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12:21: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教学事业发展较快,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当前高中化学教中有机化学是重要的基础教学内容,做好有机化学的教学环节也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教学方向。
一、掌握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首先需要让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有明确的认知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实际发展。目前阶段的有机化学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提取时期、创立时期以及后期的发展阶段。提取时期主要是人们通过有机化学的知识对要去进行研究提取。创立时期主要指的是化合物的基本合成,比如乙酸和油脂等化合物的创立。后期发展是目前有机化学主要的发展趋势,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构建现代结构理论体系,合成了较多复杂的天然物,以上这些就是有机化学的基本概述。
二、了解有机化学教学难点,强化知识点与高考命题特点的联系
现阶段化学教学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之间的目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把握教学的范围。比如现阶段化学教材中增加了“溴乙烷”而删减了“乙二醇、甲醛和乙二酸”等。
起初大多数学生在接触学习有机化学时,都表现了极高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学习难度不断深入,大多学生会感受到有机反应方程式较为难写,在化学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中表F能力较差,知识网络化的程度较差,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等情况。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理科综合卷中的有机化学部分仍旧对传统的有机化学热点内容较为关注,其中以社会生活、医药以及新材料等内容为教学背景材料,来综合考查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既测验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能以实验题的内容标准来考察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探析
1.以教材内容为引导,落实化学教学的目标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有效的教学框架栏目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导。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等栏目,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实际作用,以此对学生开展积极性的引导。教材中所包含的此类知识点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性,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空间,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教材中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回顾与总结”的内容,为学生梳理教学的主体以及知识内容的细节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思维探究,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完全自主化学习。教师再通过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创设更为有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2.以课程标准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化学教材中所设置的“活动与探究”环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成果。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根据现阶段高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内容难易度都有明确的层次划分,教师要在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比如在验证该反应为取代反应的实验中,严重卤代烃中的卤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以及实验试剂,让学生进行试剂添加观察相关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有效实验证明。
3.建立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有机化学的知识价值进行深度探究,逐步辅助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学卤代烃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比如溴乙烷在NaOH溶液中进行充分的水解过程。教师在探究性实验开始之前为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果在实验中没有各类添加试剂,能够判断出溴乙烷在加热过程中在NaOH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情况吗?让学生在预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水解现象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来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探究性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从而有效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有机化学已经与多个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机化学与生活中各类实际应用较为明显,所以当前加强有机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喜有.高中化学教学中优化有机化学教学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12):9.
[2]刘璐.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6):36-36.
[3]黄兆金.有机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界,2015(19):128-128.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 发散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14-02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它包括了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温故、联想、求同、存异、理解和发散,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吃透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
教科书的知识是所有考察内容知识衍生的基础,因此要善于利用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因此笔者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气体摩尔体积对固体和液体是否也适用?占有的体积是多大?物质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吗?学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论有了实质的再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才能去糟存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系统记忆,形成知识网络是高中阶段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等为主线来学习。对于具体的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可以通过“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进行思考掌握。同时,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找出规律,加强记忆。
又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
四、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课堂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蜡烛、铁丝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等。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郭卓群,等.化学教学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3]袁金坤,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关键词】“乙醛”教学 微课模式 高中化学教学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一直研究和开发能够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方式,在如今技术进步飞快的社会中,“微课”模式教学就为化学教师带来了便利。
一、微课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块设计
(1)微课模式的基础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来设置的,以教材为基础,在其中选用一些学生自学时比较吃力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比如一些理论知识、概念、原理、实验过程等等,有效的解决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等问题。
(2)微课模式的形式主要是结合学生学习化学的特点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采用抽象和具象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微课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化学课程的资料从而构成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应用模型,分为课前自学版块、课堂学习版块和课后复习版块三种。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之后,在课堂中通过观看微课中的学习视频从而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后预习板块主要是通过微课对化学课程中的难点进行再一次消化,使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并加深知识的记忆①。
二、以“乙醛”教学为例研究微课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
在以“乙醛”为例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在微课中的应用时,可以把其知识内容分为三个单元来进行讲述,并且制作三个关于“乙醛”的小视频。
1.讲述乙醛物理性质知识
制定学习目标:学习乙醛的物理性质。
制定学习任务:
(1)提出问题:问学生,通过观察乙醛样品,你可以说出那些关于乙醛的物理性质?
