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21:5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化学生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的讲授实践与总结,首先分析了当前我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的两个方面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强调本课程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注重与基础英语、专业课程、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衔接和配合,并运用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化学专业英语》是我国各个高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选)修课程,是化学专业与英语知识密切结合的一门文理兼顾课程[1]。分析《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这个薄弱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这业已成为当前有关教学改革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关键课题。
1教学实况综括
2004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2-4]: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基础素质呈现“三差”,教学效果欠佳。目前,各高校和学生对《化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基础英语,教学地位明显偏弱,开设难度和随意性极大,任课教师积极性屡受打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不高,多数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习惯于被动听课,过多依赖任课教师的讲解,学习效果很一般,尽管最后修得了学分,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并无多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多而专业,学时短、教学任务较艰巨。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时少却要求颇高,教学难度过大。要想在36学时内兼顾较为系统的讲授内容和扎实的教学质量,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明显感到疲于应付,而学生大多觉得复杂生硬、枯燥难学,常常恍如听天书,造成了师生双亏的不良局面。
2教学革新与努力
鉴于此,从2014年初伊始,笔者针对所发现的两大问题,结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
2.1强调重要性并激发学习热情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分析当代社会形势及本课程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态度上和行动上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师生双方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1)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从《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实用性等方面有意识地强调该课程在今后文献阅读、产品使用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把学习过程看作是提高其外语水平的一次极好机会。(2)笔者经常例举一些本系英文功底较好的专业教师标兵在教育教学科研上所拥有的优势和业绩、往届优秀毕业生成功考取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些专业英语成绩很好的毕业生在单位或企业成功就业的典型事迹,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5]。
2.2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和配合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建立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且需依赖于牢靠的公共英语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而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铺垫至关重要,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三者密切关联。
2.2.1与基础英语的对接
针对学生基础英语不够牢固的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学习过渡和迁移,笔者在教学过程意重复了基础英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英语内容大量分析和讲解句子结构和语法,强化基础英语语法在专业语篇中的应用;从词源角度将专业术语和基础词汇联系起来,使学生将基础英语词汇的学习经验应用到英文专业词汇的学习中;在真实语境中比较交叉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把基础英语学习的经验迁移到专业英语的学习。
2.2.2与专业课程的承接
在《化学专业英语》的讲授过程中,笔者有意铺垫讲解了一部分专业基础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术语并强调学习中应多加留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专业名词术语和涉及到的专业内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增大他们的学习期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将他们轻松、更好地导入专业英语,从而完成了学习迁移。
2.2.3与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配合
从笔者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来看,高校的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两门课程存在不少相互联系和交叉的地方,确实有着两者接(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英文文献查阅力度的专门训练,适当阐述各外文文献类型检索工具并教授英文文献的常见查阅方法,还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完成多次实践型英文文献检索过程,提高他们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加强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训练,把检索到的文献记录用作英译汉的练习作业,将文献利用中的摘译、编泽、综述等练习作为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综合技能的操作对象,切实提高学生的外文翻译质量。此外,基于高水平英语文献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作用,笔者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刻意加强学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6.1学术论文写作概述”、“6.2化学学术论文写作”两节中的具体实例、句型和文章阐述有关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要点、结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摘录一些权威期刊文献中的中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并且让学生揣摩当中的句法和语法特点,尝试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或者中文翻译成英文,还列举一些往届学生毕业论文中含有句法语法错误的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让学生分析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再慢慢地让他们模仿写作课程小论文或实验报告。
2.3运用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作为公共(基础)英语的后续(延伸)课程,专业英语实质上还是一门英语语言课,即:专业英语=英语语言+科普知识+专业内容。
2.3.1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在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或干脆自编讲义(教材)《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并以实用性、新颖性、广泛性及难度适中为原则精心设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完全依赖于教材内容和篇幅,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外拓展”的多方面开放式课程教学新体系,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由主体(课文及其词汇、阅读要领、课堂练习等)、辅助(主题专业词汇、泛读资料等)和延伸(主题对话、专题教学片演示、专题调研实践、课后作业等)三部分构成,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侧重点,详略得当、逐渐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丰富他们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3.2变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采用启发(引导)式、研讨式、激励(竞争)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内外教学,以多提问、多讨论、多测试和多运用的互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重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依据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优劣互补、男女混合的分组)、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以及课前预习、课内精讲精练与课外实践拓展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用性,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层次化教学进度,注重对规律性问题的归纳并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还精心编制了综合教辅材料《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导学手册》和《化学应用计算机上机操作教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效缓解学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教学矛盾,试图建立一种自主、开放、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2.3.