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05:36: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整改目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针对巡查记录填写不规范,记录里也没有体现是否向镇领导报告及处理批示意见的问题,今后我镇将规范巡查记录的填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坚持每月巡查不少于4次,每周巡查一次,建立动态巡查登记台帐、动态巡查情况表和执法巡查登记表(周报),认真对巡查的情况做好记录,并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破坏耕地的行为立即制止,做好相关取证材料。再次要严格规范违法占地相关文件的处理,发现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及时以正式文件向镇分管领导以及国土局报告,并按照镇主管领导或分管领导及市国土局的批复进行处理。
三、针对没有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卡台账的情况,我镇已通过录入建立了以农户为单位的17个村委会基本农田保护卡台账,并同时交村委会保管存档。
四、针对没有按有关规定建立耕地保护台账,有关材料整理不齐全,没有分类归档的问题,我镇已提高思想认识,重新按检查要求的规定建立耕地保护台账,并补充相关耕地档案资料,分类归档,建立专柜统一管理,确保耕地档案资料完好无缺。
五、对耕地保护工作宣传力度不够。今后我镇将从以下方面加大对耕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1.充分利用“4.25地球日”、“6.25土地日”、国土资源相关会议等,广泛开展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展出版面、发放小册子等形式,加强《国土法》、《耕地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为耕地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2.充分发挥村两委和村小组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开展耕地、基本农田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以村干部带动宣传作用,提高当地群众的思想意识。
一、20__年案件防控工作目标
20__年,信贷监控部的防控工作目标是:“认清一个形势、坚持两个结合,抓住三个重点,做好四项工作,建立五项制度”,力争信贷监控及业务管理条线全年不发生任何案件。
“认清一个形势”就是要立足长远,认清案件防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坚持两个结合”就是要坚持治标与治本、外部监管与内部防范相结合,标本兼治;“抓住三个重点”就是要抓住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人员三个重点;“做好四项工作”就是要做好宣传、督促、检查、问责四项工作;“建立五项制度”就是要贯彻银监会案件防控工作的一票否决制度、统计通报制度、差异化监管制度、量化考核制度和综合防控制度。
二、20__年案件防控工作的整改方案
(一)再造信贷监控流程,成立专门的信贷监控部门
为适应案件防控工作的严峻形势,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地发挥法人金融机构的优势,为流程银行建设打好基础,特成立专门的信贷监控部,将原信贷管理部的贷后管理、监测分析、系统管理职能与风险管理部的五级分类、风险信息管理等职能并入信贷监控部,负责对信贷资产进行全面监控,严防信贷业务的政策、制度和操作风险。
(二)继续清理规章制度,加大信贷监控工作力度
今年,要按照总行文件精神,结合信贷监控的工作实际,继续对涉及信贷监控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和修改,把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寓于信贷监控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加大信贷监控环节防范操作风险的工作力度。
(三)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监控人员业务素质
近年来,我行的业务规模迅速增加,但人员素质提高不够,识别风险的能力和技术与管理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所以,急需改善现有信贷监控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具备专业水准,具有基本的贷款分类、会计原理、信贷管理、法律等知识,具有及时发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引导信贷人员关注影响贷款偿还的最本质因素。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通过以会代训、案例分析、举办专家讲座施工企业工程师的工作总结
发表者:佚名来源:原创首发发表日期:20__-3-16推荐度:162
自199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参加了京九线霸州火车站、石家庄塞力商城工程、新菏复线一期六标段桥涵工程和山西省电力高层住宅等工程的施工,在这些工程的施工中,历任技术员、助工、技术主管等职。并按照公司领导的安排,参加了我公司及集团公司大量标书的编制审核工作,所有这些工作内容和经历,使我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下面就我在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及编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详细总结。
一、立足本职,钻研技术。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每一个工程的施工中,除了将日常的本职工作按章有序的完成外,更将大部分的时间扎根现场,跟踪解决施工中的各项技术难题,在新菏复线一期六标段的桥涵施工中,我和现场人员一道研究制作了几套圆管涵管节制作定型模具,使用该模具生产出来的圆管涵管节,圆顺光滑,尺寸准确,而且施工操作简单易控制。在我们生产出第一批管节后,局指挥部就确定本标段的全部管涵管节由我们工点统一加工制作,其它标段如一局、十一局等单位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在中小桥及矩涵施工中,我通过模板体系、混凝土浇注等方面的施工监察控制,研究探索出一套中小桥涵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我撰写的《中小桥遂清水砼的施工方法》发表在我局《科技通讯》20__年第三期。
1999年10月,我处一举中标山西省电力公司2#高层住宅工程,该工程高度逾百米,建筑面积26000m2,处有关领导非常重视该工程的施工,将其列为重点工程来抓,组建了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我担任本工程的技术主管,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及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在该工程的施工中,采用了许多“四新”技术内容,很多施工工艺和材料我们都没有接触过,为了掌握这些技术和工艺,我主动积极地到其它同类工地参观学习,和老工程师请教,并针
对本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如该工程地下水位较高,所以对防水的质量要求较高,设计采用了砼自防水和三元一丙外卷材防水的“双控”防水体系。在施工中我们对于砼自防水和卷材防水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特别注意控制细部的处理,如防水砼的施工缝留置处理,以及卷材防水中桩头位置、阴阳角部位的处理等,都制定了详尽的施工技术措施,我跟踪了施工中的全过程,并配合监理、业主代表进行了质量验收,他们对我们的施工质量非常满意,我也将这些施工记录和技术总结撰写了《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施工技术》并发表于《山西建筑》20__年第二期。二、质量攻关,成绩突出。
电力高层住宅工程为高层建筑剪力墙工程,剪力墙的模板施工技术在本工程的施工中非常重要,我们采用了大钢模板作为本工程的模板体系,但大模板施工中,会出现一些质量通病,如丁子墙位置涨摸、洞口、阴阳角不方正、层间接缝错台等,为克服这些质量通病,我针对这些通病产生的原因,在模板体系和混凝土浇注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尤其通过改进大模板的节点设计,克服了这些质量通病,使我们浇注的混凝土尺寸精确,外美内实,并且由于调整后模板支拆更加方便,施工进度加快,最快时,达到每三天半一层的施工进度。根据这些施工经验,我总结撰写了题为《改进大模板的节点设计,克服质量通病》的论文,发表于《山西建筑》20__年第三期。
