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05:37: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卫生评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目标
根据《省卫生厅应急能力评估实施方案》及《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编制》(以下简称《评估标准》)为标准,通过开展评估,真实反映和检验我县卫生应急能力状况,查找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薄弱环节,逐步整改,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实现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目标。
二、内容
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体系建设、装备储备、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宣教科研、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评估八个方面。
(一)体系建设。包括卫生应急体系纳入政府和卫生部门规划情况,以及卫生应急经费保障、预案和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和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等情况。
(二)装备储备。包括卫生应急装备目录和标准制订、物资调用机制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和管理制度健全等情况。
(三)应急队伍。包括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等情况。
(四)培训演练。包括卫生应急培训中长期规划制订、综合培训演练中心建立和培训演练活动组织等情况。
(五)宣教科研。包括卫生应急宣传教育材料编印、公众知识宣传、志愿者培训、媒体沟通和科研合作等情况。
(六)监测预警。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开展、风险评估机制健全、信息等情况。
(七)应急处置。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响应启动、事件信息报送、队伍调派、物资调运和事件处置等情况。
(八)善后评估。包括卫生应急处置纳入政府奖惩、补助、抚恤和补偿等制度保障情况,以及卫生应急工作总结和评估制度建立情况。
三、实施步骤
(一)2014年10月20日前,各被检单位成立本单位的工作小组做好自查工作,并就自评中发现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将本地、本单位自评结果材料(文字版+电子版)报县卫生局应急办。自评结果材料包括《评估标准》各项得分详细情况、自评报告。
(二)2014年10月30日前,县级督导组对各被检单位进行第一轮督导,现场将存在问题进行反馈。
(三)2014年11月7日前各受检单位将第一轮督导存在问题整改情况向县卫生局应急办进行报告。
(四)2014年11月8日至11月20日前,县卫生局将适时组织督导组在省督导检查之前再次按照《评估标准》,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抽查单位等方式,进行现场复核。
四、工作要求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方法抽取海南省东、中、西部各6个乡镇卫生院共62名学员为调查对象,通过个人访谈、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理论试卷考核和临床实践考核等方式获取评估资料。调查对象中参与问卷调查者62名,参与理论考核者51名,参与临床实践考核者29名,参与访谈或小组讨论者41名。理论试卷为评估组根据培训班次自拟,均为选择题,试卷的卷面分值100分。临床考核为评估组根据基层医务人员需要的技能分类拟定了考核标准,分别为门诊病历分析与书写、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测生命体征、打结与拆线操作、换药操作、全科医疗病例综合分析和处理、医患沟通和接诊能力等8项,并给每项考核标准拟定了评分细则,每项考核总分10分,由评估组聘请的长期从事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专家在现场对学员进行测试,由于时间有限,专家根据情况随机从8项考核标准中抽取一项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理论试卷和临床考核标准均由三级甲等医院的相关专家进行审核。另外,评估组还查阅了理论培训负责机构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料对评估资料进行补充。
1.2方法采用KirkPatrick的四层次模型评估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该模型的4个评估层次是: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1,2〕。见表1。该评价模型的具体应用如下:①反应层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印象,包括对培训科目、教师、设施、方法、内容、自己收获的大小等方面的看法等。②学习层评估:采用自测试卷的形式,测量受训医务人员对医学诊疗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③行为层评估:深入观察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这个层次的评估包括受训人员的主观感觉、下属和同事对其培训前后行为变化的对比,以及受训人员本人的自评。④效果层的评估:通过居民两周患病率变化来评价。
2结果
2.1反应层评估
2.1.1培训科目设置学员对课程设置的评价表明,认为基本合理的占66.1%,认为非常合理的占33.9%,没有人认为不合理。
2.1.2教学硬件条件教学硬件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培训学员对教学环境和设备的评价以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居多。见表2。为了对教学硬件做总体评价,现以表2中四个评价变量即理论课教室环境(X1)、实践基地环境(X2)、理论课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X3)、实践基地医疗设备条件(X4)满意度构成比为基础数据做模糊评价分析,构建满意度矩阵R如下,第一行为X1满意度构成,即不满意为0%,基本满意为45.16%,非常满意为54.84%,第二行至第四行分别为X2-X4满意度构成。评估认为反映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四个变量X1-X4权重相同,将4变量权重经归一化处理,可得到指标变量X1-X4的权重矩阵A,A=[0.250.250.250.25];反映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总体模糊评价矩阵B可计算如下:模糊评价矩阵B的结果表明,教学硬件条件满意度评价:不满意占0.88%,基本满意占45.64%,非常满意占53.49%。
2.1.3教师及教学过程评价学员对理论培训教师及教学评价从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2个大方面(每个方面分若干条目)进行了评分,每条目满分10分,6分及格(勉强合格)。总体上看,各条目评分均在8.5分以上,即各条目均为优秀。学员对临床实践培训老师评价,认为带教老师水平较好和较高者分别占52.60%和45.60%,对于老师在带教中52.60%表示基本满意,有35.10%表示满意。见表3。
2.1.4学员培训效果自我评价培训后,46.80%的学员表示能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45.20%的学员表示只能部分理解,还有8.10%表示大部分不能理解。在对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表示能掌握者35.00%,只能掌握一部分者占58.30%,6.70%表示大部分技能不能掌握。
2.1.5学习态度和出勤绝大多数学员培训的态度认真(63.90%)或者较认真(36.10%),大部分学员(79.70%)从未缺勤,少部分(20.30%)缺勤次数少于3次,无缺勤次数超过3次者。
2.2学习层评估
2.2.1理论考核卫生院卫生人员理论培训由海南省第三卫校负责,他们在培训前对学员进行摸底考试,培训结束后再次考试。各班次两次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除了第三卫校的自我培训考核,项目组也对学员进行考核,检测培训学员对医疗诊治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果显示,学员理论考核情况不够理想,总体得分中位数是44.0分,最低分14.0分,最高分是80.0分。各班次考核情况看,仅妇产科平均得分数刚刚及格60分,其余班级得分平均不到60分,最低的是超声和检验培训班,平均28分。见表5。
2.2.2临床技能面试考核原则上,每位参与评估理论考核的学员都需接受临床技能面试考核,由于实际操作情况,比如学员较忙、不配合、评估行程紧等,未能对每位学员做临床实践考核。该次评估从51名参与理论考核的学员中,实践考核了29名学员。学员考核得分中位数为8.84分,各考核项目得分中位数均在8分以上。从学员专业的角度分析,各专业得分中位数也均在8.5分以上。见表6、表7。
2.3行为层评估这个层次的评估主要包括受训人员的主观感觉、领导和同事对其评价,以及学员本人的自评。评估方法为问卷调查法。
2.3.1学员的自我评价65.00%卫生院学员表示培训后自己的收获很大,35.00%的学员表示收获一般。在问及“培训的收获”时,45.90%的学员表示在“临床思维”方面有所提高,62.30%的学员表示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提高,68.90%的学员表示在“临床技能”方面有所提高,还有39.30%的学员表示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有提高。
