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06:18: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创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需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缺失占很大比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自身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能促进更多的谋业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业者,能带动甚至是引领区域经济。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充分利用京津两地的发达经济与教育优势,探索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就业教育发展的结合路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未来进行创新、创业所必需的能力素养,实现高校对于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目的。
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3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有35.5万,2014年有36.78万人,再加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高校求职人数创历史新高。虽然整体就业率不低,但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一直存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大,另一方面却是结构矛盾性突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产业的兴起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就业岗位减少,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未改变,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不愿意去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城市工作,就业期望值与就业能力不匹配,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就业难度增大。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在就业岗位中自身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如何抢抓机遇,改善创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创业教育内涵与发展现状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概念,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即为学术性的,职业性的和创业的能力。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职业技能,以及自我创业的方法与途径。创业教育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得到相当重视与蓬勃发展。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起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大赛,2002,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快速发展。
三、创业教育对提升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所有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是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同时培养其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能拥有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调节控制情绪、人际交往等能力。创业教育的开展能改变当前一些大学生们眼高手低,不愿意去偏远城市,基层等局面,更多的激励大学生们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实现从依赖到自力更生,自我就业。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
创业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案例中学习以及真实生活中学习。高等教育需要真正把“课堂学的”变成“工作用的”;同时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工程型、应用型专业,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与机会,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从意识、情感、心态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夯实了大学生的就业基础,有利于大学生们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们自我就业的激情,增加创业的概率,实现自我创业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的整体压力。
四、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首先,树立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摒除传统的以学术知识传授为主的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实行“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发展与工作相关学习的实现途径;鼓励全体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将就业能力培养引入到教学课程中,建立范围宽广的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从学校的各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教育的学习全程化、多样化,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后,构建基于国际先进标准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办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促进评价的总体性、灵活性、有效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一支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少,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需要加强自我建设,利用一切机会自我学习,成长。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高校需要给教师创造可学习的条件,对教师要有相应的培训制度,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作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励教师自我进修、参与教改科研。同时针对大部分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也少有企业工作经历的现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加强教师实践锻炼的能力,同时打造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三)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加大学校的实践教学投入,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联系,构建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要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外导师,让他们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授课,推进专业和行业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到基地参加见习、实习、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掌握进入社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高校以及企业等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框架下,构建长期发展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栗蔚菁.课程设计: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2]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50).
[4]施莉.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9(1).
[5]闫广芬.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6]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教育研究,2010.
关键词:社会转型;就业创业;保障机制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多元文化思潮涌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切实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人格、观念等。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发展趋势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并进一步制约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如何抓住机遇,找准坐标,迎接挑战,已成为广大毕业生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增多,就业空间增大,就业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在新型就业观念的引导下,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形成巨大吸引力,但是社会转型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陷入迷茫状态,难以准确把握毕业方向。因此,分析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就业创业问题,对于大学生创建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社会转型期的界定
从“社会转型”的问题角度来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其一,体制转型,这里主要倾向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转变以往的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二,社会结构变动,从这个层面来看,它所对应的观点内容是“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三,社会形态层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实质上来看,中国经历三次“社会转型”,分别是、1949年、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质上,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不是单纯地等同于加强社会管理和民生工作、改善民生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次跳跃,是人类社会进入新轨道的一个尝试。受到社会体制转型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也会随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而相应的,大学生的人格以及就业价值观念的塑造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呈现出相应的新状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高涨,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送的重要场所,要切实意识到这一新的变化趋势,着重培养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很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相当繁重,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人才的支撑,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还是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从大学生就业调查来看,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而创业理想是他们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从创业资金的来源看,多是亲友资助和个人储蓄。
从《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2014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率双升,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薪资水平也保持快速上涨的发展状态。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其就业率就达到92.1%,并且连续四年,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而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才达到89.6%。与此同时,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也持续增加,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而2012届和2013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0%和2.3%,相比2012届和2013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增加0.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仍需要注意,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依然面临很多显性和隐性挑战,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各种优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切实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处于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再加上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面临复杂的就业环境,对就业往往持有的是一种“求大、求高、求稳”心理。在他们的就业观念中,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的是“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因此,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并不倾向于到贫困地区和基层工作。实际调研发现,“机会成本的高回报及实现个人价值”是很多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心理态度。鉴于大学生的这种就业理念,再加上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的不完善,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优选的职业去向是“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而优先考虑的地区则是“大城市、发达地区”。大学生的这种地区流向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才失衡现象,从而加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我国社会转型的有效实现。
