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儿童英语论文8篇

时间:2022-12-17 19:08: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儿童英语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英语论文

篇1

  

许多小学将要开设英语课。家长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学好英语?教师们关注的是:应该如何教小学生学习英语?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多年来,外语教学研究人员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能理解的比能表达的要多。换句话说,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我们能欣赏小说和散文,但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写的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读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表达能力也会越强。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母语?为什么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所以我们说,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不到一岁就已经能听懂许多话了,到一岁多时,能逐渐断断续续地说出一点话,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机会频繁地接触母语。所以,教学习儿童学习英语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接触英语,而不必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表达,或者非常正确的表达。这里说的“尽可能多的接触”,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要想让儿童尽快地学会英语,就要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接触英语。无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也好,还是更早或更晚一些,关键是接触语言的频度。但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毕竟不同。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一定非先在口头上说的很流利,才能接触文字。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能说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读得懂书面的语言。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读的东西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而且越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时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的难易程度。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说法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而且,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因为人们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说不写,也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国际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学生边听边做各种动作。只要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教师说摸鼻子,学生可以照教师的指令做,实际上也是在掌握语言。这种方法对儿童和初学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认为学习外语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书上有的就都要详细的讲,一定要学生全部掌握。其实外语学习完全可以“泛而杂”。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理解的高于表达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语言,这样就会放心地让孩子多见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听的还是读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达。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不过,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模仿还需要有表达的练习,五、六十年代,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掌握语言主要靠模仿。许多人相信,语言的掌握就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模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语言。比如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结构,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句型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并不能在课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模仿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语言的活动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语言。尤其是在结对练习、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所学习的语言,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如果让孩子们一边听颜色的词,一边让他们把书上的一幅图画按老师说的颜色画出来,他们对于颜色的记忆就比单纯口头说要好。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食品时,让孩子在小组中说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并且让其他同学把大家说的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注意其他同学所表达的内容,这时他们记忆的最好。所以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还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篇2

[关键词]视域;地位团体;民族;种族;性别

正如儿童没有自己的语言一样,儿童也没有自己的文化。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说到底是化在儿童电影中的折光反映,这个折射窗口就是儿童影片中的儿童文化视域。化只有进入儿童的文化视域才能在儿童电影中得以表现,并被儿童观众所接受。要廓清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揭示儿童文化与化的内在联系,应该从解剖影片中儿童文化视域的结构入手,把握了这一结构,就把握了影片表现文化的深度结构模式。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的文化视域主要有三个维面:地位团体维面;民族、种族维面与性别维面。这三个维面构成儿童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三大视角,它们错综交叉,构成儿童的文化视域之网。

一、新时期儿童电影中儿童文化视域的地位团体之维

所谓地位团体是文学社会学的一个概念,社会上一切由不同的职业、阶层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团体,都可称之为地位团体。每个家庭中的成员都有不同的职业、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家庭既与它所属的社会阶层、阶级保持紧密联系,它又是一个独立的最小的地位团体。儿童是家庭的产物,他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状况。他的文化视域则主要受家庭这个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影响。即便是多媒体时代,儿童认识世界也不是从抽象的符号开始,而是从具体的形象入手。近在他们身边的父母与家人是与他们的生活、情感关系最密切的形象。父母带着深厚爱意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感染力最大,记忆最深,也是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来自家庭的地位团体文化意识就是在家人与儿童的耳鬓厮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儿童,这是儿童接受文化传承最古老、直接和有效的渠道。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三岁以前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期,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儿童行为的自然,影响儿童的一生。童年又是儿童文化视域的形成期,地位团体文化视域一旦被儿童所接受,就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出发点和他文化视域的基本维面,成为他日后认识世界的深度模式。比如《金蝴蝶结》中的朵儿认为妈妈给她买的中国娃娃最漂亮,这一审美判断是她的,同时也折射着她所在家庭的地位团体视域。朵儿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是某部火箭基地的工程师,母亲是随军的军医,他们常年不在朵儿身边,坚守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为的是使祖国的载人火箭早日升天,实现国防现代化。他们的爱国热情对朵儿的熏陶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朵儿说中国娃娃漂亮,既寄予着对妈妈的想念之情,又是对妈妈的审美眼光的肯定,因为娃娃是妈妈买给她的;而朵儿的同学则说她的芭比娃娃比朵儿的中国娃娃更漂亮,这既是朵儿的同学的审美判断,也是她的家庭的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外显。朵儿的这位同学的父亲是个大款,她自然是班上吃得好穿得好的孩子,在玩具上也追求高档次。在有钱人眼里自然是越值钱的东西越好。朵儿的同学称赞芭比娃娃漂亮是因为穿在穿娃娃身上的衣服漂亮、头上戴的金蝴蝶结更漂亮。这种视阈的本质仍是值钱的就美,这种审美观显然与她所受的家庭影响一脉相承。其实两个孩子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审美情趣却如此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影响大相径庭。表面上看两个孩子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而本质上她们是在竭力证明并维护各自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真理性。儿童视域与地位团体视域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金蝴蝶》通过一个平凡的生活细节,将儿童的地位团体视域做了最质朴而又深刻的表现,可谓小中见大。对儿童文化与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得入木三分、举重若轻,水到渠成。