在该工程的施工中,我们还在项目经理及总工的总体部署下,成立了TQC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课题攻关,由我参加发表的《运用QC方法,优化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控制》荣获集团公司20__年质量管理小组评比一等奖,山西省质量管理小组评比二等奖。
三、注重安全,精于管理。
我的施工经历从加层改造,既有线施工到高层建筑。这些工程对安全的要求都非常高,在这些工程的施工中我学习掌握了许多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1999年通过安全员培训。由我从事现场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工程在安全文明施工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山西省电力局2#住宅楼荣获山西省安全文明优良工地。在这些安全文明工地的创建中,我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安全文明工地创建经验,我总结撰写的《浅谈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创建工作》发表于《山西建筑业》20__年第八期上。该文获山西省建筑业协会20__年度优秀论文。
四、编标工作,成绩斐然。
1999年,我处连续中标省邮电、滨河小区、电力局三大高层建筑。在这些工程的编标中,我作为编标主力参加了这些工程的编标工作,我也因此受到了经营开发部及处有关领导的注意和重视。20__年我被调入经营开发部工作。近年来我参加了我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大量的编标工作,如洛湛通道、西合铁路、渝怀铁路、南京地铁车辆段、天津地铁、天津轻轨等工程的编标工作。我学习掌握了各种现代化编标的技术和工具,能够熟练使用CAD制图、工程管理软件以及各种预算软件。在编标工作中我积极开动脑筋,学习掌握报价技巧,曾成功采用“不平衡报价”等策略,作到了经营中标和经济效益的兼顾,在经营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__年被集团公司授予“青年经营创新人才”。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工作,我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这不仅使我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而且使我在爱岗敬业方面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相信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新的收获,新的成绩。
等形式,提高全行信贷监控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康的信贷文化理念;二是举办培训班、召开视频会和岗位互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全行信贷业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并建立量化的风险控制机制;三是采取总行与支行业务人员互动的学习方式,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信贷监控及业务条线人员的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能力。
(四)印制贷后管理手册,规范授信后管理行为
为了解决贷后管理不到位,基础管理仍显薄弱等问题,我部要印制《文秘部落贷后管理手册》,作为信贷监控人员的操作手册,全面规范贷后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标准,不断提高我行的授信后管理水平。
(五)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加强贷后跟踪管理
为了防范操作风险,我部贷后管理中心在加强非现场检查的同时,要加大现场检查的力度,并针对贷后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量授信业务出现的风险苗头,加大年内到期授信业务、大授信业务、房地产授信业务以及个人类信贷业务的贷后检查力度,实施跟踪管理,严控授信后的各种操作风险。
(六)继续优化信贷管理系统,提高系统监测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此次考核共查出两个方面总计8处问题,分别是:
1、质量目标方面:记录填写不规范。
2、报告和记录方面:
(1)首页记录划改不规范;
(2)原始记录2.11项印刷错误。
(3)开工告知书修改未盖章。
(4)仪器设备未勾选钳形电流表和绝缘电阻表。
(5)原始记录中反馈日期填写错误。
(6)资料未装订。
(7)检验意见通知书的存放未标注所存的原始记录编号。
二、原因分析
通过总结分析,出现问题报告和原始记录的主要原因有二:
1、检验员在原始记录的填写过程中不认真。
2、质量体系运行与业务管理衔接不流畅,导致一线检验人员无法准确把控或者实现作业指导书中要求的检验内容。
3、报告印刷质量问题,向相关部门反映过,但此要素非业务部门控制要素。
4、资料装订问题,作业指导书未明确哪些资料需要装订,如何装订,我中心将此问题提交至机电类技术负责人。
三、总结
通过此次的考核,我中心将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并做深刻总结。对于检验员在原始记录的填写上不认真,不细心的问题,中心将开展教育活动,着力提升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避免问题报告给单位和检验员带来的风险。对于其他问题,我中心会将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
四、整改措施
1、修改原始记录,完善存档资料。
2、召开中心质量分析会,深刻查找问题。
3、磨炼内功,提升能力水平。心态上绷紧检验质量这根弦,检验责任记心间,把好检验质量这道关,不在检验质量环节出现纰漏。
4、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质量技术管理与业务流程能否尽快取得统一,必要时修改作业指导书。
5、严格执行中心质量考核制度,以制度约束检验行为,以制度考核检验质量。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财政体制的转换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财政本身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财政体制未能适时转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定位不明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构中国的财政体制,首先要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那么,中国财政体制的重构目标是什么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理念是“国家分配论”,国家是一个“大管家”,财政力求包揽一切。在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环境变化了,政府职能也变了,财政体制显然应该按照新的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重新构建。
综观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体制,尽管其形式多样,侧重点各异,但基本模式是相似的。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政府收支活动的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财政收支实践面临的困难,不难得出结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必须走公共财政的道路。
正如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一样,公共财政也并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品。中国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就注定了要走公共财政的道路。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因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公共财政理念,重新界定中国财政的职能范围,规范财政收支活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推进财政体制的创新,最终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
