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18:03: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财产关系大裂变”为理论支柱,以法人产权制度为主体,规范企业各方面基本经济关系,从而使产权得以高效运作的制度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是对应于古典企业制度而提出的范畴,本质上它是一个包括丰富历史内涵的概念。现代企业制度与古典企业相比,区别在于其存在的生产力基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同,因而其产权构造不能不发生诸方面权能社会分解。在委托—制下,财产权利诸方面权能的主题相应多元化,出现了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之间的目标、动因、利益、权力、责任的差异,相应地便产生了所有权、法人产权、经营管理权之间的分离和矛盾,因而也就特别需要建立相应的不同于古典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产权治理结构的最大特征是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早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两权分离的趋势,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伯勒和米恩斯,他们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制》一书系统地对大公司制度作了统计分析,认为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股权分散更为广泛,两权分离更为明显,同时他们还发现由于股权的分散化,占有少数或不占有股权的专职经理也可控制公司。该书还强调公司管理人员的行政权比股东的私人财产所有权更重要。
现代企业产权结构中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后,有可能使管理阶层的行为与股东要求相去甚远,甚至还可能产生经理趁机贪污、作弊等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如何控制经营者行为,调动他的积极性,使他按所有者即股东的利益要求去行事,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西方学者对此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最著名的机制设计理论就是委托理论。
2委托———理论
“问题”的解决实质就是降低由企业家职能分解引致的成本,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委托人与人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设计出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或匹配的“激励合同”。委托理论就是针对“问题”的有效的治理机制设计理论,这一理论针对委托者与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完全或不对称的特征,提出了一套原理和方法用以知道委托者设计最优机制即以契约表现的最优规则谋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其目的是设计一种机制(契约),能给人提供某种刺激和动力,使之按有利于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
2.1委托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的一般原理
就一般意义上说,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委托人雇佣人并赋予其决策权。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标并不一致,人的某些私人信息(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并不被委托人所知,或者委托人不能完全了解人的行为动机(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因此,委托人必须事前设计一种激励系统以对人的信息和行为做出反应,采取奖励或惩罚性措施,最终使人的行为目标与自己的行为目标最大限度的一致。
委托机制可以用优化原理来表达和设计。问题的最优目标是让委托人获益最大,但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两个约束条件:一是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即要使委托与双方都应效益最大化。另一是个人理性约束条件,又称人参与约束条件。假如人是理性的话,他接受机制比拒绝机制在经济上更合适,从而保证者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在以上两个约束中,刺激一致性是首要的,其配置才可操作,如果还满足个人理性约束,那么该配置就是可行的,下面给出这一理论模型。
2.2委托理论模型
标准的委托理论模型首先假定:第一,出资者作为委托者对产出的分布函数不起作用,即对产出没有直接贡献;第二,缺乏充分信息因而委托人对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观察。
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委托数学模型有如下若干假设:
(1)令A为人可供选择的行为的集合,a代表人某个具体行为,a∈A。
(2)令θ代表人和委托人都不可控制的外生随机变量,即自然状态。
(3)假如人实施一个行为a,那么由a和外生变量θ共同决定一个可观测结果x(a,θ)和一个货币收入π(a,θ),π(a,θ)的直接所有权属于委托人。(从理论上讲,x和π不完全相同,但为了数学处理方便,我们假设是惟一可观测变量,即x(a,θ)=π(a,θ))。
(4)令π是a的严格递增的凹函数,即θ为给定,人越努力,产出越高,但努力的产出率递减。
(5)令π是θ的严格递增函数,即θ的值越大,代表越有利的自然状态。
(6)给定θ的分布函数G(θ),对于每一个a总有一个π(x和π)与之对应,并且用F(π,a)和f(π,a)分别代表所导出的分布函数和分布函数相对应的密度函数。
(7)假如委托人无法观测到a和θ,那么就应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π),根据观察到的产出来对人进行奖惩,以便使人能够采取使委托人期望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行为。
为分析需要,我们还假定委托人和人的效用函数V-N-M期望效用函数,分别是v[π-s(π)]和u[s(π)],其中,v′>0,v″≤0;u′>0,u″≤0;c′>0,c″>0,说明委托人和人都是风险厌恶者或风险中性者,努力的边际效用递减。a有两个可能的取值H和L,分别代表“工作”和“偷懒”。则有:
MAX∫v[π-s(π)]fH(π,a)dπ
s.t.(IR)∫u[s(π)]fH(π,a)dπ-c(H)≥ū
(IC)∫u[s(π)]fH(π,a)dπ-c(H)≥∫u[s(π)]fL(π,a)dπ-c(L)
(IR)式即上文所说的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其中,ū表示不能接受合同时得到的期望效用,即保留效用。(IC)式即激励相容约束。
令λ和μ分别代表IR和IC的拉格朗日乘子,上述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v′fH(π,a)+λu′fH(π,a)+μu′fH(π,a)-μu′fL(π,a)=0
整理得:
v′[π-s(π)]/u′[s(π)]=λ+μ[1-fL(π,a)/fH(π,a)}(1)
这就是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最优合同条件(Mirrless-HolmstromCondition)。
假设委托人可以观察到人行动,此时,激励相容约束是多余的,因为委托人可以通过强制合同使人选择委托人所规定的行动。此时令μ=0,得
v′[π-s(π)]/u′[s(π)]=λ(2)
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条件(ParetoOptimumRiskingCondition)。
但μ=0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人与委托人信息不对称,即μ>0。用sλ(π)表示由条件(2)决定的最优风险分担合同,s(π)表示满足条件(1)的激励合同,可以得到:如果fH(π,a)≥fL(π,a),则s(π)≥sλ(π);fH(π,a)≤fL(π,a),则s(π)≤sλ(π)。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产出,如果在人偷懒时出现的概率(即fL(π,a))大于勤奋工作时的概率(即fH(π,a)),人在该利润时的收入所得向下调整,反之,人的收入所得向上调整。
由此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方面,如果使人承受全部风险,相应地人成为剩余权益者,产权对于人的约束是严格的,对其激励也是充分的,那么,资源配置能够达到最优,因为企业内部来自产权结构的交易成本低。另一方面,要使委托者预期效用最大,在委托者与者之间的产权安排上,者必须承受风险,至少是部分风险,这种者承受的风险责任与其在企业中对资产的权利应对应,同时与激励者所需要的利益相对称。