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笔者采取各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注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环节。在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合理地加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更能直观、生动、形象、多样地反映教学内容的多种现代化媒体形式,并通过动画、颜色、放映方式分析语法结构,从而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听讲内容印象深刻、思维活跃并且更容易理解;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借助本校校园网初步建立起《化学专业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化学专业英语及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网站,与本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源、网站链接,学生可与任课教师及时、真诚地互动交流学习感想、提出建议意见并答疑解惑,扩充教学容量、利用其为教学相长服务并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借鉴。
3结语
实践表明,近两年来我们对提高化学英语水平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词汇,较自如地查阅英文文献资料并正确理解英文原意和掌握专业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课程结束后词汇量尤其是常用专业词汇量有较大增加,理解力有所提高。一些英语及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专业论文或综述。毕业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设置合理,任课教师素质高,教学效果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与此同时,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在从事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上,专业知识熟练、业务能力突出,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
作者:万永坤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1):8-14.
[2]万永坤,章新.对玉溪师范学院化学双语教学的回顾和反思[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5-38.
[3]万永坤.十年《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海外英语,2013(10):4-5,10.
论文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教科书是化学知识的载体,化学史的渗透,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新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化学史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历史论述,是化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取得胜利的历史。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穿插化学史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1904年,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Langevin 1872—1946)首先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尊心;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简而言之,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起到知识教育、创造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质教育功能。所以,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
我国20多年来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都渗透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而且化学史内容都占了一定的比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逐年增多。对比几种教科书,不难看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内容的章节所占比例逐年递增,1978年版的教科书中化学史才占5%,而2001年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化学史则占到50%。90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强调加强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渗透逐年增多,说明初中化学教科书正努力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化学史在教科书中占到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说明化学课程在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适应21世纪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宽。1978年版的教科书只是略介绍化学的发展,随后几种版本的教科书,除化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重要的实验方法外,也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化学家及其对化学的重要贡献,化学史的渗透虽有了较大进步,但这些化学史料只是紧扣所学内容,没有进行扩展,这样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窄。而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增加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既介绍了早期化学史实,又涉及到了19世纪的经典化学和20世纪的现代化学,化学史内容所涉及的面有化学家及科学实验、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情知识等诸多方面,化学史得到进一步的渗透。透过化学史实,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同时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让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关系,逐步使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转贴于 3.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比几种教科书,90年代前的教科书,多是以文字叙述化学史,形式单一,90年代后的教科书中介绍化学史时,在原来基础了增加了一些插图,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有一定变化。而2001年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文内增加了不少插图和实物照片,如彩陶、古画、雕像、透明金刚石薄膜等,图文并茂,通过真实的图片、鲜艳的色彩、具体的数据、重要的史实,再加上适当的文字说明或描述,把化学史知识融汇在各单元各课题中,画面色彩明丽,其真实、直观、亲切、深刻,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使得化学史知识更直观、易懂,更接近于生活,能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和掌握。
三、化学史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引入和穿插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趣味化和过程化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排时应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通过渗透化学史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教师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以使化学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可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化学教科书会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化学史的渗透也会不断增加,化学史教育也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在化学教育中重视化学史教育将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鲍时安,张家宣.化学史教育与教学[J].化学教育,2000,(01).
