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8篇

时间:2022-02-04 23:07: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冬天的古诗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

篇1

一、传神的字词是古诗词赏析的关键

诗词是诗人由具体的意象经过词语的形象修饰,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如唐代的贾岛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二字的使用,颇费一番周折。开始想用“推”字,后又想改为“敲”字,犹豫不决,边念边用手做推敲的动作,反复多次,我们猜想作者是不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僧人到此是投宿,应敲门征得主人的同意才能进门,如果用“推”门就显得不礼貌了,最后才决定用“敲”字,由此可见古代诗人创作时遣词造句是很严格的,当今的读者因为没有机会设身处地的亲自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所以鉴赏时就应该字斟句酌,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奥秘。

首先,在动词方面,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动词的准确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鉴赏时应重点注意,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词句中的“溅”(本意是飞溅、溅起)“惊”(本意是惊动、震惊)二字,用在这里就增添诗人“感时”花的眼泪都溅起了很高、“恨别”时鸟的心都被惊动的内心痛苦,体现出用词的新鲜。所以在鉴赏时就应抓住动词的表义,联系前后句挖掘出它的新意,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其次,在修饰语方面,修饰是修整装饰使其整齐美观。诗词中的修饰语就好像红花中的绿叶,为的就是陪衬主体――红花,使主体更加鲜艳夺目。古诗词中的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一个“孤”字就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这些修饰词语不光使诗读起来优美,更能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为诗的感情定下基调,所以修饰语也是鉴赏中关注的重点对象。

第三,在表示颜色的词语方面,自然界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有各种色彩的自然搭配,古诗词中表颜色的词也有它的独特魅力。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能抓住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就能体会出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从而使读者既收获到视觉的美感,又体会到内心的激荡起伏,把诗的意境推向一个新的。

二、表达技巧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

玉石再美也需要工匠精雕细琢,否则他的美就会大打折扣;传神的字词也需要诗人高明的手法“点石成金”,也不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所以在欣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诗人在创作时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动景和静景、实景和虚景,来抒发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言志、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工整,使感情得以升华?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一树的雪想象成春天的梨花满枝头,使人忘记冬天的寒冷,感觉到春天花香四溢的温馨气氛;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夜之间大地上银装素裹的美景,着实让诗人吃惊不小,一个“忽”字就把这一“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来”“开”的押韵,更让人感受到诗句的音乐美,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跃然纸上。

三、探讨诗人思想情感是古诗词欣赏的最终结果

植物的叶就是为树干而生的,优美的词语、巧妙的表现手法也就是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而用的。所以在鉴赏古诗词时就要根据字词的意思、表现手法的运用来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怀人、或生活杂感,以达到欣赏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文化;语文

G633.3

中国的古诗词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古代的妙言佳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可以做到会背诵,会默写,也能用自己的话将诗的意思说出来。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即学生不会对这些古诗加以运用,渐渐地就忘记了。这就违背了学习古诗的初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对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加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外,还能熏陶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开阔人们的胸襟。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尝试运用古诗词来促进语文教学。本文将对此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精彩巧妙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氛围、寻找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古诗词作为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不管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会受益颇多。如在教学《山在访友》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与友情有关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学生们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在课堂中带入了友人之间的那种相识、相知与相惜,这堂课的“主旋律”也就自然成了友情。

二、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在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有一首选自《诗经》的《采薇》,由于书中只节选了原文中的四句,16个字,仅看字面,学生很难理解诗的意思和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就将其改成了“一位卸甲退役的征夫回家乡,乡关渐进,想:是谁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送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回来了会有谁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等我?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他是春天走冬天回,季节变换,时光流逝,一去几年,他将家乡的什么季节错过了?学生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一年好景君记,正是横黄橘绿时”的秋天……他快到家时会如何呢?学生们纷纷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不仅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把以前学过的诗句学以致用。

三、灵活运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古诗词也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仅在于记忆得多少,还在于让其成为源头活水。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对语言的美化功能,对古诗词的应用加以强化,能够将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予以打破,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展示出来,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带来一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体现“母爱”的主旨非常适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对体现“保持本真”的主旨非常适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体现“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非常适用。对诗句进行恰当地引用,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使作文的思想品位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分的“亮点”得到增加。再次,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受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十一说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吟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新同学来到说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古诗词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写入文章。这样就能在简单的应用中获得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兴趣

高尔泰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词更具有美的特质。实际上,在整个语文教育中都应贯穿美的教育,应指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哲理美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美、捕捉美、学习美、创造美。如引导学生品味《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可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首优美的词,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宋代的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可指导学生将诗绘成一幅画来阐释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广大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应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古诗词加以运用。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感受。

参考文献:

[1]巴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61.