(2)研究:如何区别葡萄糖及乙醛两种无色无味液体?
(3)深度研究:如何使乙醛液体与水分解?
(4)分析思考:观察学生在观看乙醛物理性质视频过程中是否有疑问,如若没有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在关于乙醛物理性质的问题中,学生通过观察及思考对此进行总结讲述;在区分葡萄糖与乙醛两者液体时,学生通过对两者分别测其密度及沸点来进行分析。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得知,通过观察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等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使学生在其中学到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②。
2.讲述乙醛的组成结构
制定学习目标:充分了解乙醛的组成结构
制定学习任务:
(1)提出问题:根据乙醛的分子式是否能写出其结构形式。
(2)研究:乙醛在同一平面中一定有几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中可能有几个原子?
(3)深度研究:通过播放小视频提问学生在CHO转变为COOH的过程中有哪些反应?
(4)分析思考:了解乙醛组成结构这一单元中内容比较抽象化,学生的思维难以通过观看小视频就充分展开。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动手组装其内部分子结构模型,使其形象具体化,并且在此时播放讲解乙醛分子结构的小视频,以此来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空间,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此知识。
3.讲述乙醛和强氧化剂之间的反应
制定学习目标:了解乙醛的性质。
制定学习计划:
(1)提出问题:乙醛与强氧化剂之间有哪些反应?
(2)研究:使酸性溶液褪色的液体一定是乙醛?
(3)深度研究:在学过的化学知识中,有哪些可以使酸性溶液褪色的有机物?
(4)分析思考:在学生通过对乙醛与氧气反应的小视频观看时,里面对此内容有文字讲述及细节讲授,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对此知识深度理解,还可让学生背写相关的化学公式,从中找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纠正,加深对乙醛性质的理解。还可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此内容,加深对乙醛性质知识的理解。并且使学生互相探讨交流“有哪些可以使酸性溶液褪色的有机物”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组成对其性质的影响③。
三、结束语
微课是技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最新、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不管是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今后的教学教育活动也有着促进作用。⑽⒖卧擞玫礁咧谢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使用微课,也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刘岩.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以“乙醛”教学的微课应用模型为例[J]. 化学教育,2015,36(11):22-25.
② 孙微微. 微课在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以“乙醛”教学的微课应用模型为例[J]. 高中数理化,2016(2):62-62.
【摘要】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也间接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本文从重视家庭实验、重视实验操作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实验探索,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1.重视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家庭小实验。家庭实验基于课本,源于生活,就地取材,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大胆探索,在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知识与创造技能。如高中第二册中测定各类溶液的PH值,改变花的颜色,用铜片和铝片在一片橘子上做一个原电池,用牙签、橡皮泥、粘土自制烷烃的分子模型,自造甜酒酿等。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的延伸与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均大有好处。
2.重视实验操作的基础
实验试题设计有不少内容来自于基础,考查要点相当明确。因此,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贯穿于平时的实验教学全过程,重视演示操作,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尤其要对一些学生平时最易忽视又看似简单的基本操作。应该使学生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进而培养成一种科学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许多化学实验现象很复杂,如果只是笼统的要学生看实验,而不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性地观察,学生可能将次要的、非本质的现象当成主要的、本质的现象,或是掩盖了某些现象,或是实验现象不易被发现,甚至作出了错误的观察结果。因此,对一个将要进行的实验,应当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从中设法抓住最主要的观察内容,应当让学生熟悉这些化学实验基本观察范围,并在此范围内选择重点观察现象。
4.应重视实验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中有许多知识要点,可以进行归纳比较,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总复习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各类有机物实验条件不太明了,可进行归类。这样对养成学生总结、归纳性思维有较大的帮助。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是高中学生实验中一个比较典型且重要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因素、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各种错误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首先要重视化学用语的复习,进行强化训练,例如正确书写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其次应指导如何用文字表达,老师要严格要求,不断创设书面表达的情境,在培养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培养书面表达,注意实验简答题的严密性,逻辑性,做到文字条理明确,切合知识理论,用语规范、简炼。正确地把握实际要领。最大限度地完成必要的解答。
再次应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际教学中常常运用分析、比较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指导学生科学地审题,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切中要害,以解决实验题中的疑难。
6.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素材,鼓励学生对这类实验大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对排水测气一法不太甚了解,老师可利用下列仪器:广口瓶、导管、量筒等组装成一整套装置并加以演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启发学生导管的长短及水的量对实验造成的误差,培养求是精神。乙酸乙酯等好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且这类物质发生反应时,现象不很明显。如何解决呢?为了验证它们的性质,可以设计成如下: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通过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呈现碱性,在不摇动的情况下向碳酸钠溶液中先后加入一定量的石蕊试液及乙酸乙酯,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三色杯现象。紧接着做酯的水解实验,可以在酯中加入一种可溶于酯而不溶于水的着色剂,例如油漆颜料,加热后让其水解,会看到分层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直至消失。这样从感性上认识到了酯的化学性质。再如象产生倒吸现象、尾气处理、除杂与干燥等,都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7.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发现矛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认真钻研问题和积极的思维,并运用已学过的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实验事实提出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认真分析,主动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应用能力
高考化学有实验习题,它能从中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新的理念,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回顾高考历史发展,化学实验题型也趋于合理完善。例如实验原理题,要求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现象及有关数据,根据中学化学实验原理、仪器及药品,综合有关化学知识,进行说理分析推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如化学实验报告,是记录、分析化学实验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方案,往往包括实验名称、目的、步骤及结论等,并对有关现象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我们要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医学类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3—02