(二)就业创业的机制性矛盾凸显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有效机制的构建没有以政府为主导,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大学生就业创业缺乏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服务环境,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机制则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受到这种不健全机制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环节就会被削弱,他们接受就业创业教育的机遇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也会因此减少,从而进一步制约大学生的就业率和自主创业率。现今,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地方政府出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立足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际情况,切实推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用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但是,深入调查就会发现,这些政策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依然非常薄弱,其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以下方面: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性不足,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还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能力差,社会创业氛围不够。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机制,很多高校毕业生难以享受到政府对大学生设置的一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三)就业创业过程呈现出结构性矛盾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也会伴随一些转型性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社会转型会产生结构性社会问题,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它同样会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客观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视角,这里的结构性矛盾强调的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人才培养则是针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层面而言的,高校专业设置对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社会转型期的人才市场呈现的是快速变化的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却忽略这一发展趋势,进而导致与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的错位。除此之外,这种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教育布局结构与企业分布结构层面,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四)就业创业的政策性矛盾出现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转型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在大学生人才培养层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但是,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层面却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并且针对这种问题的解决,高校没有很好地取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趋同现象”,受到社会转型期的这种人才培养趋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追求“大而全、综合性”的发展特点,这就进一步致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缺乏特色,并且难以迎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发展中趋向综合性,忽略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些在一些工科院校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如文科专业的设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院校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不利于社会专业型人才的塑造。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断被深化,并且伴随社会转型的进行,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但也积聚很多社会性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实现。社会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在审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需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准确定位政府、社会与学校的职责,促进不同的社会力量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最终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的就业体制与保障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就大学生就业创业制度保障机制的构建而言,需要切实依靠政府的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和就业信息工程建设。对此,政府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引导,进一步打造综合化的现代网络服务体系,以便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就业信息,让大学生对一些就业岗位信息和就业发展趋势有一个及时准确的把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平台。二是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制度保障机制的构建中,政府要适时予以宏观调控,以社会(市场)需求和财力供给为依据,以控制供求总量平衡为主要目的,进一步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和高校招生制订可行性计划。并且,为了有效平衡不同地区、行业的人才供求,政府要采取一定的调节政策,如奖学金制度、拨款、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等。除此之外,政府要通过立法手段,从法律层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三是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政府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有效地构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体系。四是强化政府的规划、统筹、协调能力。对此,政府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组织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的专家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研究的范围可以很宽泛,可以涉及高校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等,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划。
(二)以市场为导向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
社会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高要求,高校在充分意识到自身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大学生能力。高校在大学生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强调深化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与能力,注重大学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是基于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标。此外,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支持大学生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深化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与指导,将能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二是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改革体系,并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如设立创业实践基地,深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此,高校可以借助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具有创业意愿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创业中心,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重要导向,积极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社会转型带来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等层面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社会职业结构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人才素质也有了新的发展要求。高校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构建与社会需求联系的机制,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市场变化。此外,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人才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三)以政府、社会、学校为基础的合作机制
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的构建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服务功能,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有效培育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服务,将其服务功能落实到位。在某种程度上,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角色就是社会中介机构,因为基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社会中介机构扮演的则是“纽带与桥梁”的作用。二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需要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自觉承担起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责任。此外,社会用人单位要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效率为主要目标,强化其协调高效的用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视角,社会转型会带来人才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等层面的变化,并且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以及相关的社会就业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转型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也被放大。从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多个层面的问题,如机制性矛盾、就业观念、结构性矛盾等,对此,高校可以整合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从而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向红,孟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J].成功:教育版,2013(11):16-17.