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治理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距离真正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标尚有很长距离。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如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等不仅涉及到管理体制问题,更涉及到产权制度安排。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除小型企业以外,大中型企业基本上采取的是承包制和股份制两种形式。承包制和股份制在形式上是委托制,但采取委托制并不必然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在产权治理结构上,以下几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3.1监控不力,约束淡化。谁在实施监督并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资产只要还是国有制,在所有权上便属于国家,即使在股份制中,只要国有股占统治地位,整个企业法人所有权就要受到国家约束。尤其是在所有者主体具有抽象意义、所有者主体财产责任不明确的条件下,产权约束更为乏力,现实中由此造成的混乱相当严重。从人方面看,由于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经营业绩相脱节,经营者面对其应得未得的经营报酬心理失衡,往往谋求非契约利益。
3.2行政干预过多
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都以资产委托人的身份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国有企业控制过死,人缺乏应有的经营自。各级委托人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向,决定经营者的任免,从而使经营者既缺乏经营自,又缺乏生产经营积极性,成为制约国有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3.3信息不对称,监督成本高昂
由于缺少关于国有资产统计及相应的资产帐,更由于缺乏有效了解国有资产帐的制度途径,使得监督缺少信息制度基础。监督成本高昂,尤其是中央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总,对各类国有企业实施监督的费用极高。以上问题其实质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缺乏监督动力,这是国有企业防范委托风险的内部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
4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应转变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率
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委托制,这种选择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的委托制需要改革,需要重新构建。改革和完善制是明晰和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激励机制设计的一般原理及其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应转变政府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率,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监督约束。
4.1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的产权制度
政府对国有企业监督除保持必要行政性约束外,应逐渐从行政性监督为主向行政性监督与产权约束相结合的方式转换,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法人实体,真正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2建立完善的经营者市场
改革企业经理由政府任命制度,实行经理招聘制,使企业经营者走向市场化、职业化。企业以竞争方式通过招标、投标方式选择经营者,让那些真正有事业心、有经营能力的人经营企业。
4.3完善人自我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让人分享部分剩余,促使人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目前的重点是实施有效的经营者股权奖励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二是建立经营者的市场考核和所有者考核机制,以市场业绩及资产市值作为核心标准检验和评估企业家;建立经营者风险机制,出资者有权通过合法途径依据经营者的市场业绩辞退经营者。
4.4完善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通过职工以自己拥有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参股的途径,使国有企业职工具有双重所有者身份,从而增强职工作为国有企业主人的地位和责任心,形成职工监督企业人的动力。另外,国有企业尽可能采取股份制、公司制的方式,形成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从而引进其他的所有者对人的激励监督约束作用,以增强监督活力。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从而产生了“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委托理论就是以激励契约作为治理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标还有很长距离,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委托制是明晰和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委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管理
1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态势严峻,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成本管理地位在削弱,成本管理行为在软化,总之,成本管理水平比较低下。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企业中成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市场观念,只求效率不求效益。按成本习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属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成本,在业务量相关范围内,其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无关而保持不变。这样,企业通过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可以提高产量,从而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通过生产的规模效应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如此,产量越高,企业产品成本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就越高。所以,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形成了偏好“产量”不重“销量”的思维误区。
(2)对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认识片面,忽视成本效益原则。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形成了需求拉动型经济,企业需要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市场的总需求规模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具体到品种,却出现了需求个体化的细分趋势。因此,企业生产必须不断注意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新需求,投入可创利的成本,设计开发出适应、满足不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产品的功能越多质量越好,销路越好;但是,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其中会出现一些重复或多余的功能,而这些功能若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话,高成本带来的高价格反而会抑制消费需求,企业可能会得不偿失,成本管理失效。所以,企业不能为了片面迎合消费者对功能的差异化需求,而忽略了消费者对价格的差异化需求,不惜工本设计和开发高成本的多功能产品。而应该把设计的目标转变为消费者需要的合理功能,以及实际购买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成本效益比。