有机化学是医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它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药理学等课程)必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属于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大量的有机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反应方程式、有机反应机理等等。在学习有机化学物质性质及结构时,许多有机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近,许多学生易混淆;而在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反应机理时,许多学生往往感觉非常吃力,这是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来自技校、中专和职校的学生,也有来自高中的学生。不同的生源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相差极大,他们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如何在高职医学专业有效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展开讨论。
1 了解学生化学基础,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其中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其掌握的化学知识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对有机化学的认识非常有限;而来自高中的理科学生,其有机化学基础相对扎实。由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许多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不能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对有机化学学习反感,产生排斥心理;而当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简单时,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对有机化学掉以轻心,同样学不好有机化学。因此,在高职医学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要兼顾这两部分学生。笔者认为,在有机化学教学正式开始前,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交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在讲授有机化学时,对于跳跃性比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又比如在每次课堂结束前,向学生介绍下堂课中涉及到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知识点。
2 保持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相对于其它化学学科,有机化学相对较难,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反应机理复杂难懂等特点。对于化学基础较差尤其是来自技术、中专和职校等没有高中化学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有机化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他们容易因为强烈的失败感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克服各种阻力,争取学好、学精这门课。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有很多。(1)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有机化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向学生讲述他们生活中常用到的洗涤剂,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洗涤剂拥有什么独特的结构让它有洗涤作用,它起洗涤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设问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势必激起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强化学生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强调有机化学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关键。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目前市场上95%的药物是通过有机合成的有机物。如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为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手术后止痛。对这种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就是通过硝基酚钠还原成对氨基酚,然后再酰化制得的。
3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1)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复杂难懂的有机物结构等。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时,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2)多媒体教学可通过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对于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教师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而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录老师书写的笔记用于课后复习。在传统课堂经常存在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现象,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甚至有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有机化学产生抵触心理。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自主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要适当地记笔记,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并做积极的思考。课后学生可以复制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在课后即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学习。
4 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也正因如此,教育部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这一要求,而探究性学习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学科中的某一个问题产生怀疑、设计解决的方案并实施验证并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虽然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所有的有机化学课堂均开展探究性学习很不现实。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预留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进度,对课堂教学进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总体而言还是相对薄弱,还是要以打基础为主要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可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还是应以传统教学为主,为学习后续医学课堂打下牢固的基础。探究性学习适合在有机化学教学初始阶段,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同时,探究性学习也适合在难点和疑点较多的章节开展,因为探究性学习能够引导学习积极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并吃透这些难点。
5 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思维
对于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而言,其化学知识水平几乎是停留在初中化学。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鲜有涉及,其学习的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初中化学主要是注重学习化学物质的性质,而忽略其结构,即化学教学工作者常说的“初中化学重性质轻结构”。因此,初中化学可以通过记忆大量的物质的性质而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虽然它也涉及到许多有机物的性质,但是它更多地关心有机物质的结构以及有机物质之间的反应及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因此,有机化学学习要“重结构轻性质”。可见,有机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许多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很容易就会照搬初中化学的学习思维,从而表现为学习有机化学时非常吃力。因此,高职院校医学类教师在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前,要先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思维,从而让学生做到事半而功倍。同样地,教师在教学有机化学时,也要更多地从有机物质的结构入手,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 培养学生归纳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策略