又如《微笑的螃蟹》也表现了两个不同地位团体中的儿童不同的地位团体意识。宫晓娅听说阿斯卡尔的父亲为保护集体的两只羊冻坏了自己的腿,她颇不以为然。她对阿斯卡尔的爸爸说:“就算一只羊值300元钱,你为了两只羊――600元钱就冻坏了自己的腿,你的命也太不值钱了,你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了。”阿斯卡尔却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个牧民的本分。尽管两只羊值不了多少钱,也是两条生命,生命的价值是无价的,能救助时总该竭力救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同样是他们的家庭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反映。宫晓娅的父亲是某养殖公司的总经理,应该说,根据一个人的业绩来看待一个人的价值,这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都要遵循的原则。宫晓娅耳濡目染学会了父亲看问题的方法,以生意经的眼光来看阿斯卡尔父亲救羊的事,她的结论自然是否定的,阿斯卡尔的父亲是新疆地区的普通牧民,牧民与他所放牧的羊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会给他带来喜悦,都会给集体带来财富。羊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之源。他对羊的感情阿斯卡尔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他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能在暴风雪来临之际,奋不顾身地救助两只羊。宫晓娅与阿斯卡尔属于两个差别悬殊的地位团体中人,她如何能理解一个老牧民的感情呢?这部影片同样是通过生活细节将儿童不同的地位团体视域的冲突作了细腻的展现。

我们这样认识问题目的不在于将儿童的文化视域唯地位团体化,而在于揭示长久被各种儿童文化意识所遮蔽的儿童文化与化间的联系。以前我们过于强调儿童文化的独特性,强调儿童文化与化的区别,殊不知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以家庭为核心的地位团体文化时时包围着儿童,并对他们施以强有力的影响,甚至成为儿童文化视域的基础维面。《金蝴蝶结》和《微笑的螃蟹》的文化价值正在于,以慧眼敏锐地发现了社会地位团体间文化视域的差别,以及化视域对儿童文化视域的重大影响。这正如路易一让・卡尔韦所说:“一种出身,一种血统,这个由祖先构成的‘身体史前史’意义不大吗?我们在此认为,出生在某一阶层和某一文化中不是没有后果的,系谱树的这些枝丫有助于我们明白一些事情,什么事情?这些微不足道的归属关系叠加起来,就为形成人格做出了贡献。”《金蝴蝶结》和《微笑的螃蟹》的文化价值还在于,表现了先进地位团体文化对落后的地位团体文化的克服,从而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文化影响。朵儿的同学在收到朵儿寄来的漂亮的金蝴蝶结以后,很惭愧当初错怪了朵儿拿了芭比娃娃头上的金蝴蝶结,与朵儿相比她太小气了点;宫晓娅的价值观在新疆处处碰壁之后,她终于认识到世界上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爱,后来她真心实意地帮助阿斯卡尔的妹妹治好了耳聋,与阿斯卡尔成了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从而使儿童电影发挥了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二、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文化视域的民族,种族之维

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儿童文化视域除了具有地位团体维面而外,还具有民族、种族维面。那是因为儿童除了属于家庭团体之外,还属于民族和种族的团体。民族与种族的文化视域除了遗传的渠道之外,还有家庭与社会多种传播渠道,从儿童出生的时候起,就向他们发出信息,影响他们的灵魂与视域。儿童文化视域的这一维面在新时期以来的表现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电影中表现极为突出。比如《熊猫小太阳》中的珠玛是个藏族少女,她虽身为哑巴,却从来不自卑。她认为人不说话,思考问题的时间就多了;她的一件旧衣服穿破了,她没有丢弃,而是将它烧掉,以便让旧衣服的灵魂升天;当熊猫闯进她家时,她认为这是菩萨带来的朋友,要让它在这里多玩几天。她还送给熊猫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太阳”,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珠玛还将熊猫当作家里的一员,带它去参加村里藏民的婚礼。汉族女孩文泉同样喜爱大熊猫,她的爸爸就是为保护大熊猫而牺牲的。但是她爱大熊猫的方式与珠玛绝然不同。在大熊猫将要回到哪儿去的问题上,文泉主张送大熊猫去卧龙自然保护区,这样最安全。珠玛却认为让它呆在笼子里很不舒服,大自然才是它真正的家,最后孩子们一致决定送熊猫回山。当乡亲们听说送熊猫回山的孩子们要在山上过夜时,都非常担心。有的汉族干部主张派人进山接应,藏族同胞却认为山神会保佑孩子们平安,于是一齐向山神祈祷。无论是珠玛与文泉爱熊猫的不同方式,还是汉族干部与藏族同胞之间的分歧,都鲜明地表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视域,在这里,同一个民族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文化视域差别并不大,而不同民族间的成人或儿童的文化视域的差别却很大。这再一次表明,儿童没有自己的民族视域,他文化视域中的民族维面完全是域民族维面的翻版。

这类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民族视域与种族视域有一部分是重叠的。比如热爱动物,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关系,不仅是藏、汉两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且也是华夏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因此表现一、两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就是表现了华夏种族的文化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一直和睦相处,这一点在《熊猫小太阳》中也有表现。藏族老爹的家除了有珠玛这个女儿之外,文泉也是他的干女儿,一个回族孤儿后来也成了藏族老爹的儿子。藏族老爹的家正是中华各族儿女和睦相处的缩影。影片通过这个情节弘扬了华夏种族的“合”的文化意识。

《红象》是又一部集民族文化视域与种族文化视域重叠聚焦的作品。影片以埃尼族老人讲会飞的红象的传说开头,接着引出埃尼族少年阿依罗、塞罗和傣族女孩依香不约而同去寻找传说中的红象的森林探险,结尾以三个孩子找到红象告终。影片的重头戏是森林探险。一路上,他们既看到了林中美丽的景象,也不小心掉进沼泽地,好在他们团结奋斗才逃过一劫。最惊险的要算遇到了尖牙利齿的豹子,然而正是在这危急时刻,他们看到了昼思夜想的红象。红象的出现使豹子望风而逃,孩子们才转危为安。红象救了孩子们,孩子们后来又救了被困在陷阱中的小象。这时,红象以长鸣的方式表达它对孩子们的感激之情,小象则跳起舞来,还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红象跪下一条腿,让孩子们爬到它的背上,背着他们走出了森林。儿童与大象共舞,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理想境界! 《红象》是一个寓言,将华夏种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通过埃尼族与傣族儿童的现代探险故事表现出来,使种族意识与民族意识再度重合。《红象》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景观也作了传神的再现,比如三个孩子用竹筒做饭、乘一段旧木头过河、在树上睡觉等,都体现出森林之子人性中最自然的一面。对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不无启示。