2.3.2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的评价采用问卷打分法调查了学员所属乡镇卫生院的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的评价情况。问卷有8项指标,每个指标评分满分10分,6分为及格。调查对象按照评价指标,根据学员培训后在单位的表现情况进行逐项评分。见表8。为了得出领导及同事对学员的综合评分,在对变量n1~n8进行综合评分时,应考虑各变量的权重,该次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9。综合考虑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只取因子Z1和Z2,两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4.92%,Z1和Z2因子权重分别为各自贡献率占两者累积贡献率的比,即Z1权重ω1=0.6392/(0.6392+0.1100)=0.8532,Z2权重ω2=0.1100/(0.6392+0.1100)=0.1468。由于因子载荷反映了因子对于指标的贡献,即指标在因子上的权重,令因子载荷为F,因子权重ω,则指标权系数,对β做归一化处理,可得到指标最终权重W=β/∑β。各指标权重为W,则综合评分S=n1*w1+n2*w2+……n8*w8。见表10。全部评价主体(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综合评价分数平均为(8.61±0.87)分。领导对学员综合评分均分为(8.39±0.25)分,同事对学员综合评分均分为(8.67±0.13)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2),既两者对学员的评价相同。各评价项目领导和同事对学员评价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领导和同事对学员的评分均在8.3分以上。不同地区对于学员的综合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1577)。见表11、表12。
2.4效果层评估项目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基础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提高居民的认可率,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最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故采用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变来评价项目的培训效果,评估组在进行培训评估前对海南农村地区居民健康现状进行了基线调查,资料显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0.72%,培训项目结束后评估组再次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两周患病率为20.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3)。
今天下午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许昌市创卫迎检工作的一次动员会、攻坚会、冲刺会。刚才,申武装副市长做了一个很好的讲话,对存在的问题、对创卫迎检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对创卫迎检技术评估这十天之内的8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我完全同意,请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3句话:
一、认清形势,广泛动员,实现既定目标
近几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的创卫工作通过了省级考评,通过了国家暗访,通过了省级整改反馈的考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4月7日动员会上,对技术评估的迎检工作进行了安排,时至今日仅仅100天。在这100天内,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正视问题增压力,各司其职明责任,强化领导抓落实,取得了很大成效。方方面面动员起来了,三区一县和市直有关单位动员起来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势头,解决了一些突出的问题。现在到国家爱卫会技术评估只有十多天的时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刚才申武装副市长分析的问题来看,对照标准,查找不足,我们在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农贸市场管理、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整治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我们自己都不满意,对照标准,是很难通过的。因此,对迎接技术评估工作务必要高度重视,如果这次通过不了技术评估,几年来全市干部群众在创卫工作中付出的辛勤、付出的努力、洒下的汗水,就会化为泡影,我们就无法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特别是要克服麻痹、松懈、畏难、厌战的思想情绪,对创卫迎检工作进行一次再部署、再动员,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各方面工作做实、做好,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志在必得、一举通过、夺杯拿牌”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注重落实,确保全面达标
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按照申武装副市长提出的要求,采取过硬措施,抓住重点,破解难点,确保技术评估时全面达标。当前,要突出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薄弱环节。就是除四害、市容环境、五小门店管理,以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单位和社区卫生的整治问题,这是我们一直讲的薄弱环节,是难点工作,也是工作重点。其中关于交通秩序问题我强调一下,今年以来按照畅通工程的要求,我们在交通秩序上下了很大力气,加大了投入,取得了一些效果,交通事故减少了12%。但现在的问题是市民的交通意识不强,比如骑自行车走机动车道、骑摩托车占用超车道的现象就很多,公安交警和新闻媒体,对这些现象能不能公开曝光,让大家讨论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交通安全意识。二是突出抓好各条迎检线路和备检线路的综合整治,确保这些线路万无一失。既要抓面,也要抓点,这些必检线路、备检线路一定要抓好。三是倾力解决好夏季影响卫生状况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蚊蝇密度过高、市容环境卫生反弹的问题。客观地讲,今年老百姓反应蚊蝇的密度降低多了,但是按照专家提出的实现“视线之内不超过三个苍蝇”的要求,还是一个难点,这项工作如果抓不好,就要一票否决。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加大消杀的力度,这个难点工作做好了也就成了一个亮点。济源市*年创卫就是在七月份,就是靠蚊蝇的密度消杀这项工作,赢得了技术评估专家们的赞赏,当然其它工作也都做得很好。同时,夏季夜市、早市的问题也要一并抓到位。四是关于拆迁工地、建筑工地的围挡作业问题。这个事情我讲过多次,一个地方拆迁之后,肯定还要建设,要建设就必须设个围墙,这是一个城市起码的要求,请建委和属地管理的地方把这件事情彻底解决好,长效坚持巩固下来。五是关于创卫宣传教育的问题。前一段时期,魏都区爱卫办经常给大家发个手机短信,提供一些创卫知识,实际上这是挺好的事情,也是一种温馨的提醒,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市民的卫生知识,进行创卫工作的宣传教育,新闻媒体在这方面也要做的更好一些,比如在电视上打些飞播、在报纸上搞一些健康知识宣传。这一方面是创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希望把这项工作认真的抓一抓。总之要通过这些重点工作,特别是通过刚才申武装副市长讲的工作要求,实现三个方面的工作目标。第一是通过这次打攻坚战,通过这次创卫迎检,使我们创卫工作付出的辛勤努力得到专家的认可;第二是通过这次打攻坚战,通过这次创卫迎检,使我们的创建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第三是通过这次打攻坚战,通过这次创卫迎检,使我们的创卫成果经得起群众的评价,让群众满意。专家的认可、时间的考验、群众的评价,达到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我们创卫迎检也就实现了目标。
三、严格督导,严格检查,落实责任追究
为进一步加大督导的力度,市创卫指挥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评估督导工作的通知》,在已经建立的十个专业督导组的基础上,实行了市级领导专项督导任务分工负责制,请各位市级领导按照要求,各司其职,抓好督导工作,特别是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要“全天候、全方位、高频次”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现场解决。要实行严格的公开曝光、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创卫工作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关于责任追究问题,上次会议上,毛万春书记和我都已经讲过,今天我再次重申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在这次技术评估中,凡是因为工作不力、整改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全市创卫工作总体部署的,是市直的问题,要追究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责任,是县(区)的问题,要追究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责任,并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许昌市创建工作效能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规定,兑现奖惩,决不含糊。