有机化学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以及反应机理复杂等特点。因此,学生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且学生已完全明白这些知识点,但是,如果学生课后不及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很容易又遗忘或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学好有机化学,更多的需要靠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要将归纳知识点的方法也传授给学生。对于有机化学,其归纳方法还是要从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出发。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要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一般是官能团)对比,对相近有机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特性进行归纳总结。比如,从乙烷出发,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知识点,如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及乙酸乙酯等。通过比较,可以非常轻松地记住这些有机物涉及的知识点。
总而言之,在高职医学类专业开展有机化学教学确实存在许多挑战。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师做到耐心、细心。教学前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化学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通过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有机化学学习思维以及归纳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策略,相信可以有效地在高职医学类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梅英,李献锐,倪瑞星.关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2] 王建.有机化学教学面临的难题和解决思路[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3).
[3] 李红.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刍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7).
[4] 张正英.高职医用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杂志,2010,7(10).
[5] 尹宏月.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6).
教学要有效果强调教学所产生的结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上,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认知变化以及学习态度的转变。教学要有效益则注重教学及其结果的目的性、价值性,强调知识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教学要有效率则是指教学的各个要素、各种资源进入最佳的状态,与教学时间紧密联系,要求减少教学时间浪费,增加专注学习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二、课堂有效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课堂有效教学包含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缺一不可。首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是达到教学有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清楚自己教了什么,学生要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果的。其次,教学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通常有过这样的经历:书本上的知识看似学得很透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即教学没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和自学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最后,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将师生从负担过重的学业中解救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分目细,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吃力,因此,我们要将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整合起来,三者并重,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师更有效地传授化学知识,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
三、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特性,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阐述化学基本原理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因此,记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显得极其重要。记忆要有效果,可以采用形象化策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对“氢氧化铝两性”的记忆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向铝盐中加一定量的氨水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向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的强酸或强碱,沉淀溶解,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形象记忆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记忆有效益则可以利用实践化策略。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记忆时通过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用途,从而有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苯酚的化学性质”时,利用苯酚软膏的使用说明书中的几点注意事项(低温、密封保存,久置变红,不能与碱性药品混用等)引导学生理解记忆苯酚具有酸性和还原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联系生活实际,又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生活中,二者互相促进。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特征,化学也不例外。形成反映化学学科特征的总体性认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而理解在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只有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系统,不断吸收和容纳新的知识点,才能灵活、综合、全面地解决问题。理解要有效果,可采用异同比较策略。高中化学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要对概念的本质加以区别,抓住概念的本质达到理解的效果。例如,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这四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弄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学时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定义、研究的对象、判断的条件几个方面入手,找出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理解要有效益,我们可采用启发引导策略。理解的实质是促进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一般认知方法,让学生学会理解才能使理解具有效益。例如在学习有机物的性质时,学生觉得这些内容繁杂难懂,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决定性质及官能团互相影响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理解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途径,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便能轻松许多。知识点融合策略则是使理解有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不能把知识点分割开来,而是要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以理解,课堂教学中需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学生不能有效率地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不能快速有效地分析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不能灵活运用融合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学生在初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关于失氧被还原、得氧被氧化的概念与化合价升降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一个新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这样,可通过知识点的融合使学生快速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新的知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体验;学科味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3