(3)单一的成本控制范围。成本管理发展至今,已成为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但是,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从班组成本到邯钢的一票否决,从成本细化到责任成本,无不局限于产品制造过程中。尽管有许多企业存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管理的思维,但是大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操作中,降低成本的着眼点往往仍停留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核算仅核算生产制造成本,忽视了设计阶段、销售阶段的管理成本、资金成本、服务成本等;成本控制与分析也仅仅以制造成本为资料来源,远未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4)成本的内部控制弱化。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很不完善,往往偏重于依赖审计来揭示舞弊和违纪,而事前、事中控制环节比较薄弱,例如各责任中心没有规范和明确,管理层次、管理权资不是很清晰,导致成本的内部控制比较混乱、无序。
2加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路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存在着种种问题,要深化企业改革,使我们的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化、全球化竞争,必须加强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1)实行成本管理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我国目前企业成本管理中缺乏市场观念,重效率轻效益的状况较多。而对一个企业而言,效益才是根本。市场是效率(成本)与效益(价格)关系的连接点。
①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转变思维,树立成本管理的市场观念,正确看待效率与效益的关系。②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加强市场预测与分析,按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和组织生产(同时要注意设计开发功能的多样化问题,以防片面追求多功能,而忽视了消费者的价格承受能力,建立起能对多变市场需求作出快速、灵敏反应的,具有弹性的生产能力,并尽量缩短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待售时间和待售数量,减少甚至消除存货的积压,从而使各种成本与费用得到真正的持续的降低。
(2)健全成本控制体系,降低系统成本。
建立了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确定了降低成本的途径,还不能说成本管理工作已经完成。因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充分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只有建立一个完备的成本控制体系,才能真正把成本管理搞好。在成本细分过程中,根据单项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明确成本控制重点,再运用投入产出等现代管理方法,从源头上抓住重点成本项目,进行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全方位、全流程控制,使每位员工都有清晰明了的责任成本控制目标。由于成本量化到人,每个员工都切实感到自己的责任,因此自觉做到自我加压,自我约束,挖掘潜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样,也使每位员工均受到上一级管理者的约束监督,从上到下形成企业内部责任成本控制网络。
成本动态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准确及时收集到成本的动态信息,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措施如下:①消耗指标做到“日清月结”,由成本核算员负责核算和归集本单位的产品成本,然后通过公司内部的微机网络信息中心传递;②定期召开成本攻关协调会,及时通报情况,分析成本控制中发现的问题,然后对成本控制中的关键点和难点采取措施。
(3)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正确核算体系。
由于企业成本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企业成本都是以不断变化着的数字或文字的形式在财务上加以体现。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必须是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单位的协调下,形成对整个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成本形成的环节进行控制分析,从而制定各项管理措施,但是当前有许多企业错误地认为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片面地强调财务部门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事实上单靠财务部门是难以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必须靠企业各部门的有力配合,也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因为成本的管理过程牵涉到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成本的核算,不仅包括车间成本的核算、班组成本的核算、也包括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费用的核算。这就不难看出,成本的管理也应该是企业的管理、全员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
(4)注重信息化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利用的信息很多很复杂,更新也比较快,光靠人脑已经难以应付。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尤其是成本预测与成本分析,有时必须依靠一定的电子信息系统才能有效完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深化,企业资源管理(包括成本管理)方面的软件更新换代也日益频繁;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已经产生了电子商务,着眼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和技术(如ERP)也开始暴露出欠缺,我国大型集团企业应着眼于将ERP变为企业商务管理(EC或EB)的一个子系统,实现成本的全球化战略管理。
(5)加强现代化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科技发展和企业增长中,“人”的作用越来越大。要解决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也是要从“人”分析,从“人”入手。要加强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培养:
①创新精神。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开发与培养上,也必须注重创新精神,尤其在决定产品成本90%的设计开发阶段要加强科学管理,加大对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我们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管理越来越普及,成本管理与计算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电算化管理趋势。现代成本管理人才不仅要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专家,还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在有关自己业务领域的应用技能;否则,在这个信息时代,即使专业知识再精通也迟早会失去其用武之地。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教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加强企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企业教育立法是现代企业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它们均有涉及企业教育的法律条款,但这些只言片语客观上对处于特殊低迷时期、情况异常复杂的企业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尽快出台“企业教育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的人为干扰,减轻由于企业效益波动可能对企业教育带来的负面震荡,真正建立起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企业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有约束力的企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这样就能确保企业教育按照法制化轨道发展。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电力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政府部门的较大干扰,这势必会制约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对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难以适应,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建立一套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确保电力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2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举措
