前围绕汪晖抄袭案产生的大量辩护,也让我们见识了某一类学者近乎崩塌的思维素养。面对这桩只能用一种方式——事实认定——加以捍卫的事,他们仿佛集体喝高了,竟不厌其烦地顾左右而言它。他们频频声称,在20世纪80年代,如此行文乃是常态,故汪晖只能视为学术失范,不应认作剽窃,与此同时他们一次也没有拿出证据,证明在80年代有人这么干过。他们大概认为,只要将“这是常态”重复一百遍,艰难的举证工作就算自动完成了。远古巫师在公共场所祈雨时,倒也是这么做的,他们总是相信一场倾盆大雨,会随着自己的大声嚷嚷如期而至。

篇2

【活动理念】

本设计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要求设计。

高中生正处于个性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培养理性生活,培植“正能量”,关注理性思维发展,对高中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及学校应及时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生活辅导和人格养成教育。

【活动目标】

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学会区分非理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在理性思维中积聚正能量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以理性行动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活动准备】

1.排演情景剧和讲故事相关内容,指导男女心理委员工作分工;

2.制作课件、游戏卡、测试问卷,准备印制好的练习题纸等;

3.音乐:班得瑞的《春野》。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活动时间】45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背景音乐《春野》)

指导语:同学们想必都听过一个词——“正能量”。正能量是2012年的网络热词。同学们知道“正能量”的含义吗?正能量是健康乐观的精神状态,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积极向上的行动方式。其中理性思维是基础。这堂课,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理性思维,学习和实践理性生活,积聚和传递社会正能量,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就自己的“中国梦”。

二、暖身操:我是侦探(女心理委员组织)

“寻宝”:课前每位学生写下各自最明显的外貌特征两项和个性两项。游戏时将写好的卡片回收于纸箱中,再抽签,每人按照自己手上的线索去寻找那位“神秘

宝贝”。

“鉴宝”:找到“神秘宝贝”后进行“鉴宝”。例如他最喜欢的活动、爱好、习惯等。

“亮宝”:请侦探带着所找到的“神秘宝贝”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

分享提问:

1.凭着有限的信息,作为“侦探”的你是如何“感性”地找到“神秘宝贝”的?

2.在“鉴宝”阶段,作为“侦探”的你是怎样“理性”地挖掘“神秘宝贝”身上的“宝”的?

三、创设情境

“ 别问我,问上帝去”

女生讲故事:某日,在一条大街上,突然一个行人向东跑起来,也许他猛然想起了一个约会吧。随后一个卖报的孩子跑起来了,又一个急匆匆的绅士也跑起来了,大概他们都有要紧的事要办!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十几分钟后,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起来了,而且人们的嘴里还不断地喊着什么。嘈杂的人群中,有时可以听清人们在说“上帝”“大堤”。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刹那间几千人像潮水一样恐慌地涌向东边,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人群的喊叫声中可以知道,“决堤了”“向东”“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路边有个人不明白怎么回事,问正在跑的一个人:“发生什么事了?”得到的回答是:“别问我,问上帝去!”

提问:请说说这些人到底怎么了?生活中还有哪些“从众”行为?

教师小结:“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它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符的行为的现象。从众行为往往是人们失去理性之后的“盲从”。

四、心理探索

认识“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非理性思维是人们通过直觉、意志、欲望、本能等,认识和把握世界规律的思维方式。

五、自我探索(男心理委员旁白)

视频一:2012年11月17日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上演昆曲专场,名角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演出的最后竟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著名学者于丹教授作总结发言时,被一些学生观众高呼“滚下去”“没有资格在这里讲话”,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思考与分享:你怎么看待学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否理性呢?