你喜欢化学吗?如果你是一名从事化学教育的工作者,你用这个问题去问你的学生,你是不是觉得学生的回答越来越让你失望了呢?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高中化学课程的功能正在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教为主的思想还在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这导致了化学教学活动中本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使得学生被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安排给边缘化了,学习中的过程体验也就荡然无存,使得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化学学科,其内在的是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学科味道。他们急切地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他们的需求在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这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体验,并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师生共同品味化学学科独特的学科味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体验学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过程体验的指导理论——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领域的学习理论有多种,比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体验学习理论等。体验学习理论是1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提出的。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见下图)。体验学习圈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积极尝试),这四个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
由此可见,注重过程体验这一教学行为的指导理论就是体验学习理论。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学习理论就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该理论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处理、贮存、应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体验学习理论最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过程体验中化学学科味道的呈现——学生喜欢化学的源泉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教过的学生里,有多少学生在做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几乎没有,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化学学科的味道或者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呈现出来,没有让你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
什么是化学学科味道呢?化学学科味道就是指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索物质的性质,促进理论的发展。化学实验的探究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的味道,也即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
化学物质是成千上万的,化学现象和性质也是非常复杂的,遇到了具体的化学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如何呈现出解决的方案?这就是化学学科的又一学科味道,即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比如在课堂上问学生:金属镁的熔点为什么比铝低?较多的学生会回答:因为镁比铝活泼。“熔点低”是物理性质,“活泼”是化学性质,这两者是根本不能用来解释的。这种答案反映出在这样类似的问题上,较多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用化学思维来回答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化学学科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化学思维,如:结构决定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现象、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决定存在。也就是说解释性质要从结构入手,解释现象、用途、存在等要从性质入手。由此可见,金属镁的熔点比铝低的原因是:Mg的半径比Al大,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Mg比Al少,金属键Mg比Al弱。
在纷繁的物质化学性质中,用化学学科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是一种抽象的美,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如何看待化学学科关系到化学学科的是否可持续发展,化学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曾经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但现在的社会上出现的与化学有关的种种现象:毒生姜、塑化剂、镉大米……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也是化学学科味道之一。
化学学科的味道,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上化学课,就得上出化学课的味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着过程,品味着化学学科的味道,慢慢地从内心喜欢上化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体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具体应用
1.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体验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养成不唯书、不唯上、不依赖任何权威的良好习惯。强调化学实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学生才会对什么是科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完成可控条件下的探索实验是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重要方法。现举例说明:
在完成苏教版《化学1》有关硝酸的内容教学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展示一瓶无标签的未知溶液(溶质只有一种),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是否为KNO3溶液。写出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后得出方案:先焰色反应检验是否有K+,再检验NO3-。
老师:检查各组方案,目的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反思、操作的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师生:将完整的正确实验方案和步骤齐声朗读一遍,共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硝酸根离子的检验一定会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和品味到了化学学科的味道。
再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教师:给出右图实验装置图和相关物质的信息(熔沸点、溶解性)。
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实验后反思。
师生:共同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大概内容见下):
(1)暴沸的问题;
(2)滴加药品的最佳顺序的问题;
(3)倒吸的问题;
(4)温度控制的问题;
(5)饱和碳酸钠的作用问题。
除了通过实验操作这个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创设模拟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比如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尤其是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让学生搭建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在搭建的过程中体验单键是可以旋转的、双键是不可以旋转的等重要的空间知识。通过这种模拟的体验,抽象的事物就有了具体的感觉,纸面上的平面结构就能与实践体验过程的立体结构对应起来了,处理有机物线面问题就很容易了。
2. 注重学生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表述体验
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化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化学用语,用化学语言将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正确有序地呈现出来是很重要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这样表述或文字表达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是对化学问题体验后的思考,是内心活动,也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体验过程。规范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也能呈现出化学学科的味道。
比如:
教师:水为什么比甲烷稳定?