《我是一条鱼》在表现种族文化方面独辟蹊径。它不以表现某个民族的个性为主,而是将点子打在对一个种族的文化心理的深入开掘上。像打井一样,影片采掘的生活面并不宽,却以对种族文化心理的深度挖掘见长,影片的节奏感正是通过对主题掘进的不同深度层层显示出来的。第一乐章提出问题:人是鱼变的吗?人死后能否再变成鱼?这是影片中的少年想要搞清楚的问题,也是华夏种族世世代代都在探寻的人类起源与归宿问题。它以陆小春祖孙两个的一段对话被提了出来,可惜在陆小春还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了,他在陆小春心中形成一个巨大的悬念。第二乐章叙述这个问题在陆小春请教长辈马常有的时候得到深化。马常有告诉他:“人是鱼变的,当人走向陆地以后,不需要鱼鳍和鱼尾了,就进化成人的双手和双腿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山融化,有一天,人类会由陆地走向海洋,那时人的双手和双腿还会再变成鱼鳍和鱼尾。至于你爷爷死后变成鱼,那是因为你爷爷打了一辈子鱼,欠鱼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他死后自己变成了鱼。”马常有与爷爷的说法大同小异,但是加上了一些现代元素,并且把问题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归宿问题。马常有与爷爷认识上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认识都出于一种古老的直觉智慧,甚至有一种转世和因果报应思想。马常有的一番人类过去、未来谈似乎让陆小春明白了许多,但他又好像什么也没明白。悬念更加深了。第三乐章是陆小春有幸参加了横渡海峡的游泳比赛,途中他看到有一条鱼总是在离他不远的前方游着,鱼成了他的向导,他就跟着鱼向前游。终于胜利到达彼岸,创造了一个13岁的儿童横渡海峡两岸的奇迹。这时他猛然感到这条鱼正是爷爷变的。在游泳途中他还感到自己的手和脚变成了鱼鳍和鱼尾,他也变成了一条鱼。这种直感立即与爷爷、与马常有完全贯通。这一结尾表明以爷爷和马常有为代表的华夏种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直觉已在当代少年陆小春身上重新闪现光芒,成为他理解和感悟华夏种族由来与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这时祖先的灵魂就活在当代少年身上。正是相通的血脉、相通的思维方式,将种族的过去与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部影片正是当代儿童灵魂深处不断响起远古回音的艺术表达。它对种族视域的表现更加内在而深刻。

三、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视域的性别之维

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的文化视域另一个重要维面是性别。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性别差异人们是承认的,但是在新时期以前的中国儿童电影中,对儿童的表现常常处于无性状态,也就是说,在银幕上儿童的文化视域中缺少性别维面。直到新时期这种无性话语才被性别话语取而代之。将儿童的性别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表现,这是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刻的表现。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儿童的恋母情结;二是表现儿童性意识的觉醒;三是挑战传统的男尊女卑意识。比如《为什么生我》即表现了男孩松松的恋母情结,松松在父母离异后,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他非常想念妈妈,常违背爸爸的禁令,偷偷跑到妈妈工作的医院去找她。妈妈见了松松总是给他买好吃的东西,还带他到公园或她住的地方去玩。他最喜欢妈妈给他买的积木玩具,为此他还挨了爸爸的打。当爸爸相对象,将他藏在楼上,假装他不存在时,他感到非常委屈,更加想念妈妈。有一次他丢 了家里的钥匙,爸爸上班还没回来,他无法进家门,于是跑到妈妈的住地去找她。当他隔着玻璃窗看到他妈妈正在一个他不认识的孩子,旁边还有一个陌生男子时,他才真正尝到被剥夺了母爱的滋味,于是他拿起泥巴向玻璃窗砸去。影片以一系列情节和细节生动揭示了隐藏在松松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恋母情结,谴责不负责任的婚姻给无辜儿童造成的精神创伤。

《草房子》、《我和乔丹》等影片表现了儿童性意识的觉醒。《草房子》中的男孩桑桑虽然只是个小学生,可是已经有了懵懂的性意识。当蒋一伦老师与白雀姑娘恋爱的时候,他是信使,有一次竟因为好奇偷看他们的信,结果意外弄丢了信,以致造成二人关系破裂。这是桑桑的好奇心惹的祸;当纸月转学到他们班以后,他喜欢这个美丽温柔的女孩,于是想方设法想引起她对自己的注意。放学时,他先跑到纸月路经的桥上等候,纸月一过桥,他故意装作没发现她的样子大声背诵诗歌,夏日的一天,他竟穿着棉袄在操场上走来走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其实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纸月注意他,多看他两眼,当他发现纸月在放学路上总会遭到一伙坏孩子的围堵和挑衅时,他挺身而出,宁可自己挨拳脚,也要保护纸月不受欺负;每逢天下大雨,纸月无法回家时,校长――桑桑的爸爸总要让纸月留住在自己家里。这时桑桑会快活地在大雨中边抡雨伞边大声唱歌。这些情节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男孩对异性同学纯洁无瑕而又略带性别意识的感觉,这正是儿童性别意识的萌芽。

