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8篇

时间:2022-05-01 16:12: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初中地理

一、前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学生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把地理学科划分为偏向“文科”的范畴,主要注重记忆和识记,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极有益处。在此,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由于其可以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和小品等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因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的认知需要在问题情境中被激发,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紧张和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欲望。

(二)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寻出地理课本中蕴藏的内在地理规律,促使他们不但掌握了地理学习的方法,也锻炼了其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认识,最终让他们对所获得的地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和更清晰。

(三)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创设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师把分析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去分析案例,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如在学习地域特点与天气状况的相关内容时,可呈现这样的案例:为什么南方的房子多是吊脚楼、尖顶的房子,而北方的房子多是平顶房?为什么大多数房子是坐北朝南?

(二)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大胆进行思考,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得出结论,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质疑,提出开放性的研究话题。如:根据上段提出的案例,分析地域天气特点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联?分析人们是如何根据地域特色来选择适宜的生活方式的?

(三)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揭示其包含的地理原理,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使学生对案例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案例探讨。如:根据学生所分析的内容,教师总结:人们应学会观察天气的变化趋势,能根据天气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能客观的评价生活环境质量,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等来选择宅居地的区位等。

四、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须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其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求其平时要勤于积累、善于积累,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这样使教学所精选的案例和材料能更契合课堂教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其大多接受的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在学习方面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一旦出现新的教学方法,要么积极接受并参与课堂教学,要么就保持着以往的学习态度,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为了避免出现这两种极端的学习现象,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有调控课堂的经验和能力。

(三)在应用案例教学时,由于其某一个案例只是呈现某一种地理信息,需要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其透过案例去掌握地理信息所蕴含的地理规律和原理等。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透过案例去分析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避免因某种过于“华丽”和“诱人”的案例,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某种概括化的认识,从而以偏盖全,对地理事物的现象、规律、原则和原理等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案例教学法,要求是教师起导演作用,充分放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初中学生,其素质还处于较低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案例的选择一味的选择高水准的,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在教师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习得知识,而这就会违背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因此,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要求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让学生自行进行案例分析。

(五)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方式等,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时,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切勿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六)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七)地理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指导着生活,学习地理知识也是对生活有所帮助的,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

五、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在本文中,就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意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步骤及其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凌钥.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27).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49-1

一、在初中地理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从学生角度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一是强调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践性。案例教学能够展示给学生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促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并能够自主地运用。内容丰富、完整的地理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促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案例的情境中,从地理案例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二是突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能真实地再现案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能够独立自主地分析案例,深入案例特定的环境中,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百利而无一害。三是注重挖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案例自身有着多样性、客观性、典型性、可读性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创造的平台,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这样学生有着多方面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分析,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尊重,不仅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掘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

从教师角度看,一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前需精心选择和编制案例,而这恰恰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让案例成为联系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师实行案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二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升,教学经验才能加以积累。在地理课堂中,选取合乎课本内容的事例加以讨论分析,可以让教师更深刻地明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地方效果理想,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选取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选取的案例越好、越典型,案例教学质量就越有保证。因此,所挑选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如在讲解《不同的人种》时,教材中对世界不同人种的不同特点、分布地区、分布的原因等罗列得比较详细,然而,这些内容无法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看了很容易就忘记了。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内化这些内容,笔者在课前设计了相关的案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资料及文字描述,如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让学生比较非洲的黑人和美洲黑人有何异同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会想方设法寻求所需的信息源,探求正确答案。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篇3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4、积极引导学生提问

案例呈现之后,要注意为学生提问预设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惯性模式,使教学为随着教学进程新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也可以呈现案例后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问并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学案;教学导入;教学导读;教学导练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

在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从导入、导读、导议、导练四方面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1.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入

良好的课程导入环节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导入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知识的世界中,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火山与地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典型的地震实例,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引出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可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感知,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读

导读作为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与分析图表的一种方式,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教学任务,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加以总结,然而有些学生对阅读缺少学习兴趣,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即使阅读某些内容,也会存在思路不清晰的情况,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教师可以要求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深入阅读,进而指引学生更好地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保证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比例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中北京市的区域大小不同,但实际面积却相同,这是为什么?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比例尺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本学校中每一栋楼房的图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比较美观的图形,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学习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保证地理教学效率。