视频二:自日本上演“购岛闹剧”以来,我国各地相继有民众举行抗议游行。其中不乏“西安举牌哥”“爱广州非暴力”这种理国的典范,但也出现了不少烧的现象。

思考与分享:如何看待理国的倡议中出现的“烧”行为?如何在理国中发挥我们的“正

能量”?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也会出现“不理性”行为,这些行为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别人,甚至造成犯罪。作为热血青年,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立德、立功、立言,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正

能量”。

六、情景剧

角色扮演:升入高中以来,小娟和小丽一直是一对好朋友,课余时间经常腻在一起。最近,小娟发现小丽有了好几个新朋友,她们经常自习课一起讨论问题,傍晚一起散步,而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少了。这让小娟有些恐慌: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呢?

思考与分享:小娟为什么会郁闷?她应该如何理往?

教师小结:友情不是私有财产,友情是平等的。如果因为害怕失去就独自郁闷是一种不理性的交往行为。友情需要培养,也需要付出。不卑不亢、独立自强是理往的基础。

七、总结深化

课件展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负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大学》

教师总结:“一国如一家,一家如一人。治国先治家,治家先治身。”

人皆有梦想,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共同组成了中国梦。思维聚集能量,能量促进行动。释放正能量的人越多,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就越大,个人能感受到的正能量也会越多。这样的良性循环有赖于每个人给力的行动,更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传递”,这样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八、家庭拓展作业

话说“中国梦”和你的“中国梦”。为什么说理性思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点 评

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紧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了理性思维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少年把握现在,梦想未来,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完整,层次分明。从“暖身操”入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性思维,什么是理性思维;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故事,聚焦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心理探索”让学生分清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界限;“自我探索”与“情景剧”针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总结深化”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家庭拓展作业”弥补了课堂时间的不足,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思考。

二是活动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委员主导的暖身操、女生讲故事、学生扮演的情景剧等,课堂每一环节的活动无不活跃着学生的身影,生动有趣。

三是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熟悉的生活让学生有话语权,能够深入讨论,在分享中提高,在分享中深化和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

篇3

眼下的中国正在进入崛起的关键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

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成长的关键期往往可能意味着麻烦与困难的频生。如果因此而失去了战略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可能会导致崛起的中断,甚至坠下悬崖。能否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心无旁骛,不受干扰,牢牢盯住战略目标,决定着大国崛起的成败。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的正负面影响几乎是在同步增加。国际尤其是周边环境虽在不断改善,但麻烦仍然不少。近一年来,南海、东海波澜起伏。美国推进“重返亚太”战略,树大旗、搅浑水,让周边很不安宁。

下一步我们怎么走?是绕道而行,还是破浪前进,怎样才能不让眼前的困难干扰了我们实现战略目标的进程?

英国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史家利德尔・哈特说过,“战略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工具)是否能作精确的计算,能否把它们正确地结合起来加以使用。目的必须与现有一切手段相适应”。

中国现在遇到的一些麻烦和难题,主要还是中国崛起带来的。中国的崛起,在给世界创造巨大共赢机会的同时,也势必会冲击现有的区域和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尤其是在新格局、新秩序尚未稳固建立之前,盘算如何平衡中国力量,设法对冲负面影响,甚至试图规制、遏制中国的努力都会始终存在。

对于这些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我们应有准确的把握与充分的估计,并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准备。这样的准备越充分,我们就越是有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这是“底线思维”。

实现战略目标,更重要的还在于进取。中国的崛起基本上是在一个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中实现的,其路径也是和平发展。因此,如何全面规划和调度国家的所有可用资源,包括软硬两个方面的力量,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化难为易,解决难题,主动营造和平发展的环境,努力延续战略机遇期,才是未来挑战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难题,有的是可以暂时搁置的,但有的是已经无法再搁置,也绕不过去的。况且,即使有的问题能搁置,也绝不是可以束之高阁而不管。搁置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如果不是通过搁置而迂回化解,或借机主动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问题只会变得更复杂、更麻烦,最终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我们并不愿意采取的方式来解决。

篇4

7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仅增长1%,环比跌幅(10.3%)之大亦超出此前多数专家学者的预期。商务部的出口增速目标在10%,在众多经济学家眼里,完成这一目标可能性不大,下半年的出口增长很有可能比上半年要慢。