[2]张进林.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5(7):29-31.
[3]沈嫣.大学生创业早期引导机制构建及对策研究[J].中国就业,2013(2):20-2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前言:在近几年的国家发展中,由于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录取工作的推进,大学生的数量大量的增长,表面上培养了大量人才,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后续的学习也没有按照预期来开展。在就业方面,很多大学生的心态非常不正确,出现了好高骛远的情况;在创业方面,大学生所拥有的能力并不合格,本身又没有良好的思维和渠道,所以创业难度较大。此时,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来处理,否则将会导致今后的工作遇到更多的阻碍。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
在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问题首先摆放在众多的大学生眼前。从社会上的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不断严重化,即便很多大学生从大三、大二就开始寻找工作,依然无法在毕业时增添较多的竞争力,而后续的挑战将会接踵而来,促使很多大学生无法有效的面对。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的增加,甚至是成倍的增长。企业在选择大学生时,会从学历、能力、个人心态等多个方面来考核,面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互相之间能够达成“合作”意象的数量非常少。此时,很多企业直接与技术学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合作,从最开始就培养自己想要的人才,大学生则成为了忽视的群体[1]。第二,经济形势紧张。我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值得肯定,可是在经济的形势上并不特别放松。现下的社会物价高涨,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来讲,大学生都对薪资具有一定的要求,而企业不可能在最开始就给予较高的薪资,这种供需矛盾,直接促使很多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最终演变为赋闲在家、啃老族等现象。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除了就业问题以外,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也得不到正确的对待。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虽然对大学生创业非常的推崇,但是由于各项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大学生的创业并不符合预期,有很多的问题都集中的暴露出来。第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足。国家在转变的过程中,希望很多的大学生在创业上更加努力,推动社会发展。但是,在很多的大学院校当中,创业教育要么体现在理论上,要么根本没有任何的体现,而在毕业以后,又对大学生提出了创业的要求,这种矛盾冲突的情况,将会对日后的大学生群体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2]。第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较低。从某种程度上来分析,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完全脱离家庭的经济支持,因此即便要进行创业,也需要家庭资助才能完成,这就涉及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家庭观念的冲突、创业项目的选择、个人发展的规划等等。除此之外,一旦创业失败,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宁可选择安稳的工作,也不会去冒风险来创业。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
(一)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并重
在现阶段的发展之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点影响因素,在该方面不能出现任何的缺失现象。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需要在教育手段上实施彻底的革新,最重要的在于,必须将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并重执行。第一,在创业教育上,应该让大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现象。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下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无论是在资质上,还是在能力上,都表现一般,应该从最基础的创业开始执行,而不是总是将一些国内的名人作为案例对比,这很容易让大学生误入歧途[3]。第二,在就业教育上,必须从大一阶段就开始,同时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教育,不要总是通过“就业指导理论课”来完成,这其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有所帮助。第三,学校应适当的邀请往届成功毕业生回校,为新晋毕业生提供指导,包括高薪毕业生、创业毕业生等等,他们经过社会的历练与磨合,自身的感受能够与新晋大学生形成共鸣,所以在教育效果上会更加的显著。
(二)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
经过长久的讨论与分析,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上,应该对人才的培养保持多元化。以往,每个专业的大学生,其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是应用传统的方法来实现,并没有太多的顾及到学生自身的想法,以至于整体上的成就非常不理想。日后,必须在多元化人才培养上持续的努力[4]。第一,创业型人才。第二,研究型人才。第三,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在进入到校园以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虽然拥有较高的自由,但也意味着面对更多的无形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师资力量,以至于自身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时光现象,而在毕业时,又面临着创业和就业的难题。建议在今后的问题解决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总是放任大学生不管,应该在思想上、技能上、实践上给予较多的指导,同时让其对社会工作充分了解,减少个人的错误想法和主观臆断[5]。新形势下,选拔和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是当务之急。
总结: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成绩来看,很多地方的教育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上的工作符合预期,各方面的成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未造成严重的问题。日后,各个院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上开展深入的研究,让大学生对就业和创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多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地方所给予大学生就业创业必要的帮助,营造相应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蔚娅,盖世洲,郝志功. 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2,21:78-79.