《我和乔丹的日子》则堂而皇之地表现少年的性意识的觉醒。影片中17岁的田小波是个篮球迷,一天他在操场上见到一位漂亮女孩,目光立即被她吸引,心中顿生爱慕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跑向这个女孩,向她作自我介绍,表示愿意与她交往;当他应邀去参加女孩的生日派对时,他花了不少时间打扮自己,出现在派对上的他俨然一副帅哥模样。为了讨女孩欢心,他还谎称自己是校篮球队员,拿出模拟乔丹签名的背心赠予女孩;在校篮球赛场上,当他发现自己心仪的女孩也来观看比赛时,正坐在看台上的田小波心中很为谎言被揭穿而感到无地自容。后来他发誓一定要积极努力,并真正成长为一名校篮球队员。田小波的喜怒哀乐与他的成长都与这个女孩有关,充分表现出花季少年性别意识的觉醒,影片准确地把握了少年男女的初恋感觉,将它表现得栩栩如生,直逼少年男女的潜意识深处,张扬了银幕上儿童文化视域的性别之维。

在表现儿童性意识的影片中,价值最高的是向传统的男尊女卑意识挑战的作品。如影片《上学路上》的主人公王燕的妈妈提出只供弟弟上学,不供她上学。因为她是个女娃,读多少书也没用,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然而王燕却非常渴望读书受教育。于是王燕决定暑假自己去挣学费。这个过程尽管很坎坷,但是她想尽办法、不怕吃苦,终于在开学的那一天凑够了学费,为自己重新赢得受教育的权利。王燕的行动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意识,表现出当代女孩自信、自立、自强的道德风尚和银幕上的女性儿童新的性别视域。

篇3

[论文摘要]笔者探索了儿童英语教育中目标语文化信息导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自己办的儿童英语培训班以成系统的卡片的方式加入目标语文化介绍,经历五年的实践得出目标语文化导入的目的应该有两个层面:1.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的文化信息;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如果这两个层面得以实现,将对提高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从理论基础上来探寻

小学外语教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即工具功能和培养功能。工具功能:儿童通常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的程序来学习外语。这一程序在所有的外语课和语言练习中都会出现。培养功能可以解释为对认知能力和语言行为发展的促进。语言教育具有这样的目的:即文化的相对性及在对待他人的态度选择上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能够成一种特定现实的体系。每个人在构成这一现实时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结构方式。这给了我们一种作为了解世界的语言教育新观念。外语有助于揭示语言文化的相对性,揭示语言本身的人际和社会习俗。也就是说语言的培养功能涉及文化内涵。外语的学习和实践是以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想和意识活动为依据的。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或民俗这一类知识,而在于起到一种作为学生精神财富的主要作用,以便能获得这种观念:宽容和尊重与己不同的东西。

在学龄时期,也即七八岁时,儿童会显露出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相当明显地改变他的个人生活。改变其与他人及与整个外界的关系。对他周围比较接近的人而言,这种能力可以称为“中心偏移”。正由于这种中心偏移,儿童才能设身处地的像他人那样来观察事物、思考事物。这对他是一种重要的发现。他学到了社会文化的相异性,有人恰当的把这称为“另一个世界”。它发现了与他自己的及它所处的环境中的行为不一样的各种行为。通过别人的行为,他发现了与他自己的行为有联系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

我们回顾沃尔夫·萨皮尔的著名论断:

1语言决定了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观察世界的方式;

2.每一种语言以其独特、明确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3.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世界观。

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讨论会上对早期外语教育表述下列一致的观点:外语教师不仅应立当解决实际交际任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整个个性的发展。语言对于儿童来询立当是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说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一番人生。由此丰富了知识,充实了思想,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即使处在低年级,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专门知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教育目的:

1.信息传递。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文化信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提供的信息很平淡,其提供的概况与操该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相距甚远。以英国为例:英国就是伦敦雾都,莱茵河,伊丽莎白女王。像这类静止不动的图像与现实并不吻合。教师需要浏览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经济等材料,电视、报刊、广告来准备文化信息知识,以便让学生从语言、意识形态、生活风格、和集体生活的表现方面来瞥见内部的各种差异。

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这是对一个国家文化采取更新颖更现代的方式进行观察的结果。意在帮助学生辨认、确定有关国家和文化的内部差异。我们可借助外语或母语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其目的不在于语言训练,而在于理解操这一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正确选用报刊、电视图像、电影、诗歌、通讯报道、采访、招贴等真实材料也很重要,这些都能代表如文化这样的复杂现实。

二、教学体验

我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卡片,因为卡片好制作整理,使用也方便灵活。每张卡片又附带一些图片。随着年级的升高卡片的内容也逐渐复杂,这些卡片按系列集中组合,其中六组的分类标题如下:

第一系列:介绍

我爱英国(美国)—您好!—根据想象画出一英美儿童,一张英美餐馆的菜单,一幢英国的房屋,一张美国的明信片—我是中国人

第二系列:地理概况

中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英国(美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轮敦、华盛顿、北京的位置—从北京联想到轮敦、华盛顿的情况一一美国(英国)我来了—‘英国(美国)著名建筑,佳肴一览

第三系列:语言与文化

谁讲英语?—英语在全世界—英语的兴盛—英国的莱茵河—美国的硅谷—英美名人录

第四系列:英国(美国)的小学

小学简介—英国(美国)小学生的一周——假期——小学生的一天

第五系列:重大节日

NewYearsDay新年,元旦

St.Valentine''''sDay圣瓦伦T节(情人节)

AllFools''''sDayorAprilFools''''sDay愚人节

Easter复活节Mother''''sDay母亲节

IndependenceDay美国独立念日

Hallowmas万圣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

ChristmasDay圣诞节

英国国庆日:国王的正式生日为国庆日

—去哪度假?—英国(美国)的体育

第六系列:烹调

英国(美国)的美食—菜谱卡片—英国的“开胃酒”,“饭中酒”,“餐后酒”。美国人的朗姆酒,威士忌。

卡片内容涉及英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大部分特有的风貌,这些卡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以外,对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还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卡片无论是在提供信息或是观察思考方面都提出一些有趣的概念。关于信息,涉及地理、历史、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对于七至十二岁的孩子确实提供了大量信息材料。观察与思考方面则经历了感知、想象、比较、评估、择优几个阶段。以观察和思考为目的的卡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提问、对比来转变成新的概念。例如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traffic(交通)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看交通系列的中国公交车和英国公交车图片,然后组织对话:

T:TrytofindoutdifferecesbetweenBritishbusandChinesebus.