2.1完善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权责利”统一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也得以不断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则需要加强对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利用“权责”一致的管理模式来实现电力的生产和配送任务。所以电力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需要加强各级领导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明确各级生产责任制度,并实现权力的具体落实,从而加快电力企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电力在具体落实现代企业中的“权责利”统一问题时,需要明确股东应该享有的投资权益、决策权利和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权利,对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将各项领导制度及企业法人代表应该行使的权利进行贯彻落实。对于企业出资者需要加强管理,利用相关法律制度来对其干预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现象进行避免,同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对其进行企业财产的分配,避免其对法人财产进行私自支配。另外企业管理者在行使特有权利时,除了要按照相关组织规定来进行外,还要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重要前提。
2.2完善各项激励体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为了有效的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热情,则需要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利用对分配原则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加快企业整体效益的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快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则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业业绩,而且可以实现人员的科学化管理,建立适宜的管理机构,有效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的确保业绩的提升。
2.3建立灵活经营机制,实现资源的保值增效
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机制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理念,在实现效益的同时不断满足广大电力用户的真实需求,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电力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而,各大公司要将权利和责任具体细化,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市场价格也能够对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经营机制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正确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按照相应的股权投资比例和实际收获的利润进行分配,对下级各项考核指标进行调整。为此,电力企业总公司应该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来对部分企业资金进行调整,对项目中的折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电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在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益值。因而,电力企业对外应该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环境,净化市场运行市场环境,努力扩大企业效益;对内应该完善预算结算评估体系,对企业财务成本进行科学化管理,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基础上缩减开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2.4加强电力企业运行机制的监督和法治管理
电力企业在建立健全各项现代化运行机制的同时,为了有效的规避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则需要加强对各项监督机制的完善,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在进行重大经济活动时,需要由监事会或是财务总监来对其进行监管,确保各项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确保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企业的监事机构和财务总监则需要加强对企业重要经济决策的有效监督,同时在进行具体投资时也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针对具体风险制定预防性的措施,以便使企业的运行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维护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潜在法律风险,因此,要做好各种风险预防准备工作,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来进行电力输送。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要注重加强相关合同制度及内容的管理,对其进行分类式、科学式的管理,严格按照签订、依法执行和依法维权来进行操作,从源头上减少企业合同纠纷的发生;在对企业发生的相关讼诉以及法律纠纷案件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电力企业的法律事务特点来进行,对相关案件进行正确分析,使法律机构报告制度更加公开化,以有效维护企业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2.5推行股份制,实现多元化生产模式
要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推动股份制改革,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加快电力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带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以对电力企业的内部改革进行不断的优化配置,正确规划资源和存量资产,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规模的具体形式来进行资源分配和管理,对大中型的企业要将其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是股份有限公司,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重组和兼并,通过股份合作制来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发挥市场性的优势。
3结束语
[关键词]信贷保证保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用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为解决该问题已从多方面着手,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但这些措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所以适时推出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是极为必要的。该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一、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的涵义