二、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目前政府正在执行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型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首先,政府在生产、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环境。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弱势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分职治事是指在按效率原则对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相应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
(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
(2)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在市场失效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
(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调控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
(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2)根据本地区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合理确定税收和非税收入规模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并将其按预算程序转化为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
(3)调节本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
(4)维护地区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5)组织和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培育和完善区域内各类市场。
(6)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政策,完成中央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对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基础结构(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电话、治山治水等生产性基础设施)领域的共有事权,也应按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原则进行划分。
3.政府通过立法,而不是行政干预,来建立政府间责权利关系的准则。从世界有关国家的经验看,不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间责权利关系都是建立在宪法或相关法律基础上,责权利关系的调整也按法定程序进行。以日本为例,日本战后的宪法中有一章是关于地方政府自治的内容,有关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运作用法律固定下来;除宪法外,日本地方财政法详细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在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上的具体分工;日本地方税法则详细规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法律规定保证了地方预算收支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护地方政府免受中央政府随意改变事权责任和税收分享比例、经费分摊比例。同时,这些法律还能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完善中国的分税制,理顺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需要发挥包括宪法、预算法、税法等在内的法律的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为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奠定可靠的法律基础。
(二)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
1.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考虑到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应采取“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在“十五”期间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在某些税种上的分享办法和比例,逐步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保障能力。具体措施有:
(1)改变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实行按比例共享或分率共享。
(2)将个人所得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适当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中央分享比例,中央政府因调整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所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4)进一步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使市、县级财政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市、县级财政保障能力。第二步,在“十五”末期至2015年,按照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政收支范围,严格核定各地区的标准化收入和支出,在此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改革现行收费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乱收费,理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具体做法是:
(1)通过将部分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用相应的税收取代,进一步完善税制。
(2)通过把一部分非政府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界定和规范政府行为。
(3)通过取消大量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分配行为。
(4)对保留的少量政府收费,实施规范化财政管理,加强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并适时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1.目标模式的选择。现行分税制同时存在存量调节与增量调节两条转移支付系统。存量调节就是为维护既得利益而设置的双向转移支付,自上而下的有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等,自下而上的即地方上解。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要求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以“基数法”为依据的为维护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过渡到按客观因素测定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二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
中国一向是采取单一纵向转移模式,既可以均衡公共服务水平,也可以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但纵向转移的前提是中央收入居主导地位,要求中央有足以实现均衡目标的财力。