[2]蔡雄彪,文轶.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的思考[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46-47+7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 创业探讨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
1.就业认识有误区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4.整个社会就业现状严峻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
5.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再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二、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1.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一)宏观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由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失业问题日益显性化。加之目前又是我国劳动力增长、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二)政府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在多数情况下政府只靠单一组织大型招聘会或者举办为数不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招考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此外,政府也缺少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科学化和具体化指导,很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监督监管得不到有效落实,导致一些想创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或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创业。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与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十分协调。各高校缺乏对人才的科学预测和具体规划,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盲目性,缺乏改革创新,导致很多热门专业拥挤。很多高校没有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来培养学生。此外,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也按照本科生标准来培养学生,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原有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四)创业机制不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创业融资渠道。由于资金缺乏,创业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起点过低,往往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不高,专业能力与优势没能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政府缺乏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引导与服务,相关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指导较少。
(五)用人单位观念落后一是重证书轻能力。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成了某些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在就业中有一些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只因缺少相应证书,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二是重男轻女。很多用人单位“重男轻女”依然严重,“只限男生”、“不招女生”的性别歧视在招聘中屡见不鲜,虽然有些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是女性,但却在招聘新人的过程中存在坚决“不要女大学生”的现象。这使得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女大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同时用人单位也丧失了拥有优秀人才的机会。
(六)考研和就业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人数也日益增加,不少毕业生陷入考研与就业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既怕不考研找工作难,又怕考研耽误找工作。而两者兼顾也给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带来不便。年底是考研复习最紧张的阶段,也是各用人单位开始招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因为无法兼顾,导致失去了很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就业体制改革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衔接好。二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联合见习基地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三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信息交流、互助扶持等有效渠道,为创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落户等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减轻“包袱”。
(二)高校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聘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用人单位应完善招聘制度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在选择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证书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要制定科学的招聘程序,制定考核内容,按程序进行招录,择优选择。对新招聘的大学生,要为其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工作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保证正常休息和休假。
(四)大学生应增强就业本领,更新就业理念一是大学生应完善知识结构,既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又知晓其他社会常识,并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二是加强社会实践。在校期间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正确自我定位。要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择业观念,转换思路,不应过分关注工作地点和工资待遇。四是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可一味追求某种职业或者某个岗位,可先在就业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1.1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业范围、地点、性质和领域。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够留在机会较多的一线城市,这将拉大城乡发展的差距,导致小城市及乡镇经济发展将更迟缓。就职意向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就职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却面临着招不到人的窘境,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1.2就业动态性亟待提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大学生都不太乐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一毕业出来,他们异想天开地以为很容易找到高薪职业。但众所周知,由于毕业生一出来社会,便会因技术含量不高,实操能力差而不得不低头弯腰地接受了低工资待遇的现状。等到一两年后,当他们经济独立、能力独立和人格独立的时候,也即是等到学成技术之后,他们才有能力跳槽到工资待遇、发展前景更好的公司。在面对如此的客观现状,他们是经过反复尝试和反思,才不得不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观念。
1.3创业意识仍需加强
随着就业形势严峻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岗位紧缺的威胁。而自主创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这不仅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就业岗位紧缺的问题,而且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前进。虽然与“先就业后择业”的传统就业相比,创业对于乳臭未干的大学生无疑是难上加难,因为创业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多关注、引导和灌输学生自主创业思想,加强他们创业意识,使这个思想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
2.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2.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创业能力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会受到社会经济运行、市场需求和大学生自己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而就业能力又是影响其就业创业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辅导员要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增强创业教育。通常,创业教育要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发展和提高人的发展。通过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提升就业能力。此外,要提高就业创业的质量,首先要引导他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其次要转变到他们传统就业观念,灵活就业,使“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广而纳之;再次培养他们树立高尚情操,努力做到“做一行,爱一行”;最后辅导员要将创业精神和意识作为保证就业创业质量的重点。
2.2引导树立创业观念,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到目前为止,毕业出来创业的学生所占的比重甚少。辅导员平时要多引导他们树立创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但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最好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学到的知识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辅导员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鼓励和引导他们的就业观念,加大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的宣传,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会创业,人人能创业”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发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增加其创业激情,增强其创业信心。
2.3推动社会实践,感受创业体验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点在于,没有经验,其实大家说去实践就好了,在实践中学习是最快,在创业中学习创业也是最快的,但问题是这种实践是需要成本的,时间大学生可能有,但是重要的是资金,也许你根本没有成本,也就有一两千块钱,拿去进货了,如果没有考察好,货出不去,钱回不来等等...