信贷保证保险是指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包括两类保险:一类是狭义的保证保险,另一类是信用保险。它们的保险标的都是被保证人的信用风险,当被保证人未按照基础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时,保险人负代为履行付款义务(给付保险赔偿金)责任。凡被保证人根据权利人的要求,由保险人承担自己(被保险人)信用的保险,属狭义的保证保险;凡权利人要求保险人担保对方(被保证人)信用的保险,属信用保险,权利人即被保险人。
狭义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的被保证人指的是中小企业,它在保证保险中作为投保人,通常是保费的缴纳者;受益人是债权人,在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中指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信用保险的权利人指的是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它是信用保险的投保人,通常是保费的缴纳者,同时也是保险合同的受益人;被保险人是债务人,即中小企业;保险责任是被保险人到期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风险。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意义
(一)增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存有疑虑,而中小企业又无充足的资产作为抵押。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得到升级,将有效地消除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还款能力的顾虑,当中小企业不能如期还本付息时,保险公司要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履行替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责任,银行也不会因此而遭受损失。因此,在具有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将可以和其他大企业一样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降低信贷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银行资金收益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在逐年扩大,而贷款总额相对缩小,存贷比自1995年首次突破“广后,逐步放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的剩余资金,银行的资金利用率较低,不利于银行本身的发展。但银行在提高收益率的同时必须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如只注重收益而忽略资金安全则有可能对银行更加不利,所以银行在资金运用上常常处于矛盾的境地。若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得以建立,则商业银行可以在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既可以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又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
(三)拓宽保险业务,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竞争力
保险公司承办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可以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自1980年我国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1.9万亿元,但我国的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仍然很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发展阶段,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弱。加之我国加人WTO后,国外的保险公司不断涌人,国外保险公司具有技术与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将给我国的民族保险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可以使我国的保险公司增加资金实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四)促进金融深化与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
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一方面可以使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扩大自身业务,增加其资金实力,促进金融深化进程,增加金融部门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该业务还可以解决生产部门,尤其对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等生产部门发展;最后,金融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其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支持,它们的发展是互为因果、轮番促进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可以为之创造出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一)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符合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如创建中小企业板、设立担保机构、进行银行制度改革等,虽然有较大的财力投入,但效果不佳。推出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符合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客观上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该业务属于一种纯商业行为,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无须政府太多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实际上是为政府分担了部分职责,政府再通过诸如税收等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就可以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基础上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这一棘手问题。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会得到信贷机构的支持
信贷风险是银行等信贷金融机构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如违约数额较大,则会对其稳定经营造成威胁。信贷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避免、自留、转移等多种方式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时,风险主体应根据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风险的大小来选择防范风险的最佳方式。对于这样重大的风险,风险转移是银行等信贷机构处理风险的最好选择,而保险又是风险转移中最完善、最合理的方式。因此,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将得到信贷机构的支持。
(三)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可以拓展保险公司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的保险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已在各种传统险种以及近年来推出的汽车信贷保证保险、住房信贷保证保险、出口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的经营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无论对标的风险的评估,对风险的技术处理,还是对风险的承保能力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另外,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人才不断涌现,保险精算师的数额在逐年增加,为信贷保证保险条款的设计及保险费率的计算提供了人员上的保障。最后,通过开办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能给各保险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同时,还会产生不少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逆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选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中小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水平、还款能力有着充分的了解,而保险公司对各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经营状况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不愿意投保,而那些经营状况差,还款能力弱的企业则非常愿意投保,这最终将危及保险业的稳定经营,更不利于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实施。