篇3

读读孔子了解传统礼仪,读读孟子了解仁义道德,读读老子了解道家源头,读读孙子了解致胜之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悟春天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悟春天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又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 ?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选本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最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纳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位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一天站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说完便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读完第①段,你感觉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第②段空格处依次填入两个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高洁烂漫

B、烂漫高洁

C、烂漫高大

D、灿烂高洁

3、作者在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人的诗句,其目的是什么?作者的这种写法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一句中的“这”具体指什么?你猜测一下“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

“这”具体指_________。“概莫能外”的意思是_________。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是运用________________具体表现“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

5、作者从春天里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用第⑤段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多雨、短暂、来得艰难(春光金贵,春光难觅,雨水多)

2、B

3、作者引用许多古人的诗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谁都承认春天是美好的。

这种引用许多古人诗句的写法使我们意识到平时要注意积累古诗名句。

4、“这”具体指“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是运用生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女子和现代美国哲人桑塔耶纳对春天的感受来具体表现“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

篇4

渐渐远去的的这个夏天雨水比往年多,许多地方领教了大自然的威力,即便是水这样一种柔软的物质,在想象里面,与尖锐丝毫不相干似的,却拥有巨大的破坏力,那是大自然的不可蔑视。其余的炎热潮湿的日子,依然未能够逃脱宿命而又充满变数。直到后来,一寸一寸到来的秋天挽着秋色和辽阔高远一道而来,一丝的凉意就能击败一片暑热,天空一下子空旷了许多;叫人联想到草原,联想到草原上有几匹马低头吃草偶尔抬头观望,沉默,不语,这情景是何等心旷神怡啊。在夏天就要离开的时侯,若是再有雨,就有了季节的推手,让时令的更替嬗变变得有些匆忙。这时候,季节之间仿佛有了些许不舍。

秋天,短暂。但,一切来得及想。

当院子里最先知秋的落叶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它们三片五片在角落里聚拢,仿佛在耳语着什么;树的枝叶杈桠间渐渐也有了几分寂寞,透露出更多的天空。这时的天空比远去的夏季辽阔、深远、幽静。微风伴着些许凉意,经过植物与水面而来的空气下载了季节的信息。脚步很轻的,秋浓了。对于北方来说,这个季节是最美的,完全可以用绚烂来形容它。“香山红叶”是这一个季节的象征,叫人首先能想到它。它尽情地描绘着秋天的气象,释放秋天的情怀,吟唱着秋天的歌。那密集的褐红色的意味,冲淡了夏天逝去的季节更替的伤感,有了些暖意。气温一定是宜人的,衣服可以穿的不多不少,分量也合适;是啊。难当的酷热退却了,冬日的严寒也还未到来,空气中满是果实成熟的味道,甜的味道,此刻正是人与自然最容易相处的时候。

古诗中有太多关于秋天的诗句,许多浓郁着悲秋的意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悲天悯人也好,天性敏感也好,也许正是这些伤感体现着文人骚客的气质吧。我喜欢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这样的诗句,相对朴素干净,简单到禅意。悲也好,喜也罢,所有的都会过去,你望着窗外,看见光线在它能抵达的事物上游曳,这时时光正在流逝,季节已在更迭,悄然无声的。

秋天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但却很短暂。如此它凭添了几分珍贵。正如那些美好的事物也难得久留一样,不经意间就远去了。有一段话说的非常美非常伤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篇5

今年的立冬在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自此进入了冬天,处在着干湿、光照、气温等过渡的节点上。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立冬节气的诗句_立冬节气古诗词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诗句

1.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2.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3.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王穉登《立冬》

4.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周南《十月十日立冬》

5.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苏辙《立冬闻雷》

6.昨日立冬雨,内河中夜雷。——范梈《九月二十八日,济上作》

8.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9.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四时》

10.惟立冬之,天惨懔以降寒。——夏侯湛《寒苦谣》

11.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12.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3.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李英《立冬客馆病坐》

14.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陆游《立冬日作》

15.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6.立冬前一日,雷电蛰虫惊。——陶安《癸卯九月二十一日作》

17.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18.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紫金霜《立冬》

19.立冬九日如此寒,敲日玻璃碎成屑。——赵熙《沙市雪定,三用前韵》

20.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紫金霜《立冬》

21.立冬杀气凝,清霜会晨朝。——刘攽《观猎》

22.立冬前未冷,已是放梅时。——屈大均《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其六》

23.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冯伯规《岁晚倚栏》

24.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立冬》

立冬诗词

1.《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日作》

【宋】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4.《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5.《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 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 勘破须饶老作家。

6.《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8.《立冬夜舟中作》

【宋】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9.《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10.《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古诗

冬景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立冬即事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岁晚倚栏

宋-冯伯规

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

细倾碧潋滟,喜对白芙蓉。

问信迟宾雁,催寒有响蛩。

暝烟都不见,闻得望晚钟。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论语·阳货》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

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左传·昭公四年》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篇6

从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词”的积累入手吧,为金碧辉煌的语文大厦来个奠基工程。由于学生刚入学,词汇量不够丰富,所以我把每课的生字进行扩词四五个,多的达到七八个,并按课打印成词签,贴在每单元的后边,以便学生随时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同时也为家长的听写带来了方便条件。每天只要学生有时间就去读词语,经过日积月累,班级的学生的词汇量就会明显增多,运用词语也很灵活了,说话造句的能力也增强了。同时,因为有些字是不认识的,反复认读,又进一步扩大了识字量,其实是一举两得。词语积累在语言表达中、在今后的习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语积累――品味浓缩历史,提高文字表达力