所以,因为这个时候你没有过多的经济实力去承受实践可能带来的失败,有一定的经验是比较重要的,那么给你的建议是,先去打工一段时间,利用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来学习经验,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去做某一产品的经销,先去一个相关公司做业务员,把一些要素都学到了,再去自己做,会好的多。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培养自身的就业力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活水源头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本内涵,以就业为根本取向的一种能力。与就业率是数量概念、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职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不同,就业力这一质量概念并非只注重短期就业数量,而是重视大学生的竞争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主要包括: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等等。
1.多方协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这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当然,就业力的培养和提升需多方协力,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政府和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将过去毕业之际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高等教育四年的全过程体系中,建立以培养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
2.对待创业与就业要运用平衡力
无论是从就业形势的变化,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自主创业和择业就业均衡使力。过去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就业”的多,讲“创业”的少;提供就业信息的多,提供创业机会的少;传授学生就业技巧的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少;为完成就业率指标而替学生找工作、寻出路的指导多,以发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导向,从而引导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的指导少。
总之,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使他们既可选择自主创业,又可带动就业,其内在活力不断激发、动力不断迸发、活水不断涌流。如果在对待自主创业和择业就业两个问题上运用平衡力,不偏废一方,就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校友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强大动力
动力即正方向力,理论上讲应该有三种:一是外在的牵引力(拉力);二是内在的动力;三是外在的推动力。外在的牵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理解为预设目标的引力,外在的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理解为比如政策的支持或别人的帮助。这两种外在的力同样也可以转化即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如前者可内化为责任和使命,而后者可内化为一种激励和鞭策。
校友对母校和学弟学妹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时刻在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让其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外在牵引力和推动力,并内化成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激励和鞭策,从而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
1.动力来自于校友榜样的示范力量
校友与在校大学生同为母校的学生,有着天然的感情上的联系,而且在校大学生凡是提到成功校友,都尤为敬重。广大校友的工作经历和体验,对学校的深厚情感;广大校友的拼搏奋斗精神、工作业绩和人生感悟;广大校友丰富的实践经验、艰苦的创业成长史和出色的工作能力,都对在校大学生起着很强的示范作用。这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成功校友的创业成长之路,成功校友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在校学生来说都是极为形象生动、令人信服的教育内容,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启迪效应。他们回母校做报告就是给在校生上一堂重要的“就业创业观和思想品德课”,能填补学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缺位。
2.动力来自于校友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国外,一流大学的校友资源十分庞大,而且母校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校友捐赠,母校培育校友,校友回馈母校,这种良性循环一直不断发展[2]。目前,校友回馈母校的行为在国内大学也已经不断涌现。校友与母校的关系是一种“血缘”,所以校友很愿意回报母校。就大学生创业而言,校友的支持,尤其是企业界校友的参与,至关重要。
校友一方面可以教会大学生一些创业技能和管理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从就业观甚至价值观的高度给予他们启发与引导;另一方面,通过校友的力量提供一些资金和平台,让怀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能得到实质性的支持[3]。企业界的校友回母校做一些专题讲座,并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甚至实习,进行现场教学,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环境,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能让学弟学妹们的创业欲望最终转化成创业成功。
3.动力来自于校友声誉的软实力
校友社会声誉的影响力应该说是一所高校的软实力之一[4]。校友群体的社会声望和创业贡献,可以提升学校声誉,培育在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杰出校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校友的言行或精彩的人生来解读和再现、发展和弘扬大学的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精神。
建立就业创业“校友导师制”,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在校生职业发展方面的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及发展愿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具体指导,为学生推荐就业和提供实习机会,使校友对就业工作的参与从“面”深入到“点”。定期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招聘会不仅为广大校友企业提供了所需的优秀人才,也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拓宽了思路,达到了拓宽就业渠道,服务广大毕业生,推动校友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目的。
三、尽快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合力