学生:因为水中含有氢键。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这里隐含着稳定性、氢键、共价键的强弱、化学性质等化学用语,对这些化学用语必须熟悉并能够正确理解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氢键的存在影响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等,对于水中氢键存在于分子间,分子内是H—O共价键。物质稳定性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结构尤其是化学键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因为氧原子半径比碳原子半径小,H—O共价键比C—H共价键的键长短,更牢固,所以水比甲烷稳定。
化学用语固然很重要,但在化学学科中对化学问题表述时融合化学用语的修饰语也非常重要。
教师:设计实验检验CH3CH2Br中的溴原子。将步骤用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①用试管取少量的CH3CH2Br,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②加热,充分反应;冷却;
③滴加过量稀HNO3使溶液呈酸性,再加AgNO3溶液;
④若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存在溴原子。
以上加着重号的文字中“少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药品的节约意识,“过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中的量的意识问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活动探究的体验以及表述的体验,学生明白了实验方案表述的主要化学思路:先操作,再现象,最后结论。
对化学问题的表述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建立图像模型可以很直观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复习电化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展示左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标出电极名称、电子、离子、电流迁移方向。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得出右图的结果。
最终的这幅图是由学生参与,通过讨论得出的,它系统的梳理了电化学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通过对图像的描画,表面上是对知识的体验,其实是对学习方法的体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3.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体验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其功能就是让人们能舒适、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一点,并且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明显的体现。在教学设计准备之前,就应该思考哪些教学内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不能引入教学过程中?材料如何去寻找?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合适的?
比如:在设计分散系、胶体等内容的教学的时候,雾霾和PM2.5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霾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PM2.5?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气溶胶吗?将这些问题合适安排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学问题!
在复习有机物的性质的时候,可以叫学生从家里寻找带有化学名称或结构的有机物的图片来课堂展示。再此基础上开展对有机物性质的复习。可能有如下的图片:
针对上面的有机物(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硝苯地平片)的结构,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含有的官能团有哪些?
(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3)能否与盐酸反应?
(4)能否与H2、Br2反应?
(5)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4. 注重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呈现
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科研精神、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成功的化学家是很重要的,但培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化学家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化学学科本身的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可以造福人类社会、坏的一面可以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方面的观点必须明确:支持、赞扬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进行的科学研究;鄙视利用化学知识损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行为。
总之,注重课堂上的体验就是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由“课程是知识”转向“课程是经验”,就是将教师精心设计掉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是经历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亲身体验的权利,“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知识构建的完整过程,成为学习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化学学科的味道,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敢于转变教学观念,让体验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够让课堂高效,才能够改变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纪锋.重视学生自主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3,(5)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有效性
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如教学内容的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有效的问题设计,为实现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过程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作者在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开放课堂、搭建平台、实现平等“对话”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自己去追求”。放弃原来的大包大揽,从开头讲到一节课的结尾,有时还要拖堂的做法。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自己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不要单调地、机械地往学生头脑里“装载货物”。
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端着水等着老师倒水的,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学会从书中“猎取”知识,自主学习。注意启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让他们自由表达,在交流、争辩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升华自己,创生智慧,使学生从封闭的个体中走出来,做到生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些环节,给学生们更大的空间、时间,展现个人才能,发挥主体意识。
二、精选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有效展开
如果说教学的前期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那么教学方法则是高效课堂教学的“致命武器”。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及策略,是高效课堂的推动力量。教学方法有多种,但具体采用哪种则取决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状态等等因素,同时这种多变性也要求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町能会多种交叉使用。高中化学有很鲜明的特点,即作为基础性的内容很多,系统性稍显不强,而处在16~18岁阶段的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较强,但逻辑思维较为欠缺,所以他们很难透过问题现象看到本质,也很难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学生往往不重视对原理、概念的理解性记忆。因而,针对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应精心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学,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前,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甚至是每个步骤的目的、作用),实验操作、实验仪器、实验安全等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验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本着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出现只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现象。实验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对实验现象、规律的理解,甚至还可做些适当的拓展。我们应当结合课本开展实验科学探究活动,或者将一些容易操作的较为安全的演示实验做重新设计,变成由老师指导、学生分组的探究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了解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控制实验条件、验证问题和总结规律的一般方法。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的学生意料之外一些偶发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提过了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教学中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把微观问题直观化。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使难以言述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容易。既让学生了解了理论知识,又能使在课堂上不可能实现的实践操作,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有效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加强课后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思考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