由于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不仅存量不减,而且随着地方“两税”的增长而增长;而中央从增量中集中的财力虽然也增长,但是有限。因此,不动存量而仅靠中央从增量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纵向转移支付,范围和力度有限,最终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了横向转移模式的设想。横向转移就是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但是,横向转移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如何设计转移支付公式,如何把握“调富济贫”的分寸,是否会对富裕地区带来负效应以至于影响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等等,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缜密筹划,并通过试点,决定取舍。横向转移虽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但从当前看仍要立足于纵向转移的完善。
2.纵向转移的微调。(1)改进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是扩大按“经济税基×平均税率”确定标准收入的范围,沿着“单位费用×测定单位数值×成本差异系数”的思路改进标准支出的测算,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支出标准的建设。(2)将维护既得利益的多种调节方法简并为“税收返还”一种方法,然后逐步减少富裕地区而增加贫困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量。更为妥善的办法是将税收返还基数逐步纳入按因素法计算的拨款公式,每年纳入一定比例,若干年后完全过渡到按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制度。(3)清理现行的专项拨款,改进拨款方法。
3.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中国的地区差距决不仅仅限于省际之间,省级行政区内不同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甚至十分突出。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地方政府同样面临尽快建立具有均等效果的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从当前情况看,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尚没有开始建立省以下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不论其是否享受中央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都应当考虑把属于完善分税制改革的这项工作深入下去,配套落实。(2)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与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将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当作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作财政部门从源头消除腐败的重要举措。
增强财政透明度还需要建立起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化运作机制。(3)敢于触动既得利益。
纳入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分配的资金,不应仅是增量资金,还可以从既定的其他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逐步减少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收支结构调整进行尝试,为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四)加快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已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这一框架主要着眼于收入划分及其管理,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已成为完整规范的财政体制的最大瓶颈。目前亟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我国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由政府财政(国库)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同时,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处理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种政府性收入将不再通过中间环节,而是直接缴入国库账户;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费不再按期预拨,各部门和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在预算确定的范围内购买商品和劳务,但付款过程由国库集中处理。将现行的国库分散收付制度改为集中收付制度,要相应取消各部门和单位在银行设立的收支账户,改变财政部门向各部门和单位按期拨付预算资金的做法,所有财政性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同时要改革现行国库管理体制,国库管理部门在办理支付的过程中,直接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实行全程监督。有效地发挥财政的国库管理职能。
2.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是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中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快部门预算的法律制度建设。现行《预算法》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应加以修订。一是明确预算编制的时间和阶段,将预算周期定为一年,分为财政部门制定和下发建议框架、部门上报本部门预算草案、财政部门汇总审核并与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磋商和论证、财政部门形成预算草案并由政府上报人代会讨论等几个阶段。二是明确预算草案按照部门编制,规范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能和地位。三是明确部门预算的编制依据,即以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的中心工作为支出重点,以相关定额为标准,制定部门、单位预算。四是明确编制范围,将预算外资金明确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范围,保证部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其他法规和制度的修订应以《预算法》为依据,内容上要服从于《预算法》。(2)改革现行的预算拨款体制,将预算分配权集中于财政部门。要从强化政府预算法治化入手,改变目前多部门参与政府预算分配的状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集预算分配权于财政一身。比如,对于“基本建设支出”,应取消财政每年给国家计委切块安排资金的做法,统一实行项目管理。国家计委的工作重点应是按照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部门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各部门、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提出项目概算,并进行可行性论证。预算部门和单位按照统一要求,报送细化了的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对各项目预算进行分项核定,并将其列入部门预算。其他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同样应以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提出初步建议为主要职能,支持部门预算改革。(3)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目前我们在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中,各部门基本上没有与财政部门磋商的余地和时间。建议今后将预算编制、审批周期定在一年左右,以加强各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另外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该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编制方法,以保证预算的质量。