合力,在物理上是指: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某种效果,那么促成这种效果的力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合力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物理、日常生活以及企业管理等。一个物体无论受到几个力,它最终的作用效果还是由合力的方向与作用效果决定的。
现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需要多方面加强工作力度。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在于学校,还需要政府、高校、家庭、校友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采取系列举措,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构筑就业创业的“立交桥”。
1.政府:引导与扶持结合,指导与奖励并重
大学生就业显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方向更是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政府要做到:就业有补贴,创业降门槛;引导与扶持结合,指导与奖励并重。
2.高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更新培养模式
高校的教学模式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将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还要强化实践环节训练,让毕业生拥有更加过硬的本领。
3.家长:尊重子女的选择,促进其心理成长
如果说进大学与选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家长的主意的话,那么,就业或创业,考研或出国,大学生们应该会有更多自己的主张。作为家长,此时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参谋,即便面对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很好地去作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年轻人的心理成长,让他们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校友: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切实促进就业创业
校友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数量上的富有与递增,且分布地域广泛;二是价值的潜在性。校友中有很多栋梁之才,这些资源的价值如果不去开发利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资源的可再生性。校友资源是一种人力资源,可以持续开发利用。开发越充分,使用价值就越大;四是开发的成本低。由于校友与母校有着一种独特的情结,可以不计任何代价地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5]。
校友资源的种种优势特点,符合高校就业创业空间的拓展要求。对于毕业生来说,分布于社会各界、祖国各地的校友们,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分布广泛、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是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资源。
四、注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力学”偏差
1.克服“惯性力”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我们一定要克服惯性思维、惰性思维和躁性思维。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调动各个维度的力量。角度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特别对大学生自身而言,不能有惯性思维,应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转变观念,主动就业,自主创业,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本领的同时,大学生也应树立更长远的就业观念,重视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培训和积累。现在已不是“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年代,应届大学生若有一个较好的初次就业,或许能为未来的更好就业奠定基础。如果初次就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期待,那更要在工作实践中注重积累,提升自己,以抓住未来更好就业的机会。
2.注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实际工作中,光考虑到力的大小还是不够的。正如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我们既要考虑力的大小(力度),同时也要考虑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点。从就业环境、创业氛围、就业实践三方面找准力的方向和着力点,可以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优化就业创业的环境。要针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就业市场形势,说服企业转变传统用人观念,根据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制定出大学生就业发展计划,积极稳妥地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其次,要营造就业创业氛围。在大学生中营造自主创业氛围,要充分利用各创业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学有所用”。要不定期地组织竞赛,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选拔有发展前途的大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再次,要鼓励创业就业实践。要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各类补贴的力度,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们创业保驾护航[6]。要引导大学生们在创业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规避市场风险,认真地做好市场考察,珍惜创业过程中的锻炼与融合的机会,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自主创业和联合创业之路。
总之,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要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各种力的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做到持续发力,永远给力,而各种力的综合效果(合力)恰恰反映着我们工作的水平与能力。在发力与给力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校友资源这个维度,用好校友资源,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在活力,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永久性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健.依托校友资源,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9(1):92-93.
[2] 李蕙羽.基于大学生就业的校友资源开发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26-128.
[3] 王锡金.成功校友示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95-97.
[4] 王晓琳.关于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应用校友资源的若干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106-107.