201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同比增长只有9.2%,作为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疲软成为经济下行的主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也曾几次下行,外贸出口也曾几次下滑,每一次我们总以提高出口退税率和过低的汇率来提振,来刺激中国的外贸出口,而每一次也都能成功,这使中国的外贸出口越来越强劲。然而这一次,单凭这两件法宝恐怕不顶用了。

从外部环境看,美国经济复苏始终不明朗,欧债危机短时期不可能解决,中国出口的最大市场欧美市场需求不足,更加上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猖獗,本来就以中国出口商品有补贴及人民币汇率估低为口实,不时对“中国制造”实行双反。如果此时我们再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压低人民币汇率,不仅不能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反而可能遇到更高更严的贸易壁垒。

篇5

笔者对《蓝海战略》进行认真梳理,而且对其中的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以后,发现“蓝海战略”只是“企业创新”的代名词而已——尽管“蓝海”是一个全新术语,但其并非新鲜事物。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商业生活的一部分(书原话。其实也仅仅是商业生活的一部分——笔者)。

所谓的“创新”包括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概念创新”以及“促销(终端)创新”等,只是把原来的4P、4C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而且按照品牌故事的演绎方法,把“蓝海”的背景放在了“哈佛商业评论”上,把“百年数据库”当作自始至终的卖点,把“创新”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这点作者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至于书的实际内容,对于中国企业的真正需求,对于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蓝海战略”只是“战略”而已,不能给企业提供任何实质帮助,象书中所写,“蓝海战略”只是把信息汇总在一个框架之内——

“本书的内容是15年研究的总结,使用的数据区间在百年以上,还包括与此观点有关的《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系列文章和其他相关学术文章。本书所阐述的理念、工具和思想框架在欧美和亚洲的企业中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与不断的更新。本书的阐述将上述的工作和思想汇总到一个统一框架之内。这一框架不仅仅包括对如何蓝海战略的分析,还对最重要的人事问题作出解答,以使组织和人员自觉贯彻执行这些思想。在此,我们将如何赢得信任和忠诚,以及理解员工理性与感性认知的重要性,摆在了蓝海战略的核心位置。”——这是书的原话,很直接的说明了书的中心思想,所谓“战略”只是一个“理想的构想”。

“蓝海战略”告诉我们取代竞争,告诉我们开发未知的市场空间,这实际上是一个世纪的谎言,对于现代商业社会,“创新”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取代竞争”则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尽量避免低利润行业的竞争”,或者“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竞争”,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开始进入的行业都是具有丰富利润的,只是时间改变了游戏规则,使“低度竞争变成了高度竞争”,使“高利润变成了低利润”,所谓的“蓝海”要使企业直接改变投资方向或者改变企业的硬件设施(生产线、技术研发甚至员工结构),这都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不严肃的,或者说十分可笑的,全新行业的产生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或者社会技术的进步,把新行业当作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是十分危险的,我们看“蓝海战略”的谎言——

不妨让我们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有多少今天的产业在当时是未知的?回答是:很多基础性产业,包括汽车、录音、航空、石化、保健和管理咨询等,在当时都属闻所未闻或刚刚萌芽。许多现在已经形成规模的行业,在三十年前才突然出现,比如对冲基金、手提电话、燃气发电、生物技术、工厂直销、快递、微型车、雪地滑板、咖啡吧和录像机等。在三十年前,以上行业实际上都不存在。

之所以说这些话语(理论)是谎言,是作者把社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概念混淆了,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自然会诞生更多新兴行业。但是作为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足够的人才储备,妄想做最新技术的领导者,这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即使新行业往往更多的先行者成为牺牲品,企业绝对不可以把“取代竞争”当作企业的“战略规划”!!!现代商业和未来社会,绝对不是轻易可以规避竞争的时代,而是一个细节取胜的时代!!!