3.设计思考活动,完成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围绕学案中的设计思考活动题目展开讨论。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此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对导学案中的思考题进行探究,同时展开讨论。而教师要运用自身智慧,根据教材内容、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可以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西双版纳”时,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年西双版纳旅游业不断下跌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缺乏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因此并不感兴趣,也就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视频,让学生先看一段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对比提问、假设提问等,结合视频的内容来提示社会现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再分别派出几个学生作为代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说得好或者有新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播放一些专家或行业人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来借鉴,并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如果我是市长……”为题,自己编写经济建设的简要方案。这样精心的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练

课堂训练作为每一节课程开展中的最后环节,目标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与复习。好的课堂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找到学习的主线,保证学习质量。对于导学案中的导练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式训练和口答式训练等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国行政区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导练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拼图活动,也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一同进行拼图活动,比一比哪组拼得快、拼得准。在完成拼图活动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并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素养。

二、导学案的运用反思

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观发生本质变化。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思考教学内容该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理解,而使用导学案后教师在备课时会思考问题的设置是不是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多数学生是否可通过自学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教师过去总是让学生安静听讲,而使用导学案后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和同伴一起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会考虑导学案中的哪些问题设计得不好,未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也会思考哪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可见,使用导学案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采取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准确掌握教材中的每个内容,设计出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将重点知识融于其中的好题目,充分发挥导学作用。

篇5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质量不高。通过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充分思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导学案的实际应用。

一、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导学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枯燥感,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导学案教学方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增强知识记忆力,促使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学习方法,让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有效。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析能力

地理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对学生的空间感要求比较高。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还要从学生的特点以及能力出发,充分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累积经验和方法,形成较好的空间感和逻辑思维,并学会举一反三,不断发挥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析能力的目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初中生有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若是教学环境太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久而久之还会出现消极情绪。因此,积极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乏味感,给课堂注入一股活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北方和南方区别”这个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学活动方案可设计如下:在教学前一天,教师首先制作好导学案,并编印好发放给学生,一人一份,或者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一份。在导学案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学习的内容、问题、方法等,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设计方案结合教材,提前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思考,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力自己解决,若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用笔圈出,与其他学生共同探讨,若依然无法解决,则可在课堂中向教师提问,教师把该内容作为课堂重点。学生通过导学,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北方和南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人文、风俗习惯等。通过预习,学生对北方与南方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图片直观欣赏,进一步增强记忆力,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课堂中,教师把导学案中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北方和南方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北方和南方的人文生活习惯有哪些不同?学生先前已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课堂中D片提供的信息,可快速作答。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详细解释。

通过导学案教学法,教学活动可迅速、有序地展开,不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创造思维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实效性。最后,教师还可播放黑龙江“冰天雪地”与海南岛的“沙滩阳光”,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结束语

导学案是一种优质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做出更加充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利用已储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较好的空间感,掌握一套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并为高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古颖.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3(16):45-47.

[2]张彩霞.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J].学子(理论版),2016,11(19):152-155.

[3]聂家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探讨[J].新课程(中),2016,34(9):88-90.

篇6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为了便于在课堂上设计活动、游戏、竞赛等形式而精心设计的引导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下面就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1.在导学案之首设计"竞赛"试题――导入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其好胜心,将学案中的课前复习设计为小组竞赛形式。这一步骤的做法是:事先制定好竞赛规则和鼓励措施及班级分组。在每节课上课时发下竞赛试题(适量),约3-5分钟后就派几个小组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各组的答案,接着再派另外几个小组给予批改,然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批改并决定胜负,最后给予掌声、口号等赞赏性的语言鼓励(如向第几组学习、非常不错、也不错、还行等)。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本无心学习的同学也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以至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这种竞赛题的设计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学案时要认真研究新、旧课之间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生活中地理知识,使竞赛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上挂下联,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授《西双版纳》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竞赛题的:①我们家乡最丰富的资源是什么?②我们家乡以发展什么工业为主?③我们汉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表扬结束后,话题一转:那么,西双版纳情况如何呢?就很自然地转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做,既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既让学生兴趣昂然又让学生思路清晰,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他们引入探索知识奥秘的境界,为后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旧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在导学案中设计自学提纲――导读

导读是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图表的过程,是导学案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紧扣课本结合提纲把主要知识点掌握住。但有的初中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对课本内容缺乏分析,综合,往往逻辑混乱,思路不清,记忆不牢。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者课前务必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及活动程序,并指导学生学会围绕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找重点、做记号,让学生分段阅读、看图分析,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理清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对类似问题的比较,注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对照与转换等等;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活动。