关键词:高中化学 科学 人文精神
本文认为化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人文价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化学学习能使人形成严谨、朴实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做化学”的方式实现化学的“再认识”、“再创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做化学”,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实现化学的“再创造”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实现人文价值
1.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良好品质。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和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及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曾有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明确化学结论的准确性,理论推断、实验证明的严谨性,感悟到“求真”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感受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2.化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需要。激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去克服困难,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科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化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合作、民主的精神。无论是课堂还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都应在学生中多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民主的气氛,培育他们的民主精神。合作学习,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格,谦逊的品格,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通过化学史,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钠的化合物》时,教师可联系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制碱法等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化学课程,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发生着重要影响,使化学课程真正成为一门以培养具备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出发点,强调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互沟通与融合的现代化课程。
参考文献: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基础医用化学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本文针对大一医学生各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从精选实验内容、优化实验项目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小结。
【关键词】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面向医学院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等,涵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等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实验课是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环节,鉴于中学阶段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训练很少甚至空白,如何在大一时利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高校针对化学各专业学生进行的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及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普遍建立了“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条龙的实验教学体系,时间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将这些成功经验照搬用于医学生的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挑选实验内容,更得考虑在有限的实验时数内,通过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激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水质总硬度测定”[5]除了自来水样外,增加了岳麓山泉水、白沙井水两个样品,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通过水质硬度大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在“熔点测定”[6]实验中,除了练习毛细管法外,还将显微熔点测定仪以及数字化熔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认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待实验经费较充裕时可以考虑购买,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6]除了蒸馏工业酒精外,将另一样品溴苯改为汽车防冻液,因为溴苯毒性大,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横向整合,纵向打通”,重视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1],将《基础化学》理论课中学习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与《有机化学》课程基本操作训练联系起来,既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又补充和完善了防冻液的基本性能[7]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及时将文献中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中。例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将催化剂由浓硫酸改为一水合硫酸氢钠[8]及TiO2/SO42-固体超强酸[9],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改进。同时,该实验对产品的表征除了根据馏液的沸点外,将折光率的测试改为确定样品密度,只需在称量产品质量后量取产品体积即可,操作简单易行。产品沸点以及产品密度相互佐证,提高了产品表征的可靠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一般遵从学生预习、老师详细讲解示范以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或似懂非懂,导致实验过程不顺利或影响实验结果。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其它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如何创造条件使平衡右移?反应完成后最经济有效的除去杂质方案?产品的表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等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或者由某一学生演示实验装置的安装、分液漏斗的使用操作等,使每位学生都能用心参与,不再有旁观者,进而对实验方案、操作步骤以及原理都有充分地认识,做到动手前对整个实验过程思路非常清楚、实验时心中有数。
对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或者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得到解决方案,比如“分子模型操作”实验中,有学生对含两个相同手性碳的酒石酸化合物的球棒模型与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以及内消旋化合物、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概念理解感觉有困惑,指导老师在学生做好模型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回忆Fischer投影式书写规则,再结合模型进行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接着借助内消旋酒石酸分子模型说明对称面、对称中心的定义;最后和一对对映体的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内消旋化合物的含义。“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直接回流法和分水回流法哪种方法产率较高?建议和同组同学商量后选定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合成产品产率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水质总硬度测定”实验,有些滴定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返红?分水回流法制备乙酸正丁酯,分水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点漏,如何补救?等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可能原因并通过实验确认结果如何。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组同学的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实验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如何处理?另外,节水、节电、节约试剂,比如蒸馏装置,相对两组冷凝水串连并将冷凝水开到最小;乙醇可反复用于“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些做法。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利用实验录像素材,结合PowerDirector、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视频以及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11-13],可以保证在较少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化学实验知识。目前已完成实验视频5项,包括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等,并已应用于2012、2013级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效果良好。逐步开展和完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任重而道远。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提升,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对问题的兴趣进行实验,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肖小华,邹小勇,张杰鹏,等.基础化学实验(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4):36-38.
[3]付颖,叶非.基础化学系列实验课程体系优化[J].大学化学,2013,28(2):25-28.
[4]朱莎娜.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86-187.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地区,体育教学,矮寨中学
“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但民族怎么上升为世界的,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而且现在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异化,或面临着失传或已经失传的的困境,如果仅仅依靠设立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用少数人去研究民族文化去传承民族体育爱好者,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的。免费论文。因此,选用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普遍传播中源远流长成为民族地区的重要使命。矮寨民族文化研究站站长施云生用这样一句朴实不失睿智的话阐述了他的见解: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最好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体育课堂。吉首市矮寨中学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区学校对其进行了诠释:利用其所属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民族体育项目的环境优势,将民族文化进校园,走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特殊途径,促进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将对矮寨中学这一行动进行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吉首市具有民族特色的矮寨中学为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有关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习俗等资料,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1.2.2 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矮寨中学为期一天考察,了解了其民族文化如何走进校园,那些民族文化走进校园.