(对比一下中英公交车的不同)

Whichoneisbetter?Why?(哪个设计的好?为什么?)

S;TheBritishisbetter.Icanfindtheplaceputtingbag-gagesandbabycarriages

游国的好,有放行李和婴儿车的地方)

T:Pleasepayyourattentiontoredpushbuttoninpole.whatdoestheBritishdowithit?

(注意扶杆上那个红按钮,它是干什么用的?)

S:Howtospeak“紧急”?用英语怎么说“紧急,’?

T:Emmergencyo

S:Emmergencybutton。紧急按钮

T:Passengerinformsthedriverwithittogetout。Britaindoesnothavebusstop。

是乘客用来通知司机在哪下车的。英国没有公交车站。让儿童尽可能早接触外国文化好处很多。我在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卡片时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得出的效果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确认我们是正确的:

1.激发学生就步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学生对介绍的情况会作出各自反应,并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3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儿童在课堂上体会到:要了解别人庆国人,美国勾,则意味着从他们的个性及社会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他们。而在更好弟熟悉和理解他们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尊重他们。

给五年级学生讲nature(性格)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国人和英国人相识的图片,英国人介少自己时加了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美国人只说:Iamthebestsellerauthor(我是这部畅销书的作者).

T:Whickonedoyoulike?Why?

你喜欢那国人?为什么?

S:IliketheAmenrica,heis成功的byhishardworking,theBritishonlyhasagoodfamily.

我喜欢美国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而这个英国人只是有个好家庭。

由此让学生了解到英国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美国人是靠自己的成功出人头地的。

篇4

首先,农村学校设备简陋,办学条件较差,尤其是英语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大多数学校并没有语音室或是多媒体教室,练习普遍依赖录音机等工具,英语学习材料也相对缺乏。学校教育注重读写教育,忽视听说部分,同时学生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第二课堂知识贫乏,使得学生“哑巴英语”现象较为严重。英语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且现有的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及素养也相对较低,口语部分相对薄弱,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熏陶,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很少有教师可以做到英文授课,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中文来讲英文课。其从,农村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不够,且基本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正是以上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不端正,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并且容易将成绩不理想归结为能力和外部因素,从而形成对学习动机提高的障碍。

二、解决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困难的对策

虽然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留守儿童问题真正从根本上的解决需要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打破,而这些需要经济、政策的不断磨合与改进,需要长期的不懈斗争与努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学校角度,发挥学校、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

1.加大政府投入和学校重视程度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学校英文学习的设备、配置,丰富教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另外,教师应当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英语在现今社会的运用,树立榜样,展示学生未来蓝图,引导学生确立理想及初步人生规划,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是关乎其切身利益的,改变学生“反正以后用不到”的想法与观念。其次,学校应当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增加英语教学工具和英语学习材料的的购置与配备,改变完全应试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在重视英语读写的同时,加大对于听说的训练力度,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英语素质全面发展,进而产生价值认同感。

2.培养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内部动机。如,通过展示英文著作、歌曲、影视作品等展现英语学习的魅力,利用英语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可以采用趣味性的与经常变换的形式,比如,采用游戏和模拟等方式,防止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其次,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探究的渴望。运用教学技巧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求欲望。“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再次,要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之间的和谐和教师的专业姿态往往可以起到感召学生的作用,进而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向该教师所教的学科进行相应的情感迁移,引发外在学习动机。另外,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动机,制定具体学习目标,用充足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帮助学生会获得成功,帮助学生科学归因,进而获得自我效能感,增强内部动机。

3.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感

首先,适当运用英语学习竞赛的方法,来激发留守儿童的英语的积极性。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需要会增强,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但是使用要适度,过度的使用竞争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氛围紧张。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出适当引导,保障竞赛刺激动机的作用得以发挥。其次,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评价要做到充分客观、公正和及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年龄特征和性格,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评价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在学生记忆最为鲜明的时候指出错误,避免形成定势之后难以修改。

4.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

篇5

一、儿童文学及其翻译方法

(一)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神话和故事集。它不仅要有清楚明了的主题、生动的形象、简洁的结构、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有趣的情节,还要有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表达技巧和内容。因此,作者和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从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的儿童文学开始发展起来,提出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然而,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不断发生变化,如“特别适合儿童,或者特别让儿童满意的、并被儿童阅读的书籍”[1];芬兰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及图画家RittaOittiman认为“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或者被儿童阅读的文学”[2];英国儿童文学研究专家GillianLathey认为“儿童文学包括专门为儿童撰写的文本、为成人创作但后来为儿童所用的文本以及写给儿童和成人或供儿童和成人阅读的文本”[3]。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发展是从五四时期才开始的,国内学者指出“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4]。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家从事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如新时期的鲁迅等及现代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等。同时,翻译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童话,还有科幻小说等。

(二)儿童文学翻译方法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直观性、趣味性、情节多和知识性强的特点,而其主要读者的认知能力不高、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原则,使儿童易于接受译本。不少学者曾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做出贡献,许多理论也都被运用到儿童文学翻译中,包括接受美学、目的论以及译者主体性等。首先,接受美学也叫接受理论,源于德国,RobertJauss和Wolfgang是其代表人物。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视野”,认为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品本身和读者,确立了“读者中心论”。同时,该理论强调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将该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记住译作的目标是儿童,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注意措词。其次,目的论是由Vermeer于1970年提出的,其核心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其原则包括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及目的原则。将该理论运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先认识到翻译的目的是让儿童有所收获,然后基于该目的进行翻译。此外,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认知、人性特点和美学的创造性进行翻译。译者将该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需要,避免出现复杂的逻辑、深奥的主题、模糊的语言以及晦涩的表达。