“道德风险”则主要主要来自中小企业和银行等信贷机构两方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投保了信贷保证保险,往往会将资金运用到高风险的项目,如果投资成功则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倘若投资失败也会有保险公司为其偿还贷款;对银行等信贷机构而言,有了信贷保证保险往往会忽视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对于本不应贷款的客户,大量放款,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道德风险的存在给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建立带来了难度,应为此筹划相应的策略,以化解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五、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一)合理选择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建立的方式
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方式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筹建新型的专业保险公司来承办中小企业的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出资形式可以由政府承担或由某些大机构牵头组建股份公司;二是由现有的优质保险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开办该种业务,由专门的下属部门从事中小企业的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后一种形式应该更为合适。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省财政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还可以增强我国现有公司的实力,树立国家民族保险晶牌。综上所述,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最佳方式是利用现有的优质保险公司,先开展试点业务,待机会成熟再全面放开。
(二)实行强制保险,差别费率,防止逆向选择
为了避免出现“逆选择”问题,我国应该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强制性政策。如果实行自愿投保,那么银行对于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贷款则不愿投保,而对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贷款却非常愿意投保,这将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经营。鉴于此种情况,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应采取强制性的贷款保险。
但采取强制性保险,采取相同费率,会产生对各个投保主体有失公平的问题。因为,保险公司在制定保险费率时,是根据投保者的风险等级进行计算的,对于违约风险较小的绩优公司的贷款,应实行较低的保险费率;而对于违约风险较大的绩差公司的贷款,应实行较高的保险费率。所以,在实行强制保险,防范逆选择的同时,还应对于不同的信贷主体实行差别费率,以保证公平合理。
(三)实行比例赔付、免赔额等措施,防止道德风险
信贷保证保险过程中,无论是信贷机构还是中小企业都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人为的增加贷款风险以及资金运用风险,产生道德风险。实行比例赔付、免赔额等措施是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方法。
比例赔付是指在贷款发生损失时,保险公司只对贷款进行部分赔偿,其余部分由中小企业和银行承担。实施比例赔付可以使中小企业和银行等贷款机构在发生贷款损失时,承担部分损失。所以,贷款机构在贷款时会非常谨慎,中小企业在利用资金时也会再三珍重,从而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
免赔额是指被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在赔付之前,先要自己承担的损失额度。其实施的意义有两个:第一,免赔额可以大大减少保险公司的工作量,减少赔付率,提高其偿付能力。第二,免赔额的实施,可以使信贷机构贷款后保持对贷款人的监督,督促中小企业合理运用资金。由此看来,免赔额同样可以抑制道德风险。
(四)实行再保险、共同保险方式分散风险
大额的信贷保证保险如果一旦债务人违约失信则会给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直接损害其它投保人的利益。因此,保险公司对于数额较大的信贷保证保险应采取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以避免风险集中。具体方法有再保险和共同保险。
再保险是指原保险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后,与再保险人签订再保险合同,当贷款发生损失时,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按合同约定进行赔偿。再保险使原保险人在不损失保险业务的情况下,分散了巨额风险,防止了风险集中,是原保险人经常采取的一种化解巨额风险的方式。
共同保险是指由多家保险公司对同一巨额风险共同承保。共同保险同样也可以做到使保险公司扩大承保能力,分散巨额风险的作用。
(五)完善损失补偿机制
加强代位追偿原则的实施,完善损失补偿机制是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代位追偿是指当债务人违约失信,保险公司代之向债权人履行了赔偿义务之后,所取得的向债务人追偿的合法权益。保险公司为了能有效地对债务人进行追偿,可以建立自己的追偿队伍,或者委托专业追账中介机构履行代位追偿的权利。在权利人的积极配合下,代位追偿可以使保险公司的损失得到部分补偿,降低信贷保证保险的经营成本。
(六)建立信用机制,提高信贷主体的透明度
信用机制被称为市场调节的一双“隐形的手”,相对于法律来讲,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机制。一个没有信用机制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同样也离不开信用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才能保证信贷业务的顺利实施。建立信用机制应做到:首先,建立信用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机构征集信息、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功能,解决信用信息的征集、分析和共享问题,使保险人能够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降低使用信息的成本,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便利。其次,建立信用记录体系。信用记录体系是指对合同的每个主体,包括银行、中小企业、保险公司等的每一次行为进行相关的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对相关主体进行评估,对于信用低下的主体要建立“黑名单”,形成各部门共享的资源。其作用主要是对信贷主体起到激励与约束功能,对于良好信用记录的主体,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而对于记录信用较差的主体,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七)健全法律,增加惩罚力度
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是一新鲜事物,仅仅靠信用机制这双“隐形的手”进行软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用法律、法规这双“有形的手”进行硬约束。但目前我国的保险法、公司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对此也少有涉及,尤其是对于以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贷款或骗保者的违约失信行为仍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所以,我国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严厉制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信贷者的不良动机。