1调研指标与样本分布
调研立足于卫生公平价值理念系统的四要素,结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选取了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公共卫生项目覆盖率、基层卫生资源利用率、医疗卫生服务地区差异、新农合实施效果等指标,作为考察的变量,以揭示浙江农村区域性卫生公平差异。调研运用了5点级的“语义差别满意量表”来测评浙江农民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以此作为差异分析和对策优化的切入点。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调研以2008年浙江人均GDP(42214元)为标准,将全省11市分为1~4类地区(1类地区含杭州、宁波市;2类地区含绍兴、舟山、嘉兴市;3类地区含湖州、台州、金华、温州市;4类地区含衢州、丽水市),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36个县(市、区),发放问卷144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有效率为72.1%。
2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2.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农民总体满意度较低自2003年以来,浙江通过调整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布局结构,逐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乡镇卫生院1671个,卫生人员5.4万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06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室)6319个,社区责任医生3.1万人,农村基层卫生设施和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2]但是,相对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而言,浙江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较为薄弱:乡镇每千人医院数为0.0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为0.17、社区责任医生数为0.91,村级医疗资源及水平更为有限。调查显示,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率仅为13.2%(见表1)。分地区而言,嘉兴、绍兴、舟山、湖州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较高,衢州、丽水、宁波、台州地区次之,杭州、温州、金华地区较低。受经济发展程度影响,1、2类地区农民预期购买医疗服务的可能性显著高于3、4类地区。2类地区农民对“医疗费用”、“医疗技术”、“医疗服务态度”等指标的满意率均居全省后列,其中,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质量矛盾较为突出。3类地区医疗费用最低,与该地区“应就医而未就医”比重较高相关。4类地区的医疗可得性受交通不便、耗时较长等因素影响十分显著。此外,造成2、4类地区满意率急降的原因在于部分地区的异常偏离,如2类地区中的绍兴、舟山和4类地区中的丽水,上述地区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浙江农村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项目达标率为91.2%,县、乡(镇)级卫生监督网络逐步完善。调查显示,农民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社区责任医生的满意率为72.6%和78.2%。其中,除2类地区的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均值2.8和3.4个百分点外,其他地区指标均低于全省均值,尤其是3类地区两项指标落后于全省均值1.0和2.1个百分点,为全省满意率最低的地区。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农民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为71.6%,2类、1类地区分别高于全省均值2.3和1.0个百分点,3类、4类地区则低于全省均值1.3和1.8个百分点;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81.3%,1、4类地区高于全省均值3.1和1.0个百分点,而2、3类地区则落后0.2和1.9个百分点;全省60岁以上老人体检建档率为82.9%,1类地区高于全省均值0.7个百分点,而2、3、4类地区分别落后0.4、0.1和0.1个百分点。此外,农民对公共环境卫生的满意率为24.1%,主要问题集中在污水乱排(64.2%)、垃圾乱扔(61.3%)、饮水不卫生(28.7%)等领域。分地区而言,1~4类地区分别为26.3%、25.9%、22.8%、22.6%,呈明显的梯度特征。
2.2农民就医习惯不够理性,基层卫生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调查显示,农民应就医而未就医比例为59.4%。其中,2类地区农民选择“小病不治”、“自己买药”方式的比重最高,就医可能性最低;1类地区农民主动就医率最高,3类地区最低;4类地区农民因医药费用过高而放弃对大病治疗的比重为全省均值的2.9倍,突显了医疗救助在该类地区的“网底”功能有待强化(见表2)。在就诊地选择上,农民患“一般病”时,选择县(市、区)医院就诊率偏高,一方面增加县市级医疗机构医疗负担和农民医疗支出,另一方面导致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业务量下降,影响基层卫生资源运转和发展,抑制农民就医可能性。分地区而言,1类地区农民选择县市级医院的比例高于全省均值4.5个百分点,而4类地区则低于全省均值7.1个百分点。受各类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影响,宁波、绍兴、舟山、温州四地的常见病患者在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3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差异显著,均等化程度较低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浙江农村医疗服务供给的地区差异较大。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县(市)级一般预算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占总额比重的均值为6.1%,各市之间变异系数(CV)为0.13,地区差异相对较小。但是,受各县(市)财政总量和人口基数差异的影响,各县(市)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和人均支出差异系数则高达0.51和0.47。以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例,1类地区指标(杭州181.0、宁波233.3)显著高于全省均值(140.7),实际服务供给能力最强;2类地区中的舟山高于全省均值,嘉兴、绍兴与全省均值持平,供给能力随之下降;4类地区中的丽水与全省均值持平,衢州(114.1)人均指标低于全省均值18.9%,供给能力较弱。3类地区中的湖州、金华与全省均值持平,台州(106.3)、温州(105.1)人均指标落后于全省均值24.4%和25.3%,实际服务供给能力最弱。[3]更进一步,从均等化角度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乡镇卫生院设置率、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新农合参与率等指标的全省均值较高(67.3%≤-x≤100%),地区差异较小(CV≤0.20),供给总量较为充裕、地区均等化程度较高;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率、村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医生配置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等指标的全省均值较低(35.4%≤-x≤65.1%),地区差异相对较大(0.25≤CV≤0.39)。其中,丽水、衢州、金华地区的全部指标,台州、温州地区的村级卫生室与医生配置率、垃圾集中处理率指标,湖州地区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均居于全省后列,与嘉兴、宁波、杭州等先进地区差距显著,已成为了制约全省均等化供给的主要因素。