经常性费用中属定员定额部分能够确定的支出和项目预算支出,主要采用零基法,同时确定支出项目要有明细表和确定依据。项目预算支出实行绩效预算,应有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确保有限的预算资金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和用途上。(4)对现行预算支出科目进行调整。为适应部门预算的改革,还应把按部门分类和按功能分类结合起来,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责任者,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支出如何使用。可以考虑采用下列设置方式:一级预算支出科目按部门设置,二级预算支出科目按支出性质设置,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三级预算支出科目。这样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预算支出在各个部门的分布,便于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研究政府会计、政府财务报告等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研究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试图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政府财务;财务报告;改进
一、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涵盖的内容
我国政府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政府营运表、现金流量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报告主体资产、负债及其构成与差额情况;政府营运表主要反映报告主体在某个特定财政年度实际发生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其构成与差额情况;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报告主体在某个特定财政年度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差额与构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表主要反映纳入年度预算的财政收支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对比情况。此外,根据我国财政管理的特殊要求,还可附加一些特殊报表,如资本性支出表、承诺与或有事项表。通过这些报表,比较完整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财务活动情况和绩效。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透明度问题
我国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监督,政府财政制度不透明,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如实反映财政资金的运营状况。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的财政管理困境,加强财政监督是首需解决的问题,而加强财政监督的关键,就是要财政信息公开,增强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财务管理报告制度。
近年来,财政透明度受到各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在我国,提高财政透明度也已经成为建立公平有效的公共财政的重要议题。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都是促进财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动力。因此,以提高财政透明度为目标重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已成为当前财政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问题。
三、我国如何改进政府财务报告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
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
(二)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
(三)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必须接受客观、公正的审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政府行政当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社会公众、立法机构等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由于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与提供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不一致,政府行政当局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会受到使用者的怀虑,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或其他社会审计机构以其公正、中立的身份通过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鉴证报告,使政府财务报告取信于使用者,以解除其受托责任。
四、为何将反映政府受托责任作为政府财务报告总体目标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以帮助其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作出相关的决策。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政府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传递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形式,直接向社会公众报告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二是政府对内财务报告虽然不直接面向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但其目的是为了内部管理者的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最终目的也是利用现用的财务信息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因此,政府受托责任的广泛性决定了政府财务报告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但又不能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而是有选择、有侧重的。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是受托责任,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的确立应当以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为导向。这必然要求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当从预算管理服务为主转变为为公众提供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为主。
参考文献:
[1]李定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模式的构建.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J].会计之友,2008(26)
[2]陆伟坚.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进的必要性.2010920
[3]李云强,李闻一.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20080609
[4]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但是,综观已经有的多项改革试验,我们看到还是在短期目标上做文章多,而在长期的根本目标上下力气少。