[参考文献]
[1]龚秀国.我国银行业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J].四川大学学报,2005,(1).
[2]庄庆.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3,(11).
[3]庄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3,(11).
关键词:会计;转轨;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30-02
随着国家经济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会计工作置身于整个经济管理中,应与经济改革、深化企业改革保持同步,不能就会计论会计,而应该研究探讨会计在管理职能和工作方法上的转轨变型问题。这里的转轨是指转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变型是指以核算型为主转向以管理型为主。其目的是充分应用经济杠杆的调节和价值管理的特殊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财会人员观念的转变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
首先,财会人员要认识对国家负责和对企业负责的一致性。在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强调对财会人员领导的双重性,往往反映在工作上对上级负责多,对企业负责少。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得到了实行,企业机制也发生变化,形成了按公司法规范的管理体制。所以财会工作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对企业公司负责并不是否定与对国家负责的一致性,财会工作始终要发挥监督这一职能,维护财经制度、财经法规和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
其次,财会人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新的概念。过去单一计划体制下的统取统支政策,形成了财会人员工作的依赖性,往往遇到新情况只是等文件,盼批示,缺乏主动性,而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价格体制、销售市场、资金筹措与使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物资供应中指令性计划成份越来越少;产品价格将随着供求而变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将受市场经济所左右。面对新的经营格局,财会人员在思想上,工作上必须有很大的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物资供应、生产安排和市场变化要进行超前预测;在各种资金筹措与使用上,甚至核算的全过程都要瞻前顾后,防患于未然。传统的事前计划、事后算帐的管理概念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预测和参与经营活动的职能显得更加重要。
二、转变会计职能、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一)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如下具体职能:
1、根据企业对国家或上级总公司经营和目标决策的需要,收集并反馈各类经济信息,经过反复的量、本、利预测和可行性的分析,求出合理的产品产量、成本目标和盈利水平的最佳方案,参与企业决策,编制出企业目标成本、目标利润计划。
2、结合企业经济责任制,与奖励制度挂钩,制订有关划小核算单位、内部结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及有关资金费用采购成本等定额。
3、参与编制消耗定额、计划价格等标准,为加强企业管理,完善控制,考核工作提供法定依据。
(二)责任会计系统应具有如下具体职能:
1、依据管理会计系统制订的有关制度,定额办法等标准,遵循经济活动责任化、责任归宿层次化、责任考核数据化、责权利奖一体化的原则,确定划小核算单位、层层落实经济责任指标。
2、建立责任会计核算,实施对各责任单位的控制和考核。建立费用控制体系,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建立资金控制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利润控制体系,考核内部利润。
3、为企业领导提供所属责任中心的业务控制和业绩考核情况的信息。通过实际数与预算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正确反映和考核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巩固成绩和改进不足的办法,提高经济效益。
(三)财务会计系统,应具有如下具体职能:
1、综合汇总各责任会计核算的责任成本、报表等资料,核算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生产耗费的数量和价值,并进行分析、评价。
2、反映企业整个经济活动情况,验证企业目标任务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提出报告期内最终成果和信息资料,并及时反馈,为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系统服务。编制会计报表、上报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
以管理会计为主体的预测、决策系统,以责任会计为主体的控制、考核系统以及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核算、分析系统,三者达到互相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必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更能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天地。
三、完善会计管理模式,发挥会计的作用
(一)建立以总会计师为主体的会计管理中心。
根据会计法规定企业应建立和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为此可将管理会计系统作为总会计师的办事机构,负责会计管理方面的工作,以此来改变企业财务管理的原有层次,建立决策层次、控制层次和反映层次。决策层次由总会计师办事机构负责,控制层次和反映层次由财会部门负责。这样,既能发挥总会计师的全方位管理功能,又能使财务会计部门以转换职能,形成以总会计师为主体的经济、价值形态的管理中心。
(二)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及内部结算程序。
责任会计是企业深化改革后,会计核算向内部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大中型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首先划小核算单位,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对公司下属生产部门考核目标利润和责任成本。如此进行责任会计管理,就能够加强自上而下的控制,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要做好责任会计工作,必须把经营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之中,建立一整套与责任会计相配合的制度。如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状、经济责任控制和考核等制度,以模拟法人之间的商品变换关系。
建立内部结算机制是企业内部配合责任会计核算的一种较好的管理形式。它是以企业经济责任指标的层层分解与落实为基础,形成的全部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中心,要做到控制生产费用支出,控制流动资金定额,实行“小宏观控制”,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建立审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实行经济责任制最终要体现在提高经济效果和经济利益分配上面。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三:一是反映信息;二是控制监督;三是参与决策。这些职能贯穿于资金运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对于实行经济责任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内部审计会计可以发挥一定的控制,监督和防范作用。
要真正发挥会计在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中的监督作用,首先,要检查是否把帐记好,算好,使财务信息发挥反馈作用,为领导调整决策服务,使经济责任制更加完善。其次,要审查是否严格贯彻经济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注意兼顾三者利益关系,避免四面八方互相争利。还要检查财会部门和人员是否忠实履行职责;检查铺张浪费、贪污盗窃等违反财经纪律和行为。
此外,建立审计制度,重要的一点是要端正对监督的认识,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辩证关系。对内“放权”的同时,要掌握好放权的界限的适度性,做到该服务的要服务,该监督的要监督。