2.4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偏弱,各地区实施效果差异较大目前,浙江新农合参保人数占全省农业人口的90%,年人均筹资水平135.9元,住院补偿率达31.2%。通过实施“住院兼顾门诊统筹”模式,参合农民受益面稳步提高。调查显示,农民对新农合满意率为43.6%(见表3)。在不满意归因中,由于新农合强调县级大病医疗统筹,容易产生受益面小、补偿率低的弊端。门诊统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益面,但补偿率有待提升。在服务效率上,47.3%的农民认为“先付款后报销”手续应简化为“窗口报销”、“即时结报”等简便办法。47.2%的农民认为由于缺乏有效的费用监控制度,存在着“定点医院收费高”等问题。“定点医疗机构较少”、“外出务工人员异地就诊报销不方便”等问题需要加以关注。与此同时,“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新农合筹资机制受地区经济差异和农民支付能力等因素影响,在各个地区的实施效果差异较大。对2007年参合率和筹资水平的分析显示,37个参合率在95%以上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宁波、嘉兴、杭州地区;21个参合率介于90~95%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2类地区;29个县市区参合率在90%以下,主要集中在温州、台州、丽水地区。[4]90.4元的年度人均筹资水平仅占上年农民纯人均收入的1.2%。其中,最低的衢州地区(61.7元)仅为最高嘉兴地区(131.0元)的47.1%。4类地区中93.3%的县(市、区)人均筹资均介于60~69元,与其他地区差距显著。参合农民住院受益率、门诊受益率的地区差异情况也大抵相似。总体而言,新农合地区发展差异较大,总体保障能力偏弱。
3对策与建议
3.1优化投入机制,加强卫生筹资和供给能力当前,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经费来自于各级政府依据国家规定的常规性投入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在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完善投入机制的首要路径是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倾斜。[5]为此,新近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投入8500亿的增量主要是用于改善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不均等,并进一步强调了投入供方的资金增量的着力点是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培训等领域。但是,《实施方案》同时也确定了中央和地方4∶6的投入比例,对以地方公共财政为基础的区域性卫生公平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短期内难以消除省域内部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异,改善区域性卫生公平性的主要筹资方式应借助省级卫生转移支付。因此,要重点加强省级卫生转移支付或卫生专项补助对3、4类地区的倾斜,尤其是增强其县乡级基层医疗卫生筹资和供给能力。与此同时,各市县的财政政策应侧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地方均等化。此外,基于付费意愿的测评(即要求农民按付费意愿由强而弱,赋予“医疗卫生服务”1~5的加权分,统计分数之和并求取平均分)显示,农村社区内生型供给的条件日趋成熟,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供给比率(表现为提及率)也日趋增加(见表4)。根据表4,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付费意愿的全省均值为2.87,1~4类地区数值分别为2.83、2.78、2.91、2.89。其中,湖州、舟山、温州地区的付费意愿最为强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供给比率的全省均值为19.5,1~4类地区数值分别为16.8、19.1、21.9、13.5。其中,3类地区的金华、台州的社会化供给率最高。因此,可以在上述合适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村级卫生室服务等特定领域中,运用购买服务、政府补助、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增强卫生筹资能力,扩大服务总量。
3.2尊重区域性需求差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在卫生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农村各项医疗卫生服务决策与供给应根据各地区的需求强弱进行轻重缓急的秩序安排,以谋求最大化的有效供给率。基于农民需求意愿的测评(即要求农民基于需求意愿,赋予“医疗卫生服务”1~16的加权分,统计分数之和并求取平均分)显示,浙江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强度均值为6.21,位于“强烈需要”层次(见表5)。聚类分析显示,各地区需求层次有所差异:绍兴、湖州地区位于第一层次,舟山、温州地区位于第二层次,杭州、衢州、台州、金华、宁波地区位于第三层次,丽水、嘉兴地区位于第四层次。因此,有效供给应立足于农民需求,结合地区均等化指标,制订差异性的投放策略,其基本原则有二:一是针对全省均值较高、地区差异相对较小的指标,应立足地区需求强度,制订相应的优先序列、丰富内涵、提升效率的对策;二是针对全省均值较低、地区差异相对较大的指标,应根据需求强度由高到低的序列,分层次、有阶段、分重点地加以推进。应充分重视高需求强度地区的先导功能,综合运用布局调整、重点扶持等方式,对薄弱地区落后指标(如丽水、衢州、金华的行政村环境卫生整治率、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医生配置率,台州、温州的村级卫生室与医生配置率、垃圾集中处理率,湖州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和促进。上述基本原则的确立,并不着眼于通过平均主义的方式来消除客观存在的区域性差异,而是基于卫生公平理念和均等化的分配原则,旨在通过卫生资源配置优先权的方法来控制和缩小区域性的卫生公平差距,其本质也是一个伦理价值选择的过程。[6]
合理、客观地评价卫生事业工作状况是卫生部门加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目前,国内多数研究是应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区域的卫生事业工作作横向比较〔2-5〕,它能够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目前达到的状态,但不能反映被评价对象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部门为此所付出的努力〔6〕。本研究采用秩和比法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和卫生服务效果三个方面对湖南省1999~2008年卫生事业的工作状况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为卫生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1.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1)1999~2008年《湖南统计年鉴》;(2)1999~2001年《湖南省卫生统计资料》;(3)2002~2008年《湖南省卫生统计摘要》
2.研究方法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1〕和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指标。
(2)确定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在专家咨询中,请专家们对每个指标评价打分(评价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赋予9、7、5、3、1分),求出每个评价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归一化后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
(3)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所选的指标及其权重,采用加权秩和比法〔7〕建立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
(4)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排序和分档分析。
3.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2.计算RSR对各指标进行排序,编秩后计算秩和比,并根据秩和比值对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状况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根据加权秩和比(RSRw)作出1999~2008年湖南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线图(图1)。3.确定RSR分布及计算回归方程以累计频率所对应的概率单位值Probit为自变量,以RSR值为应变量,计算回归方程为:WRS^R=-0.712+0.243Probit(F=55.294,P<0.01,R=0.935),回归方程成立。
4.分档排序
在合理分档表的基础上,按照最佳分档原则,即各档方差一致,相差有显著性〔8〕,将湖南省10年来的卫生事业工作状况分为下、中、上三档,见表3。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1.466,P>0.05,满足方差一致性的要求。方差分析结果:F=34.809,P<0.05,表明三档间有差异。对三档进行q检验,结果显示为三档两两之间有差异。结果表明:1999~2008年间,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较好的是2007、2008年,其次是2001、2002、2005、2006年,较差的是1999、2000、2003、2004年。
讨论