二、读者反应论与儿童文学翻译方法

(一)读者反应论与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深入思考读者对于译作的意义。17世纪早期,JohnDrydon首先提出读者反应论。他认为作者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读者,同时要考虑读者的反应。作为奈达等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应论引起了译界的极大关注。它指出翻译即交际,译本的功能不只在于对比两种语言的对等性,还在于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正确理解和欣赏程度。从1980到1990年期间,Holl、Bleich、Fish和Iser也阐述了各自对读者反应论的不同理解,但只有Iser注意到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指出“作品具有潜在的效果,读者通过阅读而实现其效果”。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使译作达到最佳效果。本质上,翻译也是一种阅读,译者也是读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同一作品会有多种译本,而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译本。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文学翻译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而更加注重读者的反应。例1:“‘Whatareyouthinkingabout,Charlotte?’Heasked,‘Iwasjustthinking,’saidthespider,‘thatpeoplearegullible.’‘Whatdoes‘gullible’mean?’‘Easytofool,’saidCharlotte.”在字典里“gullible”的意思就是“傻瓜;愚蠢的”。任溶溶把这个词译作“阿木林”,并加了注释:“阿木林”是上海方言,表示愚蠢。这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使他们读起来会觉得更有趣。对于《红楼梦》书名的翻译,译界存在多种版本。有人把它译作“DreamoftheRedChamber”(《红色阁楼之梦》)、“ADreamofRedMansions”(《红色宅院之梦》),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StoryoftheStone”(《石头记》)。与其他译文相比,霍克斯的翻译可谓十分贴切。他正确理解了该书的背景,而没有将“红楼”这个词拆开翻译。读者反应论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英译过程中,也体现在汉译过程中,对于文学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接受美学、目的论、信达雅等理论都曾被运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完全不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为了使译本能够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译者则应多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使译入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理解与欣赏。因此,读者反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基于读者反应论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儿童在语言认知、文化接受力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尽相同。译者皆为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儿童截然不同,因此,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深入揣摩儿童的需要,真正使儿童能够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

1.儿童文学翻译方法与儿童语言认知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不高,其语言呈现出词汇简单、句子短而精炼、幽默、形象化的特点。因此,译者在选词、构句及运用修辞手法方面需多加思考儿童的语言特点。只有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译本才有更多的儿童读者。(1)词的选择首先,对于源文本中出现的词,同一词语可以有多种翻译方法,如果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则容易产生误译现象,或使译本晦涩难懂。例2:“Whynot,youneedit,Idon’t.Mammaalwaysusesitforheadacheit’llmakeyoufeelbetter.译文1:人等耳,何为不可!且物贵适人之用,不适吾用,尔既适之,又何为不可。吾母头患作时,亦需此药,试之立验。译文2:为什么不呢?你用得着,我不用。妈妈头疼时就老用它,立马就会好起来的。译文1对于现代儿童而言毫无意义,这样的译本已经不再适合儿童阅读,译文2则显得浅显易懂。但是,在古文盛行时期,儿童则能接受简单的词语,明白其中的意思。由此可见,不同时期译者的用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译者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儿童的语言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词汇,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其次,儿童的话语中总是带有诸如“咯”“呀”“啦”“吗”之类的语气词,这是儿童语言随意性强的体现。例3:“…workingbusilywithhislittlepawsmutteringtohimself,upwego…”译文:……小爪子忙个不停,嘴里还不住地念念叨叨,咱们上去咯……译文中“咯”字的添加,使整句话活灵活现,表达出了当时小动物们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发的情景,有效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增词法让儿童身临其境,使他们有一股也要出发的冲动。第三,儿童喜欢叠音词,听起来朗朗上口。译者如果关注儿童这一读者群,就会注意到这一问题。例4:“Thesunshinestruckhotonhisfur,softbreezescaressedhisheatedbrow…”译文:太阳晒在他的皮毛上,暖烘烘的,微风轻抚着他发热的额头……(任溶溶)“hot”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热的;天气炎热的;烫的”,而不是“暖”的意思。句子后半部分说微风轻抚他的额头,可见为了形成句意的一致性,译者对“hot”这个词做了细微的改动,将其转译为“暖烘烘的”,同时表达出微热的意思。叠音词的运用,能使读者感到得到了太阳公公的抚爱,给人一种温暖而又欣慰的感觉。