1.2.3专家访谈
通过矮寨中学校长,矮寨中学民族文化站站长,吉首市民俗民间文化专家等对民族文化进入体育教学及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讲述,采用问答形式,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些情况,并提炼、记录、整理、分析。
2.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意义
走现代化路线是时展的趋势,但现代化是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天敌,一旦碰触,很多都会在异化中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应对这一局面,成为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的传承任务。矮寨中学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以民族体育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民族体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思路,在课堂中教授民族体育项目技术的同时,讲述其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学生在了解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及怎么将传统体育项目容入日常生活(民族体育项目来自与生产、生活),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这种形式,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体育同民族文化一样源源流长,但纯文化的东西学起来难免单调晦涩,而矮寨中学独树一帜将民族文化带进校园,不仅让民族文化生活起来,也让民族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鲜活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掌握,更可让某些“追究到底”的学生在活用民族体育蕴含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不朽的技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民族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将有助于培养主流民族与非主流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矮寨中学的学生通过参与本民族的体育活动能增进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的之外,探索他民族的民族相似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融合。
3.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通过对矮寨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本人大体了解到矮寨中学这种教学理念的现状:(1)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实质性支持,2010年6月25日,吉首市矮寨中学给来自花垣县和吉首市的3名民间艺人首次每人发放了当月的1000元工资。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朱俊杰介绍,这是湘西州吉首市首次给所聘民间艺人按月发放工资的学校。这样民俗民间文化专家、民间民族文艺专家的就可有保障的定期在矮寨中学进行民族体育知识的教育和技术知识的教学。(2)民族体育教学在有民族文化的深度下,丰富了民族体育教学的内涵,民族文艺专家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带来,更多更富有创意的技术。据了解矮寨中学从2003年开始,陆续将州内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不定期为学生传授民族文化,并相继成立了苗鼓队、舞狮队、高脚马队、民间刺绣队等兴趣特长小组,将常规教学与民间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师生课外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与民族文化、文艺专家,面对面进行教学交流,给学生提高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3)矮寨中学采用教学与竞技相结合的形式。除了常规民族体育教学,还会加强民族民间竞技项目的教学,如苗鼓、舞龙等。(4)已经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民族体育已成为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占有平等的地位。
4.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文化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化,矮寨中学将融入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多元化的体育项目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项目,造就学生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并能带动学生在文化融合中,创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4.1创新、传承民族体育
学校作为知识技术经验传播的主体,矮寨中学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与舞台,利用民族体育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将独具特色的苗族土家族民族体育项目穿插与体育教学中,对苗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传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2融合民族体育文化
有些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本身所独有的,但有些是多个民族所共有,在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些文化分歧,但实质上相同,如舞龙、舞师和高脚马。因此,矮寨中学在教学中传播各种民族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这种多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也使他们了解了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
4.3传播民族地区特色民族体育文化,弘扬其精神
能流传千年不消失的文化,除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广泛的传播必不可少。矮寨中学熟知,学习要从小抓起。从学生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将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领略民族体育文化。在不间断的学习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一旦他们成年,可以成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精神的弘扬者。
5.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从矮寨中学的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事例中说明,这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矮寨中学的经验结合本人对相关理论的了解,怎么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呢?