如学习比例尺有关知识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比较北京市图和中国地图哪幅图的比例尺大?②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③哪幅图上北京市表示得更详细?一边比较,一边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幅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的结论写出来即是:"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较详细;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较简略"。接着进行指导实践活动比赛,要求各小组都拿出三张大小一样的纸张分别画出学校一冻楼、两冻楼和三栋楼的平面图,看哪个组画得快而又美观,及时给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有关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总结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和范围大小的关系,同时,还可教会学生绘制地图时如何选用合适的比例尺,使知识步步加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3.在导学案中设计思考活动题――导议

导议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启发式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学案中设计的思考活动题展开讨论。这是一节课的关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案中设计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和发挥想象。这个时候正是最多学生想偷懒的时候,这时老师该怎么做呢?这就要发挥老师的机智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取相应的新颖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刺激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思索状态。如讲授《西双版纳》一课时,我先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西双版纳近年来旅游业下滑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一来,就有不少学生感到疲惫和困惑。这时我就给他们播放与活动材料相关的视频,让他们看到真实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再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各种形式结合视频所揭示的社会现象,设疑引导,将趣味性和现实性融于一体,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派出几个组的代表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给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接着继续播放不同行业人士给西双版纳旅游局献策的视频,让学生借鉴,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最后,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市长"为题拟写一编经济建设的简略方案。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既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又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导学案中设计不完整的知识纲要和练习题――导练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篇8

关键词:图像教学;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69-02

图像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图像进行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讲解,能够形象化地理知识,促进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分两个部分对初中地理图像教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图像教学的好处,然后提出几点具体的图像教学方案。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图像教学的好处

1.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扩散。一般来说,地理图像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明显,并且这些知识点一般比较复杂,难以理解,教师通过图像进行知识点讲解,能够扩散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知识,这样就能够避免死记硬背的缺点。例如,在讲解我国各个省市的基本轮廓时,就可以通过图像进行讲解,让学生观看图形轮廓,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够扩散其思维,促进知识的理解。

2.能够加深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教学效率。纯文字性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厌倦,而运用图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所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图像,有助于学生从具有针对性的图像中直观地获取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地区特有的地貌或者地形等,学生看见和自己生活区域不同的地区状况时,会产生好奇感,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样就能够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富有活力,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图像分析,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记忆和比较,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当讲述河流方面的知识时,通过看图像,学生可以明白黄河最终是流向了海洋,而对塔里木河最终是怎么样消失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两者相互对比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更容易记忆。

二、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的方法分析

1.通过运用地理图像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地理教学中,文字和图像相结合教学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课程内容的难点、重点以及结构等进行合理划分,并找出与之相匹配的图像,设计包含课程内容的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景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知识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和气候”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图像,可以准备一些气候分布图,也可以准备一些人们穿着各个季节衣服的图像,让学生区分同一天穿着不同衣服的人们所在的大致位置,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图像。也可以通过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这样询问:“为什么有些时候太阳会很明媚,而有些时候,天气是灰蒙蒙的呢?吸引起来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进行讲解,通过具有吸引力的讲解,把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2.设计动态模拟图像生动展现教学内容。初中地理学科中,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单靠文字性的讲述不能较好地传达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图像模拟,将完整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将发展变化的地区自然状况通过多媒体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其在好奇中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学生不容易了解季风方面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气压进行内容讲解,教师可以依次制作这样的动态等压线分布图:大陆地表性质均衡时气压带的分布以及形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气压变化,把气压带切断时所形成的气压中心布局和间隔,最终是由于气压差异导致风的形成,然后引出季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知识。

3.加强实践活动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图像运用能力。传统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往往是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进行知识记忆,纯文字性的讲解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样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加强知识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水文以及地貌考察,组织运用实地地图寻找目的地的比赛等,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加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图像运用能力。例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探路比赛,事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大型公园中进行探路,可以自由游玩,走到某一个地点时拍摄几张照片,走到终点之后再返回原点集合,然后完成任务。任务是根据自己对路线的记录绘制地图,设计一张自己的行程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公园的景观,还可以对地图的运用有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进行知识讲解,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图像情景教学法、比赛法、动态模拟图形法等,都是比较好的图像教学方法,在运用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