【摘要】 基于卫生技术评估的能力视角,提出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设想,包括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经费和项目保障技术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长效多方式培养机制,以及研究者和决策者互相推动,全面提升评估能力和决策水平。
关键词 卫生技术评估;能力;发展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China: Capability Analysis/GENG Jinsong,CHEN Yingyao,LIU Wenbin,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65-67
AbstractThe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in China was proposed from the view of HTA capability. Strategies on HTA development consist of considering HTA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health system, sufficient funding and relevant research programs to guarantee the conduction of HTA researches,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and multi-way HTA researcher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activ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makers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ability of both HTA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Capability;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是对卫生技术应用或利用所产生的短期及长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研究形式[1]。卫生技术评估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社会伦理性等多方面提供科学证据,有助于卫生技术的合理选择、利用和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一种科学决策工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卫生政策乃至广泛的社会政策的研制过程中。本文系统分析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概况,并探讨开展技术评估的策略,基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出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设想。
1研究机构分类及其能力分析
1.1依托高校的研究机构
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门机构,是我国首家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实验室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盟、美国中华医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卫生部、科技部、上海市卫生局等各种渠道申请到多项科研项目。实验室利用卫生技术评估为主要研究领域搭建了多学科研究平台,研究涵盖临床医学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重点疾病防治与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干预技术及政策效果评估、卫生技术的生物伦理学评估等,研究成果对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室研究人员于1997~2012年间共发表研究论文364 篇,并出版7本教科书。
2002年6月,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成立,中心联合校内外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核心团队。200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机构设有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室,整合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医学信息学等学科和人才优势。此外,原卫生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设立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评估中心,开展技术评估工作。
1.2依托医疗机构的研究机构
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建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3月,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获国际Cochrane协作网批准成立中国Cochrane中心(Cochrane协作网第14个中心,亚洲唯一国家中心)。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启动分中心建设[2]。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的临床研究信息;开展系统评价,为临床医生、临床科研和教学、政府的卫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培训循证医学骨干,推动循证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3依托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
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是原卫生部的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是亚洲卫生技术评估网络(HTAsiaLink)的成员单位,其下设有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研究室共设3个学组,分别是卫生政策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和卫生项目经济学评价。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开展卫生政策效果评价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政策效果的科学依据;开展卫生技术适宜性的评价研究,为适宜医药技术的决策提供指导意见;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效果评价,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项目实施结果的有效证据[3]。
原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下设咨询评估处,协助政府进行卫生技术准入工作,对现有及引进的卫生技术进行评估;对国际卫生技术评估结果进行传播;为政府、国内外机构和企业提供评估、咨询、培训、调查等服务。
此外,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依托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上海市卫生技术评估研究中心是2011年11月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专业性卫生技术评估及研究机构,中心组织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教育培训、开展交流合作活动以及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浙江省和广东省正在筹建卫生技术评估机构。
1.4不同类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能力分析
何种形式更优,从当前的情况看,是各有优势。依靠政府的机构和决策联系更紧密,但是面临机构的人才储备、学科背景等挑战;依靠医院的机构和临床决策有机融合,在有效、安全性评价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缺乏经济学和社会影响评价,评价视角偏重临床而轻人群;依靠高校的机构学科、人才梯队齐整、研究方法规范、国际合作较多,但不足之处是和政策决策疏远,评估项目相对较少。因此,不同类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对于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循证视角的卫生技术评估能力建设分析
2.1提供高质量证据需求