企业在研究《蓝海战略》以前,最好先自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能完全避免商业竞争吗?

我真的能开创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吗?

我以前所从事的行业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中国市场是不是存在真正的“蓝海”?

中国巨大的市场难道真的就是“红海”吗?

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实力能够进入无竞争的“市场蓝海”吗?

“蓝海”究竟是企业的执行命脉还是一种理想状态?

我所拥有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是不是支持我开创一片全新的海洋?

…………

篇6

外储改革可能引发溢出影响并不意味着相关制度可以持续。观察中国外汇储备演变,从2000年1月份到2013年9月份外汇储备上升了23倍,中国人民银行因为购买外汇储备而被动投放的货币达到20几万亿元人民币,形成了近几年货币较为宽松的格局,即便2008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不再实施结售汇制度,但外汇储备依然继续增长了1万多亿美元,构成当前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供应量M2的内在动因,预示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缺失,但中国大国经济成长亟待独立货币政策,内在引发外汇储备管理的大国思维。

外汇储备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但巨额外汇储备可能对市场构成溢出效应,必须秉承大国思维,客观评估相关改革效应,避免激进策略的效率损失。结合实际来看,外汇储备改革必须注重制度创新,遏制增量兼具稳步化解存量,巨额存量更加侧重支持海外投资,重视服务国际经济治理话语权的提升。

首先,稳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中央银行被动买卖外汇储备的行为,遏制外汇储备的增量波动。近年来中国顺差显著缩窄,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度呈现减弱迹象,中国央行可以抓住时机稳步推进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尤其是注重以改革汇率中间价为突破口,增大汇率波动区间,逐步改变央行为维持汇率目标而被动干预汇率进而引发外汇储备波动的行为,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也有助于保障外汇储备规模增量不再上升。

篇7

一文化思维方式

对汉语的语言特点起着较大影响的文化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整体型思维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孜孜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地、天视为一整体,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习惯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以和谐统一为最终目的。即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注重整体的和谐,强调“从多到一”。这种整体型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重“意合”,无词形的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句子多为流水句(短句)。

2本体型思维

中国的传统哲学把人本作为主体,如儒家的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矣。”这种哲学认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本体型思维反映在语言形态上表现为汉语中描述或叙述的视点往往落在动作的发出者上,主动语态使用频繁。

3内向型思维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历史上长期的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缺乏与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加上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大一统”的思想,使思维对象指向自身,注重内向自求。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内向型思维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语言的形式或意义趋于固定,具有封闭性。

4螺旋型思维

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把世界各民族的思维模式按文化源流大致分为四大类型:东方型(螺旋型)、闪族型、斯拉夫型、英美型(直线型)。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东方型。中国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其语篇发展模式往往是一种螺旋型结构。他们的语篇开端趋于从表面上很远的相关入手,实际上思维深处已经隐伏着问题,但又不明确议论主题,而只是先用思维内容推理暗示,然后由暗到明逐步提示问题的存在,最后针对问题点明主题,陈述手法委婉曲折。

二中国英语

对于汉语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式、语篇及语域几个层面。

1词汇层面

由于汉语思维的内向性,使得大量汉语词汇保留了其原有的意义或结构,而以英语的形式进入英语,以及许多英语词汇在中国语境里发生了语义变异,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1)音译词。即根据中国普通话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的。如:yangko(秧歌),wushu(武术),mahjong(麻将)等等。

(2)译借词。即逐词借用汉语词汇而产生的英语表达式,如:Eight Honors & Eight Disgraces(八荣八耻),Gang of Four(),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革命),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等等。

(3)直译词。即按汉语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转换成英语,如: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人山人海),bird's nest(燕窝),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等等。

(4)语义再现词。有些英语词汇用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其语义会经历一个再生的过程,从而产生新的含义。这种语义再生包括语义的扩大和缩小以及褒贬色彩的转换。如: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原指从事人文科学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在英译或汉语文化背景的人写出、说出的英语里则泛指受过教育的人;cadre(干部)在英美英语中指组织中的骨干核心分子(尤其是政党或者军队),在中国英语中则泛指一切有政治身份的人,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英语中被视为“拼搏进取”的同义词,在西方文化中明显具有积极的褒义,而在中国英语中则是个贬义词;clever(小聪明)在英语中含有贬义,但在中国英语中确是褒义。

2句式层面

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试比较以下汉语句子的A与B两种译文:

那个小男孩哭着,似乎心都要碎了。当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很饿。

A:The boy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When I spoke to him,he said that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he was very hungry.