由此可见,掌握了儿童语言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选择适合儿童的词来翻译文学作品,可以让更多的儿童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从而达到拓宽儿童视野的目的。在选词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儿童的需要进行翻译,可以适当加入流行的词汇,从而使文本更加贴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当遇到特殊术语或者节日时,译者应该适当加注释,寻找目的语中与其相对应的词进行解释。若直接用目的语,有时会失去源语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失去文学性意义。完全直译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有时容易导致误解。所以,译者需要结合语境和目的语儿童的理解力稍作改动,采用归化的方法进行翻译,使行文更加流畅、通俗易懂。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译者可以考虑进行重译,只有用符合当代儿童语言习惯的词汇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本产生其该有的文学意义,进而起到启发儿童的作用。(2)句子结构词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句子的结构。与作品的句式不同,儿童作品中应尽量减少从句等复杂的句子。过长的句子或过多修饰词的句子会使儿童形成一种形式上的复杂感,从而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句子的结构要简单明了,可由几个简短的部分组成。例5:“Theopenroad,thedustyhighway,theheath,thecommon,thehedgerows,therollingdowns!Camps,villages,towns,cities!”译文: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道,尘土飞扬的公路,荒原,公地,树篱,起伏的草原,帐篷,村庄,城镇,都市,全都属于你们!(任溶溶)译文的句子结构很整齐,一幅清晰的画面立刻浮现在读者的眼前。对前两个带有形容词的词组,译者都用成语进行修饰,使句子结构更加齐整。这样,儿童们就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当时小动物们享受它们旅程的轻快和愉悦感。例6:“Theyrecalledthelanguoroussiestaofhotmid-day,deepingreenundergrowth,thesunstrikingthroughintinygoldenshaftsspots;theboatingbathingoftheafternoon,theramblesalongdustylanesthroughyellowcornfields;thelong,cooleveningatlast,whensomanythreadsweregatheredup,somanyfriendshipsrounded,somanyadventuresplannedforthetomorrow.”在原文中虽然只出现一个“recall”,但是任溶溶在翻译时在每个分句中都加入“回想起”,从而使句子形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句子,能够时儿童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完美的画面。(3)修辞手法与词的选择及句子结构一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作品中的文字更形象生动,使儿童更容易接受。比喻是运用最广的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儿童难以理解的事物形象化,也使语言更具吸引力。例7:“Youmayn’tbeblestwithbrains,buttherearehundredshundredsofyou,big,stoutfellows,asfatasbutter,…”译文:老天爷也许没赏你们一副好脑子,可你们有成百上千,个个长得膘肥体壮,肥得像奶油……在这句话中,译者将强壮的鼹鼠比作奶油,给儿童一种直观的体验,不仅显示了它的可爱,也把它胖的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奶油对于儿童而言是再喜爱不过的食物,所以这样的比喻使儿童会在无意间融入作品之中。排比也是一种运用比较多的修辞手法,能使句子充满气势,看起来整齐,读起来有力。例8:“Down,down,down.WouldthefallNEVERcometoend?”译文:掉啊,掉啊,掉啊!这一跤怎么摔不完了呢?三个“掉啊”形成有力的排比,尤其是“啊”字的添加,使句子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由此可见修辞手法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有时候,原文并没有明显的比喻词,但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与接受力,从而使用比喻手法,使原来隐含的意义得到形象的体现。但是,在选择喻体时一定要做到贴切。当原文是以简单的词汇进行描述时,译者有必要运用排比的手段使译文结构整齐,同时极富节奏感。儿童的语言还有幽默的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来的语言韵味,将其很好地转达给儿童。同时,儿童的话语中总是出现“儿”字。为了使译本读起来更有亲切感,译者可以适当运用儿化音,使其满足儿童的需要。

2.儿童文学翻译与儿童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影响译者翻译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不仅要了解原文的文化现象,还要将其内化为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化认知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体现在许多方面。第一,称呼的翻译。最常见的是对于人称的翻译,如在西方,“uncle”指叔叔、舅舅、伯伯等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戚,而在中国,每个称谓所对应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不能用一个称谓一言概之,“aunt”也是一样的。例9:“Hey,youshoemaker’sboy!Youneednotbeinsuchahurry…”译文1:喂,你这个鞋匠的小鬼!你不要这么着急呀……(叶俊健)译文2:喂,小鞋匠,你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啊……(任溶溶)这两种译文的意思都正确,然而比较起来就会发现译文1更符合儿童阅读,有助于他们理解。增加了“小鬼”后,大人对于小孩说话的语气就显得很明白,而且不会产生误解,认为小鞋匠可能是鞋匠的儿子,事实上只是个学徒。在中国,“小鬼”是用来形容那些调皮而聪明的孩子,这也体现了大人对于他的爱,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二,人名的翻译。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总会出现许多小动物的名字或人物角色的名字,在翻译这些外国名字时,不同的译者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些译者倾向于音译,有些译者则选择意译。在《柳林风声》这部作品中,康馨和任溶溶的译本就截然不同。比如,“Fern”,任把它译作“弗恩”,康则译作“芬”。很明显,任采用了音译的方法,直接寻找与其相对应的中文名字,而康则采用意译的方法。“芬”在字典里的意思是芬芳,许多中国女孩的名字中都含有这个字,体现了一种优雅美。康的译本结合了中国文化,容易让儿童记住这种简单的人名。再如,“toast”:吐司,中国儿童更倾向于接受康的译本“烤面包”,直观而又正确。儿童的文化认知力不同于成人,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也许成人可以正确地理解,但儿童未必能够接受。他们生活在中国,还不了解国外文化,所以译者有义务帮助他们通过本土文化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翻译与儿童价值判断价值观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的价值判断还不成熟,需要成人的引导。在传递文学作品信息的过程中,译者需有意识地注意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第一,关于友情的翻译。友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儿童时期更需要这方面的熏陶,如何交朋友以及怎样与朋友相处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问题。例10:“Doyouwantafriend,Wilbur?…I’llbeafriendtoyou.I’vewatchedyoualldayIlikeyou.”译文: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观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欢你。(任溶溶)在威尔伯被带到粮仓去的那个黑夜,他极其孤单无助,而此时夏洛的暖心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感受到了朋友的力量。当儿童阅读到这一部分时,他们必然会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这将引导他们今后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I’ll”的字面意思是“我将要”,然而任转译为“我可以”,这使得语气更加肯定,达到既传达意思又引导儿童的作用。第二,关于脏话的翻译。有的儿童说脏话,部分是模仿动画片中的话。作为书面阅读资料,译者有义务避免过分将脏话夸大化。例11:“…Brother!…Oblow!...Hangspringcleaning!”译文1:烦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扫除,见它的鬼去吧!儿童喜欢学习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尤其是这种骂人的话语。在译文中,一连串的带着抱怨口气的脏话很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会形成不好的影响,但原文确实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在笔者看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因素,译文如下:“好烦呀!怎么这么烦人!为什么要春季大扫除啊,真讨厌!”这样就减少了许多不文明字眼的出现,在不失表意的基础上避免了对儿童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直译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是不考虑儿童的价值判断因素会使译本缺乏教育意义。因此,在翻译不文明话语时,译者应采用意译的手法,不仅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且给儿童带来良好的影响。对道德行为的翻译,译者也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使译本能被更多的儿童所接受。