5.1寻求政府的支持
民族地区一般经济条件教差,导致学校基础设施不全,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难以解决民族体育文化及技能的的实施,而任何一种民族体育活动或民族体育文化学校课程的改革的实施,经济开支必不可少,尤其是作为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的学校,得到政府来自物质,财政上的支持至关重要。
5.2选择合理的传播途径
尽管民族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文化优点,但迫于传统文化的枷锁与地域的限制,大范围的在教育领域推广存在很大障碍,因此从民族体育项目发源地例先在其所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依托与他们所拥有的独有的民族文化理解与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并将其纳入到民族体育比赛项目中,从而能得到普遍的关注与推广。
5.3将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技能纳入民族地区的常规教学中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只要是学校开展的记入对学生整体成绩评估的,大部分学生会很认真的学习,而且民族体育文化历史神秘性,民族体育的趣味性可以对其他课程及现代体育进行补充,或家庭中拥有民族体育的爱好者,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也为他们提供可以进一步系统学习的平台。
5.4合理利用独特的人文资源
民族地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拥有具有民族体育技能的的民间艺人,学校可以将其特聘为教师,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师对某些民族体育文化与技能的不足,也可以给在校教师与其相互切磋的机会,从而促进、提高、优化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艳华. 对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 2010,(03).
[2]范本祁,杨慧. 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8,(02) .
[3]赵天辉,张明曦. 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4).
[4]陆盛华.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10,(01).
[5]胡红艳.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实践价值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S1).
[6]徐红星.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A]. 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 2008.
[7]王旭冰. 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思索[J]. 魅力中国, 2009,(17).
[8]赵岷.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9]郭学敏. “阳光体育运动 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
[10]李政洪,黄文辉,湘西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2).
[1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民族出版社,2004,(9).
[关键词]环境;绿色化学;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44-02
绿色化学,也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或无污染化学,主要是指在化学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原则来减少、甚至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或在过程中的生成的化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原子经济性”,基本原理是公认的十二原则。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与环境保护不同,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是从物质产生的源头控制废物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绿色化学对环境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与现代化工工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一、绿色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未来的生力军,在大学课程中开设绿色化学课程,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污染,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绿色化学及相关知识引入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并系统传授给学生。
随着对绿色化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逐步为人们接受,并被引入高校教W活动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绿色化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与化学其他课程不同,绿色化学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因此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专业知识,为大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者从2009年开始在江苏师范大学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绿色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绿色化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精选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的兴趣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很快,但没有较为成熟的教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这也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思想、提供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绿色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有机化学联系紧密,涉及很多有机合成反应的方法和条件,如果只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结合实际生活,用生动的实例充实课堂教学,展现绿色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白色污染”及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就会对绿色化学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绿色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涉及很多化学相关领域, 因此我们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一些相关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另外,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数据库资源来提供关于绿色化学的最新科研成果的链接,以便学生随时阅览、学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研究动态及最新进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启发学生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讲解―接受型”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少,教学气氛沉闷,也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学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
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绿色溶剂技术这个章节时,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的科学前沿内容。在该章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这节课的10~15 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对绿色溶剂技术的理解,分组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作为一门专业课,绿色化学每节课要传递的信息量非常大,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处于抄笔记的状态,没有时间去消化和思考教师讲授内容,不能和教师互动,只能被动接受课堂内容。所以要改善教学效果,就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不同教学手段间的配合使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主要场所,但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素质,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有合作的化工厂或制药公司参观调查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验教学来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绿色化学观念,如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设计性实验中分别采用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让学生对两种合成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他们用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性,增加他们迫切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另外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有意识按绿色化学要求进行,开展专题讲座,环保展览宣传等,让绿色化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主动学习积极性低,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抄袭别人的作业。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化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课程论文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在每学期的授课中,我们通常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前给出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根据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结合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查找和阅读有关的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和撰写课程论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个环节通常也会给出一些相关指导,如每个数据库的使用教程和视频等,课程论文的完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化学的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构成。不同于其他化学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在绿色化学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课后心得体会也计入平时成绩。如在某些章节的课堂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课堂教学中,每组可派出代表对相关问题给出解答,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更深刻地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部分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课程结束后,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要总结该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课程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这门课程中,部分评价意见如下:1.绿色化学这门课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感觉很有用;2.课堂上老师举的例子很生动,学到了很多东西,扩展了知识面;3.通过准备课程论文,感觉自己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4.喜欢老师的讲课,内容吸引人,但是有部分反应有机化学里没学过,能否多讲一些。
总的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程度高,总体满意程度也比较高。
三、结语
绿色化学是一门面向21 世o的高层次化学,它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在绿色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常伟,李贤均.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2] 张礼和.化学学科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沈玉龙,王克诚.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006(10):63-64.