B:The boy,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said,when I spoke to him,that he was very hungry,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以上例句中,A句都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汉语特征和中国文化烙印,是中国英语,句式简短,信息内容如竹节一样,一节一节出现,典型的汉语流水句结构和中国整体型思维影响的折射。

3语篇层面

中国英语受螺旋型思维的影响,其语篇特点是含蓄内敛,迂回前进。有些语篇虽然语法正确、文笔流畅,可以被英语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但属典型的螺旋型结构:作者先从侧面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才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是典型的中国英语结构,与道地的英语语篇结构相距很大。受西方直线型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语篇的构成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之后再说明、解释。

4语域层面

由于东西文化思维的差异,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其独特性。如中国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关切常喜欢用“小心”(Be careful),但西方人不用Be careful,因为这听上去像是在发号施令和给予警告,让人浑身不舒服,他们会用“Are you OK?”来表示关心。又如中国人在见面时常说:吃了吗?(Have you eaten?)再如,在大街上突然遇见一个熟人,中国人打招呼会说:你去哪?(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问候都会使外国人感到茫然,前者或会被外国人理解为吃饭的邀请,后者则会被认为涉及到了别人的私事。

以上这些带有汉语和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英语”,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当今中国人的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这里需指出中国英语有别于中国式英语。关于中国英语,强调两点:一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二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而中国式英语则是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和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语言习惯而产生的不规范的英语。

三启示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保留了汉语语言文化的原汁原味,既丰富了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让外国读者更多地品味了解了中国风情,达到了传播汉语文化的目的。而这一语言特色正好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的核心,即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包括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原文的异语语言形式等,以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促进文化交流的深入。

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曾被学者们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以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争论日渐平缓。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从文化学习的角度和翻译的初衷来说,异化将慢慢成为翻译的主调。而充分体现异化翻译策略的中国英语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异化的翻译策略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异化翻译策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助于中国英语更准确、更流畅、更有效地表达与弘扬中国人特有的思想和文化。

参 考 文 献

[1]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Baker,M.& Mlmkj.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Shuttleworth,M.& 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C].Manchester:St Jerome,1997.

[3]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林琼.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新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7]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程同春.中国英语中的经济词汇[J].中国科技翻译,2004(3).

篇8

【关键词】中国译论;悟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D261

中国的翻译实践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有了翻译理论,在严复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再到鲁迅、傅雷、钱钟书等这一代人时,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品质。但需要注意的是,与西方翻译理论不同,大多中国传统译论都是由积极从事翻译实践的翻译家根据亲身经历体验总结得出的,这种理论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真实感人的品质,但"客体"和"受体"意识不强。

基于上述事实,要弄清其原委,我们首先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入手,考察中国译论诞生的大文化大哲学背景。

东方人的思维特点

语言类型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对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人文的不同,价值观不同,而语言又是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进而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由于中国人推崇的是"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而非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注重结构、功能,而非实体、元素,注重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多样性的和谐和对立面的统一。因而,在教化人们如何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过程中,儒教、道教、佛教都强调人的悟性,强调人对事物无法"言传"、只是"意会"的领悟。