近年来,新兴的卫生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和高成本技术数量增长迅速。如何对新兴卫生技术进行早期、及时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效益不合理新技术可能导致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例如抗生素的滥用[4],以及不同地区CT和MRI的过度使用与使用不足[5]。卫生技术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问题也值得关注,如迅速增长的公共卫生经费并未显著减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6]。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不公平有可能导致贫困人口无法负担医疗保健费用[7]。为了缓解不公平现象并提高可及性,需要基于卫生技术评估的研究证据,循证优化医疗保险的福利包[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基于最佳的研究证据因地制宜制定控制策略,多方联动有效遏制此类疾病[9]。卫生技术评估为世界各国缓解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和科学化决策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信息[10]。
2.2推动循证卫生决策
目前,我国药物目录和医疗技术评估主要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为主,并未设立专业、独立的遴选机构。在评估方法上,主要依靠专家,而专家评估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临床经验[11]。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开展和向政策转化明显滞后于卫生改革的进程及其对卫生技术评估活动的需要[12]。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和组织分布不集中,开展的研究工作未形成协调一致的总体,零散的技术评估研究难以迅速推动卫生技术评估事业。有限的卫生技术评估证据和卫生技术评估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卫生决策的需求[13]。卫生技术评估的能力建设对于循证卫生决策、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构想
3.1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有效提升卫生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卫生技术评估为应用与管理卫生技术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并为卫生技术的高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为了深化医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把拓宽工作人员的卫生技术评估知识面、培养基于高质量的技术评估研究作为组织机构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
3.2经费和项目保障技术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经费投入和科研项目立项较少。卫生技术评估人才的培养、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的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发展均离不开经费支持。建议通过优选卫生技术评估课题的方式,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和研究团队进行评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医学学会和协会等机构组织提出亟待解决的卫生技术评估问题,并设立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研究项目,通过对优选项目投入科研经费,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断提升评估机构的研究能力。
3.3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长效培养机制
建立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研究者的长效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鼓励研究者参加卫生技术评估学术会议,支持研究者赴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机构深造,鼓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支持研究者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能力。确立卫生技术评估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通过学术骨干带动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发展。同时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研究者给予奖励。通过长效培养机制提升研究队伍的研究能力和整体素质,推动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14]。
3.4全面提升评估能力和决策水平
决策者应结合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提出卫生技术评估问题,依据卫生技术评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合理使用高精尖技术,淘汰无价值的设备和落后技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重视卫生技术评估的传播和执行[15]。卫生技术评估过程中研究者与决策者通力合作,研究者基于决策问题开展技术评估;决策者基于卫生技术评估证据、经济水平、资源状况和群众的服务需求进行循证决策。通过上述过程实现研究者、决策者和人民卫生需求的互动,逐步形成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交流合作和沟通反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研究者的评估能力和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英耀.复旦大学组建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2):10.
[2]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平台介绍:网合中心分中心概况[EB/OL].(2013-07-10)[2013-09-10].http://ebm.org.cn/about.php?id=9&module_id=1.
[3]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EB/OL].(2013-07-15)[2013-09-10].http://nhei.cn/KS_4/ks_004/ksjs/index.html.
[4]Dong L, Yan H, Wang D. Drug prescribing indicators in village health clinics across 10 provinces of Western China[J].Fam Pract, 2011, 28(1): 63-67.
[5]He D, Yu H, Chen Y. Equ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T and MRI in China: a panel analysis[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9.
[6]Long Q, Xu L, Bekedam H, et al. Changes in health expenditures in China in 2000s: has the health system reform improved affordability[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40.
[7]Chen M, Chen W, Zhao Y. New evidence on financing equity in China’s health care reform: a case study on Gansu province, China[J].BMC Health Serv Res, 2012(12): 466.
[8]Zhou Z, Su Y, Gao J, et al. Assessing equity of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China: results from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from 1993 to 2008[J]. 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4.
[9]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 2013, 381(9):1987-2015.
[10]赵琨, 隋宾艳, 郭武栋, 等. 卫生技术评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2): 87-89.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药品和医疗技术评估制度亟待完善[EB/OL]. (2010-07-19)[2013-10-10].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version=edu&docid=2294163&leafid=3056&chnid=1027.
[12]陈英耀, 刘文彬, 唐檬, 等. 我国卫生技术评估与决策转化研究概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3, 6(7): 1-6.