乡镇机构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民主自治、安定和谐的农村社区;形成高效运转、依法行政的政府权威机构;发育各类民间社会经济组织,向农村社区自主提供部分公共物品,并部分地替代政府职能。实现这样三项具体目标,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没有清晰的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就可能与改革的目标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乡镇机构改革不能把撤消乡镇政府作为目标。有人提出要取消乡镇一级政府是令人怀疑的。公共权威机构的派出制已经被世界政治经验所否定,我们不能走回头路。从政治学规律看,除非某项公共职能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性质,否则实行派出制会产生严重的弊端。如果一个社区需要综合权威机构,那么,这个机构就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产生。我国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乡镇一级民主选举,产生了积极效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实行“派出制”,例如,如果在乡间有一个大学城,聚集了1万-2万人口,或者设立了一个特殊企业,有几千人口,对这样的社区,许多公共事务通过大学或企业就可以处理,只有少量的公共事务需要大学或企业之外的权威机构来处理,这种情况下,也许需要上级政府派出一个机构来处理某些公共事务。
撤乡并镇的改革绝不能搞一刀切。一些地方撤乡并镇似乎走过了头。撤乡并镇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公务人员,节约行政开支。但实际上人的问题并不是根本问题。如果体制不合适,人再少,也是冗员;如果体制合适,多一些人也未必就是冗员。关键要看公职人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办事的。此其一。其二,从长期趋势看,村社区是要走向衰落的。尽管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但也有某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村社区衰落景象。在村社区衰落过程中,村一级的公共事务将转到乡镇,如果乡镇规模太大,将不方便农民办事,并导致资源浪费。
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只能解决“养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办事”的问题。取消农业税之后,中央政府承担了一部分弥补县乡财政收支亏空的任务,有关省市则承担了弥补其余亏空的任务。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为主要村干部发放工资。这些财政救急措施只能临时解决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如果我们要在乡村社区真正大量发展公共事业,向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花钱就不是三五百亿的数量。如果不能形成在农民中间动员资金的机制,不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建立,连现有的公共设施的维护也会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乡村社区的“养人”和“做事”几乎不用政府操心,因为有一套自治机制在那里发挥作用。
近两年,有的地方政府在精简机构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湖北等地所做的乡镇机关领导交叉任职改革试点,也卓有成效。机构重叠,职能混乱,权责不清,的确是目前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转的严重弊端,因此需要在机构设置上做出大胆改革。但是,仅仅开动“设置”是不够的。如果交叉任职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连原来简单的制约关系也被搞掉,也有悖于改革的初衷。理顺机构设置,是技术性的改革,解决权力的归属和制约才是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职业素养 思政基础课 改革
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关系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中,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信念、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它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应该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过硬、精湛的职业技能,是必须的是专业课程的使命。“职业行为习惯”就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心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
高校是培养社会未来职业人才的摇篮,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它既要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技能要求,又要瞒足学生未来职业可迁移发展的能力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而这必须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职业素养。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法律意识等素质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中通用社会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等情感熏陶和行动引导影响学生,发挥精神导向、知行结合等桥梁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等素质培养的隐性课程。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要围绕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思政课实践活动设计的探索
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解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不力的问题,以以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目标为驱动,从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展开,加强一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参与性和体验式教学,参与体验式、师生互动式进行教学社会设计强化知行合一,推进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强化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让在“做中学、学中思、思而内化”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围绕着职业素养培育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职业素养,输送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改变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不尽人意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此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受益一生的课程。
三、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政基础)课程改革为例
(1)以规划教材为本,根据教材整合后的13个特色专题教学,适应人生新阶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人际交往、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择业与创业教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思维与法治观念、生活中的法律应用