这种悟性思维在中国传统译论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个主要表现是,翻译理论家们在谈论翻译问题时,往往凭兴趣所致,信步漫谈,除道安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和玄奘的"五不翻"等等带有理论色彩外,大都没有逻辑、系统地阐述翻译问题的意识。如严琮的"八备说"先后涉及译人的多重素质:人生目标和道德修养,工作态度和心理素质,学识背景与知识储备,语言能力与翻译水平。其次,译论家们往往把翻译质量的优劣好坏完全寄托在译者的个人天赋和语文才能上,很少探索是不是所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遵循了共同的原则。

中国传统译论表述的含蓄性

正如谭载喜所说,"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深层,不同的翻译传统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传统的制约,而深深打下各自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相关社会的特征。"纵观中国译论史,无论是古人支谦、道安、玄奘,近代的严复、林纾,还是当代的傅雷、钱钟书等,无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后盾,受"天人合一"综合思维的影响。这种悟性思维体现在他们的论述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译论:

由于汉语文字具有高度形象性和语义模糊而概括性强的特征,因此,翻译家们不仅在翻译实践中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译者的灵感和顿悟,而且在翻译研究、译论文字的表述与理解中也重视"悟性"。往往用词简练,语意浓缩。笼统地说,中国译论的特点是模糊、含蓄。举从译事"三难"悟出的"信、达、雅"为例。我们来逐个分析,"信"是对原文相信,还是对原文忠实;是指形式上,内容上还是风格上?抑或是包括二者在内的忠实?"达"可以指"流畅"、"通达",也可指"达旨";"雅"可以指"文雅"、"典雅"、"雅观"、"不俗"等等,而严复对其所指又未加界定,因此这种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显现了汉语"一词多义"的本来面目,亦即导致"信、达、雅"在语义上的多面性、模糊性和含蓄性,进而引起人们对它们做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再比如,傅雷的"神似"论。形神论最早是一个哲学命题。道家管仲所撰《管子》大概是最早把"形"与"神"关联着提出的著作。之后,荀子、王充等又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发展。之后,不断有人对这一概念加以阐释并应用于绘画理论当中。杨全红教授在《中国译论》一书中指出,最先将"神似"等绘画理论引进到文学翻译中的是陈西滢,但倡导最勤、表达最力、运用最好的却非傅雷莫属。

但是关于"神似"之"神"究竟为何物,傅雷等人不曾给出明确的意见。因此,读者纷纷自做解释,结果是众说纷纭。我们纵观学界对傅雷译论的研究,对"神似"中"神"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郑海凌认为,"神"即精神,内容,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在陈岩看来,"神"指的是作者的感情、感受和主观意图。而肖红和许均在通过对《傅雷书信集》及其译论进行梳理后,认为"神似"中的"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贯穿原文的"总体精神",一为字句声色里蕴含的"神韵"。当然,也不乏将"神似"歪曲的人。他们认为对原文原著不妨不求甚解,只要译笔漂亮即可。

悟性思维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表现,从以上例子我们即可见一斑。还有钱钟书翻译的最高标准"化",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同样有难以操作现实之缺憾,......所有这些"用词洗练、语意浓缩"的译论,对后世翻译家来说,正确理解也确实需要"悟"才行。

而与中国译论相比,西方语言和翻译研究,受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历来重视形式逻辑、重视推理、分析。因此,也更为重视语言形式上的表述,凡事讲究"说个明白"。因而导致了两大结果:一是西方翻译理论传统获得了大量的有形作品,即关于翻译问题的著述较多;二是使其获得了用以描述翻译理论的较多译学术语。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典型的中国传统译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价值体系、以及语言文化的影响,打上了东方特有的文化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论体系。是我们建设现代翻译理论体系的宝贵资源,也是现代译论发展的基础和立足点。为确保未来中国译论的健康发展,我们既要肯定传统译论的伟大历史功绩,又要充分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以本民族语言现实文化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横向地引进,兼收并蓄,开创性地建立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论体系,构建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杨全红.中国译论讲义.重庆: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9.

[2]任运忠.中国传统译论的传统文化烙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3):146-148.

[3]唐媛.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负迁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75-176.

[4]李梅.中西翻译的社会文化烙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2):139-14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