有了词语积累作为基础,接下来背成语也不算困难。在学习生字时,我给每个一类字找了一个成语,以单元的形式打印后,贴在了书上,让学生背诵。为了降低难度,在学习生字时,带出成语来认读。认会之后,让学生领读。然后每个人负责一条成语,每节课都反复巩固,一天下来接受快的孩子都能背下来了,接受慢的孩子也记得差不多了。这样既是为了巩固识字,又为了扩大积累,将来能学以致用,正所谓厚积薄发。每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见字想到成语,顺便认识了其它的字,识字量又进一步扩大了;再学其它字时,学生都能带出这个成语来,又是一举两得。我不局限于生字成语的积累,还随着课后的积累,进一步扩展,如上学期打印了数字成语、动物成语、AABB 、ABB、ABAB 、ABAC式词语;这学期积累了四季成语等等。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说我班学生上课组词都是成语,真正是平时积累到位了。为了提高积累成语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运用成语,只要用得恰当就加一颗星。孔繁一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下课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摇着呼啦圈,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揣原婷写到:在这个暑气蒸人的夏日,我最不愿意到外面玩了。孙宁泽在日记中说:张睿达莫名其妙地被妈妈说了一顿,很委屈……

三、古韵文积累――浸染学习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积累了一段时间成语之后,我觉得学生对古代的国文精华也应该了解一下,我又试着领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每隔一两周就为学生打印出一部分《三字经》、《弟子规》,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背诵。为了增加兴趣,我自费买了放音器,从网下载带有音乐伴奏的原文,学生们特别喜欢,边听边背。在背诵的同时,我还讲解意思和介绍有关的故事: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窦燕山教子……孩子们的知识面扩大了,也接受了中华美德教育。有了《三字经》、《弟子规》、成语作为基础,将来接触文言文就会很省力。教孩子一天就要想着他的一辈子,积累知识就是积累人生,让学生思想不断厚重起来。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积累,平时知识的积累,何尝不是对人生的积累呢?

四、农谚、名言、古诗积累――丰富语言材料,增强民族文化底蕴

篇7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我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并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语文实践课《我们爱春天》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的美文《春》,刚开始,我还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会不会感受不到文中春的美妙,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多次诵读和配乐诵读之后,学生在诵读这首美文的时候能从他们的肢体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一片春之韵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篇8

从语文教材来说,其中也有不少关涉旅游文化的作品,在七年级到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涉及旅游文化内容的占2/5左右,其中涉及到山岳、动植物、江河湖泊、气候等自然景观的主要有:《日》、《月》、《三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济南的冬天》、《秋天》、《观潮》、《雪》和《桃花源记》等;涉及到古建筑园林和历史文化遗迹的有:《苏州园林》、《满井游记》、《中国石拱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利用美丽的景物,以及其景物中所体现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养成,让他们能够用心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同时还可以利用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解力。语文教材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旅游活动的练习,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就设计了“寻觅春天的踪迹”踏青旅游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郊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通过这个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分析

(一)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来提高语文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备课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备课的质量对授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教参,并通过阅读其他与本次课程教育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其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并总结而制定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备课才是比较完善、质量较高的备课。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表达出课文中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那么其备课质量必然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一课的学习中,作者的登山路线是课文的线索,备课前教师需要一步步地根据文字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将其系统起来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而如果教师已经亲自登过泰山,经历过登山的过程,体会过登山的感觉,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并结合这篇课文的描述,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并通过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加强备课质量。另外,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登到山顶时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等与学生进行分享,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情感更加真挚,更加有趣和真实,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的向往之情。

(二)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在课堂上利用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刻板,如果学生曾经见过去过这些地方或者这些景物,那么他们就会踊跃阐述自己对课文的见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将文章还原到生活中,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感受,升华思想。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中,忽略了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理解产生了偏差,而通过旅游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为学生创造了自主交际的场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交流意识,将语言知识转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旅游资源,使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赋予的课文意境,并通过旅游知识的串联,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学生的心智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再加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是精髓,因此更加具有学习价值。我国古诗词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通过精炼的语句,来向我们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当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就经常会发现在游览的地方会有一些作者写下的古诗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成为不朽的诗句在世间代代流传下去,当我们在诗人们曾经到过的地方读着他们留下的诗词,我们更加能够真实地领悟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意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那种情感,这才是文学真正的享受和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真实感受,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对文学中的魅力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感悟和欣赏,将旅游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诗句的直观感受和文学感染力。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泰山,当你站在泰山顶端,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时,你一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所写下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如果你曾经游览过古寺、古桥、古关、古镇还有古运河,那么当你在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时,你才能够亲临其境,想象到当时的月亮中天,乌鸦在凄凉地哀啼的景象,感受当时满天霜华的寒意,并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当时面对江枫和渔火时作者难眠的心绪。

(四)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就是积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积累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坚持和持续才能实现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或者书面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述出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积累的很好方式,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按照事物的顺序,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真实、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叙说,内容要详略得当,并在记叙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为《登泰山记》和《故宫博物院》等。

三、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