三、结语

篇6

1.1方法采用自编的《家庭干预方案》,包括促进亲子互相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及改善亲子关系3个板块。干预期限为3个月,一共进行3次家庭干预。每次活动主题均经过集体研究和讨论拟定,第1个月主要实施内容是通过让各位留守儿童和家长见面,增加相处的时间,互相交流、了解,比如亲子游戏、讨论分享,提高父子(母子)之间的沟通热情。第2个月主要内容是提高亲子的沟通技巧和技术训练,通过沟通游戏、非语言沟通技巧训练让家长及子女学习人际沟通中的一些非语言技巧,如肢体语言的应用、倾听、关注及眼神交流,以促进相互间的沟通,形成有效的沟通模式。第3个月主要内容是改善亲子关系,主要是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通过组织活动、扮演小品、吟诵感谢亲恩的诗句、演唱感谢双亲的歌曲及讲述感恩故事,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长的慈父(母)之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测定,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主要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的各因子: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种族、填表日期、年级、父亲职业(工种)、母亲职业(工种)和填表人(父亲、母亲、其他人);②社交能力:包括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课余爱好、参加团体(组织)情况、课余职业或劳动、交友情况、与家人及其他小孩相处情况、在校学习情况7大类;③行为问题:包括113条,其中第56条包括8小项,第113条为“其他”,填表时按最近半年(6个月)内的表现记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8份,最终回收获得有效问卷208份,回收率为100.00%。

1.2统计学方法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家庭干预前后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MHT各因子得分比较

2.2家庭干预前后108名利川市农村留守男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2。

2.3家庭干预前后99名利川市农村留守女孩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群体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流动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及行为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会影响儿童心身的健康成长,为改善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2家庭干预的作用家庭干预就是采取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为目的的一切可行性活动或措施,主要包括促进亲子互相了解、促进亲子沟通和改善亲子关系3个板块。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干预措施不能单独限定在某些范围之内,有利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活动都可以用来进行干预。

篇7

论文当中引用的论点内容必须是作者亲自查阅过的相关文献,依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列在论文的最末尾。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采编收集的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娟.针对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两级分化现象的研究策略[J].学周刊,2016,05:52.

[2]李艳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05:104.

[3]张盼静.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6,05:185.

[4]张婷婷.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08:63.

[5]石丽君.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08:123.

[6]张琦.小学英语有效教学途径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学周刊,2016,08:178.

[7]骆北刚,陈伟娜.性别差异对小学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45-46+135.

[8]陈欢.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下旬),2016,01:130-131.

[9]刘顺利.小学英语歌谣情境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英语广场,2016,04:153-154.

[10]马毅新.让情感教育成为小学英语和谐课堂的催化剂[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6:123-125.

[11]彭熹.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6,09:178-179.

[12]张婧.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J].电子测试,2016,07:165-166.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刘珊珊.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07.

[2]邱菲菲.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学周刊,2016,17:154-155.

[3]易凤.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单词记忆方法[J].学周刊,2016,20:200-201.

[4]李文娜,梁付民.微信辅助小学英语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37-38.

[5]殷景芹.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47-48.

[6]顾诗月.也谈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207-208.

[7]林吉.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60.

[8]沈兰.兴趣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催化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61.

[9]谢洁红.农村小学新任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4:36-38.

[10]王洋.小学英语教材话题适切性的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14:53-55.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3][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2007.8.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现代儿童学习理论

小学语文习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字能力、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因此,合理应用现代儿童学习理论,提高习作教学的生活化、多样化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简析

现代儿童学习理论作为一项成熟理论,包括诸多内容,下面从理论发展过程、心理结构重要性、理论运用模式等方面出发,对现代儿童学习理论进行分析。

1.理论发展过程

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理论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进一步论述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因此,该理论重点探讨儿童学习的本质、过程、踊、方法和策略。其次,在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这一理论能够让学生在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以及具体运算阶段都有着更加显著的成长,现今得到了许多小学教师的青睐与实践。

2.心理结构的重要性

现代儿童学习理论对于儿童的心理结构有着很高的重视程度。通常来说,心理结构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构成更应充分反映学生的心理结构。在第二阶段和初级阶段组成的第三个阶段被称为“练习”,在总结过程中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两个阶段应充实并完善习作教学内容,将内容生活化、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实现飞跃式提升。教师可以把习作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相联系,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3.理论运用模式

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运用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是利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建构一种有意义的自我认识。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和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式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好奇心会得到满足,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习作内容更加丰富。

二、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应用

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应用应当具有灵活性,下面将从开发学生智能、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学生自我认知等方面出发,对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应用进行分析。

1.开发学生智能

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起到开发学生智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发学生智能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刻认识到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智力有八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在习作教学中起到的效果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会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产生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中不同的内容与片段作为习作主题,才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加充实。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应用对于创设更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自我表现机会,引导每个学生进行自我塑造。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以便更有效地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终取得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3.形成学生自我认知

在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现代儿童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形成自我认知。小学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着眼于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自知的方法,可以根据内部和外部的经验建构自我认知。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维,最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模式。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综合素质发展,因此通过应用现代儿童学习理论,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良好的习作学习体验有着极高的教学意义与教学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