四、应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改革成本核算与管理
(一)应用变动成本法,以加强企业内部的核算与管理。
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与产量(业务量)的关系把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并把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而结转,而变动成本以外的固定成本则不随产品流动而结转,而是在期间收益中列支。可见,变动成本法是以边际贡献为核心,依据本、量、利相关变量关系,进行成本管理,它已成为参与领导和经营决策的一种科学方法。为适应企业内部核算管理的需要,把变动成本法的优点融合到全部成本法中,必将实现对生产费用的核算与管理进行改革。
(二)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确定的目标成本为依据,应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它对企业进行成本预测、管理控制、成果分析以及保证企业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经营成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目标成本的预测与确定;指标的分解与落实;日常的管理控制与检查;目标成本的考核与评价。
(三)开展质量成本核算,向质量要效益。
质量成本的通常解释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推行质量成本核算,应注意它与产品完全成本的划分,最好设置“质量费用”明细科目,与“废品损失”科目一起构成质量成本的内容。质量成本核算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质检部门和技术部门,配合和促进他们提出质量改进措施,以降低质量成本,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
(四)改革流动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会计制度的出现,是最初面对财务风险和控制方面出现的空白,从而进行专门化的财务管理方式。而审计的出现,则是在企业分工进一步明确、规模进一步扩大之后,针对会计制度的约束,保证财务方面的确认履行和责任确定,从而出现的。因此,会计审计制度从一开始就有其明确的目的和内容,所发挥的作用也都源于其间。
内部控制的效应是针对当前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和所有权分离制度之下,所有权人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方式。因而审计在成本、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督察,都有针对会计活动的成分,以保证会计制度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的运转和执行,这些都是内部监察机制所担任的职责。
二、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制度的主要问题
需要承认,会计审计制度在现代企业建设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于企业的预期运转和规划方向都提供了足够的保障,也保证了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提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需要完善提高的地方,来保证企业的会计审计制度能够发挥更好的效应。
(一)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效果不好
有一部分企业还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固定的制度,往往是不加审计或者临时性的进行;而更多的情况是会计审计制度自身由管理层直接管理,亲自进行活动,固然有其执行力增强的优势。但是对于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则是一个不小的削弱。审计工作是对于企业财务工作的一个防护底线,因而保证不受到特别的干预是其发挥作用的一大前提。如果独立性不够,在受到管理层直接领导的同时需要对他们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公正性和信服力都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二)会计审计工作的系统配合环境不好
会计审计工作的本身是保障财务工作的发挥而存在的,但就现实工作情况而言,审计工作一直以来执著于会计账目,而核对账目的方式也比较的传统,对于责任风险和问责机制方面一般而言没有什么系统的合作。往往审计出现问题,然后在改动和追责方面迟迟没有动静,对于会计记录也是照样执行,更没有及时的针对相应作出的决定进行及时的修正。
会计和审计发挥作用不应该仅仅是孤立的,发现问题只是最初的一环,而与之衔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没有相应的跟上,则会必然的导致迟缓和滞后的情况。审计工作是对于风险评估的再判断,如果没有及时的手段进行规避,只是为审计而审计,则必然的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三)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
由于企业扩张速度比较快,往往招收人员方面也没有过多的限制,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的发展也满足了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不过关,也造成了不小的隐患。任何制度、规划和工作,最终都是要落实在人的身上的,人的执行方面不能过关,那么前者往往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一般而言,能够满足需要的会计审计人员都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但是本身的实践能力则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消化。另外,做好审计工作由于需要对于会计记录进行综合评估,因此除了相应的财务知识之外,对于管理、风险评估、相关法律以及计算机统计应用等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涉猎。而大部分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在综合水准方面并没有过硬的实力,审计账目尚可以应对,面对综合分析往往力不从心。
三、对会计审计制度的改善建议
(一)维护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运行
会计审计制度是企业自我控制的重要机制之一,对于内部管理而言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发挥作用应当处于一个比较独立的地位,以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对于会计行为应当保证监督和独立性,避免出现会计记录用来敷衍的状况,以保证其客观性和权威性。
从机构结构方面设置,可以考虑将会计审计机构挂在董事会之下,作为其直属部门。以避免受到管理机构的无端干预,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其权威性,保证相应机能的正常发挥。
(二)合理完善内部会计审计的配套机制,保证运行环境的宽松和效率
现阶段会计审计方法上面就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企业风险规避的需求,也需要改变以往仅仅针对账目的方式,建立风险基础审计方式,以保证全面综合的评估功效。从自身结构方面进行完善和进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同时,需要将会计和审计工作真正的和责任制度联系起来,保证及时的问责追责,将审计的结果作为调节和整顿的依据,以保证整体控制的顺利和科学性。通过及时的审查和调整,能够迅速的从发现到解决问题,做好企业的风险规避工作。
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一个种地,计算机数据化处理相对于人工处理有更加便捷迅速的优势,而统计和评估方面新技术的运用也会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保证能够恰如其分的应用。
(三)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人事管理
针对人员素质上的问题,首先是在选拔方面,尽量的避免完全不懂行的员工进入,然后考察应该也不仅限于经济管理方面,尽量的从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员中进行选拔和擢升,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能力限制。
对于已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则是应该全面的培养和强化其素质,通过培训和交流学习,提高员工在整体上的操作水平,尽量的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独立的完成任务,审计人员能够独立的进行审核。
此外,对于会计审计人员在纪律上的约束应当严明,在管理方面需要对他们保持足够的压力和监督,尽量的避免员工出现舞弊谋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