(2)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了13个实践教学活动。有大学生活设计、晒晒我的理想、爱国教育基地参观、职业生涯规划、我和我的室友、有效的沟通、道德剧场、校园公德状况影展、职业调查与采访、家庭关系模拟、就业、创业体验、法律报告会、模拟法庭、法制剧场等。以培养以乐观上进、爱岗敬业、奉献、等职业素养与能力为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主体性和参与体验式的互动实践教学活动为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彻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3)围绕着学生人际交往素养能力培养为目标为例,设计相应的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的沟通-交头接耳”――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为活动目标:首先学生分组12人一组,选组长,排成排并戴上隔音耳麦;b组长对一人发出传达信息,要求一对一交头接耳方式依次向后传递的信息c.最后一人公布自己知道信息、组长宣布原始信息,d讨论:学生指出信息源与传递后信息差错的环节和原因。在两课时内完成。活动结束时老师总结:指出造成信息源与终端信息不对等的原因和环节,让同学们明白信息传达不到位的影响和出现不应该出现的矛盾和误会,让同学们学会理性和辩证地思考人生中人际交往的问题。不人云亦云,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学会宽容别人,也善待别人和自己,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
四、体验式思政课实践活动设计展开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样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采取引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调查采访、参观学习、互动讨论或辩论、多种学生参与体验等轰动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拓展教学空间,强化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开展素质拓展,充分运用校内和社会这个大课堂,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团队合作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职业素养育能力。
一、关于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是基础,其是弱质性产业的代表,受到来自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两者的制约。因而,我国为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根据国情将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制定了出来。
(二)我国人口基数大,长期稳居在世界第一,因而对粮食生产的需求非常大。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雏形,并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价格干预补贴阶段,一个是直接收入补贴阶段。最低收购价的制度是在二零零四年出台的,并在随后将“四补贴”的制度制定出来了(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以及良种补贴),它们作为核心存在于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当中。
(三)以上政策虽然极大的将农民百姓的粮食种植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国家粮食的安全生产,但是从另一面分析,过高的社会物价、倒挂的粮食价格以及过重的国家财政的包袱等问题都在该政策中被一一暴露出来。因此,对我国粮食补贴的政策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性。
二、关于我国粮食的补贴政策中目标取向和改革的思路分析
(一)关于我国的粮食补贴的政策目标取向
粮食补贴中的着力导向直接由粮食补贴政策中的目标取向决定,改革发展的方向也直接受到它的影响。但是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相关资料的调查得知,对于粮食补贴政策中目标的谈论结果在我国的学术界中并没有将统一、完整的意见达成。有人认为市场稳定、粮食安全以及农民收入应当是粮食补贴政策关注的目标(可见辛翔飞、张照新等著作);有人认为在粮食补贴政策中粮食生产和质量安全应当是主要目标(可见丁生俊、梁世夫等论述);还有人认为应当多元化定位补贴政策的目标(见于程国强)。政策目标中问题的导向是出现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每个人看到了不同的问题侧重点,问题会随着阶段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这样的现象便造成了频繁调整政策的情况出现,使得长期稳定的特性在政策中受到影响,较大的粮食生产波动就会产生,自然难以稳定粮食的价格。因而,目标取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外部性在粮食生产中的表现方式保证了粮食安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粮食,其作为国家公共品中的一种,是生活的必需品。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使得脆弱性在粮食生产中得到了凸显,更加的突出了外部性在粮食生产中的特征表现。因此,为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保障,就需要根据外部性在生产粮食环节中的表现将目标导向在;粮食补贴政策中制定出来。
2.城乡差距缩小。自然风险较高,较低的生产效率是粮食生产的特点之一,因而,弱质性的粮食生产就在较低收益中表现了出来,技术投入、劳动力以及农业资本等的不足都是由其造成的,这就需要将粮食种植的效益提高,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在粮食生产当中,以便农民保持高度的种粮热情得到保证。
3.稳定粮价。市场风险存在于粮食生产当中,如:较长的种植周期、难以调整的生产规模等,使得过大的价格波动存在于粮食市场当中,市场价格的稳定难以保证。因而,应在将稳定市场价格以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在市场中降低这两部分作为目标取向。
(二)关于改革思路分析
粮食价格影响着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则决定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1.粮食目标价格的过渡期调整。在一般情况下,粮食的目标价格为近几年(三年)来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总和的平均值,其所具有的补偿功能能够弥补弱质性和自然风险对粮食生产造成的伤害。并且,政府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收购量,不宜多,也不能够少,保证国家口粮的安全,剩余的粮食应当直接在市场上交易,由供需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交易的最终价格。
2.粮食目标的价格应当由市场机制所决定。当市场交易的价格在过渡期就得到实现以后,政府在制定粮食目标价格时就需要以某一周期内粮食市场交易中的价格均值作为依据,从本质上分析,形成于市场中的长期均衡的价格与目标价格相等同。
3.粮食目标的价格制定的优点。能够有效的将粮食生产因为受到政策调整的价格波动的频率降低。从政策出来到现在为止,持续增产的情况出现在粮食生产当中,政府部门首先需要做的是农民收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稳定粮食市场的价格,并将粮食市场的交易制度制定出来,将直接补贴的标准提高,保证市场中粮食价格的正常,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
将信号传递的功能在市场中发挥出来,需要在对市场信息(如:粮食产量、粮食价格、生产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真实反映的情况下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粮食目标价格,促进粮食生产的持续化发展。
将对接精准的补贴目标和政策性的粮食补贴的手段实现,反周期补贴中的基础部分是目标价格,其能够降低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能够优化粮食补贴政策在主体、目标取向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