[4] 仲崇立.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高中化学教育课程中绿色化学的实施
摘要: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绿色化学理念应该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涵盖绿色化学理念,主动创设情境,立足实验,在课堂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对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中;教育;绿色化学
一、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高中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主动创设情境,善于利用教材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应以主动创设的或者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或问题为中心,通过主动探究式教学,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绿色化学理念,比如可以把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如在卤素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在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的作用,讨论其可能的途径。通过这些活动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学生经常了解及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的热点,从而提高其深入了解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并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防止污染、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
2、立足实验,渗透绿色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绿色化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学化学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量化,都是用“适量”、“几滴”等笼统的词语限定,而中学生做实验时好奇心比较重,无法准确地把握实验药品的实际用量,所以造成药品的损失,甚至可能造成污染。二是实验的产物有毒。所以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调整,要定量,实验室明确告诉学生药品的用量情况,这样既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又可为实验操作规范化奠定基础,更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三是让学生根据有毒物质的性质,探究针对该种物质如何进行回收与处理。对于实验可以进行细节上的优化和处理,使得实验更绿色化。例如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溴的挥发性强,毒性大,而碘的毒性较小,可以将四氯化碳萃取溴水改为萃取碘水。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这样就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当实验结束时可以及时将铜丝取出,减少空气污染。演示白磷和红磷着火点对比实验时,该实验反应发生时燃烧物易爆溅并且燃烧时有大量白烟产生且有毒等,实验时在铁片上方罩个玻璃罩,取用的药品也要尽可能少。由此可见,在实验时,要确保实验的安全及环保问题。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污染环境、不吸入有毒烟雾及安全和便于观察等角度出发讨论、分析,共同改进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及绿色化理念。
三、循环使用化学试剂、充分利用反应产物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所以,我们应该应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反应产物。这不仅从源头上防止了污染,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例如:在中学化学实验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如果将反应后的混合集体(含未反应的CO)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空气,产生了新的隐患。如果进行循环利用,就能达到节约化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实验工作中,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四、妥善处理化学实验中的废弃物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以致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实验教学过程中,限定用量,把好的经验传播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加上正确引导,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董量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化学教育[J].2002,11.
[2]吴光才.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探索[J].南平师专报.2001,02.
[3]张婉佳.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语文综合能力 培养方法
一、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岗前教育,“职业属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本质区别,“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1]。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职业人才的高职教育,就必须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的综合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就业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周济,2005)。
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基础课程一方面承担着传播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任[1]。高职语文同时兼有文化课、基础课、技能课的职能。说它是文化课,是因为它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说它是基础课,是因为它要为学好专业课打基础;说它是技能课,是因为它要培养学生“能说会写”的上岗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将不再是继续升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而是走上社会,加入到劳动者的行列,成为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职业队伍中的一员。临近毕业时,他们要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这一关;就业前,要过求职面试这道坎;工作后他们更是要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场合中,他们需要做报告、做动员、写总结、汇报工作、发表演说,需要游说、洽谈、陈述和辩论,需要书写和处理公文、信函、报刊及其他信息资料,需要专心、耐心、冷静、礼貌地听取别人的讲话,需要运用高素质的思维获取语言信息中的蛛丝马迹并做出果断的决定。所有这些都意味着高职学生要能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外,还必须具有高素质的听说读写能力,高素质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交际能力,亦即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力[3]。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唯其如此,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培养出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达到“一要适应,二要提高”的教育目标。(,1991)
二、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人类智能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创造性地进行思读听说写等语言信息的加工和交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序列,各自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进而产生不同的成果效应。从语文教学上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构成语文综合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就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积极开辟学校乃至社会这个语言大课堂,使之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立体化的能力培养空间。