[13]胡苑之, 林海, 陈洁. 水平扫描在新兴卫生技术评估中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 2013,16 (1): 39-40.
[14]卫萍, 任建萍, 颜丹丹, 等. 卫生技术评估认知与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3): 23-25.
[15]徐文煜, 薛迪. 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卫生技术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1): 8-10.
通信作者:
陈英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
E-mail:yychen@shmu.edu.cn
收稿日期:2014-06-06
关键词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
1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基本情况
1.1概述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是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推进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的一项重要创新之举。笔者自2011年连续6年在煤矿开展现场评估的实践证明:帮助煤矿查隐患、提建议、促整改、强基础,对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安全基础建设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1.2现场评估的依据与要求现场评估是一项综合过程,依据山东煤矿安监局制定的评估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通过在煤矿现场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经交流讨论后形成结论。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严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山东煤监局“五不准”要求。1.3现场评估的内容2011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7个专项;2012年至2015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防治、综合防尘、防灭火、监测监控、防治水、压风自救、供水施救、职业卫生、紧急避险、安全标志、安全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等20个专项;2016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冲击地压防治、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与煤尘爆炸防治、防灭火、安全监控系统、地质保障与防治水、职业危害防治、安全培训、人员位置监测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应急救援等16个专项。
2现场评估的实施
2.1制定指导方案从评估组组成、专家选聘、现场评估要求及流程等方面制定指导方案,以使现场评估工作有所遵循。2.2组建评估组评估组一般由1名领队、11-12名评估专家、3名保障人员组成。(1)领队:由本中心人员担任,负责评估的日常组织、安全管理与廉洁自律,签发评估报告。(2)专家组:结合省内不同区域煤矿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类型特点,选聘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依法行事,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并划分为综合保障、采掘、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质防治水、职业卫生等专业组,负责各相关专业的评估,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公正性负责,编制修改所评估的专业报告。指定1名技术业务优良、责任心强、善于管控的专家任专家组长,负责专家组的工作,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确认。(3)保障人员负责评估组的后勤联络工作。2.3现场评估现场评估时间一般2天/矿。主要有首次会议、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核查及交流、专业组讨论、集中讨论、末次会议等环节。(1)首次会议由领队主持并简要介绍现场评估有关事项与要求;专家组长对专业分工、时间进度等做出安排;矿方结合采掘工程平面图介绍采、掘、机、运、通等生产系统、“六大系统”建设与运行、灾害预防与控制以及职业卫生等情况。(2)查阅资料与现场察看。按照分工,在查阅规章制度、作业规程、图纸的基础上,对井上、下现场进行察看,并携带噪声计、风表、米尺等工具进行简单测量。根据资料与现场察看情况,进行符合性、一致性核查。发现问题,向矿方陪同人员讲明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经充分交流沟通后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以利于问题的整改。(3)评估结论。根据查阅资料、察看现场情况,专家之间对发现的非自身专业问题及时相互交流通报;各专业组交流讨论初步确定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提交评估组集中讨论后形成最终的现场评估结论。(4)末次会议。领队主持,专家组长通报评估结论并征求矿方的意见,如无异议,双方在书面文件上签字确认。
3现场评估的特点与成效
3.1特点(1)借脑用智,查缺补漏。安全隐患、职业病危害因素无时无处不在,企业自身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依靠专家开展现场评估,对制度建设、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等方面既查问题,又提建议,出谋划策,促进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系统性与深层次问题。(2)全面覆盖,细查深查。充分利用专家专业优势,对采掘工作面、探放水施工作业点和主要生产系统、机房、硐室全覆盖,对系统各环节、要素进行解剖式诊断,有利于发现问题。(3)抓大带小,上下兼顾。关注大系统、大问题,同时,不放过小问题、小隐患;对井上与井下、制度措施与执行落实、图纸资料与现场实际等环节审阅察看,做到统筹兼顾。(4)与时俱进,针对性强。结合不同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例如“打非治违”、“四化”建设等有针对性的评估。(5)重视服务、推广先进。从事煤矿技术与管理工作多年、积淀深厚的专家们发现问题时积极与矿方人员交流沟通,从制度建设、规程编制、现场管理等方面传授经验,同时,注重宣传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管理方法等,带动矿方人员提高水平,推动基础建设。(6)认真通报,及时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与提出的建议书面通报矿方;对有可能构成重大隐患的,及时向监管监察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消除隐患。3.2成效(1)注重评估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2011年针对小煤矿多的现实,重点关注机电设备及其管理薄弱环节,发现某矿井下配电柜使用闸刀开关,及时报告相关部门;2012年职业卫生纳入评估专项,对职业卫生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等进行重点评估,督促煤矿企业尽快落实到位;2013年结合《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对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六大系统”建设基本要求、管理维护、验收、监督检查等进行重点评估;2014年在关注“四化”建设的同时,针对省内冲击地压矿井与采深超过800m的矿井实际,专门聘请省内冲击地压防治专家进行重点评估,发现某矿3203采面已形成孤岛开采后,建议其在未装备微震与应力观测系统前停止回采,并及时向监察部门报告。(2)注重现场实际,消除事故隐患。对现场查出的架空乘人装置制动闸磨损失效、运送柴油油罐机车轮对挡盖缺失、局部供风量不足导致局部通风机喝循环风等影响生产安全的急切问题,要求矿方立即做出现场处理。(3)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配合监察执法工作。2012年结合淘汰设备使用,2014年结合“双七条”、山东煤监局“九个七条规定”,以及“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2016年防范煤矿大事故等,充分发挥技术机构的专业优势,紧密配合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充分体现了评估工作与监察执法的时效性与紧密性对预防事故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煤监局持续深化“六个执法”、提升123工作思路,2015年山东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创历史最好水平,96%的煤矿实现了“零死亡”,全年发生一般事故6起,死亡8人,百万吨死亡率0.055。(4)交流提高,提升安全基础建设。评估专家长期在煤矿一线工作,既懂技术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精通煤矿设备性能、采煤工艺,又了解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提出解决的思路、方案和建议,并与矿方技术人员沟通交流,起到了现场培训、传帮带的效果,使矿方人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水平。笔者现场评估矿井2011年15处、2012年42处、2013年60处,2014年69处、2015年29处、2016年正在进行中。从评估的情况看,2012年有的矿井发现问题及提出建议90余条,2015年减少至30余条,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安全基础建设逐年提高。
4结束语
通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感到:煤矿企业将安全管理与评估工作有效衔接,评估已经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认真细致地开展对标自评,促进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煤矿企业结合“四化”建设,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矿井安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是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益补充,是引进社会专业技术力量推动煤矿安全基础建设的创新。如果能采用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或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大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利用,将会使评估工作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的通知[Z].2011,11号.
[2]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山东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Z].2012,137号.
发展各项事业,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众福利,都需要有一套科学规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卫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反思以往的卫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以供方为中心”,比如说一些常见的指标,每千人口床位数是多少,每千人口医师数是多少等等。但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对这些指标提升与否往往没有切身感受。每千人口有3个医生,和有4个医生,对于就医的人来说,有什么区别呢,又和他们有什么实际关系呢?这些每千人口指标提升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患者看病比以前更方便了,住院比以前更容易了?显然不见得。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以供方为中心”而提出的指标,实质上是行政主管部门的一种工作指标,或者说是事业规模指标,以之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有失偏颇。“以供方为中心”的事业发展理念需要反思,进而转变为“以需方为中心”。老百姓的需求满足到什么程度,这才应该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为了实现这些需方指标,相应的要求供方增长多少床位、多少医护人员等等。很多国家正在进行转变。比如,瑞典提出一个卫生发展指标是“0-7-30”,或称为“日、周、月”,其含义是伤风感冒、小伤小病等,当天就能得到医疗服务;一般的疾病,包括内科外科,一周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在一个月内,内科疾病得到确诊治疗、外科患者确保能动手术。这相当于政府代表卫生服务供方向老百姓许愿,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医疗服务,相对应地,在日、周、月的期限内承诺提供。如果民众的合理医疗需求在承诺期限内没能得到满足,可以投诉。这就是卫生服务供给和发展理念的转换。
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方法和指标,但是其理念值得借鉴,真正从需方要求出发,“以人为本”。而我们在制订、实施计划时,潜在的理念是我有多少资源,才给你提供多少服务。资源约束无疑是卫生发展规划、计划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卫生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确立“以需方为中心”的理念,提出一些“需方指标”,让老百姓合理的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同时让老百姓有清晰、简明、能切身感受指标来评价我们卫生服务的现实绩效并瞻望发展前景。我国以“五年计划”为主要形式的卫生发展规划已实施半个世纪,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富经验,但严格说来,还缺乏宏观层面的“以需方为中心”的卫生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绩效,使“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目标更具操作性,亟待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卫生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这套评价体系,意义深远,其一,它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卫生发展的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基准;其二,该指标体系对全国和各地区的卫生发展或改革提供重要依据;其三,为我国卫生统计中增加一套体现卫生改革成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指标体系。该评估体系研究卫生系统的目标、功能及政策策略,对于管理者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决策,合理制订并实现卫生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考评考核指标的细化和完善,将会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指导,这正是探索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所在。
构建卫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与卫生部门的职能相适应,各级卫生部门及机构依据各自所处的能级地位,在基本职能相同的前提下,具体指标应当有所区别。从全局来说,必须宏观统筹,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性和需方评价(用可及性为代表)为主要特色,除了以往卫生统计中常见的社会发展指标、人口结构与素质指标、健康指标、资源拥有量与配置、效率指标等,还应新增卫生保障指标、公平性指标和可及性指标。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反映缩小城乡之间健康水平、资源配置、医疗保障差距的努力。重在考察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能力建设。但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其中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继续教育,不断发现和培养具有发展前途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各学科的带头人,使能力建设成为每个卫生人员的自觉行为,才可能为卫生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系统性原则: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相配套,注重以人为本理念。观念更新是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坚持为民服务理念、创新发展意识,处处体现统筹与和谐的观念,才有卫生大系统内各系统、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才能集小成大,水到渠成。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立和谐社会思想,必须在评估指标体系各个部分都有体现。
3、代表性原则:卫生发展评价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对一些枝节部分宜尽量简化和省略,力求突出重点,突出关联全局的、表明卫生系统特征的主要指标。
4、动态性原则:相关评估指标需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与时俱进。鉴于“十一五”规划是一个中期过程,对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可以前(“十五”)后(“十一五”)衔接,不断完善。实行动态管理也反映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认识也应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与时俱进,并不否定目前所确定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而是反映了其发展性和前瞻性。
5、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使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为使评估指标体系更科学、更具有普遍意义,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专家论证和实践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体系指标进行筛选,在集中各方面意见后作出增删,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现阶段对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认识水平。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在贯彻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为:K=W×B=∑Wi×Bi式中,K为综合评价指标(为百分制得分);W为该层次的指标权重;Wi为该层次第I项指标的权重(i=1,2…15);B为该层次的指标得分值;Bi为该层次第I项指标得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