听话指听者靠听觉从言语声波中接受信息,领悟思想感情。它要求听者在辨音、注意、理解、记忆、联想、概括、组合、品评乃至察言观色上机智敏捷,快速应对,真正做到听得准、懂得快、记得清。教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仅要拓宽学生听的范围,还要提高学生听的速度和效率,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特殊情境或在课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深入社会洽谈,听申诉、听答辩、听朗诵、听广播、听会议,听完后要让学生讲出听话的内容和精神,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听的能力。
说话是说者在社会交际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言语活动。这种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言语的信息输出,具有很强的瞬时性、情境性、多变性和复合性。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说话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适应说话的内外语境,边构思边说,随机调控,尽快把思维转换成语言。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放开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最好采用问答式、提问式、讨论式或辩论式,并注意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开展说话训练活动。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或讨论、辩论,或洽谈、谈判,或演讲、游说,使学生无论在多么复杂的语言场合中,都能镇定自若,应酬自如。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快说的能力,尽量避免说者和听者在心理上的时间差,讲求立竿见影。例如训练学生即兴快速讲话、比赛现场解说、辩论抢先答题等,这些训练都可逼迫说话者刻不容缓地使出自己观察、思维和表达的全身解数,使语言表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源于“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当然快说要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连贯为基准。
读是学生从文字符号系统中提取、加工和转换信息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书语内化为心语的信息输入过程,必须经过“感言辨体”的认形阶段、“入情得义”的取神阶段及“加工再造”的转换阶段。现代社会知识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的训练,如浏览、略读、跳读、精读乃至创造性阅读的训练,识记、推究、筛选、鉴别、转换、概括、总结等读书能力的训练,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提取等能力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逐步培养学生由“见形读音知义”的点式阅读,向“见形知义”的线式阅读过渡,最后上升到一目十行,去粗取精,内化简缩,眼脑直映的面式阅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写是指作者把自己感知客观所获,通过主观感受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它是内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的信息输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多向的。高职学生在写好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要真正学会写作一些生活常用应用文,如个人事务文书、团体事务文书、会务文书;学习常用应用文,如学习实践文书、求职文书;工作常用应用文,如行政公文、传播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等,常见的文种有书信、条据、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竞聘演讲稿、启事、海报、职业生涯规划书、就业协议书、简历、求职信、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广告、会议记录、合同、计划、总结、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规章制度、诉状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大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力度。通过训练,要求熟练地写作各类常用的应用文体。与此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做到“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当然快写应当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为前提。一般的高职毕业生,通过系统周密扎实严格的训练,行文速度每分钟应超过30个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快速写作时,应注重思维的快速敏捷,力争使学生做到事到思成、意到笔随、心手相应、游刃有余。唯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4]。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评价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至关重要。思维一般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就形象思维而言,主要特征是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可以是顺向,也可以是逆向;可以是发散,也可以是收敛。就抽象思维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分析和综合,主要方式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出新发现、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才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这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所必需的能力。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对待问题的评价必须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记忆、理解、分析表达等,学生站得高,看得广,想得透,表达得清晰连贯,才能对事物或现象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必须快速及时。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解说、演讲、辩论、洽谈等,都需要这种高水平的评价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流、交际是人们办实业、经商及做好一切工作必备的能力,善交际、懂交流者备受青睐,成功的概率高,反之则受冷遇。“才美不外现”、“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观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因不善交流、交际被埋没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人数不胜数。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不善与人交流,未开口先脸红,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手足无措,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淘汰出局的高职毕业生也大有人在[5]。时代已向高职语文教学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刻不容缓。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要全方位、逐层次地展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辩论,不断强化非语言因素的作用,强化口试答辩,等等。建议在每学期的语文成绩中,让口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要多举行如“模拟咨询招聘会”、“交流汇报会”、“交际演示会”之类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不断感悟到生活中的交际方式。生活中的交际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见机行事,或自我表现,或自我吹捧,或自我推荐,或耐心乞求,或断然拒绝,或主动出击,或退避三舍,或大度宽容,或当仁不让,等等,这些以表达为主的交流、交际方式,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形成很强很高很大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培养造就现代化的人才,而现代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职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灵.高职基础课程特色教材开发探析.高教论坛,2011,(9):52.
[2]周龙军,陆琦.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材应突出职业针对性.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6):148.
[3]谢文欣.提高高职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探讨.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
[4]王建伟.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校园(下旬刊),201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